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爬天都峰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爬天都峰课件范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100-01
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学生正确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是真正读懂文章的前提,也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字、词教学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字、词运用的方法,领会规范、生动、形象、优美的字、词运用策略,真正把指向运用的字、词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具体来说,指向运用的字、词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渐进式运用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词语,学生看似熟悉,但理解运用时又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不少教师直接予以回避,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进行教学,但这种避重就轻的回避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言的大好时机。对此,教师不妨采取渐进式的词语教学方法,让学生丰厚词汇积累,拓宽阅读面。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的课文教学片段。
(多媒体展示:爬啊爬……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师:谁来读一下?(生读)
师: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天都峰好难爬啊!
师:为什么这样说啊?
生2:我是从“终于”一词感受到的。
师:在你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做什么事情感觉到不容易的呢?
生3:有一次,一道数学题特别难,我绞尽脑汁终于做出来了,我很高兴!
师:“终于”就是指“到底,终究”的意思,充分说明了过程不容易。
二、明辨式运用
有效的字、词理解大致要经过“理解――记忆――运用”几个阶段。在理解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借助字典和工具书理解字、词,但这种理解字、词的方式毕竟是机械、有限的,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因此,要使学生实现对字、词的内化,教师就要借助词典学字、词和链接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字、词。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的“枝”在字典里是什么意思?
生1:附着在树木本体上的分叉伸展部分,木条。
师:在这句诗中,“枝”是什么意思?
生2:木条或枝条。
师:这个“枝”字与我们学过的哪个词很像?
生3:支。
师:怎样区别这两个词呢?
(出示选词填空:枝 支)
1.树上又抽出了新的( )条。
2.我新买了一( )铅笔。
3.冬天到了,树( )上光秃秃的。
这样教学,学生对“枝”与“支”的用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有利于学生学习生字词的迁移表达与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三、丰厚式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同样的字或词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表达的意义就不相同,教师不妨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式的字、词运用,这样可以使字、词的意蕴变得更加丰厚,有助于学生长久地记忆。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的教学片段。
(多媒体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这句话中的哪个字应该重读?
生1:我觉得“冒”这个字应该重读。
师:“冒”字是什么意思?
生2:突出,高出其他的。
师:这个“冒”字还有其他意思吗?
生3:我觉得还有“不顾”的意思,比如“冒着风雪”。
师:即使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义也就不同。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1.你真是个冒失鬼!(冒昧)
2.有人冒名顶替,我们绝不容许。(冒充)
3.问题一冒尖,就要及时采取措施。(露出苗头)
师:通过刚才所学,我们明白了“冒”的用法有很多种,那么,你能用上“冒”字说一句话吗?
这样教学,不仅丰厚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而且积累了生字,学会运用生字,为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爬天都峰课件范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真实性; 真实生活; 真实情感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146-01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认真总结,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多媒体的使用代替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体验,使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依赖性;教学设计环节多,虽面面俱到,但让学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布置陷阱,设置障碍,让学生去钻,去碰,具体怎样去体会,体会到什么,让学生难以用语言表达,使学生对真实生活难以得到体会。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真实而易懂呢?
一、力求真实的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具备真实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多领会教材的真实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思想、充满情感、充满人文精神。如果单一追求知识的传播,技能的获得,方法的训练,语文课堂就失去了它的生命的功能,语文教学则很难顺利进展。因此,我们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利益,搞短期突击。如果未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只顾眼前得高分,就不能保持学生语文学习的持久性,更不能说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很尊重自己,对语文树立信心、激感,易于表达,乐于动脑,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须做长远打算,语文课堂的真实教学,主要在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与平时中见真功夫。如同,秋天来了,落叶缤纷,树木则失去了昔日的枝繁叶茂,而这种简单的背后,透射着秋的成熟与丰润。同样,成熟的语文课堂,总是言简意赅,感人至深。真实的语文课堂,在于把握教和学的关系,如果把教看做“点”的话,那么学就是“面”,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教科书,更应具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大力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激励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学习资源,多渠道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炼智慧。
二、联系真实生活,使语文教学具备真实性
语文教学的真实性,应源于生活的真实性,在语文教学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课文的身影。作为教师,要抓住时机,创设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情景:
1. 组织学生浏览、观光、调查,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主动观察,开阔视野,丰富阅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学习语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识字、学会查字典、请教别人等自主识字的方法。让学生看街头、马路的路牌、广告牌识字;看电视字幕识字;看商品的商标、使用说明书识字;看课外书、读报识字等等。还要求学生把自己怎样学会这些课外新字的经过和心得写下来,写成识字日记,建立一本识字积累本,让识字又能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还不定时地开展“课外识字展示会”、识字比赛、小老师教课外生字等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在课外识字的兴趣和自主性。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养成一种识字的习惯,在生活实践中,时时处处,都习惯性地去认识那些新字,体验到“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2. 让课堂知识激发、唤醒学生对自己生活知识的回忆,引发思考。例如在教学第五册《爬天都峰》一课,导入新课时就设计了和学生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样?……到过黄山吗?爬过天都峰吗?可以说说你的见闻感受吗?……”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就能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文本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阅读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中要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成功和喜悦。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语文学习的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从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收获和喜悦。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3. 情境和谐是保证。课堂上,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会全神贯注、倾心投入,而且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和谐的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艺术尤为关键。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可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把课真正教“活“,原因何在呢?说直接点,应该是教学艺术有欠缺。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我觉得要体现在“美、精、新、奇、活”这五个字上,一是教师体态要美:应该精神焕发、衣着得体、面带微笑、举止洒脱;二是教学语言要精:应该抑扬顿挫、调动情绪、鼓舞人心、韵味无穷;三是导语设计要新:应该贴近教材、开门见山、形式多样、引人入胜;四是课堂设问要奇:应该循序渐进、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五是教学手段要活:应该节奏明快、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当然,教学艺术绝不是上述内容所能穷尽的,更不是几句语言所能表述的,它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灵活把握。
三、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使语文教学具备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