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1

在校内教研课上,一位老师执教《爱因斯坦小女孩》(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一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了脉络之后,以课后的一个大问题“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请联系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总领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通过预习你们能回答吗?

生: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还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生: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

师:那么,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上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生准备了约五分钟进行交流)

生:我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他的伟大:“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走路时还在思考着问题,可见他对工作是多么的投入。

生:对文中的这一处我感受很深,小女孩的爸爸说爱因斯坦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可爱因斯坦却对小女孩说:“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可见他是多么谦虚。

生:他面对小女孩的批评、指正是多么的宽容、坦荡啊!一位大师能这样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真是太伟大了!

……

师:是啊!这些语言、动作、神态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爱因斯坦真是一个伟大的人!让我们带着敬佩的感情读读这些语句。(此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学生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但面对老师一扫而过的目光,慷慨激昂的语调,他又缓缓放下了。)

……

课后评课时,多数教师认同上课老师的教学设计,认为抓住课后问题为“领子”,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感悟文本,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但一位听课老师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果不考虑主人公是大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这些因素,一个人“一边走路,一边埋头思考着什么”就能称得上伟大了么?更何况一个连“穿衣、收拾屋子这样的玩意儿都对付不了”的人,能让我们的学生从心底里觉得他伟大吗?”我想起了课堂上那只被忽略的手臂,对学生的认同度也产生了怀疑。

【案例2】

在区级赛课时,又一位教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处理让我眼前一亮,自己的疑惑似乎找到了答案。教学片段如下:

1.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伟大)还有不同意见吗?(也有少数学生认为他平凡、普通)

2. 认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或者普通,还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学生自学课文15分钟,准备交流。

3. 要想说服别人,首先得说服自己。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同学,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学生在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交往中,通过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谈到他的伟大。

4. 刚才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爱因斯坦很伟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可有同学心里憋了一肚子的话要说,因为他们认为爱因斯坦也很平凡,很普通啊。好,接下来的时间让这部分同学来发表意见。当然,刚才发过言的同学也可以发言,因为你们可能也发现了爱因斯坦普通平凡的地方。

请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爱因斯坦很平凡、普通的。

5. 讨论到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起初,大家都各执己解。但渐渐地,大家的意见趋向统一:爱因斯坦在生活中会如此衣衫不整,卧室里一塌糊涂,正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之中。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却依然那么谦虚,随和。他是那样宽容大度,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他在生活上的平凡与人格的伟大并不相悖,平凡中更见伟大。

【反思】

两则教学案例反映了目前小语常态课堂的两种现状:“假的对话”与“真的对话”。

对话,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正逐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现在许多教师也正在尝试发挥出它在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正如案例二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师生间、生生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观念,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所有学生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了师生间的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可是在热热闹闹的对话教学中,我们要警惕其中的“假对话”,即名义上或形式上是对话,其实并不是“真对话”,甚至是“反对话”。正如案例一,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是基于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形成“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一共识而展开的,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科学巨匠,所以在学生的眼里,缺点成了优秀品质的佐证,普通被硬生生地上升到伟大的高度。不仅如此,我们教师还要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我们的观点,并为教师的观点找出证据。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这是教学的民主吗?这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吗?这样的课堂能教育我们的学生产生自己的思想吗?

那么,在纷繁复杂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区别“真的对话”与“假的对话”呢?我结合众人的智慧及自己的深入思考,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从形式上说,“真对话”是平等的,而“假对话”是居高临下的

“创设自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师生对话的前提。”在“真对话”的课堂中,教师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最自然、最真诚的交流,真正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域,倾听他们幼苗拔节、心灵开花的声音。教师已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者与目标管理者转化为心理诱导者、方法引导者、学习指导者,师生是一种“我-你”关系。而在平等的氛围中,学生始终处于互动交流的状态之中,他们同是对话的主体,又是对话的主人。在伙伴群体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完善,思维在碰撞中绽放光芒,观点在争论中流动生成,精神在相遇中唤醒激活,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这时候,对话便在相互唤醒中走向深刻和厚重,在意境升华中变得精彩和富有灵性。殊不知,课堂上那一支犹豫着举起的小手,或许就是一种见解,甚至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呢!忽视了这样绝佳的对话机会,多么可惜啊!

“假对话”中教师的角色是权威式的,与学生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学生是没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从而也就谈不上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更不要说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这样的对话越多,距离新课改的目标就越远;对话的氛围越热烈,学生思想的天空就越模糊。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哗众取宠,迷失了精神的家园。

(二)从内容上说,“真对话”讨论的是真问题,而“假对话”讨论的是伪问题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2

众所周知,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并鲜明地表现在思维结构、语言形式、写作思路以及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由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重义理轻文体、重人文轻工具,所以单元组合多以话题或者主题为唯一维度,而文体却散见于各单元之中,文体特征难以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关注具体篇目而很少考虑篇目之间在文体方面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所体现的整体设计。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均难以提高。笔者认为,应将同一册教材中同一类文体的课文组成一个新的“类课文”单元,并以它的文体特征为切入口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同类课文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传统的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式的华丽转身”(崔峦语)。

一、关注文体特征,上好单元导学课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得教,而且尤致于‘导’。导者,各方设法,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导学,这里是指在学习方法上的导引、指导,它既包括对已有学习方法的回忆,也包括对未知学习方法的探究。与传统的单篇教学相比,“类课文”单元教学主张将一个“类课文”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单位,从文体这一维度加以审视,去探寻几篇课文的一般特征或者独特之处。因为,在教学前,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基本了解单元内课文的大致内容,只是对具体课文的学习方法还比较模糊。因此,单元导学课的主要任务应着眼于让学生在了解“学什么”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学”。单元导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所得、质疑问难,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前期的教材梳理中,笔者认为《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属于写景状物类记叙文,于是将原本不在同一个单元的三篇课文组成了一个写景状物类单元。对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基本能够解决;对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些景(物)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景物特点等常识性知识,课文或者课外拓展资料上早已写得清清楚楚,学生也可以很轻松地解决。单元导学课上的主要任务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单元内容。比如,对三种景(物)是否要通过搜集典型的图片或者相关的文字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对这些优美的语言如何去品读?又怎样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是通过朗读、背诵,还是小组讨论?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这些景(物)的,是移步换景,还是按照景(物)的形成过程?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些课文与已经学过的课文又有哪些相同之处,曾经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否能够迁移到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来?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讨论轻松解决;有的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归纳提升;有的需要教师追问,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

单元导读课只有紧紧扣住某一类课文的文体特征,探寻学习这一类课文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导学”的目的,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

二、关注文体特征,上好单元推进课

单元推进课即对单元内具体课文的课堂教学。如果说单元导读课上关注“类课文”的文体特征,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的方法,那么单元内具体课文的教学就更应该是学习方法的学习、运用以及围绕学习方法进行语言训练。以写人类记叙文为例,该类文体多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品质。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写人类的课文有《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祁黄羊》《永远的白衣战士》三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运用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及语言描写刻画了爱因斯坦的人物形象,如 “放射”“看了看”“一摊”“一耸”“做了一个鬼脸”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就让他平易近人的特点跃然纸上。又如,文中的外貌描写:“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这将爱因斯坦在小姑娘心目中“邋里邋遢”的形象暴露无遗,为后文人物外貌的变化做下铺垫。语言描写:“我可不会对付(穿戴)这类玩意儿。”“小教授,但愿你能教教我。”这些描写让爱因斯坦和蔼可亲的形象再次通过声音深入学生的心中。《祁黄羊》一文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即祁黄羊与主公之间的对话塑造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人物形象。《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中,“这里危险,让我来!”护士长叶欣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将同伴们挡在安全的区域,也震撼了读者的心灵;在处置危重病人时,叶欣“插管”“检测心率”“放低床位”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又让一个技艺高超、临危不惧的白衣天使形象立体化了。了解写人类记叙文这一文体特征之后,学生在阅读同一类课文时,就显得从容了许多,学习的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此外,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一类课文在不同年段的要求自然是不一样的。学生之前学过的方法同样可以迁移到同类课文的阅读学习中来。仍以写人类记叙文为例,这一类课文往往通过一件或者多件典型的事例反映人物的品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海伦·凯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篇本不属于这类课文。根据文体特征,笔者将其整合入写人类记叙文单元。《海伦·凯勒》写了海伦在遭遇不幸后触摸盲文、练说话等,表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写人类单元中的《郑成功》一文,通过郑成功、建设台湾两件事歌颂他作为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就选择典型事件突出人物品质这一点来说,有了学习《海伦·凯勒》的方法,学生学习《郑成功》就显得得心应手了。“类课文”单元教学让学生既得到了“鱼”,更得到了“渔”。

三、关注文体特征,上好单元整理课

单元整理课,又称为单元小结课,就是在某一类课文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的归类课、小结课。一方面,单元整理课应当将某一类课文单元的学习方法加以总结、提升,帮助学生将学习方法作为经验固化,为下一次阅读同类课好铺垫。以苏教版说明文类单元教学为例,经过五年级上册《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基本明白了为了更好地将一件事物说清楚,除了可以用常见的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外,还可以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在介绍埃及大大小小的70多座金字塔时,作者只以最具典型的胡夫金字塔为例,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埃及金字塔外形的巍峨以及工程的浩大,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

俗话说: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即使同一类文体,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类课文”单元中不同课文的独特的学习方法是对该类文体学习方法的一种完善和丰富。这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类课文”单元中不同课文的价值所在。以写人类记叙文单元为例,由于表达的需要,不同的文本在写作顺序上都有所侧重,比如《海伦凯勒》《詹天佑》《郑成功》等课文就选择了顺序的手法,而《天游峰扫路人》就用了插叙的手法介绍了扫路老人的外貌以及打扫石阶时的情景,《钱学森》一文则运用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钱学森站在轮船甲板上眺望祖国时的情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两篇课文或许不能穷尽该类课文所有的知识以及学习方法,但是随着年段的逐渐升高、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文体的了解一定会更加翔实、更加深刻。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开展 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刺激。”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缺乏,较难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实践表明,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本中“静止”的知识,教师必须着力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外部活动,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在学习能力不断培养的过程中体验求知的乐趣。例:一位老师教学《九寨沟》一文时,充分利用网络向学生边展示九寨沟那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等美丽迷人的景色,边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在充满激情、悠扬动听的旋律声中,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教师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此设计,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无需教师冗长的语言描述,学生便仿佛身临九寨沟那美丽神奇的胜景之中,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倾倒。

二、鼓励反复阅读,体味文本内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内涵总能在不断的阅读中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张庆老师说:“阅读课就是读书课。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只有做到反复阅读、书声琅琅,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变化的微妙;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田园的温馨。反之,则难以深刻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之中蕴含的哲理。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之中,教师自始至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生疑、释疑,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进行积极的读书活动,而不必进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解。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对学生阅读的个别指导,这叫因材施教;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范读,这叫示之以范。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树立“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朗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积极为学生创设充分朗读的机会,从而深入地读出文本的味,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精心教学设计,深化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能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规律,把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具体化、序列化,整体统一于每篇课文之中。精心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是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次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这其中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有关年段目标的规定,二是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例:《草原》一文,初读后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高度概括的“美”字。因此,我在具体教学时,以“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将所提问题归纳为描写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两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两个研读专题:(1)课文是怎样描写蒙古草原的“自然美”的?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读到这些语句时,你想到了什么?(2)“人情美”表现在什么地方?你是怎样理解的?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如此教学设计,使得课堂走出了教师烦琐分析、学生被动应答的误区,使学生在积极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麋鹿》一课时,在学生理解字词之后,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中,结合书本内容将书上的插图进行简要勾勒与着色。如“雄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雌的没有角,蹄子宽大”、“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麋鹿的相关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想象、描述,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其主动探求有关麋鹿方面知识的欲望。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4

多媒体技术 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学习能力

多媒体技术新颖生动,感染力强,是一种颇具模拟性与启发性的教学手段。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见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常常会表现有陌生、枯燥和乏味的感觉,这些感觉往往会成为学习的障碍而影响学习的效果。要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可见,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索。生动的情境能增加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愉快的情绪和探索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新颖的、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形象化,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氛围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借助于美妙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和探索的兴趣去学习新知识,加上栩栩如生的画面形象,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Can I help you ”这一语言内容时,在巩固阶段为了多侧面、多角度的让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该语言知识,我设计了一组对话内容。从网络中下载了一些生活中可以运用该语言的不同生活场景。如商场购物的场景、饭店接待的场景、车站机场的场景、书店买书的场景及户外场所帮助他人的场景,等等,当学生看到这些生动的画面时,顿感真实亲切,情绪高涨。我还节选了他们爱看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父子一同购物的片段,去掉人物对话,让学生给片中人物配音,然后分角色进行情景会话,学生都欣喜不已,使课堂真正成为他们的交际场所。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的限制,知识重点、难点往往不易解决。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极富表现力,易于学生掌握。这是因为现代计算机技术图形处理的能力很高超,把这一特有功能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在计算机的作用下被化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 学习 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得以顺利解决。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例如,在教What are you doing这一模块时,现在进行时态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一幅爬山的动画片,画面上有一座山,一个小男孩跳进画面,站在山下,再点击,小男孩一步一步朝山上走去,边走边说:“I’m climbing the hill.”然后教师问学生:“What is he doing ?”学生回答:“He’s climbing the hill.”男孩停止爬山,开始喝饮料,学生们就会很自然的说:“He’s having a drink.”男孩拿出书来读,学生们就会说:“He’s reading a book.”男孩继续走,显得高兴,唱起歌来,学生们就能说:“He’s singing a song.”再次点击,跳出一个小女孩,此时用复数表示,画面重复以前的动作。学生们在这样的情景和动画中,不知不觉地自己去思考、探究、理解进行时态,自主地完善了认知结构,把知识化简单为容易。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期望得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出发,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认真筛选,事先编制好教学内容和程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使教学节奏明显加快,教学密度增大。而且教师只用一只小小的鼠标,就可以避免多次交换使用录音机、录相机、幻灯机、实物投影仪、挂图等等。方便、快捷、高效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课件,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大大提高了信息输出量,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教学《The days of the week》时新单词多,并且还要学习有关课程的对话。学生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理解、记住这些词组,熟悉相关的句型,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呢?多媒体教学设计就帮我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我把学生的课程表通过生动的动化画面展示出来,我再按照时间顺序(周一到周五)把对话制成flash故事。上课时,首先利用课件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学习词组及句型,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较好地通过了“听、说、认、读”关,为学习“Let’s talk”扫清了障碍;然后以“视、听、说”引出全文,使学生在欣赏“FLASH电影”中理解和学习语言;再通过逐段问答吸引学生对画面的注意,在问答中强化学生对语言点的记忆。这样,学生就能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单词和对话。在one by one 的练习中,每位学生都得到了语言表达的机会,也就培养了听和说的能力;最后,在“视、听、说”的同时,加强对较难句子的学习,对难词、难句作适当地分析、解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出发,把电化教学放在英语教学系统的整体中,使其和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眼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努力发挥电教的优势,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的使用,使我们英语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了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解决传统教学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英语交际运用能力及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金丽萍.浅论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7).

\[2\]吴子基.推广多媒体教学促进素质教育\[J\].福建教育,1999,(1).

\[3\]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6.

上一篇轨道焊接

下一篇爬天都峰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