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经济学范文1
【关键词】西方教育经济学 前沿 关键词
依据西方教育经济学基本范畴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 中下载4350篇文献,并从结果中剔除会议、征稿等消息类文献,将文献数据输入Citespace II 软件中,将Node type设为Term,选用突变检测法来运行数据,一共检测到5个膨胀词,节点共76个,连线共93条,产生聚类关系的文献之间会有不同颜色的填充,形成圆圈化的聚类面积,另外,启动CitespaceII中文献标题词与其出现频次功能,则图谱的各文献聚类中会进一步显示各共被引聚类文献的施引文献标题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及其频次,如图1-1所示。
结合图1-1可以看出,“经济模型”“工会”“成人教育”词频较高,在1981-1990这一时间段内显得较为突出,这与当时的年代实际情况也密切相关,自80年代初卢卡斯将人力资本概念简单定义为一般的技术水平,并且提出人力资本的获得与积聚有两个途径,一是正规教育二是在工作中训练,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变量代表后一途径形成的人力资本,自然而然也没有可用数据。通过研究发现,1981-1990年间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前沿偏向于通过构造经济模型来解决生产中所产生的与教育经济相关的问题,完整的数据和模型的成功构建对于促进劳动生产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1991-2000年间,“人力资本”“培训”“教育技术”“学校财政”这几个词的词频较高,较受人们关注,处在学科前沿。结合当时背景来看,西方教育经济学自90年代开始从变化着的外部环境来研究其对教学内容、理论以及生产方式的影响,为了在将来的工作中更有成效,人们必须获得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交流的技能和社会交往的技能。先进的教育技术正日益增加对非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的要求,经常性的学习或者说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须,学校外学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1991-2000年间,国外教育经济学受到世界经济格局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影响,研究前沿与当时的大环境紧密相关,研究从单纯研究经济模型转变为更多的考虑人力资本人文因素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升人力资本以适应当前大环境的挑战。
2001-2011年间,“新制度”“改革”“高等教育需求”“教育产权”“教师工资”等词汇频次和中心度较高,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社会调查数据的丰富,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起到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此外占据经济学前沿地位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使得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更加拓展,尤其是将产权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问题进行制度分析,十分有助于对学校微观经营和管理的研究。学校如何在经营中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是当今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前沿问题。通过研究可以发现,21世纪的国外教育经济学大多将教育经济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出台相关联,并且引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于教育经济学的问题研究更加微观、明确。
总之,西方教育经济学由于发展比较早,学科制度结构比较完善,与经济的互动研究比较深化,相关基础研究比较充足,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实际以及全球情况,与政府公共政策也比较贴合,相比之中国教育经济学来说,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国外过分的依赖经济模型和大量的实证定量研究来解决教育经济学领域的一些问题,这点还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教育研究,1994(12).
[2]王坤庆.论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及其方法论启示.教育研究,1994 (7).
教育经济学范文2
对于参与式教学的本质理解,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陈向明(2003)认为参与式教学已经是国际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强化批判意识。高广胜(2009)认为参与式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理念。例如,许建领(2006)指出,参与性教学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投入,从而实现其内在素质的强化。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李峻(2008)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透视与反省,认为参与式教学首先应当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教学方法是理念的载体,参与式教学并不是以特定模式机械的运作,而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的即席创造。陈时见(2014)认为从理念上讲,参与式教学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和共同参与;从方法上讲,参与式教学要求师生平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以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1.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性原则。
本科学生提高《教育经济学》课程知识应用能力,应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为前提。首先,根据加涅对学习类型的研究,概念的教学是基础,原理的教学是中心,问题解决则是前两种教学的综合和提升。其次,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以概念的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为基础的,并且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对判断的掌握,对推理的运用呈现出层次性、阶段性和等级性的特点。第三,教育经济学的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感知为起点,才能指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完成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升华,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结构。
2.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和现实性原则。
探究性强调的是教学要围绕参与式教学的多元目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树立探究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置探究性问题,创设与现实紧密相关的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现实性强调要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的参与性教学活动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具体而言,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否则,脱离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厌恶学习,觉得学习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
3.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他们越来越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来获得新知识、新观念。因此,本科《教育经济学》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开放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参与式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情况,适时地变换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二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三是创造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理解、对话、宽容、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学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的才能。
三、《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探讨
在《教育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当中,教师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注重把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讨论和研究中来。具体改革路径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
1.课前预设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应当更加注重课前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具体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明确问题设置的初衷和目标。任何一个好的问题都包含目标、已知信息和有限障碍这三个部分,当问题的设置初衷和目标之间距离越远,那么问题探究的空间就越大,越能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主探究积极性。二是要将书本上的理论性问题与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加工后有意义的问题指引下,学会发现问题,进而运用正确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最终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树立并强化自身的探究意识。参与式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是给予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其自由探究,但就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向而言,探究是在教师预设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预设学生的思维路径,提出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例如,可通过观察、调查统计、文献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独立钻研、自主探究教育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上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展示自己的观点,提高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教学课堂中,引用趣味性案例分析、让学生针对开放性问题小组讨论、运用多媒体展示教育经济现象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在营造课堂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与学生形成双向互动模式。大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正确思考,防止出现大的偏差。其次,要重视结论分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结论都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信息的分享,使不同思维形成碰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要加强追踪与评价。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往往有错误,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
3.课后安排实践活动,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教育经济学范文3
从发展进程来看,由初期的引进、传播逐步转向独立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着名的经济学家倡导、呼吁建立中国的教育经济学,尔后通过翻译出版西方和前苏联的教育经济学着作和教材、举办讲习班介绍教育经济学。不久,一批学者便开始以为指导进行独立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数研究都立足于中国的实际,选择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教育经济、教育财政问题展开研究。如80年代关于多元化教育筹资的研究、关于公共教育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合理比例的研究。研究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教育经济学的所有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方法论,依据所研究的问题不同,分别采用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实证分析。
从事教育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队伍的专业背景初期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学者,尔后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学者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伴随着教育经济学(1998年以后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博士授予权单位和研究生的扩大与増加,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队伍逐步年轻化和专业化。
20多年来,出版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教育经济学教材、数以百计的学术着作和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一批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理论、拓宽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而且己被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经济决策采纳,或者为政府、学校、企业乃至家庭教育决策提供了支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我们的研究还有些不足。例如,以往的研究大多以宏观层面为主,关注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宏观层面的问题,对教育经济微观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机构和组织运行与管理中的经济问题关注不够。研究方法,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有待于完善。在研究性质上大多是应用和对策研究,理论研究,尤其是具有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对于学科建设这一具有长远意义和基础性意义的工作,研究者关注得不够。对于现实中的教育经济、教育财政中许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教育经济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还不够成熟。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和边界比较模糊。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表述和看法,有的从交叉学科的性质出发界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杨葆火昆1989年)有的强调研究教育中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还有的沿用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将教育经济学的对象界定为稀缺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美国]科恩,1989年)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有其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边界。尽管交叉学科研究的客体可能是同一的,区别在于研究视角和所用的理论工具不同,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定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其次,表现在缺乏独立的范畴和相对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目前国内外教育经济学所使用的范畴,大多是从经济学科和教育学科中移植过来的,这可能是交叉学科共同的特点,即交叉学科许多范畴都是将被交叉的学科范畴加以组合形成其自身的范畴,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应有其独立的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范畴。从学科体系来看,一方面不同学者没有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各自的体系都还不够严密。总之,没有形成规范、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
再次,教育经济学之所以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原因之一在于它没有较为完整、独立的理论。西方教育经济学是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前苏联和我国学者早期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主要以劳动价值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且不说对人力资本理论存在争议,无论是人力资本理论还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不能回答教育经济学的全部问题。于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便借用了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许多相关理论作为工具分析和回答教育经济中的某些问题。总之,教育经济学缺乏独立的、完整的理论。在借用西方经济学有关分支学科或某种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时,许多研究,尤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往往采取简单移植或套用的方法,缺乏独立思考。首先对该理论产生的背景、所要回答的问题未加认真分析。其次,它是否正确,如果是正确的,是否适用于作者所要回答的问题也缺乏认真思考。
教育经济学范文4
关注理论体系建设,就是为学科发展服务。高等教育经济学作为教育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理论体系依然处于构建之中,一系列体系构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发展至今本学科理论体系构成现状如何?每个研究领域在整个学科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如何?如何建构一个合理的理论体系?这些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从教育经济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后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断探索,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己经初具规模,并继续不断丰富和深化,为本文对其进行统计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状进行审视与分柝有利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经济学与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结构的比较,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不尽相同。教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应该涵盖更为一般、广泛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应该存在于教育的一般领域不仅包括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都脱离不开它的疆域。而高等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经济学科的一个特殊领域或分支领域使教育经济学的支流主要研究高等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经济问题。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笔者对目前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32部着作(国外9部我国23部)中的各基本内容进行统计分柝计算它们在教育经济学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得出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并对其中5部以“高等教育经济学”为名的着作所反映的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统计分柝与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进行对比,希望发现目前教育经济学与高等教育经济学在理论体系结构上的异同点,以教育经济学体系结构为鉴,寻找高等教育经学体系中有待完善的地方。
1.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
从他们的理论框架中我们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既与教育经济学有重合的领域又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范畴。将上表高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按比例大小排列:投资理论、概述、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供求关系及其调节、成本一收益理论、筹资收费问题、产业理论、后勤管理研究、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及产学研研究。我们进行对比发现,教育经济学将关系到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元研究”放到了重要位置(该内容在所有着作中占到了81.5%,在我国着作中占到947%)而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对这部分内容却关注甚少,这也反映出我国教育经济学在学科体系建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学科指向性,而高等教育经济学却以问题研究的思路来构建理论体系缺乏对“元研究’的思考其理论体系还不成熟和不完善。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将教育投资问题不约而同地放在了重要位置,而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供求关系理论、成本一收益理论、筹资等问题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这些在教育经济学范畴内也是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经济学不同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产业研究、后勤管理研究、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及产学研研究等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经济学不同于教育经济学的独特研究领域,显示了高等教育的特点。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主要以问题研究为主各着作的理论体系也主要从问题研究出发进行构建,即使其中遵循了学科构建的规范,其要素也不完整,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还不够规范与完善。
2.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与国外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
我们发现数据所体现出两大特征。一方面,我国与国际研究相接轨的内容主要为高等教育经济学概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及其调节、成本——收益理论、投资理论和经费问题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教育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由此可知,无论是前苏联的高等教育经济学还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都把人力资本理论作为核心理论来构建本国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经济学概述、后勤管理研究、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高等教育产业理论以及产学研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独特的研究内容可以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纳入了诸多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
(二)理论体系结构的分类
纵观我国20年学科发展从宏观上来说,我国目前着作中所反映出的学科理论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经典型或传统型.
经典性或传统型的体系主要是指在学科发展一开始在借鉴前苏联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系由学科最基本的一些研究领域构成能够较为全面的学科研究的各个方面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读者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对该领域的基本范围和基本问题有一个全面了觯但是这种体系结构下一般不会对问题研究的太过深入常常是一些概述性或常识性的探讨,研究方法也较为传统和规范。我国大部分着作都属于这种类型。
2个性型或专着型.
这种类型的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体系完全不或不完全按照传统型体系进行构建而是作者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或研究优势对学科某一(些)领域或某一(些)方面以独特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来对问题进行细致和深入地研究,得出一些有创新性的结论形成富有个性化的体系结构。这种结构的作品常以专着的形式出版,其体系结构的个性化特征极为明显。如张万朋的《高等教育经济学》,主要对高等教育产权、经济规制、产业融资、后勤社会化和高等教育投资问题进行探讨。
(三)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1以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中国特色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起步较晚,这便有了借鉴国际先进理论的机会。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之初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就吸收了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合理内核,探讨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及其调节、高等教育成本——收益问题、教育投资和经费等问题。同时,在理论构建上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来解决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乘市场浪潮参与市场运行机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研究以理论为本,放眼实际对许多高等教育领域中显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如高等教育的产业问题、高等教育产品的属性问题、产学研研究、产权制度研究、后勤管理研究、学生就业问题等等。这些内容既丰富了理论体系扩展了研究内容,又显示了中国的特色。
2以问题研究为主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由于西方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以问题研究为思路的。我国在借鉴西方理论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以问题研究为主的特点。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我们可以发现其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不够严密,缺乏一个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主线,即逻辑起点,理论体系的结构总体上是问题式的。我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高等教育经济学概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及其调节、高等教育成本——收益理论和高等教育投资理论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传统理论部分;一部分是以后勤管理理论、产学研研究、学生就业研究、筹资收费问题研究甚至包括产权制度研究、高等教育产业理论研究等问题理论部分。问题研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头戏也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实指向性。
3强调与社会的外部联系,突出社会服务功能^
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社会服务功能。高等教育经济学作为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必然会将高等教育的这一功能作为研究的重点。如高等教育资金筹措、学生就业问题、产学研研究、后勤社会化、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和区域经济问题都是高等教育经济学特有的研究内容,体现了高等教育经济学的“高等’性注重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科研功能的角度来探索高等教育经济理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高等教育和社会服务的,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经济学具有明确的社会指向使得研究获得的所有结论和成果可以直接为社会服务,为高等教育的运行服务。
4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兼用规范分析。
注重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明显特点。高等教育经济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验证问题,明确事实。从大的范围来说主要有: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甩高等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问题(包括高等教育规模效益现象研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等)高等教育经费筹资多渠道的可能性、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负担与补偿、成本与效益。在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中,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主要采取调查统计、量化研究、数理模型、经济学模型等多种方式。高等教育经济学的另一部分属于规范研究的范畴他们涉及道德规范、价值判断等问题。主要有:高等教育的性质、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财政资助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等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在各自适合的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二者的融合所获得的结论优于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我们应该走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彼此补充,互为支撑,更加有利于学科理论建设。
三、主要存在问题及展望
(一)理论体系亟待逻辑化
1.逻辑起点的确定。
每一门科学都有特定的理论体系而每一种体系都应该有各自的逻辑起点,它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构建学科理论体系首先应当确定逻辑起点借助逻辑推导,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我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倾向于问题研究其理论体系不严密也不完善,并且缺乏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教育服务。无论是从逻辑学中队逻辑起点的规定性还是从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来看,将教育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都具有科学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2概念体系的重构。
可以说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成熟与否,其核心是概念体系的建构是否科学,概念体系是理论体系的核心。总结高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发现,现有的基本概念体系存在不完整、逻辑层次不明显的特点。因此应该从对概念体系的现状研究出发剖析目前概念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观点从“高等教育服务”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明确高等教育服务存在的环境及运行机制理顺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构建科学的概念体系.
3理论体系的重建。
理论体系应该具有严密的逻辑范畴,它是通过作者的认识逻辑而展开。概念是基于人们对现实事物的理性认识而产生的抽象要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构成了概念体系的逻辑,沿着这种逻辑对理论内容的展开就构成了理论体系的逻辑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行程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构以凸显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二)研究视角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教育学的范畴当中,具有一定的局限丨性科学、成熟的理论体系应该以系统性和逻辑性为其重要标志,因此,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有系统论的观点和逻辑性的视角。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探讨高等教育与社会系统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发生联系时产生的现象问题和理论问题,对该学科研究传统所累积的庞大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重建,运用系统化的方法把己经获得的各种理论知识——现象、概念和原理构成一个科学的理论系统.
科学的理论体系都应有严密的逻辑性。它们都应当是采用一定的逻辑方法,按照逻辑的必然联系组成的严密系统。爱因斯坦曾对理论体系的概念逻辑进行论述。他说“在发展的第一阶段,科学并不包含别的任何东西。我们的日常思维大致是适合这个水平的。但这种情况不能满足真正有科学头脑的人因为这样得到的全部概念和关系完全没有逻辑的统一性。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人们创造出一个包含数目较少的概念和关系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第一层’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作为逻辑上的导出概念和到处关系而保留下来,这个新的'第二级体系’由于具有自己的基本概念(第二层的概念)而有了较高的逻辑统一性。对逻辑统一性的进一步追求使我们到达了'第三级体系这种过程如此继续下去,一直到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体系:它具有可想象的最大的统一性和最少的逻辑基础概念,而这个体系同那些由我们的感官所作的观察仍然是相容的。
(三)研究领域丰富化
1.加强微观领域研究。高等教育经济学从研究层次来看,应该从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进行构建,并结合实际问题完善理论体系;但从分析结果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以宏观和中观领域的教育经济问题研究为主,而对教育经济学的微观领域仍然缺乏研究兴趣,特别是教育内部的经济问题如学校、班级教育中显现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关注较少。
2重视主体研究。从上文分析我们还可以明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发展至今,主要集中在对教育的客体研究上,而对教育主体即人所引发的经济问题的研究力度不够。一些教育经济学着作己经注意了对教育者即教师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但受教育者即学生在参与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有学者关注也是势单力薄,没有形成一股整体力量来推动其发展。论文也会从人的角度提出这一现实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教育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 教育经济与管理 学科发展 学科归属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纵观全世界,无论是创新型人才还是创新成果,无不与交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学者曾对20 世纪诺贝尔获奖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 世纪的诺贝尔获奖成果普遍存在学科交叉现象,更有力地证明了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以下简称教经管学科)是由教育、经济、管理三门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一门文科类交叉学科,虽然不会像理工科类那样做出很多意义非凡的创新成果,但在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性创新型人才方面无疑具有重大作用。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学科设置的限制,教经管学科自身的不成熟性等,使其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
1 教经管学科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归属不明
学科的归属问题关系到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一门学科把自己界定在特定的学科门类下,有利于从制度上保证权益的顺利获得,从学术上得到社会的认可,也能从心理上使学科成员获得一种安全感。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交叉学科日益成为学科建设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学科和专业设置较为固化,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既没有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也没有在目录代码和名称中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留出发展空间。②这使交叉学科的归属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就教经管学科而言,关于该学科的归属问题一直难以确定,正如杨天平所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由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迭合而成的学科,毫无疑问,其直接的上位学科也应该是这两门学科,而其间接的学科归属则应该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或者说应该由这三门学科共同构成其融合的属学科”。③不少学者从自己的立场和学科视野出发,将其纳入自己所在学科阵营,设有该学科的高校也根据自己的情况将该学科设在不同的学院。
1.2 社会需求与培养模式不协调
自1997年教经管学科成立以来,国家就力图给它的培养目标设置一个清晰的界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年版)一书中,对该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作了如下描述:具有扎实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能把握教经管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研究水平,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④从培养目标来看,教经管学科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黄路明对西部两所高校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的去向调查表明,教经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88%的人选择到高校就业,且在高校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担任学生辅导员,只有极少数担任教务员或教师。⑤由此看来,教经管学科培养的人才多倾向于从事基层教育管理类工作,从这个角度出发,学校在培养模式中应该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辅之以学术型人才培养。而我国但凡设置该学科的高等院校几乎都是以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这也是造成该学科毕业生就业难,社会适应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学科的发展规模与学生的培养质量不成比例
教经管学科自诞生以来,其发展速度喜人。据114国际教育网的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范围有59个招生机构招收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8个招生机构招收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2007年则迅速变为105个和13个。⑥仅两年时间,硕士和博士招生机构就分别增加了46个和5个,可见专业布点快速增加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为该学科在学术领域内形成一定的“气候”和“范式”奠定了基础。但学生的培养质量并没有随学科的扩张而进一步得到提升,相反地,由于本学科自身的不成熟性和难以确定的归属问题,使不同类型的院校将其设在他们认为正确的学科领域,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也大不相同,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学者卜树春对部分著名高校2008届教经管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发现该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上有不少没有确定单位的同学。⑦虽然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自身也有很大关系,但普遍的事实证明,学生就业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培养质量。
2 解决对策
2.1 增设“交叉学科”门类
根据上文所述,教经管学科难以确定的归属问题,根源在于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没有给交叉学科留出发展空间。为此,笔者建议,首先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交叉学科”门类,且使所有的交叉学科都有一个合理的归属,不至于交叉学科因为归属不明而被不同院校“随意”安置。其次,考虑到每门交叉学科的发展程度不一,宜将它们分类对待,并制定不同的标准,以利于它们更好地发展。如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探索叉学科、成长叉学科、成熟叉学科三个层次。⑧教经管学科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还不够成熟,可将其归属于成长叉学科。
2.2 改革培养模式
从就业角度看,教经管学科宜实施专业应用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其中,前者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让他们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解决。而后者主要是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学术人才,同时也为该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培养趋势。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选择、实践环节、论文要求等方面都要实行“分流”,具体的培养模式见表1。
2.3 政府主导,限制学科布局点,重点发展一批学科“领头羊”
教经管学科的研究范围本来就是围绕着教育这个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公共事业而展开的,它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关怀和指导”。面对学科规模和培养质量的不协调的状况,教育部门要相应地从两方面进行解决:第一,精减学科布局点。对设有该学科的院校进行评估,取缔那些尚不具备实力的院校的设置权,选出一批综合实力和科研成果兼具的高校作为该学科布局点的重点对象。第二,重点挑选并培养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水平大学和多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作为该学科发展的“领头羊”,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并在这些高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方面实行“硕博连读制”,为该学科以后的学术发展和科研补充力量。
3 结语
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型交叉学科,教经管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在解决学科现存问题过程中,要注重内外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及挖掘本学科自身优势,也要加强外界的支持力度,如政府加大学科重大课题的投入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学科队伍中来,为学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使其在瞬息多变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① 周仲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设置的合理性辩护[J].教育与经济,2003(2):5-8.
② 柳洲,古瑶,马莉莉.强化我国研究生跨学科教育的对策分析——美、英、法等国跨学科教育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6):56-60.
③ 杨天平.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几点不同看法[J].教育与经济,2002(3):1-5.
④ 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8-152.
⑤ 黄路明.西部地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就业竞争力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1(1):118-121.
教育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经济学;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要素
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地位将更加重要,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还有很多与现实经济发展问题不适的地方,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1经济学视角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校人数已经较以前有了很大已发展,现在已达到2610万人,更多地人可以上大学,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走向“大众化”。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当前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就不能够继续沿袭以往的办学体制,也必须要根据现实的发展,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当前,我国80%的办学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并且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越来越考虑社会的需求和经济发展所需,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多,相应的专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中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也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各个环节渗透,数字化校园、多媒体教学、网上大学足以证明中国教育走向全面的信息化。
2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2.1高等教育供给不足
高等教育需求成为居民消费热点,许多家长希望子女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多企业家也纷纷仿效跨国公司吸引人才的做法,意识到人力资源竞争的重要,留住人才,企业要生存发展还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这些共同形成了巨大的需求,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供给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严重。
2.2人才市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必须要面对市场问题,但是我国高校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普遍缺乏市场观念。高等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切实树立服务意识,并没有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数量惊人,加上消费者日趋成熟,日益理性,高等教育服务的要求却越来越高。[1]总而言之,高等教育在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3体质单一,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现在我国有很多的高等学校缺乏办学自,国家管得过严、过死,这很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经济结构多元化,高校走向了合并,但是很多高校在合并后却管理不善,使得教学质量下降。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高校毕业生处在“焦虑”状态,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认可度降低,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3经济学视角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分析
3.1加强内涵建设,探索内涵发展之路
中国高校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经济学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必须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实用型人才。现代教育的改革本质是为经济发展进行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开展,要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应当要采用市场竞争的运作机制,建立与经济需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2]把培养应用性人才放在首位,推动经济大力发展。
3.2以经济学的视角,探索供给均衡之路
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国家办学能力,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满足人民教育不同的需求,形成新的办学格局与竞争机制,提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发挥重要的综合社会效益。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必须要积极发展和有效规范新制独立学院,扩展办学模式的新方式,以此来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缩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缓解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高等教育消费供需的矛盾。此外,还要大力引进境外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满足教育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3.3建立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机制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对高等教育实行宏观调控及管理。高校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真正成为面向教育市场,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校资源配置应建立多方市场主体。高校要和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和沟通,广开资源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之外,社会团体与个人都可以与高校有利益交换的关系,高校不仅通过政府获取资源,还通社会与个人多途径取得经费,高校只有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在市场环境下,高校必须培养社会上需要的人才,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需要,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提供充足人才,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夏慧夷.从教育经济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