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雷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真实的雷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真实的雷锋范文1

关键词:针灸治疗类风湿资料方法讨论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38-0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中医学认为RA是由于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湿、瘀血,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筋骨气血受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乏、重着、变形,治疗有内服药和外治法。而针灸可减轻局部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几年来我对应用针灸治疗进行了实践与探索,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在本院专科病房与门诊选择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受试者在18~65岁之间,病级为1~2级,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1h,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抗风湿药物研究指导原则活动期RA的标准,受试者排除明显心、肝、肺、肾等的器质性疾病,药物过敏史和晕针史,孕妇与哺乳妇女不纳入试验。受试者在3个月内未使用过二线药物。

1.2方法。45例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期、病级随机按2∶1配对分为二组:对照组应用消炎痛25mg,3次/d,治疗组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应用隔日1次针灸治疗,每次40min,1个月为一疗程。

取穴:①整体取穴:根据整体治疗原则,患者每次取背部督脉经和膀胱经,肝俞、睥俞、肾俞和命门穴,手足阳明经曲池、足三里和足少阴肾经太溪穴。②局部取穴:根据患者受累关节取穴。肩关节取肩于、肩贞、肩内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泽穴,腕关节以阳池、阳谷、阳溪穴,指关节取八邪穴,膝关节取膝眼、曲泉、膝阳关、阳陵泉穴,踝关节取解溪、昆仑、丘墟穴,趾关节取八风穴,颞颌关节取下关穴。四肢穴位采用温针以驱寒逐湿,通利关节,针刺采用捻转提扦补泻法,随后温针2次,应用灸粒温针。背俞一般用附子饼间接灸法。

1.3观察方法。每周随访1次,检查晨僵、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握力,每4周随访血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滴度,部分患者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脂质过氧化物酶(LPO)和亮脑啡肽,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采用化学比色法,亮脑啡肽采用放免法测定,由华东医院协助完成。

2疗效结果评估

显效:关节肿胀指数改善率、压痛指数改善率、握力改善率、晨僵改善率和ESR改善率等五种改善率均数>70%。改善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正常值)×100%。有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50%。改善: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①疗效评价:针灸组3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改善17例,无效5例,改善率83.3%;消炎痛组15例,有效3例,改善9例,无效3例,改善率80%,二组间经Ridit检验,P>0.05,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针灸组疗效与消炎痛组相似;②针灸与病程和关节功能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关节功能损害越少,疗效也越好;③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④针灸治疗前后亮脑啡肽(LEK)、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⑤不良反应:消炎痛组有1例头痛,有2例胃肠不适,针灸组无明显副作用。

3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经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消炎镇痛,但该类药物引起严重胃肠道症状和肝、肾、神经等方面损伤,而中医认为RA属痹证,一般均为正虚标实之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中医针灸治疗RA是一种非药物消炎镇痛疗法。本研究用艾灸背俞穴温阳益肾、调和气血。局部取穴祛瘀通经,捻转提扦补肾法治疗RA,疗效可达83.3%,与消炎痛的消炎镇痛疗效相似,经Ridit检验,P>0.05。Mezes等和Wade等检测RA患者血浆和滑膜液中LPO的含量增高。Pasquier等和Marklund等报道RA患者外周血多形白细胞中SOD活性和滑膜中SOD活力下降或相对不足。这说明RA患者存在自由基代谢紊乱,所以测定RA患者红细胞中SOD、CAT活性与血浆LPO治疗前后变化可了解针灸治疗RA的疗效。本研究针灸治疗后SOD活力明显下降,P

参考文献

真实的雷锋范文2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RA);类风湿因子(RF);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RA的病因研究迄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

1.1 环境因素 一些感染因素致病原,例如细菌等可以通过某些途径诱发活化免疫细胞活化,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自身免疫。

1.2 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1.3 免疫紊乱 免疫紊乱被认为是RA主要的发病机制。

2 诊 断

2.1 临床表现

2.1.1 症状和体征 RA的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关节肿胀和疼痛,常伴有晨僵。受累关节一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和足趾关节最多见。

2.1.2 实验室检查 RA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和血清IgG、IgM、IgA升高,患者血清中多数可出现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等多种自身抗体。这些异常有助于对于RA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2.1.3 影像学检查 ①X线检查;②核磁共振(MRI)MRI在显示关节病变方面优于X线;③超声检查。

2.2 目前RA的诊断仍沿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l987年分类标准 ①关节内或周围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②至少同时有3个关节区软组织肿或积液;③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区中,至少1个关节区肿胀;④对称性关节炎;⑤类风湿结节;⑥血清RF阳性;⑦X线片改变。七项中四项者可诊断为RA,第一至第四项病程至少持续6周[1]。

这个分类标准不足之处是容易遗漏一些早期或不典型的患者,不典型及早期RA容易出现误诊、漏诊,定期复查和随访可以排除可疑患者。

2.3 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于2009年提出新的分类标准、评分系统。至少一个关节肿痛,并有临床或超声或MRI提供的滑膜炎证据;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关节炎,并有典型的骨破坏放射学RA改变,可诊断为RA。此标准从四个方面进行评分。新旧标准比较,新标准不再强调X线标准,有利于早期诊断;类风湿结节、晨僵的诊断要求被取消,这样更符合临床实际;新标准引入CCP抗体作为诊断依据,反映了临床新进展。有可能发展为持续炎性关节炎或破坏性关节炎,就被认为是类风湿关节炎[2]。

3 治 疗

临床上目前仍然没有根治及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强调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控制病情,改善关节功能和预后是RA的治疗目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极为重要。治疗措施有:一般性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以药物治疗最为重要。

3.1 一般性治疗 强调针对患者教育及树立整体和规范治疗的理念。

3.2 药物治疗 早期药物治疗很关键,治疗RA的常用药物分为五大类,这五类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和植物药。NSAIDs对缓解患者的关节肿痛,改善全身症状有很重要的作用,尽可能用最低剂量短疗程治疗,注重NSAIDs在治疗时种类、剂量、剂型的个体化。2010年EULAR和国际指导委员会都发表了RA治疗指南和原则[3-4]。RA一经确诊,就应早期使用DMARDs。应尽早控制RA患者的炎症,传统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联合新的生物制剂可以更好的治疗RA[5]。RA患者应强调早期应用DMARDs,对于病情较重、多关节受累、伴关节外症状者或早期出现关节破坏等预后不良者应及早采用DMARDs联合治疗方案。常用的有DMARDs有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羟氯喹和氯喹、金诺芬、硫唑嘌呤、青霉胺、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生物制剂如TNF-α拮抗剂、IL-1拮抗剂、IL-6拮抗剂、抗CD20单抗、CTLA4-Ig等。在关节炎急性发作可给予短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植物药制剂常有的植物药制剂有雷公藤多苷、青藤碱、白芍总苷。

3.3 外科治疗 RA患者经过内科药物等综合治疗积极治疗以后,仍有部分患者病情不能得到控制,对这些RA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后应该给予常规规范化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 黄嘉,黄慈波.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1(1):1-5.

[3] Smolen JS,Aletaha D,Bijlsma JW,et al.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to target:recommendations of an international task force[J].Ann Rheum Dis,2010,69(4):631-637.

真实的雷锋范文3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7-0041-0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类风湿因子侵犯关节和周围组织为主的结缔组织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困难,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晚期可引起关节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笔者自2007年~2010年收治类风湿关节炎80例,随机分为2组,对2组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住院17例,门诊23例;年龄30~58岁;病程1 a~15 a。对照组40例,住院18例,门诊22例;年龄30~61岁,病程1 a~14 a。

1.2纳入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修订标准[1]:①晨僵持续时间至少1 h,病程至少6 w;②对称性的关节肿胀至少6 w;③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至少6 w;④腕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近端指关节肿胀至少6 w;⑤皮下类风湿结节;⑥类风湿因子阳性;⑦手X线摄片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改变,包括骨侵蚀及明确的骨质疏松。符合以上标准中4项者即可确诊。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类风湿因子(RF)阳性;C-反应蛋白(CRP)浓度升高及血沉(ESR)增快。

1.3排除标准受试者不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年龄不在18~61岁之间;有明显心、肝、肺、肾等的器质性疾病,药物过敏史和晕针晕血史,孕妇与哺乳妇女等不纳入试验。

2治疗方法

2.1针刺组取穴及方法:共选取2组穴位,一组以关节肿痛局部穴位为主(具体取穴可参照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的痹证选取),主要是局部止痛,改善症状;另一组以肾俞、命门、足三里、太溪、膏肓、三阴交等,以整体调节,调节免疫,每日选1组,每组选取10~15穴,交替使用,1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次留针30 min,针刺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期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1个疗程后休息3 d。并嘱患者功能锻练。4个月后进行比较分析。

辨证取穴:风邪偏盛:加膈俞、血海,寒邪偏盛:加肾俞、关元、太溪,湿邪偏盛:加阴陵泉、足三里,热邪偏盛:加大椎、曲池。

注:治疗组是在常规基础治疗(口服来氟米特及非甾体抗炎药,服药方法同对照组)上进行。

2.2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及非甾体抗炎药,具体服药剂量依据中华风湿病学为准(即来氟米特每次1片,1日2次;非甾体抗炎药,选择对患者副作用最小,并且能有效的抗炎止痛)。服药期间嘱患者功能锻练。用药4个月后判定疗效。

2.3观察方法每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和经治疗2个月后,分别抽取静脉血进行RF、CRP、ESR的检验。

3治疗结果

3.12组治疗前后ESR变化比较见表1。

4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病变为主,有些患者还有关节外受累表现。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西医常使用免疫抑制及抗炎、镇痛治疗,可降血沉、改善骨侵蚀等,但该类药物会引起严重胃肠道症状和肝、肾、神经等方面损伤,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的“痹证”、“历节”范畴。祛邪扶正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大法,祛邪应以除湿、祛风、散寒、清热、通络止痛等为主,扶正则应以补气血、益肝肾为主。

ESR、CRP、FR是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指标,CRP与ESR临床意义相同,且不受红细胞、Hb、脂质和年龄的影响,是反映炎症活动的程度和治疗效果的良好指标[2]。本研究显示,针刺能显著降低异常升高的ESR、CRP、RF,且疗效优于对照组,能够迅速改善患者受累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度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说明针刺具有显著的抗炎、消肿、止痛的功效。

总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现代医学治疗通常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如英太青(双氯芬酸钠),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等作用,能缓解关节肿痛、晨僵等不适,降低血沉和CRP,但胃肠道副作用大,有些尚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皮疹等不适。此法适应症广,禁忌症少,并且使用安全,简单易行,患者容易接受,而且避免了因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消化道和肝肾功能损伤,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00.

真实的雷锋范文4

【关键词】 C-反应蛋白;类风湿;炎症;感染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相蛋白,在炎症或组织破坏时升高,因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发生沉淀反应而得名,测定CRP能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在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护理方面,血清中CRP的升高能反应病理的变化,在可作为炎症与非炎症区别的特异性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来自本院住院和门诊患者的血标本,符合中国卫生部编制的《疾病诊断标准》,健康正常对照系体检筛选后的正常献血员。

12 材料 CRP诊断试剂盒(il85751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品番号77501 C3,C4诊断测试盒。

13 仪器 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4 方法 CRP为ELISA 测定,操作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检测。C3、C4为散射比浊法测定。

2 结果

21 类风湿患者和健康正常人CRP的测定 类风湿患者49例,年龄35~78岁,男31例,女9例,X±SD=(1895±2100)ng/ml,正常人40例,其含量为X±2SD =(4389±3581)ng/ml,经t检验两组CR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4,P

22 类风湿患者CRP与C3、C4 的关系 类风湿组与正常人组的结果见表,两组C3、C4的水平经过检验(tC3= 425,tC4= 4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测定类风湿继续感染组(csi)29例,未感染组31例,普通炎症组26例血清CRP水平,并于白细胞计数比较敏感度,做相关分析,结果类风湿继发感染组CRP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敏感度为893%,类风湿继发感染组白细胞计数与普通炎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度为286%。类风湿继发感染组CRP水平与白细胞计数无相关(r=0148),普通炎症组CRP水平于白细胞计数中度相关(r=048)[1]。

3 讨论

血清CRP水平增高时类风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清CRP浓度增高4倍,类风湿病发生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8倍,因此CRP是较敏感的类风湿病的预测因子,血清CRP的水平与类风湿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CRP是急性炎症时相反应蛋白,它与肺炎双球菌C多糖反应,具有调理素作用,能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刺激单核细胞表面的组织因子,CRP可与脂蛋白结合,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由此产生大量补体终末反应蛋白C5691,类风湿患者的CRP水平增加,补体C3、C4水平也有不同水平的增加,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

CRP是急性炎症时相反应蛋白,不受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影响,CRP检测类风湿继续感染敏感度为893%,检测普通炎症组为88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各种细菌感染可引起CRP水平的升高,阳性率达80%~90%,但是病毒感染CRP无明显增高,因此CRP可作为细菌感染的指标,又可作为细菌与病毒性感染的鉴别诊断。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指标,CRP在临床常作为炎症组织损伤程度及治疗效果的指标,一般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急性期含量可急剧上升。而且与组织损伤程度成正比,当病理状态恢复时,CRP也随之下降。正常参考值与年龄相关,成人042~52 μg/ml孕妇血清中CRP含量可达44~468 μg/ml。在很多疾病中CR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综上所述,观察CRP水平对临床诊疗有重要参考价值,它不同于炎症反应的变化,在组织损伤时支持诊断,监测病情,估计预后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3]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在感染发生后6~8 h开始升高,24~48 h达到高峰。比正常值高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在疾病治愈后其含量急速下降,一周内可恢复正常。病毒感染时,CRP不增高(除了一些严重侵袭导致组织损伤的病毒如腺病毒、疱疹病毒等)。临床上CRP一般作为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的一个首选指标,用于自身免疫性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以及抗生素疗效观察等[4]。

参 考 文 献

[1] 辛藏玲, 宁东艳, 辛英利. 高敏C反应蛋白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再发率关系的研究.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18):192.

[2] 王亚敏, 施兆明,蔡建盛,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8例. 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20):58.

[3] 李微.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施治.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 12:89.

真实的雷锋范文5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应用效果

RA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也是一种骨关节炎症, 其发病特点有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的肿胀和疼痛关节受累的情况, 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关节畸形, 功能受损等不可逆的骨关节损伤。类风湿因子(RF)自身抗体是最早应用于RA的临床诊断方法, 其阳性率高达50%~90%, 但在早期患者中较低, 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差。近年来, 对RA检测比较有效的抗体项目逐年增多, 有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聚角蛋白微粒蛋白抗体等, 这几种抗体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它们的表位都含有瓜氨酸。2000年国外学者在患者体内检测到了抗CCP抗体[1], 其检测的方法简便、准确, 对于RA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对早期RA是一种前景的诊断指标。血清抗CCP抗体可以较RF先出现, 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对防止运动功能丧失和改善RA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分析血清中抗CCP抗体水平和RF水平在RA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以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诊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院临床确诊的RA患者120例, 其中男69例, 女51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的RA诊断标准;年龄20~87岁, 平均年龄(44.6±4.1)岁, 这些患者都无高血压、糖尿病、急性感染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等疾病; 非RA患者87例,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 干燥综合征21例, 其他27例, 年龄19~79岁, 平均年龄(43.7±3.9)岁;健康对照组为体检健康合格者270例, 其中男179例, 女91例, 平均年龄(43.3±3.9)岁, 非RA组和健康对照组与RA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于清晨空腹用含有分离胶的采血管采集RA组、非RA组和健康对照组的静脉血4 ml , 分离出血清, 采用罗氏cobas 电化学发光仪测定抗CCP抗体, 以抗CCP抗体>17 U/ml定为阳性;贝克曼库尔特IMMAGE特定蛋白分析仪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RF, 以RF>30 U/ml定为阳性。对抗CCP抗体阳性而RF阴性的患者进行0.5~1年的追踪测定。

1. 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RA组血清RF含量为(498.6±200.5)U/ml, 显著高于非RA组(123.1±67.6)U/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的肿胀和疼痛等不同程度的关节受累的情况, 这不仅可造成患者机体舒适度下降和运动功能较差, 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关节周围的多个系统器官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及早诊断治疗, 对防止运动功能丧失和改善RA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F是针对lgG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 其中lgM被用于各种类风湿疾病的检查, 在RA患者中阳性率较高, 但在早期患者中阳性率较低。近年来, 与RA抗体检测的几种抗体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它们的表位都含有瓜氨酸。瓜氨酸残基是一种RA特异的识别表位的必需成分, 是 RA血清抗中间丝蛋白相关抗体识别的主要抗原决定簇。血清抗CCP抗体可以较RF先出现, 抗CCP抗体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 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尤其是在两者均为阳性的情况下, 其检测的特异性可达100%, 这在临床上给医生诊断RA提供了极大的帮助[2]。

参考文献

[1] 蔡辉, 姚茹冰, 郭郡洁.新编风湿病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65-289.

真实的雷锋范文6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抗环瓜酸抗体; 类风湿因子; 疾病活动性

[中图分类号] R39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562(2011)01-0059-03

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1.01.省略

[通信作者] 任敏 E-mail: minren2007@yahoo.省略

Rheumatoid factor and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s antibody in

diagnosing significance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 activity

LI Xue-fei1, WU Jia-biao, REN Min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Affiliated Wujin Hospit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through detecting rheumatoid factor(RF-IgM) and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 antibody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 activity. Methods: We us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rate nephelometry to detect CCP and RF in patients with 65 RA, 68 non-RA.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for RF and anti-CCP were 81.5% and 95.4%, respectively, and the specificity were 58.8%, 95.6%, respectively. The specificity was increased by combining the test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RF, anti-CCP and CRP, ESR,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higher specificity was achieved by combining the tests. There wa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RF, anti-CCP and disease activity.

[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CCP antibody; rheumatoid factor; disease activity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滑膜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起病隐匿且复杂多变,发病两年内即可发生骨关节结构不可逆损害,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应用改善病情药(DMARDS)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检测65例RA患者和68例对照血清中的抗环瓜酸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水平,探讨它们单独或联合使用诊断RA的价值;同时,我们还研究了抗CCP抗体和RF与RA疾病活动性的关系,以期早期预测RA关节损伤。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RA患者组65例,选自2008至2010年我院风湿科门诊和住院部,其中男13例,女52例,男女比例1∶4,年龄20岁~84岁,平均59.3岁。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修订的RA诊断标准,且满足以下条件:病程<6个月,接受DMARDS的时间<3个月。

对照组为同期我院风湿科门诊和住院部的其它风湿疾病患者68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4例、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9例、骨性关节炎(OA)13例、干燥综合症(SS)7例、多发性肌炎(DM/PM)5例,患者均符合相应国际诊断标准或分类标准。

1.2 抗CCP抗体的检测

抗CCP-IgG型抗体试剂盒由上海富莼科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CCP抗体,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结果≥20 IU・ml-1为阳性。RF的测定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得。

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采用魏氏法,疾病活动性评分采用DAS28评分,主要评估28个关节的肿胀和疼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别计算两种抗体单独及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PPV诊断试验阳性的RA患者数/诊断试验阳性的所有患者数×100%,表示试验阳性者患病的可能性。NPV诊断试验阴性的非RA患者数/诊断试验阴性的所有患者数×100%,表示试验阴性无病的可能性。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非参数统计Spearman法分别对RF、抗CCP抗体与疾病活动性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抗体在RA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见表1。RF在RA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于抗CCP抗体,联合两种抗体检测可提高对RA的特异性,但敏感性稍低于抗CCP抗体。

表1 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2 抗CCP抗体与RA活动性相关指标RF、ESR、DAS28之间的关系

见表2,表明抗CCP抗体与CRP、ESR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RF、DAS28未有相关性。

表2 抗CCP抗体与RF、ESR、DAS28之间的相关性

2.3 RF与RA活动性相关指标CRP、ESR、DAS28之间的关系

见表3,表明RF与CRP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ESR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

表3 RF 与CRP、ESR、DAS28之间的相关性

3 讨 论

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早期即可发生骨关节结构不可逆损害,因此其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RF是诊断RA常用的血清学指标,其检测简便、快速且灵敏性高,但特异性较差,也存在于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患者,甚至健康人群也有5%的阳性率,故需要寻找更特异的血清学指标。2000年Schellekens等[1]首次合成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瓜氨酸的环肽CCP,并以此为抗原测定RA患者血清中的抗CCP抗体,取得满意结果(敏感性48%、特异性96%)。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亦表明抗CCP抗体检测对RA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Lee等[2]研究获得抗CCP抗体对RA诊断66%的敏感性和90.4%的特异性。Dubucquoi[3]研究获得抗CCP抗体对RA诊断85%的敏感性和90.9%的特异性。本研究结果显示,RF和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1.5 %和95.4 %,特异性分别为58.8 %和95.6%,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RF。联合检测两种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进一步升高。这一结论与大多数研究报道是一致的。

由于RA在发病两年内即可出现影像学的骨关节破坏[4],近年国外研究致力于发现早期与骨关节破坏相关的危险因子。Kroot等[5]和Meyer等[6]分别研究了抗CCP抗体对RA患者3年和5年骨关节影像学改变的预测价值,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学者研究表明,持续高滴度RF[7]、抗CCP抗体[8]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有报道RF和抗CCP抗体与RA疾病活动的症状相关[9]。 Kastbom等[10]报道在预测初诊RA患者3年后的疾病活动性方面,抗CCP抗体好于RF。本研究结果显示,RF与疾病活动性指标CRP、ESR有相关性,与DSA28没有相关性,而抗CCP抗体与疾病活动性指标相关性同RF类似。这一结果与相关报道是一致的。另外,文献报道RF与抗CCP抗体也有较好的相关性[8],本组资料没有得出类似结论,可能与本组资料RF滴度检测采用定量方法而抗CCP抗体滴度测定仅采用定性方法有关。

综上所述,抗CCP抗体提高了对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RF和抗CCP抗体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宜及早干预,防止骨关节的不可逆损害发生。

[参考文献]

[1] SCHELLEKENS G A, VISSER H, de JONG B A, et al. The diagnostic properti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ecognizing a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J]. Arthritis Rheum, 2000,43(1):155-163.

[2] LEE D M, SCHUR P H.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anti-CCP assa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diseases[J]. Ann Rheum Dis, 2003,62(9):870-874.

[3] DUBUCQUOI S, SOLAU-GERVAIS E, LEFRANC D, et al. Evaluation of anti-citrullinated filaggrin antibodies as hallmarks for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ic diseases[J]. Ann Rheum Dis, 2004,63(4):415-419.

[4] BONGI S M, MANETTI R, MELCHIORRE D, et al.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 are highly associated with severe bone lesion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CCP and bone damage in RA[J]. Autoimmunity, 2004,37(6-7):495-501.

[5] KROOT E J, de JONG B A, van LEEUWEN M A, 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recent-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heum, 2000,43(8):1831-1835.

[6] MEYER O, LABARRE C, DOUGADOS M, et al. 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peptide antibody assays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predicting five year radiographic damage[J]. Ann Rheum Dis, 2003,62(2):120-126.

[7] RANTAPAA-DAHLQVIST S, de JONG B A, BERGLIN E, et al. Antibodies against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d IgA rheumatoid factor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heum, 2003,48(10):2741-2749.

[8] SERDAROGLU M, CAKIRBAY H, DEGER O,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anti-CCP antibodies with disease activit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Rheumatol Int, 2008,28(10):965-970.

上一篇欲望乡野

下一篇打雪仗对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