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道寄奴曾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道寄奴曾住范文1
辛弃疾爱国词有: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来源:文章屋网 )
人道寄奴曾住范文2
我,是一棵树,是一棵苍翠的松树。俗话说:“站如‘松’,坐如钟。”可见我们家族在人类的眼中的分量是不小的!还有好多针对树的名言呢!比如说:“树,木总名也。”“树,木生植之总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含有“树”的成语也不少。比如说:拔树寻根、别树一帜、尺树寸泓、春树暮云、刀山剑树、独树一帜、耕耘树艺、撼树蚍蜉……还有,说起我们树家族,不论问哪一棵树,他都会自豪地说:“我们树家族是十分庞大的。”是啊,我们树的品种数不胜数。有最毒的树——“见血封喉”,最高的树——“望天树”,还有最咸的树——“木咸树”…… “木咸树”的含盐量竟与普通食用盐相差无几。当然,还包括我这棵并不怎么起眼的松树。
虽说我不起眼,可是我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可大着呢!每天,我都把空气中的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经过我的“加工”后,把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成为氧气,为人类净化空气。不仅如此,夏天,人们都喜欢到我茂密的枝叶下乘凉;冬天,人们还是喜欢躲在我的枝叶下躲避风雪……可是最近几年,人类对我的态度令我很不满意。
有一天,种在马路边的我正在吸收二氧化碳,忽然一辆“奔驰”飞驰而过,顿时,黑烟滚滚,呛得我“咳、咳、咳”地咳个不停。还有一次,一个中年妇女把我当成了“晾衣架”,把那笨重的木头棍子架在我身上,再挂上衣服,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当我一抬“肩”,那棍子就“吱呀呀”地叫个不停:“哈哈,疼了吧?我们棍子家族终于也有“翻身之日了”!哈哈!”我顿时气愤极了,想逃走,可是我的根牢牢地扎在地下;想反驳,可是悲伤的我却怎么也发不出声来。
人类啊,我们在哭泣,你们,听到了吗?
人道寄奴曾住范文3
今天,雨后城市的天宇湛蓝湛蓝,难得一见的白云居然悠长地飘浮在空中,把人的思绪也扯得悠闲自在。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氤氲,最容易让一个人重新回到孩堤,忽而想起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呤哦:笛子在远方吹奏/汲水的少女顶着瓦罐/悠然回家/她们裙袂上的饰环叮当作响/黄昏挂在朦胧的树桠上/啊/你那远方笛子的热烈召唤呀/忘记了/我总是忘记了/我没有飞马/我永远束缚在同一个地方……
忽而想起辛弃疾《永遇乐》里的激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外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人啊!经不住岁月的剪裁;曾几何时,年轻时的壮志凌云化作了一天忙碌,青春时的热能大度变成了一腔唏嘘。
人到中年才知道:自己不是神,是人!面对浮光掠影,空有一番感喟,精神横越着生存世界,身体却在苍生中浮沉……不知道这是不是另一种悲剧?
这个世界,有的人生来注定要成为疯子,只因他有一颗糊涂的心:身在人间,却总想上天。
你看:伟大罗丹的背后那哀怨的身影,那是才华横溢美丽的卡蜜尔·克洛黛尔。才华横溢年轻美丽的克洛黛尔,注定一身要殓藏在法国一代雕像巨匠的阴影后面。
可怜的克洛黛尔,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作了大师默默的铺垫,成就了法兰西十九世纪的光荣,却独自承受着世俗的击打,最后在修道院里凄怆地死去……
割掉自己耳朵的梵高;相信自己是变形人的卡夫卡;与耳聋作了一生抗争的贝多芬……活得艰辛活得磨难活得毫无情趣,都被自己的梦和才华推动着,身不由己的创造了历史;
芸芸众生的我们,没这个才华却有这个梦魇;
所以,现在是一个盛产疯子的时代!
入夜,楼下会传来卖唱者的歌声。在人声鼎沸的大排档中,面对喝得面红耳赤大呼小叫的食客,几个卖唱的年轻男女,会递过一张复膜的歌单,歌单后标着价格,请求食客点歌。
我特地去现场看过,那是一张张那么年轻的脸,脸上带着漠然的笑。
有人点歌,卖唱者就弹起吉它,扬起动听的曲律……“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票根/撕开后张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这样漂泊多少年/这样孤独多少年……”,
一天晚上,那位年轻的卖唱者,应客人要求,连续弹唱了四五遍。
唱完后,嘴角咬着烟卷儿的客人大声鼓掌叫好,甩给他了一张老人头,大方地一挥手说别补了,就给我鞠个躬吧,我特喜欢被人奉承和鞠躬这个味儿。
在卖唱者鞠躬致谢时,我分明看见溢出他眼帘的星点泪花。
“明天还要上课”年轻人一摔头发,淡淡的说:“他们都是我同学”他指着那几个同样背着吉它的卖唱者:“白天上课挺累,加上家里都是农村的,于是我们便结伴晚上出来卖唱,挣点零花和学费钱,自己养活自己。只是,有时感到客人挺看不起我们,郁闷啊!”
这就是生活!一边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一边想着自己愿意想的事,
21世纪的中国人,大转型时代的中国人:,行为与审美重新定位,言语和思想重新冶炼,精神与人格重新雕刻,道德与价值重新取向……
生活,生活,多像一位讨厌的乞丐,在十字路口,在潇荡的风中,在冰凉的雨里,死死的纠缠着人,羁绊着人的脚步,让人躲藏不了,只好无可奈何地面对。
枫丹白露式的田园牧歌成为记忆,后工业时代和经济至上摧残了一切幻境,我们躲不了时代的戏弄与扼腕,才有人把真善美视为假丑恶,戴上面具,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
才有人在夜间掩面痛哭,关上窗口,让真挚的泪花孤独四溅……你说,朋友,这样怎能不产生许许多多的疯子?
谁说这不是个产生疯子的时代?
瓦雷里在《海滨墓园》里喜极欢呼:多么的好啊/经过一番深思/终得以眺望神明的宁静……/年少时读,不懂;而今再读,心为所动:真是的,人间的一切都那么可笑,唯有高尚的内省,才是真金;
物欲横流,置其中而不离原本,独怜苍生而动恻隐,才是值得我们拥有的!犹如执手一同变老的伴侣,手与手的无言相握,伫足聆听身边的喧嚣渐次远去,笑迎踏歌而至的宁静徐徐降临,才是千年传承守望的美德;
神说,人子呵,在凡尘之上,你可听见来世的讯息?
生存还是毁灭?遥望星空,每天都有人疑问。
人道寄奴曾住范文4
关键词:豪放;英雄;慷慨;悲愤;思想主题;景物描写
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自诞生起一直流于浓艳香软之境,其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的惆怅,故呈现出“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情”,是为婉约之词。及至北宋苏轼词出,始“别是一家”,另成一派,苏轼藉词发磊落纵横,驰豪放之襟怀,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格个性。其词突破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指出了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由是,词之豪放派确立,苏轼成为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创者。然苏轼之后鲜有以豪放之词著称者,直至南宋辛弃疾稼轩词出,东坡词风、豪放词派始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以气节自负,一意以恢复中原自任,始终把洗血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热爱与忠诚,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然而南宋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妥协投降,导致英雄失路,壮志难酬,始终未得重用。当满腔热血,力图恢复中原,为国建功的理想在黑暗的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统观稼轩词的思想主线,英雄热爱国家和民族、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始终洋溢其间,而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悲愤之情也始终萦绕其中,并且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辛弃疾词的英雄特色首先表现在其词作的内容和题材选取上
词这种文学形式自隋以来,其内容、题材一直在春花秋月、家园闺阁、离别相思的尺寸范围内陈陈相因,三百年的“词为艳料”的樊篱,直到北宋才被“以诗为词”的苏轼冲破,从而开创了豪放一派,而真正将词发扬光大并有所建树的是辛弃疾。这一点古人已早有认识。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序论》中言道:“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之处,万哲成绝句,而若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日而语也。”辛弃疾将词的内容、题材进一步扩大,以国仇家恨为词,以壮志豪情为词,以艰难时事为词,以失路悲愤为词。辛弃疾用大气磅礴的歌词,书写波澜壮阔的抗金爱国之作,这也是辛词的主要内容。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词,其中激昂慷慨的爱国词是辛弃疾的主调,代表辛词的最高成就,也最能体现其词的英雄特色。
二、辛弃疾词的英雄特色还从其词作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上表现出来
辛词中常常使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词人的情感寓含于所描绘的景物之中,通过景物的刻画含蓄地表现出词人的独特情怀。稼轩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如《满江红》“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如《摸鱼儿?摇观潮上叶丞相》“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又如《沁园春?摇送赵江陵东归,再用前韵》“伫立潇湘,黄鹄高飞”,“?摇怅雪浪沾天江影开”“都休问,看云霄高处,鹏翼徘徊”。这些景物描写或开阔邈远,或壮观雄浑,或奇峻峭拔,或激烈动荡,或惊心动魄,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心襟摇动,都从侧面表现出词人炽热的爱国热情,豪迈的英雄气概,远大的胸襟抱负,悲愤的沉重心绪,烘托出一位空有豪情壮志,却落魄失意的悲情英雄形象。每每读来,这独具特色的景物中激荡的浓郁诗情总令人黯然神伤,感慨不已。
三、辛弃疾词的英雄特色更重要的表现在其词作的思想主题和感情基调上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一生力主抗战,抗金复国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悲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表现在对恢复统一的向往,表现在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表现在对胸怀壮志无处可用的难以掩饰的苦闷和悲愤,还表现在抒发报国之志时,展现出的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了悲壮的基调。因此,宋人刘克庄评价道:“公所作大声镗O,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辛弃疾虽“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却也只得投闲置散,隐居山林,壮志难酬,“可怜白发生”。于是辛弃疾正如其学生范开所写“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名自许,有将相之才,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慷慨悲歌,笔伐权奸,尽抒一腔抑郁不平之气。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b突骑渡江边。燕兵夜埔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这都是他戎马生涯、英雄气概的写照。他上马是能征善战之勇士,下马是治国安民之栋梁。陆游赞其才:“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他的才气胜过管仲、萧何。辛弃疾既是这样的英雄,同时,又把自己的英雄气概、伟大抱负、豪情壮志、审美理想全都寄托在他的词中,达到了人品与词品的完美统一。世人皆称辛词为英雄之词,是因为其词中常常出现刀、枪、剑、戟、弓、戈、甲等兵器,前所未有地描写了众多历史英雄人物。确实,所谓英雄惜英雄,壮士赞壮士。在辛弃疾的词中,反复称颂古代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如三国时的孙权、刘备、曹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字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如南朝宋武帝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开创汉业的高祖刘邦“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如汉将军李陵“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贺新郎》)如飞将军李广“射虎山横一骑,裂名响惊弦”。(《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写这些英雄,既怀古言志,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和以英雄自许的豪情壮志,又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在历史大舞台上实现自我完成的伟大志向。除了崇拜英雄外,辛弃疾的词还常以英雄自比:“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再次扬州和人韵》)自比年少得意之苏秦;“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比赵国名将廉颇。“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英雄事,曹刘敌”自比曹操、刘备,这些具体鲜明的英雄形象,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无不体现出作者崇高的人生理想,无不显示出词人傲立人间的英雄豪杰的雄壮气概,称其词为英雄词,实至而名归也。
人道寄奴曾住范文5
关键词: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 重要性 难点 教学方法
当前,古典诗词教学受到高考命题的影响十分明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单就从好的方面而言,高考古典诗词命题的出现、探索发展和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工作者对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推进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高考作为一种考试,命题者带有一种浓郁的权威者的色彩,自身带有的导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考古典诗词命题及评分,所有教师在平时古典诗词的教学和考试中都必须服从命题者的思想,这无形中禁锢了对诗词内涵的开放性思考,并制约了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发展。
诚然,高考对当前的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是究其客观原因,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目前古典诗词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全归咎于高考的存在。恰恰相反,笔者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依托于高考背景下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感悟、文本判读和文本拓展能力,即所谓的“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师,可以养心”,由此带来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一、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诗词教学自古以来就受到极高的重视。春秋时期,孔子把《诗》作为儒家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教材。《论语·阳货》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孔子对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可使人兴起感发;“观”,可观察风俗民情;“群”,可使人际关系和谐;“怨”,可调和人的情感,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兴、观、群、怨概括了诗歌的主要作用。重视诗教及其繁盛的古诗词成就,是我国优良的教育、文化传统,它使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熠熠生辉,体现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和聪明睿智与创造力。中学语文教学重视并加强古代诗词的教学,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1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就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虽然历经二十余年,全国各地高考的考试模式在不断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但是对考试命题的指导方向是始终没有改变的。在古典诗词鉴赏方面,《考试说明》对考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对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作出鉴赏和评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理解古典诗词中字词的含义;其二,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尚书·虞书》有言:“诗言志,歌咏言。”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如好《晨风》而慈父感悟,将《鹿鸣》而兄弟同食,其为得之。董子曰:‘诗无达怙’,此物之质也。”简而言之,古典诗词都存在“诗言志”这样一种特性。
综上,纵观中学历史教材,中学加强古典诗词教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前人将自己对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浓缩在精炼的诗词文字当中,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抒发百折不挠的民族气概,或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或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如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或如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死去犹能化碧涛”。
(二)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感知生活和陶冶情操。
诗词中蕴藏积极乐观的处事心态,珍爱生活的思想,朋友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恋人之间真挚笃厚的爱情,游子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或如《诗经·关雎》中所吟唱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如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或如杜甫“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或如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中学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加强语言熏陶。
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学量的古诗词,不但能够积累大量的语言词汇,而且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逐步促使学生体会诗中意境,使自己得到熏陶。古诗凝练、韵律化的语言影响了学生语言的表达习惯,学习掌握古诗词必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
二、诗歌教学的难点
笔者通过近段时间对相关论文的研读,并结合教学中出现的现象,现将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归纳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披文——“言”了什么。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就是作者只有当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披文”对于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注意以诗题、诗句、小序、注释为切入点,把分析古典诗词的重心放在“言了什么”这个问题上。
例如天津卷中选取的宋代杨万里的《野菊》一诗,设问:“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野菊形象。又如山东卷在《吴松道中二首(其二)》问到关于“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和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两例属于试图引导学生作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刻画了怎样的形象”,如安徽卷中阅读完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后提问关于这首诗中的诗人的形象。
古典诗词画面(形象)鉴赏是不论是实际的课堂教学,还是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试题考查都是作为重点。其中所谓的画面(形象)就是意象。诗人在进行诗词创作时,都是预先设定好了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再选取相关的意象进行创作,所以这种题目实际上就是一种执果索因的过程。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这一部分不是高考考试的重点,对此不甚重视。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这个部分恰恰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关键,因为其具有帮助把握古典诗词的中心内涵的关键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应该重视这一部分,这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主旨大有裨益。
(二)缘景——为什么“言”。
中国古代诗人似乎有一种共性,即:登高必望远,怀古必伤今。前者遥岑远目,思接千载;后者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总是在用最简练的词语表达内心深处最丰富、最浓烈的情感,从而写出最好的诗。诗人情感的迸发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直接表露的,或者说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是不便于直接流露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诗人总会借助某种意象抒发自身的情感,这种意象并不是那种抽象的,诗人总是会挑选出最常见的具体物象,将自己的思想活动寄托在这些物象上,抒感,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笔者结合授业恩师李雁南的实际教学经验,现将此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些具体的物象和情感,以清晰直观的表格形式总结如下,给其他中学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表格如下:
阅读古典诗词,了解作者为什么“言”,不仅是学习知识,了解古典诗词的作者和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这样的条件实现和作者心灵的对话与碰撞。高中阶段是一个学生人生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教育时,要注重学生能够明确志向,完善品德修养。这一阶段的学生多处于青春叛逆时期,也是独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通过正确的渠道对学生作引导和教育。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谈道:“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还在于它使人到处都可以感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一首传承千百年的古典诗词是先人留存下的最好的精神食粮,这其中蕴含着一份最真挚、最浓厚的情感,承载着诗人最高尚、最坚贞的人格。任何时候应付课堂教学和考试都不应该是唯一的目的,这一阶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诗词向学生传达立志、养德、修身的品质才是中学诗词鉴赏教学的最终归宿。
(三)入情——怎么“言”的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缘景”是为了通过古典诗词鉴赏来塑造学生高尚人格,那么“入情”这一阶段更主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内在素养。学生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其一,诗人是怎样写景的(用了什么手法,哪个词句好,怎样的结构层次);其二,诗人是怎样表达感情的(抒情方式,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等)。
一首诗词,为了以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会采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师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古典诗词,领会其中蕴藏的魅力,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就必须明确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笔者将这一部分在古典诗词鉴赏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使用的好处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希望能便于理解。
在阅读古典诗词时,除了上表中列举的艺术手法之外,学生能够准确了解运用修辞手法,这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古典诗词中出现的修辞手法与现代汉语中的大体相似,包括比喻、比拟、夸张、排比、互文、设问、反问、想象、对偶等。诗词中出现比喻可以使诗词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运用比拟可以表现出诗人的好恶;夸张的使用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吸引读者;互文显得语言细腻含蓄,具有对称美;利用双关,语意含蓄,耐人寻味;反问可加强语气语调,反问可引起读者注意……
很多古典诗词中存在在现代汉语学习中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如用典、列锦。这种现代汉语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不代表在现代的语言使用和日常生活中已经失去的意义,相反更加应该注重这类修辞手法。下面以用典为例,笔者谈谈看法。
用典是用前人的品格、事迹、理想来影射自己的手法。例如我们在读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时: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信手拈来与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有关的四个典故,准确生动地表达辛弃疾一心希望南宋政府能够重用他,带领军队收复金人侵占的土地,回归故乡的豪情壮志。这让每一位读者感慨词人熟知历史典故的同时,更能为词人的爱国情感深深感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由于篇幅短小、字数的限制,用典可以传达出诗人更多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折射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当前,多数学生对古典诗词背后的文化很感兴趣,希望通过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和生平履历,对诗词进行深入的理解,然而,教师在讲课中却忽略不讲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三、诗歌教学的方法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因循守旧,凡事以教学参考书为准,刻板地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上课,让学生感受不到古典诗词之美,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到古典诗词的学习中。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古典诗词鉴赏的平台,在促进学生完成高中学业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更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更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笔者进行这种诗词鉴赏教学模式探索的根本目的是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要想在高考背景下,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取得较大的突破,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谈谈想法。
(一)了解学生,协调方法,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状态,通过实际教学和与学生交流等手段,深入揣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并根据这一现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挖掘古典诗词中蕴藏的中国古典文化,传递诗词背后的文化。在课堂上,教师讲述通俗易懂的故事,这一种方式比传统的说教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诗词。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不被人云亦云的文本解读束缚,而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适当融入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组织互动,推进自主学习
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活化内容,比如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展示、情景再现、表演模仿等途径进行多样化的展示,改变以往单纯死记硬背的模式,错误的把知识孤立的行为。机械重复对于学生而言,会产生烦躁情绪,导致学习效果削弱,更无法掌握古典诗词的丰富内涵。教师就应当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古典诗词的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生在具有共性的同时也具有个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兼顾适应不同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做到统筹兼顾,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发挥学生理性思考能力,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第一版.
[2]张学颖.高中古典诗词的艺术鉴赏问题及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5.
[3]赵萍.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4.
[4]雷丽云.高中新课程古典诗词教学建模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8.
[5]李玉国.激趣·审美·入情·迁移——浅谈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增刊).
[6]陈其元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着眼点[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