何平九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何平九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何平九论范文1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省委卢展工书记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文章提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的问题,强调了“发展目的必须明确,头脑清醒至关重要,正确思路应当持续,方式方法亟待改进”。文章立意深刻,思想深远,抓住了加快发展方式的关键性和根本性问题,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指导性。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研读报纸刊登文章、学习“何平九论”,特别是参加全市“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培训班的学习,我个人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风等方面有全方位的转变和提升,才能适应这一历史性的发展,从而担当起领导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起。一是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离开发展,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到科学发展上来,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结合分管工作,就是要紧紧抓住当前的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机会,组织全县各级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更能发挥全员积极性的管理制度;就是要围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探索实践更加有利于广大职工和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围绕温县的太极拳文化优势,全面推进陈家沟文化旅游区建设,培育三产发展新的增长点;就是围绕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等大局,组织各级各部门创建更加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服务机制和社会环境,以此来带动全局,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二是要强化忧患意识。当前面临着困难就业人员多、城镇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覆盖面低、文化旅游区内涵亟待丰富等诸多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既是大势所趋,更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切实树立起“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强化忧患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三是要强化攻坚意识。转变发展方式,必然会经历一段“阵痛期”,也难免会付出一些必要的代价。必须充分认识到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有敢于挥刀割病灶的勇气;又要有打一场攻坚战的准备,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一要勤于学习。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学习已经成为各级干部履职尽责的迫切需要。实现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要从学习入手。端正态度,自觉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时刻增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真正把学习当作政治责任和终身任务。要学好理论,打牢理论功底,始终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要钻研业务,提升服务方式、增强领导能力;要拓宽知识面,不断补充新的科技、经济、文化、专业知识等;要注重实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变成领导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变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行动。二要善于思考。能否善于思考决定着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在转变领导方式中,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经济趋势、市场规律、社会热点、思想潮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加工,不仅善于发现新特点、新问题,而且能遵循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真正通过学习思考,使自己成为爱学习、善思考、会工作的新型干部。

转变工作作风是加快转变的保障。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靠过硬的干部作风来推动落实。一要高度负责。领导干部在其位要谋其政,任其职要负其责,主动肩负起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敢于承担风险,敢于迎接挑战,敢于触及矛盾,敢于破解难题,有责任不推脱,有问题敢负责。二要注重实干。实干是一种境界,是思想、情感、意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聚和升华。领导处处起表率作用,实干兴县,实干富民,必然会影响和带动下级苦干实干。三要着力民生。民心民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既要注重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要关注群众的具体利益和实际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深入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不断提高一线决策、一线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主要精力放在突破重点难点、落实各项工作上,放 在抓基层打基础上,主动抓、具体抓、扎实抓、合力抓、科学抓,推动工作落到实处。五要科学总结。科学总结是者所应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工作方法,通过科学总结达到提高水平、改进工作、增长本领的目的。要总结出成绩,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起到激励自我、增强干劲的作用;要总结出干劲,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激发斗志、坚定决心,

把干劲鼓得更足一些,把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努力推动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六要实践创新。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务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职责和使命迫使领导干部在抓工作干事业中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气魄。要在实干、总结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以创新的胆识和气魄,大胆地试验,科学地论证,形成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模式和路径,这样才会在转变领导方式中实现“跨越”和“突破”。

何平九论范文2

关键词:旅游; 符号; 旅游符号学

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消费社会的大众行为。大众旅游现象的发生,从符号学视角来看,是因为社会话语系统赋予它以神圣的价值(如社会权利)。在某种程度上,旅游动机是社会建构出来的产物,旅游者不过是社会话语所塑造出来的旅游信仰的实践者。人们之所以参与这种而非那种旅游活动,是因为人们赋予旅游及其客体以不同的意义(王宁,等,2008);而关于意义的问题就需要符号学做出解答,符号学所研究的正是“经常被指称为意义的问题”(罗兰・巴特,1999)。

1符号、符号学和旅游符号学

1.1符号

何平九论范文3

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形式的发展趋势,现代审计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多的关注审计主体的效益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政府审计的最终职能是促进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务公开,财务收支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绩效审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职能作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合规性财务审计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财务审计正在逐步向“绩效审计”延伸,并成为审计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政府对经济调控力度的加强,国家公共支出所占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公众要求政府加强经济责任,希望获得政府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效率和效果方面的信息。绩效审计以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的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可以促进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机构的建立,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资源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中观审计以绩效评价为核心,可以有效地监控中观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机制,防止宏观经济向微观传递时出现偏差和失控,促进国民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在提高中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绩效审计已成为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中观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理应也以开展绩效审计为基础。

二、绩效审计方法是中观审计开展的基础

中观审计以绩效审计这种政府机关从事的非财务审计方式为主,那么中观审计的审计方法也可以借鉴绩效审计的方法。

1.信息收集技术方法①实地观察法。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对象的现场观察其工作布局情况,了解经营管理全过程,获取被审计对象的整体印象,如:对存货、设备进行实地考察,注意观察是否有积压、废弃等浪费现象等;②面谈。审计人员通过分别询问被审计对象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或者有关外部人员等,并获得答案,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③调查问卷。在涉及的人员或单位较多时,通过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表格进行调查,调查文卷的所有内容要采用问答方式,问题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惑性要非常明确;④审阅法。通过审阅与被审计对象有关的文件资料包括会计档案、企业制度、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等,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⑤座谈会。

2.信息分析评价技术方法①因素分析法,即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原因;②比较分析法,将实际情况计划、预算、标准、历史或同行业等进行对比;③量本利分析法,是根据产量、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分析比较选出最佳投资方案;④净现值法,引入货币时间概念,将不同时期收益与支出全部转换为同一时点上的货币价值,并对比得出结论;⑤统计抽样,该方法运用于总体比较庞大,一般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最常用的是随即抽样。

3.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常用的绩效审计方法,其是一个综合评价审计对象长期战略目标的指标评价系统,它以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为核心,为每一部分设计适当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形成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该方法平衡兼顾了战略与战术、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等多个方面。在业绩评价过程中,从股东及出资人的利益出发,获取立足与发展所需资本的观念,通过反映审计对象战略的全貌,从长远的财务目标开始,然后将他们同一系列行动相联系,最终实现长期经营目标。在审计对象经济结构时,充分考虑任何成果的获得主要由外部条件所决定,充分体现出“顾客造就企业”的思路。与价值链分析密切结合,循着调研、寻找市场———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的轨迹进行在各环节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价。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被审计对象必须不断创新和学习,改善内部的信息传导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4.综合审计系统地评审和报告会计责任关系以及由管理部门在完成其职责时所进行的活动、应用的制度与控制而论,可用许多方法阐明综合审计,但如何讨论的中心问题,都在于会计责任和效益的目的和概念。综合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进行评审和检查,意在形成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另外就是通过评审,以确定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及其程序是否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综合审计的范围包括有关财务与经营成果报告的会计责任的公证,以及满足法令所需的任何特殊要求。这个范围也十分广泛,语序对财力、人力和物力的管理进行评审和报告。它包括评审主要的管理活动和评价有关的制度和控制的适当性,意在保证要考虑到经济性、效率和效果。综合审计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审计,而是面面俱到的思考和有选择和审计。

三、逐步完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为中观审计体制的发展服务

何平九论范文4

一、美国翻译研究派的理论观

1 从翻译史来看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勒菲弗尔认为,“不同的各种文化常把翻译视为理所当然。更确切地说。不同的各种文化常把自己演化中某一时期流行的翻译技艺视为理所当然。”比如:中国中古时期的佛经翻译,起初是“偏于质”(直译),因为,当时的许多外国译者不怎么懂汉语;但到了两晋时期。译者大多数熟悉梵文与汉语,译文就趋于“达”而“雅”了。讲究词藻,与当时的文风相近。当然,一方面的原因是人们容易接受这种文风,但更多的潜在原因恐怕是中国始终自以为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地位,缺乏重视另外一种文化的自省意识而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由此可见。翻译一方面绝不仅仅是语言代码的转换,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翻译技艺多个世纪以来都在不断变化。

2 制约翻译的七大文化因素。翻译研究派认为,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翻译本身,而应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勒菲弗尔从七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1)思想意识在形成翻译中的作用: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在两种文学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译者处于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中。他对自己和自己文化的理解。即译者自身的思想意识是影响其翻译方法的诸多因素之一。(2)赞助人的力量:赞助人依靠自己或团体的经济和地位,通过翻译工作者使文学系统纳入自己的思想意识,为自己服务。(3)诗学:由一系列文学要素(文学手段、文学样式、主题、原型人物、情节和象征等)和文学在社会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两种因素构成。译者在原作诗学和自己文化的诗学之间进行妥协,以自己的译作影响着所处时代诗学的发展。(4)论域:指原作者和译者所属的特定文化的一整套概念、思想意识、任务和事物。原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地位、形象、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文本类型、措辞、阅读对象及其所习惯的行为模式等都会影响到译者的翻译策略。(5)翻译、语言发展和教育:首先,翻译丰富了母语表达的方式,如:词汇、修辞手段等;其次,翻译是学习外语的有效办法:但翻译教学不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而是教会他们使用语外策略以制造译者头脑中的原文形象等。(6)翻译技巧: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学科,想给出具体的规则技巧是不可能的,因为翻译的忠实决不能单纯从语言方面来解决。(7)中心文本和中心文化:代表了某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翻译文本必会受到严格的检查,如《圣经》在不同时期的译本,势必被要求符合目的语文化的思想意识、诗学和论域等。

3 翻译是改写文本。长久以来,翻译都处于非创造性的文学边缘地位。相对源文本和原作者而言。翻译文本和译者似乎永远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和从属的。翻译也因此处于尴尬的非学科地位。然而。翻译研究派认为。翻译是改写文本:如同文学批评、传记、电影、戏剧、编纂文集等一样,翻译是创造,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勒菲弗尔在他的专著《翻译、改写及文学名声的摆布》中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证。

4 翻译研究的地位。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美国翻译研究派突破了语言学和传统美学的翻译研究范畴,提出了文化翻译的系统思想。勒菲弗尔和其他代表人物,如霍尔姆斯(James Holmes)、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等一起,各自或共同和专著,主编“翻译研究丛书”,传播该派学说,力主提高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

二、美国翻译研究派的实践评析

勒菲弗尔在《文学与翻译:比较文学语境中的实践与理论》尤其是第二章中,尝试着把自己的翻译理论用于具体教学,就语言使用的言外之意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分别举例并进行了论证,包括头韵、典故、比喻、新词、拟作、双关语、语域、情景和时间等。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例子都是孤立的,未能和自己的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理想的翻译是既能表达原文的意义,又能表达原文的言外之意。但他也承认,在翻译实践中。一般往往只能完成第一个任务。他建议译者应学会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即:文化-文本-文本结构-段落-句子-短语-词:也就是说从宏观到微观。在微观层次上,译者可以运用他所学到的一切语言手段和阐释手段,但其最终目的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的文本,而不是斤斤于词和句,要注重目的语读者的诗学和思想意识。

何平九论范文5

关键词:评论评级;有用性;体验产品;搜索产品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102-05

Abstract: There ar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negative comments and their review ratings. Based on this phenomenon, referencing product type as an adjustment variable, using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t designed 2×2 empirical research to find out how extreme ratings affect the helpfulness of the negative comments in the Taobao platform. It found that the helpfulness of negative comments vary due to different review ratings. Product type for search good,perceived helpfulness of the negative comments under positive ratin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egative comments under negative rating, while this difference in the experience good i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 review rating; helpfulness; experience good; search good

作为口碑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线评论在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消费者在关注在线评论内容时更加关注负面评论,因为负面评论往往能够明确揭示商品的质量问题或缺点,而正面评价却略显模糊[1]。另外,目前有一种现象也能够对此作解释,那就是在线评论中好评过多,这样负面评价就更显得弥足珍贵。目前国内C2C型网站中好评率普遍在95%以上[2],国外学者也研究发现eBay用户反馈信息极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占比99.1% [3]。针对这一现象也有不少研究做出了解释。有学者调查发现有不少消费者都有过给出正面评分(如好评)但却给出负面评论的经历[4]。究其原因,Resnick等在eBay信誉机制研究中指出,消费者会担心负面的评级会遭到卖家的报复而选择正面的评级[3]。国内也有此类的新闻报道证实消费者的顾虑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如2012年的“寿衣门”事件(一淘宝用户由于给差评而收到卖家寄送的寿衣)。也正如此,越来越多消费者在商品评价时都要权衡三分,造成了不少负面评论都隐藏在好评评分等级下的现象。

以往学者做了不少关于评论内容、评级对消费者感知有用性的研究。Pavlou和Dimoka通过实证研究,发现eBay中商品的好评和差评比中评的影响作用更大[5]。Mudambi等通过亚马逊顾客评论研究发现评论的极性(极端评分)会影响评论的感知有用性[6]。国内学者廖成林研究发现评分等级与在线评论有用性显著负相关,对评论的接受者而言,中评和差评往往具有更高的有用性[7]。他认为中差评更客观,能揭示商品的不足,为消费者降低产品信息的不对称。但是他没有注意到好评中还包含着理性思考后的负面评论,并没有分开考虑评级和评论内容的不一致性。针对以上研究视角,本文实证研究负面评论和评级的不一致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1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是HeiderF提出用来解释两个事件因果效应关系的框架。他认为人们有需要去做一种基本的预测和对环境的控制,以及需要理解他人为什么如此做的原因;而他把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态度或行为的归因分为两种:一是个人内部原因;二是外部原因(如环境或者其他刺激)[8]。Sen等运用归因理论在调查消费者关于评论有用的态度是通过产品还是非产品相关属性所界定的研究中,认为评论者基于外部原因(产品等)比内部原因(评论者自身的因素)的评价会更能决定评论有用性[9]。

这也就意味着,潜在消费者对评论内容归因的不同会对评论的有用性产生冲击。当潜在消费者看到一条差评下的负面评论时,更倾向于解读为一条负面评论,而且能感知到较强的负面情感倾向,更可能认为评论内容代表评论者的个人主观意见而不一定能反应真实的产品信息(内部原因)。当潜在消费者看到一条好评下的负面评论时,更倾向于感知评论者做出这条评论的原因是否受到外界的干扰(外部原因),如淘宝下给差评对评论者有潜在风险,正因此,潜在消费者会认为评论者的评论内容更可信,有用性更高。Ghose和Ipeiroti以及国内学者郝媛媛运用样本均值和标准差的评测文本特征方法研究发现包含正负情感倾向更能反映评论的客观性,因而有用性更高[1,10]。Petty等在研究信息内容的文章中指出,理性、客观的强信息比感性、主观的弱信息更有效[11]。相对于差评下的负面评论,好评下的负面评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正负情感倾向混杂度更高,更能反映评论的客观性,因此有用性也更高。

基于以上梳理,提出假设:

H1:好评下的负面评论内容的有用性高于差评下的负面评论的有用性

1.2产品类型和有用性

现有学者关于评论有用性的研究中已经验证了产品类型对评论有用性会有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却随着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不同发生着变化。关于产品分类,不少研究都采用Nelson关于产品类型的分类方法将产品类型划分为体验产品和搜索产品,分类的依据在于消费者接触产品前是否能够感知到产品的真实质量[12]。Mudambi等在网络环境下又对产品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指出影响消费者的搜索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产品的类型,通过亚马逊商品评论实证研究发现体验产品的适中评论比极端的评论更有效,但对搜索产品而言,极端评论会被认为是可靠的[6]。Sen等对体验产品和实用产品研究也发现不同情感倾向对不同的产品类型有用性不同。因此本文在探究好评和差评对负面评论有用性的影响时也纳入产品类型的影响[9]。

基于以上理论梳理和假设H1,提出如下假设:

H2:极端评论等级(好评和差评)对负面评论的有用性受到产品类型的调节

H21:对于体验产品来说,好评下的负面评论相比于差评下的负面评论更有用

H22:对于搜索产品来说,好评下的负面评论相比于差评下的负面评论更有用

2实证研究

2.1实验情景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情景假设的方法模拟淘宝真实的评论环境来完成对实验数据收集。使用工具模拟真实的评论阅读环境。首先是一组1(10条负面评论)×2(负面评论:搜索产品VS体验产品)的基本组实验,然后是一组2(好评下的负面评论:搜索产品VS体验产品)×2(差评下的负面评论:搜索产品VS体验产品)的交叉对比实验。一共7组实验,每组实验对象不少于40人,而且确保实验对象只能进行其中一组实验。基本组实验主要用来挑选无差异的两条分别关于搜索产品和体验产品的负面评论,作为对比实验的负面评论内容。

2.2变量控制与实验材料

2.2.1产品类型的控制

4结语

本研究针对淘宝等C2C平台中好评评级下给出负面评论这一有趣的现象,探究好评下的负面评论的有用性。研究采用情景实验设计的方法,实验结果证实了好评下的负面评论对消费者来说更有用并受到产品类型调节,其中搜索产品结果显著,体验产品结果并不显著。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消费者、商家和淘宝等第三方服务平台都很有意义。对消费者而言,某些时候关注好评下的产品评论更可能得到有用的结果,降低搜索成本;对商家而言,不仅仅要关注差评,还要注意对好评下的负面评论做出进一步的售后服务,如追加评论解释等;对淘宝等C2C平台而言,需要促进消费者留下真实的评论信息,减少评论者自身的顾虑和感知风险,完善信誉评价机制降低潜在消费者的搜索成本。

本文尚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第一,情景实验样本对象仅仅是20~30岁的大学生群体,并不能代表我国网购的所有人群,人数也不是非常充足。第二,同时受资源成本所限也没有在统一时间地点进行实验,可能会有天气、所处网络环境对实验干扰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郝媛媛,叶强,李一军.基于影评数据的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8):78-88,96.

[2]李宏.负面在线评论及其补救措施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2.57-174.

[3]ResnickP,ZeckhauserR.Trust among Strangers in Internet Transactions:Empirical Analysis of eBay's Reputation System[J].Advances in Applied Microeconomics,2002,11:127-157.

[4]陶晓波. C2C网络零售环境下负面评价信息的反馈策略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0-74.

[5]Pavlou P A,Dimoka A.The Nature and Role of Feedback Text Comments in Online Marketplaces:Implications for Trust Building,Price Premiums,and Seller Differentiation [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6,17(4):392-414.

[6]Mudambi SM,Schuff D.What Makes a Helpful Online Review? A Study of Customer Reviews on [J].MIS quarterly, 2010,34(1):185-200.

[7]廖成林,蔡春江,李忆.电子商务中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3(5):46-50.

[8]Heider F.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J].New York,NY,1958.

[9]Sen S,Lerman D.Why Are You Telling Me This? An Examination into Negative Consumer Reviews on the Web[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07,21(4):76-94.

[10]Ghose A,Ipeirotis P G.Designing Novel Review Ranking Systems:Predicting the Usefulness and Impact of Reviews[C].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ACM,2007.303-310.

[11]Petty R E, Cacioppo J T, Schumann D.Central and Peripheral Routes to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volvement[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3,10(2):135.

[12]Nelson P. Advertising as Informa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4):729-754.

何平九论范文6

关于制度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已有所讨论。西蒙・库兹涅茨在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上,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他在大量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数量和结构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趋势作了说明。他发现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不断扩大地供应它的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商品的生产能力有着长期的提高,而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先进基础上,并且进行先进技术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 ”。发展经济学家和制度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出发,揭示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制度促进还是限制经济增长,要看它对人们的努力是否加以保护;要看它为专业化的发展提供多少机会和允许有多大的活动自由”。

新制度经济学,更是将制度视为研究的重要变量。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诺斯发展出了一种把现代经济增长的起源和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理论。在诺斯看来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二、国内学者关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关于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有些学者也作了不少分析。其中将制度变迁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是许多学者的共识。制度变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如刘伟和李绍荣,2001;李萍,2001;韩晶,朱洪泉,2000),舒元、徐现祥(2002)甚至认为制度变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林毅夫、蔡、李周(1994)也从制度变迁历史的视角考察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经验,肯定了制度变迁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一些学者以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将制度变迁作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并对之进行量化分析,以我国为例阐述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由此得出一些改革的建议(唐晓云,2002;韩品,2000;黄晓兴,2002;范方志、李军波 2003)等等。肯定制度变迁是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量化分析的文献还有: 舒元、徐现祥(2000) 提出中国经济增长是遵从A K 模型的, 认为制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相当大。也有人对C-D 生产函数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制度项,用WLS 回归后得到1980―1994年间, 制度和技术因素总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4%,其中制度因素占主要部分(董祥海, 李升, 2004)。

三、现有问题之我见

(一)制度和制度变迁的作用相混淆

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作为替代过程,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作为转换过程,制度变迁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生产过程;作为交换过程,制度变迁是制度的交易过程。因此,制度变迁作为扬弃或创新是对现有激励水平或交易成本的改变,具有动态性。而制度有优劣好坏之分,“好的制度结构促使人们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事,不好的制度结构则驱使人们做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事。”也就是说,只有好的制度才能给人以激励,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则是经济增长的桎梏。

(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是直接动力还是间接动力认识并不统一

一个经济系统的增长能力是由经济系统的基本生产要素决定的,即由资本、劳动力及技术水平所决定,这些要素决定了生产的可能性边界。经济制度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水平及交易成本的大小,从而决定能否将生产推进到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一个“好”的制度系统通过对技术进步、劳动力发挥、资本数量和效率作用,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减少了对他人创新进行免费搭车的动机,使技术发明创新者进行创新和发明更有利可图。同时激励了人们对技术的投入,也可以引进国外更先进的技术;同样,资本的数量和效率也受制度的影响,如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保护了外国资本效益从而促进我国FDI等的资本涌入。而从产权角度来说,在排他性产权中效率高于非排他性产权的效率;同时,制度安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发挥的程度,制度的演进更能激励劳动力,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如果一个社会生产已经达到生产的可能性边界,资本、劳动力及技术水平等已经得到充分利用,那么,制度变迁和创新也不会带来经济的再次增长。

(三)忽视经济增长对制度变迁的反作用

1、经济增长对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

第一,经济增长必然要求制度变迁。在经济得到发展后,技术系统发生变化时,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向外推移,并且社会上的新生利益集团必然要求从制度安排上保护自己既得的利益;同时为了使自己代表的经济连续得到发展,必然对具有效率的权利进行界定,必然对社会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进行规定,进而改变制度结构推动体制变革。

第二,经济增长不断对制度变迁提出新的要求。经济不断发展,不断对权利界定、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提出新的需求;当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多过制度创新的供给时,两者就失去了均衡,供需的矛盾必然要求新的制度供给来满足新的制度需求。总之,经济增长对制度变迁具有推动作用。如果制度变迁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就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发展的滑坡。

2、 经济增长对制度变迁的反作用

经济增长对制度变迁的负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形成的利益集团达到足够强大时,就会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优势对权利的界定、利益配置等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安排,从而形成社会上的统治集团,成为既得利益集团,于是就对制度的变迁失去了热情,进而使制度变迁处于刚性状态。第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创新利益集团与原有利益集团的实力大致相当时,就会导致制度变迁处于相对僵持阶段,使改革进程停滞甚至倒退。这种例子在人类历史上也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