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于动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于动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于动物

人于动物范文1

我们两面同上帝隔开了:原罪把我们与它隔开,生命之树把它与我们隔开

铭刻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门口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指的是与神相关的一种自我认识。是要你服从阿波罗式的节制美德的一种召唤,也是要你知道你是人而不是别的什么。当苏格拉底把人的本性当作一个难题分离出来时,他从不考虑人同神究竟是什么关系,他在“自我审视”的意义上使用了“认识你自己”这一格言。然而也有人认为这句格言不好,更符合实际的说法应当是“认识别人”。也许这个问题还会有更多矛盾的与含糊不清的陈述,但是关于人的概念长久以来依旧是显得那么令人着迷。

人是什么?在生物学上,人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永远都是动物,但即使这句话正确,也难以概括关于人的全部意义。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本质上是文明的动物”,是“能够获取知识的动物”,是用双脚走路的动物,是政治的动物,是唯一具有选择能力的动物,是最善于模仿的动物。本杰明・富兰克林把人定义为工具制造者,一种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但问题是我怎么能从这些定义中把自己辨认出来,即使我们早已把自己称作万物之灵长,承认普罗塔戈拉主张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可是令人困惑的是:什么又是人的尺度。在柏拉图把人定义为没有羽毛的两条腿的动物之后,第欧根尼把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带到了阿加德米学园。这种用动物的形象来形容人,和用人的形象来比拟神灵一样,除了描述上的不恰当以外,词汇本身所具有的暗示性和联想性含义造成的曲解同它澄清的混乱一样多。

每一代人都对人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定义,但我想没有比我们这一代人的定义更为糟糕的了,一个人接受了什么样的定义,意味着他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受自己的身份,这就像端着镜子照见自己的面孔。当代人的内心状况的特点是把自己看作是机器的形象,这是一种貌似有理的自我鉴别方法。与“人是动物”相比,“人是机器”在今天似乎是更容易被接受的一种描述,就连我们使用的锅碗瓢盆与车子房子也处处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人是“巧妙安装起来的可以移动的抽水马桶”,这类糟糕的定义可以追溯到18世纪,然而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普遍认为是有根据的,动物对于我们是一个奥秘,而机器则是一项发明。作为个体你高调辩解人怎么会是机器呢,也是毫无意义的!尽管《大英百科全书》关于人的定义提升了我们对人的尊严,它写道“人是消耗最少的必要能量来换取最大舒适的探索者”,这样的定义又是多么的不经推敲,从这里你甚至找不到一点儿人类的影子。

苏格拉底把他想要了解自己的愿望说成是想了解人的气质:“我是一个比百头巨兽更为复杂更狂暴的怪物,还是一个比较温和、朴实并从大自然获得神圣而安详的命运的动物?”所以无论怎样的描述,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时,人存在的处境就是事实和目标,气质和对意义的追求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从摇篮到坟墓,从洞穴时代到火箭时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都有着丰富的表情与深刻的内涵。

我们时代的真实面目不是它的精神失常,它的病根在于良心的缺失。可是社会的良心也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有时它由于自身的崩溃而受到歧视与贬低,由于面对复杂的挑战它感到无能为力,便服从于自主行为。对过去不久的事物感到骄傲与麻木不仁,正如对不远的将来充满盲目的乐观一样糟糕透顶。所以人是流动的存在,人性是摇摆在兽性与神性之间的最不稳定的一种状态,做人在每个时代都是一种艰难的挑战,把上帝的眼光同我们的经验协调起来。尽管人生不乏悖谬,作家卡夫卡还是巧妙地对你说:我们两面同上帝隔开了:原罪把我们与它隔开,生命之树把它与我们隔开。

刘瑜

人于动物范文2

潘晓同志提出了“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命题,有的青年也提出了“自私是人的本质”那样的看法。与此相反,另有一些同志则坚持“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的命题。从目前发表的文章来看,基本上都是属于上述两大对立观点的。讨论在继续深入,青年们都关心这两大观点的命运。到底是哪个对呢?在这里,我想从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一起讨论。

我们知道,“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4页)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动物。作为自然存在的人,他要吃(活命)、要穿(御寒)、要生育后代(类的保存)。这单纯的食欲、等可以统称为人的动物性。这也就是有的同志所说的动物的自保本能。可是,就是在获得生活资料以保存自己这一点上,人和动物又是不同的。恩格斯指出:“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搜集,而人则从事生产,他制造最广义的生活资料,这是自然界离开了人便不能生产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72页)人的生产是通过劳动进行的。人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和动物的质的区别就在于人要劳动。劳动一开始就不是单纯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同时也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劳动,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人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最终摆脱动物界,获得其社会存在的关键点。总之,劳动,使人的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获得了统一。

人的存在既然是他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那么人的本性必然也是他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原始社会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不但要结成一体才能猎得野兽,而且这极其有限的食物如不平均分配就会有人饿死。所以人从他勇敢地摆脱动物界的那一天起,就不但要为自己的吃、穿、住奋斗,而且也要通过劳动,通过集体的力量,通过合作、互助去为他人、为集体的吃、穿、住而奋斗,原始人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和原始共同体联系在一起的。在最初萌发的意识中,每个人多少会懂得,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做的努力同样对别人有利;而别人做的努力,也包含了帮助自己生活下去的因素。个人的需要是同整个人类的需要并存的。自己的愉快、苦痛直接源于集体,集体的愉快、苦痛也直接体现在每个人身上。这就是个体自保和群体并存的统一。这样,人就不但具有自保的倾向,而且还产生了集体感、荣誉感、同情心、互助、诚实直至嫉妒、欺诈、虚假等等。这后者就是从人的社会存在中产生的人的社会属性,也可以叫做人性。所以,也可以说,人的本性是他的动物性和人性的统一。

人生的价值或人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人自己对其本性的自觉,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能能动地认识到作为人的他为什么而活着。在人类社会初期,处于蒙昧状态中的原始人对人的社会属性的一面基本上是不自觉的,其原因当然是生产力的极其低下。人在不得不是自然的奴隶的同时,也不得不成为人自己的奴隶,于是便异化出最原始的神和宗教。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在改造自然、认识自然的同时,也逐渐在改造人对自身的认识。这种改造和认识的每一次深化,就是人对其本性,特别是对其社会属性的自觉的一次深化。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俄国民主运动……都代表着这样的变革。自觉的深化,就是对蒙昧的摆脱。只要人类社会不完结,人对其本性的自觉的深化,或对蒙昧的摆脱的矛盾运动也不会完结,因而人对其生命的价值的认识也同样不会完结。通过这种不断深化的认识运动,人才逐渐自觉到他活着不但为自己,而且还要为他人。我们不能承认关于这个问题的什么教条和定义,说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或说到了社会主义人就是“忘我无私”的。从根本上来讲,人的本性决定了人活着既为自己又为他人,是为个体与为集体的统一,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达到这个目的的自觉程度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人既是动物,又不是动物,人成为人,恰恰在于他不是动物,在于他总是力求摆脱他的自然存在而获得其社会存在。这就是关于人的辩证法。我们过去把对雷锋等先进人物的宣传绝对化了。事实上,“公”总是相对“私”而言的,“为他人”总是相对“为自己”而言的,其中任何一方都不是绝对的,只有它们的矛盾运动才是绝对的。

所谓杰出人物不是没有私心,不是完全从自我中超脱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只不过是他自己能自觉地不做私心的俘虏罢了。未来不会、也不可能有一个纯粹的、尽善尽美的、不再有矛盾的社会。那种说法只能是乌托邦,是反科学的。但是,随着人们的努力,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累,人们会创造出相对现在来说更理想的社会,那时的“公”与“私”一定会改变内容了,而且这种改变还要继续下去,就象公与私要永远并存下去一样。

人于动物范文3

一天中午,我放学回来后,为奶奶小猫呢?他一声不说我一找什么也没看见,就问妈妈,小猫呢?他说:“被奶奶丢了,我大哭一场。

他们最后怕我了,又在菜场给我带了一只小黑猫,它不像一前那只,它特别调皮,又不跟着我,还乱跑,总只睡自几的窝它又不肯捉老鼠,我们大家很讨厌它。最后还是被丢了我每次在回家的路上都看见一只猫,很像我以前我那只,我时不时会转头看一看。

因那只猫被拿到了乡下,再也回不了了,所以我每次都很一一不舍,直到有一天我在院子发现了一只和它一模一样的猫,我拍了拍掌,它竟非快的跑来一跳,到了我怀里,那心情谁能理解,我不忍心看它那样,迫不急待的跑回家,给它洗了个澡,它还不停的舔我的脸,我们都成了大肉饼了,脸都通红,可开心呢!

在我们的欢笑中一天一天的过去,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我们天天都欢迎的面对,都快乐的离开!

人于动物范文4

2.跟屁虫:指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毫无主见的人。

3.糊涂虫:指糊里糊涂,不明事理的人。

4.可怜虫:指受人鄙视的可怜的人。

5.应声虫:指随声附和,没有主见的人。

6.寄生虫:指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的人。

7.人中凤:指出类拔萃的优秀之人。

8.落水狗:指失势的坏人。

9.癞皮狗:指死皮赖脸,卑鄙的人。

10.看门狗:指讨好主人,甘当奴才的人。

11.哈巴狗:指驯服的奴才。

12.缩头龟:指胆小怕事的人。

13.吸血鬼:指残酷欺压榨取人的人。

14.纸老虎:指貌似强大,实则软弱的人。

15.笑面虎:指外表和善,心地凶残的人。

16.母老虎:指凶悍泼辣,蛮横无理的妇女。

17.拦路虎:指制造障碍,阻挡前进的人。

18.铁公鸡:指爱财如命,一毛不拔的人。

19.落汤鸡:指浑身湿透,十分狼狈的人。

20.狐狸精:指专事迷惑人的女人。

21.白眼狼:指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人。

22.老狐狸:指阴险狡诈,老奸巨猾的人。

23.变色龙:指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

24.独眼龙:指瞎了一只眼睛的人。

25.癞蛤蟆:指肮脏丑陋的人。

26.千里马:指才能出众,有所作为的人。

27.三脚猫:指技艺不精,一知半解的人。

28.偎灶猫:指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的人。

29.出头鸟:指表现突出,才能出众的人。

30.比翼鸟:指恩爱夫妻。

31.笼中鸟:指身受束缚,失去自由的人。

32.孺子牛:指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33.老黄牛:指勤恳工作,任劳任怨的人。

34.丧家犬:指失去靠山,到处乱窜的人。

35.蓬间雀:指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

36.地头蛇:指独霸一方,欺压人民的人。

37.美女蛇:指外貌美好,内心奸诈的女子。

38.过街鼠:指人人痛恨的坏人。

39.井底蛙:指目光短浅,孤陋寡闻的人。

40.丑小鸭:指外表丑陋,实际大有前途的人。

41.替罪羊:指代人受过或替人受罪的人。

42.领头羊:指居于领先地位,率领别人前进的人。

43.无头蝇:指行动忙乱,目的不明的人。

44.旱鸭子:指不会游泳的人。

人于动物范文5

关键词:语言;符号

索绪尔说:“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中的一个个词就是一个个符号。汉语也不例外,但是在汉语中有些词语有一种独特的作用,比如说动物词语就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示人,并且这些动物已经凝固成了语言内部的一种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积淀。

语言中的词作为一种符号,有其能指和所指。正如索绪尔所说:“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的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概念是词的所指,音响形象是词能指。作为语言符号的单位,词是为表达特定的意义而存在的。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只有能指而没有所指的词。词的所指即词的意义,更是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

在汉语中,很多表达形式都使用了动物。而且这些动物已经被符号化了,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对此熟视无睹,外国人则无法理解,因为这些动物都烙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迹,传达着浑厚的文化信息,对中国文化不熟识的人,是很难理解其中的意蕴的。

中国人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取象思维”,也叫“象思维”,古人说的:“立象以尽意”,就是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理论概括。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比喻。古人称为“取譬”。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一种比喻。今天汉语中的动物比喻就更加丰富多彩了,而且很多动物已经在使用中逐渐符号化了。也就是说,动物变成了汉语中的一种符号化形象,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意义。

汉语中用狐狸比喻狡猾的人。若是非常狡猾就说是“老狐狸”。《说文解字》上就说:“狐,妖兽也。”狐狸在汉语中是一个贬义词,并且符号化了,带上“狐狸”或“狐”的词语都表达贬义的含义,如狐狸精、狐狸尾巴、狐假虎威、狐媚、狐群狗党、狐朋狗友,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其他的一些动物,在汉语中也带上了浓厚的贬义色彩。如熊,又称狗熊,熊瞎子,是笨拙无能的符号,猪,是愚蠢的符号。豺狼,是坏人的符号。豺狼当道,自然是恶人横行了。狗、鹰犬,本来是褒义词,随着时光的流逝,变成了贬义词,成为了坏人的帮凶的符号。

有贬义的符号,就有褒义的符号。在中国文化中,马的地位很高,能骑着高头大马的人自然不是平民百姓。千里马、千里驹、骐骥在汉语中是杰出人才的符号。杜甫曾用“萧萧千里足”赞誉人才,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更是壮心不老的千古名句。不仅如此,马还有一种神性,古书上说“马八尺为龙”,可见其身份不同凡响了。“龙马精神”就是指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昂扬姿态和奋发精神。

牛在汉语中是勤劳的符号,“老黄牛”就是说人勤勤恳恳、踏实肯干。“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是值得提倡的奉献精神。

汉语中,最富于神性的动物,莫过于龙和凤了。作为四灵之首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祖先,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是充满着自豪感的。自古以来,高瞻远瞩、气度非凡的俊杰贤才常被比喻成龙、凤的。如诸葛亮、庞统是卧龙、凤雏。龙头是杰出人物首领的符号。“龙凤呈祥”更是寄托着人们对新婚夫妻的美好寓意。

除了龙凤之外,带有神性的动物还有麒麟,作为四灵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麒麟视为天神送子的象征,民间常有“麒麟送子”的年画。“喜诞麟儿”常用于恭喜他人生儿子。

没有灵性的动物,在汉语中也有褒义的符号性。鸳鸯是爱情忠贞的符号,比翼鸟是形影不离、相亲相爱的夫妻的符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就是很好的说明。

鹤是凡间的动物,却总与神仙有关系,历来就视为神仙的坐骑,所以又称仙鹤。汉语中常用鹤象征长寿,祝寿时常说“松鹤寿”、“松鹤延年”、“龟鹤延龄”等寿词。

除了以上列举的动物以外,汉语中还有许多动物通过比喻等手段来表示人言,本文就不一一列举了。说动物的真正目的是要表达对人的看法。这也与中国传统的含蓄言说方式有关。不论怎样,汉语中的动物成了人的一种符号,通过动物这种符号,也就是“象”,达到一种“立象以尽意”的言说目的。

[参考文献]

[1]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2]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人于动物范文6

虽然十分坚硬,但骨骼却是活生生的组织。它的再生功能伴随着动物的整个一生。骨骼与其他组织一样,新骨会不断置换旧骨。旧骨被破骨细胞吃掉,成骨细胞再形成新骨,这是防止骨骼恶化不可或缺的过程。造骨细胞会产生胶原,胶原外面有一层“粘连”蛋白,可以把钙粘合在恰当位点。来自血液中的钙自动附着在胶原蛋白上,在骨骼中沉积,骨骼中钙的流失会逐渐得到补偿,这样才能保证骨骼保持最佳状态。

骨骼不仅肩负多种的机械功能,还执行着复杂微妙的物理化学和生理功能,它能制造红白血细胞,贮存矿物质,以及帮助调控pH值。

在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中,含有一种柔软而富含血液的组织――骨髓,它是人与动物身体中主要的造血器官。一代代的红血球和白血球在这里产生、发展和成熟,然后再一批批地输送到血循环中去,执行着自己的使命。

骨骼是钙、磷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地,对体内的钙、磷代谢具有一定的缓冲调节作用。钙负责传递细胞内的信息,对生命而言是不可欠缺的物质。例如肌肉会根据钙离子的浓度而收缩。破骨细胞则担负着“将骨骼中的钙离子释放到血液中,以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任务。它们会用酸或酶从老骨中溶解钙和胶原,这种溶解的钙重新进入血液,运送到身体的不同部位。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骨骼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它还能分泌一种被称作骨钙素的蛋白来调节糖分和脂肪的吸收,从而意味着骨骼也是一种内分泌器官。

骨骼中存在可化身为体内细胞的全能细胞。骨髓中有许多制造血液细胞(红血球、白血球等)的造血干细胞,以及制造硬骨、软骨、脂肪的间叶干细胞。已知这些骨髓细胞可以超越原来的能力,“化身”为各种组织细胞,包括骨骼肌、心肌、神经细胞,以及肝脏、肾脏等细胞。骨髓细胞可以说具备了近乎全能性的能力。一般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会开启许多基因,形成心脏、肝脏等器官,以及具备组织特有功能的细胞。而骨髓细胞只要使用名为脱甲基剂的特殊药物,即可轻易地“重新设定”基因,也就是说具备分化成各种细胞的能力。

人们原来已知源自受精卵的胚胎干细胞可分化出所有细胞,这种干细胞可望应用在使受损组织再生的医疗上。而骨髓细胞的分化能力与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能力相匹敌,意义十分重大。胚胎干细胞使用生命之始的受精卵,会牵涉到伦理问题。如果能够由自己的骨髓取出细胞来制造出各种组织细胞,则不存在伦理问题。不久的将来,利用骨髓细胞使肾脏、肝脏等组织再生的医疗也许会实现。

精巧的设计和改良

从功能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动物在取食、呼吸、感觉和运动等各个方面的适应性变化无一不在骨骼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例如,在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中,胸骨、肋骨和胸椎借关节、韧带连接成胸廓,具有协助肺呼吸的作用。

哺乳动物有完整的次生腭,其骨质部分称为硬腭,由前颌骨、上颌骨和腭骨构成,它和肌肉质的软腭一起使哺乳动物的内鼻孔后移到咽部,从而使咀嚼食物时不影响呼吸的进行。

在哺乳动物的耳朵里,隐藏着3块互为关节的听骨,每一块听骨都只有米粒大小,是哺乳动物身体中最小的一组骨骼。它们因各自的形状而得名――紧挨着鼓膜的是形如小铁锤的锤骨,之后是形如铁砧的砧骨,最后就是像小马镫一样的镫骨。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听小骨也跟着振动起来,这些巧妙的装置把声音放大并传递入内耳的耳蜗产生听觉。

骨骼是一种极其精巧的设计,它不断改良,以适合不同生命的特殊形式。从进化形态学角度来看,脊椎动物各大类群之间的骨骼系统的进化趋势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适应于功能上的分工,脊柱逐渐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等5个区域,一方面是在支持身体与保护内脏方面趋向于愈加坚固,一方面是在转动方面趋向于愈加灵活。

水生哺乳动物的颈椎一般都很短,而且椎骨相接很紧,有的甚至愈合成为一块,反映其在水中生活头部活动少的特点。

鸟类由于适应飞行生活方式,其骨骼有大量的愈合现象,特别是头骨和骨盘,变得更为坚固。而颈椎的高度灵活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腰荐部活动的不足。

一种猛禽金雕的眼睛很大,眼球的最外壁为一层角膜,前面壁内生有一圈环形的骨片,称为巩膜骨,能够支撑眼球壁,在飞行时顶住气流的压力而不变形。

鹦鹉在构成鸣管的第一个气管环的底部、鸣管分叉处的中央,有一个从背面垂直伸向腹面的细骨棒,叫做鸣骨,起支撑鸣管和内鸣膜的作用,增强了它们学舌的本领。斗篷吼猴可能是世界上吼叫声最为响亮的动物,它不仅脖子粗,口腔大,下颌宽,特别是喉咙里特殊的舌骨十分膨大,形成一个可以振鸣的声囊,叫做骨质盒或舌骨器,仿佛是一个“共振箱”,产生异常宏亮、巨大的吼声,震撼整个山林。

啄木鸟不仅舌细长而柔软,能长长地伸出嘴的外面,而且还有一对很长的舌角骨,围在头骨的外面,起到特殊的弹簧作用。舌骨角的曲张,可以使舌头伸缩自如,因此有极为高超的捕虫本领。堪与其媲美的是指猴前肢疙疙瘩瘩的第三掌骨,构造极为特殊,又细又长,使中指成为它的一件万能工具,可以钻开树干挖昆虫,也可以在鸟卵上钻孔,把里面的汁液抽出来,还能从椰子里面吸水。

蛇类颅骨结构及其与下颚关联的方式因适应吞食大型食物而殊为特化,颊部的上、下颞弓均缺失无迹,无泪骨、轭骨和上翼骨。方骨松懈地与颅骨连结,可以自由活动。它的腭骨、翼骨、方骨和鳞骨彼此形成能动的关节,齿骨也有一定的活动性,下颚的左、右两侧以韧带互连,可以左右展开,能造成蛇口极度张大,可达130º左右,能吞食比自己头大几倍的动物。

大熊猫的前掌上的5个带爪的趾是并生的,此外还有一个第六指,即从腕骨上长出一个强大的籽骨,起着“大拇指”的作用,这个“大拇指”可以与其他5指配合,就能很好地握住竹子。同样,小熊猫前肢的手掌也有由一块腕骨特化出来,形成一个附加的“假拇指”。

由于适应飞行的生活,鸟的前肢变为翼,腕骨、掌骨和指骨愈合或消失,后肢的跗跖骨则可能和起飞和降落着地时增加缓冲力量有关。飞蜥的肋骨延长并穿过体壁,成为体侧皮膜的支持者,皮膜展开如翼,能在树间滑翔。

蝙蝠类是唯一真正能够飞翔的兽类,它们前肢十分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并由它们支撑起一层薄而多毛的,从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巴之间的柔软而坚韧的皮膜,形成独特的飞行器官―翼手。

生命的档案

自从出现骨骼,大地开始增加了关于生命的记忆。很多早期的物种,因为没有可以长久保存的结构,所有的痕迹荡然无存。然而,像岩石一般缄默的一块块埋葬在不同地层里的骨骼,却在怀抱着一个个生命的秘密入眠。

由于骨骼的坚硬和易于形成化石,亿万年前生活过的古动物通过化石保存下来。没有任何其他学科像古生物学那样对脊椎动物的进化提供更多的直接证据,而古生物学几乎完全是基于对动物的骨骼等硬体部分的研究。对于有经验的古生物学工作者,通过骨骼系统的研究可以窥视到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大部分肌肉的起点和止点均在骨块上,通过骨块上的嵴、突和瘢痕可以看出肌肉的位置和发达程度;重要的脑神经可以通过头骨上的孔道显示出其粗细和行径;脑不同部分的发达程度可以由脑颅各部分的比例和骨骼的相对位置而推测出来,不仅头骨上的鼻腔、眼窝和鼓室及岩乳部可以提供出嗅觉、视觉、听觉等器官方面的信息,甚至于某些血管都在骨骼上留有印记。

对于人类来说,骨骼能泄露其以前的主人的许多情况,如年龄、性别,甚至生活环境。法医则可以利用这种情况来查明犯罪行为受害者的身份。

骨骼也能提供其前主人的躯体活动情况,因为躯体活动可在牙齿、脊柱和骨关节的损耗和磨损痕迹中反映出来。例如,与现代人的骨骼不同,尼安德特人的骨骼特别坚固,这是“干体力活”的一个标志,说明尼安德特人为了生存必须每天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