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收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范文1

【关键词】农民;农产品;转业;补贴

一、农民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成就显著,农民收入整体上有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扩大,而且成为制约农村快速发展的阻碍。因此,在三农问题中促进农民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国务院2月份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虽然党和政府先后出台取消农业税、对粮食给予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 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但由于受到国内物价持续上涨,全国部分省份旱涝天气等的负面影响,致使我国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愈加突出。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农业大国,因此农民的收入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我国农民的收入现状出现以下几个趋势。

(一)多元化的收入构成及来源

当前我国农民已经不是像以前单纯依靠传统的种养业为唯一收入来源,而是农、林、牧、副、渔及非农产业收入等都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的收入的组成部分增多,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农民总收入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收入所占比重的不同,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较大大,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较小,相对对农民增收影响较小。

(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但增幅趋小。

据国家统计局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呈增长态势,但是增长速度缓慢增幅趋小,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许多纯农业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出现下降情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农民转移就业压力加大,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的压力下,以及在国内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影响下,增长幅度趋小,增长速度减缓。

(三)农民收入不稳定, 实际购买力有待提高

农民收入不仅是自身的问题,同时也受到包括国家出台的各项涉农方针、 政策、气候条件、经济社会的环境变化等外部因素影响。农民收入虽呈增长态势,但是受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的影响,农民的实际购买力相比出现下降趋势,农民只能维持普通生活,对高端产品仍然望尘莫及。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全面启动农业知识化、信息化工程

当今世界农业正朝着知识农业和信息农业的方向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农业知识化、 信息化由高新技术渗透于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而形成,而这将是21世纪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水平还不够发达,提高农民从结构调整、 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中所取得的收入将成为农业趋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关键。我国农业过去单纯侧重高产目标,而现在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 可持续性转变、提高农民收入的的综合方向转变,而全面启动农业知识化、信息化工程是这一转变的根本措施。具体实施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提高农民从结构调整中所获得的收入,通过知识化、信息化,提升我国的农业科技研发能力, 加快种质资源创新,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力度与速度,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第二是不断提高农民从规模化、 标准化、 优质化农产品生产中所获得的收入。通过知识化、信息化,可以促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各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逐步解决农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标准参差不齐、产品有害物残留过多等问题。第三是通过降低成本使农民的收入得以提高,通过知识化、信息化,可以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先进的技术逐步降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经营成本。

(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我国农民数量众多,有限的土地资源不需要众多的农民来耕作,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就必须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相对价值,促进转移就业和创业。一方面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培养农民有另外的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农民进城务工要落实同工同酬政策,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支付的长效机制。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城镇社会保险对农民工的覆盖面,开展好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和帮扶行动,完善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中高考相关政策,探索农民工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的具体办法。另一方面,引进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办工厂,吸收农村贫困户变业,使得农民不离家也可以工作,可以在保持农业收入的同时享有第二收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三)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实施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推广补助政策。这种补贴激励政策在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起到激励作用,促使农民更加科学的经营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

(四)提高农产品价格

家庭经营收入虽然在农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大部分扔是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因此,收入收到农产品生产成本与价格的重要影响。 何蒲明等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粮食价格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原因,在长期内粮价的冲击对农村居民收入变动的解释度为47%左右。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至关重要,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农产品价格。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我国政府对主要农产品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而且近年最低收购价在逐步提高,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俗话说“谷贱伤农”, 政府应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等到条件具备时过渡到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增收效应比预期小很多,这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上升,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工业品价格提高,于是反过来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结果是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弱化甚至抵消了农产品价格提高的政策效应。近年来,国内农药、化肥、柴油等物质服务成本以及人工和土地成本呈现出快速上涨的态势,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五)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参考文献:

[1]葛孚桥.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J].仲恺农业技术学报.2004.17(4).

[2]方玉竹.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J].希望月报.2007(10).

农民收入范文2

[关键词] 农民 收入 途径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15-01

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惠农措施,试图从各种路径提高山东农民的收入,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农业发展速度与其他行业相比还很缓慢,农民收入的增速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口收入增长速度。尽管近几年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是农民增收远没有达到人民理想的那种状态,影响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民增收工作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

一、制约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1.农业产业特性与市场风险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弱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速度慢等方面,自然界的各种灾害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害,而且现实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是农民还没有能力大规模增加投资,更新技术设备,二是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体制的不健全增加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风险性,农业的高投入降低了农业的比较收益,减少了农民从农业中可以获得的农业剩余,为此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来增加农民投入和农业收益。

2.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不仅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还表现在教育、文化等领域中,经济中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民普遍缺乏足够的教育机会。和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差距是始终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师资配备上等许多方面,这就导致农民工的劳动素质整体不高。据统计山东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4%,小学文化程度占12.8%,初中文化程度占74.9%,高中文化程度占9.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劳动素质和劳动能力低下,是制约农民工资收入提高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3.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带动能力偏弱

在农业生产条件相同的地区,农户收入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非农业产业收入的高低。山东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小城镇必将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是由于小城镇地理位置距农村较近、比较方便,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相对较低,农民的一些实用技能在小城镇更易找到用武之地。而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着水平较低,城镇化与工业化不相适应、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小城镇承载能力偏弱等问题,没有很好的发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作用,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最有效产业组织形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力支撑。山东是我国率先提出推行农业产业化最早的省份,龙头企业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示范和领导角色,在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农业龙头企业将比普通农户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产生更大影响,但同国外其他的龙头企业相比,还存在规模比较小,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研发能力低,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在内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对农业产业的带动力很弱。

二、农民增收的途径

1.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当前农民收入主要途径之一是加强农业生产来增加经营性收入。为此,针对农业的特点,政府各部门应帮助山东农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蔬、渔等基地,发挥优势产业;同时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重点支持产业化经营的农业企业,促进农村传统的种养殖业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推进,积极扶持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产品竞争力强的优势龙头企业;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更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龙头企业向紧密结合、跨区域带动等方面转变,更好地发挥龙头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效用。

2.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素质的高低有国民素质教育决定。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收益率在初等教育方面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针对实际情况,各级政府部门应给于义务教育更多的财政支持,提高农村初中和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区域补贴,改善农村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条件;加强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培训、创业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青壮年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尤其重点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技能型人才以及紧缺急需人才,在具体培育方式上坚持内选、外聘、交流、下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彻底打破身份、行业、地域等的限制,促进社会各类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辐射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3.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就地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渠道。要把培育壮大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制定支持小城镇发展的资金、人才等鼓励政策,培育一批有一定产业基础、辐射带动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名镇。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逐步解决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培养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技能,帮助他们尽早融入到城镇中。

农民收入范文3

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据临沭县农村住户360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669元,比上年实际增加865元,增长14.89%,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从农民收入结构看,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79元,比上年增加288元,增长13.16%;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3823元,比上年增加528元,增长16.03%;财产性纯收入人均160元,比上年增加68元,增长73.95%;转移性纯收入人均212.08元,与上年持平。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四大块中,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一产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家庭二三产业,实现经营多样化;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本地务工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支农惠农暖人心,农村居民增收有保障。我县在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增加农村居民生产性收入的同时,落实和兑现了种粮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生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和“家电下乡”补贴等,确保农村居民政策性收入到位。

二、消费层次不断提升,吃穿用住全面改善

1.食品消费讲究质量,向营养、科学型发展。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得到格外的重视,饮食营养化,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日趋合理。2010年农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1677.77元,比上年同期的1480.22元增长13.35 %。其中营养丰富的副食类食物消费量有较大的增长,食品消费呈现多样化趋势,肉禽蛋奶及其制品人均消费量比去年增加较多。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有所下降,2010年我县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03%。

2.衣着消费大幅增加,向成衣化、高档化发展。农民的衣着消费支出增长较快,2010年,我县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96.80元,比上年增加38.90元,增长15.08%。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我县农民对服装的选择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成衣和新款服装的消费比重明显上升,中高档穿着用品的消费逐步扩大,农民衣着的商品化程度也在提高,时尚新颖的服饰已经成为农村青年的首选。

3.居住面积增加,住房质量提高,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逐步改善。宽敞舒适的住房一直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目标,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往往是有了余钱就盖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舒适、配套好的住房正在由奢望变成现实,住房消费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我县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923.61元,比上年同期的865.90元,增长6.66%。农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30.04平方米,其中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达到6.0平方米,人均砖木结构面积达到23.98平方米。住房装饰也已经点缀了农家院落。

4.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活用品消费日益高档化。随着农村基础生活设施的逐步完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村村通上了公路、电话、自来水;村村都接入了有线电视;一部分村家用计算机已接入互联网。农民家里的设备也是不断更新,大型家具购买量增加,手机、冰箱等一些高消费物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逐步放开, 201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冰箱33台,洗衣机75台,电冰箱、洗衣机每百户分别增加7台,2台;交通通讯更加便捷,2010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5部,移动电话150部,摩托车59辆,自行车206辆。交通、通讯设施的提高,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带动了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的上升,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达613.16元,增长23.51%。在满足正常生活消费的同时,农民更加重视文化娱乐活动,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人均379.81元,增长1.94%。从数据看出,我县农民生活消费结构趋于理性,逐步向更高的消费层次扩展,呈现出多层次的消费结构 。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抓住国家加大支农投入的机遇,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保障。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了,就能增强抵御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民因此造成的损失就会减少,农民增收就会落到实处。

2.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保护农民利益。一是从生产环节入手,在政策上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支持,努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二是从商品流通环节入手,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农资市场监控,稳定农资价格,降低农民的投入成本,使广大农民增产又增收,保护农民的切实利益。

3.继续做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结构调整是促进农产品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贮藏等技术,并注重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名优产品。

4.搞好农产品精细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搞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范文4

农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最核心因素。从狭义角度上讲,农民收入就是指收入水平;从广义角度理解,农民收入不但只具有数量上的涵义,即收入值或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质量上的涵义,即收入性质。收入性质是指收入具有不确定性、永久性、增值性等属性。在收入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农民收入性质上存在的差异会对农民的消费行为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由于社会环境、经济背景、社会保障制度多方面因素的作用结果,农民群体在收入值相等的情况下其收入性质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会对农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1、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民收入不确定性指农民收入受自然条件或市场环境等方面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预期之外的波动特性。从农民收入的组成结构来看,经营性收入依然是我国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占总收入比例的60%左右。经营性收入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以下一些原因导致的:农业生产受一些如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长期的前期投入、一次性收获的种植方式,无疑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主要以实物形式体现出来,而将这些实物兑换成现金又要面临市场中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进城农民工收入的取得与工作机会的获得、工资水平的高低、工资能否及时发放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农产品成本高企也影响农民收入,更为严重的是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的泛滥也严重了影响农民进行生产的积极性。

2、农民收入的永久性。农民收入永久性是指收入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特征,通过总收入中永久收入的比重来测算。农民虽然拥有土地使用权,没有失业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经营性收入更具永久性,因为这种永久性是与农民的劳动能力息息相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时由于大多数农民不重视身体的保养和疾病的及时治疗,这都会导致劳动能力的下降,同时也意味着收入能力的下降。虽然国家或子女能提供一定的转移收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两部分收入均比较低,大多数情况下生活依然要靠年轻时的积蓄,所以农民的收入不具备永久性。

3、农民收入的增值性。收入增值性是指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收入所表现出的增长能力和增长潜力的属性。收入增值性受收入来源、获取收入所依赖的资源、收入途径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经营性增值收入的来源在于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但在城乡二元制体系结构之下,农产品价格长期无法得到合理的提升。无奈之下,农民通常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到城镇从事低层次的体力劳动,这种单纯依靠消耗体力获得的收入增值能力毕竟有限,并且由于农村金融体制不够丰富和完善,农民无法通过金融手段给自己的资产增值。

4、农民收入的保障性。由于城乡之间体制上存在差异,农民收入的保障性明显差于城镇居民,主要体现在教育和医疗这两方面。随着农民年龄的增长,医疗费用支出的不断增加,同时农民收入水平大多低下的现状,疾病给农民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危害显得尤为明显。这种医疗费用的高止和收入水平低下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增大开支的重要阻碍因素。

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民消费的对策

1、强化农民收入的确定性。农业生产过程中伴随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但这种风险不是完全不可控的,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相应降低这些风险所带来的危害。首先,加大投资,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抗灾能力,与此同时,推广和普及农业科技,使之为增产增收带来帮助,形成科研与生产的有机互动;其次,建立农业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的储备制度,尽力避免农产品价格随产量增减而大幅波动,从而保证农民持久性收入的不断增加,同时刺激了农民的消费能力;最后,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的问题,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政府和用人单位要保证农民工培训制度的落实,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为农村的消费增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2、增强农民收入的永久性。由于农民收入体系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政府有义务帮助农民拓宽和扩大收入的渠道。可以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第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使之加大向农业和农民倾斜的力度,加大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农村公益事业、农村公共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第二,改革农民补贴方式,实施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第三,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加大农村中非农行业的资金投入,提高从事非农行业农民群体所占的比例,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

3、构建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综合运营体系。农产品收购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扩大买方市场,同时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抑制农产品价格下滑,保证农民持续稳定地增收。当前大部分农民的经营方式以个体经营形式为主,生产规模普遍偏小,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在农产品销售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有效拓展市场空间。因此,政府组建农产品供销公司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十分迫切且很有必要。农产品供销公司在形式上虽然与早期的农村供销合作社相类似,但本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农产品供销公司应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监管之下,始终如一地坚持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即使勉强保本甚至亏本经营都是允许的,其中亏损这一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拨款予以补贴解决。供销公司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首先是以市场价或略高于市场价收购农副产品;其次是组织人力、物力,提高营销能力,将当地的农业土特产和地方名优农产品向外地市场推广,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后,粮食部门维持原来的职责不变,但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应提高粮食部门的补贴,使它们高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再以平价售出。

4、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居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分化为三种类型:纯农民、农民工和失业农民。因此,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应首先充分考虑到当前农村居民的特点,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教育、医疗保险、五保户供养、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当今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城市打工,此外,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失地现象也日趋严重。所以农村更迫切地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更需要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当前政府的经济政策依然还是偏向于加大投资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方面支出相对较少。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支出仍然是农村家庭摆脱不了的沉重负担,这就势必导致农村家庭在开支方面精打细算,总是延续传统的储蓄观念以应对不时之需,从而抑制了消费开支。因此,当前应加紧制订和健全各项农村保障制度,并在法律层次上提出明确的规定,以法律的形式将农民的各项合法利益确定下来,从最根本上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使之无后顾之忧。#p#分页标题#e#

(1)教育问题。虽然各级政府正努力向所有农村家庭提供九年义务制免费教育,但由于城乡在收入、师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低收入的农村家庭的孩子依然无法得到优质的中、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中,尤其是在一些名牌的大学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这其中的原因无非在于二点:一点是得不到优质的初等教育,输在竞争的起跑线上;另一点是即使考上了大学,也有部分农村家庭因为经济原因付不起学费,最终只得放弃。因此,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应加大向农村的倾斜力度,扩大助学贷款的覆盖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比如广西省在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该省从2009年起从自治区和下属各市、县财政中抽取资金设置专项教育经费,对家庭困难的普通高中在校生给予一定的资助,实践证明此举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考虑向全国推广。

农民收入范文5

关键词:农民;增收;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8-0011-02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和谐新农村的关键。近年来,临夏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强化落实各项支农、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但是,临夏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农民增收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如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全县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拟通过临夏县农民收入现状和问题的分析,进而探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措施,供参考。

1 临夏县农民收入的现状

1.1 农民纯收入实现连年增长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06~2011年间,临夏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 527元,增加到2 660元,五年间实现净增长1 133元,年均增长14.80 %。从收入来源看,农民收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2006年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 202.5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21 %,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1 303.0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8.99 %,人均财产性收入为62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33 %,人均转移性收入为92.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47 %。

1.2 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升

工资性收入包括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所得,在本地企业中劳动所得,常住人口外出从业所得及其他。2006~2011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30.79 %提高到45.21 %,五年间上升14.42 %。

1.3 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6~2011年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65.54 %下降到48.99 %,五年间降低16.55 %。

2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2.1 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较低

据2011年农业年报资料统计,全县乡村从业人员为18.98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的占8.17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0.80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55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48 %。可见,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较低,使其难以及时接受一些新思想和新观念,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及开拓市场的胆识和魄力,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制约着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和转移效率。

2.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同程度的抵消了粮食补贴政策带来的收益

临夏县是一个农业县,农民靠土地获得的农业收益是主要收入来源。而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相对较低,且不稳定,而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弱化了粮食直补、免征农业税带来的增收效果,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2.3 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投入相对不足

临夏县耕地面积为25 033 hm2,山旱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47.56 %,人均可耕地面积为0.069 hm2,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037 hm2。可见,临夏县耕地面积中,山旱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有效灌溉面积小,人均耕地少,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而临夏县又是一个农业贫困县,县财政自给能力差、资金短缺、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收益。

2.4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管理粗放

一是生产规模小,农户平均经营的耕地面积为0.31 hm2,这种小规模一家一户的分散式家庭经营,机械化程度低,难以形成专业化和一定的商品量,加之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欠缺,农业龙头企业相对缺少,致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二是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新的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管理较为粗放。

3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3.1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一是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和养殖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符合临夏县实际的特色农业;二是要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拓宽农村经济增收领域,扩大农业发展空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2 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转化,促进农民增收

临夏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品质欠优,应通过良种引进、无公害生产、科学施肥、节水灌溉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单位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再次增值,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利用临夏县玉米种植面积大、玉米秸秆产量高的优势,通过玉米秸秆就地回收加工、青贮氨化,发展畜牧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畜牧业发展,实现农民综合增收。

3.3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减少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政府应从资金、物质、科技等多方面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投入到位的同时,还要加强信贷资金、民间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继续抓好人畜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真正做到有利“三农”,惠及“三农”。

3.4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是拓宽农村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要坚持所有制的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多层次性,放手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二要支持现有乡镇企业搞好结构调整,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发展水平。特别是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农民增收拓宽门路,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3.5 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发展壮大劳务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实践证明,发展劳务经济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劳务输转工作,切实把劳务输出和转移作为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战略举措来抓,力求抓出成效。一要加强培训,提高劳务人员技能,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对务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适用性、实效性的技能培训,使其由单纯出卖苦力的打工者向技能性工人转变;二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县乡劳务站应健全制度,指定专门人员抓劳务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外地用工单位的联系,为务工人员提供大量真实的用工信息,减少劳务人员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使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范文6

一、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包括村、村及东郊乡王塘村3个行政村共9个村民组、100户农户。

1、100户农户基本情况。合计人口362人,其中有劳动力174人,占总人数的48%。外出务工80人,务农94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24.4%。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48-60岁以上的,占71%,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初中。耕地307.7亩,人平0.85亩。

2、农民收入基本情况:①100农户粮食种植主要以双季水稻为主,粮食种植面积共609.3亩,粮食产量共计45.23万斤,提供商品粮24.88万斤。粮食总产按商品收购价(平均1.15元∕斤)折算实现总收入49.76万元,粮食生产性成本总支出30.56万元,实际每亩人均纯收入450.7元。种植水田大户规模上10-20亩的有9户,种植大户的粮食生产因实行机械化、集约化作业和订单收购使亩收益高出100元左右。②冬季种植油菜面积共计55亩,占总耕地面积17%,油菜人均纯收入120.1元。③种植经济作物大户山湾村村民程落成,自建花卉和苗木基地达12亩,实现土地流转5亩,家庭经营性年总收入达20万元。基地按纯收益率30%折算,其他种植业人均纯收入165.7元。④养殖业方面来讲,生猪仅出栏61头,年家禽共出笼1002羽,人均养殖业纯收入828.6元,所占比重大幅缩水。水产养殖年产量4.15吨,人均纯收入64.9元。⑤全年农民打工人均收入5129元;政策性人均收入71.5元;其他收入789元。农民人均总纯收入达6883元。

二、市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省略)

(二)收入构成情况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1、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4078.9元,人均工资性收入4527元,比上年增加448.1元,增幅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5%。

2、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1106.9元,比上年增加114.3元,增长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

数据省略

从种粮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粮食作物每亩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3、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篾货、茶叶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三)总支出情况

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151元,比上年增加187.1元,增长6.5%。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666元,与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

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07.5元,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80.3元,同比增加72.8元,增长达17.9%;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347.6元,养殖业生产性支出448.1元,同比增加100.4元,增长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29.6%。

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通过对100户农户采访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99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幅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44元,比去年增加545元,增长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

另外,杂交种子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其中一季稻种子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年c两优87、c两优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35元/斤,比每斤又涨了至少10元,上涨40%。二是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一些中低产田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100户农户看,有62户,只有43户。

(二)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三)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四)农民生产负担较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近年来,农民承担的费用支出一直呈上涨趋势,有些不必要的开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农民服务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减少,仅有的资金不能满足规模生产的投入需要。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要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继续提高尤其是粮食收购价格,进一步稳定生猪、农产品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正常收益。

(二)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要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成本和市场定价,防止农资价格过度上涨。充分发挥农村价格监督网络作用,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查处举报案件,遏制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同时,工商、质检部门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哄抬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三)加强科技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致富的能力。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让农民掌握新的生产技术,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使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民能从物资、文化上“双双脱贫”,增强整体就业致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