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传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故乡的传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故乡的传说范文1

中元节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鬼节,实在每一年农历的七月十四日(而有一些地方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为鬼节,七月半。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那些鬼魂会被放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四处游荡着,徘徊到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些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

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之后来到了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了受十八层地狱的那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十分之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实在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然恂私情,让看守牢房小鬼偷偷的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也都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二、中元节的10大禁忌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4、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吹口哨:晚上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6、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9、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 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故乡的传说范文2

人类需要并且渴望生活在善与美的世界里。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不仅仅是高大上的哲学命题,更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我们居住的环境未必尽如人意,亲朋、邻里之间不会只有鲜花和笑脸,如果一味放大生活中的不完美、不如意,留在记忆中的只有丑恶、痛苦、伤害与伤痕,不但伤害自己的身心,耗费自己的生命,还会危及亲朋邻里。因此,美需要培育,记忆需要净化,品位需要引导。当前社会各界热烈讨论的乡愁,其实就是对故乡过往时光的净化与美化。因为只有真善美,故乡才值得眷恋,才有乡愁。否则,不仅没有乡愁,反而只有“乡仇”。当年秦始皇得志后回到故乡邯郸,不是感恩于当年的故交,反而睚眦必报,大开杀戒,就是一例。与秦始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高祖刘邦,虽出身平民,年轻时在故乡沛县历尽磨难,当了皇帝后,对故乡的思念,愈加强烈。晚年,刘邦终于找机会回到沛县,面对父老乡亲,不由得流下老泪,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他把父老乡亲一并招来,接连狂欢了十几天,又下诏免除了故乡的赋税徭役。由此可以说,有无乡愁,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在思乡的愁绪之下,是一种美好而崇高的境界,是对真善美的永恒眷恋和追求,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反映。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博大精深,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例,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自先秦到今天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牛郎织女凄美动人的故事催生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学作品,促成了盛行于各地民间的“七夕”“乞巧”等重要习俗。梳理一下此传说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从星宿到情侣、从无奈到恩爱、从现实到浪漫的过程。我们津津乐道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在有些地方的传说里,倒是织女忙于尽家庭主妇的责任。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浙江定海、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织女回到家里后,马上为牛郎洗衣裳、洗碗筷。牛郎与织女分离后,每天把用过的碗筷聚在一起,织女为牛郎洗了一夜的碗,洗一只碗流一滴泪,就这样,织女忙忙碌碌地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离别了。反映了男权社会男人不做家务的现实。在河北蔚县、黑龙江加格达奇等地,民间传说:织女被王母娘娘带回天上后,被罚一年到头干活,累得腰酸腿软,七月七和牛郎相会时,还忙着缝补衣服,给孩子纳鞋底等,“说着话剥着麻,头顶筐萝晒芝麻;做花衣纳鞋底,又怕孩子受了苦”。突出了织女勤劳、善良的贤妻良母形象,完全是现实中劳动妇女生活的写照。通过广大民众集体无意识的创作,在追求爱情幸福的文化背景下,牛女传说向男女追求自由幸福、反抗家长专制、唯善唯美的情节上发展,最终成为一部爱的赞歌,被视为纯爱情故事,七夕也从乞巧节蜕变为东方情人节,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观照下的文化选择。

我国民间文艺内容丰富,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杂技、民俗九大类。由于更贴近广大人民的生活,民间文艺的社会价值特别是教化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现代学校教育产生之前,对人们的道德教化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来实现的;直到今天,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对学龄前儿童的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给人们讲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感情、团结精神;许多描写下层劳动人民反抗斗争的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着人民,培养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可以说,民间文艺反映了各族民众特有的审美方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使民众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获得审美享受、审美愉悦和文化知识。作为民间文艺指南针和方向标的民间文艺评论,其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指导民间文艺评论,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目前来看,符合中华美学精神的民间文艺成果必须具备三大价值:遗产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遗产价值包括本真性、存续性、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艺术价值包括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其中的艺术意蕴通常表现为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风格特征、美学意境等。由于民间文艺是各民族人民集体创造、共同享有、世代相传的文化认知,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自律性规约,还必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时代意义、教育意义,即社会价值。

故乡的传说范文3

遗憾是一首诗歌,年老而悠久,让人回味无穷;

遗憾是一杯美酒,香醇而浓厚,让人细细品尝…

我出生在农村,但住在镇里,我是一半农村人一半镇里人。然而我对农村有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我常常回味着故乡的一草,一树,一景…我品味着故乡独特的韵味。

“宝,快来,坐爸爸肩上爸爸带你飞起来”我的耳边时常想起爸爸的这段话。

故乡的田野上似乎也响着这样一段话。故乡田野上夜晚月亮庸散的守护着它,四周恬静而又幽美。我不甘看着它冷清,我奔跑着,想打破这幽静,却怎奈何一停下就静了。也许,只有爸爸的脚才能让它热闹吧!我天真的想着。

曾在这片故乡,我的爷爷就教我读书、写字,踏着这片故土,我真的又想起了爷爷。“一岁一枯荣…”爷爷教我读书的样子还犹如在昨天一般。回忆着爷爷你教我知识,我悄然落泪了,抬头看天空,看星星、看月亮,心里默念:您还好吗?

故乡里有一种酒,叫甜酒。甜酒顾名思义就是很甜,的确很甜。关于甜酒有个很美丽的传说,听说喝了甜酒的人家里会特别幸福,会被上帝保佑。甜酒寓意生活甜美,生活如就,家家幸福,家家快乐。我常常想起那故乡的酒…

我回故乡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只能常常在梦里梦见:

我坐在爸爸肩上打破了田野的幽静,

故乡的传说范文4

原来,他遇到的对手是崔颢(hào)。有一天,崔颢去武昌游玩。他到了天下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站在黄鹤楼上,崔颢向四面极远之处望去,长江在此与最大的支流汉江交汇,江汉平原一望无垠。眼前的景象引起了崔颢无尽的思乡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给黄鹤楼带来美名、也使自己诗名永传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是古代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经骑鹤经过此地,另一个传说是三国时的费文伟就是在此地驾鹤登仙的。所以人们在此建造了楼宇,寄托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而且将此楼命名为黄鹤楼。崔颢的诗就是以此地的神仙故事开篇的,首联写昔日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归去了,只留下黄鹤楼伫立在这里,让凡俗之人心生惆怅。第二联诗人说,那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千百年来,只有楼头的白云百无聊赖地飘浮在那里。后两联诗人写出了自己在黄鹤楼头所见的景色以及自己的情思。第三联,阳光下的江面波光粼粼,远处汉阳城中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芳草依旧茂盛,而写《鹦鹉赋》(传说鹦鹉洲因《鹦鹉赋》而得名)的祢(mí)衡却已成为历史早已远去。第四联诗人即景生情,天色已晚,我的故乡在哪里呢?江面辽阔,烟波浩渺,怎么也望不到自己的故乡,徒增人的忧愁罢了。

故乡的传说范文5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个美丽的羊獬村,此处原名周府村,如今的村名源自于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放羊的老者,他的母羊生下一只与众不同的独角小羊。这小羊具有分辨善恶忠奸的能力,在解决纠纷时会用它的独角去顶恶人,如果恶人不肯招认,它会用独角一直顶人至死。老者将此事报告给尧的法官皋陶,皋陶知道此羊为神兽,名獬,便报告尧王。尧王于是领着妻子、长女娥皇到周府村亲自观獬,果然惊为天物,又到生獬的地方察看,发现此处周围一片绿草,唯独生羊之处寸草不生,下雨不湿,下雪不沾。就在此时,尧王夫人分娩,生下次女。此女婴坠地能坐,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七天能干活,百天能通天文地理,是个神女。尧王大为惊喜,此地既产神兽又生神女,便为女儿取名女英,将周府村改名为羊獬村。尧王更听从夫人提议,迁居于此,从此羊獬村成了尧王的第二故乡,因为他仁政爱民,羊獬村人民都称尧王为爷爷,称尧王的二位女儿为姑姑。

欢欣的仪式活动

离羊獬80余华里有另外一个村落叫历山。羊獬座落于汾河东岸的河谷平原上,被认为是尧的行宫、娥皇女英二妃的娘家;历山位处于汾河以西的丘陵山区,被认为是舜和二妃的住处。按照中国传统乡村的交流模式,这两地之间相距甚远,地形各异,似乎很难产生稳定且持续的沟通联系。但是,至少几百年来,在这两个村落之间,却每年都会盛大地举行着被称为“接姑姑迎娘娘”的走亲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羊獬村民会从当地的神庙里,先藉由隆重的仪式抬出娥皇女英两位女神的驾楼,然后鸣锣开道、仪仗护持,再配上撼天动地的“威风锣鼓”和响彻云霄的铳炮,一支以男性为主的队伍便神圣庄严地走出村庄,越过汾河,登上历山。翌日,队伍从历山神庙里接回两位女神的神像后,便会先绕行至万安住一宿,再迤逦回到羊獬。这是整场走亲活动的上半段。等到了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历山的队伍会来到羊獬,将两位女神的神像抬回历山,途中场面热闹非凡,可媲美三月三。这~来一往的村落游移,便构成了山西洪洞县一年一度大型的庙会活动。

这场活动跨越了洪洞、尧都区境内之甘亭、吴村、辛村、龙马、万安五个乡镇,涉及羊獬、南马驹、北马驹、韩家庄等20余个村庄,穿越汾河东西两岸,历经盆地与丘陵的不同地形。这些村庄中,有些被指称为与尧舜或二妃的某些经历有关,如韩家庄,因传说中舜的后母就是韩家庄人;有些则是直接因袭二妃传说得名,如南马驹、北马驹,传说娥皇、女英出嫁时一个骑马,一个乘车,骑马者途中经过此地时,所骑母马生了一只小马驹,此地就名为马驹村,后因河道从村中流过,人们就依河道南北两岸为界,将村子自然分为南马驹和北马驹两村。而根据考证,关于历山上的舜庙,现存最早的记载只能追溯到北宋年间。但在当地,无论是普通乡民或是当地官员,都深信这个“接姑姑迎娘娘”的走亲活动是从尧舜时代一直流传下来,具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传统。

女神的文化意象

山西洪洞县一年一度“接姑姑迎娘娘”的活动,反映着传统文化中的“女神信仰”。虽然自古以来中国的女神信仰十分普遍,但是常见的神祗通常是无生老母、天妃妈祖或送子娘娘等。她们大多是神灵世界里的创生物,即便像天妃妈祖那样由人而变的神,往往也是独立自在的,并没有太多的人际关联。但娥皇女英二妃,却先由传说人物转化为历史人物,接着再从历史人物深化为祖宗先辈;而由于羊獬被认为是尧的故乡,历山被看作舜的故乡,因此两地便分别是女神的娘家和婆家,娥皇女英也就成为山西羊獬村与历山两地血浓于水的亲人。尽管在传说――历史的形象构建里,两位女神是平凡可亲的先祖,但在现实中她们却被扩展为一种有求必应的的全能神格,尤其送子一类的女性神职又更加明显。事实上,她们与观音菩萨、碧霞元君等女神在神格上并无差异,只不过祖先身份的神灵传说,注定了她们势必成为范围狭小却相对稳固的地域性信仰。

正因为羊獬人是尧王的后代,所以他们称女神为“姑姑”;而历山人是舜王的后代,他们称女神为“娘娘”。当地所指称的“娘娘”并不是皇妃的意思,而是人们对奶奶的称呼,因为舜王比尧王要小一辈,所以历山人认为自己比羊獬人要小一辈,见到羊獬人都要喊“表叔”或“表姑”。当然这只是原则上的认定,在现实情况里基于年龄辈分的差异,通常都含糊地互称“亲戚”。由此可见,这两个村民聚落从外观来看不过是地缘关系,而在民俗内观里,却纯然是血缘的关系。且当地还有一个说法,这两个聚落之间自古以来从不通婚,因为本身已自认为是“血缘亲属”了。其实,即便这种血缘关系是真实的,按照中国传统,“五服”之外就被视为血缘关系中断,可以互相通婚。这个超历史的习俗现象,就这么从尧舜传说中的人际情状被延伸至今,成为不言而喻的姻亲传统,此一特殊文化又在传说人物祖先化的演变推动下,轻而易举地获得当地人民的参与和遵循,使之生生不息地保留了下来。

多元的庙会价值

中国传统庙会首先其基础为,以某一神灵为祭祀主体,作为人民大众平日庸碌繁忙的心灵寄托;继而搭配庄严的仪式活动,这除了有净化人心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还有传承郊庙文化的功能;而佐以热闹的表演游行以及喧腾的商品市集,则可以促进乡里民众的交流互动,不仅能够使当地的传说与文化获得更多传播与记录的机会,同时各式各样的活动也能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换言之,庙会的特性为、仪式活动、表演游行与商品市集,四者功能与作用迥异,但缺一不可。

民间庙会大致可以分成“朝拜型”和“游神型”两个大类。前者是神灵不移动,民众在特定的日子从四面八方赶赴圣地朝拜,妙峰山庙会就属于这一类型;后者神灵要移动,即在特定的日子里,神灵的象征物会被抬出来在固定的范围内巡游,遍洒恩泽,让民众就近膜拜,台湾的大甲妈祖庙会就属于这一类型,它每年巡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台。显而易见的,山西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的习俗,是典型的游神型庙会活动,其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当地将此活动和历史传说相结合,甚至把尧舜推为当地居民的共同祖先。并且随着游神庙会的定期举行,除了羊獬和历山两地称亲戚之外,队伍所经过的二十几个村庄的村民,也都互称亲戚。在这种透过庙会活动将地域关系血缘化的观念向外辐射的作用影响下,为当地各个区域的民众和谐共容提供了一个亲匿的情感基础。

故乡的传说范文6

神溪河是故乡汉江的一柱支流,发源于南山(秦岭)之阳,传说中是专为杨贵妃运送岭南荔枝的子午道腹地。说它是溪也不为过,它窄窄的,最宽也不过六七米。溪中有诸多石头,平淡无奇者如鹅卵,奇异者似琴台、若鸟兽,但大都色如泥黄,它们被悠然东去的淙淙流水轻轻拍打,发出呢喃细语。河底的沙呈浅黑色,非常细软,一次我无意间将磁铁放入水中,立刻有许多黑色粉末飞扑上来,让我大为惊异。后来才知道这是铁粉,是钢铁原料,神溪河给我了最初的科学启蒙。

这神溪河不知在世间存在了多少年,它温婉而平静,和谐而优雅,清澈而纯真。关于它有一段美丽传说。相传,故乡是圣女神溪羽化成仙之地,因圣女庇护,故乡非常富庶。一天夜里,一帮“棒客”(强盗)来到村子,就在他们掠夺一番准备离开时,平日温软怡人的小溪突然发怒,溪水如潮般冲向那些不速之客,顷刻之间强盗们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为了感谢圣女,为小溪取名神溪河。神溪河,总是貌美如花,无论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奔放热烈的夏天,还是平静清爽的秋天,或者是银装素裹的冬天,她都是那么美丽,留给我一份份快乐的回忆。

河边上,有一片芦苇荡,我给它取名香草慕思。端午一过,它们如孩子般疯长,这一簇、那一众的,生机勃勃;秋风萧瑟,芦苇摇曳如《诗经》中披亵放歌的少女,美得让人沉醉。那是孩子们的迪士尼乐园。譬如捉迷藏时,随着一声富有激情的“开始”,孩子们便嘻嘻哈哈藏到了各自选好的地方。憨实的孩子胡乱藏在哪根芦苇下;聪明一点的扯几根搭在自己身上,往荡中一趴,任你千呼万唤总是一声不吭;有的孩子啊,心眼可多啦,在沙地上挖个坑,躺在里面,用芦苇盖上,还不停地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非得要把找人者诱进坑里才善罢甘休。再如找鸭蛋。农民们把鸭子赶入河里饲养,鸭子们经常往河里下蛋。这可就美了孩子们了,随便点燃撮苇草,就能把捡来的鸭蛋烤熟了吃。“鸭头”伯伯火冒三丈,怒气冲冲地问孩子们是谁偷吃?孩子们心照不宣地相顾一笑,齐声答曰:“不知道!”当然也有失手的时候,鸭伯伯往往从没有擦干净的嘴上发现蛛丝马迹,一顿臭骂,然后被揪着耳朵垂头丧气地去见大人。

香草慕思边上,有一棵古木,村里人叫它“药树”,原因是它的皮和叶可以入药,治疗痢疾、贫血和疼痛效果立竿见影,赛过任何灵丹妙药。许是年代久远的缘故,它的树干粗得二三个大人都合抱不过来,树皮裂开、颜色黧黑;枝干扭曲,皆横向伸展,盘曲、萦回、缠连,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像极了梵高的意象画。在草长莺飞、萤火提灯的晚上,我和奶奶经常到药树下纳凉,我躺在奶奶怀里听她讲故事。奶奶的故事真多,什么二十四个望娘滩、牛郎织女、圣女传说、野人故事等,就像眼前的萤火虫,随手一抓一大把,又如树上的叶子,一摇一大片。我常常听得入迷了,连身边的药树好像也沉醉其中。奶奶给了我童年最初的文学滋养。药树永远是那么神秘,夏秋两季绽放生命,而一到冬天它就枯枝败叶,光秃秃的让人误以为生命已经终了。小孩子的眼里是没有冬天的,我曾经在一个严冬惊讶地发现药树死了,大哭大叫着告诉奶奶。奶奶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这是药树在“捂阳”呢。直到去年上了初中我才明白,“捂阳”就是药树在蓄积能量,待到来年春末夏初,当百树婆娑、千芳摇落之时,它才在枝干顶端猛地一下涌出众多鲜活生命,而这也是入药的最佳时机。我常想,这普通的药树,似乎记载着雪鸣风动、日月辉映、四时嬗变,又诠释着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真谛,可以说,它是我入世之初的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