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成本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动成本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动成本论文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盈亏平衡点安全边际率

论文摘要: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从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模式。本文分析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及企业经营安全状况的影响,指出增值税改革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空间,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从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模式。转型后的优势在于,允许企业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从而避免了重复征税,更好地体现了税收的中性原则,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成本的降低,对企业降低盈亏平衡点及提高盈利空间等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增值税转型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

盈亏平衡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或销售额)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销售状态。该指标提供了防止企业亏损应完成的极限业务量信息,为评价企业未来经营的安全程度,实现盈利创造条件。

假设增值税转型前后只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处理不同,其余各项财务指标处理方法不变。设企业的正常销售收入为y,单位销售价格为p,变动成本为VC,单位变动成本为b,固定成本为F(不含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生产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为D1,其相应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1;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为D2,其相应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2,由于消费型增值税下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不包含增值税,所以D1>D2,假设除折旧费用外的其他固定成本F保持不变。那么,生产型增值税环境下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1=,消费型增值税环境下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2=,则增值税转型前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变化为y1-y2=,这说明增值税转型后盈亏平衡点降低了,企业的盈利区域变大。

例:某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100万元,单位产品价格为6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不含折旧费用)为20万元,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生产型为46.8万元;消费型为4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4年,期末无残值。根据该例数据计算增值税转型对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后,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都出现了下降,在年销售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亏损数额减小,获利空间更大;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很大,在加速折旧方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值税转型前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增值税转型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

安全边际是指正常销售量或者现有销售量(包括销售量和销售额两种形式)超过盈亏平衡点销售量的差额。安全边际率就是安全边际与现有销售量或正常销售量之比。那么,生产型增值税下的安全边际MS1=y-,安全边际率MR1=;消费型增值税下的安全边际MS2=y-,安全边际率MR2=,增值税转型后安全边际的变化为MS1-MS2=>0,安全边际率的变化为MR1-MR2==>0,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均大于零,说明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更好。

评价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标准。仍以上例为基础,计算增值税转型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根据表3计算的安全边际率,与表2的安全评价标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后安全边际率提高了,表明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的经营安全程度更高。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很大,在加速折旧方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在各年也是不同的,而且增值税转型前后相比,安全边际率提高的空间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盈亏平衡点销售额降低,盈利空间变大;安全边际率提高,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变得更好;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和安全边际率的影响都很大,并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参考文献: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2

[关键词] 资源消耗;会计原理;传统成本法,实践意义探究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资源消耗会计研究意义

资源消耗会计的出现,意味着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上进行了实质性的变革。过去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始终比较缓慢,得不到重视,仅有的进步也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近几年,管理会计的崛起为我国企业解决了很多令其止步不前的问题,我国开始独立思考,结合我国经济现状和国情来选择性的对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进行吸收。及时这样到现在为止,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仍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在实践研究方面更是少有涉足。

资源消耗会计是成本管理方法的创新,它是原有成本管理方法基础上不断发现、解决、补充、修改的结果,有推动信息化建设和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本文的特别之处在于,从资源消耗会计的产生背景入手,深入了解其内涵,并将其应用在大型包装纸制造企业中,研究和讨论资源消耗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方法,如何着手设计、应用核算、反馈。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对资源消耗会计实践研究缺乏的现状。

众所周知一项改革不会一蹴即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一个企业的实践仍然不能说明问题,资源消耗会计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本论文旨在对资源消耗会计这一成本管理方法进行宣传,希望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获得更多的意见建议,进而吸引各界人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资源消耗会计得到认可和应用。虽然在此前有国外对资源消耗会计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本文尽量结合本国经济形势和国家情况,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而不是生搬硬套,希望在会计实务中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资源消耗会计概念

资源消耗会计的核心基础是资源,它是将资源为导向对作业成本法的延伸和补充。资源消耗会计(以下简称RCA)出现于2002年,是由美国推出的对成本管理的先进方法。RCA在内部各方面对作业成本法进行改进和补充,在外部还从资源利用效率方面提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种种缺陷日益明显和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以下简称GPK)的推出所造成的影响直接导致了RCA的出现和产生。

资源消耗会计RCA是一种总结的、动态的的成本管理会计,是美国ABC和德国GPK优势相融合的邮寄产物。RCA聚集资源,包含了ABC、ABM、变动成本计算(variable costing)、完全成本计算(absorption costing)、实际成本、标准成本、作业资源计划设定( activity based resource planning costing)、第一次成本( primary costs)、第二次成本( secondary costs)等内容。我们把RCA通过路径角度来深入分析,它对各类型的企业中的成本管理均适用。

RCA的形成从内部来看是实务界成本管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外部来看是管理会计革新的外外部需求。

资源消耗会计在对成本进行核算中,首先要明确三方面,确定成本核算对象、计量方法以及对成本习性进行分析。

(1)以资源为焦点

确认多样化的相互关联;在对成本进行归类时,对其包含各种归集可能的成本进行尝试;提能管理的框架。

(2)计量结构

依据量化联系对成本从供应商到销售商进行传递;把成本的价值释放于种种资源消关系,使成本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清晰便于观察。

(3)成本性质的确认

以资源消耗角度,通过企业预算和经营决策将某些项目中的成本保有其本身具有的习性在资源获取的同时;把消耗的方式作为基础,从过去依据比例分配的方法转化为固定的方法

三、资源消耗会计与传统方法比较

四、基于资源消耗会计应用流程

首先,对企业有可能会有所利用的资源加以整合,同时使不同的资源要素归类进行相应的成本类型,依据企业的不同发展情况的战略决策将成本类型归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其次,根据资源结集点的要求,对资源与作业之间展开分析,同时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固有联系对资源要素重新归类、归集到不同的作业或者是资源结集点,而且总结出资源的产出量和它们所耗费的成本。要注意的是每个资源集结点有且只有与之相对应的唯一产出计量单位

再次,资源结集点与责任会计的成本中心相类似,这单位产生所有资源消耗全部要在此集结,依据资源动因来对资源结集点进行归类分配。每个作业中心普遍包含几个不等的资源结集点,它吧资源动因量化进行确定的原因是因果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其因果关系,在资源消耗会计下以“资源到作业”的资源动因为基础,和“资源到资源的”资源之间相互转化的动因进行资源归类,接下来认清成本习性。人均工作时间集结点分类进变动工时成本,但是年薪型的成本属于固定的不变的固定成本,它不跟随变化。此处注意一个资源集结点有且仅有一个资源动因、和根本对象。

最后,对作业加工并以此为根据划分资源集结点,这要依据资源动因的不多样性,对资源进行整合。作业耗费了资金、设备、人工、材料等,按照之前我们已经归类好的资源动因,把其所耗费的资源的数量当做基础依据,将资源成本归类到各个作业,这样作业成本库就成型了。作业成本分类的要点是对动因率的准确核算。作业动因率主要是在成本库中每一个作业动因的成本。作业动因量(某车间)*成本动因率=成本

五、RCA下对剩余/闲置生产能力的分析

剩余/闲置生产能力(以下简称E/I产能)主要是企业中未能耗尽的剩余资源。生产的理想情况下,资源都可以被消耗殆尽,企业可以得到最高效率即效率最大化。只是在正常的企业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如此理想情况,大多资源都会有所剩余,当资源违被全部消耗时就出现了E/I产能。E/I产能可以用公式表示较为清晰:

E/I产能=所供资源总量+未被消耗的资源-被利用的资源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算所消耗材料,人工和机械的产能就成为主要供给,且二者互相联系。RCA可以对人工以及机械的成本进行管理,将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E/I产能及时发现并加以利用。

例如某项目在生产中同时进行多个项目,作业主要为一下两种:人工、机械作业。RCA方法中,依据生产区域可分资源结集点为两类,人力资源结集点和机械资源结集点,成本动因可分配为机械和人工工时。根据企业情况分析结果,可明确生产中产生的E/I产能,使管理者依据企业自身对其合理分配利用

总之,RCA作为新一代的成本会计,是一种更全面对成本控制更详细的方法,企业管理以及决策人员能够从资源到组织上进行跟踪、分配成本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RCA是一个动态模式,其成本方法可以在企业环境变化的同时做出动态的反应加以适应和调整。资源消耗会计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方法,RCA的使用能使企业作出更正确的决策,对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有巨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巧根.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研究,2006(12)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3

摘 要 随着国内市场逐步开放,国外的技术、资金、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大量进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要保持并增强竞争优势,必须形成一个有效的成本控制系统,支持帮助管理者寻求途径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竞争力。

关键词 现代企业 成本控制 成本应用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成本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企业根本不重视成本管理,单纯追求事后的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成本控制往往滞后于事后的成本管理,事实上他们只把成本控制当作是一种形式或根本不实施成本控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传统的、粗放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要发展,成本的控制要从多角度考虑、多方面入手,成本控制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综合对文献的分析,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重点要么在于理论方法的探索,要么以单个视角对成本控制进行具体分析,而很少从产品的每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案例解剖。本论文结合了众多研究者的工作成果,将成本控制的理论结果应用在产品成本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采购、库存、运输等)。

二、成本控制理论概述

成本控制是以实现最佳财务成本目标,提高资本增值效益为目的,运用现代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资本运动及其结果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事后成本控制 。事前控制主要是对产品设计、技术改造、制造工艺、生产安排、资源分配及利用、市场开发、厂址选择、规模效应等进行统筹规划;事中控制的内容包括制定成本目标、控制成本形成过程、监督考核并进行差异分析、完善目标成本;事后成本控制主要针对产品实际生产成本和实际发生的期间费用。

三、成本控制的应用分析

(一)设计成本缺陷与分析

只注重生产环节成本控制,而忽视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产品的成本不仅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而且还包括设计成本。例如企业在最初进行产品定位设计时,对相关原材料的大小、性能、价格等方面忽视,同时对生产设备的质量、功能,耗用原材料的品质等要求过高,或者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从而使企业的固定成本大大高于同行业水平,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高于市场同类产品。由于设计原因造成的高成本,导致即使企业加强了其他环节的成本控制,也无法将成本降低到理想水平。

(二)采购成本控制分析

采购是企业开展工作的首要环节,控制材料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具体方法有:(1)建立和维护供应商关系。对小企业而言,在选择供应商方面,可以选择两家以上,这样便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同时也能从多个方面对市场的信息进行综合把握。也可以经常开发新的供应商,并通过其提供的报价来把握供应商、材料的价格差异。同时,当一家公司不具备足够的采购量时,应考虑联合数家公司,组成采购共同体来扩大采购量,从而谋求单价的降低;对大企业来说,可以通过直接与供应商签订协议,确立长期采购关系,省去多级商的环节,大大降低了流通费用,有效降低了成本;(2)采取合理有效的采购方案。向制造商直接同时制订购,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结成同盟联合订购,克服单个厂家订购数量小而得不到更多优惠的矛盾。集中采购,扩大采购规模优势,设立共同的采购中心,进行集中采购和进货的集中管理,以获得规模优势最大化,提高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通过采购量的集中来提高议价能力。

(三)支持性部门成本

支持性部门主要有:行政部、人事部、 财会部、总经理办公室、企划部、营业部 。成本控制措施包括:事务性工作的改善,纸张浪费的控制;印刷成本的降低;耗电成本的控制,办公楼用灯、灯泡功率大小、电价的控制;办公设备数量控制,饮水机、电脑、打印机、办公文具。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公品私用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国有企业,计算机、公车、计算器等,常常被公作私用,许多单位的电话费开支有增无减,与一些人利用工作之便毫不吝惜地使用公家电话不无关系,更为严重的是这几年愈演愈烈的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公费娱乐等开支,如同抽血一般白白浪费着国家的财力。对此类现象,需要建立严格的办公制度。

四、成本控制在企业应用中的结论分析

(一)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讨论

(1)企业的产品成本控制大都停留在事后阶段。企业一直把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成本的目光紧紧地盯住在生产制造与检验过程,结果收效平平,其原因就是只注重了制造与检验的环节,而忽视了影响质量与成本的其他环节;(2)缺乏严格的成本控制制度。从供应角度看,良好的成本控制制度能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库存、增加对市场的应变力。

(二)成本控制成功启示

(1)从认识上看,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识,视成本控制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从降低成本中求效益增长为企业的长期发展的主战略之一。(2)从成本管理的过程看,成功的企业的成本管理的重心前移,更侧重于事前、事中的成本费用的控制,而非事后核算、分析与考核。(3)从成本管理的参与人员看,成本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重要工作,而是全员参与;不仅仅是上级对下级的要求与管辖,而同时也是领导层自身必须身体力行的工作;不仅仅是指挥,更重要的是参与。

参考文献: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4

财务预算作为企业的财务决策准绳,并时时刻刻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命脉,好的预算管理对企业来说如虎添翼。但实际操作中企业财务管理遇到各种棘手甚至是瓶颈问题,以至于企业陷入经济误区。本文主要针对预算中遇到诸如:不重视公司战略目标;一味依靠财会部门进行财务分析忽视预算部门的结构完善等问题,同时提出中肯的优化建议共勉。

关键词:

预算;财务预算管理;现存问题;优化建议

随着国家经济一体化,经济风暴随时席卷而来,企业要想立足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尤其是预算管理方面,作为一把双刃剑,如果有效利用预算的成果,不仅能推动企业发展,还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投资方向和额度。倘若没有一个完善的预算体系,那么企业就岌岌可危。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地位

企业财务预算是整个企业预算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企业预算由经营预算、可变资本和固定资本预算、财务预算这三个部分构成。目前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实行现代化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迫切需要,同时我国的产权制度变革也在逐步进行中,财务预算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最重要的是,通过各家成功企业对比,成功的例子仿佛总是惊人的相似,优异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促进经济的发展、资金周转以及改善资本运行机制。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现存问题

企业财务预算虽然好多公司都在进行,也是运营一家公司的老传统,但依然存在:①不重视公司战略目标;②忽视可预测到的资金和外界环境动态情况;③一味依靠财会部门进行财务分析忽视预算部门的结构完善;④重视成本法的运用忽略其改进的可能等问题[1]。

(一)不重视公司战略目标

企业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实现其使命过程中所追求的长期结果,是在一些最重要的领域对企业使命的进一步具体化。它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比如竞争地位、业绩水平、发展速度等等。通过统计数据表明,有部分公司的财务预算往往到最后阶段会发现偏离了企业的战略目标,甚至损害了企业战略目标,且各期的财务运算基本是孤立的,衔接性差,只重视短期目标,忽略长期目标。作为预算部门的员工,大家更应该心系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完成预算工作,促进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二)忽视可预测到的资金和外界环境动态情况

在传统预算中,多数企业倾向于人工的定期计算和固定预算等策略,所有评价指标一成不变,直接套用现成公式,预算周期结束时将执行结果直接与预算结果进行比较,但往往整个预算周期都忽略资金支出和财务预算一般具有不定向性。静态预算具有滞后性严重影响预算结果,企业初期可以实施零基础预算,随着企业经营时间变长,应当采用灵活的弹性预算[2]。根据企业运营状况进行轻重缓急之分,等级评定和效益分析,从而确定其开支的必要性、优先顺序和合理性,并根据企业现有资金的实际可能,在预算中对各个项目进行综合性费用预算。部分企业在财务预算过程中主要结合以往的资金活动,完全摒弃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确定性,不对外部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市场占有率调查,竞争对手情况进行了解和盈利水平深入剖析,造成预算分析结果脱离实际,难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合理的参考,更难以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实施。

(三)一味依靠财会部门进行财务分析忽视预算部门的结构完善

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做出的具体安排。其中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目前我国未出台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政策,各个法人例如董事长、持股人在企业预算中的参与度十分低,另外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认为没有必要开展企业预算,投资大权全部掌握在总经理手中,致使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和前瞻性,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四)重视成本法的运用忽略其改进的可能

通过数据显示,目前部分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进行企业成本的预算和控制。虽然后期将成本和核算有效结合起来,但是对产品价格的估计和确定、控制成本等方面任然显得后劲不大。作为企业更应该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各司其职。现有的改善例如有变动成本法,它要求企业预算的时候应当明确区分变动费用和固定资本,同时强调在预算过程中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和员工素质应该相应提高,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预算中相关问题的优化建议

(一)合理的假设是预算的基石

预算初期,往往包含一些未知的因素或者可预见性的因素,确立合理的假设至关重要,只有考虑假设因素在内才能使得企业的工作顺利展开。预算初期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预算管理者不得不面对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也不得不预计确定一些预算指标之间的关系。因此建议引入分级评价体系,在确定采购预算的现金支出时,必须先预定各种原材料价格的未来走向。

(二)实施企业活动分解的预算模式

显然,一个客观公正的预算评价指标更能让整个企业所接受。只有以战略目标作为预算的核心,将各项活动之间进行合理分解,降低耦合性,才能使得预算更贴近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这样也能调动各个部分的积极性,参与人数的增多无形中减少无效劳动结果的产生,同时也保障企业合理经营,促进资金周转流动[3]。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标准

企业中不乏有部分员工重编制和绩效,轻执行和管理,如果企业不具有良好的考核激励制度,往往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做到事前准备、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没能发挥真正的财务预算监督和控制。企业应该从制度上保证预算管理真正有效,严格要求各个预算部门员工按照预算进行,对每项活动进行预算前、预算中和预算后管理。企业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内部责任监控制度及奖励制度。正确划分各部门的责、权、利和核算单位,确立责任中心,使预算真正落实到企业的每一层次,责任至人,这是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的前提。

(四)注重企业的战略目标

首先前提是企业需要有战略目标,一个符合实际而又超越现状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企业精神,凝聚着员工干劲。但有的企业因为编制原因或者其它原因,并没有制定战略发展目标,造成整体行动较为慵懒松散。预算实际是以战略目标为精髓动力,没有长久目标的预算实则为一个短期行为,它具有短暂性、滞后性,同时也对风险的适应性极差,很容易将企业陷入困境和误区,失去生产经营重心,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应当以战略目标为核心,也必须围绕此制定管理规则,整个预算周期都不能脱离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导向、战略目标将直接决定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预算重点及其需要从哪方面进行重点保障,决定预算目标如何具体确定。财务预算只有这样定位,即定位在企业战略目标上,预算管理才能有生命力。

(五)做面向市场的预算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为了避免静态预算对企业造成危险的可能,预算应当面向市场,坚决不能脱离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预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市场机制、市场竞争和政治民主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多维度预算。避免严酷的市场压力给自己带来的风险,造成了巨大的企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环境的破坏。

(六)提高预算人员综合素质

为了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员工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因为预算作为耦合度很高的工作任务,一项差错就可能造成整个预算不合理,同时鼓励员工摒弃以前手工计算的习惯,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轻负担和压力。

四、结语

本论文主要针对我国企业现存典型和危及企业生存的预算管理问题进行剖析,旨在提出一套可行可靠易实施的优化策略,揭示了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系统运行机理,并为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系统的完善寻找改进路径,可以更好地发挥战略预算管理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使得企业可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和促进企业跻身各大行业前百强。

参考文献:

[1]王琳.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探究[J].中国商贸,2011,(31):160-161.

[2]孙晓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野,2013,(14):220.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5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曾经主持了一项大型综合性环境会计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主要成果包括一整套适合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环境成本概念框架,以及相应当环境成本核算方法。这套成本核算方法由三部分组成,即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ssessment)、全成本分析(total cost assessment)与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它们相互结合,构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它可以统称为全成本分析法(total cost assessment methodology)或简称为全成本法(total cost accounting)。在那之后,许多相关组织都以这套方法体系为基础,开发了适应各自需要的具体方法。其中,由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aiche)所开发的方法最具体详细,最具有可操作性,因而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与推广应用价值。由于这些方法都能从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找到根源,所以很容易为会计实务界所掌握与应用。我国学者在引进介绍国外环境管理会计时一般都以介绍usepa的研究成果为主。

进入二十余本世纪以来,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领域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流量成本法(flow cost accounting)。它有时也被称为物流成本法(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或物能流成本法(material and energy flow cost accounting)等。这种方法现已被应用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到环境管理系统中。学术界出版了许多专著对其加以研究与介绍。德国政府更颁布了应用流量成本法的企业指南等。然而目前对于流量成本法,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界的有关研究还很少,为此本文拟对其加以概要的介绍与分析。

企业在实施环境管理过程中,设置与应用什么样的环境成本法与环境成本核算的目标有关。usepa主导的研究的成果显示,环境成本发应用的目的在于将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影响用会计的方法加以确认、计量与报告,使它们能够被纳入到企业决策过程中(usepa 1995)。由于环境影响被核算成为主要以货币计量的环境成本与收益,所以它们可以同其他各项成本与收益一同被纳入会计报告中,影响到企业所报告的盈利情况(即形成所谓的关于“绿色纯利”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引起有关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制定决策时对环境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与考虑。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于环境成本的概念、定义、范围及相应当核算方法等进行专门的设计。由于上述的全成本法基本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因而它得以为各国企业环境管理者与会计师的重视与仿效。然而,最近几年,学术界对于企业环境管理的目标又有了新的阐述,提出了所谓的“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的概念。它的含义是指生态资源被用于满足各种经济目时的使用效率(schaltegger and burritt 2000)。这一概念来源于这样一种视角: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际是一个系统的运动过程。外部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从一端输入,经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吸收、转换和演变,在另一端输出或排放出各种生成物质(transformed substances)。它们生成后又重新进入外部生态环境中。所谓生成物质包括产品与非产品两类,后者主要指排放的各种污染物。生态效率可以用生产一定的产品所消耗的资源的数量来衡量。为了实现高生态效率,必要的管理以及必要的管理信息是不可或缺的。流量成本法就是基于这种认识而产生的。

流量成本法是一种使物料(及能源)流及其成本细致透明化的新成本法。其目的在于提高有关物料(及能源)使用数据的质量,从而达到使物料流信息透明化,识别低效率的生产线和生产过程,从而有助于减少浪费。应用这种方法可以使生产系统减少使用物料与能源,从而降低成本,同时减少非产品产出(污染物的排放)对于环境的威胁。只有当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内部物流信息达到高度透明与精确化时,才有可能实现使其数量减少。然而,包括全成本法在内的各种既有的成本法,对于物料(及能源)等在企业内部的流动与转换过程的具体详细反映是力有不逮的。而流量成本法正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它是以物流(及能源)的流动为导向的。具体讲,它主要包括6个成本元素(或曰6大类成本),参见图1:图1 流量成本法中的成本分类构成

物料(及能源)流量成本被划分成两个部分:实际上进入产品(包括其包装)的流量成本,称成本元素1;另一部分是实际上包含在物料损失里的,称成本元素2。 所有在内部处理物料流所发生的成本称为系统成本(如人员成本,机器折旧等)。本元素3指那些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系统成本。成本元素4指那些在物料损失产生前用于处理物料损失的系统成本。成本元素5指那些由于处理物料损失所产生的系统成本。最后一个,成本元素6,指废料处理成本。到目前为止,流量成本法是唯一将这六项制造成本要素都加以尽可能囊括对环境成本法。

由于可以明晰地反映物料(能源)流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流动、盘存、转换、损失等的情况,所以有关的管理者能够更精确地掌握物料与能源损失(如形成有害排放物等)或浪费(如消耗超过标准成本指标等),并针对其产生的原因设计与实施相应当改正措施。这样就可以减少物料与能源使用量,从而实现生态效率的提高。从财务角度看,它有利于材料成本的降低;而从环境角度看,减少林有害物质的产出量与排放量,也有利于资源消耗的节约与环境影响的减轻或消除。

同任何其他的成本系统一样,设置和实施流量成本法也要遵循使其所带来的新增效益高于其所导致的新增成本的原则。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流量成本法会诞生于德国而不是在美国。德国的经济中,制造业的比重相对于美国很高,而当今德国的制造业的成本结构中,材料(包括能源)成本的比重又是比较大的。据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境署(2003)提供的数据,2000年,德国企业整体的成本构成中,材料成本的比重为56%。毫无疑问,抓好材料成本的管理,就是抓住了控制成本的主要矛盾。反观美国,目前正处于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中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的地位日益提高。制造业,尤其是一般低附加值造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即便是在现有的制造业中,由于高科技的普遍应用,材料、人工的消耗水平也在不断降低。相应地,美国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overhead)等非材料成本据了主要的地位。难怪美国的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围绕着制造费用这一重点进行。上世纪末迄今的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以及弹性预算等方法的推广普及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提高阶段。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低端制造业仍将是我国的重点产业,仍将有很大发展的空间,仍将在整个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我国企业的原材料与能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单位产出的材料与能源消耗水平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相应地,有害物的排放量还比较大。有鉴于此,学习、借鉴、吸收和应用德国等国的流量成本法,是适合现阶段我国企业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材料能源消耗,节约成本,优化生态与经济效益的需要的。基于这一认识,了解掌握流量成本法的主要内容,以便依据企业的实际加以应用普及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欣慰的是,德国的有关部门,为了满足企业建立实施流量成本法的需要,已经编辑出版了有关的指南(german federal environmental ministry and federal environmental agency 2003)。

为了实现详细具体地描绘企业内外部的物料(能源)流的结构、规模、流经关节点,将各种相关成本分配给所确定的各种物料(能源)的流量与存量,向有关的决策制定者提供相关的物料(能源)流动的实物量与价值量成本信息,流量成本法除了提出上述6类成本概念外,还提出了其他各种有关的概念。其中包括内外部物料(能源)流的“量位”(quantity locations)的概念。它是指企业内部所有涉及物料与能源的储存、加工或其他形式的形态转变的空间性和功能性的单位,例如原材料到货验收、仓储、产品加工以及完工入库与对外发货等环节等。外部量位则是指物料与能源流进入企业前和流出企业后流经的环节如供应商、运输商、客户、污染物消纳场等。与以往的物流管理中的物流中心不同,物流成本法中的量位包括了各种非产品性产出流经的环节,如废水处理系统与排放装置等。物料(能源)流按照一定的路线流经所有的量位,在每一量位会形成暂时的停留。这时,物料(能源)流就暂时转换成为物料(能源)存货(stock),即从运动状态转化为静止状态。从生产有用产品的角度看,在各个量位停留、转化、又重新流向流程下游量位的过程中,物料(能源)流会发生损失??某些部分的物料与能源转而流向与非产品性产出相关的量位,如加工中形成的下脚料或排放出的各种形态的污染物等等。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每一批进入流程的物料或能源都会在流动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损失。如果可以对各个量位上的物料(能源)的流量、存量、损失量等加以详细、精确定描述,对于各个量位上的物料与能源损失加以准确定计量,并找到其损失原因。企业就可以相应采取针对措施,对其加以减轻或消除,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图2为一个简化了的企业内部量位与物料(能源)流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 量位与物料(能源)流结构示意

流量成本法在此基础上,将物料(能源)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这既不同于吸收成本法中以产品作为分配对象,也不同于作业成本法中以作业中心作为对象。另一个重大不同点是,流量成本法仅仅涉及物料与能源成本的分配,而不涉及与物料与能源流不直接相关的成本。而在其他成本法中统统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非生产成本中,凡可以被确定为与物能流有关的成本,也都被分配给有关的物能流。表1显示了流量成本法中的相关成本以及分配对象

表1 简化的流量成本矩阵

成本($)

物料成本

系统成本

(人事管理、折旧费等)

运送与清理成本

合 计

产品

包装

物流损失

合 计

实际设置运行一个流量成本核算系统的前,是有关(以实物量度计量的)物料(能源)流信息有可靠的来源。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德国的企业一般都有较为完善的erp系统,其中有有关物料(能源)流的信息的内容。但这种信息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流量成本法的需要。为此德国政府在指南(german federal environmental ministry and federal environmental agency 2003)中建议可以先尽可能利用现有的erp提供的信息,如果不能满足需要,再采取其他措施加以取得。从长远考虑,可以在未来对现有的erp系统加以改进,使之适应满足向流量成本法提供所需信息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绘制企业物能流结构图,详细表明各个量位以及各项物能流在各个量位间的流动情况及其原因等。企业实际的物能流结构图一般要比上述示意性的图2复杂得多,且需要由专门的技术专家参与绘制。会计人员在这一阶段只能从事辅的工作。这同管理会计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特点是相一致的。在会计人员对于技术问题不甚精通的现实状况下,设计、建立和运行流量成本法系统仍然需要通过建立由各种专业人员组成的综合班子的办法加以解决。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所投入的原材料与能源等一般有多种,因此流量成本法也需要对每一种具体的材料或能源项目都要分别绘制流量结构图,并分别核算其流量与存量。对于任何一项具体的物料(能源)流,在每个量位上等都依据一定会计时期的有关数据,按照下列平衡公式确定本期的流量、存量与损失量:

期初存量+本期增加(流入)-本期减少(流出)-期末存量=物能损失+登记差错

上式中的流出指流向与产品性产出相关的下游量位,而损失则指流向与非产品性产出相关的下游量位。

在所有物能流都大流量、存量都确定之后,就要以适当的价值指标对其加以计价。除了使用必要的采购单价外,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相关的系统成本在物料(能源)的流量与存量间的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其中如同在其他成本法中一样,有一个如何选择最恰当地分配基础的问题。其原理与所应遵循的原则也与在其他成本法下大致相同。在这个步骤完成之后,就可以提供相关的成本流量成本报告给有关的成本管理部门或环境管理部了。这两类管理部门及其人员是流量成本信息的主要的使用者。

由于流量会计仅仅核算报告与材料成本的有关信息,对于许多其他类成本都不涉及,所以它难以取代其他成本法。这样就产生出一个实际应用的问题,流量成本核算系统必须与其他成本系统如abc等同时并存。这必然会加大设置应用其的成本系统的负担。它对于企业应用这种有效的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成本法是一个重大的抑制因素。在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盈利能力普遍较弱的我国,尤其严重。有鉴于此,流量成本法的设计者们,设计出了它的一种简化版??剩余成本法(residual cost accounting 简称 rca)。其原理与流量成本法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剩余成本法仅仅对于物料(能源)流结构图中与非产品性产出相关的量位与物料(能源)流进行描绘、计量、核算与报告。其理由是,只有与产品性产出无关的物料(能源)流,才是成本管理与环境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对它们的报告,可以向这些部门指明进一步强化管理的努力方向,从而有利于制定与实施有针对性改进措施。至于与产品性产出相关的物料(能源)流的,则是正常合理的物料(能源)流设计a此。关于它们的信息,对于节约与环保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帮助不大。此外,由于存在着并行的其他成本法,所以产品性产出的成本核算信息也无需依赖流量成本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