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天祥的作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天祥的作品范文1
钱锺书说:“在《指南录》《吟啸集》里,大多是直抒胸臆,不讲究修辞,然而有极沉痛的好作品。”(《宋诗选注》第311页)文天祥曾自编诗集,以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中途脱险,流离颠沛到福州南宋朝廷为顺序,取名《指南录》,《扬子江》即为点题之作。《指南录后序》曰:“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上文记载了这一艰苦的经历,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天祥对祖国的爱正像指南针一样,从未改变。
《指南录》诗选读
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正气歌
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文天祥的作品范文2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和他的《过零丁洋》(八年级下册)在中国诗史——特别是在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与其说是由它的文学成就决定的,不如说是由它的道德力量和人格精神所确立的。笔者至今还对自己的中学语文老师讲授这首诗歌时的庄严与激动记忆犹新。但是,如今当笔者看到中学语文教材中这首名作仍然在列时,心中却不能不有所踌躇和忧虑。
文天祥(1236——1283),庐陵(今江西吉安)人,20岁中状元,曾官至江西安抚使。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德佑二年,元军围临安,文天祥奉命赴元人军中议和被拘留,解送北方。至镇江得脱,回温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赵宋天下。此后转战江南,顽强支撑。景炎二年(1277)在宫阮(今江西吉水县)被元兵打败,妻室儿女遭擒,仍顽强不屈。1278年10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北)兵败被俘,被敌人囚禁在船上。在船队经过零丁洋时,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以死报国的决心。四年后,文天祥在大都从容就义,以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毫无疑问,文天祥一直被看作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但是,立足现代意识,我们不能不首先对“爱国”的概念做一番审视。几千年来,在传统中国漫长的历史时空里,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都无法摆脱这一事实:即他们所爱的“国家”实际上并不是国民共有的国家,始终只是属于某人某姓之“天下”,所以他们的“爱国”行为往往是以向君王尽忠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因为他们并无真正的属于国民的“国家”可以去爱。屈原所爱的是楚怀王的家天下,岳飞、陆游、文天祥所爱的是赵宋的家天下,史可法所爱的是朱明王朝的家天下。只要在历史的深处缺乏一种把社会逐步推向民主的力量,只要国家不能真正成为所有公民的国家,国民就无国可爱,知识分子就永远也不能摆脱“学成文武艺,货身帝王家”的悲剧,“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就永远只能是画饼充饥。也许我们不能不说,只有在民主社会中,一个公民为国家的献身才能超越这种悲剧性的处境。因此我们对爱国主义也许不能不进行新的界定:真正的爱国并不是向某个个人或某个集体、阶层尽忠,爱国必须与追求真理和进步相联系——对中国历史而言,促使国家摆脱专制这一万病之根而走向民主,使社会有真正的进步,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近代以来为中华民主进步奋斗的仁人志士,才是这样的爱国者。
面对文天祥和他的作品,今天的语文教师必须作如是观:我们一方面要肯定文天祥身上伟大的精神气节,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认识他身上这种无法超越的悲剧性处境;我们不是在否定文天祥的选择,我们只是强调必须面对历史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阴影。
实际上,面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我们都应该具有一种现代眼光,现代意识。何谓“现代意识”?现代意识就是伴随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同时相应产生的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以科学、民主、文明、进步、平等、和平等为核心价值的一系列现代文明观念。现代意识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普世性,一是进步性:所谓普世性,就是指现代意识是超越地区、民族、文化而普世公认的核心价值观念;所谓进步性,就是指现代意识是从人类历史的深处摆脱各种野蛮、落后、专制、奴役的束缚,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方向。现代意识同时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虽然其核心内容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又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
传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专制统治时期,而统治阶级的思想往往就是这一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而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反映专制政治要求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影响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思想文化精英,凭借现代西方先进文化提供的借镜,批判、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后,有人却认为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持续升温,我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对传统文化全盘肯定,完全放弃批判、反思的态度。其实这也是极其有害的。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必须继承、发扬五四精神,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从现代意识出发,将反思与传承结合起来,以努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在现行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所占比重着实不轻,这也就说明我们的责任非同小可。如何才能将现代意识渗透在古诗文教学中呢?如何避免让学生受到其中或隐或显但却必然存在的那些偏狭、落后乃至腐朽、有害的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呢?首先就是要以现代意识为思想价值准绳,对古诗文的思想主题有所反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其次,就是要以辩证法为方法论,在古诗文教学中以古今对照和中外对比来拓展思路,以联系、发展和整体的观点看问题,使我们所面对的古诗文的思想主题最终都能指向现代意识。
例如,讲析白居易《琵琶行》(高中语文必修三),应大胆联系白居易自己“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私蓄歌女舞姬的经历;联系李白“挟妓纵酒”的行为;联系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慨;联系坡以侍妾送人致使侍妾触阶身亡的轶事;联系柳永与风尘女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感情;联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传奇;甚至还可联系小仲马和他的《茶花女》……引导学生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上,在现代意识的“平等”、“人道”观念的指导下,获得以下认识:第一、在中外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非人道、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存在最为突出地反映着男女不平等问题的妓现象;在此背景下,一些文人学士(甚至包括一些令人敬仰的大文豪)都普遍存在对女性的狎游、赏玩的心理,这是一种十分丑恶的历史现象;不必讳言,其中一些文人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极为丑陋的,非人道的,必须严肃地认识到这一点。第二、人性又是复杂的,有一些文人学士,因人生遭际的变化,体会到人生失意或沉入社会底层,对一些风尘女子的人生悲剧感同身受,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体验,表现出同情、怜悯的人道情怀;更有甚者,极少数的人还能认识、发现这些底层女性身上存在的比文人学士更加光彩照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如对杜十娘),甚为难能可贵。第三、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由于民主体制与平等观念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存在古典化形态,经十六世纪“大运动”萌发其现代形态,因而在这个东西方一样存在的文人狎妓的问题上,西方表现出更加平等、更加人道的倾向,《茶花女》中男女主人公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悲剧就是一个明证。
再如,讲析李白的《将进酒》(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可以联系李白自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诗作中报国无门的痛苦;可以联系屈原沉江、陶潜归隐;联系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呼;联系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患;联系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无奈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不甘;联系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哀叹乃至让人欲哭无泪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死不瞑目;联系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全然奉献自己仍然无法力挽狂澜的不解与绝望。立足这样一个历史时空,就可以引领学生在现代民主思想的指导下,探讨、认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一边是国破家亡,生灵涂炭,另一边是立志“济苍生、安社稷”的仁人志士们报国无门、痛不欲生?为什么民族国家曾经的辉煌如过眼烟云、古老的国家积贫积弱、唐以后一代不如一代、文明不是在进步反而在倒退?是否民主与进步才是历史最重要的主题?是否民主、进步才能使国家真正成为人民的国家,仁人志士才能报国有门,国家才能有真正的富强,才能外侮不入、壮士扬眉?……这样我们也许可以引导学生对《将进酒》人生苦短但却又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因而无比痛苦的主题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长期以来,在中国前现代化历史时空中,主流意识形态只是单纯肯定屈原的“爱国”、陶潜的“高洁”、文天祥的“正气”,不能思考、认识国家与个人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教育也长期停留在熏陶、培养年青一代的“忠君爱国”情怀上,让历史悲剧一再重演。实际上,这样的“爱国”教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奴化教育。如今,我们已经在更广阔的背景上获得了“现代意识”,对这些问题已经拥有了明确的新认识,如果有人还要漫不经心地一仍其旧,那就是不能容忍的了。
文天祥的作品范文3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取决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之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反之,情绪低落则收效甚微。只有依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冲动"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诗歌情感丰富,每首诗都饱含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因此,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和诗歌的特点去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情感共鸣,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一、利用诗歌的写作背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各不相同,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只有把学生的思绪带回当时的背景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在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我先介绍文天祥的抗元的事迹。文天祥官至南宋右丞相。1275年,闻元军东下,入卫临安。次年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逃脱后退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最终在五坡岭兵败被俘,元军威逼利诱,都不为所动。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在大都被害。此诗大约是诗人被元军被俘的第二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所作,后来元军逼他招降南宋海上抗元的部队,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同学们都为他的铮铮铁骨深深感动,纷纷表明自己要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出一点力,关键时刻也会慷慨就义的决心。又如在讲授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时,我先介绍了明末宦官专权,大摆威风,残害百姓,颠倒是非黑白的罪恶行径。并简介了大宦官魏忠贤的事例。让学生认识了宦官的奴才嘴脸,从而更能加深理解诗中的句子,表面上是写喇叭,实际上是对宦官专权的辛辣讽刺。
二、利用诗句的情和理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诗歌的主要特征是"诗言志",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有些诗还饱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把艺术的美感和人生的哲理融为一体的写法,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探索,产生共鸣。如《长歌行》的作者,面对那些美好的事物,联想到它们虽然美丽却又是短暂的;面对那滚滚东流的江水,却想到它们再也无法回流。由此触景生情,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而后又入情入理,勉励人们奋发努力,有所作为。这样就使诗人想要表达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人生哲理,既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听了上述分析,同学们都纷纷表示要努力读书,不要辜负这美好时光,不然将后悔莫及。又如杜牧《赤壁》中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形象地写出了如果没有了东风,孙、刘联军就会大败,历史就要改写。这样就能引起同学们对人生机遇的思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抓住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才能成功。
三、根据诗歌的意境再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意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根据诗意,可以描绘出相应的画卷。课本大部分诗歌都有插图,生动形象地还原了诗歌的意境。我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把有些没有插图的诗歌的意境也描绘出来让同学们欣赏,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引起共鸣。如我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山村秋月》图。画中有茂密的松林,皎洁的月光,清澈的飞流,河边竹林茂密,河中莲叶团团,一叶渔舟顺流而下,竹林边依稀有一群归家的洗衣女。同学们被画中的景物迷住了,这些其实就是家乡的常见景物,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同学们很快就能背诵全诗,也更加理解了作者决心归隐山林的志向。
四、利用诗歌的特点采用朗诵、歌唱、书法展览等形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文天祥的作品范文4
【关键词】移情教学法;初中语文教学;重要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移情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和解读教材,将自身的情感内化进而转化到教材中,用心体会和感悟教材中人物的情感、事件的基调,然后将作品所蕴涵的情感通过教学过程转移给学生,使学生的情绪和思想受到影响,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以对方的视角和心境看待作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体验作品的情感,进而实现师生情感的深度交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移情教学法能够将教师、学生、语文教材三者从心灵角度上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全面掌握教材后,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激起学生情感的波动,引导学生积极的体验作品的内涵并不断获得新的认知。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有机统一,促进了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形成,师生之间关系更为融洽,有利于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而语文教材也充分实现了熏陶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二、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设置有效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感波动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要重视对课堂导入的设计,尽量发挥其先声夺人的作用。导入语的设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这样才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波动的趋势下,顺利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可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歌曲《父亲》,让学生在舒缓的旋律中回想一下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过哪些事,父亲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对自己的爱,等等,然后让学生们说说是怎样理解父爱的。实际上,对于父爱,学生的内心感受都是一致的,联系到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情感被轻易的调动起来,这时再带领学生体验一下朱自清笔下的父爱,学生就会更容易的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感情,与作者达到情感的互动。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阅读语文文本,并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文章描写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同学们可能多数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自然也无法体会苏州园林带给人“如在图画中”的美感,这时教师可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的苏州园林图片,让学生在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的时候,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自己置身于文章描述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饱含深情的朗读文本,促进学生的情感转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传达情感的有效方式,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途径,结合教材中的文章,来向学生传达恰当的情感韵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文章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阅读基本功,还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避免平铺直叙的阅读方式,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朗读余光中的诗《乡愁》时,教师要选择一种低缓又略带忧伤的语调,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同时,教师也可借助音乐的特有效果,来渲染教学气氛,播放一曲《送别》,学生在婉转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中,更能体会作者那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再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着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典型句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体会杜甫在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时,流浪在成都,然而茅屋却遭到了暴雨袭击,那时那刻的忧思之情。这样会帮助学生将情感转移到诗中,与作者表达出的感情相互渗透。
4.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推动学生的情感升华
语文教师在使用移情教学法时,要时刻立足语文教材的实际内容,确保将正确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切实地感染学生的思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体验真情。教师可以从文字表达方面切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例如,《过零丁洋》这首诗,诗中概述了作者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然而文天祥当时的爱国思想与当前的爱国思想还是有区别的,文天祥的爱国之情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教师可借助正被大家关注的“争端”,让学生将文天祥的爱国之情与那些勇敢的保钓人士相比较,更能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再如讲解《七根火柴》时,重点选择那位牺牲同志的话和当时恶劣环境的描写来让学生阅读,让学生读出这位无名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于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再联系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使学生明白,我们今天能吃得饱、穿得好,又能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都是由无数这样的革命先烈为我们用生命营造的,让学生更容易读懂文章的教育意义,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善于使用移情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置有效的导入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向学生传递情感,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波动,实现情感的共鸣,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文天祥的作品范文5
②山人即朱耷,明太祖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九世孙,身经明、清两个王朝,历四代帝王,山人是其晚年的号。在明朝灭亡也就是顺治二年清军占领南昌之前,朱耷在王府里度过了十九年较为安定的钟鸣鼎食的生活。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儒士而僧人,又由僧人转为道士,晚年又还俗复为儒士这样一个循环之圈。他一生的遭遇和磨难,特别是亡国之痛给他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酿就了他孤傲、狂狷的性格,同时也造就了一个为后世崇拜和敬仰的书法家和画家。
③作为明王朝的旧王孙,虽然家国倾覆之恨燃起了他的抗节情绪,但他并没有像文天祥那样抗节殉国,肝脑涂地,也没有像傅山一样鄙视功名,劳饿沟壑,而是采取不合作、不逢迎的孤傲态度。他的反抗不仅仅在于行迹,而在于心迹,这心迹的凭借则是他那特立独行的艺术世界。
④他画山水多是渺无人烟的残山剩水,意境荒凉,以寄托“亡国”之痛;花鸟画则多破荷败叶,孤松奇石,冷峻傲岸之气,直透心田;尤其所画鱼鸟之形,白眼向上,或漫游空际,或独立危石,孤傲淡泊之情感人肺腑。鸟是无名之鸟,鱼是无名之鱼,以至其画也是无名之画。这些无不是山人自身人品、品格、精神、情操的幻化。在他的一幅题画诗中还表达出对满清官员的蔑视与嘲讽,他讽刺那些头戴“三眼花翎”的官员们,二更天就去守候主子的奴才相。他既然不能在政治上赢得自尊,只好在艺术里去寻找慰藉了。
⑤山人的作品幽深玄远、疏淡空旷、恣肆。特别是他的花鸟画,孤傲冷峻、超凡脱俗,把中国花鸟画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山人为清初画坛革新派“四僧”的主将。三百多年来,“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李苦禅等一代又一代大家,无不在山人的艺术世界中汲取营养。山人之书,于篆、隶、草、真、行六体皆善,晚年形成的“体”书法更是以简表意、恬淡悠远,圆润流畅、简练浑朴;气象浑穆高古,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结字怪伟,然而却没有丝毫的生硬别扭,反而有一种异样的氛围。张庚在《画徵录》中说:“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书法有晋唐风格。”曾熙说山人的书法“天机浑浩,无意求工而自到妙处,此所以过人也”,这也许就是“体”的根本所在。它冷傲、简古,面无表情,似乎要拒人千里之外,却又让人产生出无限的敬意,难怪黄宾虹评其为“书法第一,画在次”。后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评价山人的艺术时发出了“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感慨,实在是中肯之极。山人的艺术确是以苦难为笔,蘸着眼泪书写而就的。
⑥三百多年来,今天当人们再次捧读山人的艺术作品时,又有谁能真正体验到山人那内心深处的痛呢?
(选自《中国钢笔书法》,有改动)
【命题坊】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朱耷的身世具有传奇色彩,他生命的归宿仍是一个读书人。
B.文天祥、傅山抗节情绪是积极的,而朱耷的态度是消极的。
C.朱耷的书画,超凡脱俗,不愧被后人称为“洗心”的艺术。
D.清初画坛革新派朱耷,把中国花鸟画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E.黄宾虹评价朱耷“书法第一,画在次”,作者认为此评欠妥。
2.文章取“墨点无多泪点多”为题有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④自然段,简要分析朱耷“特立独行的艺术世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把中国书画艺术分为三类:洗眼、动魄和洗心。请就你品读过的中国艺术作品,选择其中一类,另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运用示例】
他,身为皇族,却偏偏生于那个皇朝的末世。他的画亦如其人,怪鸟残鱼,冷气森森。在那个“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的时代,踽踽独行,沦为道士,一卷《道德经》如何化解他胸中的块垒?他的画丑得出奇,躲在角落里,任凭后人评说。几百年后,当他那份对“本可以忘却的国恨家仇”的坚守为世人理解后,那份难言的凄楚,便伴着怪鸟丑鱼,化作一份美丽的坚守。他,就是号为“山人”的朱耷。
坚守,犹如高悬于惊涛骇浪之上的一根根独木,但正是这一根根历史长河中的独木,撑起了一个个柳暗花明的支点。孔子本可以放弃,他却以坚守成就了中国儒学的源远流长;伽利略可以放弃,他却用坚守开辟了天文科学的新时代;朱耷可以放弃,他却用坚守刻画了一个王朝不为人知的背影。
文天祥的作品范文6
一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不仅治国有方,而且书画造诣也很高。另外,一些大众眼中昏庸无能的皇帝,虽然治国无方,但在写字绘画上颇具才华。北宋徽宗赵佶在位25年,政事腐败,民不聊生,最终,落得父子二人被金兵俘虏、惨死在五国城的下场。但这个自嘲“独不能为君”的一国之君,却有“书画皇帝”之誉。赵佶不但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书画院,而且建立了招生制度,同时,培养了许多优秀书画家。此外,在他的主持下,还将御府所藏历代书画汇编成《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对发展我国传统的书画艺术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瑞鹤图》是赵佶30岁时所绘,画面下方是庄严耸立的汴梁宣德门屋顶,上面飞翔着18只丹顶鹤,另有两鹤立于屋脊左右。画后有赵佶题诗并记,还有“天下一人”签押。文博专家徐英章指出,《瑞鹤图》创作于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弥足珍贵,上面有17枚历代鉴藏印记。从画风上看,翻飞仙鹤,各尽其态,从形入神,栩栩如生,展示徽宗皇帝细致而潇洒的绘画风格。赵佶的书法也赫赫有名,其自创的“瘦金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书写的《蔡行敕》,疏朗得体,笔画纤细,具有“瘦而劲、秀而润”的艺术效果。
南宋宁宗赵扩是历史上有名的“无为之君”,在位31年却鲜问朝政,任凭权臣悍将执掌国事。赵扩的《题马远松寿图》,显露他在书法绘画方面“天才”的一面。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重用宦官,荒无度,却工于绘画。《青松偕老图》为其亲手所绘,画面上一株苍松、两只小鸟,格调空灵清秀,意境深沉幽远。清道光皇帝是2000年帝制史上,第一个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但他“工书,亦善花鸟兰草”,其书写的《乐毅论》,在各种颜色的纸上,有他的大小楷书15段,书法应规入矩,运笔一丝不苟。
人们最欣赏的是那些“治国有方,雄才大略”的明君。清代“康乾盛世”一直为后人称道,康熙、乾隆对书画艺术也情有独钟。清圣祖玄烨《临董其昌天马赋》、清高宗弘历《泥金书四得续论》和《南极老人图》,都是他们在书画方面的代表作品。其实,雍正皇帝的书法更好一些,其书写的行楷书《御制序》,以中锋运笔,字体清秀,娟美洒脱。但由于乾隆的名气太大,所以,老子的书法作品再好,市场拍卖价格也总不及儿子的十分之一。
文臣武将,笔墨各有千秋
清代乾隆朝大臣刘墉,因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而广为人知。其实,刘墉也是清代书法家,他写字以柔毫重墨落笔,外似丰圆软滑,实则内涵刚劲。特别是他人到中年,学古而出新,自成一家,被人称为“浓墨宰相”。刘墉的《节书远景楼记》,是刘墉73岁时所作,丰腴中骨骼分明,柔和中刚劲自出,“绵里包铁”的特点突出。与刘墉同一朝代的王文治,科举时曾考中第三名,官至翰林院侍读,因精通书法,有“淡墨探花”之誉。其书写的《行书游春词》,用笔清劲,为王氏晚年传世之佳作。
历代武将也有工书画的。南宋爱国名将文天祥,47岁时抗元兵败,从容就义。临刑前作《正气歌》,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名句激励后人。文天祥的《书木鸡集序》,全卷通篇笔势迅疾,清秀瘦劲。清代“禁烟功臣”林则徐,小楷写得极佳。他的《行书手札》册页,被文物专家评为:“此书札随手写出,本色呈露,具有欧阳询、柳公权余韵。”
中国帝王将相多有“书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