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管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管专业

经管专业范文1

【摘要】本文通过对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的调研,分析其目前国内(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校内综合实训存在的不足及产生的消极影响,以此提出建设“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在经管类专业校内综合实训中发挥的巨大的功能,如推进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完善校内实训软、硬件设施的功能、培养校内实训专业师资队伍等等。

【关键词】大经管生态圈 实验实训基地 校内综合实训 功能

1.“大经管生态圈”的内涵与实质

1.1“大经管生态圈”的内涵

“生态圈”一词首先出现在生物科学领域,指的是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圈中应包含有若干个生物群体和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环境。所谓“大经管生态圈”是在借鉴生物学“生态圈”的思想并融入经管学院的文化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的形象比喻和内在界定。大经管“生态圈”中的“生物群体”是经管学院的全体学生、教师和职员及工人;“自然环境”喻为大社会背景下的微观社会环境和我院本身所处的地域环境。

1.2“大经管生态圈”的实质

“大经管生态圈”的物质和实际作用体现就在于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的建设基于VR技术和jet技术,通过b/s架构网络结构模式构建的最新的大经管类跨专业综合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它将企业置于一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之中,构建“企业经营环境仿真运营”的全景实践教学环境。 既满足了高校对校内实训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高校就人才的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实训基地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2.经管类专业校内综合实训的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对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虽然在积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及方法如加大对高校的实验实训的建设和使用,来迎合新世纪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做好各方面。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尤其是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仍然存在规模小,重复建设,公用性差及实验室专门教师人才匮乏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管类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发挥的作用。以下本文通过对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校内实训的研究,总结出目前我国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2.1无法满足应用型大学转型对校内实训的迫切需要

为积极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众多的高校提出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口号,为此我校也设定“建立应用型大学,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发展目标。应用型高校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培养能快速与企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亦或直接为企业提供成型成熟的科研成果。这些可以直接与企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为其提供一个专业的实训场地。而目前我院建立的校内实训场地不管从规模、数量还是与企业的仿真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校内实训是除企业之外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最重要的渠道,目前我校校内实训的发展现状远远满足不了我校发展目标的要求。

2.2目前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设施不完善的现状

2.2.1实验室的投入量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学生需求

目前我院各专业仅仅拥有4个实验室,随着近几年我校招生规模的扩张,我校的学生数量尤其是我院今年的招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再加上我校在努力推进“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的诉求,现有的实验室建设远远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学生规模及实验需求。

2.2.2已经投入使用的实验室没有得到持续的更新

我院目前已投入使用的4个实验室,由于资金投入等等原因没有进行对各个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及时地更新。实验室设施的陈旧不利于我院学生对于现代不断更新知识的掌握。如我院现在正在使用的拥有“ERP模拟沙盘”的软件还是最初的手工软件,而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逐渐采用电子沙盘。手工沙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低于电子沙盘,不利于我院学生经营理论的掌握和经营实践的更新。

2.2.3各个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各实验室的通用性和共用性,实验室之间的系统性有待提高。

目前我院各个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基本是针对各自专业的需求,如我院的会计专业实验室基本上就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做;国贸专业的实验室也主要为本专业的学生服务,各个实验室的共通性和共用性^小。并且各个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某一专业技能很难做到与其他专业技能相结合,系统性有待提高。

2.2.4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仿真度不够,企业氛围真实体验度不够。

我院各个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虽然以尽量保持与企业真实生产经营环境相一致,但由于软件设计、实验室实际建设等等导致目前我院的各专业实验室建设虽然可以满足教学实验需要,但带给同学们的企业氛围真实体验度相对较低。实验室的真实体验度较差对学生操作积极性和掌握实际的操作能力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3我院校内实训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我院各专业的校内实训实验室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但专业从事校内实训建设的专业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形成。现在我院各专业的实验室实训教师多数为本专业的普通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实验室教学、科研方面的培训或培训的时间较短,对校内实训的教学、科研的专业技能掌握度还有待提升。没有专业的校内实训师资队伍必然会影响校内实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3.“大经管生态圈”在经管类专业校内综合实训中的功能

“大经管生态圈”覆盖了我院大经管类的全部专业,适应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它的建设也可以解决大经管类各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得到社会生态系统中各个工作岗位上锻炼的机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大经管生态圈”在经管类专业校内综合实训中发挥的功能具体如下:

3.1推进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功能

“大经管生态圈”在范围上覆盖了大经管类的全部专业,并在后期建设使用中欲逐渐把全校的学生纳入。在知识探索上,包含了企业在“业务管控”和“战略管控”方面延展应用,为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之间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必将可以推动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

3.2完善我院校内实训软、硬件设施的功能

目前我院的校内实训是软、硬件设施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更新度上远远无法满足我院学生教学实训的需要。而“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室实训基地从建设规模上和每次可容纳148位学生同时进行实验、实训的数量,以及所使用的软件设施是目前全国较为先进的、基于VR技术和jet技术,通过b/s架构网络结构模式构建的最新的大经管类跨专业综合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它将企业置于一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之中,构建“企业经营环境仿真运营”的全景实践教学环境。

“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将大大完善我院校内实训的设施建设,也必将提高我院校内实训的效率和成效,为我院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为校内实训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功能。

为完成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发展目标,具有应用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使命和特色。要培养出掌握失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也必然需要具有更高实践实验和知识水平的师资队伍。

为“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的顺利建设,我院挑选出9名骨干教师从基地建设的前期考察、论证到后期施工到培训进行了全程跟进学习。尤其在软件使用的培训方面,在校、院的支持下,9名骨干教师分批次远赴全国各个省份参加培训、交流学习,为大经管生态圈的建设和教学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师资储备工作。被挑选的9名骨干教师不仅具备了普通教学的知识储备,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实现了实践能力的转变和提高。这种既具备了普通教学的渊博且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关键,也为我院校内实训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储备。

3.4培养应用型人才功能。

企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实训基地,但由于受企业对在校学生的容纳度的限制,无法实现高校所有学生都参加在企业实训。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可以解决大经管类各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得到社会生态系统中各个工作岗位上锻炼的机会。

大经管生态圈通过建设完全仿真与企业生产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完成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学会基于岗位的基本业务处理,体验基于岗位的业务决策,理解岗位绩效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真实感受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过程;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和主要业务流程;体验企业内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及其与企业相关经济组织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等等实践学习,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和培训学生通过全仿真的多种实践能力,经过培训的学生基本完成毕业上岗的准备和训练。

3.5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的功能。

应用型大学所实施的教育应是以企业实际需求为中心的教育,这也证明企业参与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我校及我院应做到密切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联系。这也有利于有效地解决高校和我院是解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

我院通过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和实训工作,可以密切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发挥实训基地的窗口作用。通过此窗口积极与各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有利于c企业不更新的先进技术交流,另一方面也有有利于不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的针对性,使教学环节始终把握住行业改革和发展的脉搏。同时,大经管实验实训基地的适用范围是针对全院所有专业,并在未来有可能向全校各学院各专业进行开放,基地的利用度较高,各专业设施共通性高,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1]揭红兰,刘海涛.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研究[J].2016(3):147-152.

[2]吴兆奇.基于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与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为例[J].2011(12):117.

[3]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4]黄晓全.经济管理类高校实验室建设问题的再探讨[J].吴兆奇2010(1):149-153.

经管专业范文2

【关键词】经管专业 双创 人才 现状 培养模式

一、当前经管专业“双创”人才教育现状

首先,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原因是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创业教育自然难以开展。其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多年来,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尽管社会普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缺乏目标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一是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挂钩。至于学生方面,传统单一价值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着轨道惯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第四,创新和创业教育缺乏合格的师资。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高校的师资在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上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新教师队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没有直接参与过产品的研发和改进,因而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多少心得体会,自然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构建经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特征

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基于二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的一般特征。“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二是经管类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经济管理是人们在各类各种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及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既涉及管人、管事,又涉及管财、管物。所以,经管类“双创型”人才需要在“懂经营、善管理”的基础上具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自我发展机制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教育需求的不同,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学习自,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分流培养、分级教学、分层教学,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的空间。

强调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注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一要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厚实的基础;第二是要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专业适应性;第三是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第四是引进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第五是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第六是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有针对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三)强化实践教育

强化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环节。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渠道。

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生产实际、社会工作等,同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

鼓励学生出校门,加强与社会工作、生产、科研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建立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生产、科研进行结合的机会。

三、结语

经管专业范文3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the present stage society system, the enterprise idea, university resources' many reasons, the university walks into the serious practice difficult position after the tubular goods college major. This article through has the reason analysi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ractice pattern research quite to the difficult position, explores one kind of effective new pattern tak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pecialty as the example.

关键词:大学生 实习 模式 绩效 职能

Key word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ractises pattern achievements function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项目号:2008B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实习一直是高校学生专业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过去的实习方式往往都将重心放在学生在校外的实习。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条件的概念迅速淡化,已不再有明确的提供实习条件的义务。企业的价值取向为经济效益占主导,对接待在校大学生实习普遍持一种较为消极的态度一方面他们担心实习会影响他们的生产,又担心其商业机密外泄以及他们管理上的麻烦等,导致许多学生很难联系到实习单位,或是联系到的又不能进行专业学习,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一、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问题研究现状

(1)研究现状

就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实习教学环节问题,领域内尤其是国内专家和学者有过诸多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3类:

首先,研究最多、最广泛的是校外实习模式,他们都积极肯定了校外实习的作用和意义,并就当前校外实习遇到的困境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也找到了一些有效的途径,例如师范类的“院校结合”模式,即大学与中小学挂钩,大学生可直接得到实习机会。(常见到的某某附属中学、小学就是如此)另外一种就是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引进企业资金进行资源建设和配置,企业提供岗位给学生进行实习。

其次,很多专家学者针对校内实习职能弱化的现状,探讨校内实习有效模式及其效果,并积极倡导校内实习职能的加强,如广东商学院的ERP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等。但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也并未形成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模式。

最后,目前国内研究中也有提到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如全国政协委员周晋峰在《校企合作新模式: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有机结合》(2008年)一文中提到“把实训基地建到企业来,把金牌课程带回学校去”的实习方式,但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才刚刚起步,因此成果不多。

(2)研究趋势

结合以上资料,目前对于实习这一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都分别集中在对校外实习和校内实习的两个不同角度,但并没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探讨。校外实习的途径覆盖面太小,尤其不适用我们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远远不足以解决大学生实习的困境问题;而对校内实习的研究仅仅集中在理论层面,至于究竟如何强化校内实习的职能,没有提出成熟的解决途径。今后,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将把重心转移到如何发挥校内实习的作用,强化校内职能,并进一步集中在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研究上。因此,现阶段就如何探索出一套校内实习的有效方案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二、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有效模式的探索

(1)新型实习模式的假设分析

当前大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有效的专业实习途径,达不到应有的实习效果,而同时高校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由此而产生的矛盾:企业为了得到更优质的人力资源,在挑选人才时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学校和企业却未能提供相应的实习和积累工作经验的条件,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和困难处境。

由此我们提出假设――建立一个全新的实习模式来整合教学资源,代替传统模式,发挥实习教学环节的真正作用。

新模式到底是怎么样的?它的优势又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将通过传统实习模式(图1-1)和新型实习模式(图1-2)的比较来做阐述:

① 传统实习模式

图1-1说明:

* 学生经过现实企业中的校外实习,实习后分析可得到“实习效果A”;

* 学生之后真正进入现实企业就业,得到“工作绩效A”。

② 新型实习模式

提出假设,在加入“校内实习平台”后,将产生如下框架图:

图1-2说明:通过来源于现实企业的数据支持和反馈,形成一个仿真模拟企业真实运营环境的“校内实习平台”,这时:

* 学生经过a―b由“校内实习平台”完成模拟实习,实习后经过g分析可得到“实习效果B”;

* 学生经过c―d―g完成成图1-1中传统校外实习过程可得到“实习效果A”;

“实习效果A”和“实习效果B”加总,得到此模式最终实习效果,我们称为“实习效果C”;

* 学生之后真正进入现实企业,经过e―h可得到“工作绩效B”。

③ 假设可行性的验证――新旧实习模式的比较分析

在图1-1,即传统实习模式下,如上文所分析的一样,由于经费和企业积极性等因素,学生得不到应有就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习趋于形式化,这时候形成的“实习效果A”达不到预期效果。

当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就业时,接触到东西与实习时差别巨大,学生在没有接受有效实习的情况下,直接面临就业,重新学习后,达到“工作绩效A”。很明显,“实习效果A”根本无法提高“工作绩效A”。此模式下,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应用得不到实现,实习未能为就业服务。

在保留校外实习方式的前提下,加入“校内实习平台”后,如图1-2,现实企业为“校内实习平台”的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数据,同时,“校内实习平台”在运作中也为现实企业提供反馈,保证实习平台的动态实效性。

因此,由于环境的高度实效性和仿真性,“实习效果B”有效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加强,在此程度上再加总“实习效果A”得到“实习效果C”。很明显,“实习效果C”将大大接近或达到实习的预期效果。

这样当学生在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实习工作经验后,在真正就业所达到的“工作绩效B”将远远超过“工作绩效A”。在此模式下,实习真正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应用和今后的就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④ 结论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试图通过本文设计的这一套全新的实习模式(构造校内实习平台)是可行的。它将能够有效破解当前传统模式下的实习困境,从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所以,如何构造这个实习平台成为新型实习模式的重中之重,因此下面将对该平台做全面的介绍。

(2)“HRM校内实习平台”介绍

图1-3工作原理分析:

“HRM校内实习平台”,是在实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真实模拟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经营环境:

* 劳动力市场:对实际调研的数据结果,运用科学方法,借助一定的公式、模型将人才属性转化成各可量化指标,构建人力资源数据库,来模拟劳动力市场。(人才价值公式在图中用P=[a,b,c,d,e,f,g]表示)

* 管理委员会:由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及行业资深人士组成管理委员会,履行评价职能,人才数据库数据,同时负责各期HR市场行情和本期任务的和规则说明。

* 公司:由参加实习的学生组建虚拟公司,各个学生分别担任公司的HR管理角色,从人才数据库中招聘人才,并履行HRM在公司运营中方方面面的职能。具体包括:对公司的人力资源各方面进行分析决策,根据市场信息,完成人力资源计划、培训计划、招聘计划、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关怀、激励方案等管理决策,使公司绩效达到最佳。

* 运营环节:各学习小组将模拟互相竞争的“公司”,在“公司”经营过程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模拟环境中展开对抗。

每一轮各模拟“公司”都需要在管理委员会所信息和任务的指导下,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公司”的人员结构;进行人力资源盘点、能力素质模型分析;进行员工工作能力与团队工作能力分析;进行人力资源预算、人力资源成本分析;进行团队管理与有效授权等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委员会会定期举办管理竞赛或设置管理困境,作为实习内容的补充,胜出者将增加其所在企业的价值。

* 结果衡量:各虚拟“公司”的属性也将通过一定科学方法转化为可量化指标,模拟经营胜败的关键就在于通过这些活动是否能打造出本“公司”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为本“公司”获取生存、发展的关键资源,最终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公司”价值公式在图中用F=[A,B,C,D,E,F]表示)

(4)相关配套建设

为了保障该HRM校内实习平台的顺利运行,达到预期效果,还必须设置相应的配套制度:

① 课程学分设置:通过合理设置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分结构,起到对学生参与以实训课为基础的综合实验、高仿真校内实习及创新实践实习过程的积极导向作用。

② 研究队伍: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老师和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以本校本专业为试点,也借助专业协会和企业的帮助,完成“校内实习平台”研究和开发工作。

③ 实习教学团队:组建专业指导老师和社会企业方代表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共同指导校内实习平台的运行。

④ 管理队伍:通过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在“平台”运行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

⑤ 制度建设:制定一套有效监督和运营“平台”的教学制度,保证其规范性,科学性,平台运作有章可循,具体包括:《HRM校内实习平台教学大纲》、《学生实验守则》等。

(5)效果预测以及推广价值

① 效果预测

该平台通过对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企业信息、招聘标准、实习制度等数据的调研,生成模拟劳动力市场,实现“职能复制”,使得在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在校内就进行仿真度很高的实务实习。通过模拟实习,预期将达到如下效果:

第一,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HRM校内实习平台”,进行仿真专业实习,达到一个实习效果水平,从而弥补校外实习中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没有工作经验等缺陷。

第二,学生通过模拟实习,产生的工作绩效与现实中实习产生的绩效匹配度高,为就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更进一步符合企业优秀人才的标准。

第三,学校教学资源尤其是实验室等得到有效利用,既不需额外投入过多经费,又弥补校内实习中学校资源闲置浪费、实习内容陈旧呆板等缺陷。

第四,校方和企业方不需要额外投资建立“实验基地”,成本大为降低。相反,企业通过图1-3中的“模拟劳动力”市场得到数据反馈,而这些数据将能够给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作参考,有助于企业的改进。

② 推广价值

第一,从学生角度来说,该平台的核心部分为“实习功能复制”。以“HRM校内实习平台”原理为理论基础,加上其他专业各自的特性,便可以出设计其他经管专业的校内实习平台,如“电子商务校内实习平台”,“市场营销校内实习平台”等,并在此类基础上逐步组合成整体的“经管类专业校内实习平台”。

第二,从学校角度来说,该平台其实可以作为一种专业实训课和实验教学课的另一种形式,加以制度的完善和师资力量的配合,该平台能促进高校教学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效率能够大为提高。

第三,企业的角度来说,该平台的模拟劳动力市场,可以作为企业未来人力储备资源的参考,企业可以利用反馈的数据作为决策参考,这样,企业的用人制度将会更加贴近高校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的效用将大为提高。

参考资料:

[1] 广东商学院ERP实验教学简介

[2] 金蝶人力资源电子对抗系统

[3] 经营之道--企业电子对抗系统

[4] 麦海娟,宋新欣.高校“手工+ERP 软件财务会计校内实习”实践与思考.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1

经管专业范文4

一、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经济管理类学科是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而与单纯的理工科和文史类学科的学生相比,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无论是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还是创新实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

(1)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可以通过严格遵照公式、定理来进行推理,从而来寻求标准答案;而文科生则偏重感性思维,往往是抓住问题主旨后进行发散式思维。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则是综合了以上两者的特点,既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又能够发散延伸。因此,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在看待问题时会更仔细、透彻,具有独到的见解,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潜力。

(2)从所学知识的角度来看,经管类学科的学习更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能够实时关注经济动态,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但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仅靠课堂的讲授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因此,就需要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

(3)从创新创业要素的角度来看,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并不能像理科生那样通过不断的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难拿出实实在在的甚至是看得见的科研成果,因而往往会忽视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经管类学生来讲,只要是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经济管理领域进行开拓性思考,特别是在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时,都会激发出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经管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成果与理工科和文科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通过有针对性的与专家、经管类专业教师的深入探讨和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座谈,初步建立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全面考虑了影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各个因素,主要由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指标组成。

三、小结

经管专业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37-02

我国的高职教育已步入蓬勃发展时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要抓住机遇实现长远发展,必须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创出办学特色。学生的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应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办学质量,创出办学特色。

笔者以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有效回收率为97%。调查问卷围绕学生的生源地特征、学生父母的职业和教育状况、学生中学时代的毕业学校和学习成绩、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和学习态度、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五个方面展开。

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特点的调查结果

学生的生源地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生源地以农村为主。在被调查的398名学生中,入学前为农村户口有329人,占到82.7%;入学前为城市户口的有69人,占17.3%。在农村户口的学生中,以武汉市外、湖北省内的农村生源为主;在城市户口的学生中,以武汉市外、湖北省内的城市生源为主。

学生父母的职业和教育状况 被调查学生父母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6.43岁和45.08岁,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父亲和母亲的年均收入分别为19423.57元和14319.53元。学生父母的职业状态主要是非正规就业,父亲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从业的分别占4.1%、11.9%、6.7%,母亲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从业的分别占2.1%、7.8%、6.3%。77.3%的父亲和83.8%的母亲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以外的单位从业。笔者观察了学生父母的职业构成,学生父母以务农为职业的占据首位,分别占37.2%和44.5%,其次是个体户主,分别占14.2%和13.6%。另外,笔者还观察了学生父母从事对知识文化水平要求较高职业的情况,比如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学生父母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分别占7.3%和3.6%,学生父母的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别占3.1%和1.6%。进一步观察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学生父亲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3.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1%,学生母亲的文化程度则整体上更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1.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6%。

学生中学时代的毕业学校和学习成绩 在被调查的398名高职经管类学生中,毕业于高中的有344人,占86.4%,毕业于中职学校的有54人,仅占13.6%。在毕业于高中的学生中,毕业于全国或省级重点中学的仅占4.7%,大部分毕业于县级及其他重点中学(占35.1%)和非重点中学(占35.1%)。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毕业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中,毕业于重点学校的比例更高,其中,毕业于全国或省级重点中职学校的占5.0%,毕业于地区(市、区)级重点中职学校的占51.1%。在参加过高考的学生中,高考平均成绩为436.8分。在毕业于高中的学生中,自我评价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属于最好的(处于前20%)仅占5.0%。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毕业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中,自我评价中职阶段学习成绩属于最好的(处于前20%)占32.0%。

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和学习态度 在对专业的选择上,有52.3%的学生是自己选择了所学专业,15.7%的学生听从了父母安排,16.2%的学生是听亲戚朋友推荐选择了所学专业,中学时代教师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较小,仅占4.1%,还有11.7%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并选择了所学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对就读的学校和专业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当被问到是否喜欢所学的专业时,64.0%的学生选择“一般”,表示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占26.9%,不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占9.1%。即使不是非常喜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对待学习还是踏实认真的。当被问及是否会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时,60.4%的学生选择“是”,34.0%的学生选择视作业和任务而定,感兴趣的认真完成,不感兴趣的不做,只有5.6%的学生选择“否”。如果某门课程较难,58.4%的学生能迎难而上,努力花时间和精力弄懂;认为能学多少是多少、及格就行的学生占13.7%;认为可以放弃这门难学的课程,把时间放在学习其他课程上的学生占27.9%。

学生对职业的选择 对于职业的选择,父母的指导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父母对子女未来职业没有规划的所占比例很大,占被调查者的72.1%,只有27.9%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父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明确的规划。如果父母对子女的职业缺乏指引,子女就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职业规划和发展。学生在对职业的选择上呈现出多元标准。笔者按学生选择的人次,对选择职业的标准进行了排序,从结果来看,收入高、发展前景好是学生选择职业首先考虑的因素,接下来分别是兴趣、工作稳定、专业对口、工作轻松等,对社会的贡献成为学生选择职业最少考虑的因素。

经管专业范文6

关键词 广告融合 经管专业 广告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媒介融合和“大广告”时代的到来使广告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广告教育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广告与其他各种营销手段的整合日益明显,如何在经管专业的广告教学中突出广告学课程的独特性和必要性是当前教学的重要课题。

1 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1.1 广告课程开设普遍,但是课程定位不明确

广告学是交叉性极强的学科,主要归属于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培养的广告人才主要面向各类广告公司和媒介机构。由于广告的经济属性,以及广告和市场营销的密切关系得到学界和业界的一直认可,在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中,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专业普遍开设了广告学专业课程,只是课程名称稍微有些差异。在经管专业的广告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是广告课程的定位问题,即广告学对经管专业的专业培养起到什么作用?广告学的传播学、市场营销学、艺术、心理等多学科交叉性使得其课程定位容易发生各种偏向。

1.2 广告教育师资专业水平薄弱

经管类专业的广告教师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院和经管专业,学科背景繁杂,学历水平总体不高。更重要的问题是任课教师普遍缺乏广告实践经历,特别是与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此外,由于广告课程在经管类专业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相关师资的培养和提升不受重视,广告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3 广告教材适用性不强

教材对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国内绝大多数广告课程教材出自新闻传播领域,编写者的角度大都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而且编写体系和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市场营销等专业适用的广告教材不多见。现有的广告教材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体系的结合不够全面和细致,都很难突出广告学与经管类专业的契合,使教材的适用性大打折扣。

1.4 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广告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所以课程性质使广告课程的教学具有生动性,能够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由于教材和教师的限制,使得除了活跃的课堂表现之外,广告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广告课程教学本身对经管专业的专业知识对接和提升表现得很不明显。

2 广告融合对广告教学的影响分析

2.1 媒介融合对营销决策的困扰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广告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和扩散。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广告媒体市场格局,改变了广告受众的媒体接触方式和习惯,对广告运作、管理流程和方式也产生影响。为了寻找目标受众,分析目标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市场营销的广告策划和媒体策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这些新的变化越来越困扰广告主的营销决策。

2.2 广告与营销的融合

新技术和媒体受众的偏好正在改变现有的传播环境,使得信息、娱乐和商业信息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种植入广告就是最好的呈现。在此基础上,人们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公共关系和广告等多种营销手段融为一体,用“大广告”来推进市场营销。广告与其他促销手段融合在一起,分散在各种不同的营销活动和媒体中,对媒体种类和形态繁多的广告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同一广告主的总体广告运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2.3 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广告的融合改变了媒体和受众,增加了广告主开展广告活动和获取广告效果的难度,从广告主角度进行的经管类专业广告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变得更加突出。因此,不能像普通广告专业的广告学概论课程突出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告学框架体系的构建。如何在双重困境之下推进高校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育,有着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

3 经管类专业广告课程改革策略

3.1 明确课程定位

经管类专业的广告教学为培养市场和营销人才服务,授课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广告主,因此授课主要是站在广告主立场上的广告教育,与普通广告学专业主要针对广告制作者和传播者的立场有重大区别。因此,笔者认为,在经管类专业中的广告教学定位于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广告意识和广告策划思维,掌握营销活动中所需的广告知识,立足于经管专业自身的知识结构来诠释广告理论和构建课程体系。所以,课程定位仍然是实用操作性的“术”,但是这种“术”不是教会学生怎么“做”广告,而是如何“用”广告:了解广告运作流程,懂得如何运用广告活动促进营销目标的实现。

3.2 合理的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先行课,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以市场营销概论、国际贸易理论和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作为先行课,在学生建立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对广告的基本了解之后,再开设广告课程。课程设置要使广告课程与经管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内容上能够互相衔接和呼应,从大到小,从总体到局部,逐渐深入地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

在广告课程的内在结构方面,要符合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建立适合经管专业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所以,经管类专业的广告课程不只是用一个固定的概论模式来涵盖所有专业需求,而是可以灵活使用其他广告课程来替代现行的具有广告学概论性质的广告学课程。例如,符合电子商务专业需求的网络广告学课程,符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的整合营销传播课程等多元化的广告课程设置。

3.3 课程内容突出营销背景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上,要突出广告的营销背景,不再纠缠在营销、艺术和传播的学科归属上,高屋建瓴地用市场营销学的总体知识框架来统和广告学的内容。注重广告学与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其他课程内容间的配合,正确处理交叉内容,突出广告策划与营销策划的配合,广告目标、广告预算、广告效果测定、媒体策略等内容都是重点。此外,也要介绍广告主与广告机构的沟通技巧,切实引导未来的市场营销人员正确对待广告。

3.4 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广告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学科背景和提升专业素养,立足于传播学和市场营销学,辅助心理学、美学等综合学科素养的提高。而且,光有理论知识的提升还不够,教师也需要加入业界实践。以教师自身的业界实践为基础,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

广告学课程教学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广告实践课程与学生的营销等专业实践课程相融合。同时,配合广告学课程的多样化设置,采用案例教学,运用新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展互动教学也能很好地提高广告教学效果。

4 小结

随着广告融合的出现,针对广告的现实发展、学术研究和教学等众多问题越来越需要传播学和营销学的共同合作。针对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问题,传播学要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起市场营销专业广告课程教育的使命,将这类广告课程纳入到广告教育和研究的总体框架内,借助两种学科合作的力量,推进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各类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建斌.找准高校广告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发展思路[J].传媒观察,2011(4).

[2] 余霖.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变革对广告传播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