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区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区建设范文1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省有条件的市、县都要建设集粮食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粮食产业园区,条件不具备的地方要引导粮食产业集聚发展。尚未启动的要立即行动,今年上半年必须研究制定规划;已经完成规划的要尽快组织实施,早日开工建设;正在建设中的园区要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建设进度,及早竣工投入使用。到2012底全省力争实现80%的园区主体工程基本建成。

二、活动内容和工作重点

(一)逐县排查,摸清情况。各市粮食局要对所辖县(市、区)和市直企业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园区规划建设最新进展情况,按照准备阶段、规划阶段、建设阶段和完善阶段等四个阶段对号入座,逐一登记。尚未启动园区建设的县要开展自查,分析原因,检查是否存在闲置资产,是否有条件整合资源、置换土地、退城进郊,建设园区。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是对园区准备阶段,即有条件但目前尚未启动的,要抓紧进行资产清理评估,整合资源,制订规划,启动园区建设。二是对园区规划阶段,即经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的,要聘请有资质的科研院校制订总体规划和项目规划。项目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专家对园区规划进行评审论证,搞好咨询服务。三是对园区建设阶段,即主体工程动工建设的,要帮助协调落实项目建设资金,解决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对园区完善阶段,即园区主体工程竣工的,要抓紧配套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生产经营,加强管理,发挥效益。园区建设攻坚活动的重点是:目前尚处于规划和准备阶段的地方,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成立专门的班子,研究制定园区建设方案,尽快启动园区建设。

(三)选好项目,集约发展。园区建设要以项目为依托,企业为主体。要认真分析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研究市场,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做好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项目规划,防止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保证园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要把发展粮油加工项目作为园区产业的主要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跨行业发展。

(四)招商引资,加快建设。省局将于今年上半年组织部分重点粮食产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各地要积极推荐园区项目,努力促成招商引资项目合作。各地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自行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园区及项目建设。要创新招商方式,改善投资环境,搞好项目工程建设招投标。高度重视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提高园区及项目开发建设水平。

(五)采取措施,落实政策。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千方百计为园区建设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搞好协调服务。一是积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和土地部门的支持,加大协调力度,在有限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用地,同时继续争取落实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政策。二是加强粮食产业园区“861”项目管理。省政府已将52个粮食产业园区和粮食加工项目列入“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各地要加强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按照省“861”项目办和省局要求,及时向省局和当地发改委报送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三是积极争取省经委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粮油精深加工项目纳入技术改造“百千工程”项目投资计划。四是积极争取农发行和商业银行等支持,加大对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的贷款支持力度。

三、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建立园区建设督查联系制度

省局建立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督查联系制度,局领导和有关处室分工包片,定期督查。(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督查联系表附后)。各市、县粮食局要明确领导负责,确定责任科室和责任人,上报省局联系处室。

(二)活动步骤和时间安排

1、动员部署。3月份印发活动方案,4月份省局召开动员会,部署园区建设攻坚年活动。各地要按照省局的统一要求,尽快制定园区建设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

2、调查摸底。4月下旬开始,县局自查,各市对所属县开展督查,逐县登记,排出攻坚活动目标任务和时间表。5月份省局联系处室开展一次集中督查。

3、加快推进。目前尚未启动园区建设的县(市、区)上半年必须研究制定园区规划。已经制定规划的要尽快启动建设。

4、统计通报。省局将每月通报一次各地园区建设进展情况,及时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各市、县局要加强对园区建设进展情况统计工作,确定专人负责,按省局要求定期上报统计数字,并及时向省局联系处室上报活动开展情况。

5、总结表彰。各地要认真总结“园区建设攻坚年”活动情况,于12月底前向省局上报书面总结。省局将对一批起点高、功能全、经营管理好的先进园区予以通报表彰。

园区建设范文2

摘要:首先对物流园区的定义进行了回顾,而后考察了河北省现阶段发展现代物流园区的重要战略意义,最后结合日本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我省具体的情况对河北省的物流园区建设进行了从规划设计、选址、运营管理等相关方面的探析。

关键词: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市场规模

1物流园区的定义

物流园区建设始于日本,随后在欧洲一些国家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的物流园区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物流术语》(GB/T18354)中对其解释为: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流集结地。

物流园区是一个涵盖了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结点的大规模集成型物流结点,是各种物流设施和大型物流企业聚集的场所。通过在郊区或城乡边缘带主要交通干道附近辟出专业用地来吸引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在此地聚集,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实现物流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对于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保持产业凝聚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减轻产业对环境压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2河北省建设现代物流园区的重要战略意义

(1)发挥产业集聚功能,整合优化省内产业结构。

产业集群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企业群体在地理上的集中,它既包括同一类企业集聚,也包括其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支持行业的集聚。产业集群这一系统不仅存在着资源和产品的“大进大出”,还需要系统内部不同企业物流的协调一致。物流系统的服务效率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集群的市场规模和竞争力。特别是针对产业集群特点的增值物流服务的支持。可使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本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物流园区是有多家物流企业和相关单位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强集散、广辐射等特点,物流园区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以交通运输枢纽设施(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公路枢纽等)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通过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充分发挥其整合资源的优势,将产业发展链条中的采购、供应、会展、销售、客户服务以及交易结算、物流、信息反馈等各项功能集中在一起,不仅可以使单独的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升,最终使各个产业链条在产业集聚过程当中得以整合和优化。

目前河北省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有了较快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据统计,2004年底,河北省初步形成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各类产业集群139个,其中,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90个,5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25个,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7个。2004年,全省5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5977.2亿元,占全省民营经济营业收入总量的40.3%;完成增加值1588亿元,占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的39.9%;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244亿元,实现利润414亿元,上交税金91.2亿元,分别占全省民营经济出口产品交货值、实现利润、上交税金的46.4%、36.8%和28.6%。因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园区,未来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2)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众所周知,京津冀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科技和航运中心。但是,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缺乏统一规划,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淡薄,无序竞争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整体竞争力。并且北京的发展日益受到水土资源和能源的制约,人口与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天津雄厚的工业基础却难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河北作为京津的腹地,在全国范围内看,算不上经济强省,经济尤需大力发展。而两市一省地域相邻,人缘相亲,经济互补,各方面联系密切。因此,加强两市一省的物流交流与合作,实行区域物流的一体化,构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网络,发挥京津冀物流枢纽优势,必将大大提高京津冀区域整体竞争能力。

通过物流园区的建设和新型物流服务的开发,可以将分散的物流资源整合在园区内,采用统一发展的模式,有效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同时唤起中小工业、加工企业潜在的物流需求,有利于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形成。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充分发展,能够充分发挥河北省在环京津、环渤海区域的集散和辐射功能,顺利实现和北京、天津经济的对接,最终形成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3河北现代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问题

3.1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日本是最早建立物流园区的国家,从日本物流园区建设的经验来看,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由政府牵头来确定市政规划;给予优惠的土地使用和政府投资政策;提供良好的市政设施配套及投资环境,为物流园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基础。我省的物流园区建设也应由政府牵头,制定政策法规,为园区建设营造大的政策扶持环境,具体在基础设施、金融、信息平台建设、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给予较大范围的政策税收优惠。另外,在实际建设当中,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其监督监管职能,避免在物流园区建成后,由于对园区招商、运营管理经验缺乏,导致建成后的物流园区硬件设施优越,而软件却不是很理想,影响了物流园区效益的发挥,也不利于物流需求的满足。

另外,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活动范围广阔,流程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其规划的成败关键在于体制。我国偏重于铁路网或是公路网等物流线路的建设,而往往忽视物流园区这样的节点工程,导致在干线物流和城市物流之间没有一个良好的交接环节。所以,我省物流物流园区设计建设中要协同各方,才能有效提高物流园区的效益和效能发挥。

3.2选址问题

(1)关于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

由于物流园区的主体及在各自的区域范围进行建设和发展不同,服务对象和所在区域物流组织特点不同,其功能定位各不相同。主要分为区域物流组织型园区、商贸型物流园区、运输枢纽型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四种类型。明确功能之后,才能定出相应的物流设施规划方案和辅助设施规划方案两部分。并依据主要设备、设施选型、运作流程和停车场规划的理论和原则,来确定功能中各个要素的数量、容量等特征。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和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最终实现物流园区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和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可见,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对园区的成功规划建设至关重要。

(2)选址条件。

物流园区的功能能否有效地发挥首先取决于其选址的科学性。迄今为止我们对物流园区的选址并没有相关规定。综合考察物流园区建设比较成功的日德国家的选址经验。我省物流园区建设的选址也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是依托枢纽港口机场、铁路货站城、公路运输主枢纽进行布局。物流园区通常位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通方式的衔接处或者一种交通方式几条千线交叉口附近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运输组织枢纽在货源集中和运输便利上的优势减少装卸和搬运作业环节、降低费用、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二是依托制造业基地进行布局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产业园区、保税区等产业集中地的内部或其附近进行布局以便为其内部企业及时提供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成品销售等环节的物流服务。

三是依托商贸市场或专业市场进行布局。物流园区可以获得大货源,并给这些货物集散地的商贸相关方提供配送、仓储等物流服务。此类物流园区大多数是先有商贸市场或专业市场后进行有序规划如深圳笋岗一清水源物流园区,但也有个别的物流园区是与商贸市场专业市场同步规划,后者的政府导向性痕迹明显。

3.3运营管理

在运营管理方面,日本政府采用“官民协力”的方式,宏观上统筹调控,微观上自由放开,物流团地用地由政府收购,以低价转让给物流协会或类似的中间团体,组成管理委员会进行经营管理、改造更新。其中,涉及国民生活的食品类团地,则由农林省委派专人或地方政府长官担任管理机构董事长。目前我国已有的物流园区运营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没有真正掌握实权的职能部门把关,园区的用地审批,在地方政府出于拉动政绩的考虑下,现在许多地方搞所谓的物流园区其实是借物流之名圈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不干物流的物流园区。在我省的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上,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应在管理体制上下功夫,可以成立物流园区管理公司,该公司必须是物流园区企业认可的且运作状况良好,其性质是一个中立机构,在政府公共事业部门与企业、私人之间起到了协调沟通的作用。其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一是物流园区的总体管理,负责物流园区从筹建到运营全过程的指导;二是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三是负责物流园区的营销、推广工作;四是为迁入园区的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其次,采取市场化运作,保证入园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物流园区是一个交易平台,是管理服务的场所,应该是一个打破部门分割,面向社会的产业形式。它的生命力在于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吸引和积聚各种物流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提供物流服务。

4结语

另外,人才也是制约我省物流园区发展的因素之一。我国现阶段物流人才短缺尤其是物流园区的管理人才。应加大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投入和外来先进物流园区管理人才的积极引进。随着各类物流园区的兴建,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得以体现。通过信息化连接物流企业、社会车辆、物流资源,集聚各类物流信息和资源,发挥资源整合效应。因此,无论是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还是实际运营的物流园区,都应该高度关注信息化的实际运作,真正发挥信息化的整合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小平.谈城市物流园区及其聚集经济特征[J].商业时代,2008,(18).

[2]傅岚.我国城市物流园区建设问题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7).

园区建设范文3

高新技术园区,是全市“两区五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生长点之一。随着园区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以及苏通大桥的即将开通,初步具备了新一轮大发展的条件。为此,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科学制定2014年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2014年发展规划

1、总体目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萎缩化工、培植纺织、机电支柱产业”的发展定位,坚持体制创新,重抓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招商引资,突破大产业、大项目和外资项目,通过项目集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保持“五园争第一”的领先位次。

2、形象目标: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000万元,全面拉开南区建设框架,重点实施南区东西向主干道——镇北工业大道,沟通333省道与镇北工业大道的两条南北支干道,形成三纵两横、循环畅通的道路网络,实现从“L”型向“目”字型的转变。同步配套桥梁、绿化、路灯等公用设施,实施南区供热、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确保用汽总量供得上,污水达标排得出,通过园区形象大改观,构建投资大平台、吸引大项目、发展大工业。

3、具体目标: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8个,其中,新进区超2000万元项目1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亿元以上项目2个,争取2亿元以上项目1个;设立台资工业园,确保新入园外资项目3个;完成工业技改投入确保4亿元,争取5亿元;新增定报企业8家,税收超100万元企业确保6家,争取8家;化工、机电、纺织三大产业总量分别突破10亿、8亿、6亿元;全镇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培训、消化本地劳动力2000-3000人,80%的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凤还巢”。

4、中远期目标:到2010年,高新技术园区项目总投入超过30亿,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亿元,入园项目总数超过50个,其中亿元项目超过10个,培植超15亿元产业3个(化工、纺织、机电),工业销售突破50个亿,入库税收超亿元。

二、入园项目建设的思路措施

1、在产业重点上,从以化工为主向以轻纺、机电为主转变。围绕园区发展新的定位,在萎缩落后化工,提升精细化工的基础上,重点加快纺织印染、机械电缆产业的发展。纺织印染产业以发展高密细支和成衣加工出口为主,新发展无纺布生产,形成纺织生产集群。机械电缆产业以江佳、东强为依托,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以台资企业高富益为龙头,引进前后道配套加工,逐步向传动机械整机发展。

2、在区域布局上,从以北部化工区为主向以南部高新区为主转变。集全镇之力,启动实施南区开发工程,围绕纺织、机电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大、新、外项目,特别是园中园等重大项目,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打造南区第二条工业走廊,与333省道工业带连片成区,形成互动并进的发展格局。

3、在招商策略上,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充分发挥园区环境优势,积极转变招商策略,提高项目入园门槛,增强产业转移的选择性。围绕纺织和机电产业,突出区域招商、产业招商和特色招商,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的龙头项目,引进上、下游企业,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体系和集群效应。

4、在保证措施上,一是配强招商人员,抽调最强的人员充实到招商一线,由两名科级干部带队招商,配备一辆车子,每人不低于3万元专项经费;二是突出重点区域招商,外资以台湾密集区为主;纺织项目以苏州、无锡、常州密集区为主;大项目以上海为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力争在大项目、高新技术和外资项目有新突破。三是强化以商引商,采取特殊激励,对于当年招引5亿元项目或当年外资到账1000万美元的奖励100克金牌一枚,并授予招商功臣。

三、强化生产要素协调

一是用好融资公司平台,加大筹资力度,全年融资不低于1000万元,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探索被征地农民或村以合股的办法共同建设园区。

二是想方设法解决用地问题,通过有效置换和项目点供等途径争取土地指标,同时积极申请调整建设用地规划,优先保证园区发展需要。

三是探索实施园中园建设,从园区中拿出部分土地与苏南或上海等地园区挂钩,联合开发,共同收益。

四是筹备建立化工、纺织、机电产业协会,聚合行业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同时主动协调银行,鼓励银行在头灶增设信贷网点,实施信贷与开户挂钩,探索建立连琐担保机制,不断优化信贷环境。

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1、抓住苏通大桥即将开通的机遇,尽快竣工镇北工业大道,打通南北向主干道,快速拉开南区框架,完成“三纵两横”的道路、桥梁、给排水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实现绿化、亮化,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在南区设立全民创业园,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标准化厂房,构建创业的良好平台。依托纺织、机械产业,大力发展配套加工,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水平,推动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力争明年定报企业总数突破30家。

2、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划一览表

园区建设范文4

关键词 蔬菜科技园区;建设;江苏淮安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81-01

近年来,淮安市建设了不少蔬菜科技示范园,如农业部设施蔬菜标准园、省蔬菜科技综合展示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这些园区的前期建设多为国家财政资金,具有浓厚的公益性色彩,旨在为面上蔬菜生产提供技术支持[1-2]。为更好的发挥蔬菜园区示范功能,实现园区建设、运转的良性循环,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淮安市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探讨如下。

1 健康园区的理念:政治与经济的平衡

蔬菜科技示范园区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示范园区成功与否,衡量的标准至少需要考虑到政治和经济2个方面因素。从政治角度来讲,至少要使园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要得到各阶层绝大部分专家的认同和领导的认可,这就要求园区要具有科技先导性和服务公益性;从经济角度来讲,要解决园区长久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至少要能做到园区自力更生,总体上不亏损,即使在没有外部补血的情况下,自己也能造血。

政治与经济要有一个平衡。全面讲政治不讲经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即使有成绩和成果也会是昙花一现,不会有整体的活力和发展的后劲;只讲经济不顾政治,就失去了园区建设初衷,偏离了方向,从而失去生命力。事实上,政治和经济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政治好就是影响好,而影响好就能争取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资金投入;经济好才能有实力,而有实力才能做事情,才有可能去研究开发其他高科技的项目,才能更好的履行园区的公益性职能,从而赢得更好的政治声誉。2000年左右,淮安全市至少具有各类蔬菜园区200多个,但到目前仍运转良好的不是很多,少部分已销声匿迹或名存实亡。究其本质原因,就是这些园区没有找到政治与经济的最佳平衡点。

近三四年来,淮安市新建了一批蔬菜科技示范园区,部分园区已经经历了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运转也经过了一些尝试,可以说取得了一些成绩,政治上有一定影响,经济运转也没有大的亏空。但有前车之鉴,只有找到政治与经济的平衡点,才能良性发展。

2 园区运转主体:是企业而非政府

目前,财政投资的蔬菜科技示范园区绝大部分是各级政府或农业部门自己建设和运转的园区。园区代表的是本地最高的蔬菜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因为政府或部门占据着人才和资源优势,客观上容不得有任何的瑕疵和疏漏。而蔬菜生长受天气、土壤和人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长期长达数月,要做到面面俱到、万无一失,难度较大。一旦园区建设出现问题,一些人,特别是不懂行的人会认为是园区管理者(政府)的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够,是在浪费国家的资金和政府的资源。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应该转变角色,即政府搭台,由企业唱戏。一般来说,由企业运转基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便于提高效率和常态化管理;而政府部门通过政治、经济2种措施,调控企业和基地,通过赏功罚过,保证园区按照自己的方向发展。政府业务上的介入,主要是通过技术的支撑来扶持企业的发展,而对于技术支撑也要计算成本,且成本应由企业支付。

3 园区的生命力:引领科技创新,服务蔬菜产业

3.1 引进农业发达国家的先进品种

一般来说,栽培技术很难突破,栽培模式也很难改进,这就需要引进先进的品种。以番茄为例,国外先进的番茄品种平均产量可达到35 t/hm2以上,几乎每隔10 cm就有一穗花,而目前淮安市主打的一些品种平均产量很难突破5 t/hm2,土地产出率不可同日而语;颜色上,国内番茄多为粉红或大红果,而国外品种有紫色、黑色等多种颜色,可以丰富市场,满足不同需求。

3.2 尝试木质化栽培

可在连栋棚内开展辣椒树、番茄树栽培,即采取无限生长型品种,实现作物茎杆木质化,从而达到长期栽培,提高单株产量和空间利用率。

3.3 改良保温措施

冬季栽培,淮安市面上蔬菜生产保温主要靠草帘,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改良。展示、推广无纺布覆盖、大棚两中棚覆盖、用黑塑料带灌水吸收太阳能加热、日光温室太阳能加热等措施,解决面上生产难题[3-4]。

3.4 开发棚栽蔬菜

改变蔬菜在田间栽培的传统模式,改变蔬菜仅为食物的低级原始用途,使蔬菜走向精神消费的更高层次,成为城市儿童农业文化教育传承的载体,城市人家庭院休闲的新项目。

4 参考文献

[1] 玉兰,谢友荣,岳华,等.通辽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S2):61-63.

[2] 郭高,刘万程,张长青,等.对安徽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技2001(1):45-46.

园区建设范文5

一、科学规划,明确园区建设重点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市农村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等造成了严重损失。我们结合市情,综合考虑不同自然条件、经济区域等因素,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目标,通过去年10月市政府与省科技厅联合召开的“2008·四川*科技成果转化暨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会”,积极引进了省内外11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26人,赴*现场考察、实地指导,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及时编制了全市灾后重建产业园区实施方案,加快了产业园区建设的步伐。目前,巴州区青包山村无公害规范化栀子种植科技示范园、西华山村无公害规范化虎杖种植科技示范园、寿星村生猪健康养殖科技示范园,南江县石寨-回龙村黄羊健康养殖科技示范园、字库村食用菌种植科技示范园,通江县周子坪村银耳种植科技示范园、碧山村香菇种植科技示范园,平昌县七里村生态蚕桑种植科技示范园、创举村食用菌种植科技示范园建设进展顺利。

二、项目支撑,提升园区建设质量

在灾后重建产业园区建设中,我们依托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平台,积极争取国、省重点科技项目,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切实加快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转化,集中科技力量解决产业园区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效提升了产业园区的建设质量。通江县银耳种植科技示范园通过实施国家农转资金《通江银耳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已栽培袋栽银耳、黄背木耳、鲍鱼菇等11.5万袋,投资200万元的标准厂房和加工生产线工程已正式动工。南江县黄羊健康养殖科技示范园认真组织实施了国家支撑计划《抗寒保畜恢复南江黄羊生产的技术示范》项目,已按计划进度完成了羊群补栏、羊舍改造、疫病防治、新品种培育等工作,出栏羊8.45万只,存栏羊7.23万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优质无公害虎杖规范化种植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实施后,巴州区无公害规范化虎杖种植科技示范园区内种植农户户平增收800余元,以虎杖为唯一原料开发的“解毒降脂胶囊”年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生态蚕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在平昌县实施后,园区内新栽桑苗1560亩,推广新品种5个。

三、培养人才,强化园区建设保障

我们以各县(区)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实用技术学校为阵地,通过举办各类“田间讲堂”、“流动农校”和务工农民“双技能”培训班,加强了对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专业大户、农村科技致富能手的培训,已培育出科技“二传手”12.5万余人,为全市产业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今年6月25日,全省首个科技扶贫远程课堂在通江县银耳种植科技示范园正式开班,已组织320余名学员收看了“如何做好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的技巧、模式、渠道”等科技知识,学员普遍反映科技扶贫远程课堂形式新、效果好。南江县实施了“万名党员致富能手科技培训计划”,实现了在培训内容上由专家“主厨”转变为农民“点菜”;在培训方式上由“课堂教学”转变为“田间传艺”;在培训费用上由“谁学习谁付费”转变为“农民学艺、政府买单”,现已培训32个乡镇7个重点村的7640名党员。

四、创新体系,完善园区建设机制

一是大力推广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初步探索出了党政机关派、研学单位派、科农双向选的“两派一选”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建立了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巴州虎杖、平昌蚕桑等产业链科技特派员创新团队5个,选派科技特派员627人。平昌县科技特派员欧阳生探索出了“一主双股”(业主+科技特派员技术入股+农民土地参股)模式,科技特派员入股人均实现收入5万元,并带动了园区内1253户农户增收致富,其作法被《科技日报》宣传。二是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全市已建立5个市、县(区)科技信息中心、124个乡镇科技信息服务站和378个村社科技信息示范户。巴州区塘坝村科技信息服务站运行一年来,已向果农、菜农发送技术及市场信息1100多条,网上销售水果、蔬菜50多万公斤。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行“科技+支部+信合+协会”模式,目前全市有6万多农户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南江县组建了10个“南江黄羊光彩互助合作社”,参加社员1500多人。

园区建设范文6

关键词: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是一个自然的,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工业体系,主要表现在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和产品。尽管生态工业己是解决工业污染的根本途径,但要真正实现生态工业,还面临着技术、经济、法律、信息和组织等方面的许多困难和障碍。生态工业园区无论对我国还是对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它的建设需要在摸索中不断完善。

1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生态学在企业群落层次的实践模式,故在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规律,实行合理布局,构建工业生态链,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共进。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更应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具体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 因地制宜,以点带面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要根据当地实际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根据投入产出关系、产前产中产后关系,合理配置主导产业的旁侧结构,补充链条节点,尽可能地吸收不同类型的企业入园,形成功能丰富多样的工业生物群落消除节点瓶颈,以获得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1.2 循环经济理念,生态工业导向

在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战略原则。循环经济的理念是通过园区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践得到体现的,生态工业导向主要通过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闭合物质循环、低物质化以及能源效益最大化等措施来实现,考虑到园区建设的动态性,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将以动态逐步递升的方式加以实现。在建设和运营的不同阶段,提出生态工业体系的不同要求,提升运行水平,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审计,进一步提高生态工业网络中各环节的质量,增强系统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价值增值、信息传递的高效性,提高节点物质在系统内部各营养级之间的消费效率,形成各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品、废物到产品的多重利用的营养结构。

1.3 工业横向共生,要素纵向藕合

丰富园区工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补链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内的工业生态系统,鼓励生态系统成员在产品、企业、区域等多层次上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降低物质、能量流动的比率,减小物质、能量流动的规模,构筑工业生态系统框架,建设一体化工业生态链网,形成不同企业之间生态藕合共生和资源共享、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和持续利用,尽量减少废料的产生和排放,达到区域生态系统整体优化,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构建面向21世纪的产业园。

1.4 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系统优化

构建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络,建立灵活多样、面向功能的生态工业系统结构与体制,可以随时根据资源、系统、市场和外部环境的随机波动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和工艺流程,进一步增加系统柔性和多样性,减少对原料和产品市场制约作用的影响,提高工业系统的稳定性,使系统持续地保持高效性。

1.5 软硬虚实结合,目标分步推进

硬件指具体工程项目(工业设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软件包括园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优惠政策的制定等。园区建设必须以项目为基础,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软件建设,使园区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2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意义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最具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不但有利于园区内各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且可以在区域、行业范围内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引导绿色工业导向和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2.1 提升生态工业企业建设水平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可以针对工业系统薄弱环节,有选择地进行改造、建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地促进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和多级利用,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产品品质和竞争力,逐步完善产业链之间的关联,开拓物质循环新通道,使生态经济产业链不断得到强化、网状化,完成由传统的重污染行业到绿色产业的战略转变;由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废物排放的开放型线型物质流动过程向整体半开放、局部封闭的准循环物质流动模式转变;促进传统工业的生态经济结构重组和生态经济结构转变。

2.2 促进资源利用一体化、多线条、深层次流动发展

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园区企业将改变传统直线型的生产过程和高投入、低产出、重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方式,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物质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组织工艺路线,确立多线形、网络状的资源利用模式,高效合理、多营养级、多层次地利用资源能源,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深层次解决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工业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结合,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生态环保型的跨跃。

2.3 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加强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落实力度,使园区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企业。依托支柱产业,逐步建立园区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联动机制,发挥园区(集团)的带动作用,引导并支撑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转变思维模式和发展范式,促进生态工业逐步从概念走向实践,合理利用和配置自然资源,形成良性循环。

3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不久,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此情况下,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在作好生态工业建设宣传引导的同时,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防止一哄而上,盲目从韦,积极而谨慎的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优势与劣势

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之初,首先要考察该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及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明确这些建区的先决条件是否能为园区内各企业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其次要考虑建区地点的区位状况,考察其是否能为为园区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的快速输入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与交通保障;再次就是要明确园区内企业是否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以为园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以及企业的产品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园区提供较好的产业发展空间;最后还要考虑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看其是否能够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为园区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发展机遇和坚实的组织保证,这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内在动力。

3.2 发挥政府职能,挖掘产业关联

生态工业的建设需要多个产业或企业进行生态工业的链接,如单纯依靠企业自己进行这种涉及多方面企业的协调和组合,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但同时也应注意在对企业进行链接之前,应明确各类别的产业应具有关联度或潜在的关联度,即各产业存在着韦实上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传递流动关系,或者通过一定环节的补充,能够在各产业间建立起多通道的产业链接,形成互动关系,如果产业间没有关联或关联潜力,就不可能形成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3.3 提升区域功能,营造绿色文明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不仅仅是工业系统的建设和改造,而且要与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系统、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状况相协调。园区建设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提供大量高技术的就业机会,提高地方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起到带动作用,园区还通过建立绿色系统,保留或恢复绿色景观,集中处理废物,倡导绿色消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更进一步体现生态上业的理念,营造绿色文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