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语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庄子语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庄子语录范文1

[关键词]卢梭;庄子;本真;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60-02

卢梭与庄子均是对中西方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哲学家,即使他们之间有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但是在某些美学观点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他们都要求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希望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也都认为社会文明与自然文明之间存在着对抗性。但是毕竟他们生活的时空以及教育的背景都不同,卢梭认为“回归自然”可以改变人类的悲剧命运,而庄子则认为“顺应自然”才是天道。一个理想主义,一个虚无主义。

一、卢梭的自然观:回归自然

“欧洲人从来不委身自然”。自古以来与自然斗争,就像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直到十八世纪卢梭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才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回归自然”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回到大自然中,也就是外部自然;另一个是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也就是内部自然。卢梭曾在《新爱洛绮丝》中写道:“当我们愈来愈接近苍穹时,人的心灵就会濡染苍穹的永恒的纯洁。”卢梭之所以提出回归自然这样的口号,不仅跟他自己的本性和生活经历有关,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当时对法国贵族社会的批判已经兴起,不论是社会制度,还是贵族文化都进入到被批判的范围,卢梭也认为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着不正义。“在这种社会制度里,真正的公义和真正的正义总为一种莫名其面的表面秩序所牺牲,而这种表面秩序实际上是破坏一切秩序的,只不过对弱者的受压迫和强者的不义的官方全力予以认可而已。”所谓表面的秩序,就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秩序,这种假的秩序掩盖了人类的真正本性。卢梭认为造成社会有这种不公义的原因正是人远离了自然,在社会文明中给人类自己制造了枷锁,他眼中的社会秩序只是一种表面的秩序,这种所谓的秩序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公义”和“真正的正义”,真正的秩序应该回归到自然中寻找。

《爱弥儿》中曾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可见卢梭是很赞赏人的自然本性的,认为人刚出生时拥有的天性是最好的。一旦由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是从好的变成坏的了。在他眼里,“最不幸的是:人类所有的进步,不断地使人类和它的原始状态背道而驰,我们越积累新的知识,就越失掉获得最重要知识的途径。”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类与自身的背离,人类与自己的童年越来越远。“自然人”与“社会人”逐渐对立起来,“一种是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依照自然法则成长起来的人,他们具有天赋的良心、正义、善良和优美的感情,这种人是自然的人,另一种是在文明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沾染上文明社会的罪恶与坏意识、劣行为,失去了天赋的淳朴人性的人,这种人是社会的人。”显然这是现实对人性的异化造成的结果。“社会人”已经远离了人类原始的天真,所以卢梭呼吁人们回归自然寻找天性中的本真,成为一个“自然人”。

事实上卢梭的“回归自然”的理论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但当时工业文明正飞速发展,人类沉浸在巨大欣喜中,他第一时间对人性堕落有所警觉,已经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由于卢梭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重视,促使了后来的浪漫主义的产生。

二、庄子的自然观:顺应自然

与卢梭“回归自然”的口号不同,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庄子更赞同“顺应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这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庄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天地与我共同存在,我和万物没有差别,世间的万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马蹄》)。百姓在家没有一定要做的事,走在路上也没有一定要去的地方,嘴里含着食物快乐的游戏,鼓着肚子到处游玩,百姓能做的就是这样。一幅远古时代的纯朴景象。庄子反对社会文明,提倡自然文明,认为“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土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人民为名为利身殉天下,庄子不以为然,他提倡人们回到自然本性中去,回到人类的童年时代,与自然文明融为一体,远离社会文明。

所有事物最美的地方都是自然本性之处,一样东西美,是因为它真。“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跛;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骈拇》)。庄子始终崇尚自然,反对人为,认为天性必有其合理之处。他之所以反对社会文明,原因也是在此。社会文明中必然存在能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社会的进步也是由人类战胜自然开始的,但庄子认为这不仅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破坏了人内心的本真。“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天地》)。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关于社会制度,庄子的理想就是没有制度。任何形式的道德约束都不应该存在,“道德不废,安取仁义”(《马蹄》)。“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胶,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灌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蝇,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在宥》)。在庄子看来,自从人类开始从自然文明迈向社会文明,天下就开始衰败,人性就开始散乱了。不得不说这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庄子追求的是一种无为的境界,一种原始本真的状态,但是社会的进步需要人类为之积极奉献。

三、理想与虚无

“正如一匹被驯服了的马,耐心地忍受着鞭策和马刺,而一匹未驯服的马则一接近马缰辔就竖起鬣毛,用蹄击地,激烈地抗拒。文明人毫无怨声地戴着他的枷锁,而野蛮人则决不肯向枷锁低头,而且,他宁愿在风暴中享受自由,也不愿在安宁中受奴役”。这是卢梭关于反对压抑自然天性一个很著名的比喻。而庄子也写过一段相似的文章,“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龅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罩,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笑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马蹄》)。虽然他们生活的时空完全不同,但是在美学与哲学思想上都有许多相似性。并且他们也都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自然的本真的东西才是美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内在精神又完全不同,卢梭所期待的“回归自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而庄子提倡的“顺应自然”则是虚无主义。

在社会理想上,卢梭崇尚有为,庄子崇尚无为。由于时代问题,“那些在自然状态下几乎不存在的不平等,随着人的能力的开发和思想的进步而扩大、加深,随着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而稳定下来,变得合法”,卢梭希望可以重建一个平等、自由的国家,这是一种积极的想法。而庄子则崇尚无为,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天道,“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日天放”(《马蹄》)。可以说这是一种消极的想法。

庄子语录范文2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涵

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拥有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人力或劳动力。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该以适当的方式,适时地反映企业人力资本来源和人力资源占用的相关信息以便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决策。美国会计学家弗兰姆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即是把人的能力的成本和价值作为企业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包括人力上的投资和其重置成本以及人堆企业经济价值计量的会计。对于人力资源的计量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即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和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

二、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

有关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研究以及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经过短暂的繁荣后又沉寂下去。虽然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形似完善,但在实际中的运用程度却很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创新性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缺乏指导性。根据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的观点,我国人力资源会计之所以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传统会计和现今的会计学理论框架中并没有纳入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内容,人力资源在计量和确认方面存在困难、人力资源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性以及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

(一)传统会计框架

目前财务会计的权益理论主要以物质资本为中心,认为没有实体形式的人力不能计量和确认,而人力资源是不属于这个范畴,但是人力资源能够导致企业价值增值,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正逐渐显现出它的稀缺性,并要求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领域,要使人力资源会计真正的发展起来,还需要足够的理论基础的支撑。

(二)确认和计量的困难

在确认和计量上,人力资源区别于物质资源,难以用货币进行可靠的计量。物质资源的所有权可以全部归属于企业,只要物质资源没有报废就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人力资源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所有权归劳动者所有,企业难以对其进行控制,而且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受人力资源个体主观条件影响较大,难以明确地将某项未来的经济利益和特定的人力资源相联系。因此难以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确认计量。目前我国人力资源计量模式主要有货币性计量(包括人力资源的成本计量模型和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包括行为矩阵法等)两类。而人力资源的成本计量中的历史成本计量法不能反映人力资源形成过程中的许多成本和人力资源未来的经济利益。人力资源传统的价值计量方法也无法解释人力资源价值的本质。两种计量方法都难以揭示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严重背离的原因。

(三)人力资源的经济后果性

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一种,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性。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度、方式和时机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或好或坏的经济后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

(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优秀的管理者和职工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会评价企业的管理者能否能为他的投资增值,而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披露人力资源信息方面仅限于披露被强制披露的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情况和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基本情况等信息,所披露的能用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只有应付职工薪酬。披露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主要是以非财务信息和非货币性信息为主。这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和计量上的困难,此外,由于人力资源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超额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企业不希望竞争者获得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以避免竞争者挖走企业的优秀人才。

三、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出路

作为一种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相关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对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升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和发展将是对会计学领域的又一重要拓展。如何走出人力资源会计的困境,推动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将针对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

(一)深化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

人力资源会计要成功推行还需要有系统的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框架的支撑,虽然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研究很多,但还不够深入,还难以指导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应用。因此,还应该深化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应用方面的研究,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够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框架。

(二)加强人力资源会计实施的环境建设

首先应该加快人力资源会计相关法律的设立,转变传统的资本观念,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创造好的法律环境。其次可以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上努力,以确保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三)完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

庄子语录范文3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 投资现状 对策建议

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他强调,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

一、乌鲁木齐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2009年,乌鲁木齐市户籍人口达241.19万人,少数民族占到27.47%,其中男性人口124.78万人,占51.7%;女性人口116.41万人,占48.3%,性别比为107:100(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1.91万人,出生率为8‰;死亡人口0.74万人,死亡率为3.11‰;全年净增人口1.1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89‰。乌鲁木齐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见图1。

(一)乌鲁木齐人力资本教育及培训情况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要达到4%。而从表1来看,乌鲁木齐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仅为1.77%,低于全国2.90%的平均水平,筹措严重不足。2008年在西部省会城市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排名中,乌鲁木齐排名第9,远低于《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的4%。

2.高等教育入学率较低

截至2009年年末,乌鲁木齐共有各类学校623所,各类学校在校生达625816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13.03万人,增长12.03%(1995年为基年);中等专业在校生8.84万人,增长7.84%;普通中学在校生25.66万人,增长24.66%;小学在校生19.28万人,增长18.28%。从表2可以看出,乌鲁木齐的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同时也反映出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幅态势。相比小学和普通高中的入学情况,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增幅较弱,中等专业教育发展速度较慢。

3.教育培训供给形式单一

2009年安置就业5.93万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65个,启动了全国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了大中专学生示范创业培训和5个重点片区就业人员职业培训,完成各类培训8.7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162万元,带动6847人实现就业再就业。但培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办学规模小,办学范围窄,办学层次低,财力不足,特色不明显;政府对社会办学重视不够,鼓励、扶持力度不强。

(二)乌鲁木齐科研开况

2009年末,乌鲁木齐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活动,60项科技专利成功获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奖励,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1065件和631件。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3440万元,重点支持了120项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专项,带动社会科技投入2.9亿元,但总体比较,科研开发能力较弱。

(三)乌鲁木齐人力资本的迁移情况

据统计,2009年乌鲁木齐迁入58715人,迁出44009人。1990年乌鲁木齐迁入34146人,迁出29419人,20年来乌鲁木齐迁入人口增加了71.95%,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增加了49.59%。流动人口呈一种递增的态势。就现实情况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对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如果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会对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流动人口对乌鲁木齐城市的社会管理与治安产生一定的压力;2.增加了乌鲁木齐的就业压力;3.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乌鲁木齐经济协调和全面的发展。

(四)乌鲁木齐医疗卫生保健情况

2009年末,全市共有56.7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6.2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市共有1.96万家机关、企事业单位78.0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03万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57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但是,目前乌鲁木齐卫生医疗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1.药品质量有待提高;2.药品、医疗价格高;3.医疗广告泛滥成灾;4.医保程度有待提高。

二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本投入机制,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投资效率

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应尽可能免费,同时,教育投资要补贴那些对地区经济具有较大正面影响的专业或学校,培养更多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对各类企业和单位的各种技术培训,在单位投资为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提高受训者的投资回报率,增强培训力度。

(二)积极推进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优化城市人才结构

具体应做到:1.增加人力资源市场的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化人力资源市场网络;2.完善人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开放具有竞争力和高层次人才资源的价格;3.改善市场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改革户籍制度;4.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5.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的中介组织。

(三)改善现行的教育与培训制度,提高人才素质

政府应该在重视义务教育改革的同时支持高等学校的发展,同时,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

(四)加大教育投入

除了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外,还要加大社会化教育投入。在国家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鼓励社会办学,同时,在学校中引入竞争机制,扩大受教育者选择学校的权利,允许受教育者在不同学校之间自由选择。

(五)加大培训的力度

具体措施:1.适当的政府介入;2.企业应建立职业培训机制;3.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桂华.人力资源管理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朱新江.论人力资本投资与城市竞争力――以浙江省湖州市为案例的研究 [D].浙江,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

[3]张国伟.人力资本投资与城市竞争力――以江西省为例[D].江西,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6).

庄子语录范文4

关键词:孔子;对话;体裁;记录;论证手段

中图分类号:I 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3)02-0051-05

巴赫金视“苏格拉底对话”为一种专门的体裁,而柏拉图是写过这种体裁的众多人之一。对于它,巴赫金如是描述:“‘苏格拉底对话’这一体裁,在进入文学发展阶段之后,开初几乎只是一种回忆体:这是对苏格拉底实际谈话的回忆,是谈话的追记,间以简要的叙述。但不久之后,由于对材料采取了自由创作的态度,这一体裁就几乎完全摆脱了历史回忆的局限,而只是保留了苏格拉底用对话揭示真理的方法,以及记录对话间以小叙的外在形式。柏拉图写的‘苏格拉底对话’,就已经具有自由创作的性质了。” [1]144

根据巴赫金的说法,“苏格拉底对话”经历了一个从对实际谈话的回忆、记录到以对话为方法来揭示真理的转变,之后,它便不再指向历史性的实在,而是作为逻辑论证的手段与工具导向对话创作者预设的结论或者他先行掌握的真理。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也发生了类似的体裁转变。下文即将谈到的一组文本,便共同呈现了一种可以称作是“孔子对话”的体裁从作为被记录与复现的对象到作为逻辑论证的手段与工具的那一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诸如“对话”“交谈”等词语,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复调”“多声”的色彩,但在这里,我们只取它们最原初的内涵,而并不涉及那些意义上的引申。

一、《论语》中的“孔子对话”作为对象被记录与复现

《汉书·艺文志》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在这里,我们认为《论语》主要是对孔子与弟子、时人的交谈对话场景的记录与复现。

《论语》中所记,有一类以单独的“子曰……”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语录条目,并无其它的对语。然而,记录者以记录行为本身表征了自己当时作为一个听者的在场,表征了自己当时对交谈的参与。在一个简单的“子曰……”条目背后,谁在说话,凭借什么权力说话,其话语为什么能获得合法性,说者的地位,听者与说者之间的关系,等等,这种种的问题都被复现出来。虽然这个听者在“子曰……”中是隐藏的,但他既是对话的参与者,又成了文本的作者(虽然他并没有署名),他将对话时那种“听”与“说”的关系,转化为视觉上的直观,即把自己隐藏在记录行为中,而只凸显“子曰……”。换言之,“子曰……”的记录者所使用的这种文体形式,精确地呈示了对话时的权力形式,以及记录者对自己听者身份的自我理解与评价。

《论语》中还有一类对话表现为问答体,即某一人向孔子求教,孔子作出解答,其形式通常为两句话:“某某问……”和“子曰……”(或“孔子对曰……”)。根据《汉书·艺文志》所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那么,某一条问答体语录的记录者,或者就是提问者本人,抑或当时旁听在场的第三者,又或是他与他人在平日的讨论切磋中所获得的口传耳闻,总之这个记录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对话,这种参与性是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记录者的根据与保证。当“各有所记”的弟子们聚在一起“相与辑而论纂”时,语录条目的取舍、排序、统一格式、归类,便成了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虽然没有署名,却从来无法将自己完全隐去。譬如四则“问孝”的语录被最终编排到了一起: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孔子在不同的对话场景中面对不同的交谈对象,对同一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可以想见,有不少的弟子分别都会是那几次对话的直接或间接的听众,于是在辑录之时,“各有所记”,相互印证,亦有重复者,而最后整理出四次问答,并放置在一起。因此,这四条“问孝”的语录不仅复现了孔子与他人的问答对话场景,更加复现出记录者们在汇编统稿时的追忆、讨论甚至争论的交谈场景。又如内容相同的语录出现了数次: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

可见孔子经常会在交谈时向弟子提及这一句话,以至于很多弟子都“有所记”,因而在编纂时便重出此条,甚至最后统稿亦漏删重出者。

《论语》所记还有一类对话,孔子对对方的观点作出了评价,或者对方对孔子的观点作出了反思与反问,而不是只有单独的“子曰……”或一问一答。譬如“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故商赐二子,可与言《诗》”(《文心雕龙·明诗》):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这两则语录在形式上是完全同构的,为两来两往共四句话:学生一问,老师一答,学生一引申,老师一评价。因此学生对老师的解答所进行的引申,使原本有可能戛然而止的对话得以继续深入,并且令对话的双方都从中获得了某种启示,尤其是孔子从学生的追问中获得了启示,这样,对话便进入了更为高级的形态,而前述单独的“子曰……”和一问一答,都只是这种高级形态的变体。典型的长对话还有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等等。

二、《庄子》中的“孔子对话”是对《论语》的戏仿

在《庄子》那里,大部分的对话已经不再作为被记录与复现的实体对象,而是作为逻辑论证的手段最终导向庄子预设的结论。换言之,对话的本质和功能于此都发生了变化,它是一种策略或工具,也是一种创作。

为了论述自己已经持有的观点,庄子设计了许多对话,如《养生主》中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天道》中桓公与轮扁的对话,等等。这样,一些被庄子引入对话的人,因之被迫成为了道家式的思想家,是庄子自身在对话中的投射;又或者历史上从未真实发生过交谈联系的人却在《庄子》中被放置到了一起,以服务于庄子现成的主观意图。可见,由于对话的虚构完全服从于庄子先前预设的结论,所以交谈中的双方在结构上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其中一方实际上已经单独掌握了所谓真理,而另一方的功能则只在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对方说出真理,并从中受教。因此,这样一问一答的对话本质上是一种问答体,用于表述已经获得的、无可辩驳的真理,真理并不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中诞生的。

尽管如此,虚构对话仍然比直陈真理性的结论更具说服力,更加富有成效,它的特定场景会诱使观者移情于对话中受教的那一方,进而肯定而不是置疑真理。可以说,虚构对话使结论的真理式呈现具有了隐蔽性,同时也保证了有效性。

在庄子虚设的对话中,孔子常常作为主角出场,并被庄子赋予了身份的多样性。譬如颜回和孔子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探讨“心斋”: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这里,庄子将孔子和颜回的身份及其之间的关系平行移置于道家系统之中,并通过师徒对话,借孔子之口使道家思想得到表述与诠释。在这个特定的对话场景中,道家思想式的话语与孔子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但这种结合本身却又有一种反讽的张力与戏仿的效果,使结论的出现竟然因为孔子的身份地位而更加合理和可靠。

庄子还根据“孔子问礼于老子”虚构了孔子向老聃求教的一系列对话。譬如: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庄子·知北游》)

可以看出,这一类的对话与前文谈及的《庄子》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在结构模式上几乎相同,都是一方已经先行并单独掌握了道家式的真理,而另一方则通过不断地询问而诚服于对方的回答并从对话里受到教益。更为重要的是这两种十分接近的结构模式中关系项的差异,亦即孔子身份的移换:他由传教者变成了受教者,由导师变成了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庄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纳入了道家话语系统,使他们为道家代言,而其中师徒关系的两种模式,也是庄子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设计和虚构出来的。

若将《庄子》中涉及孔子的交谈抽离出来汇聚成集,就生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戏仿的《论语》,亦即庄子所谓的“重言”式(《庄子·寓言》)的“孔子对话”。如果说“苏格拉底对话”在柏拉图那里开始了由记录到创作的转变,那么相对应的,“孔子对话”也由庄子开创出了另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庄子和柏拉图于体裁方面作出了相同的创举。然而,庄子比柏拉图走得更远也更极端一些,庄子更多地利用了现实中孔子的儒家身份、孔子在儒家系统的地位以及儒道两家思想的巨大反差。因此,相较而言,孔子作为《庄子》的主角比苏格拉底作为《对话》的主角更加富有戏剧性。可见庄子是在有意地凸显对话的虚构性,这种策略和柏拉图的《对话》截然相反,但丝毫无损于达到同样的效果。

由于对话作为逻辑论证的手段而最终导向已经先行存在的结论,所以《庄子》中的对话往往具有独白的性质,换言之,真理并不产生于对话。或许唯有如庄子和惠子的濠梁之辩才可以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在这段对话中,论辩双方的任何一者都无法控制对方的话语向何处发展,无法预知对话的结论或者对话能否拥有结论,他们在结构上的地位对等平衡并且势均力敌。如果这是庄子所虚设的,那么他思维的过程本身出现了对话化,并与他所采用的对话体裁从本质上相协调。如果这是庄子所记录的他和惠子之间的真实对话,那么庄子便从正面拟仿了《论语》。

三、《声无哀乐论》是“孔子对话”的扩展变体与主客颠倒

如果将孔子的出场扩展替换为儒家思想的出场,便出现了“孔子对话”的变体。若又把儒家思想安排在“客”的位置,并作为被说服的对象,那么这无疑也是一种戏仿。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虚构了秦客与东野主人之间的问难论辩,以探讨“声”与“情”的关系。这种方法首先来源于汉大赋中的设为主客问答,嵇康将它运用于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布局。一主一客,暗示对话双方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嵇康把自己的论点即“声无哀乐”投射在东野主人身上,由东野主人为他代言,这种前定,预言了主人之为主人的合理性。他又设秦客来代言“声音之道与政通”式的儒家色彩理论,表面上看是为自己的对立观点提供了在场的机会,实则已经剥夺了对方的全部话语权力,因为秦客的功能只在于引发和对比,逐步使东野主人的观点得到清晰而有力的展现。因此,思想具有了主人与客人的形象与地位,对话式的独白具有了情节。

除了各自的言论本身之外,嵇康几乎没有对二人交谈时的情态作出任何描摹,每一段对语都是固定的开端,“秦客难曰:……”“主人答曰:……”,或“秦客问曰:……”“主人应之曰:……”。这便是主客问答体裁的结构模式,《声无哀乐论》整体都在其中被组织起来。此外,借用的同时,嵇康舍弃了赋体中的“序”和“乱曰”,极力要使自己思想的展开呈现出对话的性质。

《声无哀乐论》还出现了两种形式的引用。其一是主客双方相互引用,这时嵇康使用的对话开端模式是“主人答曰:难云:‘……’”和“秦客难曰:论云:‘……’”,它不断地在强调对话的存在。通过这种方式,嵇康使自己的观点得到了自我理解,并进入了对方思想的内部,他将多层话语的相互嵌套,都纳入了自己的声音之中,使之处于同一个层面,并向同一个方向发展。其二是秦客对儒家言论的两次引用,即文章开篇处,有秦客问於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和文章最后一段对语中,秦客问曰:“仲尼有言:‘移风易俗,莫善於乐’”。一始一终,使秦客的身份和身份的代言性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

嵇康既然将文章命名为《声无哀乐论》,就说明他虚构主客问答全然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论证“声无哀乐”。精心设计一段有着必然结论的对话作为“论”的手段与结构的载体,用对话来组织独白并使独白变得“循循善诱”,可见嵇康有着体裁上的自觉,对“论”的逻辑策略有着深刻的体认,这使嵇康不仅能从“论”的内容中更能在“论”的形式上发现自身的创造性存在。与庄子相比,嵇康对交谈问答形式的使用更加纯粹,更加简约,也更加自觉,他的所谓主客是对交谈双方身份关系的抽象,他的虚构行为已经褪去了在庄子那里仍然存在的文学性与寓言性色彩而全然作为推理手段服务于“论”。

四、结语——作为体裁的“孔子对话”所暗含的两种发展趋向

以上的这条线索便可以大致勾勒出作为体裁的“孔子对话”从回忆、记录到自由创作并成为逻辑论证工具的转变过程。

然而,“孔子对话”体裁最初的那种形态与功能,即对交谈场景的记录,并没有因为上述转变的发生而消失,相反,它不断地得到了创造性的重现与更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以及类似的笔记体便采用了和《论语》一样的体裁。与其说这是直接地、有意识地师法或者模拟,不如说这是“孔子对话”这一体裁自身的客观记忆。到了宋代,“孔子对话”的最初形态更是大规模地出现。譬如诗话,宇文所安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即,“诗话起初是一种口头的和社交的话语形式,后来才变成书面形式;它记录了口头创作和社交场合的情况,或者试图再现对这些场合的印象……许多早期诗话以及后来出现的一些最好的诗话皆以轶事和对诗歌的口头评论为基础”[2]395。因此,从客观上说,诗话是对“孔子对话”体裁的模仿,即对交谈场景的记录与复现,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论语》。不惟如此,在宋代,“无论是禅宗的‘话头’,还是新儒家的‘语录’,或者诗话,它们的形式、魅力以及它们独特的权威性却大都可以追述到儒家经典《论语》”[2]396。我们尤其可以看到,诸如程颢程颐的《二程语录》、陆九渊的《象山语录》、朱熹的《朱子语录》等等,都是对“孔子对话”最初形态的延伸、呼应和师承。

因此,作为体裁的“孔子对话”的发展实际上有两条线索:一者是对交谈的记录,它以《论语》《孟子》类的语录,《世说新语》类的笔记,以及诗话、宋代新儒家的语录和禅宗语录、公案、参话头的贯穿而获得了内在的界定;一者是用对话组织独白,《庄子》和《声无哀乐论》都是它的代表。

对于作为记录者的“孔子对话”作者来说,虽然随笔而记的各个条目之间的布局是散漫的,但他所看到的并不是凌乱、破碎与断裂,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完整的统一。就像宇文所安如是总结《论语》与其体裁形态的关系:“《论语》这样的著作恰当和真实地把‘善’展现为一个真正善良的人的随时随地的样子。从表面看,它必然是破碎的、不连贯的,其整体性只能到那个作出具体言行的人的内心中去寻找。”[2]397

而对于作为设计者的“孔子对话”作者来说,孔子真实的身份、地位,是他们设计对话时所依凭和借重的最关键因素——无论在对话中孔子的形象出现了怎样的反差抑或孔子被置于怎样的位置上。

孔子晚年自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我们可以反推孔子之前是常常梦见周公的,并以此作为对文化传承使命的自我确证——“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后来刘勰也说他:“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文心雕龙·序志》)这里暂且不必探讨刘勰之梦孔子是真是假,单看他对“孔子之梦周公”的反思,他对“梦”的功能的认同,便可知刘勰的儒家理想。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模仿,并将孔子叙述梦的否定性反现方式转变成了肯定性的直陈方式。因此,刘勰之梦“孔子将降大任于己”无疑也是“孔子对话”的一种特殊表征。

虽然孔子门人在编纂《论语》时也和孔子一样是“述而不作”的,但是由上可知,作为“孔子对话”最初文本的《论语》所隐含的丰富而深广的体裁意味以及它所允诺和开启的无限的创造力与思想力。

[参考文献]

庄子语录范文5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出现了新的要求。如何创新模式,有效开展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界定、特征和管理目标

1. 高校无形资产的界定

所谓高校无形资产,是指高校独有的一类虽然没有实物形态、非货币类的资源却能够为高校创造出较高附加值的长期资产的统称。高校无形资产是吸引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等的财富,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知识经济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在持续扩展,包含了技术知识类资产、制度类资产、商誉类资产、人才资源类资产、信息网络类资产等。

2. 高校无形资产的特征

高校无形资产不但具有无形资产的基础属性,还包括其独有的高校属性,即如下四点特征:

(1)独创性

高校拥有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培养了众多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组织能力的科研团队。因此高校拥有大量的教学科研成果、专利技术、著作权等技术知识类资产,此成果均由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形成,高校的无形资产具有独创性,不可复制。

(2)不确定性

高校的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高校相关的职能部门管理、院系之间合作以及学生的素质均不可控,因此,高校的无形资产受多方因素综合影响,很难准确计算其价值。高校无形资产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计量。

(3)垄断性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产之一,特别是青年科技英才是特别珍贵的关键资源。而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时间段是25-45岁之间。因此,高校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能力的青年骨干,以增强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研发专有技术、学科领域的著作权等,社会其他单位无法获得,高校的无形资产具有垄断性,为高校占有。

(4)高附加价值性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信息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独特的育人优势,通过深入开展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组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因此高校的无形资产具备更高的附加价值。

(三)关于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认识

(1)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界定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包括权属管理即广义无形资产范畴和价值管理即狭义无形资产范畴两方面内容。高校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专有技术等可以辨认所属权的并能够单独计算价值的可以给高校带来额外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以及高校名称、名誉、校园文化、自主招生权限、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网络等都属于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范畴。

从高校的育人使命和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角度来看,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以优化高校资产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最终以期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下,切实维护国家和高校的所有者权益,以管理制度建设为基础,优化资源整合,确保高校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成为开展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目标。

(2)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原则

根据上述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目标,高校资产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即: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要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坚持无形资产管理与有形资产管理相结合、坚持无形资产管理与流动资产管理相结合。

(3)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路径选择

高校在建构无形资产管理路径上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处理好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二是处理好高校内部与高校外部的社会关系;三是处理好高校历史遗体问题与快速发展之间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无形资产不同形态间的转化关系,以确保无形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无形资产管理思想意识淡薄

任何发展中的事物都需要通过变革来搭建起新的管理体系。伴随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兴起,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重视无形资产管理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具体的操作思路还很窄,内容还很少。特别是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的意识更加薄弱,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不强,转化成果的保值增值手段措施缺乏。同时,高校在无形资产管理上投入的精力和资金也较少,缺乏相对应的管理体制和评估激励机制。总之,目前多数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缺乏系统性思维、思想意识淡薄、人员流失的转化效率低是影响高校无形资产的开发效率和利用效率的阻碍。

2. 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和管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高校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不规范,容易产生权责利归属不清的矛盾,出现科技成果转化审批困难等问题。由于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涉及资产管理部门、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制度和机制的缺位容易造成管理脱节、权属纠纷等情况,而高校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考核则更是制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考核制度的不健全进一步影响着科研成果的转化。上述问题对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无疑是巨大的损害。

3. 无形资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高校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不仅需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人才,还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运用科学有效的制度留住优秀的人才。由于无形资产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专业的无形资产评估和考核人员短缺,严重制约高校对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提升。而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收益滞后性的特点,高校对无形资产后期的转化较难控制,容易产生无形资产的流失现象。因此,高校需要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好无形资产整理、归类、登记和财务核算等相?P内容。

三、高校?o形资产管理创新措施

1. 增强系统性思维

高校需要依据自身优势统筹各科室、院系无形资产管理创新改革的发展进程,协同各高校管理政策、跨领域协同建设、优化高校各资源要素,进一步促进各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协同作用更加明显,促进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创新改革协同发展。加强各组织间的互动合作,把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创新建设成为国家无形资产管理的示范区、创新驱动区、协同发展共享区。政府的相关配套政策需要跟上,同时在高校经费拨款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跟踪和监督。

2. 强化资源与品牌优势

推进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创新,要坚持协同发展的理念,立足高校各自的比较优势,抓好高校院系资源优势,促进优势互补与合作共享共赢,以资源要素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无形资产品牌塑造与提升为指引,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管理模式创新,不断拓展、释放管理效益。

3.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无形资产在创新改革和资产开发运营领域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对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需要更加注重效率效果。因此,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目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有效地引导无形资产管理创新,能够更科学有效地引进、创新更加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好提升高校无形资产价值。

4. 建立高校无形资产应用推广与风险评估机制

高校无形资产是软实力的综合表现,在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建立适时发展的无形资产应用推广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通过校内外广泛、深度合作,将学校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激发无形资产管理的效能;同时,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风险识别、预警和规避机制,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应用,快速分析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快速决策,从源头上保护无形资产权益,规避无形资产贬值、流失等风险发生。

5. 构建无形资产管理专业队伍

通过从外部引进、自身培育的方式,构建一支既懂经营管理、资产管理,又能应用新技术的专业、复合型高校无形资产管理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中推动无形资产合作与应用,以应用促进新管理,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声誉,实现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最大效能。

庄子语录范文6

【关键词】铁路 车务段 劳动力资源 管理

劳动者是企业最基本的元素,企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与资金、设备及技术相比较,人更重要,因为技术与设备要用人来创造、制作、操纵和使用,只有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才能保证运输生产的顺利进行。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工作的长期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铁路三级管理体制建立以来,在车务段劳动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企业发展、运输生产安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方面,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工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例如,截止到2012年末,某车务段在岗职工3591人,其中,30岁以下职工410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11.4%,50岁以上961人,占26.8%,年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50岁以上职工所占比例较大且明显高于30岁以下职工所占比例,不利于实现新老交替。

二是新职工来源较少,要招收到合适的劳动力比较困难。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企业要获得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并不十分困难。但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文化不甚发达,企业要想得到具有较高素质、适合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劳动力,却又是十分困难。特别像车务段这样一种社会化程度高、分工协作严密、技术设备相对比较先进的企业,要招收与录用合适的劳动力是比较困难的。

三是主要行车岗位严重缺员。由于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大、安全风险高、工资收入差别小等原因,主要行车岗位,尤其是调车组岗位缺员比较严重。新入路的职工,从个人意愿上来看,很多都不愿意从事这些岗位的工作,不利于这些岗位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不健全。职工收入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复杂的问题。对于铁路企业来说,职工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不但关乎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科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车务段,收入分配制度不尽合理,一些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大,安全风险高的主要行车岗位与其他岗位收入差距不大,导致主要行车岗位职工心态失衡,造成了这些岗位人员流失、年龄老化,对企业的安全、稳定和劳动效率的提高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五是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职工的职务晋升往往是随机的,仅凭管理者的感觉和判断,这就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同时,还容易受到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传统观念和因素的影响。

六是对于病伤职工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一些职工常年体弱多病,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人员安排,形成劳动强度相对较小的岗位人满为患,而主要行车岗位严重缺员的畸形状态,挫伤了其他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企业效率的低下。

七是职工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当前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大量应用的要求。事实证明,在相同条件下完成同样的生产任务,文化技术水平和业务熟练程度较高的工人,只需要较少的时间。而文化技术水平较低,业务素质较差的工人,则需要较多时间。近年来,铁路提速、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等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需要我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下面,就如何有效地解决车务段劳动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见解。

1.完善新职工接收政策

目前,铁路新职工的来源主要是复退军人和极少一部分高职毕业生。近些年,由于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如今的大众化教育,我们应转变过去那种大学生毕业后就是“干部”,就坐办公室的理念,为生产一线岗位尤其是主要行车岗位接收一些本科毕业生。同时也要加大高职毕业生的接收数量。这样做的优势有:

1.1可以解决职工年龄老化、主要行车工种缺员问题。

1.2可以大力提升职工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更好地应用,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科学和长远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1.3从社会效益来看,可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做出企业的一份贡献。

2.制定科学合理的职工收入分配政策并认真加以落实

从工资、奖金及各项福利待遇方面向安全风险大、劳动强度高的生产一线和主要行车岗位倾斜,实现其物质上的向往,发挥合理的激励机制效用,充分调动这些岗位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可以引导职工向这些岗位流动,有效解决劳动力资源结构性失衡矛盾。

3.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晋升机制,做到有章可循

良性的职务晋升渠道,应以职工的工作业绩和综合素质作为评判条件,以科学先进的制度作保证。通过制度保证,让职工看到目标和希望,激发职工奋发向上的工作态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主要行车岗位人员的流失。同时,使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职工晋升到更重要的岗位上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科学发展。

4.加强劳调管理,将病伤职工全部纳入到劳调站管理

根据病伤程度 ,能从事基本工作的,将其调整到本单位的适当岗位,如果本单位调剂不了,应向上级申请在局内单位之间调剂,并实行易岗易薪。对于由于身体原因不能胜任工作的,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休病伤假。这样,可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5.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

企业要经常举办新技术、新设备的相关培训,举办技术表演赛等活动,逐步提高职工素质。由于职工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力,故提高职工的技术、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觉悟,实际上也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职工培训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对铁路职工队伍的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铁路本身就是一部大联动机,要求职工有较高的整体观念、纪律观念,自觉维护全局利益。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职工培训中不能放松,更不能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