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历史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课堂活动;针对性;全体;个体;活动情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此精神指引下,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动”起来,引导学生在“动”中学史、悟史,在“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活动中,轻松学好历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

一、课堂活动要有针对性,要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开展的任何活动都应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而服务,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为宗旨。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密切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历史课堂活动想要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成为活动的主体,可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导”,课堂可能“花样百出、热闹无比”。因此,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既要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生们“跑偏”。如学习《近代工业的兴起》(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状元实业家”一目时,笔者让学生阅读课本、看图片、比赛讲张謇的故事,然后讨论:张謇中了万千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状元,为什么放着官不当,去兴办实业呢?有同学说伴君如伴虎,风险大,办实业安全又实在;有同学说办实业可以轻松赚大钱,比做官好,而赚了钱之后可以更好的生活。这一来学生就来劲了,这个说赚钱了可以办慈善,那个说可以环游世界,甚至有人说:有钱可以很任性。学生的发言很主动,课堂也很热闹,但是已经偏离了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此时笔者及时提醒学生们结合张謇所处时代,回答张謇弃官办实业的原因。学生很快讨论得出结论:张謇为救国,放弃做官,兴办实业,抵抗外国资本入侵,使国家富强。因此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不能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要让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二、开展课堂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堂活动要面向全体,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但是在课堂活动中,往往出现优生“大包大揽”,学困生“混水摸鱼”,课堂活动变成了优生生动的表演课,这和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是遥相背离的。因此在开展课堂活动时,老师要设法激励、鼓励学生,尤其是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和学困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劫难中的抗争》(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时,针对网络曾热议的话题:该不该重修圆明园?笔者让学生发表自已的观点。几个女同学发言后,笔者说:怎么有自已的想法的全是女同学,看来我们班要靠女生撑起一片天了,结果不服气的男生和女生间展开了发言赛,你一言、我一语,几乎全体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在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时,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笔者曾尝试使用“纸上谈兵”讨论法来解决学生参与率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即每个学习小组安排好专人负责记录其它同学讨论的结果,而后将各组结论张贴于黑板上,大家上前观看(每人负责观看一组)其它小组同学的结论,而后结合各组结论,小组讨论是否对本组的结论作出修改。这样一来,小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能力、兴趣的差异,分派不同的任务在身,都必须积极、认真的团结协作,才能在小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课堂活动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并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情境

历史课堂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科学地选择活动形式,以确保课堂活动高效地开展。七、八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强,就可以表演历史剧、讲历史小故事比赛等活动;九年级学生不再喜欢简单的活动,他们的思维层次已经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历史辩论、制作图表、问题探究等历史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而兴趣这种积极良好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感性的、富于吸引力的活动情境。如在学习《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中《汉谟拉比法典》一目时,设计的活动如下:同学们通过预习,对法典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古巴比伦,做一回公正的大法官。有一天,自由民甲不小心打瞎了自由民乙;奴隶丙打了自由民丁一巴掌。(由四个平时较能表现,且动作较夸张的学生根据所述内容表演)你们说这两个案子怎么判呀?通过表演和评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汉谟拉比法典》所实行的“同态复仇法”和法典的实质。

四、要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评价,并有效总结知识点

课堂活动中的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评价语言要努力做到:精练准确,丰富生动,机巧灵活,幽默有趣,独特创新。总结知识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用联系的观点对与活动相关的知识进行剖析,使学生能够完全地掌握知识点。如学习《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20课)中“谁点燃了火药桶”一目,学生就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展开辩论?一方肯定普林西普的行为,认为他为了民族的尊严而不惜牺牲自已的生命值得称道;另一方认为他用刺杀的方式不妥,且为德、奥发动一战找到借口,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评价和总结为:大家通过思考、讨论而得出的结果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发言的同学也十分投入,迸发的“火药味”也让我们感受到火药桶被点燃时的危险。持肯定观点的同学从刺杀的目的出发,是爱国的有血性的少年。持否定观点的同学从刺杀的性质、结果出发,是有理性和高瞻远瞩的少年。如果把大家的观点,合而为一,就完美了。简言之,普林西普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欠妥,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通过评价和总结,既肯定了学生活动表现,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又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同时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

总之,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重视历史课堂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控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提高活动效率,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快乐的学习。

历史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2

一、内容全面更新,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

冀教版初一起点版,初一内容是对小学五六年级知识的简单重复,对优等生来说可提升空间少,而初二内容难度跨度又有点大。新版教科书体系完整,选材上更贴近学生生活和中国国情。

比如,七年级下册Unit 1 The Silk Road向学生系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西安的一些著名的建筑物:Big Wild Goose Pagoda大雁塔、Terra Cotta Warrior 兵马俑、Drum Tower 鼓楼、Bell Tower钟楼,接着以人物活动游历主要站点,Mogao Caves敦煌莫高窟、黄河第一桥兰州中山大桥、黄河母亲像等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激发了学生的表达需求和爱国情操。

初二的课本新添且改编了部分课文,比如,lesson 14,Happy Memories讲家庭聚会的幸福时光,教育孩子从内心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lesson 32和lesson 33讲到了火车的发展史和蒸汽机促进车轮的使用等方面内容,对拓展学生眼见,丰富英语课程分支提供了更广泛的内容。Lesson 45 Be Yourself!对解决当前学生心理困惑,培养自信心有着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比如,“Nobody is perfect in this world.Look in the mirror and smile at yourself every day !Don’t be too hard on yourself for making mistakes.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learn from your mistakes.”这些句子都是励志书里最常见的句子。

课文以多种文体呈现,有对话、网络在线聊天、课题报告、微博等形式,语言趣味性强、涉及话题广泛、内容鲜活、符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展现了中西方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口语与书面表达并重,语境真实,语言灵活,特别有利于语感的培养。

二、详细、全面的语音教学参考

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本着为学生未来学习发展服务的理念,我认为在初一基础阶段一定要强化语音教学,进行系统规范的语音教学。近年来,中考淡化了语音考点,旧版教材中也没有统一详细的语音教学材料。

但新教材其后的附录比旧版多了重音和语调,这样连同七年级上册的国际音标、元音字母和常见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七年级下册的辅音字母和常见辅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八年级上册的单词及句子重音和语调,八年级下册新添的不完全爆破、弱读和同化等发音技巧,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语音教学参考。语音的教学要求也第一次完整呈现在课本上。有了这个附录,教与学都有了参考。另外,这对提高我们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课后练习设置“万变不离其宗”

语言学习,一定要遵循先听后说、先读后写、先积累后运用的自然顺序。那么,初一作为基础阶段,应以积累语感为主,教学适当倾向于以课本为中心的输入性教学。学生要跟我们一样熟悉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大大丰富了旧版“let’s do it”部分的内容,作为课堂形成性测评工具,灵活多样且可操作性强。深入使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绝对体现了编者的用心,比如,课文里出现的短语或单词在课后练习里出现时一定是同义词,绝不重复。这也是英文的语言习惯之一,不喜欢重复用词。另外每课的重要生词,在课后题里往往都有着引申用法。比如,Lesson 48中feel confident到课后的have much confidence in;in front of the class 和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这点体现了教材独立性与连贯性并重以及编者的意愿,根据实际教学调整,满足不同条件学生的学习。

四、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遵循词―短语―句子―篇章的结构,组织时离不开语法指点。因此,在教学单词和独特少见的语法教学方面,第一原则是词不离句,知识点跟例句不分家。比如,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an album of family photos――双重否定和Jenny and I joined the club.So did most of our classmates――倒装结构。

在单词教学中,举例“invent-invention-inventor,discover-cover,hand-made”讲解构词法,对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认识基础词汇记忆的重要性,克服以后记忆单词的畏难情绪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词性的讲解,为未来的学习句法做好准备。这是我历年教学的先进和独特之处,这学期的新教材在第一、二单元将word-building作为单元语法重点。

通过“interest-interesting-interested,excite-exciting-excited”知识的对比,归类学习,增加了知识的复现率,使学生在他们不经意的时候温故知新,也就给潜意识渗入了联想,这是触类旁通的学习策略。

历史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87-01

历史是一门辩证思维要求极高的学科,问题需要做到条理清楚,语言规范,言简意赅。学生提问能否做到以上要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问就“想问,敢问,善问,会问”。由教师结合问题,根据教学实情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并作出评价。

一、多维思考,夯实基础

对历史要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如原因的角度往往有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历史影响有积极、消极影响,或政治、经济、思想、当时、后世的影响等,而考试则往往选取某一个方面考察,因此平日教学时教师需要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向,通过增减问题的限制因素和条件,使学生根据不同条件、 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解答问题。该类问题能为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学会随问题的条件、角度的变化 灵活地解答问题。

二、提问要把握时机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一般在历史课堂上,提问的时机无非就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课前提问,为了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课中提问,为了总结深化知识点的课后提问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意把握这么几个有利时机,设置恰当的问题,会使得课堂提问的效果倍增。例如,在给学生讲到《秦帝国的兴亡》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注意,笔者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两个问题:秦始皇究竟算不算一个好皇帝?秦始皇的出现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作用?就这样,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自然对这部分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再继续新课的讲授,效果自然会好得多。

三、历史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如果教师只提问少数的“尖子”学生,而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确而避开他们。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思维能力愈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有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较差的学生在本组大胆发言,然后教师再提问他。提问时,也要注意让其他同学认真听。可这样说:“现在请第X组的代表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的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这就照顾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

四、尊重见解,问评结合

当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对老师的提问作出自己的一番见解后,他们迫切想得到老师的评价。事实上,历史老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往往是:答对了,坐下,讲下一节内容;答错了或不够准确,再叫下一位同学,接二连三,直到满意为止。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或者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较好的做法是,在学生同答时,老师认真倾听,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答完后,老师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适当合理的评价,以表示对学生思考结果的尊重和重视。首先肯定其正确之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力。同时,对其不正确、不全面之处给予纠正或补充,并且说明你对他的评价理由,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获得新的学习。即使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也不要给以严厉的训斥,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回答时,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开放、发散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补充,相互评价,在师生、生生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五、教师对课堂个性化提问要建立恰当的评价制度,教学操控必须是游刃有余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价制度。除了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以外,教师还应当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要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能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对错不分。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依据课堂评价制度有效化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回答正确的学生,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学生也能得到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如此,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的知识才是有效的,准确的。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这一课中,对历史影响的认知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是个难点。教师设计个性化提问时,应尽可能降低难度,使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评价的积极作用。”“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教师尽可能结合相关史料,设计个性化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实现对历史影响的正确评价。

优化历史课堂提问,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历史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认为,从历史课程学科的特点出发,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历史课程学习体验,提高学科综合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优化能够产生如下效果:(1)激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3)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活学、善思、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课堂教学导入做到“激趣”,吸引注意力

学生对历史的课程认知需要一定的引导,围绕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点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和潜能。运用好课程教学导入,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还为其理解课程知识点奠定基础,满足他们的学习认知需要。

在课程教学导入中,可依据课程知识结构和历史事件发生的一些有趣背景知识来予以整合优化。结合趣闻轶事进行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运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和音响等效果来展示历史相关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好奇心。鼓励学生从历史导入的趣闻中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深化理解感悟。

这样的教学导入,更能够吸引学生的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中第3课左宗棠和教学中,针对学生对左宗棠了解不深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历史功过,历史评价等,了解其人。同时,通过新疆的版图,要求学生对其发展历史进行搜集整理,以加深印象。

二、倡导任务合作做到“阔思”,增强探究性

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引导中能够更为深入感悟课程知识内容。教师不妨运用任务合作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的历史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任务式合作探究,能够深化理解感悟,还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知识重点和难点,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学生能够通过同桌、小组等学习力量来深入探究课程教学难点。首先,教师要优化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带着学习目标和要求探究课程知识结构。其次,引导学生集思广议和畅所欲言,让合作探究过程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助推剂。第三,鼓励学生能够发表有独到见解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通过任务合作探究,能够在激活学生学习认知视野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教学中,笔者就通过布置一定的思考探究题目来引导学生深入认知感悟:(1)和给带来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2)我们从的结果中得到了哪些启发?(3)给近代中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上述任务合作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同桌讨论和小组探究形式来思考交流,以此帮助学生深化对产生的原因、过程以及意义等方面的理解感悟,增强综合运用能力。

三、运用综合实践做到“致用”,增强发展性

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针对课程教学要求,运用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来强化认知感悟,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技能运用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优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发展创新水平。

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活动安排,设计一定的活动,让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够真正延伸至课外。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的运用,能够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和全面。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这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形式也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求学生能够创造性设计一些历史实践活动,以深化技能运用。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予以总结概括,指导学习策略。

总而言之,历史课程教学是基于学生认知感悟和技能发展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学习探究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发展性。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探寻多元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丰宪.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

程研究(上旬刊),2011(9).

[3]李春艳.论优化教学设计在初中历史复习中的运用[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5).

[4]钟召辉.浅谈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J].新课程

历史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学历史;插图;教学作用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某种憧憬和追求,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在教学中利用教材的插图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科学、准确地把握图画内涵的前提下,要运用生动、精炼、直观的语言对历史图画进行细腻描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述人教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时,笔者和学生一起了解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关于交子究竟什么样,为什么会出现,如何使用,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笔者充分利用课本关于交子的两张图片,和学生一道读图、看图、分析图,甚至饶有兴趣地和他们分析交子图片上的文字。分析完后,提出问题“对比北宋的交子,请你说说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民币和它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现实感很强,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纷纷举手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利用多媒体把整幅《清明上河图》搬上银幕,同时进行配音解说。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追寻着历史的足迹,看到了宋朝汴河两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耳边仿佛听到了街上小贩们的叫卖声,再配合课文中的几幅插图和设置的相关问题,使本课的知识点很快得到了落实。

二、简单实用,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谓形象直观,学生喜闻乐见。

比如,在讲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时,首先让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朱元璋画像进行描述,接着出示朱元璋的另外一种画像,同时进行说明。朱元璋的相貌一说其方面大耳,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一说其脸颊狭长,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脸上长满了麻子,可以说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究竟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登上皇位,在位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这样通过利用教材的插图,简单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诱发了学生急切了解新课内容的求知欲望。

三、巧妙设问,培养能力

观察是识图的首要步骤。学生对某一插图的观察应首先让其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的就不得不依靠历史教师巧妙设置问题了。而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在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导决定着探究能否真正展开,问题的适度性、问题的价值性决定着探究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让学生观察“半坡彩陶盆”时,就这样设问:①这幅图给我们哪些信息?②照图上的信息逻辑,如果彩陶盆上有多个符号,可能会是哪些?有可能有水稻和木结构房屋的图案吗?这样问题一出,学生积极思考,踊跃查找书上相关内容,各个学习小组也纷纷议论、酝酿……这样的问题设置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教师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体验到了学习之乐,教师也从一味讲解、讲述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具有共同主题或共同表示内容的历史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有利于积极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例如,讲述“北宋东京城”时就把《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两幅城市布局图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北宋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思维分析能力,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插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历史自学能力。

比如,在讲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教材有一个“动脑筋”栏目: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而在书本第3页又展示了“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现代人头像”三幅插图。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先自己看图,然后再请学生总结出他们之间的异同。这个教学过程看似简单,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化难为易,突破要点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尤其是抽象的知识,如果离开插图教学,往往重点难以突出,难点不易讲清。教师运用插图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则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如在学习元朝行省制度前,笔者先出示汉唐版图和元朝疆域图进行比较,强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指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中书省和其他11个行省,指出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提问我们处于什么省?从而理解“我国省级政府设立始于元朝”。

如“为何未能使近代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又是一大难点,使用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内容中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插图就可形象地浅化这一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机器制造局在外观上是中国封建传统宫殿式建筑为主,又加上了一些西洋式厂房和高大烟筒,对此教师可加以启发,由学生思考这一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与在本质上的相似点,即洋务派只不过是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满清封建主义腐朽的病枝上,又怎能“师夷长技以自强”,学生在这种形象类比的轻松一笑中,深刻地认识了的本质所在。

五、资源整合,优化复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插图作为考试内容中一个重要板块已不容置疑了。利用教学插图来复习历史知识,不仅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比如说,在复习“赤壁之战”这一节内容时,并没有直接问同学赤壁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等等内容,而是从给学生看一张教学插图开始的。笔者把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104页的插图《曹操慌忙逃走》印发给学生,请学生看图思考:图中曹操为什么慌忙逃走?他当时从哪里逃走?要逃到哪里去?学生看图思考后一一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但复习了知识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看图、辨图的能力。

很多时候,一幅插图可以反映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个知识点,而多幅相关插图放在一起则可以反映几个相似或相关的事件或知识点。结合运用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图,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领海、内河航运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比较地图册或教科书中的《形势示意图》、《第二次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的内容可以结合此图分析)等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就是诞生在最早成为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区。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既有恶劣的消极作用,也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六、自己动手,以图创新

1.自制图表,体验历史

新课程目标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特别提出:“初步掌握识读和使用历史图表的技能”,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识别历史地图和各种图片资料,学会读懂各种历史表格,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些简单历史地图,绘制表格,在体验、理解、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时,指导学生制作《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简表》。

通过表格绘制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学会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和文化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整合插图,激感

每学期笔者都会利用插图进行活动课教学。如“我心目中的唐王朝”一课,学生利用网络下载各种相关的图片,剪切、复印,自己动手归类比较,并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字介绍,做成历史小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高度热情,又体现了历史教学课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在动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满好奇,不断迸发出奇异的思维火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了问题,激发了更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插图不仅是教科书的辅助材料,而且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插图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获取历史信息、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历史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理解教育 自然分材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所谓自然分材教学是指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以上的定义强调了两点:一是“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这就意味着其学习任务由学生的学力因素决定而不是人为分配,主要表现为谁学得快谁就应该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二是“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与速度。在实践过程中,我根据自然分材教学的理念不断创新,形成了自然分材教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实施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学习诊断―普读求是―补读帮困―自主建网―因人作业。

1 学习诊断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扫除“障碍”,做到“温故而知新”。具体操作方法是,导入新课后,学生依据老师编制的课堂《指导自学书》自主完成“学习诊断”中设置的问题,之后教师出示答案,同学之间互批,在互批的过程中针对练习的问题,相互点拨,再将错题记入《错题记录本》。学习诊断的内容可根据学科不同有所不同,但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就上一堂课留下的课外作业进行反思;②教师可根据上一堂课或上几堂课所学内容设置诊断补偿练习;③可根据上节课的学习重点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一环节,我们往往利用“指导自学书”将上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或是前后知识衔接点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记忆,并能够把所学知识放在历史的坐标上,形成知识体系。

2 普读求是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探求,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主要由“读―议―释―思”四步骤来完成。①“读”就是“自学”。教师应给学生编制“指导自学书”。学生凭借教师的“指导自学书”先自行学习教材,或圈点勾划或填空解答或查阅资料。总之,凡学生能自学解决的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自学解决。②“议”就是“合作探究”。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小组互助的形式讨论解决。(我们将学生座位形式进行了一些变革,改为6~8人对桌式)前两个环节可以解决本节课中的多数知识点,因为初中历史很多知识点其实并不需要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根据通过看书、讨论即可解决多数问题。③“释”即“释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与讨论中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重点地讲解,启发学生自解疑难。这一环节是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发挥的主要作用,教师要用精当的语言和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④“思”就是“反思”。反思的主要方式是学生通过完成教师针对学习内容所设置的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凡学生能自学解决的应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师通过“指导自学书”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以防学生在课堂上不明确学习目的而走神。互助讨论要有明确的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比如,什么问题?几分钟?如何汇报成果?当然重要的还有如何评价(自然分材课堂教学评价)等,教师要巡视,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不能自行解决的

问题。

3 补读帮困

这是“自然分材教学”关键的一环。通过对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必然会使学生产生自然分化,为使学生不致因知识缺漏而掉队,有必要及时帮助因分化而产生的“补读生”补上一把火,以防止他们积重难返,进而由“补读生”变为差生。在“普读求是”环节,通过练习分出了“普读生”与“补读生”。此时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大部分学生为“补读生”,少数学生为“普读生”;第二种情况与第一种刚好相反。在第一种情况下,则需要集中“补读”,而“普读生”为当堂的“知者”,可安排他们学习更有挑战性的内容。第二种情况下,可进行分散“补读”,让“普读生”继续学习新的内容,而补读生可到黑板前与老师一起(或其他形式)研究疑难,进行补充性学习。“普读生”与“补读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日为“普读生”来日可能会成为“补

读生”。

4 自主建网

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学习重点,进而巩固学习内容。总结建网的方法很多,可引导学生总结排列知识要点,也可引导学生画出知识树,或引导学生列表填图。总之,以简捷清晰的形式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予以呈现,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比如,在授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从时间、入侵国家、在位皇帝、结果、影响等方面梳理四次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主干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一环节特别强调要学生“自主”建网,教师应避免越俎代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主建网是学习中有效的方法之一。

5 因人作业

通过作业练习检验学习掌握的情况,诊断自己的学习问题。这一环节特别强调“因人”。可分为基本练习与拓展练习两种。一般学生只完成基本练习,学有余力者再完成拓展练习,基本练习以巩固知识为主,拓展练习则以形成能力为主。“自然分材教学”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其作业设置中“因人”主要是要考虑给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以适应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自然分材教学改革为我的课堂带来活力,学生入门快了,课堂上敢于发言了,学生成绩提高了,发言、思辨等综合能力更得到了提升。最近,我们结合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又对学生的座位和课堂评价进行了相关改革,比如,将座位由“秧田式”改为“马蹄形”,在课堂中采用了以激励为主的“自然分材课堂教学评价表”等。自然分材教学,课堂上看似教师轻松了,其实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设计指导自学书、设计问题,课后需要对学生进行问题跟踪等等。理解教育及自然分材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必然存在不足,当然也预示其更有生命力,我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充实,以求教学效益最大化。

上一篇英文情书

下一篇魅力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