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最美古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重温最美古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重温最美古诗词

重温最美古诗词范文1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15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的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所以,“古诗词”再一次引起全民的关注,灿烂文化生生不息,它的文化底蕴是那样深厚和丰富,好的东西总能穿越时空。笔者相信,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这一块肯定能再一次引起“震动”,古诗词将会越来越被重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一节中要求7-9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古诗词在初中教材的分量占到了三分之一,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也占有相当分值,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那么,我们如何学好古诗词呢?

一、激发兴趣,爱上古诗词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古诗词”,爱上 “古诗词”,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导语激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说明导语设计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并通过教师的渲染,勾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二是竞争激趣。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重要举措。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词诵读比赛,爱国爱家乡诗词诵读比赛,咏月诗词竞赛,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三是媒体激趣。古典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对古典诗歌的整个审美感受中,视觉、听觉起主导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应是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以丰富他们对古典诗歌形象的感受,从而准确地把握好诗歌的意境。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配上古琴曲《阳关三叠》,通过听觉让学生了解深情吟诵悠远隽永的送别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积累,朗诵古诗词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作为现今主流文化白话文的成熟时间也不过才一百年,而古诗词却从这浩瀚的历史海洋中逐渐地沉积和传承下来,因而古诗词在我国文学界中占有绝对的崇高地位。语文教材在初中阶段明确规定了中学生要背诵80篇诗词,由此可知,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在诵读过程中积累知识。第一要把握诗词的节奏,让学生在读准字词的基础上体会到诗词的音乐美。例如:七言律诗或绝句朗读一般是二、二、三停顿;五言律诗或绝句朗读一般二、三停顿。第二要把握诗词的语调。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找出诗词中的重音词,然后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来突出诗词中的重音词,从而提高诵读的水平。第三要把握诗词的情感。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写照,学生不能毫无目地地诵读,要发挥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带入诗词的情境中。第四是学生在诵读时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应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和情境来朗诵,这样才会读出作者所描写的意境。

通过在朗读中加深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背诵,平时多读一些古诗词。例如:《唐诗三百诗》《诗词鉴赏》《千家诗》《中国最美古诗词》等。

三、加强理解,记牢古诗词

古诗词要记忆的东西很多,而要学好古诗词,学生必须过背诵关和记忆关。但死记硬背古诗词,很多学生认为很难,收到效果也不明显。所以要学好古诗词,记牢古诗词,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前提,要记住一首诗,就先要弄懂诗中每一句的含意。在了解全诗层次大意的基础上,反复地读几遍,印象就深了。否则,对诗意一知半解或层次不清,记忆就慢,即使暂时记住了,也会很快又忘掉。

背诵古诗文,学生应该在读懂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思路,多读多记,注重在理解中背,强化记忆,现谈几点做法,以解学生燃眉之急。一是意境记忆。创造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感受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环境,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模拟一个当时的情境。 二是图表记忆。图表辅记,即将文章内容简化列出图表,让学生边填边记,这种方法适用于游记性散文。三是对比记忆。古文大多运用对比的写法,采用对比记忆背诵,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大道之行也》中抓住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尤其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社会的关爱等;抓住现实社会和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来引导学生理解中识记、背诵,得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结论。四是提纲记忆。提纲醒记,即将比较复杂的文章列出提纲,理清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顺着文脉去记忆,如《曹刿论战》第一部分战前准备;第二部分作战过程;第三部分战后总结。

四、强化练习,巩固古诗词

要提高古诗词应试能力,平时学生一定要强化练习训练。练习的多与少,因人而宜,但一定要足够,练习做多了,对巩固所学的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在中考中古诗词分值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2013年北海、钦州、南宁、防城、玉林等市的语文中考题古诗词这一块占了16分,再加上默写的古诗词8分,共24分。2014年、2015年、2016年中考古诗词所占的分值居高不下,保持这个比例。大家设想一下,中考语文总分120分,作文占50分,其他题占70分(基础知识),而古诗词在70分中又占24分,所以比重很高。强化古诗词训练刻不容缓,平时多做练习,强化训练,从练习中不断加深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五、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笔者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外,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的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晚上宿舍蚊子多,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大家都笑了,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重温最美古诗词范文2

文字因其独特的功能,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我们在日常的诗词教学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诗词本意的理解,如句子的翻译、典故的解读与积累,弱化了对于作品的整体感悟,这样的诗词教学让作品的美感变得支离破碎,学生自然感到索然无味。

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古诗词教学回归到文学本位,通过反复涵泳,让学生真正走近文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让诗歌成为抚慰学生心灵的净化剂,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领学生真正品味诗词的诗情画意之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古人十分注重诵读感悟的重要性。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失落与惆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痛惜与哀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缠绵悱恻。诗中的“十年、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等时间和空间的叠加转换,让我们真正领略到断肠之夜,诗人久蓄心怀的闸门打开,思念的潮水尽情流淌在字里行间。品读诗作,仿佛走进了那个寂寥凄冷的夜晚,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如若我们能带领学生走进这样的夜,重温这样的梦,品味这样的情,何尝不能让学生领悟到诗词的情,感悟到语文课堂的文学之味。

再如我在教授《定风波》一文时,就注重从以下几点引导,反复涵泳,诵读品味。

一品,品读小序,开篇展现的是一幅东坡笠屐图;三五友人,闲暇之余,漫游沙湖,突遇阵雨,同行皆狼狈而去,唯有东坡不觉,遂成此篇潇洒人生写意图。

二品,读出节奏,提醒引导学生关注节奏,通过语法判断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三品,读出重音,如莫、何、吟啸、徐、怕、任、归去等字词的妙处。细细揣摩这些词并说出重读的原因,如“徐”字的平缓自然,写出了作者在风雨的击打之下,心不为外物所役,仍然泰然处之的心境。

四品,读出用韵。本诗用韵较为平缓,自然流畅,清新典雅,确实如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澈空旷之感。再如“怕、冷、去”三个仄声,声音短促,力度强,戛然而止,留有余味。

五品,品味句式:“七字长句”工整、连绵、和缓,奠定全词平和的情感基调。八个长句加“三个两字短句”,短长相间,平静中荡起涟漪。三次转折,韵律和谐,节奏明朗。

六品,反复涵泳重点情感词,品味人生哲理。

“斜阳”一词,可以引领学生想象品读,感受到斜阳沐浴下的层层暖意,整个画面由冷色调一转而为暖色调,斜阳给诗人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生命中经历一次磨难,就是一次顿悟,才会发现最美好的精神家园。

再如“醒”字。假醉真醒,诗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清醒之后,回首所走之路风吹雨打,几多坎坷,命途多舛,历经沧桑,此时此刻却有陶渊明中的《桃花源记》中的顿悟与超脱。心念及此,则不如归去。

“夕阳、远山”等宏大意象,视野开阔,心旷神怡,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此时的诗人心灵不再被外物羁绊,遨游于无穷的天地之间。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饱含人生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否极泰来,一种旷达乐观。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遮蔽人生风雨的“伞”,撑出了一片笑对人生的晴朗天空。

竹杖、芒鞋、马、轻、轻巧等词,轻松愉快,令人感受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轻松惬意。诗人这一刻决意远离浮华,只求纵情于山水间,去寻觅一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如果说上阕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一字中尽显旷达与洒脱。那么“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无”一字则透露出的异于常人的超脱与豪情,此时此刻,现实的风雨,人生的风雨,全化为虚无,再无风雨一说。被贬千里,黄州苦役,处境窘迫,这一切的种种困厄与坎坷,在此斜阳余晖之下都化为过眼浮云,荡然无存,天地之间,唯有作者孑然一身的潇洒身影留给后世的人膜拜。哪里有什么雨,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晴,只是心中幻象罢了。心静,世界自然清静。既不因风雨而愁闷,也不因阳光而欣喜,一切泰然处之。

本文正是通过对重音、语调、用韵、情感、关键词等方面准确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及其变化,引领学生体味其中的诗意之美、哲理之美。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诵读、感受为主,通过译读、说读等,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场景,还原作者情感;关键处予以适当点拨,必要时加以示范,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个性化的诵读体味、再创作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诵读、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金圣叹说:“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阅读教学,就是要实现读者与文本间的真正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诗歌教学中重要的思维形式是扩散思维。这就需要教学者在富有创造性的欣赏过程中,艺术地再造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

写到这里,想起《对话录》中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一段对话。

失恋者:我的第一步从哪里做起呢?

苏: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

失恋人:为什么?

苏:因为她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其实我们读诗词,就是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美,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尽情释放自己的快乐、悲伤、辛酸,尽情融入诗词的世界,去寻觅自己人生新的机会,这也许正是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的生命之美。

重温最美古诗词范文3

智力开发、行为习惯、品德、乃至价值观?

可殊不知,他们小小的脑瓜里藏着我们搞不懂的密码箱,

他们小小的心灵里装着我们早已忘却的纯真世界!

也许某一件事、或者某些件事,让我们突然觉得,他们才是我们的老师!

让我们感谢孩子,感谢他们曾给我们上过的那些——人生课!

于丹:爱与敬畏同在

我总对教育孩子这件事感到胆怯、

感到敬畏。对于孩子,

我总是爱与敬畏同在,爱很朴素,

敬畏很庄严。

孩子让我觉得生命如此神秘,

你不要以为你40岁了,你是教授、博导,

你就懂得生命是什么。

你有多少弄不懂的事情必须要跟着她学;

对孩子,你必须尊重,才能赢得。

第一堂课:

生命中质朴自然的是随遇而安

我的很多观念是被女儿苗苗修正的。在她出生以前,我常想我要生一个特漂亮的、生一个特胖的……总之要生一个比别人的孩子都好的,等她真生出来的时候,我当时很失望,黑不出溜的,才六斤多。但大夫一量:身长,正常;体重,正常;头围,正常……从那个时候起,我的人生标准就改变了,我才领悟到正常是最好的生命,我之前是个生命态度很华丽的女人,有了女儿以后我不那么矫情了,变得很随缘。

我常常惊叹于苗苗身上的,那种生命中质朴自然的随遇而安。有次我带她坐飞机,飞机上遇到一个人,特别执拗地要下飞机去取他遗落的行李,任空姐怎么劝也不听。最后没办法空姐只得开舱门让他下去,然后一飞机人只能下去重新安检。飞机上弥漫着一股沮丧的情绪,很多人在抱怨,大家都非常不舒服。只有苗苗从前舱到后舱,跳着舞唱一支欢快的歌曲。后来就是我女儿把差不多全飞机人都唱得高兴起来。

由此我学到了:孩子在旅行中享受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我们成人把飞行当做一次目的,只想怎样减少过程中的承担而达到目的,而对女儿来说在哪儿都一样,在目的地能高兴,在机舱里也能高兴,有点地方就够她唱歌跳舞,她觉得上下飞机特别好玩,安检时她身上不响,她还夸安检阿姨漂亮,“哄”着安检阿姨特别检查一下她。女儿的这种态度引我反问自己,孩子能把一切看作游戏,她觉得既然把时间用在这里,就去享受这个环节。我能够在生命不如意的过程中有更多这样的心态吗?

第二堂课:

爱与被爱是一门功课

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学习爱和被爱。和一个幼小的生命在一起时,你会觉得你的生命很厚重、很天真,她那种不加掩饰的爱会扑面而来,你会在她的爱里面幸福到几乎窒息。

有一次,我们三四家人都带着孩子到丽江去度假。在小村庄里,孩子们发现了一个养鸡场,这些城里的孩子特别好奇地看着鸡下蛋,苗苗用小手捧着鸡蛋回来。那天中午我们吃火锅,别的孩子都把自己的鸡蛋磕到火锅里,煮熟吃掉了。只有苗苗把两个沾着血丝的小鸡蛋紧紧握着,一直藏在手里。

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女儿还是把两个小鸡蛋小心地揣在她厚厚的棉袄里,大人们都和她开玩笑说,你再揣着就孵出小鸡来了,可是她就是不肯放下,就这样她把两个鸡蛋从丽江一直揣到昆明,又从昆明揣上飞机返回北京,当终于走进家门,鞋都没换,她就大声喊:“姥姥,我给你带回来两个我捡的鸡蛋!”一个孩子,她没钱去买昂贵的旅游纪念品,但是有一份牵挂是她出门的时候就存在心里的。她把两个鸡蛋小心翼翼地握着,辗转几千里,最后把它献给了她所牵挂和眷恋的人,这种沉甸甸的珍贵的眷恋,让我学会了怎样爱我的妈妈,怎样爱世间的一切人。

第三堂课:

描摹生命中最微小的事物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生命期待。而孩童最期待的是生命原始的欢欣烂漫,是生机勃勃的自然,而不是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都市。我曾给苗苗买过一个生日礼物,是一只孩子的相机,她挂在身上,走哪拍哪,餐厅的一角、卫生间外的草,她还追着每个人拍。我拍出来的人,都摆着POSE,很漂亮,而女儿拍出的人像则无一例外都很难看,包括有些长得很漂亮的人。她会堵到你眼前去,拍个大鼻子;她个儿小,常常拍个大仰角。有时候看着我女儿的相机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些人是我熟悉的那些朋友吗?我所熟悉的俊男靓女怎么都这么寒碜啊?可是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镜头更真实,她在拍一个叔叔哈哈大笑的时候,她在拍一人阿姨大鼻子的时候,她是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记录了一个人的真实,而我们常常摆在相机前的POSE,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愿意呈现给世界的伪姿态。

在我带她旅行的途中,她也会每天拿着酒店的小小的便笺纸画画,比如哪天爬雪山了,她就把雪山画出来;哪天骑马了,她就画一幅骑马;哪天去农田,她就画出农田……我女儿最后还会把这些画全钉起来,然后回家送给她姥姥一本小画册。常常是她每去完一个地方就送给姥姥一本小画册,后来她的图画老师告诉我,说这种东西叫绘画日记。女儿画作中的男生永远是秃瓢上的三根毛,女生则全都是扎两根小辫,包括她笔下的我也是。虽然画得怪诞而童稚,但后来我不得不承认:我走过的很多地方,看过的很多东西,除了我认为重要的,是我拍下来或记下来的,而大多数我遗忘了,但在她的画里我又会想起来,原来还有这么一回事。苗苗教会我:至美的艺术就是对生命中一些微小幸福的记录与描摩,而与曾经历过又淡忘的幸福感再次于不期中相逢,那种感觉真是生命中至奢的美好。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栏目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

于丹近期作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吟到夕阳山外山,回归自在大人生。

侯文咏:对未来永远保持谦卑

很多时候我们让小孩子向大人学习,

可是到了一定年纪回过头来

我们也可以向小孩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