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利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利率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制度
一、我国利率的变化情况
在过去,我国实行利率管制,利率由官方确定,官方调整利率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上升下降,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接受,即使官方利率做出调整,商业银行一直也保证了稳定的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也无须考虑利率变量。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实质就是金融交易资金定价机制的改革,即利率由政府定价改变为利率由从事金融交易的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来确定。这种制度变化不再能保证商业银行能获得稳定的收益,使得商业银行收益会随利率出现剧烈的波动,甚至为负,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所谓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化导致金融产品价格变动,使持有这些金融产品的经济主体的收益和经济价值产生波动。
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最终完成,但利率水平由于受市场资金供求、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不定,已经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频繁调整已近似模拟出一种市场利率环境。1980年至2004年,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共进行了23次调整,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形成于1989年2月,达11.34%,最低形成于2002年2月,为1.98%。利率水平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使金融市场上各经济主体承受着较大的利率风险。表1列出了1993年至2005年一年期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及存贷利差的变化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利率变化的特征:(1)利率调整频率快,利率调整幅度大。从1993年至2005年利率调整了12次,其中仅1998年利率就调整了三次;一年存款利率最高为10.98%,最低为1.98%,变化幅度高达九个百分点,一年贷款利率最高为19.18%,最低为5.31%,变化幅度高达十多个百分点;(2)存贷利差经历了大幅下降,缓慢上升,缓慢下降又缓慢上升的过程。
我国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一个明显差别就是利息收入历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利率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资料来源:金融统计年鉴
行经营收入的影响比利率对国外商业银行的影响力度大。表
2列出了四家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本行总收入的比重,四家银行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平均占70%,可见利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生存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我国商业银行都要转变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商业银行能否在市场上生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重视利率管理,建立专门的利率管理职能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利率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
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重要负债和资产产品都是存款和贷款,因此在任何经济体制下,利率变化影响商业银行收益和经济价值的机制都是相同的。《巴塞而协议》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分为四种类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同样是这四种。
1.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成熟期不匹配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它来源于银行可重新定价资产和可重新定价负债数量和持续期的不匹配。由于可重新定价资产和负债数量与持续期的不匹配,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它们可能给银行的收益和内在经济价值带来意外波动。当可重新定价资产数量多于可重新定价负债,利率上升会使商业银行收入增加,利率下降会使商业银行收入减少;当可重新定价资产少于可重新定价负债,利率上升会使商业银行收入减少,利率下降会使商业银行收入上升。
过去,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存在定期存款多于活期存款,而长期贷款少于短期贷款,也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用长期资金发放短期贷款,存在可重新定价资产大于可重新定价负债的状况,一旦利率下降就会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存在严重的重新定价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的流动性不断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不断下降,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失配的现象日趋改善。负债方面,由于存款利率的期限结构随着历次调整而逐步趋于水平,长期存款与短期存款之间的利差不断缩小,居民的储蓄存款结构呈现出显著的短期化倾向。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74.08%下降为2004年的61.98%。资产方面,由于借贷交易主体双方的预算软约束和低利率敏感性问题并未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仍然缺乏利率弹性。贷款利率经过历次调整后,贷款利率的期限结构日益平坦,长短期贷款的利差不断缩小,刺激了企业对长期贷款的需求,导致中长期贷款一直以高于短期贷款的速度在增长,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0年的42.48%上升为2004年的88.33%。从表3可得出以下结论:以2002年为界限,2002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是可重新定价资产大于可重新定价负债,到2002年基本不存在可重新定价风险,2002年之后开始出现可重新定价资产小于可重新定价负债,一旦利率水平上升,这种结构会使我国商业银行遭受严重损失。
2.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风险是指收益曲线的意外移动(即不同期限利率非平行变动,也可理解为重新定价不对称)对银行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的影响。一般而言,长期利率总是高于短期利率,收益曲线在通常情况下会随期限的延长而逐步上升(称为正收益曲线),但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反向操作,短期利率可能会高于长期利率,从而使银行等经济主体所期望的利差收益落空。特别是在金融恐慌时期,长短期利率倒挂现象会频繁出现。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泰国、香港的隔夜利率曾一度高至300%~1000%。这时短期负债比重较高的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就较大,收益曲线风险也就因此产生。银行利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长短期利率水平的差异可给银行带来期望利差的收入。当收益曲线异常变动,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时,银行的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
目前存贷款利率由人民银行制定,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人民银行出于各种因素不会使存贷利率出现倒挂,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还不会面临收益曲线风险。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商业银行2004年贷存比在73%~77%之间,进入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贷存比从74%回落,2005年8月为68.27%,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资金过剩,因而将大量的资金投放在票据市场和债券市场,导致银行投资比重的上升,有些银行投资与贷款的比重达到40%左右,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不断下降,2006年我国发行的3年期和5年期国债的票面利率分别为3.14%和3.49%,而我国目前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3.24%和3.60%,国债利率与存款利率基本持平,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正面临利率倒挂的收益曲线风险。
3.基准风险
基准风险是由于对具有类似定价性质的不同工具在利息支付和利息调整上的不完全对称引起的。当利率发生变化时,这些差异就会导致到期日和重新定价频率相似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之间的现金流及收益利差发生意外的变化。换句话说,只要资产和负债利率调整幅度不同,经济主体就会面临基准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准风险体现为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动幅度不同的风险,也体现为存款定价机制与债券定价机制的不同。从表一中可看出,我国从1993年至今,每次存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与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都不同,每次利率调整都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基准风险。另一方面,债券投资在银行资产的比例不断上升,存款利率由人民银行制定,债券利率由市场确定,定价机制的不同必然造成利率调整的不对称,使商业银行面临基准风险。一些国家利率市场化前后利差变化情况表明,在利率市场化过渡时期,尤其是利率放开的初期,银行业因为激烈的竞争而导致存贷利差缩小。如果以此推论我国银行存贷款利差的未来变动方向,那么利差的收窄也将是我国的发展趋势。因此可以说,这一变化将长期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
4.期权性风险
期权性风险产生于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包含的期权。根据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存款人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支取定期储蓄存款,当利率上升时,存款人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然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而当利率趋于下降时,贷款人会要求提前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低的利率贷款。利率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往往是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从而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例如,自1996年起我国存贷款利率大幅下调,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的企业纷纷提前偿还长期贷款,并以新的较低的利率再融资,商业银行出于种种原因往往被迫同意这种安排,使得银行收益降低,这就是典型的期权性风险。
银行利率范文2
关键词:利率 变动 经济 影响
现如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完善,利率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在宏观上能够维持经济平衡,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微观经济效率。不仅如此,利率的存在还有利于利益的分配。近年来,央行经常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经常对银行利率做适当调整,通过将利率下调能够增加社会投资,从而使经济增长更加快速。而通过上调利率水平,又能够很好地抑制通胀,从而稳定物价和市场,让经济发展更加稳定。为了与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相互适应,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我国实行利率政策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现如今,利率正逐步趋于市场化,银行利率体系也日趋完善化,必将大力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一、银行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
利率对投资活动有一定地调节作用,利率不仅仅会影响社会投资规模,其水平及结构变化也会使投资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利率往往能够对宏观经济变量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进而使其发生一定的变化。企业融资成本与利率水平呈正相关,利率增大,融资成本也会相应增大,导致企业融资的意愿和能力大大降低。如果从经济整体角度来看待的话,就会抑制社会投资,引导资金流向,让其对生产不断进行改进和调节,这对国民经济增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银行利率变动对国民储蓄的影响
利率变动同样也会对国民储蓄进行有效调节,从而让国民储蓄总量、结构以及形式发生相应变化。
首先,从储蓄总体角度来看,利息就是人们进行资金存储所获得的收益。如果人们收入水平一直稳定状态,那么利率增大,就会使人们的储蓄收益增加,也就更有意愿将手中的资金存入银行以获取利息收入,增加储蓄总量,反之亦然。换言之,就是说,在银行利率较高时将钱存入银行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高收益,这样人们就会倾向于把钱存在银行,而不会主动去投资。
其次,从储蓄结构角度分析,各种投资的利率,如证券、长期金融资产都会对储蓄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一旦短期利率上涨,那么短期金融资产在整个储蓄结构中的比重就会增加。原因在于短期投资利率上升,导致人们所获得的短期收益也会增加,人们进行短期投资的意愿也会更加强烈。
最后,从储蓄形式看,利率变化还会对储蓄形式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利率水平持续上涨,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存款储蓄的形式尽可能地增加利息收入;而如果利率持续下降,储蓄的形式可能会变成持币储蓄或实物储蓄,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因利率下降而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银行利率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利率还能有效调节居民消费行为,同时储蓄和消费总量也会受到利率的调节作用。利率下降,就是使居民消费成本水平降低,就会使居民消费的意愿更加强烈,从而让其提高当前消费水平,替代未来消费,刺激内需增长。利率一旦下降,居民储蓄存款的利息收益水平就会因此降低,导致其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率收入效应。而一旦利率上升,其作用刚好与此相反。央行多次进行利率调整,也是根据上述原理作出调整决策的。的来说,由于利率变化引起居民消费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
四、银行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存贷款业务是其主营业务,那么存贷利差就构成了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因此,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如果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利率上升,那么就会增大商业银行的利率成本。相对应地,如果商业银行向企业放贷资金时,提高贷款利率,就会增加企业贷款成本,也会使企业违约的可能性增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水平因此提高。在银行收入和支出中,利息的收入和支出往往占据很大比例。所以利率变化影响利息收入支出水平时,就会对银行营业收入和支出产生影响,最终影响银行利润水平。
五、银行利率变动对保险业的影响
很多寿险品种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储蓄功能,并且预定利率往往都是根据银行利率水平高低制定的。一旦央行下调银行利率,假定预定利率未发生任何变化,那么就会使寿险收益水平提高,往往要高于储蓄收益。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只要央行对银行利率进行下调,那么保险行业的预定利率也会跟着下降,导致寿险品种价格上扬。这样就会降低人们购买寿险的意愿,对寿险业的长远是极其不利的。对于寿险而言,其中很多人身保险品种往往都有长期返还性,如人身保险等,其纯保费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都是用来提存准备金的,构成保险公司负债,能够将其进行投资获取利息收入,为将来给付保险金提供保障。所以说,保险公司未来给付保险金至少要与其负债投资收益水平持平。如果不能及时调整高预定利率的长期返还性保险业务,那么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上将会出现问题。对于长期险种而言,往往带有一定地储蓄功能,会因利率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一旦银行利率下降,其预定利率也会随之下调,不断弱化其储蓄功能,收益水平也会降低。就会打击人们购买长期寿险的意愿,对寿险业务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障碍。
银行利率范文3
(一)政策因素导致的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二个方面:第一、央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当前,我国还没有实行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对利率调整的规定仍然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商业银行很难根据自己的资产负债情况来控制利率风险。虽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央行赋予商业银行一定的利率浮动权限,但银行在自主定价的权限方面仍然十分有限,无法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进行灵活自主的差异化定价,达不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第二、央行的货币政策变动较为频繁。利率是金融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由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央行作为利率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其制定的利率政策必须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当前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利率政策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变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导致银行利率的系统性风险大大增加。
(二)市场因素导致的利率风险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的分业经营体制限制了银行分散利率风险的途径。在当前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而在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各商业银行的业务以及信贷资产的收益没有太大的差别,导致行业竞争激烈,经营风险加大。同时,还会导致一些银行受利益驱动,采取非法手段变相调高存款利率或不按规定办理贷款,从而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利率风险。二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防范利率风险的工具较为有限。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对银行业务拓展限制比较多,客观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来防范利率风险。
(三)银行内部自身因素导致的利率风险
一是资产结构较为单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构成中,存贷款业务占据了主要部分,利息收入基本上占银行收入的80%以上,而其它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在业务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因而利率的变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有着极大的影响,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利率风险。二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同时银行自身内部的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致使一些信贷资金变成了不良资产,导致利息回收率低,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净利息收益。三是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平衡。这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普遍问题。大多数银行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资金积压、短长期存贷款比例不匹配等问题,一旦利率调整,银行就会承受着较大的利率风险。
(四)风险管理不到位
一是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意识比较淡薄。目前我国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存在认识不够的问题。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意识如果不逐步增强,将会经银行的经营带来严重后果。二是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以及对利率风险的处理都还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程序,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利率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人员工作重心是对央行利率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落实检查,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还达不到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在专业知识上的要求,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水平处于较低的层面。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对策
(一)强化利率风险控制意识
作为商业银行利率管理者,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摈弃过去重贷款风险、轻利率风险的思想,在经营观念、产品设计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都要根据当前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利率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全方位地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潮中维持正常的经营发展,并取得良好的业绩。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利率风险管理如果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将会成为一纸空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应大力培养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多种具有主动权的、流动性强的负债,包括进一步完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加大同业拆借、票据市场等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供较大的回旋余地。
(三)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市场
金融衍生市场在套期保值和避险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市场是防范市场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银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化,各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将会逐步加大,对规避风险的需求也将日益强烈。因此,作为规避风险最有效的金融衍生市场会愈来愈受到市场的欢迎,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市场既符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
(四)建立和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反馈机制
一是要建立银行内部的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反馈机制。对此,银行内部必须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加强日常监控和反馈,及时掌握系统内利率风险状况,为利率风险目标的控制提供依据。二是要加强央行对利率风险的监管。央行作为利率的直接制定者,其决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央行对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必须加以准确评估。对此,应当进一步完善各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披露的内容、质量及方式等方面都应当有十分具体的要求,如银行所披露的信息必须经过合法中介机构审核,若披露虚假信息的商业银行必须追究其法定代表人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等,从而使央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减少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五)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必须有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当前,我国在利率风险管理的法制建设上还不够完善,国家颁布的一些金融法律法规大多侧重于对银行流动性和安全性管理,对利率风险管理还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无法对利率风险指标进行全面监管。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加强有关利率风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学科,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培养既懂现代管理,又懂金融学、经济学等复合性人才,充实到利率风险管理队伍中,不断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效地防范利率风险。
银行利率范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95-02
1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方法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三种,分别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和VaR度量法。其中,利率敏感性缺口法的假设条件较少,数据容易获得,衡量风险所需的成本相对较低,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所以,本文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法对利率风险进行分析。
利率敏感性缺口法用来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银行将所有付息负债和生息资产按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同时间段。在不同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得出的数值即为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即GAP=IRSA-IRSL。当某一段时间内的资产大于负债时,就会产生正缺口,GAP>0,即资产敏感性缺口。此时,如果市场利率上升,会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上升。相反,当某一段时间内的负债大于资产时,就会产生负缺口,GAP
由GAP引申的相关指标还有缺口率(Δ)、利率敏感性比率(λ)和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缺口率(Δ)是指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除以商业银行总资产,可用公式表示为:Δ=GAP/总资产。缺口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它表示银行所拥有的总资产对其所面临的缺口风险的承受能力,缺口率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利率敏感性比率(λ)也是一种相对指标,公式为:λ=IRSA/IRSL。IRSA与IRSL的相对大小决定λ与1的偏离度,即θ=λ-1,θ同样为衡量利率风险的相对指标,当θ的绝对值趋于0时,银行因利率波动而承受的风险较小,反之亦然。
2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以中国银行为例2.1研究范围的选取
实证研究范围选取2007年至2013年,该研究范围包含两个升息周期和一个降息周期,并在2012年7月6日出现回调拐点(如下图所示)。这段时间呈现利率频繁波动的状态,有助于研究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实证研究数据均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各年度报表整理所得。
我们从易受利率波动影响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即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出发,运用利率敏感型缺口模型进行数据的分析,以衡量中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并对其加以有效控制。
2.2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根据上文所述,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法,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比率(λ)、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和缺口率(Δ)四个指标对中国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对2008~2013年我国中国银行年度报告公布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比率(λ)、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和缺口率(Δ)分别从短期、长期和总量三方面进行计算、统计,得出结果如下表所示。
2.3指标分析
从利率敏感性缺口角度来看:只有在升息期,GAP>0;在降息期,GAP0,银行应该适当的减少资产,增加负债,以规避降息带来的风险;如果GAP
虽然在2008年底开始的升息周期中,中行的总缺口为正,为其在升息周期下带来可观的利息收入,但是,由于短期内中行存在负缺口,因此将会产生较大的利息损失,存在较大的短期利率风险。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行一般呈现为长、短期正缺口,总量正缺口的状态。如果处在降息周期,银行将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而且,中行受利率的周期性变动影响较大,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数据显示出一种政策调整的滞后性。这可能与中国银行自身资产规模巨大,相比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其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灵活性较差的原因有关。
从利率敏感性比率角度来看: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分析可知,当处于升息周期时,λ>1;当处于降息周期时,λ
由总量指标可以看出,在2010~2013年之间,无论处在升息周期还是降息周期,一直在不断减小,越来越趋向于1,说明中行在此期间采取了被动性的策略来防范利率敏感性风险。无论利率如何变动,这种保守型策略都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利率风险,确保中行收益的稳定。而在2009年开始的升息周期中,虽然刚开始维持在1附近,但是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会降低银行的利息收入幅度,若不及时有效调节,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利息损失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从长期指标来看,均与1严重偏离,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可以看出,由于中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使得其面临较大的长期利率风险;但是工行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过一定的逐年调整,使得长期利率风险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从缺口率角度来看:总量方面,中行的缺口率从2009年开始波动较为平稳,且数值不大;短期缺口呈现波动状态,长期则由2009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中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总资产相比而言不大,现有的资产可能达到全面防范利率风险的目标。但是,其应注意调整长、短期缺口率,并对长、短期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匹配。
3启示
通过上文对中国银行相关利率风险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率风险的最主要因素在于资产、负债规模与期限的不匹配。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利率风险的重视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构建利率风险的内部防范体系,设立职能明确的风控机构,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规避。
其次,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加强长、短期资产和负债的匹配,从而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引导金融产品创新。
最后,政府应该设立相关机构部门,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的实时监控,特别是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控。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降低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衍生产品的良好运作提供完善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1]顾彦恒.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商贸,2013(17).
[2]林乐芬,陈旭阳.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压力测试分析[J].经济纵横.2013(12).
[3]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5).
[4]闫晶怡,闫凤祥.利率市场化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70).
[5]朱霞,刘松林.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改革,2012(2).
银行利率范文5
利率一降再降,
为何不会降至零水平
不过,无论是最近的CPI和PPI下降,还是整个世界经济开始衰退,市场对国内商业银行利率水平的关注更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在不少市场分析员看来,2009年1月份CPI下降到1%,PPI更是负增长3%以上,这些自然为央行利率下调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但是,从央行最近的货币政策报告来看,央行未来的降息空间并不大。现在我们要问的问题是,央行未来的降息空间到底有多大?为什么不如有些媒体或研究机构所说,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的利率水平早就降到零了,中国的利率为什么不会降到零水平?其原因何在?
一般来说,利率是金融市场资金的价格,利率的变化决定于资金的供求关系及企业与个人的融资行为。而且融资需求的多样性,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融资方式、不同的融资市场及利率水平。但是,这些只能是对成熟的市场而言,对中国来说由于离完全利率市场程度还相差很多,因此,其情况则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的利率水平、利率制度及利率形成机制。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来,全球各国利率一降再降,美国和日本已经趋向于零利率,加拿大与英国的利率仅为1%等等。在全球一片低利率或零利率的潮流中,中国也没有袖手旁观,在同一时间,央行也连续5次降低国内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已经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变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比如,目前发达国家央行政策利率基本上都是短期公开市场的操作利率,这种利率基本上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因此,央行对政策利率调整引导市场利率有很强的作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利率也包括机构之间的批发利率和对客户的零售利率,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这也是整个金融市场利率变化的基础。不过,对中国来说,目前利率有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如货币市场拆借利率、回购交易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或上海利率;也有准市场利率,如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管理,还有央行完全管制的利率,如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而央行的基准利率是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因此,从利率制度的设置来看,我国与欧美国家并不一样。
并不能说中国的利率水平高于欧美国家
随着最近国内CPI与PPI的回落,不少人认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仍然偏高,商业银行的利率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但实际上,这些人所指的全球各国金融市场的利率与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并不是同一种利率,两种利率的期限与性质是不相同的。前者多被认为是货币市场银行间同业隔夜拆借利率,它既是央行的政策利率,也是来自短期公开金融市场的批发利率,而这种利率在中国也是正在形成的上海利率。如果大家都以货币市场的短期公开市场利率来进行比较,其相差很小。比如,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值为0―0.25%,实际水平为0.1%,批发性质的欧元区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为1.2%,而中国相对应的上海利率为0.82%,比美国的同类利率高出0.72%,比欧元区的同类利率低了0.38%;美元三个月的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1.24%,欧元区三个月的euribor(欧元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2.05%,而中国的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1.34%,与美国同类利率相差不大,但是低于欧元区同类利率达0.71%。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是零售利率。由于零售利率与批发利率的性质不同,其差别自然也不小。如果我们以国内商业银行存贷款与相应欧美国家商业银行同类利率进行比较,其差距不会太大。比如,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与之对应的是美国大型银行一年期定期存单(CD)客户零售利率水平在2.14%左右,即2.0%―2.25%,中美两国差距不大;而欧元区的同类利率为4.27%,高出中国两个多百分点。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为5.31%,贷款利率下限为4.78%,美国商业银行最优惠利率为3.25%,低于中国同类利率1.5个百分点;中国商业银行对企业一年期平均贷款利率为6.23%,欧元区同类利率为6.04%,略低于中国0.19个百分点。从住房按揭贷款利率来看,中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为4.158%(7折优惠),而美国住房按揭最优惠利率为5.6%左右,欧元区的同类利率为5.27%。也就是说,欧美国家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都比中国同类利率要高。
从上述的比较可以看到,尽管目前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利率水平都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但是由于我们与这些国家的基准利率不同,因此并不能说中国的利率水平高于欧美国家。如果用同类利率比较,实际上,中国利率水平与欧美国家差距不大,有些利率是高一些,但另一些利率则低一些,总体水平相差不大。只不过,由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比这些国家低,利率对市场的反应没有这些国家敏感。特别是,由于上海利率刚刚起步,因此,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主要是以一年期商业银行存贷利率作为基准利率,而不是如美国以批发利率作基准利率。
中国商业银行利率下调空间并不大
还有,近几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不断走向市场化,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它仍然是一种央行管制下的利率。特别是当央行基准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时,不仅会弱化对市场的引导作用,即货币机制传导不畅,而且容易导致整个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扭曲。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利率的市场化就在于央行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在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实行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即存款利率规定一个上限,商业银行在这个上限下可以浮动,但不可突破这个上限;而对于贷款利率,则规定一个下限,商业在这个下限上可以自由浮动,但不可突破这个下限)。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商业银行通过竞争让存贷款利率上下浮动,但是这种浮动只能是十分有限的,这种利率最为核心的东西是受到严格管制的。正因为政府对利率最严格的管制,也就形成了国内商业银行不同的利益格局及行为激励机制。
2008年下半年,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央行货币政策出现重大转变,由从紧的货币政策改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之央行连续5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为了扩大房地产内需,还出台了房地产消费信贷优惠的七折利率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利率调整出现的情况是,活期存款利率由0.72%下降到0.36%,下降幅度达50%;一年期存款利率由4.14%下降到2.25%,下降幅度达84%;一年期贷款利率由7.20%下降到5.31%,下降幅度达36%;5年以上的按揭贷款利率由6.579%(85折)下降到4.158%(7折),下降幅度达58%以上。
从上述的数字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利率调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由于这种利率是央行调整商业银行零售利率,通过直接价格干预以倾向性方式来调整存款人、商业银行、贷款人及按揭贷款人的利益关系,因此,在这种利益调整中,央行更倾向于商业银行的利益;二是这几次利率调整,存款利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贷款利率下降幅度,特别是活期存款利率下降的幅度竟达50%;三是由于存款利率下降幅度大并且贷款利率下降幅度小于存款利率,这自然通过人为的方式拉大了存贷款利差,从而出现政策调整明显的倾向性,而不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所使然;四是这几次利率的调整,其实也是央行如何在国务院的政策与商业银行利益之间寻求利益平衡。比如,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7折利率优惠(这种利率已经比欧美国家同类利率低了一个多百分点),政府政策的目的是鼓励更多的居民进入房地产市场,扩大内需,但是这样的利率政策让商业银行处于不利的条件,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迅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只好更多地保证商业银行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存款利率调整幅度要大于贷款利率调整幅度的原因所在;五是当前利率市场化十分迫切,但要往前推进又十分困难。因为,政府对利率管制过多,市场有效的利率定价机制根本无法形成,但由于政府对利率管制,反而成了一种利益转移机制。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商业银行利率下调的空间不是太大。因为,如果与同一利率作比较,中国商业银行利率与国际上不少国家商业银行的同类利率水平相差不是太大。还有,在利率水平向下调整的过程中,使存贷差越来越小,这不仅压缩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如何权衡这个问题,是值得央行密切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面对房地产销售的萎缩,房地产开发商希望中央政府利率水平进一步下移,但是目前国内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低于美国同类的利率水平,这种利率的下降空间也是有限的。再加上,最近银行信贷增长的狂飙,利率水平是否能够下移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全球经济都出现全面周期性调整时,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同样也出现较大调整,如果政府要求商业银行降低利率来扩大房地产内需,那么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一定会快速积累,从而引发国内商业银行资产发生质的变化。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中国离金融危机或银行危机也就不会远了。
银行利率范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是关系到整体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进度的系统性改革工程。由于利率与储蓄和投资相关联,是社会资金调拨和投向的关键性环节,因此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必然引起利率不确定性波动,即利率风险。在利率管制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市场几乎不存在利率风险。而我国一直以来都实行管制政策,这使得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即便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意识到了利率波动对业务的不利影响,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大部分银行在控制和管理风险方面的工作欠缺。因此,在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进程中,应如何面对利率风险成为了银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随着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我国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序幕,从此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自逐渐扩大,如表1所示。随着商业银行利率自的扩大,经济运行的非均衡性和资金供求波动性增强,致使利率波动会更加频繁,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不断加大。
央行《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
利率市场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将促进金融市场的深化;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创造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的良好外部环境。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利率风险。在实际利率完整的18个国家中,只有波兰在推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利率下降的现象,其他17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萨奇,1996)。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不匹配,存在数量差额,因此利率变动后,就会对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产生影响,这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利率风险。当银行经营处于“正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的上浮,银行将增加收益,随着利率下降,银行收益将减少;反之,则相反。这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引起的最具有现实可能性的风险。在加息预期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尽量锁定较低的融资成本而持有长期负债,并持有短期资产,总体上保持利率敏感性的“正缺口”。我国金融市场的实践证明,利率期限结构对处于升息周期的商业银行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二)基本点风险
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数量相等,在存贷款利率不同步变动时,银行净利息收入仍会受到影响。利差的缩小是因为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或是因为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赶不上存款利率的上升幅度。而赚取存贷款利差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如果存款利率低于同业价格,或所决定的贷款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丢失优质存款市场的风险;相反,便会导致实际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减少银行净利息收入。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存贷利差的缩小是必然趋势。
(三)收益曲线风险
金融市场复杂多变,而且近几十年来,货币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收益曲线产生影响。收益曲线的形状和斜率可以用来预测利率的市场走向,但是如果只依赖于收益曲线和以往的经验对利率未来走势进行预测,从而制定投资和战略决策,无疑要承担比较大的风险。因为,收益率曲线斜率并不完全按照正向收益(期限延长,收益率越高)的方向变动,这是收益曲线风险的来源。即收益曲线风险产生于收益曲线的斜率和形状的变化,以及人们根据现有收益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时可能出现的偏差。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即收益曲线由正变负,银行的长期未偿浮动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
(四)内含选择风险
由于贷款合同中有提前还贷的选择,在利率下降时,贷款人有提前还贷的倾向,存款人有提前取款的自由,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然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反之,贷款客户会要求提前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低的利率贷款。但银行为此征收的罚金不足以抵补利差损失时,银行净利息收入就会减少。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一)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
在国际上,巴塞尔银行管理委员会1997年9月通过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规定,商业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基本原则。根据该项原则的要求,各国银行必须为此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督部门,直接对各银行行长负责。由此西方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都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MC)来管理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利率变动方向和幅度进行预测,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事先规定的限度内,并尽可能提高银行的利息收入。我国虽然已经有银行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可以发挥ALMC的职能,但目前其职能较为分散,专业分析水平不够。另有一些银行的综合计划部也在行使着资产负债管理的职能,主要侧重于资金在全国的调配。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从我国银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各商业银行应按照国际惯例及早规划,尝试在银行内部单独成立“利率委员会”或类似机构,专司管理并指导全行利率工作以及协调行内相关事务。
(二)积极开展缺口管理
存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与资产的主体,存款以定期存款为主,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即我国商业银行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严重失衡,缺口风险成为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刘义圣,2002)。因此,银行应加强缺口管理:
一是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如表2所示,当预期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应主动营造敏感性正缺口,这可以通过缩短资产到期日,延长负债到期日,增加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少利率敏感性负债来实现;反之,当预期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应主动营造敏感性负缺口,这可以通过延长资产到期日,缩短负债到期日,减少利率敏感性资产,增加利率敏感性负债来实现。从而达到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都能扩大净利息差额。
二是持续期缺口管理。如表3所示,当商业银行预测到市场利率要上升时,银行应采取增大负债加权平均持续期和缩短资产加权平均持续期的做法,相反当预期市场利率要下降时,应减小负债加权平均持续期增大资产加权平均持续期。在这方面方法很多,因持续期缺口不仅和资产负债的期限有关,还和其利率特性有关,并且受到当前市场利率水平高低的影响。对此,银行可以通过开发出各种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产品的组合来为持续期缺口管理服务。
(三)金融创新背景下采用利率风险管理的对冲方法
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的环境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利率风险将更大一些。而缺口管理也有着其明显的不足,因此我国应该借鉴西方国家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成熟策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建立表外项目,其目的是在利率产生变动时产生一个与表内项目净自变动相反的损益增量,从而对冲利率风险。如图1所示,利率风险管理组织首先衡量并监测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在风险暴露显著的情况下,根据其对银行的影响来判断是否进行控制,如这种变化对银行产生了不利影响,那么要对其进行控制,然后根据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原因来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方法。比如采取利率互换:在利率期货下,原贷款利息支出与掉期利息收入相抵消,掉期利息支出成为企业的唯一利息支出,结果,企业利息支出与市场浮动利率变动无关。当然也可以进行利率期货、期权等管理方法来达到方法风险的目的。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利率风险日益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分析和研究自己所处的环境,借鉴西方成熟的利率风险管理经验,完善利率管理机制,建设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便更好地控制利率风险。
参考文献:
1.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秩序[M].三联书店,1997
2.[英]布赖恩・科伊尔编著.利率风险管理(下).中信出版社,2004
3.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