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标准范文1
1 情绪稳定,有安全感
评价要素:情素稳定、情绪控制、情绪积极、安全感。
针对“情绪”这一要素,赵教授用“稳定、积极”来描述,而且要能够使之保持稳定,如情绪低落超过两星期,就要警惕是不是得了抑郁症。针对有些老人“总是担心有天灾人祸或怀疑自己有病,整天坐立不安、晚上失眠”的情况,赵教授说,这种焦虑和紧张是缺乏安全感的典型表现。“建议老年人要经常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当发现有莫名的情绪低落、沮丧等不良情绪时,应主动提醒自己并向外界求助,必要时还要看心理医生”。
2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评价要素:自我认识、自我接纳。
对此,赵教授提醒:“老年人常有这样的负面心理,总觉得自己老了无用了,有时表现得非常偏执。其实,每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承认优势,接纳劣势,树立信心,肯定自己。”
3 自我学习。独立生活
评价要素:生活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新时代老年人为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应该坚持的观念。”赵教授说。现代社会日新月异,老年人应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健康新观念,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进而获得真正的生活独立及人格独立。而且不断地学习,对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性痴呆也十分有益。
4 人际关系和谐
评价要素: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接纳他人。
据调查。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孤独感造成的。而老年人总喜欢“宅”在家里。缺乏交流和互动,各种负面情绪就会叠加堆积,人也不会快乐甚至患抑郁症。赵教授建议,老年人还是要走出家门多与他人接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多结交朋友,化解郁闷。
5 角色功能协调统一
评价要素:角色功能、行为符合年龄、行为符合环境、实现个人满足。
生活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多种角色。但有的老年人刚退休时,一时无法“出戏”,还沉浸在在职的情景中。“对此。我建议在职的中老年人,提前作好退休计划,多和退休的老年朋友接触,让自己慢慢融入那个特定群体中去。”赵教授说。
6 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评价要素:接触现实、接受现实、应对挫折。
对于处境的变化,赵教授提醒老年朋友尤其是高学历、高级别的老同志,“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世事的变迁”。
(摘自《中国老年报》)
穴招预防“积劳成疾”
一、重视自我保健,储蓄健康。做到大病懂预防,小病懂自治,无病会养生。实事求是地进行保健活动。
二、做到劳逸结合。如果只会工作而不会休息,身体健康就很难保证。
三、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遇到外源性精神刺激时,要尽量控制情绪,保持平衡心态,并在短时间内将其宣泄、化解,尽量保持“无忧、无虑、无愁”的心态。
四、节制欲望,不求名利。只有节欲有度才能减轻痛苦、抵御疾病。
五、合理饮食,实现多样化、均衡化营养,以滋养身体,消除疲劳。
心理健康标准范文2
关键词: 哲学视角 心理健康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1.国内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标准
1.1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1]此条标准是1946年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提出来的,在国内心理学界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看做是“众数原则”的代表,强调的是大众的平衡发展。
1.2马斯洛(A.Maslow)等提出的标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2]典型的“精英原则”,提出的是一种绝对的标准,强调的是个人的发展。
1.3奥尔波特(G.Allport)提出的标准。
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条标准:自我意识广延;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上的安全性;知觉客观;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现实的自我形象,内在统一的人生观。[3]和马斯洛提出的标准一样,其同样流行于西方心理学界,强调的是自我生存。
1.4林崇德提出的标准。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对心理健康提出了十条标准: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悦纳自己;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调适自我;设计自我;满足自我。[4]这是目前国内较为权威,为大众所认可的观点,显而易见,强调的是自我的发展,属于发展性的观点。
1.5其他学者的观点。
除了以上几种流行较广的标准外,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仅以国内学者为例,如,郭念锋提出的标准[5]倾向于将心理健康的标准量化、细化,他提出如下几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受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陈光磊的标准[6]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出发,他认为中国文化中对待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人格和谐,包容封闭;中庸处事,踅摸环境;慎独内省,自我调整;人顺自然,阴阳平衡;超越自我,心通九境。余国良的标准[7]则相对比较全面系统,属于综合标准,他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人际关系和谐;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了解自我,悦纳自我;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独立;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2.对现行心理健康标准的审视
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如前面所说,都有一些缺陷,要么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要么过分强调个人的发展;要么过分强调生存性标准,要么过分强调发展性标准,而且普遍存在照搬西方心理学理论,没有结合中国国情或者标准难以量化,模棱两可,难以服众的情况。现结合哲学观点详细论述现行心理健康标准的不足之处。
2.1标准杂乱、片面化,没有整体观念。
有学者曾精辟地指出当前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几种片面情况,即六种标准,两种思路和两种倾向。[8]六种标准分别为为统计学的标准、社会规范的标准、医学上的标准、学习生活适应的标准、个人主观经验的标准、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的标准。两种思路为“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两种倾向为“生存性标准”和“发展性标准”。如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的标准。通观标准,仿佛做到这七点,那就心理非常健康了,殊不知,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心理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也是不断成长的,即使做到上述几点,恐怕也称不上完全的心理健康。
2.2直接照搬西方理论,没有融入中国文化,不适应中国国情。
纵观国内现有的心理健康标准,对国外的罗列、论述多,其中尤其是受到以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观影响最大,马斯洛从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中抽取出来的心理健康标准甚至被奉为标准中的标准,符合中国国情的见解少。[9]这样很显然行不通,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超越社会的限制,而社会化的最明显表征就是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而脱离了中国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肯定是行不通的。陈光磊的标准则密切结合了中国文化,但是研究还不够透彻、清晰。
2.3过于主观,难以量化区分,标准往往模棱两可。
上述几种标准除了郭念锋提出的标准有一定的量化可能性外,其他几种流行于国内外的标准明显不能量化,如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有幸福感,这个着实难以量化,什么叫有幸福感,我想每个人的标准都是不同的;马斯洛(A.Maslow)等提出的标准: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什么叫切合实际,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只要目标达到了都叫切合实际,那就谈不上标准了;奥尔波特(G.Allport)提出的标准:具有各种技能,这个更加模棱两可,根本没有说明什么是技能,更谈不上各种技能和标准了。
3.对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思考
鉴于以上对现行心理健康标准的审视,发现此类标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局限,各种类型标准难以服众,国内外学者至今争论不断,因此提出几种设想。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往往原因在于问题本身发展未到定性的阶段,需要后人进一步探索。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哲学是哲学中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除哲学外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关系更是如此,其他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在哲学的“领导”之下,而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则更加复杂,心理学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亲,生理学是心理学的父亲。”“儿女”的问题当然和“母亲”脱离不了干系。因此不妨从哲学的角度思辨这个问题。
3.1对各种理论进行系统科学整合,取长补短。
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心理健康的标准的概念应建立在系统论、辩证观基础之上并加以整合。心理健康标准若离开辩证观和系统观,只能得出有关心理健康支离破碎的阐述和论证,而不能形成一个甄别心理健康状况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事实上,每个人的思想都受其人生经验的左右,如果我们对现有的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和表述进行转换型解释和分析,便会发现有许多争论其实存在共通的东西。因此,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社会学家乃至精神病学家的合作是必要的,这种合作会有利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解决和整合。[10]
3.2从实际出发,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标准。
国外的心理健康标准必然也有它的实用性,但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容易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需要一个符合中国人个性特征的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学者也有研究,如前面所提到的陈光磊提出的标准无论是语言还是角度都十分符合中国人的特色。然而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个标准仍然不具有推广价值。我倾向于将统计学和社会规范的标准相结合起来,探索出能代表大部分中国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尽管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方法,尤其是得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常模。
3.3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心理健康标准。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能做的是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我们不必刻意创造这个标准,而要顺应它的自然发展;事物是通过矛盾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应该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发展表露在外的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以说心理健康标准必然会分分合合,在曲折中朝着应有的方向不断前进发展;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心理健康标准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加强对个性的研究,再把共性推广到个性之中去检验,从而不断前进发展。
3.4心理健康标准与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的可能性。
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7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毋庸置疑,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重视心理健康的程度。而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显然还不够重视,中小学充斥着为应付各级领导检查而建的所谓的“心理咨询室”,只有部分有心理学资源的大学真正为一小部分学生提供了服务,而作用仅仅限于不出大事。毫无疑问,心理健康关乎学生的“品德”,尤其是学生的感恩之心,如果没有做好,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未必是好学生,反而成为害群之马,危害更大。因此,应该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将它制度化、规范化。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在各级各类学校推行。这样既可以弥补体质测试本身的缺陷,又可以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方面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个模式的探索同样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2][3][4][5][7]余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9.
[6]陈光磊.论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标准[J].青海社会科学,2005,(1):69.
心理健康标准范文3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画图时,他们渐渐能够注意到图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对于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他们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长方形”和“桌面 ”相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的特性,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后天等等,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如几分,几秒、几世纪等则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做游戏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用两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飞机,而要求飞机要有机翼和螺旋浆等等。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常重复从成人那里看到的动作和姿势,而且他们想象的游戏动作一般要有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例如,他们把沙子堆成桥梁、地道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就拿“大与小”的概念来说,他们通常是通过对大、小物体的直接感知获得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3.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比如,他们受到表扬立即兴高采烈,挨了批评则马上情绪低落。此时他们虽已初步具有了爱憎的情感,但他们的爱憎还是和具体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对父母、亲人的爱等等。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此时他们的好恶不再是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诸于行动。比如,他们不仅在内心里崇敬和热爱英雄人物,而且能够以他们为榜样,帮助同学、努力学习……他们已能够把对身边亲人的爱扩展到对教师、对同学的爱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爱。随着求知欲的日益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同“这是什么”,而开始问“这是为什么”,认识、分析各种问题开始注意从动机、效果多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对成人的依赖性较低年级小学生明显减少。
4.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坚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在遇到难题时,有时也能够控制自己不泄气、不分心,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因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孩子较易形成任性等不良习惯,因而就更应注意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5.性格的特点。
心理健康标准范文4
[关键词]企业管理者 心理健康 标准 提升策略
21世纪,我们步入全球化竞争时代,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压力加重,企业管理者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在我国,管理者及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尚未引起企业组织的普遍关注。作为现代企业,必须创新理念,把管理者与员工的心理健康提升到战略高度给予重视。
一、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与组织健康
21世纪,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急剧变迁,诸如全球化竞争、知识经济、企业并购等新趋势,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考验。Matthew Miles在 1965年曾指出,组织如同个体一样,也有健康好坏之分。 “健康型组织”成为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个话题,日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企业管理者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处在既需要关注组织绩效又需要关注组织任务目标达成与员工健康,满意度的平衡中,工作环境始终是被动和主动相互交织,思想和行为自觉不自觉的经常发生碰撞。企业管理者时常绞尽脑汁思考,千方百计适应,日积月累,造成心理负担加重。从长远看,如不及时加以解决,会给管理者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代表组织健康水平,因此,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组织健康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二、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的标准
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健康对于其个人来讲,乃是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功之本,对于企业组织来讲,是达成组织绩效和组织健康发展之本。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是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没有心理疾病或者病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1、智力状况正常;2、情绪、情感稳定乐观;3、意志坚定,能够自制;4、具有适度的反应力;5、心理悦纳;6、人际关系协调,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人生态度积极;9、行为表现规范;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我们认为依据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特点,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 管理者角色正确认知
管理者能认同自己的管理角色,热爱管理工作,积极、正确履行管理者的职责。企业管理者只有真正理解管理角色在企业组织发展中的作用,将自己的才能在管理工作中体现出来,才能形成正确的管理角色认知,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社会认同感,才能对企业组织中的管理工作有良好的适应。
2. 管理者的高情商
一个心理健康的企业管理者一定是拥有高情商的管理者。情商(EQ)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对于企业管理者,要实现高情商,第一要能正确认知自我的情绪,成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主宰。第二,要能够有效调节不良情绪;第三要善于自我激励,即使陷入低谷,也能够快速的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快速走出低谷;第四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能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管理者,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合格的管理者,才真正拥有影响他人的领导力。
3. 管理者高自我效能感
管理者即使具有了相应的管理能力,如果对自己完成具体的管理任务缺乏自信,即管理自我效能感低,也无法使潜在的管理能力达到充分的发挥,导致管理的失败。因此,心理健康的管理者自我效能感高,能正确看待自己,努力寻求自己的最佳发展,从而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
三、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的提升策略
1. 企业组织要进一步关心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健康
企业组织要为企业管理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企业组织可引入EAP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员工帮助计划。它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
2. 加强对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普及
企业组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管理者。在企业组织中,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必须以提高管理者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为前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帮助人们去面对和疏导,是组织需要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当承担起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普及,加强对于各级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健康的EAP知识及服务的普及培训,多维度的内部沟通系统与企业管理者进行心理健康方面话题的沟通。
3. 完善企业管理者自我心理调节机制的构建
心理能动反映论认为,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实现的。“人贵自知之明”,事实上,许多人并没有很好的认知自己。他们常常对自己高估或者低估,从而丧失自我发展和成功的机会。企业管理者应该学会进行心理调适,尽量改善、改变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应用有效的管理工作方式,避免脑力过过度疲劳,学会调适自己的不良情绪,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工作、生活与他人,完善自己,培养优秀的人格与品质。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心理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组织要支持和关心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健康,企业管理者要有提高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学习正确调适心理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兴琼 陈维政,组织健康:概念、特征及维度,《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2期
心理健康标准范文5
一、传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缺陷
当前,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六种依据。即统计学的标准、社会规范的标准、医学上的标准、学习生活适应的标准、个人主观经验的标准、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的标准等六个方面。总体来说,这六个依据中除了医学标准外,其他依据都存在较大争议。而且,这六种依据都是各自从单一角度加以界定的,都有其局限性或片面性,所以现在支持这种区分标准的人越来越少。
(二)两种思路。从方法论的层面看,有学者认为存在着两种思路:遵循“众数原则”的思路和遵循“精英原则”的思路。“众数原则”提出的是一种相对标准,即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同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心理特点来比较和判断;“精英思路”提出的是一种绝对标准,即心理健康程度应以个人内在天性发展的程度来确定。这两种思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众数原则”是相对标准,难以确定,“精英原则”是绝对标准,难以操作。
(三)两种倾向。目前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多学者提出了“生存性标准”和“发展性标准”两种研究倾向。生存标准强调保存与延长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尤为强调适应环境、顺从主流文化;发展标准强调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冀求最有价值地创造生活。但是,单纯的“生存性标准”过于消极,强调了社会适应,却忽视了人的发展;而单纯的“发展性标准”又不切实际,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人的规范作用,同样也存在着难以客观化,不易操作等缺陷。
二、未来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对策
心理健康标准的确立,对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我认为未来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首先要建立整体观。目前心理学健康标准研究缺乏整体观。总的看来,虽然当前心理健康标准种类繁多,但仔细分析它们仍存在许多相通的地方。也就是说当我们从一个系统的视野来考察上述几种标准可以发现,它们实质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事物。例如,心理健康标准的六种依据都遵从同一原则,即“众数原则”。而且,由“众数原则”思路发展而来的生存性标准,以及由“精英思路”发展而来的发展性标准,它们所涉及到的许多问题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这些从表面看来不同的标准,其实质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建构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统一的。所以,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如果以科学的系统观和辨证观作为方法论指导,相信其中所遇到的争论会更少,也更加容易达成共识的局面。其次要注重发展观。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体现毕生的发展观。在人的一生中。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和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其相应的心理健康要求应该也是不同的。所以,心理健康标准应是动态的,不是固态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二)认清学科的本身性质
当前,在心理学领域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都还未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例如,智力、情绪、人格的实质甚至是心理这一最基本的概念。我们目前在心理健康上所遇到的困难和争议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这有关系。在一些基本概念都还未很好建构起来时,我们企图在这些模糊的概念基础上再去建立或发展一个新的概念或理论,其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争议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建立一个规范、科学的基础概念体系尤为重要。其次,从研究对象来分析。心理学研究的是一个特殊的对象,即心理现象,很难对它进行客观和直接的描述,一般只能是间接的描述,免不了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且由于不同的人强调的内容不同,其结果便也会有很大差异,这些都会导致制订心理健康标准时,引起诸多困难和争论。所以,心理健康标准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学界对这一研究达成共识的过程。再次,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人,要真正建构科学的、全面的心理健康观必须对人要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认识人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巨的课题,对人的认识上所存在的种种的困惑必将影响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人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对心理健康标准深入探讨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问题,它还将涉及到社会学、人学、教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因此,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标准建立,心理家和哲学家、教育家、社会家的合作是必要的。从目前情况来看,这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
(三)注重理论的买证研究
要明确心理健康标准研究既是一项理论研究,同时也是一项实证研究。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标准在注重理论建构的同时更应注意实践的探索。心理健康研究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指导意义的研究,最终的标准应该是一项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而不单是心理学家自己停留在思辩层面上的成果。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其结论主要是研究者从自身认识出发,列出一系列的评价维度来对研究对象的心理状况作出描述和评估,而忽略对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对象进行实证调查。而且,加之受知识背景等差异的影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在很多情况下难于处在同一认识和对话的层面上,心理健康主体几乎成为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局外人”。这造成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严重“脱节”,影响了心理健康标准的普适性和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因为实践研究的缺乏而导致理论研究过多的争鸣。其实,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在理论上建构的同时还需要在实践上作深入的检验,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紧密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这就要求研究者在开展理论探讨的同时开展实证研究,走到研究对象中去体察他们的心理实际状况,了解他们的健康意识,这样的标准才有它的存在价值。
心理健康标准范文6
文/九九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都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感受到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精力很旺盛,但对其所做的事豪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
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充分地了解自己 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若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得不到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以上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几项参考标准,希望老年人自己对照上面的标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适时参加体育运动,增添生活乐趣,增强心理功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和家人、朋友和睦相处;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充满活力;多用脑,勤思考,好让自己有个愉快的晚年生活。
老伴是个宝(之八)——老夫老妻说话也要讲点艺术
文/鹅毛笔
有人认为,老夫妻之间,脾气禀性互相了解,说话可以直来直去。其实老夫妻之间即使是真情关爱,也要讲究方式态度。
前几天,和几位老朋友聚餐。老张刚夹了一块扣肉,就听他老伴吼道:“你怎么不注意,医生早告诉你少吃肥肉啦!”他老伴一边说着,一边用筷子将肉打掉了。看着难堪的老张,一桌人也陷入了尴尬。虽然大家都明白老张的妻子是为他好,但这种关爱有些居高临下。夫妻之间,不论谁对谁,都应该和和气气。特别是到了老年,关爱更应该讲究方式和方法。即使自己正确,也不应该太粗暴,特别是在外人面前,要给对方留一点面子。家务事上也不应大小事都自作主张,剥夺对方的参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