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律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律题

规律题范文1

一、话题统一规律。就是说一个句子或语段,都要围绕一个话题或主题进行表达。如

【例1】2008年湖南第5题下列各项中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可以说,不论天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A.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

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

C.“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

D.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皇称“真龙天子”

[解析] 上面这个语段是围绕“中华民族”和“龙”这个话题进行叙述的。A项中多了“唐人”这个意思,超出了话题;C项中多了“炎黄的子孙”这个意思,也超出话题;D项多了“皇帝”和“真龙天子”这两个意思,更超出话题;只有B项符合话题,所以答案是B。

二、事理规律。指语言表达要遵循四个顺序。

(一)时间顺序。就是按照时间的先后,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二)空间顺序。如按照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两边,从外到内(或从内到外)的顺序来说明或描写事物。

(三)逻辑顺序。如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先总后分,由因到果,或按条件关系,转折关系等进行叙述、阐述分析。

(四)人的认识顺序。如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介绍、叙述,等等。如

【例2】(2008年全国卷Ⅰ第4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 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解析]需要填入的六个句子之间属于因果关系:其中句子④⑤表原因,叙述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的做法;句子①②③⑥表结果,叙述我国在粮食生产中取得的成就。原因部分中,句子④是方针,⑤是具体做法,两句顺序是④⑤。结果部分中,句子③⑥是具体成果,①②是重大历史意义,四句顺序为③⑥①②。最后结合横线前面“中国多年来”这些词语考虑,确定答案是B。

三、前后照应规律。在总分关系的句子或语段中,如果总说部分先说甲,后说乙,那么分说部分也会先说甲,后说乙;总说部分先说过去,后说现在,则分说部分也会先说过去,后说现在。如:

【例3】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他动物玩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度,但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

①老虎服服帖帖地在舞台上表演

②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

③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

④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解析】原句横线前面先说人类把其他动物“玩于掌中”,后说“主宰它们命运”,所以,横线中也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填句子。其中①③属于“玩于掌中”的内容,②④属于“主宰它们命运”的内容;要填的四句顺序为①③④②。故答案为B。

四、语序提示规律。为了使语言表达条理清晰,意思明白,句子中往往会使用一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如:然而、但、不过、另外、同时、最后、换句话说等,抓住了这些词语,句子顺序自然好把握了。带上指示代词“这些”的句子,应该紧跟在其所指代的内容后面。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的句子,应该前后相邻。回答问题的句子要紧挨提问的句子后面。最后一种情况是用时间词语、空间词语等提示,表达这些意思的句子要注意照应。如:

【例4】(2009年全国卷Ⅰ第4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情

A.③②①⑥④⑤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解析】横线前面的句子是总写狗忠义、勇敢和聪明的特点,句子③⑥是用具体事情表现狗忠义、勇敢的特点,根据前后照应规律确定,③⑥分别填入第一、二空。②⑤是具体说明狗的聪明,应紧接③⑥,但根据语序提示规律考虑,②中的代词“它”指代⑤中的狗,故排在⑤后面;又④中的“这种特殊的天赋”指代句子⑤②的内容,应排⑤②后面;剩下的句子①排最后。故本题答案是B。

五、句式统一规律。就是说为了增强句子的节奏感,或加强语气,提高表达效果,相同句式(包括结构相同和语气相同)的句子总是放在一起,或放在对称的位置。如:

【例5】(2007年全国卷Ⅱ第18题)把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字母符号。

_________ ,_________ ,人口不过二十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枕着清澈的多瑙河,_________ ;这是一个孕育了音乐奇才的小城,莫扎特让城中的一石一水无不浸润着音乐的魅力。

a.面积不过八十顷

b.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城

c.偎依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

d.这是一个迷人的小城

e.却有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f.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解析】依据句式统一规律以及句中的分号确定, a与“人口不过二十万”都是主谓结构,应填在第二空;c与“枕着清澈的多瑙河”都是动宾结构,应填在第五空;又依据话题统一规律可知,第一个分号后面的句子描写小城的美丽风光,前面的句子叙述小城的人文历史;因此描写景物的句子d和f分别填在第四、六空,叙述历史的句子b和e分别填在第一、三空。故答案是baedcf.

六、情境和谐规律。指一个句子或语段所表现的情景,或明快,或暗淡;或喜悦,或悲伤;或褒,或贬。如:

【例6】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瘦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解析】原句中横线后面的文字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情境,根据情境和谐规律,可以排除选项A、C、D,所以答案为B。

七、句式和谐规律。指句子要匀称,即相邻的句子要字数相等(结构尽量相同);上下句子押韵等。如:

【例7】填在下面文字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 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1)中,从横线后面三个短语都是四个字,所以横线中填②最恰当;(2)中,从句末韵脚“茂”字考虑,横线上填④,可以用“绕”字押韵。故答案D。

【能力提高训练】

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建筑是凝固的诗:_________ ; _________。诗有古代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_________,_________ 。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信息

② 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2.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填句子的序号

①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到了札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

⑤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

⑥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规律题范文2

下面我们先看2013年江苏高考物理压轴原题:

在科学研究中,可以通过施加适当的电场和磁场来实现对带电粒子运动的控制。如题15-1图所示的xOy平面处于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图像如题15-2图所示。x轴正方向为E的正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为B的正方向。在坐标原点O有一粒子P,其质量和电荷量分别为m和+q。不计重力。在t=■时刻释放P,它恰能沿一定轨道做往复运动。

(1)求P在磁场中运动时速度的大小V0;

(2)求B0应满足的关系;

(3)在(0

1.准确体现了物理学思想、方法、规律

所谓物理学思想,就是研究学习物理过程中形成的符合物理规律、物理逻辑、形成物理体系和物理方法的结果。“物理”即事物的内在规律,它体现的是物质的运动形式、物质结构等物理变化、发展必定服从某种特定的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本题从科学研究实际出发,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力情况很容易找出其运动规律。分析到这儿,解决第(1)问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在0~■时间内,粒子在电场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v0=at=■t=■(■)=■

2.注重能力的考查

(1)注重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的考查

理解能力包括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适用条件并能应用于物理问题。理解能力包括能从物理概念和规律出发,根据具体物理问题中已知的事实和条件结合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结论或做出正确判断,第(2)问正是对这种要求的准确把握。

粒子垂直磁场方向进入匀强磁场,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这里要注意粒子在时间内可能做多次圆周运动),在t=2ι时在磁场中运动结束并沿-X轴运动才能沿一定轨道做往复运动(如图),设其周期为T,

则有(n-■)T=τ(n=1,2,3……),又有qvB0=m■,T=■,可解得B0=■,(n=1,2,3……)

(2)注重分析、归纳、综合能力的考查

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是一种推理方法,由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规律、原理,第(3)问重点之一就是对这种能力的考查。

在t0(0

(3)注重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找出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数学的特点、规律进行推导、求解和合理外推,并能根据物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和所给条件,恰当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等形式和方法进行分析、表达,能够通过分析图像找出其所表示的物理内容,用于分析解决问题。这一点在第(3)问中依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接着(2)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得到粒子运动轨迹如右图,到4τ+t0时刻v=0,此时x=0,y=2(r1-r2),再正向加速y0时间到5τ时刻又在正向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6τ时刻再在电场反向减速,7τ-t0时刻速度又为0,x=0,y=2(2r1-r2),到8τ+t0时刻速度为0,x=0,y=2(r1-r2),……所以当v=0时,或x=0,y=2[kr1-(k-1)r2]=■,

x=0,y=2k(r1-r2)=■(1,2,3……)从而得出本题完整答案。

规律题范文3

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有规律的,其中一条基本的规律,我认为就是:关注实践、反思实践、研究实践、改进实践,在关注、反思、研究、改进实践的过程中取得成功,收获成果,实现成长。

教育科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古今中外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无不来自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或有丰富、深刻的实践背景,缺乏或者轻视教育教学的实践,要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尤其适用于教育教学研究,尤其适用于广大一线校长和教师。因此,教育教学的研究必须基于教育教学的实践,特别是要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基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学校的教育科研才有根、有效,校长和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并获得专业发展。一线校长和教师的关注点、研究点、着力点应该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校长和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学校教育科研和校长、教师成长的真正起点和基点,实践―反思―成长,是学校教育科研的规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张景彪、赵庭标校长带着他的由“鹰一样的个人”组成的“雁一样的团队”,遵循着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的许多方面作出了实在、有益的探索。认真拜读这本集子不难发现,他们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一是来自于实践,二是来自于自身,总之是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才如此紧密地联系着,他们的教育科研才如此有效地促进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的教育科研成果才如此丰富、多样、鲜活而引人入胜。东外的发展,东外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结果,也是遵循学校教育科研规律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结果。而遵循规律的教育教学才是最好的教育教学,遵循规律的教育科研才是最好的教育科研,遵循规律的教师发展才是最好的教师发展。

规律题范文4

一是分类欠缺,整合能力不强。如2012年佛山一模语文卷题16:“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4分)”。(“2012年佛山一模语文卷”请上http://网查询,本文从略)考生答:“①它身上拥有美丽纯洁,脱俗、清馨的气质;②花无异色,含露低垂,清新脱俗,散发淡淡的清香;③不附庸风雅,矜持含蓄;④顽强,坚持,自持,一成不变。(得2分)”。①②答点既写“外形”又答“内质”,③④答点同属“内质”,答点紊乱,也漏答“启示”答点。可见考生不懂得按“外在特征内在特征给人思想启示”进行分类整合而丢了2分。

二是要点不全,概括能力不强。如上例问题,参考答案是“①美丽、芬芳、妩媚;②清纯高雅(超凡脱俗、不附庸风雅、天然淡泊)、矜持含蓄;③羸弱轻柔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考生除了缺乏分类而将①②混答外,第③答点因概括不出而漏答。

三是随意作答,转换能力不强。如题目问“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合唱团”“竞选”)作简要赏析(4分)”。考生答“这两处词语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富有生机,更说明了树蛙的声音特点;‘合唱团’突显了群体的庞大,更具说服力。‘竞选’一词更能表现黑顶山雀的能力,更具吸引人,引人入胜,更具科学性、准确性”(得1分)。这个答案与参考答案“①‘合唱团’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聚集在一起鸣叫的大群雄性树蛙。②‘竞选’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黑顶山雀为争夺等级地位鸣叫的变化”差别很大,失分严重,主要原因在于考生缺乏转换能力。

四是字数超多,答题不合规范。考生往往不分点作答,思路混乱,而字数又写得特别多,使表达未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丢分颇多。

有鉴于上述四种情况,我们在阅读复习阶段务必要落实“整合、概括、转换、规范”文本阅读四环节,提升应考能力。

一.先说整合,略谈两类

㈠首先整合高考必考论述文阅读题型及解题规律(五类热点题型整合,限于篇幅,解题规律介绍从略)

1.含义理解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3、14两题,2009年13题,2008年13题,2007年13题。(题略,下同)

2.信息筛选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2题,2010年12题,2009年12题,2008年12题,2007年12题。

3.文意归纳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0年12题,2009年12、15题,2008年15题。

4.文脉梳理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08年15题,2007年14题。

5.观点评判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5题,2010年15题,2009年14题,2008年14题,2007年15题。

㈡其次整合高考选考类(所有文体)阅读题型及解题规律(八类热点题型整合,限于篇幅,解题规律介绍从略)

1.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的题[语句含义(效果)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4题、21题,2010年17题,2009年16题,2008年19题。

2.分析语言特色的题[语句写作技巧(手法)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9题,2010年19题,2008年20题。

3.分析材料、手法、语句作用的题[行文表达作用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6题,2010年20题,2007年16题。

4.提取要点的题[信息筛选(概括)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7题、20题,2010年16题、18题、21题,2009年17题、19题,2008年17题,2007年19题。

5.分析写作意图的题 题例:广东高考2009年18题、21题。

6.评价观点类题 题例:广东高考2009年20题,2997年20题。

7.归因探究类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8题,2008年16题、21题,2007年17题。

8.文本内探究类题 题例:广东高考2008年18题,2007年18题、21题。

二.次说概括,谈六点

文本阅读概括表述题信息取舍规律约有六种:

1.举例处,取概述舍例子。行文常常离不开举例。举例是围绕文段前后的概述性文字列举事实的,因此概述部分是主要内容所在。

2.人景处,取人舍景。文段中既写人又写景时,写人处自然是文段的中心所在。

3.映衬处,取主舍次。为了使描绘的对象特点更为鲜明,使行文的内容更为厚实,作者常常借“彼物(人)”以衬“此物(人)”,而“此物(人)”必然是文段的中心所在。

4.转折处,取后舍前。遇到有“却”“不过”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的语段时,一般说来,转折后的内容往往是作者的主要意思。

5.正反处,取正舍反。阐述事理时,为了使所阐述的事理更为鲜明,常常在正面说理之余辅以反面说理,以彰显作者的观点。此时,正面说理处才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6.比喻处,取本舍喻。比喻的目的是帮助描写、说理,所以在喻体与本体之间,本体才是段落的中心所在。

解题示例1:

2010广东题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突然醒来。……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在厨房两人相遇了。……(注:省略号是小说举例的文字)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说明做贼心虚)

概括规律:

⑴举例处,取概述舍例子

⑵人景处,取人舍景

⑶映衬处,取主舍次

⑷转折处,取后舍前

⑸正反处,取正舍反

将三段留取的句子整理并概括:

突然醒来。……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在厨房两人相遇了。……

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u,而且小刀还在那里。

……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可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为: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答案②③④点概括从略)

解题示例2:

2009广东题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题16.画线部分“踩出了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的悄然叹息,……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地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概括出末句为核心句。喻体:皮靴,深深的凹痕;本体:寄寓贵族“扎根大地”之意)

……

概括规律:

⑵人景处,取人舍景

⑹比喻处,取本舍喻

核心句“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寄寓了贵族“扎根大地”(扎根农民)的意思。整理出答案:17. ⑵:从日常生活方面,写托翁虽身为贵族,却离不开土地,离不开田园,离不开日常劳动。(答案⑴⑶点概括从略)16.寄寓贵族“扎根大地”之意。

三.再说转换,谈七点

文本阅读题表达转换规律约有七种:

1.原点换元,从原词句特点思考以替换同义词句。

2.同义互换,即不同的语句在说大体相同的意思,这些语句之间自然就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3.宾主互解,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据对这些“宾句”的解读,要理解这些“宾句”,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

4.因果互解,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有时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因果关系。在阅读中就要善于据因索果,或就果求因。

5.虚实互解,“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因而也就构成了“虚实互解”的关系。

6.连义互解,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这是“连义互解”。

7.对义互解,即语义相反相对的语句之间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互换规律深入解读文章,转换表达,求取准确答案。具体以2012年高考广东佛山一模语文16~21题为例进行例说:

1.原点换元,具体有6小点:

⑴题目关键词换元

题16.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物的“特点”可换成:形、质、旨。按这三点去“联系全文”,就不会失分。

⑵文本标题换元

题21.作者以“你能听到我吗”为题有何作用?标题“你能听到我吗”有三点可换元。你: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亲切;听到:环境安静无噪音方可“听到”(因果联系);吗:询问语气,引起关注、兴趣。(三角度三点答案)

⑶题目赋分换元

题21.“作者以“你能听到我吗”为题有何作用?(6分)”,6分:起码答三个要点,分①②③点答。

⑷题目问题换元

题20.“你认为动物的鸣叫声与哪些因素有关?(5分)”“与哪些因素有关?”可换成:为什么会鸣叫?“哪些”“5分”转换为要点多。(答案求因求全:求偶/群体大小/对象/好奇/争食/环境噪声)

⑸指代词换元

“你能听到我吗”,我:即文中“动物们的鸣叫声”。

⑹文中关键词换元

题19.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作简要赏析。

①合唱团:在一起唱歌的大群人群,有声音有形象。

②竞选:竞选高职,争夺等级地位等,有声音有变化。

2.同义互换

如解答题19,“合唱团”与前“它们”“雄性树蛙”同义,“团”与后面“队伍壮大”(大群)近义,“唱”与前“鸣叫”同义。综合分析得出答案:“合唱团”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聚集在一起鸣叫的大群雄性树蛙。

3.宾主互解

题17.⑤段划线句子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所说的⑤段划线句是个比喻句,目的是为了阐释前后主旨句“……它身上美丽、纯洁、脱俗、清馨的气质……”“清新脱俗的百合花散发淡淡的清香,就像婀娜多姿的清秀佳人,如梦似幻,超然脱俗,不染纤尘”。喻体与本体宾主互解。

解释宾句要从主句求解:⑴比喻(博喻);⑵连用四个喻体形象写出百合花的美丽,①“月下的霜雪”从整体写出花朵颜色的乳白、朦胧优雅(纯洁)特点;②用“无瑕疵的白玉”描写花色的纯然无瑕(纯洁);用“像少女的肌肤”写出花的柔嫩(清馨);③用“像水洗的胭脂”写出花的清新妩媚(脱俗)。

4.因果互解

题20.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动物的鸣叫声与哪些因素有关?(5分)(即为什么会鸣叫?“哪些”“5分”:要点多)

“鸣叫声”是“果”,回答的要点是“因”。一般行文,先因后果,变式行文则先果后因。与“鸣叫声”的同义互解词有:③段“招牌叫声”,④段“鸣叫声”,⑤段“叽叽喳喳”,⑥段“嗓门……高”,因此,据因果互解法可得答案:

动物的鸣叫声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求偶;②群体的大小;对象的不同;对陌生世界的好奇;争取食物;环境噪声。

5.虚实互解

题18.请结合全文,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6分)

解析:本文写与百合相关的景物人事为“实”,写百合的内在品格与给人的启示及感受等为“虚”,提炼核心句转换。

【参考答案】①自然事物,只有融入人的生活,才更有价值更具魅力。②本文分别叙写了百合花给我的童年带来幸福:百合优秀品格陶冶了我的性情;给我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百合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万事随心”“百年好合”等象征意义。③所以,百合已由一种简单的存在体走进了人的心田,走进了文化,成了经典,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百合的赞美之情。

6.连义互解

如解答题18和题16,可用连义互解:文段①②③④写百合花外表的“美丽旖旎”“芬芳妩媚”转到文段⑤⑥写百合花内在的“超然脱俗”“矜持含蓄”,再转到⑦⑧⑨⑩段写百合花给人的思想启示“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一种文化,一种经典的创造”“变成一种永恒”。进层的词语有段⑤的“尤为”,段⑦的“尽管……却……”等。

这样连义互解第16或18题就会准确得多。

7.对义互解,即语义相反相对的语句之间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如“你能听到我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正常回答有:⑴能听到,因为周围环境很静,无噪音干扰;⑵不能听到,因为周围环境很嘈杂,不安静。

⑴与⑵是相反关系。答题时,不能忽略从反向思考回答。

四.后说规范,谈两点

1.规范答题。何谓规范答题?一句话:答案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就是规范答题。实际上,规范=(或≈)整合+概括+转换。如果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整合信息,概括准确,转换到位,那么表达就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就自然达到答题规范的要求。本文不再展开论述。

2.规范写字。答题还要写规范字,即字迹工整不潦草不涂改。“字为文章之衣冠”,答案“外貌”“眉清目秀”,阅卷老师想不给印象分都难。

最后,特别提醒,高考阅读复习要落实好“整合、概括、转换、规范”文本阅读四环节,关键是按规律落实阅读训练。

规律题范文5

在教学中,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在此教学上应用了举出了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应用题,并从认识到理解。通过认识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从具体到抽象,数量关系带有一定的抽象,抽象的程度越高,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学生理解越难,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辩析能力。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搞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他们的思维,帮助了学生提高了辩析能力、分析方法,使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有效的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应用题教学规律

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本人在这几年数学教学中是如何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规律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孩子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的新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并能用生活中的语言或已学到过的数学语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数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学会准确地使用,并逐渐使它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实现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记得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乘法应用题”的课时,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的数学术语。结果一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效果。根据这一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乘法应用题,那些生僻的数学语言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在授新课前的复习十分重要,如这一节课就应要复习与之相应的基础知识——乘法的初步认识。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章节里,学生已理解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含义。那么,在学乘法应用题前先把这一知识点复习好,然后出示例题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题中哪个数量是表示“相同加数”。学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那么,乘法中的“相同加数”这个数量在应用题的条件中有特征可判断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不宜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应多出示几道,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逐渐总结出判断方法。其实,通过这样一系列判断练习,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情况:这个“相同加数”在乘法应用题的条件中常一些语言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好概念,在堂上练习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以下练习操作,再用语言表述:

1、举例(并在黑板画出图或是电脑投影)

几个小朋友在田地里种蓖麻,每行种了5棵,种了4行。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内容,数一数图画里每一行分别有蓖麻多少棵,各行的棵数是否一样多?之后再让学生说出:每行种有蓖麻5棵。

2.(直接利用教科书)拿出几本数学教科书,让学生看看书本后面的标价是否一样后说出:每本数学教科书的价格是5元。

通过类似以上的练习,多做几道不同的习题,让学生互相讨论、表术,这样对表示“相同加数”的语言、“每份有(是)几”的说法学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并由认识转入到理解。最后师生一起探究乘法应用题也就轻松多了。

二、规律二:认识和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的数量关系也是越难理解的。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学告诉了我,让我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和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更是从白纸一张起逐渐积累的,早期掌握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我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的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小时(几天、几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几天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长路”。然后,我便借助线段图,并在线段图画出小车模拟行驶的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着表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的认识还是不深的,为此,我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里,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句话是指“路程”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速度”和“时间”怎样求路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计算、写答。这样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三、规律三: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

有经验的教师应有这样的同感,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学习分析方法等,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活跃。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把握好练习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解答应用题训练。

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的。下面就思维训练举个例子:

“商店原来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发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有饺子粉多少千克?这是一道能用方程解答也能算式解答的应用题,这就要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在训练中,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理解出,找学生出等量关系: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把原有的重量设为未知数Ⅹ,学生代入数字。这样学生理解怎样列出方程。同时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列算式。这样类型的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一个提高;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就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

这个训练我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3.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

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或两个条件)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应用题。例如:一批货物,运走了10.5吨,---------------。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学生通过已学的数量关系知识并由题中问题展开思维可知条件缺少了“剩下货物的吨数”,于是便可以补充上一个条件“还剩---吨”。又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5千米的公路,7天完成。----------------?这是要求学生补充问题的训练,通过分析,题中有工作总量,有工作时间,欠缺的是工作效率。那么,可以把求工作效率“平均每天修多少米”作为问题来补充到题中。

4.改编应用题的训练。

改编应用题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横向联系的理解。在训练中,我经常用的方法是这样的:

按要求改变原题的某个条件与问题:

如:原题是: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求学生解答后把原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改编后再解答。

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用不同的方法解:

如: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相距多少米?

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怎样求?先让学后发表意见:发表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每分两个所走路程的和,再求4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解法的算式,并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哪种算式计算简便?

规律题范文6

一、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1.关键词:叶绿体、线粒体。

2.知识来源: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

3.命题热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结构特点和细胞分裂分化相关综合知识与细胞增殖机理。

【例1】如图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结构示意图,分析回答:(括号中填数字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1)该图中构成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 (填数字)。膜蛋白A在执行相应功能时需要消耗ATP,产生ATP的结构主要是[ ] 。

(2)该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突起即微绒毛,该微绒毛的基本骨架是 。微绒毛不仅可以增加膜面积,还可以增加细胞膜上 数量,有利于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等物质。

(3)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还具有 功能。图中的四种膜蛋白功能不同、结构有差异,其根本原因是 。

(4)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方式是 ,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

【答案】(1)②③④⑤⑥ [6] 线粒体 (2)磷脂双分子层 载体蛋白(膜蛋白A) (3)生物催化(或催化) 控制四种膜蛋白合成的基因(或DNA)不同(或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 (4)胞吞 流动性

【解析】(1)①是核糖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内质网、④是细胞膜、⑤是细胞核、⑥是线粒体,除①核糖体外,其余结构都具有膜;⑥线粒体是形成ATP的主要场所。(2)该微绒毛的基本骨架是指该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需要膜蛋白A(一种载体蛋白)的转运。(3)膜蛋白D能将双糖水解,是一种酶,故膜蛋白D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四种膜蛋白功能不同、结构有差异,其根本原因是控制四种膜蛋白合成的基因(或DNA)不同。(4)免疫球蛋白是生物大分子,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胞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该作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规律总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考查不同类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特点,真核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如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与分泌。特别注重对病毒与免疫进行综合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命题者往往以近年的科研成果或热点话题为材料,综合考查分化、衰老、癌变与凋亡的特征、机理、免疫、细胞全能性、植物的组织培养及胚胎干细胞等知识。

复习时,要重视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的特殊性的辨析,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熟记各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弄清细胞癌变、细胞凋亡、细胞分化、细胞坏死和细胞全能性等概念的本质区别。

二、新陈代谢的综合问题

1.关键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2.知识来源:酶的性质、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光合作用及其重要作用和细胞呼吸。

3.命题热点:内环境的稳态与物质代谢表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过程及影响因素。

【例2】盐胁迫是指在高盐度环境中,植物生长受到影响。当今,世界上约20%的耕地和50%的灌溉地正在受盐分的影响,低浓度的盐胁迫能刺激植物产生应激反应,通过提高一些生理生化的代谢过程抵抗盐胁迫。亚精胺(Spd),是一类含有氨基的化合物,能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某课题组研究了外源亚精胺对不同浓度 NaCl胁迫下黄瓜的缓解效应。

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一致的黄瓜幼苗随机均分为10组,1~5组分别用质量分数为0、20 mmol/L、60 mmol/L、100 mmol/L、140 mmol/L的 NaCl处理,另外5组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的基础上再喷施等量的0.1 mmol/L Spd。五天后用氧电极法测定植物组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用氧气的释放量和吸收量表示)。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处理 0 20 60 100 140

净光合速率

(μmol/O・s) NaCl 11.21 11.82 9.82 5.35 0

NaCl+Spd 11.22 11.96 10.63 5.85 1.29

呼吸速率

(μmol/O・s) NaCl 4.52 4.61 3.36 1.08 0.91

NaCl+Spd 4.53 4.63 3.98 1.39 0.98

叶绿素

(mg/g) NaCl 5.11 5.13 4.23 3.67 2.01

NaCl+Spd 5.13 5.17 4.51 3.71 2.05

鲜重(g) NaCl 23.02 23.98 18.98 10.29 7.71

NaCl+Spd 23.12 24.05 20.03 11.01 7.73

干重(g) NaCl 9.81 9.92 8.97 6.89 4.56

NaCl+Spd 9.83 10.2 9.02 6.91 4.49

(1)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和 。在NaCl浓度为0时,对照组氧气产生的速率是 μmol/O・s。

(2)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黄瓜幼苗的呼吸作用速率变化趋势是 。条件都适宜,用100 mmol/L NaCl处理的黄瓜幼苗在每天光照12小时情况下,能否正常生长? 。

(3)课题小组成员从用高浓度的NaCl处理的黄瓜幼苗中,分离出一株抗盐胁迫较强的植株。高浓度的NaCl对该植株的形成起了 作用。

(4)从表中数据分析,在高盐胁迫下,导致植物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植物因缺水而引起部分气孔关闭,导致 ,从而使黄瓜幼苗暗反应明显减弱。同时由于 的分解加快,影响植物光反应阶段中光能的吸收和转换。

(5)氧电极法是科研单位测定植物组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较常用的方法,在测定净光合速率时,需将实验装置于适宜的光照下;在测定呼吸速率时,需将实验装置进行 处理。该条件下,植物细胞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 。

(6)实验结论: 。

【答案】(1)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 是否喷施0.1 mmol/L Spd 15.73 (2)先增加后降低(其他答案不给分) 能(正常生长) (3)选择 (4)CO2吸收(固定)量减少(答CO2浓度减少不给分) 叶绿素 (5)遮光(或黑暗) 线粒体基质 (6)亚精胺能缓解盐胁迫

【解析】(1)分析表格中实验的处理方法可知,1~5组分别用质量分数为0、20mmol/L、60mmol/L、100mmol/L、140mmol/L的NaCl处理,另外5组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的基础上再喷施等量的0.1mmol/L Spd,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是否喷施0.1 mmol/L Spd;由表格中信息可知,在NaCl浓度为0时,净光合作用强度是11.21μmol/m2・s,呼吸作用的强度是4.52μmol/m2・s,因此实际光合作用速率是15.73μmol/m2・s。(2)分析题干信息,NaCl浓度分别为0、20mmol/L、60mmol/L、100mmol/L、140mmol/L时,呼吸作用强度分别是4.52、4.61、3.36、1.08、0.91μmol/m2・s,因此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黄瓜幼苗的呼吸作用速率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降低;由表格信息可知,100mmol/L NaCl处理的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是5.35μmol/m2・s,呼吸速率是1.08μmol/m2・s,因此用100mmol/L NaCl处理的黄瓜幼苗在每天光照12小时情况下,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大于0,植物能正常生长。(3)由于高浓度的NaCl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抗盐胁迫较弱的植株会死亡,抗盐胁迫较强的植株更容易存活。(4)气孔是二氧化碳进出的门户,气孔关闭,进入叶肉细胞间隙的二氧化碳少,二氧化碳固定量减少,进而影响光合作用中暗反应速率,同时在高盐胁迫下,叶绿素的分解加快,影响植物光反应阶段中光能的吸收和转换。(5)为了消除光合作用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在测定植物呼吸作用时,需将实验装置进行遮光或黑暗处理;有氧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6)分析题图可知,在相同的NaCl溶液浓度下,加入亚精胺的实验组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增大,这说明亚精胺具有缓解盐胁迫的作用。

【规律总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关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概念判断、曲线表格的分析是该考点命题的常见命题形式。命题突出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概念、原理、过程、物质能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的综合性考查(包括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一种生命过程,还是一个实验流程,其结果都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表示。

表格信息就是相关试题中最重要的信息,分析结果时,首先要弄清表格的由来,然后根据生命过程的原理或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正确分析题中的设问。在解答材料表格题时,必须通过阅读表格,理解表格中所表达的生物学内涵,转化有效信息为可利用的信息,并将其迁移到新情景中去解答问题。

三、调节与免疫

1.关键词:激素调节、抗原和抗体。

2.知识来源: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内环境的稳态表现、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命题热点: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神经调节结构基础与功能、兴奋的传导、内分泌器官功能与相应激素的调节作用(负反馈调节)、特异性免疫。

【例3】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弧病毒(GCRV)引起的,草鱼患病后死亡率非常高,目前尚未找到防治药物,该问题一直是草鱼养殖的“瓶颈”,科学家尝试制备核酸疫苗打破该“瓶颈”,下图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PV7双基因草鱼呼肠弧病毒遗传物质与某质粒连接,并通过草鱼攻毒实验检测免疫保护效果过程示意图。

注:1.图中P10和PH为启动子,箭头表示转录方向;2.PV71和PV72为草鱼呼肠弧病毒外壳蛋白基因(DN段)。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核酸疫苗实验鱼的死亡率和免疫保护率记录表

组别 疫苗注射量 实验鱼数 死亡鱼数 死亡率 免疫保护率

1 10ug 20尾 0尾 0 100%

2 30ug 20尾 0尾 0 100%

3 60ug 20尾 1尾 5% 95%

空载体 30ug 20尾 6尾 30% 70%

对照 0 20尾 20尾 100% 0

(1)GCRV的遗传物质是双链RNA,可通过设计一对引物,通过 技术获取大量的PV7基因。

(2)制备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核酸疫苗时需将PV7双基因与质粒进行连接,将两个PV7基因先后连接到质粒上时切割质粒使用的限制酶 (填“相同”或“不同”),这样做有利于 。

(3)攻毒实验检测是指将不同浓度的核酸疫苗导入草鱼体内,通过转录和翻译产生草鱼呼肠弧病毒外壳蛋白,使草鱼生成抗体和 细胞,同时给各组草鱼注入相同浓度的GCRV,统计草鱼免疫保护率,实验结果说明 ,导入空载体(普通质粒)的草鱼免疫保护率达到70%,但草鱼体内并未检测到抗体水平的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 。

(4)核酸疫苗注射入草鱼 后,科学家发现PV7基因在启动子的驱动下持续表达,至第49天核酸疫苗仍没有被降解,仍能检测到PV7基因的转录,综上所述,与常规的基因工程生产的蛋白质疫苗相比,核酸疫苗所具备的优点 。

【答案】(1)PCR (2)不同 提高核酸疫苗构建的成功率 (3)记忆 核酸疫苗起到了保护草鱼、预防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作用 导入草鱼体内的空载体(普通质粒)能提高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4)内环境 抗原性强、保护时间长、安全性好、制备和运输方便

【解析】(1)获取大量的PV7基因一般使用PCR技术。(2)切割质粒使用不同的限制酶可防止任意连接,从而提高核酸疫苗构建的成功率。(3)核酸疫苗导入草鱼体内,导致草鱼因特异性免疫而生成抗体和记忆细胞;注射核酸疫苗后,同时给各组草鱼注入相同浓度的GCRV,草鱼免疫保护率明显上升,说明核酸疫苗起到了保护草鱼、预防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作用;导入空载体(普通质粒)的草鱼免疫保护率达到70%,但草鱼体内并未检测到抗体水平的明显增加,很可能与不产生抗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有关。(4)核酸疫苗注射一定是进入草鱼内环境中。核酸疫苗具有抗原性强、保护时间长、安全性好、制备和运输方便等优点。

【规律总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机理、艾滋病毒的作用机理、预防接种机理是近年各地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试题往往结合示意图考查。新情境与新流行病发病机理和疾病预防等社会热点之间的结合以及器官移植等科技热点也成为高考命题的亮点,常以实验题型呈现。

解题时要注意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与区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的分析比较、与免疫相关的几种细胞的来源与作用、被动免疫与主动免疫、免疫异常引起的几种疾病的特点。第一步,确定考查对象,是特异性免疫还是非特异性免疫,从消灭抗原的方式判断免疫方式;第二步,联系教材,弄清解题所运用的理论依据;第三步,结合问题进行推理并确定答案。

四、遗传变异及育种

1.关键词:基因。

2.知识来源: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及遗传的物质基础。

3.命题热点:减数分裂与遗传定律的实质、遗传物质变化分析;经典遗传学实验分析、遗传方式的判断、遗传系谱图的分析、遗传图解的书写;有关提高粮食和畜牧业产量的育种(杂种优势在育种中的应用);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表达)。

【例4】鼠类动物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下面是与鼠有关的遗传问题。

(1)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饲养的某种小白鼠群体中(有雌雄正常尾和短尾多只),一对正常尾的双亲鼠生了一只短尾雄鼠。这只短尾雄鼠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由它的双亲携带的隐性短尾基因造成的?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只考虑常染色体遗传和一个配种季节)。

提出假设:

假设1: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假设2: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显性纯合子;假设3: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杂合子。

设计并完成实验:用这对正常尾双亲中的雌鼠与该短尾雄鼠,观察并记录子代尾的表现型。

实验结果:子代出现正常尾小白鼠和短尾小白鼠。

实验结论: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即假设1成立。

实验分析讨论:有人认为该实验过程及结果不足以完成相应的探究,请进行有关内容的改进:

①用 ,观察并记录子代尾的表现型及比例。

②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子代 ,则证明该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纯合子;若子代 ,则证明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杂合子;若子代 ,则证明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

(2)在小家鼠中有一突变基因使尾巴弯曲(用A和a表示有关基因)。现有一系列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亲代 子代

雌() 雄() 雌() 雄()

1 弯曲 不弯曲 50%弯曲,

50%不弯曲 50%弯曲,

50%不弯曲

2 弯曲 不弯曲 全部弯曲 全部弯曲

3 不弯曲 不弯曲 全部不弯曲 全部不弯曲

4 弯曲 弯曲 全部弯曲 全部弯曲

5 弯曲 弯曲 全部弯曲 50%弯曲,

50%不弯曲

请分析回答:

①只依据第 组的杂交结果,即可判断小家鼠尾巴形状的突变基因的遗传方式;该遗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 。在各杂交组别中,不能直接判断性状显隐关系的是第 组。

②有人发现,小家鼠中短尾(B)对长尾(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纯合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若让第2组后代中的一只短尾雌鼠和一只短尾雄鼠,则理论上子代中成活个体的表现型(不计性别)及比例为 ;产生的弯曲短尾雌鼠中,杂合子占 。

【答案】(1)①该短尾雄鼠与多只正常尾雌鼠 ②全为短尾鼠 出现正常尾鼠及短尾鼠,且比例为1∶1 出现正常尾鼠及短尾鼠,且比例不为1∶1 (2)① 5 交叉遗传 1、3、4 ②弯曲短尾∶弯曲长尾∶不弯曲短尾∶不弯曲长尾=6∶3∶2∶1 100%

【解析】只有子代数量足够多时,才会出现典型的性状分离比,因而实验中应将该短尾雄鼠与多只正常尾雌鼠,观察并记录子代尾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全为短尾鼠,则证明该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纯合子。若子代出现正常尾鼠及短尾鼠,且比例为1∶1,则证明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杂合子。若子代出现正常尾鼠及短尾鼠,且比例不为1∶1,则证明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由表中的杂交组合5可知,子代雌雄个体的表现型不同,有性别差异,因而可判断小家鼠尾巴形状的突变基因的遗传方式为伴X遗传,特点是交叉遗传;通过第2、5组可判断显性性状是弯曲,不弯曲为隐性性状;第1、3、4组不能直接判断显隐性;第2组后代中的短尾雌鼠的基因型为BbXAXa,短尾雄鼠的基因型为BbXAY,理论上子代中成活个体的表现型(不计性别)及比例为弯曲短尾∶弯曲长尾∶不弯曲短尾∶不弯曲长尾=6∶3∶2∶1,弯曲短尾雌鼠全为杂合子。

【规律总结】遗传判断实验设计是高考试题命制的难点和热点,也是高考试题的压轴之作。考查的方向主要有:细胞质遗传与细胞核遗传判断性实验、相对性状中的显性与隐性判断性实验、非等位基因存在位置的判断性实验、等位基因位于染色体类型的判断性实验、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性实验、环境因素影响与基因控制性状的判断性实验、染色体基因缺失与基因突变的判断性实验、纯合子与杂合子判断性实验、根据性状判断生物性别的判断性实验等。

解题时往往先从结论推知结果,回答问题时再通过结果推知结论。复习过程中要通过题型训练总结建构相应的思维模板。如建构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性实验设计模板:

(1)显性突变是由隐性基因突变成显性基因,突变一旦完成,则立即表现出显性性状,选取具有突变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子代会表现出原有性状。

(2)隐性突变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性状往往不会立即表现,直到出现隐性纯合子为止。若选取具有突变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则后代只表现出突变性状。

五、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关键词:种群。

2.知识来源:生态因素、种群及其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3.命题热点: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综合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例5】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λ值和时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 进入生物群落,图中“”表示 ;生态系统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是 ;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由图乙可知,该种群在第 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当种群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斗争的变化趋势是 。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的能力,同时也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能量流(动方向) 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或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物再利用,合理给分)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40 逐渐增强 (3)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图中“”表示能量流动方向,生态系统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是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或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物再利用),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2)据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第40年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增加食物,改善环境条件、减少天敌等。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更为强大,光合作用更强,对光、二氧化碳、无机盐等环境资源利用加强,而且由于环境较适宜,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群落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规律总结】生态学综合分析题从考查的内容看,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间关系与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运用是高考的命题热点。命题的角度有:以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通过曲线图表等信息综合考查;通过曲线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联系新情境考查群落的演替;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具体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的功能;运用生态系统的原理解决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生态学多以曲线、示意图的形式出现,解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从曲线和示意图中提炼信息,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涉及的食物链;再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引起曲线变化的原因,解释示意图说明的问题;最后对问题进行判断,按要求进行规范作答。

六、生物技术实践与现代生物科技

1.关键词: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

2.知识来源:微生物的利用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应用。

3.命题热点: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数目测定的方法,选择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克隆技术与细胞的全能性,胚胎工程与减数分裂和遗传,基因工程与基因的表达,单克隆抗体与免疫。

【例6】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形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 分解成 。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染料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并加以鉴定,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溶液 水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培养基乙 (填“能”或“不能”)用于鉴定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

【答案】(1)纤维二糖 葡萄糖 (2)红 透明圈 (3)不能 液体培养基不能分离单菌落 不能 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能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

【解析】(1)葡萄糖苷酶可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2)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3)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而培养基甲中没有琼脂,是液体培养基;要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需要以纤维素为主要碳源的培养基,培养基乙不具有选择的作用。

【规律总结】微生物的培养与运用、生物样品中成分的提取、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运用等是高频考点。试题通过实例,考查有关生物技术的原理、实验设计的思想方法与思路和实验操作等,同时还会与必修部分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考查。命题时常呈现轮考特点,且常以简单的记忆内容为主。

复习时要加强对教材中知识的深层理解,加强自身搜集信息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审题识图能力、规范表达能力的培养。解题时要认真审题,联系教材知识,重视运用专业术语作答。

【例7】 2014年10月19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曾艺研究团队领衔完成的研究成果,宣布首次发现了乳腺中的多能干细胞,“刷新”了由国外科学家在2011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乳腺干细胞只存在单潜能性的理论,并以此为切入点,为靶向治疗乳腺癌提供新思路,奠定了乳腺癌干细胞治疗应用的基础。请依据上述材料及教材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成年人体内存在的组织干细胞可根据其发育潜能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三种类型,其中全能干细胞是 ,在形态上具有 等特点,来源于胚胎培养中的 期 (填胚胎结构),也可从胎儿的 细胞中提取。

(2)乳腺中的多能干细胞能分化形成各种类型的细胞,该变化过程的实质是 ,引起细胞之间功能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填物质)不同,根本原因是 (填物质)不同。多能干细胞的获得,不使用胚胎细胞或卵细胞,也不诱导发育成个体,因此,不会像生殖性克隆一样引发 问题。

(3)乳腺癌是乳腺细胞在 的作用下基因发生了突变,可通过形态上的变化来进行判断。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乳腺干细胞的特异标记――蛋白C受体是一种细胞膜表面受体,将来针对它而设计的药物 (填“需要”或“不需要”)进入细胞内起效,因而是理想的药物靶点。

(4)目前对于细胞的研究较为广泛,如可将干细胞用于检测有毒物质是否引起了基因突变,此应用在分子水平上需要采用 技术。

【答案】(1)胚胎干细胞 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 囊胚 内细胞团 原始性腺 (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蛋白质 mRNA 伦理 (3)致癌因子 不需要 (4)DNA分子杂交

【解析】(1)全能干细胞即是胚胎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发育的囊胚时期的内细胞团细胞,这个时期的细胞具有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等特点,另外胚胎干细胞也可来自胎儿的原始性腺细胞。(2)多能干细胞发育成不同类型细胞的过程实质是细胞分化,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蛋白质是细胞功能的体现者,所以细胞之间功能差异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不同,而蛋白质的表达受mRNA控制,即根本原因是mRNA不同。(3)乳腺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会发生突变导致癌变,由于乳腺细胞膜表面有受体蛋白,因此不需要进入细胞内。(4)用干细胞来检测是否发生突变的常用方法是DNA分子杂交。

【规律总结】基因工程、植物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制备、胚胎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发育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胚胎工程往往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综合考查,生态工程多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从具体成果中提验知识,结合图像、文字信息考查基因工程”“借助图像表格展示信息,考查细胞工程”“借助示意图,考查胚胎发育及胚胎工程的若干技术”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形式。

复习时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加强对生物学专业术语、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识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解题时要规范汉字的书写和加强语言表达,做到审题迅速,获取信息正确,分析到位,书写语言严谨、规范。

七、 实验设计

1.关键词:实验设计。

2.知识来源: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结论的预测。

3.命题热点:证明某种激素的生理功能、酶的催化特性与发挥作用的条件、遗传学实验设计及综合分析、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因素。

【例8】 有研究者宣称:山核桃的外果皮提取物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损伤作用,能有效防护动物辐射损伤。某小组同学对此提出了质疑。通过咨询专家,他们了解到动物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SOD,是O22-的天然消除剂)的活性可作为确定防护辐射损伤作用的效果指标之一。大剂量辐射会降低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机体对辐射的防护功能。

该小组准备利用动物进行实验探究。基本思路是:给实验动物注射山核桃外果皮提取物让动物接受辐射检测实验动物血液中SOD的活性。

指导老师给该小组提供了如下材料用具:未受过辐射的健康小鼠若干只(不考虑性别影响),生理盐水,蒸馏水,注射器,不同浓度(15g/mL、9g/mL、3g/mL)的山核桃外果皮提取液,SOD活性测定仪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是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法步骤。请指出其中的三处错误,并做相应的改正。

①取未接受过辐射的生长发育状态相似的健康5只小鼠,随机分装在5个鼠笼中,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戊;②甲、乙、丙三组每天分别注射15g/mL、9g/mL、3g/mL三种不同浓度的山核桃外果皮提取物10ml,丁、戊两组每天分别注射蒸馏水10ml;③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15天后,对5组小鼠均用相同的大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相同时间;④辐射后第5天,分别提取各小鼠的血液,用SOD活性测定仪器测定各小鼠血液中SOD的活性,记下各组实验数据,并计算甲、乙、丙三组平均值。

错误一: ;修正一: 。

错误二: ;修正二: 。

错误三: ;修正三: 。

(2)请依据你修正的实验方案,预测两种可能的实验结果,并推导相应的实验结论。

(3)针对(2)中的一种结果和结论,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答案】(1)每组的实验动物数量太少 每组动物至少要用3只,避免因偶然性而造成误差或失败 丁、戊不应注射蒸馏水 丁、戊两组每天应该分别注射10mL生理盐水 缺乏60Coγ射线辐射的对照组 丁组或戊组不用60Coγ射线辐射处理,作为对照组

(2)可能答案一:SOD活性测定值为甲=乙=丙,且三组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山核桃外果皮提取液具有防护辐射损伤的作用,但与浓度无关。

可能答案二:SOD活性测定值为甲<乙<丙,且三组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山核桃外果皮提取液会破坏动物防护辐射损伤的功能,且与浓度相关。

可能答案三:五组小鼠的SOD的活性差别不明显。由此可推导出的实验结论是,山核桃的外果皮提取物不能有效防护动物辐射损伤。

可能答案四:SOD活性测定值为甲>乙>丙,且三组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山核桃外果皮提取液具有防护辐射损伤的作用,且浓度越大效果越好。

(3)如实验中60Coγ射线辐射量应用多大合适?山核桃外果皮提取液的浓度多少适宜?实验结果与性别有关吗?山核桃外果皮提取液的提取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在提取过程中影响了其效用?

【规律总结】高考实验与探究能力的主要考向有:“对教材中的经典实验进行拓展和加深”“设计完善过程,验证探究生物现象”“呈现实验方案,考查实验评价与改进”“结合曲线表格图像,考查实验结果分析与归纳”“融合遗传变异,考查推理与验证能力”“释放思维空间,考查实验创新能力”“设置目标,考查统筹规划与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