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元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元素范文1
非球面镜反射式光学系统
确保画面成像色彩与细节质量
近些年来,国内逐渐涌现出一批具备一定技术研发水平的厂商,并开始关注家庭影院投影机方面的研发,江苏宜清光电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而艾洛维(Inovel)则是旗下的投影品牌,拥有家用投影机、商务教育投影机、工程投影机、双灯高亮投影机、超大尺寸背投电视、大屏幕拼接融合系统等全线产品。艾洛维相当重视家用投影机市场,陆续推出了多款全高清的家庭影院投影机,包括LRH-112、VH200以及LRH-115H等。而VH410是继VH300之后推出的超短焦投影力作,被艾洛维称之为投影电视。
在外观设计方面,VH410沿用了VH300荣获中国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的整体设计,同时还采用了今年非常流行的“土豪金”配色,更显时尚大气,可很好地融入到典雅的家居装潢环境之中。事实上,超短焦投影并非崭新技术,早在商用与教育领域就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只是始终未能很好地控制超短焦镜头所造成的画面几何失真、画面色彩等问题,所以迟迟没能应用在家用领域。而光学镜头是影响画面成像的重要因素,VH410为此在镜头部分下了不少功夫,采用了非球面镜反射式光学设计,有针对性地抑制了超短距离投影所造成的画面几何失真,并提升了画面边缘的锐利度与画面的均匀度,使得画面的亮度均匀度能达到80%,对于超短焦投影系统来说已是相当不错。不过,反射式成像结构也限制了光学镜头的灵活性,VH410并不具备变焦功能,更不要说位移功能,因此在安装的时候,用户必须事先计算好安装位置与投影幕之间的距离关系。在镜头技术参数上,艾洛维方面提供了VH410的投射比参数,指出其可在0.39-1.01m的距离下投射出60-150英寸的大画面。而如能进一步提供光学镜头的反射角度参数,相信更有利于用户的实际安装调校。
内建安卓智能系统
加入无线与蓝牙无线连接模块
VH410属于一款单片式DLP结构的投影设备,核心显示部分为德州仪器0.65英寸的全高清芯片,物理分辨率为1920×1080,凭借230W的高压水银灯泡,可带来最高2000流明的输出亮度。与VH300一样,VH410具有主动快门3D投影能力,使用了主流的T.I 4421处理器,全面支持帧封装、上下格式、左右格式、场序列、帧序列、DLP3D等所有3D格式,也就意味着可兼容主流的蓝光3D信号。
而VH410的特别之处就是将安卓智能操作系统融入到投影机之中,同时还支持完整的有线与无线网络功能,让用户可随意下载成千上万的各式应用程序,观看影视节目、玩游戏、阅读资讯都能轻松实现,与一般的智能电视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使用非常简单。另外,VH410还可通过蓝牙无线传输功能,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数码相机实现影像与图片的分享。
令人满意的色彩还原
画面锐利度仍有上升空间
色彩还原的真实度是最能检验投影设备的一个重要部分,VH410在这方面的表现令笔者感到相当满意。尽管不具备太多的色彩调整功能,但预设的画面模式已相当不俗,无论人物肤色、色彩层次的过渡,还是灰阶白平衡都处于主流家庭娱乐投影机之上的水平。再加上超短焦投影在环境光适应方面的天生优势,在普通客厅光线环境之下,VH410的高光位与暗部都异常丰富,色彩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不过,受到超短焦光学镜头系统的限制,VH410的画面锐利度与同级别的家庭影院投影机相比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新元素范文2
2016年6月8日,IUPAC经过审核后了新元素发现者提出的新元素的推荐名,供公众审查与查阅:113号元素推荐名为nihonium,符号为Nh,源于日本国(简称日本)的国名Nihon; 115 号元素推荐名为moscovium,符号为Mc,源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市名Moscow;117 号元素推荐名为tennessine,符号为Ts,源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州名Tennessee;118 号元素推荐名为oganesson,符号为Og,源于俄罗斯核物理学家尤里・奥加涅相的姓氏(Yuri Oganessian )。这四个命名已于2016年11月30日由IUPAC正式公布。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16年11月17日通过门户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向社会征集这四个新元素的中文命名。新元素命名征集发出后,得到中科院门户网、中国化学会门户网、科学网、网易网等多家网站和中科院之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转载、推介,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反响热烈。截至本文发稿(12月10日),通过电子邮件正式向全国科技名词委提交的命名建议有200余份。反馈命名建议者有物理学、化学的科研人员,语言学、翻译学的学者,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工程师;有高校教师,也有学生;还有很多未留下真实姓名的网友。来自祖国大地各行各业,以及海外华人的命名建议,让我们感受到公众对于科学和中华文字的热爱与执着,对于我国科技名词事业的参与热情。在众多来函中,一位署名“明月”者写道:“作为一个物理、化学爱好者,以一个重在参与的态度,不求真能为科学做出贡献,但求我微弱之思想能给伟大的思考者、研究者带来一丁点的灵感和思路,仅此我便心满意足。这也便是人类在漫长科学探索中我所能做的全部,至少现在如此。”这段话折射出一位普通公众的平凡与伟岸。在此,本刊向所有热心于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人们表示诚挚的敬意与感谢!
本刊特辟专栏选登命名征集的部分建议。其中《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合成、确认、推荐命名及中文命名建议》一文的作者――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才磊编审,为此次命名征集的发起人。文章介绍了新元素的合成与确认过程,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关于新元素的命名指南、推荐名、符号及其推荐理由,并提出了作者对于这四个新元素中文命名的建议。
新元素范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地理教学 明确问题 小组合作
地理课程一直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其教学方法。新课改的颁布,给地理教学增添了新的元素,即探究性教学。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应怎样才能将这一学习方式更好的落实呢?
一、地理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中学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这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学习多学科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是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职业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二、明确问题是探究式教学内容呈现的主要形式
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并不神秘,仍需要依托相应的地理课程载体,需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大家所熟悉的途径来完成。探究式教学也是围绕“发问”开始的。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教师的提问,也大多是记忆型的问题,考查一些具体的地理事实,只须用“是”与“否”来回答,较少是探究性的问题。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也很少提问。把探究式教学引入课堂需要高水平的发问,这种提问是探究式教学的精髓。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是课堂探究不可缺少的。对探究式提问,学生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例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这个提问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经度的概念,并了解了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
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探究性的“问题”,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关键:①问在有疑之处。学则须疑,教师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学生有疑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探究式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出地理问题,并对地理问题进行评价,看它是否适合探究。②问题难易适度。学生对探究提问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和自身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探究提问要符合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特点,提问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必须能够让学生在所学地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来解答。③问题具有启发性。启发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地理能力。④充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尤其是按新课程计划、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其本身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综合分析、智能训练、案例探讨、地图和数据表格等,这些对设计探究性问题起到指导作用。
三、要组织好探究性讨论
1.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所谓的开放性是指允许对讨论的问题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结论具有开改性的探究讨论价值,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的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
2.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为主要目的。利用探究性讨论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时,教科书上往往没有现成答案,教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引起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和推测,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最后有所发现,得出自己探究的结论。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
3.重视小组合作,强调学生整体参与。探究性讨论主要以小组为组织形式,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集思广义,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教师或他人已有的结论。参加讨论的人,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讨论不由教师支配,也不是少数几个学生唱主角,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讨论中,要考虑并欣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
4.提问贯彻讨论全过程。教师在恰当的时候以递进式的、前后衔接的提问方式进行点拨,提问可以对讨论起到提示和调节作用,否则讨论达不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学生的提问主要集中在收集相关资料或证实某种观点上。教师不要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探究性演示须经过精心设计
演示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探究途径。设计探究性演示,主要应突出其特点:①着眼于以归纳的方式演示。归纳演示是指从个别或某类具体事实上概括一般原理的一种演示。其优点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易引起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做出假设。②提问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结合演示的目的,认真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提问,使演示过程充满着“谜”,引导学生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探究演示中领悟道理,寻找“谜底”。
五、探究性教学要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新元素范文4
[关键词]现当代 博物馆 展示空间设计 新元素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91-02
博物馆发展至今,经历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其演变经历从私人到公有、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单一学科到多学科、非专业到专业,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现在国内的博物馆都办出了不少特色,在不同程度上都进行了改陈,对旧的展示设计进行了革新,使用了多种新材料、新技术。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电影博物馆和北京首都博物馆,它们把当今最具创意的展示手法、最先进的科技设备大胆地运用在陈列设计中,令观众耳目一新。当今的展示设计是以科技和艺术为手段,并利用传统或现代的媒体对展示环境进行系统地包装、装饰的过程,并营造出幽雅和舒适的展示环境。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博物馆文化在经济与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博物馆已成为社会和国家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文化纽带,也是科学技术及文化宣传的窗口,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充当着其他行业或媒体不可替代的角色。世界各国为展示自己国家的科学、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成就多是不遗余力的,实际上博物馆就是要展示国家发展的魅力,表现民族文化的精彩。
一、简约设计理念的兴起
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它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在展示设计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令当今展示手段的形式丰富多彩,陈列展品的展示材料都出现了可持续使用、环保、绿色的材料。不过,设计可能需要像油画、服装或者家具一样展现出它们的物理背景和社会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应该把它们作为美学物品来强调和对待,甚至把它们当作“研究性”藏品的一部分来处理。如此多的内容要分配,化繁为简、合理配置,营造绿色环保的展览空间是势在必行的。
二、强调展览环境的色调
上海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以冷暖颜色划分陈列展示主题,展厅中大量运用大面积的色彩配置,它的设计意念是用大面积的色块突现空间视觉效果,通过冷暖颜色的对比营造出不同的陈列空间环境。不同内容的陈列展示空间会随着色彩面积、色量等因素的增减,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内容的陈列展示空间会随着色彩面积大小的增减,色量等也会随之增减,对于观众视觉的刺激与心理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减。如1cm2的黑色会产生清晰、干净的视觉效果;在1m2的黑色面前,则会产生一种严肃、沉闷的心理感受;当人处在100m2的黑色环境中时,会产生阴森恐怖的心理反应。1cm2的大红色使人感觉鲜艳可爱;1m2的大红色使人觉得兴奋激动;但当人处在100m2的大红色包围中,会有过分刺激而造成的疲倦之感,进而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烦恼。上海博物馆在设计色调的控制中做的工作非常仔细,首先在电脑中设计出两到三种的陈列主题大色调,然后在地下室用1:1的空间选用两种不同的色调制作出模拟场景,随时可以修改。它的展示设计使用大面积色彩,选用亮度高、彩度低、对比弱的色彩,给人带来明快、持久和谐的舒适感。利用中等面积的色彩对比,如设计图案的配色中,邻近色组及亮度通过对比,选出既能引起视觉兴奋、又没有过分的刺激色彩与亮度。小面积的色彩常用鲜色和亮色形成强对比,如小展品、小标志等,可引起人们的注意。上海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注重色块与色块之间的链接关系,因为形状是色彩存在的形象要素之一,一个颜色的出现总是伴随一定的形态同时被我们感受。形状也会由集中到分散逐渐分割,尽管画面总的色量未变,但对比的效果却大大改变了,给人高雅、舒适的感觉,让人感觉很安静,放下紧张的心情来看展览。
三、通过舒适的照明灯光营造展示环境
展示照明设计的品质取决于光的分布结构所传递出的信息和内涵。光的分布结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光照凸显物体形态并产生浓重的阴影,常用于突出展品;间接光照通过作用于其他介质的漫反射传递,光弱且不具有明确的指向,常用于营造环境。光分布一是用直接光照的方式烘托展品,二是整体展示环境得益于发光墙壁在四周介质上制造的漫反射效应。光和色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共同担负着传递视觉信息的作用。在展示照明设计领域,以色温度和演色性来度量光的色彩品质。北京电影博物馆就大量运用光照射的原理,营造展厅气氛,它的光源变化较多,有层次,同一色彩在不同光源下,可呈现出不同效果;而展览中同一光源选择不同色彩,造成了不同的展示效果。它利用光色和固有色之间衍生的复杂效应,对营造美妙的展示照明环境产生了很好的视觉。通常色温度,是人类对色温的反应,它来自生活体验,是建立在视觉和触觉等感官基础上的情绪反射。我们把色温对空间中的材质与色调的不同作用特点,及对物体表面的色彩属性的烘托或强调的功能进行调配。如高色温利于烘托暖色调的环境,低色温则常被用于表现金属质感。色温一种是低色温照明与金属地板以及蓝色顶棚营造出的高科技展示氛围。色温二种是高色温照明对暖色调的环境烘托。
展示设计中的光对立体塑型与质感表现的作用是光通过对空间的塑造,直接影响观者心理。只有运用正确的光源与光色、科学到位的照明器械以及准确的调光对焦,才能塑造出理想的空间意象,提供优美的展示环境,过多地运用光照明会使参观者疲劳。北京首都博物馆在展示文物的时候运用了很多“有情感”的光照明。设计者认为光可以表现思想、情感、内心活动的特点,所以在光照明这一项目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利用源于立体物凹凸表面的明暗差异,呈角度的光源配置并通过调整适当的投光角度和光强度大小,可使字体或展示装置获得清晰的立体表现。立体感的塑造一方面是由人工照明塑造出了卵形展示装置的立体感。立体感的塑造可通过对投光角度和光强度大小的调整,使字体或展品结构获得清晰的立体美感。
表现物体表面的质感及突出部分所构成的纹理,需要与之平行的光照来表现。为了更好地刻画物体细节质感,应避免过强的照明。好的质感表现,有助于丰富展示效果。质感表现是对于从属地位的背景装饰而言,强光有利于弱化其质感细节,从而达到烘托主体的目的。同时可以选择平行照明对金属肌理进行表现。首都博物馆的光照明的确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其巧妙地利用光的原理、光的折射、光的角度把展品真实地体现出来。
四、可体验崭新的展览环境
展览设计作为人、展品、环境沟通的媒介,设计者一般会考虑到观众对于展览内容和背景故事的了解。展览主题通常是被动的,在策展时需体现与观者的协调与平衡,博物馆应合理选用材料、选配展品来服务大众。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给设计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观众在网络空间里创造定制的、个人化的独特体验。如“温哥华艺术画廊举办的‘Massibe Change’展览触动人的感觉神经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理解、认知,它使观众处于展品的包围之中,甚至连他们站立的地板都是展品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无论是在展览的开始、中间还是展览结束之后,参观者们都能完全地投入到展览中去”,彻底体验和触及展览的主题范围内的最深层次。
新元素范文5
从面料选取,色彩考究,到图案的精雕细琢,不仅是尊崇地位的标签,亦处处体现居室主人个性化的审美与高雅品位。现今布艺风尚有两大趋势分别是将仿古融合时代感的新古典主义,以及寻求生活本真的乡村田园风。与家居单品适宜配衬,前者将浓墨重彩的古典风化繁为简,演绎成为后工业时代的新式奢华;后者则是真正回归到生活最初的舒适与自由,以低调姿态呈现出高尚质感。
新古典主义
由上而下
仿古心型相框
精致雕花摆饰
动物造型灯组
欧式单人躺椅
瓦伦西亚
地处西班牙东南部的瓦伦西亚,东临大海,背靠广阔平原,被誉为地中海西岸的一颗明珠。雪尼尔材质面料彰显华丽厚重,以红色、黑色为主色调营造复古氛围,印花图案与流苏花边带出地中海式内敛奔放。整体家居呈现出Marques de Dos Aguas 候爵宅邸般的高雅,又仿若重塑地中海帝国财政首都时期的极致辉煌。
搭配装修风格:新古典、地中海风格
搭配家具风格:深色系古典欧式家具
东方盛世
窗帘、沙发、台灯、抱枕各自以中国古代人物生活场景或中式传统花卉为图样,带有颗粒感的面料略带怀旧色彩,营造古色古香中国文化风情。在此品茗,目光所及是清丽山水、阁楼小院与盛开的繁花,正适宜独自感怀久远的东方盛世。
搭配装修风格:中式古典风格
搭配家具风格:深格:浅色系乡村风格家具,如原木色、白色
乡村田园风格
马赛曲
马赛曲是法国国歌,马赛为法国旅游胜地。以此为名的这套布艺,果然给人伊夫岛海风拂面般的明朗、清爽。高贵羊绒再加入麻质、棉质各款配布加以烘托点缀,图案以经典藤蔓和浪漫花卉为主,搭配圆点、方格、条纹几何图案毫无冲突感,反倒散发随性之美。
搭配装修风格:法式乡村风格
搭配家具风格:浅色系乡村风格家具,如原木色、白色
英格兰玫瑰
英格兰乡村感觉的这套布艺,使用本色的黄麻和细棉,为居室加入最天然的舒适感。色彩明快的玫瑰图案蕴含盎然生机,配以木质家具、彩绘饰品,英国乡村之美于自然间缓缓流露。
搭配装修风格:英式乡村风格
搭配装修风格:浅色系乡村风格家具,如原木色、白色
由上而下
浅胡桃木梳妆台
纯色瓷制台灯
枫丹白露化妆独凳
新元素范文6
要: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优化教学过程,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47-02
学校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更注重的是知识、操作的讲授,但在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方面却很不足。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两个培养”,即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准确把握,积极研究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展个性,提供创新土壤,培养创新习惯,综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创新的源动力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必须牢抓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才能收获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
例如在教授指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联网玩《金山打字通》中的“警察抓小偷”,然后选出全班打字最快的学生和教师比赛。比赛中学生大喊:“老师打得好快!”“老师,能教教我吗?”“我也想学!”教室里顿时一片沸腾。这时候,教师再讲解指法,学生就不觉得枯燥了,反而学得很认真。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细胞,有了这份自信心,一定会使他们迸发出更多、更亮的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现代教学新理念要求教师应走近学生,俯下身与学生平等对话与沟通。试想教师始终占领着讲台,学生敢想而不敢言,那优化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将会变成纸上谈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协助探索的姿态尊重学生的个体表现,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思考等机会,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鼓励和评价,如“你可以的”、“差一点就做得更完美了”、“相信你下一次会做得更好”等,切忌讽刺、挖苦、冷笑和训斥,允许学生有别于常规的想法、做法和回答,给他们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创新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尽快生根、发芽。
三、鼓励“标新立异”,让学生动手创新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要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丰富多彩、生动的教学形式,适配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天性,全程诱导学生进行创新,久之将强化为一种固有的内在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讲课要有艺术性,语言要风趣幽默,活用肢体语言感染学生;采用计算机从各个角度展示现代教育技术的无穷魅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在课堂中开展独特的群体创造性学习活动并使学生有机配合,进一步培养他们合作互学、团结共进的习惯,以达众木成林之效。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PowerPoint”知识的时候,先展示一些往届学生制作的精美PPT,让学生感受多媒体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魅力,萌生动手操作的愿望。适时再激励学生:“这些作品都是往届学生制作的,只要你们稍微动动脑筋,就一定比他们做得更好、更炫。”学生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大胆摸索、创新,对文稿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修饰,教师在巡视中,仔细观察每名学生作品中创新的闪光点,即便很少也应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方式进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淡化失败的感觉,体会到大胆尝试就能成功的道理,从而在不断的动态活动中能动地接受了创新思维,强化了创造习惯。
四、构建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创新能力
1.优化课堂问题
问题往往蕴涵创造,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辨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提高动手、表达能力大有裨益。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理解层次等因素,其难度应在学生努努力就可以解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此外问题设置的方向应具有新颖性且答案尽可能开放,单一答案的训练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阻碍。所以在新课改的课堂中要优化课堂问题,充分调动和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倡怀疑与批判的精神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应在保证学生学好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引导学生探索思考,鼓励学生对教师质疑、对教材质疑,力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方法、思维、技能的突破和创新。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殿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策略[J].人民教育,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