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指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方法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范文1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学习方法,都有规律可循,不得其法则不入其门.下面就几何的学习方法与同学们探讨一下.

一、重视基础知识

“高楼万丈平地起”,书上的基本概念是解题的基本纲领.俗话说“千变万变,不离主干”,这个主干就是基础知识;也有人说“书本知识学得差不多了以后,多做题就行了”,这种说法似乎也有道理.但细想一下,基础知识都不熟,怎么能做复杂的题呢?所以要想学好几何,必须重视课本,因为它最能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是我们真正的导师.

1. 正确理解几何概念、定理、定义及性质

正确理解几何概念的含义是学好几何的前提.学习时重在理解,切忌死记硬背.如“平角”这一概念.首先,它是角,必须有顶点和边;其次,平角与直线是两种不同的图形,学习时要理解透彻.再如“邻补角”包含两个角的特殊位置与数量关系,重在领会“邻”与“补”的意义.

2. 比较概念的异同点

在学习内容相近、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对比记忆,这样不仅能够弄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还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三角形的中线”是指连结三角形的顶点和其对边中点的线段;“三角形的中位线”是指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这两个概念的共同点:都是线段,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线、三条中位线.它们的不同点是:中线是连结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 其对边中点的线段,而中位线是连结两边中点的线段.

3. 掌握概念的记忆方法

怎样才能将概念记得牢一些呢?这要求同学们在理解的前提下加以记忆,注意条理性、规律性和联系性等。如在记忆“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时,我们可先对照图形,一条直线如果满足过圆心、垂直于弦、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劣弧、平分弦所对的优弧中的任意两点,则另外三点(弦非直径)也必成立,就像一条线上拴的五只蚱蜢,逮住了两只才能跑不了另外三只,这样理解才能易学易记.

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一道题目的证明和分析,需要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支持.数学思想包括数学的基本观点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解几何题常用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等.

1. 数形结合思想:是把图形语言与数字语言结合起来,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的方法.

例1如图O中三条线PP′,QQ′,RR′两两相交,且AP=BQ=CR,AR′=BP′=CQ′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思路分析:因C是异于A、B的任一点,所以,C点可以在优弧上,也可以在劣弧上.因而,要分两种情况考虑.

解:如图,当C点在优弧上时,连结OA、OB,则OAPA,OBPB.

∠APB=78°,

∠AOB=180°- 78°=102°.

∠ACB=1/2∠AOB=51°.

当C点在劣弧上时,∠AC′B=180°- ∠ACB = 180°- 51°= 129°. /

总结评析:本题应对C点的位置进行分类,据C在不同位置求出∠ACB的度数.否则,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漏掉其中的一个解.

4. 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往往可通过多种手段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掌握解决方法的已知问题.如解二元方程组,可以先将其转化为一元方程;解分式方程,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这就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它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曹冲称象,就是一个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典型实例.

例4如图已知在O中,ABCD,OEBC于E,求证:OE=1/2AD.

思路分析:本题让我们联想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而O是CD的中点,更让我们确定可能要用到这一定理.而AD与OE没有联系,只有把AD转化为与之等长的DB,才可以使问题得以解决.

证明:连结DB,直径CDAB,

AD=DB,AD=DB.

又 OEBC, CE=BE.

又 CO=DO,OE=1/2DB,

OE=1/2AD.

总结评析:本题利用垂径定理,把AD转化为DB,又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积极思考,善于总结几何题的证明方法

做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有没有及时总结解题方法.如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两圆相交辅助线的做法问题,怎样添加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等等,这些题目都有其解题规律。同学们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范文2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1]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2];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3]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内核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数学”、“数学学习”出发,来阐释数学学习方法,论述数学学法指导。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要从已经过抽象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v=v0+at、产品的成本m=m0+at、金属加热引起的长度变化l=l0+at中再次抽象出一次函数f(x)=ax+b,显然要经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和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根据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强调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的指导。

2.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在数学中,只有通过逻辑证明和符合逻辑的计算而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事实上,任何数学研究都离不开证明和计算,证明和计算是极其主要的数学活动,而通常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数学中证明和计算的方法。探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是寻找相应的证明或计算的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证明或计算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和表述形式”[4]。又由于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所以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重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的指导。

3.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5]。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

1.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重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和渗透。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模型化思想等等。③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化归法、构造法、参数法、变换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3.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

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遇到一个数学证明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掌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数学认知)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明,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这里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称之为动机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即根据学生情况,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也是首要环节,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在承上启下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

严格说来,回顾环节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例题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回顾环节来讲,除波利亚提出的几条以外,更为主要的是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和反思,并使其能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之中。

学习方法指导范文3

虽然教会学生学习的口号早就提出来了,然而,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法指导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从而自主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速度加快。

1.鼓励主动学习,给学生尝试,摸索学法

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传授知识的任务将事半功倍。如在教《大家一起来分类》时,有意识的设计让学生参与的方法。导入新课后,老师向大家请教:体育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成两组进行体操训练,可以怎样分呢?学生顿时来了精神,有的说“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有的说“穿裙子的一组,穿裤子的一组”……。这样一来,连上课跑神的同学也饶有兴趣起来。结果教师按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一分,效果就很好。

2.提示方法

运用良好的教法,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学习过程,会对学生掌握学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时,可以将学法理出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练习有方向,学习有方法。

首先,注重抓提示的“火候”,即激发掌握学法的兴趣。其次,注意从学习成功的学生经验中筛选,让他们“说方法”,提供榜样,让学生互学方法,使学生随时随地、多种途径地明确学法。再次,抓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重点指导。如学生在应用题审题上,对题意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直接理解或机械理解上,常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如“一件上衣36元,是一双袜子的9倍,一双袜子多少钱?”这道题有哪些条件,学生总说“①上衣36元,②是一双袜子的9倍”。这里学生对第二个条件的回答不能进一步地反映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说明学生没能完全领会题意。如果在这里匆匆而过,久而久之,则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会滋长学生思维的惰性。如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维的讨论,明确第二个条件应该是: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双袜子价钱的9倍,会使学生的理解很快加深。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如何选择得当思维的角度,还是以后学习中重要的思维方法。

3.比较、迁移的方法

对于类似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比较、迁移的方法。如讲解竖式计算整数乘、除法(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两位数乘除一位数重点讲解、分析,学习三位数乘除一位数时边学习学回忆计算方法。前者采取的指导尽可能详细,以便学生摸到计算要领,掌握方法,而在后者的教学中适当放手,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这样,学法指导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就达到了。学生在比较、迁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自学、积累知识的过程,学法指导就在其中。

4.总结评价,实现学法的内化

引导学生互相比较、评价,才能辨别方法的优劣,以利扬长避短,完善学法;引导归纳总结,才利于学法示范化。在教学过程中常启发学生发现了好的方法,及时提倡;遇到不当的学法,及时纠正。每节课结束后对知识进行总结的时,对学习方法也回顾归纳。把零散的,点滴的学法总结起来,组建示范性的学法系列,让学生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乃至学习品质。

此外,在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阅读课本、动脑多思、完成作业、准确表达、课外学习等习惯,以提高学习效率。

(1)课本阅读的培养

数学也要阅读。按阶段分别要求,低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①先讲解后阅读。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阅读能力有限,宜先采取直观演示结合讲解,然后叫学生看书,理解书上的图解及叙述意义;②边看边读边指导;③渗透下节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预习,同时每教完一个新知识,就让学生练习一下。

中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①边讲解边读书;②边读书边思考。

高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①预习教材;②课堂指导,解答疑惑。

(2)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在计算中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如抄错数字、看错符号、丢小数点、顺序颠倒等,尤其到高年级,计算过程复杂,稍不细心,就前功尽弃。

第一,抓好计算教学课。明算理,知算法,爱计算,是教学过程追求的目标。对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及倾向进行合作探讨,追根寻源,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开展活动竞赛,提高计算能力。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组织口算比赛,可将比赛分为基础计算和提高计算两部分,形成点面相互促进的格局。在选拔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了较大的释放,能力得到了较有效的发展。这种方式很合学生胃口,对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计算兴趣,都是一个不错的形式。

(3)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解决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在课堂上,可以推广了“一读、二找、三说、四算”的方法。

一读:就是不论什么形式的题目,首先组织认真读题,且读题的方式多样。通过读题尽量将计算的实际意义揭示出来。并要求学生做到

关键词 语重读。

二找:找数量关系,并用图表、线段图表示;对难以用图表示的题目,则要求在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画线。

三说:说说自己解题思路或解答步骤。在进行中由易到难,结合学生实际,鼓励学生说出疑问。

四算:即着手解答,同时对错误原因展开讨论。

(4)查错习惯的培养

很多学生做题后都不愿验证,对此应着力对学生的进行查错习惯的指导。

如计算题:强调验算;解决问题(应用题):在解题后,重新审题;还可以让学生备一本错题本,吸取教训。摘录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题,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比如“抄错数字,15写成了18”;“运算顺序不对”等,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查错习惯。

学习方法指导范文4

一、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养成预习习惯

1.读书要讲求科学性、艺术性。

学生应根据地理学习目标,结合自己定的短期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读书自学。读书时切忌走马观花,最好边读边标注。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前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教会学生一种预习模式:是什么?(明确要读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带着问题看书)――有什么?(寻求完美答案)――为什么?(探究问题的前因后果)学生经常这样自问自答,对培养探究性学习习惯也很有帮助。

2.读书时最好左图右书、图文对照。

教师应将书本上的文字内容归纳成题逐一落实到图上,使学生逐渐掌握以图为媒介的学习方法,养成随时运用地图的能力和习惯。做好图文互换、知识定图,是成功预习的策略。

二、指导学生学会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地理能力的发挥主要是在课堂上,地理知识的获得和巩固也是在课堂上,可以说,课堂是教师发挥教学水平的主阵地,更是教师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天地,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堂听课讲求技巧性和实效性。

1.“读”。

是指教师安排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图像中的重要界线、范围与注记等,使学生读图的目的明确,勾画、标注文图的方法得当,逐步养成读书、读图的良好而规范的习惯,掌握读书、读图和自学的基本方法。

2.“动”。

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恰当安排,有机地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让学生“动”起来。“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是学得生动活泼,而不在于形式上的站起、坐下、齐声答问次数的多少。

3.“练”。

是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练习要讲求准确性和创造性,首先落实基础题。在做题时,一般按照以下的思维训练:(1)审题。即明确要求,抓住核心,找出关键字眼;(2)剖析题意,回忆知识点,联想地理图;(3)突破难点、关键,形成思路,明确解题方案,完成答案;(4)对题目进行引申和变换,从而开阔思路,探索规律。设计题目切忌一看就会,似曾相识,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评”。

是指学生或教师对学生口答、笔答、训练、操作等练习答案和结果的评析、评价、评讲。教师应抓住一切学生练习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讲或由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评析,以便及时弥补知识缺陷,使学生牢固掌握那些易混易错的重难点知识及规范化的答案,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研究地理问题

“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探究并认识地理规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对生活有用。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研究课题;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或通过调查访问、实地等手段,获取大量资料;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规律原理、地理观点不断进行分析论证,从中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观点。地理学科因为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很适宜开展研究性学习。

四、指导学生科学记忆法,提高理解能力

地理概念和用语(术语)等分不清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1.编制记忆口诀法。

如讲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用“青川甘宁内蒙古,闪进(陕晋)豫鲁”,而讲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用“青藏穿(川)滇鱼(渝),扼(鄂)湘赣,挽(皖)苏沪”,学生容易记住,并且长时不忘。

2.归纳记忆法。

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进行归纳。例如:我国地理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一月0摄氏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还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等等,这样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

3.利用绘图、形象记忆法。

如讲新疆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就可以先画个三角形,然后在这个三角形中画上三条山脉和两个盆地,并注上名称,不要求学生画得多好,主要是直观形象,便于记忆即可。

4.图表记忆法。

即把地理教材内容取其精华、提纲挈领地制成图表,或比较、或归纳、或解析,有助于学习和掌握记忆。如讲南北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时就可设计图表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有条不紊地存储地理知识,在需要时畅通无阻地提取。

5.对比记忆法。

即将相似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放在一起对比记忆。如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两座城市的名称、位置容易混淆,如把两城市简单记忆为“飞机(矶)失事落在山(杉)下了”,对比起来记忆觉得轻松有趣。

6.想象记忆法。

有些地理名称很长,可根据文字适当展开想象,变成有趣的句子,从而达到识记目的。如记俄罗斯的“库兹巴斯煤矿”时,想象成“一位煤矿工人去拉煤,一蹲裤子扒丝了”,这样很容易就记住了。

学生学习方法也应因人而异。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学法指导”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有的放矢,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学习方法指导范文5

整体与部分从来都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不能脱离某部分而存在;另一方面,部分作为整体内部所包含的因素或过程,总是处在与其它部分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之中。因此,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来说,只有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也只有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这应是理所当然的认识论原则。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会运用整体学习法和部分学习法进行学习,无疑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有着重大意义。

一、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内涵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也必须遵循这种辩证关系及其规律:首先,在认识事物的特性时,应该坚持从整体出发去认识事物,而不应从部分出发去认识事物,否则就会陷于谬误;其次,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又应努力通过部分去认识事物整体,通过部分去改造事物整体。

基于上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笔者认为:整体学习法就是把学习的内容当作一个整体来学,先求得一个概括、全面的了解,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到部分,以大带小的学习方法;部分学习法就是把学习内容分成几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通过学习部分去认识整体,通过学习部分来改造、完善认知结构的学习方法。

二、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学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和部分学习法的学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坚持从整体出发去学习文化知识,并努力通过部分去学习文化知识。

1.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认识,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指导,从整体到部分地对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具体做法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进行:

(1)分析整套教材,建构学科知识结构。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他认为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选择学科的基本结构来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有助于学生记忆。

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设计反映了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是教材中所有知识要素和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总和,也是教材中最深广最复杂的设计。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设计既要考虑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材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知识体系,完善其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上应特别注重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整套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编排特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了解整套教材结构的同时了解学科知识结构,以便站在较高层次上对所要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建立起整体认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意义建构知识体系,完善其认知结构。

(2)分析教材,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奥苏贝尔认为,“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学科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它们能显示出最宽广的概括和综合特性”。所谓“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是指某门具体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概括和包摄水平的基本概念、原则、原理等,它们是“强有力的观念”,决定了该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课程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居于中层,起着“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作用。要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充分认识、利用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承上启下的“纵横贯通”作用,就应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模块与学科知识结构的关系: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具体化。对模块的学习需要理清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意义,突出了模块对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第二,模块与模块的关系: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包括必修模块之间、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以及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必修模块之间和选修模块之间往往以横向联系为主;必修模块往往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理清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很好地突出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第三,模块与主题的关系:模块进一步“逐渐分化”则是主题

,模块与主题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教材与教材章节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帮助学生理清模块与学科知识体系关系的同时,还要理清模块之间的“纵横”联系,充分发挥模块的“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作用。

(3)分析教材章节,建构模块知识体系。主题是模块“逐渐分化”的产物,教材的章节有机构成教材体系,而且对基础知识起到“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作用。分析章节的知识结构设计,也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主题与模块的关系、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和主题与基础知识的关系。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章节结构,帮助学生理清主题与模块关系的同时,通过理清主题与主题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并建构起“纵横”联系的模块知识体系,通过理清主题与基础知识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并建构起“纵横”联系的主题知识体系。

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指导,就是分别以学科知识体系、模块知识体系和主题知识体系为整体,从整体到部分地对课程进行认识,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的“立体网状结构”,为进一步学习筑牢“固着点”和“生长点”,以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2.从部分到整体意义建构,完善认知结构。指导学生通过整体学习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的“立体网状结构”后,在运用部分学习法学习章节知识时,教师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把部分学习与整体学习结合起来。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结构化”到其上位知识中去,也就是说,在用部分学习法学习时,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内容这个部分“结构化”到其上位的整体中去。具体做法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1)基础知识“结构化”到章节,完善主题知识体系。学生用部分学习法学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将所学基础知识“结构化”到其上位章节知识体系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理论知识,要指导学生将其“结构化”到模块甚至学科知识结构中去,在学科背景或学科历史背景中进行理解和掌握,然后再以这些重点知识作为“固着点”来学习其它相关知识。

(2)章节知识“结构化”到模块,完善模块知识体系。在学完一个章节的内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理清所学章节与其它章节以及教材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使所学章节与其它章节及教材“发生联系”,进而将所学章节“结构化”到教材中去,完善模块知识体系的认知结构。

(3)教材知识“结构化”到学科,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同样,在学完一本教材的内容后,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及时理清所学教材与其它教材以及整套教材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使它们“发生联系”,将所学教材“结构化”到整套教材中去,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认知结构。

通过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结构化”到其上位知识体系中去,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所学知识这个“部分”和学科知识体系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使所学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都有稳固的“固着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小结

总之,只有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也只有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是充分利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为指导的学习方法。进行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采取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这样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即先整体学,对全部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重要的部分再深入探究,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做好“纵横联接”,建构起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小礼.从部分与整体谈科学方法[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15(4):10—18.

[2]常绍舜.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系统论与还原论的适用范围[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1):87—89.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7.

学习方法指导范文6

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这不仅对当前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科教兴国具有历史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笔者结合自身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实践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加强对数学方法指导的认识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核心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

二、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

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称之为动机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即根据学生情况,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也是首要环节,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在承上启下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