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对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节的对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节的对联

教师节的对联范文1

一、“知识链接”的基本特点

1.激发学习兴趣

除少许文学作品外,很大部分的“知识链接”是专门介绍学习方法的,却努力避免抽象的条分缕析。它往往借助生动的小故事、浅显的言语和精彩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内化知识,掌握方法。如“说话要有中心”讲了“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撇开郑国的生死存亡不谈,而紧紧围绕灭掉郑国对秦国的利弊来分析,从而打动秦王,使其退兵,这就是突出了问题的关键。学生在会心一笑中,既感受了烛之武的聪明才智,又明白了说话有的放矢、直刺要害的重要性。

2.紧密结合文本

“知识链接”放在相应的课文之后,自然就发挥了文本解读的支持作用。它通过作者、主题、内容等方面的意义勾连,使学生在遇到“瓶颈”时,能借助这个台阶,作纵向横向的拓展,加深理解。这在七年级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刚进入初中,尚未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遇到比较陌生、抽象的学习内容,倘若给予相应知识支持,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之于汪国真的《旅程》、《人生寓言》之于原野的《人生》、《化石吟》之于三张化石图片,《看云识天气》之于“云的解说”,就能缓解他们学习上的无所适从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茫然,提高学习效率。

3.完善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涉及“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但都无法通过相关的模块加以落实,即使“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等“阅读”要求,也难以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操作。“知识链接”则使《课程标准》有了物化的保障。如七年级下“朗读的好处”“要读出感情来”“朗读要注意重音”“学习快读”四个“知识链接”,明确了朗读的作用,分解了朗读的要求。又如“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侧重于任务驱动的话,八年级“测一测你的听力”“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和习惯”“说话要有中心”“说话要连贯”“说话要简洁”“说话要讲究方式”“说话要看对象”等一系列“知识链接”就侧重于“口语交际”的方法指导。

二、“知识链接”的有效运用

1.随文而教,彰显“知识链接”的价值

“知识链接”的一个重要意图,是分解学习难点,降低学习难度,并有机渗入对应的文本阅读。

首先,融入文本阅读。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将“知识链接”作为文本阅读的有机组成,融入课堂教学。当然,融入只是手段,激活思维才是最终目的。从融入指向看,找准融入的节点,帮助学生有效理解主题,迁移方法,提升能力。从融入时机看,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智慧,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如“新课导入”时,以之明确阅读方向;“文本解读”时,作为知识背景,让学生灵活类推,准确剖析文本;“迁移巩固”时,搭建拓展的平台,让学生演绎才情,学会学习;甚至以此作为新的知识窗口,透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增强后续学习的动力。

其次,依托文本训练。对操作性强的“知识链接”,则立足于文本阅读,结合具体的言语环境,探寻规律,领悟方法。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学生情感朗读的范本。如把《要读出感情来》放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后面,可谓珠联璧合。它告诉我们,只有“把握文章的内容,领悟语句的意蕴”,“把握朗读的技巧,例如快慢、轻重、长短、升降、停顿等等”,才能使“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触摸文中先抑后扬的起伏、由缓而急的节奏、由悲愤而昂扬的情感波澜,进而“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2.适当加工,完善“知识链接”的作用

“知识链接”篇幅短小,内容单一。作为专项知识点,融入文本进行训练时难免会捉襟见肘,就有必要对“知识链接”二次加工,凸显知识本身的框架体系和操作方法,便于学生理解、运用。所谓二次加工,就是教师从学生现状和潜能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或者重组,以期教师“教”的内容不断转化为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活化的“学”的内容,使“教”与“学”不断发生变革和创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以满足自身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教师巧妙加工。写作教学本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教材缺乏完整的指导体系,教师只好利用自身积累起来的经验、学识和才情,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而关于写作的“知识链接”提供了有力的可行性支撑。教师可以艺术凸显“知识链接”中的合理元素,或有效补充“知识链接”中尚不够具体的内容,突出其教学价值。“知识链接”告诉我们,初中写作训练有扩写、缩写、改写、续写。它们基于模仿,又不局限于模仿,而是从模仿开始,逐渐过渡到创新。

《学习续写》提供的训练思路是:“熟读原文,做到故事情节烂熟于胸,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旨意透彻理解”,并使“中心事件不变,叙述人称不变”,“人物性格特征,必须与原文一致,即使人物性格发生变化,也要合情合理”。而这必须与文本相合相契,才能提高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不妨作如下处理:一是把这个“知识链接”移到21课《桃花源记》之后,布置《再入桃花源》的续写,使写作训练、“知识链接”与文本之间有更多的相关性、延展性。二是提供续写方法:确定续写主题;找准切入点;运用“巧合”“转折”等手段,安排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细节;不要简单重复。这样的未雨绸缪,使学生的续写更有方向感,更具操作性。

其次,学生自主加工。课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育经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断共同生长、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考虑“教”的策略,更要考虑“学”的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二次加工“知识链接”,自主梳理知识,把思维层面由“识记”提高到“理解”和“运用”。

语文教学历来主张“听、说、读、写”的和谐统一,现代社会更强调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要求之一是“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怎样才算连贯?怎样才能连贯?仅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不予以践行,学生是很难掌握的。《说话要连贯》这一“知识链接”本是一个情节色彩比较浓的场面再现,口语交际方法没有直接点明,而是隐藏其中。但是,笔者并不直接言说,而是分三步引导。第一步,让学生揣摩三次表达的侧重点:第一位阐述“我的家乡”的特点;第二位揭示其言语的不连贯;第三位提出修改建议(三者之间体现了从问题提出到行为跟进的递进)。第二步,让学生提炼语言连贯的方法:根据“鱼米之乡”这一表意中心,合理安排语序,做到前后一致。第三步,鼓励学生补充连贯语意的其他方法。学生兴趣高涨,利用平时积累的学习经验,加上自主研究、合作讨论,得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总之,利用“知识链接”,有机结合文本阅读、写作训练、综合实践等,由点到面,由理念到行为,由外在的相机诱导到内在的主动建构,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知识链接”中的方法,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海盐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师节的对联范文2

[关键词] 高校 武术教学 练打结合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GH0902285);咸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02016)。

问题的提出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宝贵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底蕴,武术具有健身、防病、娱乐、自卫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习武实践表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武术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形态,是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是民族特色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针对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形势,高校武术教学如何突破固有的教学程式和观念,使武术课程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做到深入学生心中,受到学生欢迎。对强化武术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和武术技能、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练打结合”教学理念的提出,对高校武术教学的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练打结合”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武术课教学中一直存在“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许多学生认为:武术课单调、枯燥、不够实用。而武术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堂上的武术的确存在着“三多”现象:即动作数量多;方向路线变化多,每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为了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武术课的教学效果,探索科学的武术课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本文作者拟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心得体会,提出在大学武术课教学中建立“练打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构建新的大学武术课程教学模式架构,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练打结合”的教学模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2)套路学练和招法应用相契合的教学过程结构。(3)突出攻防的教法体系。

高校武术教学中“练打结合”教学理念的运用

武术教学是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在对练习效果及时评价的基础上再指导――再学习,逐步掌握专项技术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练打结合”教学理念在武术教学中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关注学生的想法、进步和发展

纵观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状态 ,在实践上多是以武术训练法代替武术教学,从而形成了“热身活动――基本功练习――套路学练”的武术教学模式。从体校和专业队训练的角度出发,这是个成功的模式。但是从高校武术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却是个失败的模式。第一,基本功。武术的基本功极其繁杂和枯燥,如基本的手型(拳,掌,勾 ),基本步型(弓,马,仆,虚,歇),基本手法(冲拳,推掌等),基本腿法(正踢,里合,外摆,侧踢,弹腿,扫腿),以及跳跃等等。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严谨性,使得许多学生在练习时一下子达不到要求,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上课积极性下降。 第二,武术套路(上课主要内容),多年来,武术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不外乎少年拳一,二路,初级长拳第三路,初级剑,二十四势太极拳等国家统一规定的套路,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且不实用 ,加上课时有限,造成学生对武术课热情不高,出现爱武术却不爱上武术课的现象。

因此,高校武术教学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应充分了解或认识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教师应了解他们的想法,在教学中倡导:“练打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武术文化的理解,既学到了武术套路,又掌握了实用的技击术,提高了自身的防卫能力,增加了上课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

2004年教育部组织有关高校研究起草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指导纲要》针对现行学校武术教学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在《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武术类课程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手段,以武术知识,武术技能和民族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健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体育实践课程,明确提出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对武术课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同样适用于“练打结合”教学模式。

淡化套路,并不是不教套路,而是教一些简单易学、实用性高的传统套路,如少林五行八法拳、形意拳、八极拳、翻子拳等;这些套路招法简洁实用、易学易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同时对基本功中的柔韧素质、步型的规格等适当降低标准(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掌握后,再适当提高要求)。这样,将会达到入门容易、兴趣持久、效果良好的教学目的。

3.套路学练和招法应用相契合的教学过程结构

“练打结合”、“打练一体”就是强调套路学练和招法应用相契合,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始终坚持即学习了套路,又学会招法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必须研究透彻,对套路中的动作攻防含义清楚明了,当学生学会了套路后,立即进入招法攻防练习。教师在进行讲解、示范后,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再进行“拆招”、“喂招”的练习,之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具体的招法攻防练习,速度由慢到快,用力由轻到重,待熟练后,再进行攻防互换。整个练习过程,老师都应时刻监护、要求点到为止,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4.突出攻防的招法体系

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练打结合”既重视套路的学习,又突出攻防招法,因而,形成了学练套路是为了掌握招法,练习招法又加深了对套路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样,武术教学将由单一变为多样,增加了厚度和深度,武术最本质的东西将呈现出来,使学生真正领略中华武术的魅力,学有所获,练有所得。

结论与建议

1.结论。本文对“练打结合”的教学理念进行了阐述,高校武术教学中“练打结合”教学理念的运用,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过程结构以套路学练和招法应用相契合,重视突出攻防的招法体系。

2.“练打结合”教学理念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套路的同时也学会攻防招法的应用,加深理解武术的本质属性和文化含义,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大的收获。

3.建议。根据时代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武术教材内容的改革,在教材的选编上应该朝着动作简单、特点鲜明、练打结合、有较强实用性的动作组合和短小精悍的套路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区域分布广等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发挥自身特色,如河南可选太极拳、少林拳,广东福建可用南拳,陕西可用红拳、翻子拳等作为教材内容,提炼、精选出特色动作进行教学。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主要内容,在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等教学实践中应承担起中流砥柱的作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块教育阵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加强民族自尊心的重建和加快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播。“练打结合”、“打练一体”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将使武术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特点突出,并体现武术运动本质属性和文化含义,进一步提高武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李江平.对传统武术发展对策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9).

[3]刘旭东,刘朝生.加强课堂“有效教学”促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J].武术科学,2005(4).

[4]颜辉萍.试论“招法――套路”武术教学模式[J].武术科学,2004(4).

[5]孙刚.现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得于失[J].武术科学,2004(2).

[6]教育部体艺司.关于《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教育部文件,(2003)7号.

[7]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教师节的对联范文3

摘 要 本文通过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在教练员更换前后做对比分析,利用ATP数据对跟换教练前后的技术变化做出统计,找出优秀运动员在选择更换教练员时的特征,总结分析球员在更换教练后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网球运动员在选择教练时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 优秀 网球运动员 教练选择

一、德约科维奇的短板提升

现任世界第一德约科维奇在技术上的该进从表二中可以看出从2010年2015年中各项短板技术都在提高,其中在2013年年底得到贝克尔的指教过后其短板技术更是大幅提高,多项技术指标均排在世界前五位,为其成为世界第一弥补了不足,使其技术更加全面。如表1所示,贝克尔在1984年至1989年的各项数据指标在当时均是拍在世界前三的位置,即便是现在也是很多球员望尘莫及的,更令人吃惊的是他出色的各项指标均保持了长达六年之久,正是这些出色的技术指标使得他在1984年至1989年连续拿了六个大满贯冠军头衔。有了这些稳定的高水准指标足以支持德约科维奇在短板技术的不足,使得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

表1 ATP世界前八运动员与教练员统计表

数据 德约科维奇 穆雷

转职业年份 2003 2005

到达最高排名的年份 2014.7(第一) 2009.8(第二)

到达最高排名时教练 贝克尔 毛瑞斯莫

表1中带领运动员登上巅峰的教练员有的是身价不菲有着前世界第一的大牌球星,有的只是一名普通的职业网球教练员,有的就是自己本身。从不同性质的教练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网球运动员取得成就与教练员的执教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练员执教的风格、教练员的打法风格与运动员所需要的技术提高、心里支持等需求都有着极大地关系。

二、“大黑马”锦织圭的短板技术提升

表2 2012至2015锦织圭部分技术统计表

数据 一发胜率 二发胜率 发球局胜率 挽救破发点成功率 破发成功率 接发球局胜率

2012 69%(第29) 53%(第16) 78%(第32) 59%(第32) 39%(第21) 31%(第5)

2013 69%(第28) 52%(第18) 78%(第30) 57%(第40) 43%(第7) 30%(第6)

2014 73%(第17) 54%(第11) 84%(第19) 64%(第17) 42%(第10) 28%(第6)

2015 75%(第1) 55%(第8) 86%(第13) 64%(第32) 40%(第20) 27%(第9)

如表2所示,锦织圭在发球方面将二发的稳定性明显提高,使得大幅度减少了双误的发生,以二发为准制定的战术中锦织圭多以一区的内角上旋球为主,二区外角上旋和内角上旋为主,迫使对手将其接发球推送到后场,然后利用后场底线的稳定相持能力趁机得分。锦织圭在底线处理反手高球的能力是一绝,经慢动作摄像机回放过后的技术统计,锦织圭的反手在处理高球时其击球点非常靠前,这使得球在落地后就要立即击球,这对来球的判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张德培的执教下,锦织圭练就了击反手高球的一绝活,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张德培以同样的反手接高球让众多西班牙底线拉上旋选手目瞪口呆。在接发球方面,锦织圭在接二区外角高球时也是会用直接轰出直线致胜分的方式直接得分。在与张德培合作当中,锦织圭收益最多的当属他的发球,不仅在技术上改进了十多处地方,也在以发球制定的战术中将张德培灵活多变的发球战术贯彻得彻底。

三、结论

优秀网球运动员在进入世界前十过后排名再想继续靠前除了自己更加刻苦之外,还要有一位与自己打法相近的名帅来坐镇指导将自己的技术进一步提升,其次是要在心理上给运动员多一些“气势”上的加油让运动员能够在充满信心的前提之下面对压力时不会怯场。8次获得世界大满贯头衔的贝克尔将自己在大满贯赛场上的经验传教给德约科维奇,使得其在决赛赛场上面对前世界第一的罗杰费德勒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在面对压力时不会怯场越战越勇。

张德培在执教锦织圭后,锦织圭在短板技术的提高使得其以前的短板技术在比赛中不会成为被攻击的弱点,拥有同样的身材使得张德培可以将自己的技术在平日里训练直接传授给锦织圭,因此锦织圭的打法和张德培的打法非常的相似,张德培在法网决赛中的经验会让锦织圭学到很多。

参考文献:

[1] 商勇,等.“出奇制胜”与“反胜为败”现象:“黑马现”和

"choking"[J].体育科技.2006(9):43-45.

教师节的对联范文4

[关键词]元认知,写作 衔接 连接手段

一、引言

连接是衔接的一种。衔接属于语篇的非结构性特征(朱永生,2001)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得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互相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朱永生,2009)。根据韩礼德(韩礼德,1976)的观点,衔接手段有六种:照应,省略,替代,连接,重复,同义/反义和上下义/局部-整体关系。其中前四种属于语法衔接,而后两种属于词汇衔接。而衔接,指的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连接成分往往是一些过渡性的词语,表示时间、因果、条件等逻辑上的联系”(朱永生,2009)。

对于元认知的定义,本文采用了Flavell的观点。Flavell认为“元认知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和自我认知能力(静态)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也包括对这些过程的积极检测和调控。”(Flavell,1976;吴红云,2004)。吴红云(吴红云,2004、2006)发展了Falvell的理论,对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构成做了了实证性的研究。根据她的理论,二语写作中的元认知可分为3个部分,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评估和元认知体验”(吴红云,2004)。

在学术界,不少学者对中国大学生连接手段的使用情况做了探讨。但是,没有学者从元认知角度对中学生连接手段习得状况做过调查研究。因此,本文将研究语境设置在中学英语之中,旨在调查中学生英语写作中连接手段的使用情况。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

(1)中学生英语写作中使用连接手段的元认知情况是怎样的?

(2)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连接手段的实际使用情况是什么?

(3)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连接手段误用的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本文对连接手段的理论基础源自于是系统功能学派的语言学家们对这方面所做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韩礼德和哈桑(韩礼德和哈桑,1976)及国内学者,如胡壮麟(胡壮麟,1994)和朱永生(朱永生,2001、2009)等。而元认知的理论框架主要源于Flavell(Flavell, 1979)和吴红云(吴红云,2004、2006)的相关研究。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参加本项调查的学生共有80人,全部为杭州某中学高二学生。本研究所采用的工具是莱科特五级记分制的问卷和学生期末试卷中的作文部分。问卷部分从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评估和元认知体验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元认知情况做了调查。此外,本文以学生在真实考试状态中的作文为语料,探讨中学生的连接使用情况,为更好地了解学生以及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根据朱永生(朱永生,2001)连接手段有三种,即延伸手段,增强手段和详述手段。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学生使用延伸手段213次,增强手段166次,详述手段33次。其中使用延伸手段使用次数最多,而使用种类最多的连接手段却是增强手段。虽然总体来说学生使用连接手段种类比较丰富,但总体而言。连词的使用次数远远高于其他连接手段。比如,and,100次;so,93次;but,50次。而从问卷的分析来看,呈现出了比较一致的问题。同学们对连接手段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连接手段在具体使用中情况一般,并且同学们在对连接手段的习得方式上更倾向于“自学”模式。

(二)原因分析

首先,中学生在具体写作中受到了母语思维的限制。他们在英文写作中习惯先用中文思考,然后用英文写。基于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中学生会在同一个句子中出现多个谓语动词,而这样的句子是不符合英文的写作习惯的。因此,学生们用连词将两个简单句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复杂句, 于是便造成了连词的过多使用。

其次,学生对连词的使用表现出了明显口语化的趋势(李佳,2008)。比如,同学们将连词放于句首作为句子的起始。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区分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

除此之外,有的同学整篇文章习惯性的重复使用一个词,比如and(100)。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同学们所掌握的连接手段还比较单一。

四、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连接手段有一定的认识,在具体使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连接手段使用单一。从本次的调查结果也给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比如日常教学应注意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并且需要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但是,对于如何通过日常教学丰富学生连接手段的使用的问题的探讨还很不够,这有待于后来的研究者对之此进行深入而详细的研究。

参考书目: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9,《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佳,2008,从元认知角度看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连接手段习得状况[A],黄国文、朱永生、张德禄、杨信彰等编,《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红云、刘润清,2004,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吴红云,2006,大学英语写作中元认知体验现象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Flavell,J.H.1976.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A]. I.L.Resnich (eds.).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C].Hillsdale,N J: Lawrence Erllbaum Associates.pp.231-236.

Flavell,J.H.1979.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34(10):906-911

教师节的对联范文5

当然,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只是抗战时期的桂林其中一所艺术类学校,除此之外还有私立桂林榕门美术专科学校、初阳美术学院等一系列专业的美术教育和培训机构。在美术教育方面,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并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完全遵照其他学校和机构的教育方针,而具有自身鲜明的教育特点:1,坚持师范美术教育的宗旨,以培养中小学艺术师资力量为目标;2,非常重视写生的教学体系,并十分重视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建设与探讨;3,在教育思想方面,既重视学校美术教育,也重视社会美术教育,既重视美术的实用功能,又重视美术的审美功能。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是现当代广西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要铺路者,它的美术教育和教学应当对当代高等美术教育产生可资借鉴的影响。

一、在教育宗旨指导下进行美术教育和教学

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始终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力量为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这从课程的设置,学生的招考和实习、就业,开展的社会活动,经常进行的教育教学教材等方面理论的探讨,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关注,等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也就是说,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所展开的大部分的美术教育活动都是和这个宗旨相联系的,都是围绕这个宗旨的。也是这种对宗旨的强调,使得其所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和美术教学方式明显不同于其他学校和机构,而具有专门性、专业性的特质。这对当代高等美术院校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一所学校首先要根据社会需求,明确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然后根据这个宗旨去选择合适的教材、对口专业的教师、恰当的方法去展开教学,这样才能突出多培养人才的专业优势,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满足社会的专业需求。而目前不少学校在师资力量配备不齐备、教学设施配置不完善、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开设某种美术类专业,在教学中很难确立一个明确的宗旨。是培养艺术家还是培养商业美术师?是培养美术教师还是培养美术科研工作者?宗旨的不明确,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重视写生的同时要重视理论的建设

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非常重视写生的训练,将写生作为训练学生艺术技巧和艺术敏感性的重要手段,要进行“自然的写生”,从“自然”中取法。对于当代专业的美术院校来说,大部分的专业都把技法课程作为重中之重。在引入西方的教学体系之后,一定程度上又忽视了中国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比如对写生的态度。对学生加强写生练习,可以促使学生较快地掌握造型技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用不同的手段和材质进行尝试和表现,都有利于学生造型意识的培养。但是需要谨记和明确的是,中国传统绘画所谓的“写生”和西方的“写生”有着一定的不同,尤其在其内涵方面。西方的“写生”更多的作为一种造型训练手段,能够提高绘画者手、眼、心的协调和一致的能力,所以西方静物写生题材中有肉类、死的动物和标本这样的题材。而中国传统绘画的“写生”更多地强调物象的“生气”、“生机”、“生意”,甚至“生趣”,它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境界,或者说,它所要表现的是物象的终极情态。清邹一桂有言:“昔人写生……皆一气呵成,绝无做作”,“画有两字诀,日‘活’日‘脱’。活者,生动也。用笔、用意、用色一一生动,方可谓之写生……脱者,笔笔醒透,则画与纸绢离……观者但见花鸟树石,而不见纸绢,斯真脱矣,斯真画矣。”(清邹一桂《小山画谱》)金城说:“夫所谓自然着,开合起伏,阐明至理,有矜有式,有体有用,断续隐现,绵互疏密。既无拘束失势之弊,又见精神毕露之真切。天然凑泊,淋漓尽致,东呼西应,参透笔墨造化之理。”(民国金城《画学讲义》)即是说,写生要表现出“物理”、“物态”的同时,还要表现出“物神”,并且要契合大自然的生机。因此,对教学来讲,要把“造型”和“生机”这两个原则结合起来,不能厚此薄彼,既要重视作为造型手段的“写生”,又要重视作为传神手段的“写生”。

另外,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也非常重视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的探讨,还经常邀请留桂美术家开办讲座或举行座谈会等,并于1940年1月创办了学术性较强的杂志《音乐与美术》月刊,刊发史论探讨的成果,全国发行。当前,很多美术类院校在强调美术基础技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都忽略了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建设,这对于学校的学科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美术史和美术理论不仅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性的学科,对美术技法类的学生也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

三、鼓励美术教育思想的兼收并蓄和讨论争鸣

教师节的对联范文6

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年在重庆庆祝60寿辰时,为他手书了一副对联: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此联十分工整精当,表达了对教育成果的赞誉,对其健康长寿的良好祝福。

中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一生忠诚于教育事业,郭沫若曾为他题写对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此联把事业、品德、理想、追求,都重笔浓缩于纯朴的联语中。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深受师生爱戴。他在51岁时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当时许德珩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此联简括了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和性格,诚挚感人。

教育界老前辈、夫人烈士的父亲杨昌济先生曾撰一联抒怀: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杨老先生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他投身教育工作,默默无闻地实现“欲栽大木柱长天”之志,他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深受后人的敬重!

教师是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深得学生爱戴。教师节来临之时,有位中学生给教师送了这样一副对联: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行直线,交*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联中巧嵌数学名词,贴切自然,耐人寻味,表达了莘莘学子对教师的敬仰之情。

人之一生,孰能无师?因此,教师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上赞誉教师的对联比比皆是。有一副长联写道: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此联堪称绝妙。上联从一到十,下联逆序从十到一,各用十个数目字按序排列,实属不易。它生动地写出了人民教师甘作蜡炬愿为春蚕的崇高精神境界。

恩比青天,广施甘露千株翠;节犹黄菊,报得春风一寸丹。

这一联格调凝重,比喻恰当,寓意殊深,对粉笔生涯的人民教师作出了高度评价。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