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曹冲称象的故事

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1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真叫人为难了。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曹冲称象;离散量;连续量;比较大小

中国百姓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曹冲称象”,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其大意是说:曹操的儿子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故事中常说是石头)(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石头),那么比较一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曹冲称象”的故事,其实蕴含着实用的生活经验和深刻的数学原理。

数(shù),起源于数(shǔ);量(liàng),来源于量(liáng)。

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离散量和连续量。离散量,例如:苹果、人、石头等等,这类东西是一个个分离的、独立存在的。离散量的比较,只需要数数其个数即可。连续量,例如:水、空气等等,这些东西没有接缝,是不可一个个分离的,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说。连续量的比较与测量,是比较困难的。例如:大象的重量就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是很难测量的。

我们先来看看另外一个例子:要比较两根长短相差不大的棍子的长度,如下三种比较方式中,只有第三种是行之有效的。

(图一) (图二) (图三)

第三种比较方法的关键,在于将连续量放在了一起,并且“对齐一头”。虽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生活常识,但这个常识,对于我们解决高中数学中的比较大小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例1. 比较与的大小。

解:与大小的比较对于初学的学生不易一眼看出,此时,我们可以模仿刚才比较棍子长度的方法:“对齐一头”。,而由指数函数单调递增,即可知。

例2.比较与的大小。

解:根据“对齐一头”的比较思路,,由对数函数在单调递增,可知。

例3.比较与的大小。

解:根据“对齐一头”的比较思路,,而由对数函数在单调递增,可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的比较,是不能像两根木棍那样放在一起并“对齐一头”那样简单的。如:江苏无锡灵山大佛的大拇指,与四川乐山大佛的大拇指是不能简单比较哪个长的。这个时候,“曹冲称象”的典故所蕴含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想,就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了。

大象的体重,就当时的技术水平,是很难测量的。而曹冲的聪明之处却在于,他用可分开测量的石头的重量,来代替不可分开测量的大象的体重,其实质是用离散量来测量连续量,而所选取的离散量,是与连续量有共同测量标准的。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货币的产生。在人类没有货币的时候,交易都是物物交换进行的,这是各种物品价值的直接比较,可是人们总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的价值估值较高,这样的比较和交易是很麻烦的。于是,便出现了以贝壳、贵金属等作为中间物的价值比较,就形成了货币。

又如:在生活中,如果家里的玻璃损坏了,请换玻璃的师傅来换玻璃。师傅一定不会抱着一整块玻璃来家中比划,然后在整块玻璃上描绘出所需玻璃的大小,再裁玻璃。如果真有人这样做了,裁下的玻璃恐怕也不能合适地安装上去。事实上,裁玻璃的师傅一定会用一把尺子先量好所需玻璃的尺寸,再回去在整块玻璃上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玻璃。

不论是货币,还是量玻璃的尺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与所比较的两个事物都“对齐一头”,有共同的价值尺度或测量标准。这就为我们解决数学中的比较大小问题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例4.比较与的大小。

解:此例无法将所比较的两个量“对齐一头”,此时,我们可以借鉴“曹冲称象”的经验,寻找如同货币、尺子之类的可以与所比较的两个量都对齐的东西。考虑到,则有

,即解。

例5.比较与的大小。

解:仿照例4,,比较双方均比1小,作为测量标准的1失效,此时,我们考虑:测量标准并非非1不可,关键是要能够与比较双方“对齐一头”,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将的底数取出,将的指数取出,组成一个新数,这个新数是可以与比较双方很好的“对齐一头”的。由指数函数单调性知,而由指数函数在第一象限“低大图高”,可知,即。

综上所述,比较大小题型的解题思路可以总结如下:1.比较双方已然“对齐一头”的,可以利用函数单调性直接比出大小;2.比较双方没有“对齐一头”的,可以通过变形使其“对齐一头”;3.比较双方不能对其“对齐一头”的,可以尝试利用或作为中间的测量标准;4.即使常见的测量标准或失效,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为地做出合适的标准进行测量。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勤于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勇于用生活中的经验和智慧来分析数学、学习数学,那么数学将不再是一本难懂的天书,而是充满了悬疑和智慧的“侦探小说”。

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1、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达到深层次整合。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理论依据:

1、“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学中要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创新“称象”办法、打写设计等均基于此理念。

2、在主客观相统一的新型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处于一种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还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伙伴的指导。本课资源、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发展性评价理论,促进学生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教师和学生口头激励点评、利用平台互动评价等。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以下分析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平时的了解和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1、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积累归纳语言,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发言积极主动。

2、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并在小组活动时进行交流。

3、学生能借助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阅读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浏览,大部分学生在8-10分钟能够阅读完成8篇拓展阅读材料,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并能够进行简单复述。

4、学生能够熟练利用论坛进行交流和汇报。

5、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问题,并有一定的打写速度,能够通过打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利用观看演示、小组讨论、打写表达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资源、设施环境、技术准备

1、教室环境:教师及学生每人一机的网络教室;

2、平台与系统:跨越式教学资源平台;苏亚星多媒体教室控制系统;多媒体整体系统设备;

3、课程资源:根据课堂学习所需制作的网络型资源,包括小喇叭、识字通、资料城、小作家、网络链接五部分;教学演示文稿;演示称象过程的应用程序。

前期教学情况

本课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掌握课本中生字及新词,通过资源中识字通和资料城第一课时的阅读,使学生巩固对生字的认识、理解、使用,在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资源中课文背景资料的阅读使学生简单了解人物曹操和曹冲;学生对称象方法有初步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本课时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

(1)、能够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2)、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步骤。(重点、难点)

2、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1)、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重点)

(2)、通过学习了解曹冲善于从别人的讲话中受到启发,想出好办法。(难点)

(3)、通过网络资源的扩展阅读使学生了解更多善于观察,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故事,从中受到启发。(重点)

(4)、通过为学生在资源平台留言板上创设情景进行打写,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难点)

(5)、通过学生熟练利用论坛进行反馈,增强了互动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通过资源平台拓展阅读,开拓学生眼界,使学生深入理解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3)、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和乐于与人沟通的意识。

4、教学内容安排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曹冲是个聪明、善于动脑的孩子;

进行符合学科特点,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拓展资源的阅读,扩大学生认知范围;

在资源平台留言板上创设情景进行打写,既是对课文主旨的升华,又将所学转化为自我认知体验。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课时为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导入-看图揭题

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动物朋友,(ppt出示图片)谁来说一说这头大象什么样?这就是我们班的安佳媛同学,你们看,她和大象在一起,怎么样?

【目的:通过出示大象以及学生和大象的对比图片,使学生感知大象的高大,解决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知识内容。】

第二阶段: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曹冲的聪明

要想称这样一头大象在1800多年前的古代可太难了。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五课“称象”,边读边思考,课文中谁想出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追问: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课文中为什么用“果然”一词?

【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曹冲的聪明,通过追问,解决第五自然段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称象的成功。】

第三阶段: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进一步感悟曹冲的聪明才智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曹冲想的好办法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应该读第几自然段?

1、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示:默读第四自然段,曹冲是怎样一步步称出大象的重量的,标出步骤,不懂的地方做标记,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小组交流,共同在论坛上发表讨论出的称象步骤,解决不懂的问题。

【目的:转变学生角色,学生自主的学习,主动去思考、建构,敢于提问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讨论。而利用论坛进行小组间交流和汇报,提高了交流的效率。淡化了教师的预设与讲授】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点拨,板书

赶象上船观察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到线称石

4、演示称象过程,师生共同叙述称象步骤。(演示应用程序)

【目的:通过演示解决难点,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称象的过程。教学媒体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5、指导朗读:练读—指名读----评读

曹冲就这样一步步称出了象的重量,那时的曹冲才七岁,“才”可以换成什么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爱动脑

曹冲这么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那我们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练读—--指名读----评读

【目的:学生不仅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且通过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更深入理解文章。】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这段写了什么?

“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大臣们有的说这个,有的说那个,可以用一个什么词?(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七嘴八舌......)

【目的:拓展学生的词语积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但曹操听了-----直摇头。

比较: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多一个“直”程度不一样,语意更重了。

3、曹操为什么直摇头?为什么不赞成大臣的办法?

4、既然大臣的方法不可行,而曹冲称出了象的重量,重点介绍曹冲称象不就行了吗,把这段文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小组讨论。

a曹冲的方法与大臣的办法有什么联系—--促使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教师点明“以石代象以船代秤”;

b通过官员和曹冲的对比,凸显出曹冲的聪明。

【目的:通过是否去掉第三自然段的思考,突破文章的难点,渗透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和对比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重视篇章的把握,强调了语言的整体感知、整体语境的理解。】

第四阶段:拓展思维

七岁的曹冲就想出这样的好办法,你们比他还大呢,有没有称象的好办法?

【目的: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五阶段:利用资源进行拓展阅读

你喜欢这样的故事吗?资料城里还有很多,让我们快去看看!反馈:你读到了什么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目的:大量的开放性学习资源,适应不同需求的学生,此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资源使学生阅读到更多的相关主题的文章,能深入感知遇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从而深化课文主题。】

第六阶段:平台留言板发表留言

这么多人都能够利用聪明才智想办法解决问题?你们可以动脑筋帮助小明解决个难题吗?

“有一天,小明独自在家,他想:妈妈很辛苦,我来打扫屋子吧。想到这里,就干了起来,一会儿擦擦这里,一会儿扫扫那里,忙得不亦乐乎。哎呀,只要把垃圾倒掉就可以大功告成了,小明欢呼着跑出去倒垃圾,突然,一阵风吹来,只听“咣”的一声响,门被撞上了,小明被关在了门外……”

打写后反馈交流,学生利用平台评价系统相互点评。

【目的:通过打写使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而对他人作品的欣赏评价,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反思促进的过程。】

第七阶段:总结下课

曹冲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大象;最主要的是他平时就注意观察事物,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同学们也像曹冲那样动脑筋,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你们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

板书设计

赶象上船

观察画线

5称象赶象上岸爱动脑

装石上船

到线称石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习目标达成

(1)、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画批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2)、在小组活动中,能倾听、协作、分享。能对别人的发言给与客观评价。

(3)、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表现积极。

2、教学效果分析

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4

一、运用基本功能,创设生活情景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它的图片显示、文字说明和一些视频动画的插入等既能创设问题情境,还能用来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运用白板拉幕的显示功能,创设了六年级一班学生进行乒乓球比赛的场景,随着幕布拉开,学生了解到“乒乓球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让谁先发球呢?如果你是裁判,有什么好的方法呢?”从而为学生呈现一个直观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兴趣活起来。又如,在教学“替换”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就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曹冲称象》进行导入,利用白板形象地再现了曹冲称象的过程,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初步感受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增加教学的视觉效果,而且作为一种信息手段很好地整合了其他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弥补了各种媒体使用时缺乏的灵活性,让教师实现了各种软件之间的自由切换,通过白板展示出来的信息整合了各种资源,教学活了,学生也乐了。

二、运用特有功能,突出教学重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小学阶段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力较差,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启发思维,展开想象。白板对动画、视频的随时暂停控制与标注功能使教师能够更加自主地应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弥补了很多课件交互性较差的缺陷。在学完立体图形的体积后,有这样一题:把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以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图形的体积是多少?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很难想象出最后旋转成一个什么图形,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时白板便发挥它的优势,通过动画演示显示出长方形旋转的轨迹,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教学六年级复习课“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复习”这一课时,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之一难点,我用电子白板进行了尝试。学生在复习了各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后,适时提问:“从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你能用网络图的形式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吗?”先独立绘制,然后请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绘制,说说自己这么放的理由。以这个摆好的学习资源为基础,更多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出了怎么摆更合理,及时对白板上的摆法进行调整和修改。在全班同学的参与下,最终得出的网络图更加合理了。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电子白板的特有功能,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了改造和重组,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地构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5

凿壁偷光

我:“汉朝时,一个少年叫匡衡,他非常好学。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

外甥:“等等,他为什么不开灯呢?”

我:“因为没有电。”

外甥:“是因为电力紧缺?”

我(气喘吁吁):“不是,汉朝离现在两千年了,那时还没有发明电。”

外甥:“哦。(停顿)他什么时候凿的洞?”

我(愣):“嗯?晚、晚上吧。”

外甥:“晚上?晚上他不是看不见吗?怎么凿的?”

我(语塞,停顿):“那、那、那就是白天吧?”

外甥:“白天还有工夫凿洞?干吗不用这个时间看书?”

我(再语塞):“这个……这个我记不清了,咱换一个故事再讲。”

孔融让梨

我:“东汉时期,有一个四岁儿童叫孔融,他吃梨时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大人吃……”

外甥:“等等,是几个大人?是他父母吗?”

我(做了准备):“不知道,就算一个吧。”

外甥:“那还剩几个小梨?”

我(语塞,皱眉头):“好像一个吧?”

外甥:“我明白了,大的梨肯定是催熟的,不好吃。小的肯定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我(恨不得给他两巴掌):“咱再换一个讲。”

曹冲称象

我:“三国时期,有个小孩子名叫曹冲。外国人送给他父亲一头大象,父亲想知道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就叫曹冲来称……”

外甥:“舅舅,停一停,我知道。把大象杀了,割成一块一块称完后加起来就行了。”(得意洋洋)

我(瞪大眼珠子):“那是礼物,不能杀的。”

外甥(这下轮到他语塞了):“那大象是怎样送过来的呢?”

我(有些恼火):“可能是用车吧。”

外甥:“那肯定超载了,看看司机的罚款单就知道重量是多少了!”

我(声音发颤):“再、再换一个。”

草船借箭

我:“三国时期,孔明接到周瑜的命令,要他在三天内打造十万支箭……”

外甥:“舅舅,等等。箭是什么?”

我(问题终于靠谱了,心里很高兴):“就是带尖的,古代用弓发射出去的一种先进武器……”

外甥:“噢!(若有所思)比CS里的枪还厉害吗?”

我:“没有。不过那时候没有枪,只有箭。”

外甥:“好,那您接着讲。”

我:“一天早晨,趁着大雾,孔明带着十余艘扎着草人的小船出发了。”

外甥:“天为什么有雾了?”

我:“孔明预测的。”

外甥:“他是天气预报员吗?”

我:“不是,是他算的。”

外甥:“他是瞎子?算命先生?”

我:“……(头重脚轻了)我、我、再、再、再换一个,我还就不信我讲不完一个故事。”

四面楚歌

我:“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争霸……”

外甥:“争霸是什么意思?”

我:“就是争夺、竞争的意思。”

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对话交流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教学活动的成效应与师生互动的效果密切联系在一起。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互动的不协调甚至是难以开展的现象,这严重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深入。因此,认真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不协调的原因,采取若干切实可行的方式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一、“对话”教学模式的内容特点

1.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将整个语文课堂看成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对话场,始终围绕着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展开对话。“对话”式语文教学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来自于学生和教师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还文学作品应有的完整性。所以,在教学一开始,就要和学生一起来确定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对话核心主题或者从认知角度、或者从思想角度、或者从情感角度进行概括,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而确定。因此,对话式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感受。

2.力求还语文课堂最质朴的特色。教学本身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孔子培养学生、苏格拉底启迪青年,都凭借着最单纯的手段——语言,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影响到无数人的心灵,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已不同范围和程度地陷入“作秀”和“浮华”的怪圈。因此,语文课回归本质是许多有思想的教师的追求。该模式在教学中有着最单纯的线索,即紧紧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开展思考和对话,这就像是一棵大树的主干,通过各个依托点生长出繁茂的枝叶,撑起一片富有活力的天地。该模式下,教师主要是组织大家对对话核心主题进行思考,使学生的认识不重复、语言具有个性、感情真诚,在围绕核心主题的对话中充满智慧。

3.强调“对话”方式的多样性。对话式教学力求将各种形式的对话融合在一起,动静交替,这就涉及对话的形式问题。其实,对话并非仅仅是出声的行为,在很多时候,个人对文本的默读和品味,也就是学生与作者、与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这样的语文课堂对话中,一要保留课堂中静态的心理紧张,同时也要将部分静态的心理紧张转化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时间分配。学生处于动与静交替的状态,其注意力也呈现出张与弛结合的状态。

二、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对话沟通

1.课堂提问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前提是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通过有效的提问形式,使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发、组织、碰撞、交流、对话等桥梁或纽带作用。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让学生从提问中获得启发、活跃思维,从而有效推动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师生互动。

2.课堂讨论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就某个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言语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是课堂互动中教学环境最自由宽松的、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一种互动行为方式。讨论一般是先设计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步骤地展开。例如在《我的战友》第一堂课结束后,有学生向老师建议,让老师组织课堂讨论,以使同学们都有发言的机会。我接受了建议,第二堂课上课时,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安排学生就《我的战友》一文的段落划分、人物形象及故事部分进行讨论,最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概括小组讨论的结果。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分组讨论后自己推荐代表来回答问题,从而既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又打破上课教师点名、学生被动回答的惯常场面,但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分组讨论时学生们热火朝天,可讨论中的课堂秩序却很差。一些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干扰到其他班的正常教学。分组讨论结束后,轮到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室却又安静下来,没有学生愿意主动站起来概括本组讨论的情况,最后还是由我从各组学生中“钦点”“代表”回答。这堂课的互动显然是不成功的,我临时安排的分组讨论及选代表汇报没有充分考虑这个班学生的情况,引导也不够。课后也有其他老师提醒,实际上像文章段落、情节这些内容让小学生讨论意义并不大,因为这些属于客观性比较强、争议不太大的话题,小学生实际上对这些话题不太感兴趣。

由此可知,课堂讨论中讨论问题的确定、讨论方式的选择、讨论对象的引导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课堂讨论的效果,尤其是对心理上正处于发展期的小学生,更应该细心设计,精心引导。

3.场景模拟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由于小学生具有喜爱直观、生动的事物的特点,因而教师在以师生互动为课堂教学手段的同时,应配合教学内容进行场景模拟,包括使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手段,以使小学语文课教学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增强小学语文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曹冲称象》公开课中,H老师根据曹冲称象的3个步骤,让学生用水盆、玩具象、石子、秤等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写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称象办法:用曹营中的士兵代替石头,士兵直接站到船上,直到船沉到做记号的地方为止,再称出士兵的重量,更方便;把河里的水一桶桶往船里倒,等船下沉到记号处,算算一共倒了几桶水,称一称一桶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这堂公开课教学,师生话语融合,互动效果非常好。

小学语文教学中场景的模拟目的是发散小学生的思维,使小学生借助现代技术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思维质量与效率,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H老师在教学中的场景模拟做到了这一点,师生之间话语融合有效地促进了互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