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楼折钗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楼折钗记范文1
剧本第2出《春日言怀》,就是从“元和十四年立春之日”开始的。生扮李益上场,唱了一首[珍珠帘],中有“羁旅消魂寒色里,悄门庭报春相问:才情到几分?这心期占,今春似稳”。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李益的羁愁与寒色同在,希望寄托在新春身上,这首“引子”即季节感与人生感悟并重。此出表现朝贺归来,李益与亲友数人相约饮酒庆赏。“天心一转鸿钧”,“旖头春信已争新”([贺圣朝]),“椒花媚晓春,柏叶传芳d”,“黄云正朔新,丽日长安近”,“春风鬓,笑林中未有,柳上先过,屠苏偏让少年人”([玉芙蓉])表现的是新年气象。喝椒花酒是国人过年的一个习俗,汤显祖赠友人邓的《元旦》诗中有“椒花滴酒翠盘新”句。东汉《四民月令》即有“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的元旦记载。椒酒,即汤诗所谓“椒花滴酒”,又称年酒,或作“椒柏酒”,宋词人姜夔《鹧鸪天・丁已元日》词里“柏绿椒红事事新”即指此。剧曲则以“椒花”和“柏叶”代指年酒。
李益在立春日与朋友共赏,这情节与《紫箫记》一脉相承。那年正月初一正好是立春日。《曲海总目提要》“紫箫记”条:“十四年正月朔旦,是日立春,天下朝觐官员、应试士子,俱入云龙门太极殿朝贺朝毕之后,光禄赐宴。”李益与三位朋友“共作元日试笔诗,四人各赋绝句”。《紫钗记》李益[簇御林]曲有“和东风吹绽了袍花衬”句,一位朋友猜李是在感叹“功名未遂”,另一位纠正道:“是说衣破无人补。”于是引出托媒求偶的话题。所以[尾声]说:“你眉黄喜入春多分,先问取碧桃芳信。俺朋友呵,觑不得你酒冷香销少个人。”春日是人们思配偶的时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人的求偶欲念与此“好雨”一样。
话分两头,第3出老旦介绍女儿小玉已长大成人,已让老玉工雕掇紫玉钗要给她上鬟(上头)。老玉工拿来紫钗,做工精细,得万钱。母亲还将西川锦剪了“宜春小绣牌”,挂在钗头,名为“花胜”,“点缀钗头金步摇”。本出下场诗云:“玉钗花胜如人好,今日宜春与上头。”花胜,又称华胜、彩胜,以五色绸剪制花朵样子,古代女子常常在迎春的节气里佩戴。这里霍小玉的佩戴不光有“宜春”的季节感,且有“成人礼”即“上头”的意味,岁时节日与人生仪礼相融,意蕴更加丰富深厚。
“紫钗记》展示的第二个节日,是本剧中最为重要、浓墨重彩的元宵节。
第5出《许放观灯》,京兆府尹上场唱[点绛唇];“圣主传宣,风调雨顺,都如愿。庆赏丰年,世界花灯现。”紧接着,由小玉和母亲、丫鬟三人轮诵[忆秦娥]“(老)元宵好,朱帘卷尽千门晓。(旦)千门晓,禁漏花迟,玉街春早。(浣)红妆索向千莲照,笙歌欲隐千金笑。(台)千金笑,月晕围高,星球坠小。”把元宵景色和人们的喜悦心情概括殆尽。第6出《堕钗灯影》更是处处有元宵的情和景“绛台春夜,冉冉素娥欲下。香街罗绮映韶华,月浸严城如画。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凤凰阁])李益歌此曲后,有吟白道:“谁家见月能端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小玉与母亲丫鬟一同前来,她们听说“灯花南天门最佳”,就到南天门来,遇到一个“黄衫大汉”骑了一匹白马,“人高马大”地挡住了众人看灯的视线,大家一阵呼喊,他马上让开了。这就为后面“黄衫侠客”伏下一笔。
小玉与李益相见,四目相视,情意绵绵。慌乱中,小玉落钗于梅梢,让李益拣着,两人分唱[江儿水],合唱部分歌词一致:“手拈玉梅低说:偏咱相逢,是这上元时节。”重复两遍,强调一个缘字,而这缘分正是与节日融合在一起的。两人相见搭话,“[旦作打觑低鬟微笑介]”,小玉说出了自己的爱慕。“[生作听径前请见科]”:“小姐怜才,鄙人重貌。两好相映,何幸今宵!”今宵是一年中的第一良宵,今宵相识相爱,人们相信,有天意作伐在里面。
李益这样理解今宵对于自己人生的涵义:“咱李十郎孤生二十余,未曾婚聘……何幸遇仙月下,拾翠花前?梅者,媒也;燕者,也。”民俗文化十分重视谐音,重视寄托在物件上的文化内涵。李益觉得自己遇到了仙女:“花灯夜,有天缘逢月姐。”([前腔])“玉天仙罩得住梅梢月”,([尾声])“婵娟此会真奇绝”。([玉楼春])“他飞琼伴侣,上元班辈”,“天教钗挂寒枝”。([六犯清音])民间相信节日特别是“月旦十五”是仙女下凡的日子,民间故事里的遇仙情节多安排在这样的时辰。人们节日外出,希望能够撞见自己命中的那个“仙”,撞见自己的天赐良缘。小玉向他讨还紫钗:“秀才,咱钗值千金也!”李益打趣道:“此会千金也!”[旦背笑介]:“道千金一笑相逢夜。”“千金”首先指价值,又在民间代指闺中小姐,这段对话正是以此打趣。小玉离去,李益望着她的背影唱出[尾声]:“玉天仙去也春光碎”,“咱半生心事全在赏灯时”。后出则有“知他是云英许琼?”“肯向瑶池月下行”,([前腔])强调的还是元宵“遇仙”的主题。
元宵相逢,一见钟情,元宵于是成了霍李二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在后面的剧情中,也不断提及元宵。第二天,李益“托鲍(四娘)谋钗”,介绍昨夜情景:“花灯后人笑声,月溶溶罩住离魂倩。”鲍四娘也非常强调姻缘天成:“恁般红鸾凑成,这燕花钗为折证。你嫦娥亲许,玉镜台前回得清。”合唱:“灯儿映,相逢便是神仙境。”([好姐姐])第8出《佳期议允》,霍小玉回顾元宵佳节:“灯花市月华街,月痕暗影疏梅,爱清香小立在回廊外。花枝摆,花枝摆把燕钗悬在,天付于多才。[合]单飞燕也钗,双飞燕也钗。双去单来,单去双来。可似绕帘春色,还上我玉镜妆台。”“明提起也钗,暗提起也钗。明去暗来,暗去明来。可似绕帘春色,还上我玉镜妆台。”钗好月圆,正是他们美好姻缘的象征。
第13出《花朝合卺》[前腔](旦):“幸然,王母池边,上元灯半,飘渺银鸾现。一饮琼浆,蓝桥试结良缘。吹箫侣天借云迎,飞琼佩月高风转。(合)神仙眷,看取千里佳期,百年欢燕。”“持欢劝,但记取月下花前,玉钗双燕。”([醉翁子])燕尔新婚,念念不忘元宵节给予他们的良缘。直到第27出,霍李分别已久,小玉还“想起当初”:“花灯会偶,蓦地情抛受。”([销金帐])第46出,卢太尉设计分离霍李,让一女子假作“鲍三娘”向李益献钗,“猛然间提起赏元宵岁华”,令李益禁不住长叹泪零,“叹坠钗人远”。全剧最后,霍李重圆,小玉恍然在梦:“似那年元夜会他来。”
元宵节是剧作者最着意写的一个时间节点,是富含深意的一个剧中情节。
本剧第三个节日是花朝。第9出《得鲍成言》,鲍四娘对李益建议:“十郎,花朝日好成亲。”第13出敷演成亲场面,出目就叫“花朝合卺》。表现闹房场景的“狂朋试喜”,崔姓朋友唱道:“印春山半晕新眉,破朝花一条轻翠。”“朝花”是“花朝”的颠倒,暗示新婚给 予新娘小玉带来的变化。
第25出《折柳阳关》是全剧的又一精彩关目所在,南北合套,共二十一曲,从容抒发男女主人公依依惜别的情怀。其空间背景是灞桥,时间背景则选择寒食节气:“正寒食泥香新燕乳,行不得话提壶。”(全出第15曲,即[解三酲]之[前腔])旦唱[北寄生草]一曲,道“怕奏阳关曲,生寒渭水都。是江干桃叶凌波渡,汀洲草碧粘云渍,这河桥柳色迎风诉。(折柳介)柳呵!纤腰倩作绾人丝,可笑他自家飞絮浑难住”。
正是在这样令人伤感的自然环境中,霍小玉喊出的内心意愿:“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逮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求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寒食节的民间习俗是禁烟,是扫墓以纪念亡者,可谓春天里最伤感的节日。选择此节作为两人离别的时间背景,自与《西厢记》清秋之节的“长亭送别”有不一样的意趣。
第33出《巧夕惊秋》写到七夕:“(旦)今当七月七夕,织女渡河,香烛瓜果,已备楼中。去请老夫人,等鲍四娘同会彩宴。”(鲍)“从来乞巧,凡有私愿,只许在心,不许出口。但看喜子萦盘,便是人间巧到。”三人合唱:“同看取,千门影里,谁似双星?”(旦悲介):“玉漏无声,恨渑西风不尽。忍顾河西人远,断河难倩。重归向旧鸳机上,拂柳萤残丝再整。”([前腔])最后的[意不尽]曲谓“明朝鸟鹊到人间境,试说向青楼薄幸,你可也卧看牵牛织女星。”小玉猜想李益一定会在某个“青楼”盘桓,希望他也能“卧看牵牛织女星”,在七夕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想到她,想到他们曾经的美好关系。在《紫箫记》里,七夕原是放在最后用作两人重会之时点的,此剧改过,发扬的是七夕“离多会少”的主题。
剧本还隐隐提到了中秋和重阳。第34出Ⅸ边愁写意》生唱[前腔]:“冷清光,气色罪微漾,晕影儿朦胧晃。敢是霜也?(众)是月亮。”“(众)是嫦娥在女墙,照愁人白发三千丈。”在[关山月]抑或[思归引]的笛声中,“(众作回头望乡介)”,“(生亦作望乡掩泣)(众)被关山横笛惊吹,一夜征人望。家山在那方?家山在那方?离情到此伤,断肠声泪谱在罗衫上。”中秋节原是国人阖家团圆的节日,圆月堪作团圆的标记。可在剧中,中秋时节则做了征人望乡的底色,表达“月圆人不圆”的人生遗憾。
第36出《泪展银屏》旦上:“奴家自别李郎,三秋杳无一字。正是:丛菊两开人不至,北书不寄人无情。”是重阳节的节物,人们赏菊,饮酒过节。浣纱建议小玉“上风箫楼望一回”,登楼与登山一样,亦属重阳登高之举,是重阳节俗。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每每以“思妇”与“征人”对应,剧中亦然,这里的小玉是作为思妇形象出现的,两出对应,两人对应,并且两节对应。重阳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所以人们每每在这一天盼望出远门的亲人归来,“佳节又重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当年李清照这样抱怨过丈夫,与霍小玉的“北书不寄人无情”是一样的情怀。等待与怨恨,自是古代闺女的一种生命状态。终于,李益派遣阳关哨卒来传信,“(旦惊喜介)你可曾从事李参军,俺这里寒衣未寄”([赚])。这两句曲辞道出了重阳的又一个民俗:授衣。宋代词人陈允平有一首题《重阳》的[六幺令],起头就是:“授衣时节,犹未定寒燠。”国人自古就以九月为授衣时节,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正可以置衣。《诗经》里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风・七月》)。后世九月九重阳日成为授衣之节,承担了节日前后置衣授衣的习俗。“寄寒衣”也成了从孟姜女故事到小曲时调反复吟唱的主题。
《紫钗记》几乎动用了一年中所有的节日作为剧情时间背景,并不是平面机械地用用而已,而是与生命、与爱、与离别、与喜怒哀乐的人之七情六欲相结合,使之成为具有人生里程碑意义的文化标识。
在民俗学领域,有“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两大部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民俗学家范-热纳提出“通过仪礼”(生命仪礼)的理论,认为这些仪礼助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具有“脱离仪式”、“转变仪式”、“合八仪式”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维克多・特纳又提出“阈限”理论,认为其第二阶段尤为重要,受礼者进入一种神圣的仪礼空间,处于中间状态,此“阈限”期蕴含着创新的象征意义,这一解释同时被运用于季节转换的节日庆典过程。以这一理论关照,演绎霍小玉“成人”的第3出和恋爱的第5出,表现的正是一个人成长关键的“阈限”。这一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汤显祖何以能将岁时节日与人生成长作如此完美结合。
红楼折钗记范文2
据不完全统计,一部《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四十四回涉及到服和饰的词条有173条。综合这些信息,《红楼梦》中的服饰具有以下特点:
款式繁多
《红楼梦》一书展现的服饰繁多,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一应俱全。就连雨雪天用的斗笠、蓑衣、沙棠屐、雪帽,都一一写到。从款式上来说,光衣服就有“窄裉袄”、“银鼠褂”、“洋绉裙”、“背心”、“水朝靴”、“大袄”、“花绫裤”、“霞帔”、“披风”、“皮裙”、“棉裙”、“斗篷”、“对衿褂”、“蟒袍”、“王帽”、“ 貂裘”、“芒鞋”、“折裙”、“破纳”、“绫子袄”、“肚兜”、“羊皮褂子”、“羊皮小靴”、“鹤氅”、“肷褶子”、“鹰膀褂”、“大裘”、“袷裤”、“水田小夹袄”、“红睡鞋”、“水紧身”、“水毛儿衣服”、“撒鞋”……式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多的款式,一方面,明清时期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衰亡期,但经过近千年的积淀,汉民族的服饰文化已经繁盛,式样繁多。另一方面,清朝为满族统治,这必然在汉族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满族的服饰特点,从而造成衣着式样繁多。
佩饰精美
所谓服饰,是服和饰的合称。《红楼梦》中非常重视饰物的运用,书中写到的饰品有“璎珞图”、“宫绦”、“钗”、“佩”、“金冠”、“抹额”、“箭袖”、“排穗”、“坠角”、“凤冠”、“昭君套”、“勒子”、“荷包”、“金魁星”、“念珠”、“朝珠”、“靴掖”、“扇囊”、“香袋儿”、“戒指”、“耳坠子”、“汗巾”、“鲛帕”、“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块”、“方胜”、“连环”、“梅花”、“柳叶”、“手巾”、“包头”、“如意绦”、“观音兜”、“虾须镯”、“联垂”、“珊瑚”、“猫儿眼”、“祖母绿”、“一丈青”、“碧玉佩”、“慵妆髻”、“玉塞子”、“汉玉九龙佩”、“抹胸”、“脂玉圈带”、“妙常髻”、“尾念珠”……这些饰物,质地有金饰、银饰、珠饰、玉饰等,或代表着神灵的庇佑,或象征着威武神勇,或表示智慧灵巧,是人们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的融合。
质地精良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官宦之家,衣着是贾府的门面,因此贾府上下,就连丫头们的服饰也用料讲究。作品中提到的面料就有“大红洋缎”、“撒花洋绉”、“起花八团倭缎”、“秋板貂皮”、“灰鼠皮”、“黄绫”、“羽缎”、“白狐腋”、“貂裘”、“妆缎”、“蟒缎”、“西洋布”、“月白纱”、“羽纱”、“哆罗呢”、“洋线番j丝”、“海龙皮”、“凫靥裘”、“天马皮”、“雀金裘”、“猞猁狲大裘”、“云狐皮”、“香狐皮”、“鸭皮”、“麻叶皮”、“洋灰皮”、“羊皮”、“皿貂皮”、“羽线绉”、“氆氇”等30多种。其中,绸、缎、纱、绉、锦、毛皮等为主子所用,寻常百姓只能穿着“葛布”、“麻”等质地。而貂皮、白狐腋、天马皮、猞猁狲、雀金裘等即使在现在也属稀罕之物。
工艺精湛
服饰的精美,除了在于面料、辅料和原材料之外,还在于裁缝手艺的精湛。《红楼梦》中女性服饰则呈现出了精湛的工艺技巧,主要包括了镶滚、掐金、缕金、绣花、弹墨、挖云、片金等。这些工艺,有些F代也只能靠想象来体会其精细了。例如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就有“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故事,这件雀金裘“后襟上烧了一块”,“有指顶大的烧眼”。书中写道,让婆子们拿出让织补匠织补,可是“不但能干织补匠人,就连裁缝绣匠并作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足见这种工艺的罕见。晴雯抱病修补,“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然后再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变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可见雀金裘工艺技术的精湛。
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作为人的一种文化表征,服饰必然成为社会文化的体现方式,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具体分析,《红楼梦》中服饰文化体现出以下的文化内涵:
1.展现封建社会的奢靡
大观园中服饰色彩斑斓,极尽奢华,一方面展现封建社会官宦人家的生活常态,也反映出封建社会穷奢极欲的奢华。在封建社会,只有像贾王史薛这些达官贵人之家才有这样的奢华,普通人家是无法享有这样的穿着的。怪不得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时,就差点把“遍身绫罗”的平儿当成是当家大奶奶,却不知道其只是个通房大丫头。也正是这种奢靡,最终让封建社会走向了消亡。
2.折射人物的社会地位
在《红楼梦》中,极为重视对人物服饰的描写,文中栩栩如生的描写,既让人从视觉中感受到美,同时也突出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贾宝玉的素服描写,以北静王所见,“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而贾宝玉看戏时,对其服饰的描写“大红含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贾宝玉服装斑斓多彩,其中以暖色调的大红色为主,而对红色外罩的应用,其实也是高贵与正统的代表,并以此显示贾宝玉在贾府正统继承人的高贵身份,以奢华名贵的衣料,显示其与庶出的贾环身份地位的区别。
3.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衣着服饰与人物的性格联系密切,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们的衣着服饰可以反映出人们的性格特征。以黛玉为例,黛玉个性率直,这就体现在其淡雅恬静的服饰装扮上,《红楼梦》第八十九回宝玉去看黛玉时,这样写道:“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髻上一枝赤金扁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棉裙”。这样的清新自然、素雅的服饰装扮正好衬托出了黛玉纯洁、率直的性格特征,体现出了她的清新脱俗。而宝钗则不同,其内敛缜密,小说第八回,宝玉去看宝钗时,这样描写宝钗的衣着:“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褂,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觉奢华。”宝钗的服饰多为暖色调,这样的颜色给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正好衬托出宝钗温柔、随和的性格特征。
4.彰显时代的审美情趣
曹雪芹是一个服饰专家,不仅表现在款式,还表现在色彩搭配等多方面。这一方面表现了曹雪芹的文化造诣,也彰显了时代的审美情趣。如作品中,“松花配桃红是娇艳;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则是葱绿配柳黄;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压的住颜色。”松花与桃红相配,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葱绿与柳黄相配,给人娇嫩之感。醒目的大红色,必须以重色才能压得住,是以作品中莺儿的配色经,也正凸显了现代色彩搭配方案。另外,作品中大量的配饰,如佩戴香囊、挂玉佩等,也都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流行习俗。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宝玉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纂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玉一面看,一面问:“姐姐可大愈了?”宝钗抬头看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道:“已经大好了,多谢惦记着。”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下,即令莺儿:“倒茶来。”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娘安,又问别的姐妹们好。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捧珠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块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过,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过去,便从项上摘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在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1)本段材料出自《 》,作者是___代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属于何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3)选段别强调宝玉的配饰――玉。请你写出宝玉所配玉上面的八个字。
2.下图为中国邮政2016年6月18日发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二)》特种邮票,请你依据画面和服饰,写出邮票的故事情节。
红楼折钗记范文3
中国的诗歌,基本都是歌词。比如最早的《诗经》――《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和《颂》又都是正式场合的主旋律歌曲联唱;到了汉代,我们现在看到的乐府诗,也都是专门搜集的歌词;到了六朝以下,唐诗也能唱(王昌龄、高适和王焕之就在妓院里比赛过,比谁的诗被伶人唱的多);到了宋词,就有了词牌;元曲,就有了曲牌。有了这样固定的旋律,文人就只能往旋律里填词。所以,如果我说坡和柳永其实就是方文山,肯定有人不乐意。但实际上,就填词来说,其性质是差不多的。
元杂剧,有很多名家,有很多名剧,大家都知道,《西厢记》,《窦娥冤》,《墙头马上》,《梧桐雨》等等。可惜的是,这些剧本虽然还保留,我们能在《元人百种》里看到很多,但至于它怎么唱――窦娥如何呼冤,唐明皇如何长叹,我们基本都听不到了。
但幸运的是,现如今,我们还能在舞台上看到的,保留着古人的剧本,古人的风致,古人的腔格的,还有昆曲。
昆曲的剧本,就是明清传奇。我们学过所谓四大名剧其中之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是昆曲演的本子。所以在某个周末,静下心来,到剧场里坐下,轻轻的两点鼓、笛子、萧、水袖、水磨腔,我们还是可以和杜丽娘、李香君和杨玉环面对面,感受她们的爱恨情愁。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
在明清时期,昆曲,是中国的主流娱乐项目,比打麻将还要火爆。听昆曲,唱昆曲是最时尚最IN的生活方式。在大家子里,敬神要唱昆曲,宴宾客也要唱昆曲,场面相当热闹。
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到中国,对这样的盛景感到十分吃惊。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他说:“我相信这个民族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戏班的旅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
长生殿剧照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佣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看戏,十分惬意,以至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
十个小时,没搞错吧?
没搞错。十个小时,还算短的呢。《牡丹亭》《长生殿》这种剧本,动辄五六十回,演起来就像看电视剧。演个三天三夜,根本没问题。想来观众们大概有点吃力吧?
总之呢,这种载歌载舞的party,既风雅又有趣。除了私家的演出,还有一些规模宏大的集会。最有名的是一年一度的虎丘山曲会了――每逢中秋月圆之夜,文人雅士,词曲名家,还有很多老百姓,都自发聚集在虎丘,比赛演唱。月光如水,曲笛悠扬,名家一开声,围观群众纷纷为之泪下。这个场面,现在也很难想象吧?
从明朝到清朝,革鼎之际,昆曲虽有了它自身的各种转变,但流行程度一点没减。甚至清朝接连几个皇是标准的昆曲迷。康熙下江南的时候一口气点了二十出戏来看。演的人固然脸上有光,看的人竟然也乐此不疲,一点不累,看来康熙的体力也真是过人呢!
所以当时有句谚语,叫做“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意思就是家家都会唱“收拾起”;户户都会唱“不提防”。“收拾起”,是《千忠戮・惨睹》里,建文帝所唱的“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不提防”则是《长生殿・弹词》里,李龟年所唱的:“不提防余年值乱离”。悲歌可以当哭,这两出戏的大流行,有它的历史背景,但流行到家家户户争相传唱,也足见昆曲在当时的影响力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昆曲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
一是好听,恍如幻梦;二是好看,雅致有趣。
先说说昆曲的好听。昆曲又名“水磨调”,细腻委婉,如细水研磨。它脱胎于当时四大声腔之一的昆山腔――当时有“曲圣”之誉的魏良辅,和很多音乐名家一起,以昆山腔为基础,融合南北曲的优点,增加乐器,修订韵律,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唱腔来。
为了让昆曲在更广阔的地域上流传,他们还放弃了仅仅依靠吴语表演的传统,采用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中州韵来演唱。在这些艺人文人们的努力下,昆曲的演唱和表演体系日渐完善,也被越来越广泛的传唱,直到成为了“百戏之祖”,被多种其他剧种借鉴或继承。比如说,京剧就是从昆曲发展而来的。
再说好看。昆曲的好看有很多方面。服饰的华美,表演的生动,唱词的典雅,关目的巧妙,等等等等。另外,我们知道,昆曲中很多经典的剧目都是在园林里发生。最具代表的《牡丹亭》,讲的就是十六岁的少女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花园里,有感于姹紫嫣红的春色,在梦中和书生柳梦梅相会,醒来后寻梦不得,郁郁病死,又为柳生还魂复活的故事,其中《游园惊梦》已经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戏。再如《长生殿》中,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
桃花扇剧照刻画的最细腻美好的《小宴》一折,讲的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皇家园林里游赏秋色,浅斟低酌,唐明皇爱看杨贵妃的醉态,将她劝醉。杨贵妃演唱李白《清平乐》三章。所以苏州人常说,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园林和昆曲,一起构成了中国人几百年来一处共同的精神家园。
现在也有人认为,昆曲节奏缓慢,表演冗长,而且经过六百年兴衰起伏,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不再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了,是这样吗?
其实看过昆曲的人都知道,昆曲虽然是那个时代诞生的戏曲,带着那个时代的风貌和节奏,讲述的是那个时代的故事,但它的精神不只局限于那个时代。就好像我们读《诗经》,并不因为它一唱三叹而厌烦。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昆曲,大部分是传统剧目,但直指人心处,比多少新编剧,更加动人!
比如,昆曲中有一个传统主题,就是才子佳人。怀春少女,慕色少年,其中的旖旎风光,小儿女情态,千百年来都是一样。《幽闺记・踏伞》一折,少女王瑞兰对蒋世隆颇有情意,但是女孩儿家,怎么能直接表露心事呢?她只好问蒋世隆说:“家中现有何人?”
世隆道:“不幸父母俱已亡故。”
瑞兰道:“还有呢?”
世隆道:“还有一个妹子。”
瑞兰道:“还有何人?”
世隆道:“我那妹子还未有嫂嫂呐!”
瑞兰:“啐――”
此时王瑞兰已知蒋世隆并无妻室,心中正自窃喜。蒋世隆也已察知王瑞兰的心意,遂问:“小娘子家中还有何人?”
瑞兰道:“双亲俱在。”
世隆道:“这个晓得的,还有呢?”
瑞兰道:“既无姐姐,也无姐夫。”
世隆道:“既无姐姐,哪里来的姐夫?”
瑞兰道:“我那未出世的弟弟,还少个姐夫呐!”
世隆:“啊――哈哈哈哈――”
在这问答中,两人小儿女情态毕现,又酸又甜。现在少男少女在相互爱慕的时候,心里的那一句“你有男\\女朋友了吗?”不敢问出来的时候,不也是这般曲曲折折,扭扭捏捏吗?
再如在《牡丹亭・惊梦》一折中,柳梦梅在杜丽娘的梦中与她相会,曾说:“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与《红楼梦》中宝黛初见时候宝玉说的那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本是一个意思,但更多了几分委婉曲折。用现代人的话来讲,都颇有些“一见钟情”的味道,但又都远非“一见钟情”能概括的。恋爱的人听在心里,细细揣摩,必知其中痴意。还有那些不恋爱的人,你们不也在寻寻觅觅这样一个“想看俨然”的人儿吗?
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叔本华
只有有耐心圆满完成简单工作的人,才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困难的事。――马丁・路德・金
生旦戏的趣味,是昆曲的一大特色。但如果它仅仅有这些风花雪月,也未免太过靡靡。是的,其实昆曲还有很多面相。例如四大名剧之一的《桃花扇》,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李香君和侯方域,在天崩地坼之际,悬崖撒手,双双入道;《哭主》《沉江》两折,沉郁悲痛,梁启超也为之落泪 ;此外,《千忠戮》,《铁冠图》的国仇家恨;《鸣凤记》,《清忠谱》的正气凌然;《狮吼记》,《风筝误》的滑稽搞笑;《琵琶记》,《荆钗记》的平实古朴……或笑或泪,此中意味,只有看过的人,才能明白吧?
红楼折钗记范文4
关键词: 悲剧理论 人文主义 封建礼教 孤独情感 “大团圆”结局
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收录了杂剧《西厢记》,认为其符合中国喜剧的特点:“更多的是对正面人物的正义、机智行为的赞美”(《喜剧集・序言》)。然而无论是阅读文本或观看戏剧,读者和观众并不总能获得正面的、朝气的喜剧情感,相反,盘桓不去的悲剧色彩似乎更打动人心。这里就是要从作品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探讨《西厢记》的悲剧性质。
虽然中国古代戏剧创作曾达到数个高峰,繁荣一时,然而戏剧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却非常薄弱,对悲剧和喜剧的确切界定也很模糊。朱光潜先生甚至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戏剧在中国就是喜剧的同义词”,认为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存在。而在二十世纪初,王国维先生重新定义了中国现代悲剧理论,他引介西方悲剧美学的理论来阐释中国的文艺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悲剧美学的新的内涵,建立了中国真正的悲剧理论。他的人生悲剧观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人的痛苦来自欲望,而人的欲望又无止境,因而人生的痛苦无法避免,人生即是一场悲剧。这种观点投射到文艺作品中,即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表现这种人生悲剧。在文艺作品的内容上,王国维先生认为,悲剧的价值就在于揭示人生痛苦和探讨解脱之道。在阐释《红楼梦》的男女之爱、婚姻问题时,他说:“实示此生活、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也”,这就把传统的将悲剧归因于社会方面的见解提升到另一种哲学的高度,把对爱情问题的关切升华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上去。
《西厢记》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作品,同样描写了爱情这一形而上的欲望和痛苦;王实甫在个人情感与家族利益的冲突、自由天性与封建束缚的角力中,展现了一场“呼唤”与“应答”的机智的爱情。作品着意塑造了崔莺莺这样一位成功地由“叛逆”的爱情走向婚姻的女性。她于闺阁时期一头撞见爱情,于是“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而她对于自己竟然产生了爱情,也有着敏感而又矛盾的体察。红娘“申礼”:“那壁有人,咱家去来”,崔莺莺便立刻离去,但在离去的瞬间,“旦回顾觑末下”。在一种封建社会的普遍陈规中,爱情带来的是一种人文主义式的心灵的苏醒。这苏醒是脆弱的,带着犹疑的自我否定和朦胧的反抗;正是这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使崔莺莺的形象变得具体和独立,不再是才子佳人模板的翻印,而整部戏剧也因此获得了严肃甚至是庄严的内蕴,一颗心灵的苦痛如此真实诚恳以至于她像每一个人。如果说《西厢记》凭借才子佳人故事的外壳达到了对“天下有情人”关切的高度,那么崔莺莺形象所表现出的悲剧情怀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种普遍但具体的内心处境拥有沟通每一颗心灵的力量。
在以往的研究中,崔莺莺的形象通常被定义为一个反抗者,为追求真诚爱情和个人幸福而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具有相当积极的正面色彩。然而我认为,崔莺莺更像是一枚悲情的棋子,身不由己也非常偶然地站在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对立面,甚至在她内心深处也有相当的不情愿;而走到这一步的过程充满了爱而不得的情之苦闷,以及巨大的挣扎和忍耐,这一切都不是一个所谓的大团圆结局可以冲淡的。在崔莺莺的时代,封建礼教的“礼”之思想很大程度上就等同于“理”――世情之理、婚姻之理,“礼”是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是人情世故的核心,甚至是能左右“情”的力量。崔莺莺选择突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顺应自己内心的一见钟情,实际上意味着她将做一件“情理之外”的事。其母以门第不相称、不招白衣女婿为由悔婚,除了社会风气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当然也是为家族利益、为自己后半生的生活打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理由更显得顺畅和冠冕堂皇。崔莺莺的悲剧起始于,她复苏了一个“个我”的观念,在爱情这一全然个人化的情感的冲击下,她不可遏止地开始想“我”要什么。她必然要为着强烈的情望找寻实现的方法,最终她与张生私下结合,是她所能想到的唯一能够满足这欲望的途径。唯有自己才能解脱“求不得”的折磨。她忐忑又勇敢地把自己摆上了筵席――她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手来享用自己的生命。
崔莺莺的“反抗”是非常独特而富有悲剧感的,她被动地维护着脆弱的爱情,却千方百计用使其“合法化”的方式。整部《西厢记》中,崔莺莺曾有两次非常鲜明的“义正言辞”。一次红娘传书“将这简帖儿放在这妆盒儿上”,崔莺莺见信假意愤怒;再是张生抱病跳墙来会,反遭她一顿抢白。崔莺莺在其母“拷红”之前对红娘的态度始终是半遮半掩的――她既要倚赖红娘这一灵活勾连的角色,却又放不下主仆之礼、相国小姐的庄重形象,甚或还有着爱情中一位少女矛盾的自尊心。所以她“做戏”,她怒斥:“我几曾看惯这等东西”、“张生,你是何等之人”。然而我认为,“假戏”不乏“真做”的成分。在“抢白”里崔莺莺实则是着急着表白她一个大户人家小姐所具备的矜持和清白的道德质地,事实上她害怕着为了爱情而落得为世不容的坏名誉,她一定要表达出自己与“这等东西”的不同来。在崔莺莺的内心,有“礼”的束缚才是完整的,因着这一层,她是没有也不可能对封建礼教做出真正的质疑和决裂的,她需要的只是一点妥协――就如同元初蒙古族的统治也曾冲淡了宋朝礼教的严苛一样。因此,在老夫人松口这另一种“父母之命”之前,崔莺莺的挣扎和负罪感是无法消解的,她的真诚爱情始终需要“礼”的名分。而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王实甫帮助崔莺莺彻底否定和消灭了那个人文主义的“自我”,礼教思想的框架重新完整的套住了她。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要把《西厢记》定义为喜剧,那么带来喜剧气氛的戏谑人物红娘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从全剧看,总共二十折戏,红娘主唱了八折,还有几处是插入他人主唱的折子,超过了全剧的三分之一。这是王实甫制造喜剧气氛的主要手段。值得关注的是,有时崔张二人的心理活动也由红娘来唱,如由红娘的偷眼,来写相思中崔张二人的情状:张生是“憔悴潘郎病有丝”,莺莺是“钗玉斜横,髻偏云乱挽”。王实甫的意图也许是在于免让主角自己来演咫尺天涯的相思之苦,那时台上婚期已悔、好梦难成、未免凄凉太甚,造成了过于浓重的悲剧气氛,因而戏剧情节也会自然地向悲剧结局的方向发展――大团圆的结局就生硬得明显了,不再能满足”终成眷属”的期待。然而二人为追求爱情而痛苦,却要借由红娘的眼看、借她的口说,这却揭开了另一层存在的悲剧意义:对人的孤独之感的表现。红娘在交通二人的过程中总少不了对张生的嘲讽、对莺莺的打趣,她无法理解崔莺莺的延宕犹疑,她也无法理解张生为爱着魔至此的迷狂。正是――她不懂,或说不完全懂。《西厢记》是在写爱情,而写爱情,实际上即是写孤独。崔张爱情的模式是“呼唤与应答”的模式,陷于情爱的人们,因两地分隔无法交心,而陷入第一种孤独之中,这是爱情双方地理隔绝的孤独。红娘“懵懂”地代为交流,显示的是爱情与这世界的隔膜,是个人情感世界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掌控的物质世界的隔膜。此刻的孤独即是永久的孤独,人与人交流的欲望和阻隔便呈现出来了。曾有剧团在演出《西厢记》“拷红“一节后,红娘嘲笑张生“银样J枪头”,扮张生的演员随即加了一句台词“你不明白”。张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是红娘无法懂得的,哪怕红娘也是促使这世界发展变化的关键人物,二人精神力量的对比,使得台上这两个合谋已久的人忽然异常隔膜起来,而对“理解”的欲求和对“知己”的呼唤则使崔张二人的爱情从一见钟情的意外转变成了情有独钟的价值追求。
此外,在悲剧结构方面,王国维先生的悲剧理论强烈批判“大团圆”的结局。在我国戏剧创作实践上,为了张扬某种道德伦理力量、或者是正义力量、或者为满足国人的审美心理往往采取这种结局的方式。《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可以这样认为:一场自主争取、千难万险得来的婚姻为了“正名”,而被重以封建家长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名义。人文主义式的觉醒的价值和意义被抹杀了,又重新回归于封建思想寻求的一种自欺欺人的“合理性”中,依然没有跳出“名教”的圈子。鲁迅先生谈及“大团圆”结局时说:“……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园的,所以必止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间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或者说,大团圆即是一种庸俗的补救法,经历磨难和离合、本来不可解矛盾得以主观和世俗地消解和平衡。
对比于《红楼梦》中宝黛二人的“死别”,这是两种遵循现世逻辑的方法。曹雪芹始终没有打算为宝黛二人安排一个符合世俗标准的美满的结局;相反,在宝钗与黛玉的种种对比中,他着意显示了黛玉的形象与世俗世界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并通过对黛玉这位超越时代精神的“来早了的”情感先行者的爱怜与赞美,揭示当下世界的种种污秽与根深蒂固的缺陷。这是一种更为勇敢的做法。美好的不可逃避的损伤激起人们的反思:当美的本身并没有过错,而美所存在的世界似乎也合情合理地运转,那么究竟是什么出了问题。反抗和改良的意志便在其中萌芽。而一种用滥了的大团圆结局事实上并不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温情的想象,这种寄托在“特殊情况”中的柳暗花明,更突出了某种正义性更强的个人意志与情感在不合理的社会意识面前的软弱和无能为力,一种“正义感”似乎并不为世所容,而它拼命想要进入世俗的规则也确凿了这一点。它让沉溺其中的人更加安于现状,消极期待的只是一种“命运眷顾”式的转机,民族性中的软弱和妥协也显露其中。
颇具悖论的是,本来优秀的悲剧作品是反对“大团圆”的结局的,然而《西厢记》却正因为这光明的尾巴,显出了一切徒然回归于起点的悲哀,这是一种由“形式”的外在带来的遗憾与感伤,完美只能在不完美中获得。当我们看到崔莺莺在张生功成名就后归来,二人“终成眷属”,当我们想到崔莺莺重新投入一个为封建礼教所认可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自由的天性被收缚,她承受着又维护着并努力把自己变成礼教中完美的一员。所有的收获即是,崔张二人获得了一个“不可言”的今后的可能。
文艺作品中的美满结局总是相似的,唯有悲剧和苦痛使其独立和富有。《西厢记》于喜剧的中渗透了悲剧的色彩,多少年来始终强烈地感染着“天下有情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济南:齐鲁书社,1991.
红楼折钗记范文5
关键词: 朱鹮艺术节 实验剧 昆曲 能剧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12月由江苏省昆剧院、座·高圆寺、进念·二十面体联合主办的首届“朱鹮艺术节”在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举行,参与的艺术家来自日本和中国的香港、南京,他们通过这次活动进行了一次跨文化、跨国界的合作与对话。笔者有幸观看了他们的第一场演出,但是效果却没有高出期望值。下面将对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其他戏剧样式及昆曲、能剧的历史作一分析。
在艺术节拉开序幕的前夕,荣念曾先生即这次艺术节的艺术总监和总策划,受邀来到南大给戏剧与影视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做了一次演讲,笔者也前去聆听指教。荣念曾先生是香港有名的戏剧导演,新类型艺术的倡导者,“进念·二十面体”的艺术总监,担任导演、编剧、舞台设计。代表作品有:《中国旅程》系列、《二三事》系列、《夜奔》等。在他的戏剧作品中,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社会政治问题结合得很紧密,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的强烈关注。荣先生还是一位致力于不同文化互相学习借鉴的努力者,也是一位爱国人士。在讲座上荣先生讲述了他筹办上海世博会日本馆时,曾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日本前首相鸠山先生能来我们中国南京,以首相的身份向死难者道歉。由于鸠山下台及其他原因,这个心愿没有完成。我们被荣先生的做法以及精神所感动。荣念曾先生在讲座期间无不表露出“艺术脱离政治,艺术与政治无关”的观点。他说:“艺术无国界,艺术可以为政治服务,但艺术不该为政治所左右。”荣念曾先生还给我们播放了一些他的作品的片段,播放之前都会给我们讲述他创作的动机、目的以及所用的手法等,比如对一部国庆大阅兵片子的剪辑,他从《红楼梦》中“莫失莫忘”“不离不弃”①得到灵感,将一部片子重复三次,打上不同的底色(原色、蓝色、红色),并每隔几秒都加上类似“莫失莫忘”、“不离不弃”这样的第一个和第三个字相同或第二个和第四个字相同的四字词语,并且这三次的配音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将创作者内心的东西付诸于作品,引发观众来思考。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看似很平常,呈现出的形式却很荒诞,但只要观众稍加联想就会明白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
荣念曾先生有他自己的思考方式,关于“什么是剧场?什么是实验?为什么要去实验传统?”的问题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在实验剧《夜奔》中,荣先生论述了表演艺术如何在政治动荡中发挥它的生命韧力;同时探讨古今文人雅士如何借艺术评议世间百态,如何由小舞台影响到大社会。本文先暂不讨论荣先生实验剧的得失,也不讨论实验剧是否有必要存在,而是单就中国昆曲与日本的能剧表演能否结合,以及实验昆曲还是不是昆曲的问题进行讨论。
二、昆曲、能剧、实验剧的内涵及历史源流
(一)由清唱到炉火纯青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云:“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按节而唱南曲者,字虽不应,颇相谐和,殊为可听,亦吴俗敏秒之事。”②昆山腔既有弦乐,又有管乐,而其随腔伴调的主要乐器便是管乐,特别是笛子。江苏省昆剧院设立了一个昆曲传承班,专门教习昆曲,只需一笛一梆便可,学员都可通过这二者把握节奏来拍曲。“昆山腔初出,尚只用于清唱。因其清柔婉折,当时名为水磨调或冷板凳。梁伯龙的《江东白苧》……即系为初期昆山腔清唱而作。”③直到梁伯龙的《浣纱记》才将这种温润清俊的声调搬上了舞台,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戏剧声腔。昆山腔在经过明代的剧作家和艺人,特别是“汤沈之争”的发展后,出现了很多传世的好作品,声腔的发展也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沈璟的《坠钗记》、王世贞的《鸣凤记》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到了清代,出现了弋阳腔与昆山腔争胜的局面,李渔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分,专门论述了关于“音律”、“科诨”、“格局”、“结构”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很多前人所没有的理论,如“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等观点。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⑤这就是有名的“花雅之争”。花部诸腔的兴起繁荣了戏曲界,但也恰恰反映出了昆山腔逐渐走向衰微。
(二)由模仿到幽玄美
日本能剧最初产生于奈良、平安初期,与我们的隋唐时期大致相当。早在7世纪,圣德太子先后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先后传入伎乐、舞乐、散乐。“伎乐是一种有滑稽味的音乐舞蹈剧”,戴假面具,“伴奏乐器是钲、腰鼓、笛三种”,后来式微,只在寺院演出。舞乐“不戴假面具,分集体舞和个人舞,伴随作为演奏乐的‘雅乐’而起舞”。⑥散乐是一种“耍枪艺能”,有歌舞、跳铃、掷剑等,是一种杂含舞蹈、曲艺、魔术、杂技、杂耍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广受平民阶层的喜爱。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室町时代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猿乐,猿乐具有“模仿性”、“戏剧性”、“敏捷性”的特点。猿乐又分为“贵族猿乐”和“贱民猿乐”。顾名思义,“贵族猿乐”是由贵族表演或者贵族主持演出,多是节会或神乐的余兴;“贱民猿乐”则多由咒师表演,多在寺庙、法会、祭祀上表演。镰仓时代,经过各种艺能的演进发展,同时加之出身艺能世家的观阿弥(1333―1384)的努力,“能乐”终于产生了。“能乐”不再是单纯的即兴表演,而是唱念做三结合的剧,“‘能乐’的发展,兼及艺术性和娱乐性,博得了从上层武士到大众的广泛欢迎和热烈喝彩”⑦,在日本的戏剧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从借鉴西方到独创
“实验剧”一般是小剧场戏剧。因为需要实验,反复与失败是理所当然的。为了节省成本及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影响,在小剧场进行试验是最佳选择。然而,小剧场戏剧却并不一定是实验戏剧,甚至根本不需要具有实验性。新的作者新的导演新的演员借此机会崭露头角,积累经验。
关于“实验剧是什么,什么是实验剧”该如何界定这个问题,文艺界众说纷纭。美国《戏界戏剧百科》“实验戏剧”中是这样说的:“20世纪新导演的崛起突破了占统治地位的传统导演方法,新发展起来的戏剧理论和导演方式必得经受考验,于是实验这个概念的介绍便从科学界引进了戏剧界。”(《外国戏剧》,1984年第2期)这个说法似乎并没有对我们理解实验戏剧起到什么帮助,而20世纪80年代的实验戏剧倡导者姚一苇先生则给了实验戏剧一个通俗的解释:“‘实验’两字是很通俗易懂的。科学家有一个构想时,他把它的构想按照他所计划的程序与步骤,付诸实验,来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效应。戏剧也是如此……‘实验演出’和‘实验剧场’实在是很谦虚的名词,表示这只是我们的‘实验’。”⑧看到上述解释,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实验戏剧就像科学家做实验,提前不知道剧排出来是什么效果,只是把自己脑中的想法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是反传统的,反现实的。中国的实验戏剧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香港,都涌现出很多作品。中国的实验戏剧是受到了西方的先锋戏剧的影响的,大陆主要受到了布莱希特的影响,如胡伟民导演的《再见吧,巴黎》就大量运用布莱希特的手法。还有借鉴西方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派等的经验、手法,作品有《屋外有热流》、《绝对信号》、《车站》、《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黑色的石头》、《恋爱的犀牛》等。“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香港的实验戏剧由从西方学成归国的人直接发动。李曼瑰、吴静吉、赖声川、钟民德、荣念曾等都是修炼于美国,直接把美国的先锋戏剧成果带回港台,付诸实践。”⑨荣念曾先生在上文已经提到,他是“进念·二十面体”的艺术总监,“以形式化、装置化、非故事性和政治探询一鸣惊天下”⑩。
上文分别大致介绍了昆曲、能剧、实验剧的含义及历史发展过程,我们了解到能剧的发展是跟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的,其最初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戏曲形式的。当然我们不能说我们没有借鉴日本的艺术形式,因为目前没有确切的材料来证明哪些是借鉴的,哪些是自己的,无力的争论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是这三者就目前的状态来看能否进行融合,能否进行实验。笔者认为昆曲和能剧可以分别看做两个点,而实验则是连接这两点的线。点可大可小,线可弯可直,但如何连接,怎样做到中间不打节?连接起来之后,原来的两个点还可称为点吗?
三、昆曲、能剧、实验剧之间的联系
昆剧的发展和能剧的发展轨迹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最初都是跟祭祀、神佛等宗教性的活动相关,都是由文人、艺人、民众的共同努力而走向娱乐性、典雅化,都讲究“唱念做”,都存在男扮女的现象,都要化妆(昆剧有脸谱,能剧有面具)等等。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美”。徐渭说昆曲“流丽悠远,听之最足荡人”。“讲的是昆曲声音美妙怡人,玲珑入耳,能让听者远离人间。”{11}梅葆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昆曲的词非常美。”每观昆曲,那曼妙的舞姿与身段、舒畅婉转的唱腔,无论是眼睛、耳朵,还是心灵,都会得到美的享受。而荣先生所导的《声音》一剧,观之没有此感。演员身穿一袭黑衣,没有化妆,甚至是素面朝天,踱步并发出“哼哼”“呀呀”“呜呜”“吗吗”类似于平时的喊嗓,即使是有唱段,也不知道是取自哪里的,完全失去了昆曲的“美”。词不美了,身段不美了,完全体会不到美的感觉了,那还是昆曲吗?
日本能剧同样是“美”的,追求的是“幽玄美”,其面具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面具对于日本能剧演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袍子、袜子、头饰都可以给别人看,但面具是却像珍宝一样被放在锦盒里由演员保管,不予示人,并且演出时要自己带。他们认为这是他们饰演的角色的灵魂,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面具,用于同一个角色的面具还有不同的等级。没有了面具就等于没有了灵魂。荣先生所导的《声音》的能剧部分,演员身着西服,没有面具,尽管他的舞姿让人震撼,但还是缺少了能剧最核心的东西,似缺少了灵魂。既然其最核心的东西缺失了,那这是否还是能剧呢?被实验过的昆还是昆吗?相反,昆成了实验剧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只是一个元素而已。林兆华曾经将契诃夫的《三姐妹》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合为一部剧,叫做《三姐妹·等待戈多》。虽然林兆华不关心市场和观众的感受,但投入市场中演出时,无论是观众还是市场,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实验戏剧即便是不考虑市场也是需要照顾到观众的感受的,如果对于观众毫不关心,那排出来的剧为何还要给观众看,自己在剧场或者在排练厅观赏就可以了,所以任何剧作最终还是要回归观众。现在表演艺术的生存环境虽然严峻,但也不能“迷失在形式的实验当中”{12}。
荣先生把二者杂糅在一起,把两种古老的戏剧通过实验的方式结合,寻求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但是碰撞的结果是什么呢?碰撞后产生的是实验昆剧,还是实验能剧?显然,只能叫做实验戏剧。昆剧和能剧的某些元素被采用进其中,并不代表这就是他们的实验昆曲。昆曲和能剧这两种古老的艺术都面临着衰落甚至是消亡的危险,要发展就需要创新,但同时也需要在其实质不发生改变的基础上加以推陈出新。文化的交流可以有很多种,文化的结合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但如果把其最核心的东西抽离掉,那其本质也就改变了,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地探索与讨论。
注释:
①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55.
②徐渭.南词叙录[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2,272.
③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④李渔.闲情偶寄[M].第5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1959.
⑤李斗.扬州画舫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31.
⑥唐月梅.日本戏剧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18.
⑦同上,第90页
⑧钟明德.台湾小剧场运动史[J].台北扬智文化,1999.
⑨张仲年.中国实验戏剧[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3.
⑩林克欢.诘问与游戏[J].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1992.
红楼折钗记范文6
1、刘老老只是千恩万谢的,拿了银钱,跟着周瑞家的走到外边。周瑞家的道:“我的娘!你怎么见了他倒不会说话了呢 开口就是‘你侄儿’。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就是亲侄儿也要说的和软些儿。那蓉大爷才是他的侄儿呢。他怎么又跑出这么个侄儿来了呢!”刘老老笑道:“我的嫂子!我见了他,心眼儿里爱还爱不过来,那里还说的上话来 ”二人说着,又到周瑞家坐了片刻。刘老老要留下一块银子给周家的孩子们买果子吃,周瑞家的那里放在眼里,执意不肯。刘老老感谢不尽,仍从后门去了。
2、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宝玉痛悼秦钟。 贾政自谦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于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因闻塾师赞宝玉有对对联的歪才情,便带他进园拟匾。 妙玉带发修行,不愿来贾府,王夫人让下个帖子请他。 正月十五上元之日元春归省。在轿内见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元春自幼为祖母教养;与弟宝玉情同母子,元妃命换“天仙宝境”为“省亲别墅”。 见贾母“满眼垂泪”,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人有话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 元妃让众姊妹题诗,元妃极赞薛、林之作。
3、通灵宝玉反面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面。但其真体最小,方从胎中小儿口中衔下,今若按式画出,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所以略展放些,以便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不至以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蠢大之物为诮。
4、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头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5、长亭引恨,月地埋愁,更断魂一缕。算只有、东邻公子,解道柔肠,漫寄新词,总移筝柱。抛珠滚玉,娉婷谁见,千竿啼竹留旧迹,道年年、憔悴无言语。明朝油壁青骢,化蝶寻芳,为伊记取。
6、当下代儒没法,只得料理丧事,各处去报。三日起经,七日发引,寄灵铁槛寺后。一时贾家众人齐来吊问。荣府贾赦赠银二十两,贾政也是二十两,宁府贾珍亦有二十两,其馀族中人贫富不一,或一二两、三四两不等。外又有各同窗家中分资,也凑了二三十两。代儒家道虽然淡薄,得此帮助,倒也丰丰富富完了此事。
7、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8、士隐意欲也跟着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一半。又见奶母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装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他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
9、贾母问宝钗过生日时喜欢什么酒戏,宝钗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这方面黛玉就做不到,她总是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黛玉来了几年,贾母从没为她做过生日,现宝钗刚来不久,就替宝钗专设生日酒,黛玉心中有了不自在,所以一天都不开心,加上凤姐又拿戏子来取笑,心情遭透了。宝玉后又进来,真是撞在枪口上。
10、贾雨村一听这案子,就知道头尾。正要办案,看到有人使眼色,便觉疑怪,先退堂再说。这里可看出他办事开始老练了。雨村再次为官,遇到“贫贱之交”竟如雷震一惊,当故人把他教乖之后,就过河断桥,这点倒是无师自通,难道是与生俱来的官本性?
11、江南烟雨,弱水空濛,几穗汀兰摇曳身姿,重重交叠地墨色云朵,恰似宣纸上联袂盛开的娇艳水仙,却带着微不可察的惆怅。空气中氤氲的水汽萦绕着波光涟漪中的轻舟,点缀着丝丝梦的迷离。
12、贾蓉等两个常常来要银子,他又怕祖父知道。正是相思尚且难禁,况又添了债务,日间工课又紧;他二十来岁的人,尚未娶亲,想着凤姐不得到手,自不免有些“指头儿告了消乏”;更兼两回冻恼奔波:因此三五下里夹攻,不觉就得了一病:心内发膨胀,口内无滋味,脚下如绵,眼中似醋,黑夜作烧,白日常倦,下溺遗精,嗽痰带血,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于是不能支持,一头躺倒,合上眼还只梦魂颠倒,满口胡话,惊怖异常。百般请医疗治,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
13、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宝玉将元妃所赐之糖蒸酪留给喜吃此物之袭人。李嬷嬷赌气吃酥酪。袭人推说爱吃栗子,使宝玉把酥酪丢开,宝玉给袭人剥栗子。袭人以赎身之说试探宝玉,流露出对此“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的地方的留恋。 宝玉脸上带着胭脂膏子去看黛玉。黛玉说自己有俗香,无罗汉真人给的香。又说奇香、暖香、冷香的话。宝玉胡诌耗子精盗香芋的故事给黛玉听,使其不致睡出病来。宝钗来了,讥笑宝玉忘了芭蕉诗,急的满头汗。
14、寒风仍旧猛烈的侵袭着,惊扰着行路树摇摇欲坠的枝丫,像哀歌一般回荡在那里,兀自沉思着的过客伴着悔恨与神伤,落寞在路旁的灰霾里。那时的片刻时光,他也觉得十分漫长。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又缓缓迈出了脚步,也许仅仅是为了一个若隐若现的梦。
15、深夏,船桨微微荡开心中的迷雾,凝神眼前一片莲的倩影。我,只为赏荷。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娇羞欲语,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阵阵,沁人心脾。让我感悟那“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佳境。
16、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 急的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好;再使几人去找寻,回来皆云影响全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去,何等烦恼,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顾性命。
17、那林黛玉正自伤感, 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18、“茗烟无故就要欺压人”,真是狗仗人势,所幸宝玉不似薛蟠等人。还是贾兰冷静,他叔叔的下人起哄打架,叔叔也被人点了名,飞砚又打到了自家座位,还能按捺性子“不与咱们相干”。宝玉人多势众,李贵等几个大仆人喝住了众人,场面安定下来,宝玉此时说出来的话也一套套呢。秦钟一句“有金荣,我是不在这里念书的”,分明是要逼宝玉撵了金荣,这帮孩子,一个两个都是非等闲之辈,秦钟也不是什么好人,能借个地方读书,不好好珍惜,胡闹什么。
19、一时宝钗凤姐去了,黛玉向宝玉道:“你也试着比我利害的人了。谁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着人说呢!”宝玉正因宝钗多心,自己没趣儿,又见黛玉问着他,越发没好气起来。欲待要说两句,又怕黛玉多心,说不得忍气,无精打彩,一直出来。
20、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馀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那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
21、恍惚间,一朵傲然挺立的并蒂莲出现在我的眼前。俗话说:“并蒂莲花开,好事自然来。”它们那一抹深红,像一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不禁欣喜地伸出手来,抚摸这一对美莲花。
22、方才勉强颔首自觑,轻巧地卷起诗作,招手唤来小斯结账,拂了拂衣衫上并不存在,转身离去,打开一把油纸伞,抿唇,眷恋似的看了一眼佳人消失的方向,反方向离去,步履踟蹰。
23、却说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忽然凉风过处,飒飒的落下一阵雨来。宝玉看那女孩子头上往下滴水,把衣裳登时湿了。宝玉想道:“这是下雨了,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身上都湿了。”那女孩子听说,倒唬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花外一个人叫他“不用写了”。一则宝玉脸面俊秀,二则花叶繁茂,上下俱被枝叶隐住,刚露着半边脸儿:那女孩子只当也是个丫头,再不想是宝玉,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 ”一句提醒了宝玉,“嗳哟”了一声,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看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24、步态有些蹒跚的他正拥着微微的醉意行走,光亮的前额,只有几根黑发遮掩着,宽宽的大脸上早已爬上岁月的痕迹,一双眼睛始终犀利,似乎要刺穿这黑幕下的丑恶。18、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热爱,并非于它的迷人的美貌,而欣赏于它独特的韵味。让我也像那样吧,为追寻一个目标,坚强而坚持地应对一路上的风风雨雨,直到取得胜利的那一刻,就能像那样,在战胜了所有的曲折之后,傲然地在倒下的对手中微笑。
25、宝钗是何等老谋深算,宝玉、黛玉说话想讨便宜,哪里是宝钗的对手。“凤姐虽不通达,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说什么只是形式,观颜察色,知微见著才是功夫,这是王熙凤的强项。宝玉在宝钗处讨了没趣,黛玉非但不体谅,最后还要再打趣,硬是把个宝玉逼到墙角。黛玉这样的说话习惯不好。
26、黛玉两眼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的“嗳”了一声,说不出话来。见宝玉别的脸上紫涨,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上戳了一下子,“哼”了一声,说道:“你这个——”刚说了三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绢子来擦眼泪。宝玉心里原有无限的心事,又兼说错了话,正自后悔;又见黛玉戳他一下子,要说也说不出来,自叹自泣:因此自己也有所感,不觉掉下泪来。要用绢子揩拭,不想又忘了带来,便用衫袖去擦。黛玉虽然哭着,却一眼看见他穿着簇新藕合纱衫,竟去拭泪,便一面自己拭泪,一面回身将枕上搭的一方绡帕拿起来向宝玉怀里一摔,一语不发,仍掩面而泣。
27、凤姐的事瞒着贾琏,贾琏的事她却参和参和,贾蓉贾蔷原是好兄弟,兄弟二人又与凤姐要好,凤姐自然是要帮说几句话撑腰。既帮说了话,便可以做顺水人情,推荐两个工仔,立即就解决了贾琏奶妈刚才所求的事。蓉、蔷两兄弟想借机打点贾琏夫妇,贾琏夫妇都在小字辈面前摆出一幅廉洁奉公的样子。可见,不要贪小便宜,要贪就贪大的,同时还要因人而异,不能见好就伸手。
28、夜幕下,忽然飘起了雨,洒洒落落,空气中夹杂着花香,扑面而来,我喜欢临窗听雨!是夜万籁俱寂,都市的灯光在雨幕中闪烁!看着街头碌碌过客,我很欣然!因为我有听雨的闲情!窗外雨打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犹如敲打我的心房,我没有所怀的!也没所思的!我喜欢这份宁静!这份心情!
29、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宝玉含笑道:“这里好,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施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姆伏侍宝玉卧好了,款款散去,只留下袭人、晴雯、麝月、秋纹四个丫鬟为伴。秦氏便叫小丫鬟们好生在檐下看着猫儿打架。
30、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工垂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31、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宝钗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 李嬷嬷骂袭人“哄宝玉”“妆狐媚”“配小子”,袭人气哭。宝玉守袭人,劝袭人,给袭人喂药。宝玉给麝月篦头,睛雯讽刺,宝玉说她“磨牙”。 湘云至,黛玉因宝玉恋着宝钗而使气回房。宝玉对黛玉讲“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
32、我蜷缩在黑暗的角落,望着天空,繁星点点,却觅不到月光的踪迹。伤心地唱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抬起脑袋,仰望着天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爱,究竟在何处?
33、那宝玉恍恍惚惚,依着警幻所嘱,未免作起儿女的事来,也难以尽述。至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因二人携手出去游玩之时,忽然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行,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
34、盼到晚上,果然黑地里摸入荣府,趁掩门时钻入穿堂。果见漆黑无一人来往,贾母那边去的门已倒锁了,只有向东的门未关。贾瑞侧耳听着,半日不见人来。忽听咯噔一声,东边的门也关上了。贾瑞急的也不敢则声,只得悄悄出来,将门撼了撼,关得铁桶一般。此时要出去亦不能了,南北俱是大墙,要跳也无攀援。这屋内又是过堂风,空落落的,现是腊月天气,夜又长,朔风凛凛,侵肌裂骨,一夜几乎不曾冻死。好容易盼到早晨,只见一个老婆子先将东门开了进来,去叫西门,贾瑞瞅他背着脸,一溜烟抱了肩跑出来。幸而天气尚早,人都未起,从后门一径跑回家去。
35、黛玉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形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低头不语。宝玉见他这般形景,遂又说道:“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 便有一二分错处,你倒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 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好. 就便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生,还得你申明了缘故,我才得托生呢!”
36、在花的海洋,随处一看,藏在花朵里的精灵就会大方地让花儿展露芳颜。这儿是一朵盆景菊,沐浴着阳光的柠檬黄的颜色,像极了被用心的画家用颜料加深了生命的活力。花瓣细滑,几十瓣紧紧地簇拥着,羞涩的花蕊被众星捧月地现在花的中央,花蕊呈咖啡色,玲珑而可爱。整朵花好比豆蔻年华的少女头顶蓬松的发髫,女孩带着年少的轻狂和青春的自信朝着阳光奔跑,微笑。
37、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你的生命旅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只看到树叶的驻洞,那你的人生将失去生机;如果只看到朋友的缺陷,那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寻到知音。如果你完美无缺,那最大的遗憾便是过于完美。
38、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39、湖边照影,柳外吟诗,两心不可遇。只负却、一肩书剑,灭尽衣香,泪浥红笺,又还前路。鱼书偶寄,银钗重拾,梨花庭院叮咛久,便多情、料也难留住。荒烟望断,重寻旧梦江南,梦阑已是今古。
40、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兴+月+鸟令+鸟香念珠一串。 凤姐、宝玉、秦钟盱中途在农人家打尖。宝玉观二丫头纺绩。 来至换槛寺,凤姐到馒头庵(水月庵)要两间房作下处。宝玉,秦钟与智能玩笑;凤姐弄权图银害命。自称“从来不信阴司地府报应,凭是什么事,我说行就行”。问老尼要三千两银子。 智能向秦钟提出“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的要求。凤姐为落人情,图三千银,又住一宿。
41、霏霏细雨之后,飒飒秋风不期而至,带来了些许清凉的况味。我身穿藏蓝色长袖衫和浅蓝色牛仔裤,在大学校园里漫无目的地彳亍。偶尔可见几位学长学姐走过,他们或者步履匆匆,或者悠闲自在,脸上既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又书写着成熟的沉稳。
42、秋天还象一个金色的小闹钟,提醒小动物们冬天准备到来了,于是,小喜鹊找来干枯的树枝建造温暖舒适的房子,狗熊吃得饱饱的,准备睡个天昏地暗,小松鼠们四处寻找松果和干果贮藏起来当冬天的粮食,小青蛙在快活地挖洞,准备舒舒服服的睡大觉呢!
43、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因为身染重疾,写书来特接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阻。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费,不消絮说,自然要妥贴的。作速择了日期,贾琏同着黛玉辞别了众人,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44、丰盈的花朵竟簌簌地凋落,一片片轻盈地落在水面上的花瓣,舞出大大小小的水晕,一圈一圈地散开来。花瓣小舟随着风的指示,摇曳着,伴着那份花香渐渐消逝远去……只剩下两颗小小的花芯孤零零地伫立与水面上。
45、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贾政生辰,元妃入宫。 贾蔷要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贾琏有犹豫之意,贾蓉示意凤姐为之说好话,贾琏方允。凤姐趁机叫赵嬷嬷两个儿子一起去。 贾府忙着盖造省亲别墅。 宝玉看望将死之秦钟,秦钟劝他“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并自悔“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