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成本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际成本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际成本法

实际成本法范文1

一、信息化环境下计划成本法简化核算的优势仍然存在

计划成本法是指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均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同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另行设置“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反映,期末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应分摊的成本差异,将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方法,该方法对简化会计核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信息化环境下,单纯从核算的难易繁简上看,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的差别不再明显,但是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计划成本法能够简化核算的优势仍然存在。在大中型企业存货的简化核算方法中,首选还是采用计划成本法。根据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分布于东部、中西部和老基地,涉及九大行业的“中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效果的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从材料成本核算的方法采用情况看,有40%的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从行业角度看,机械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比例最高,为68.4%;从资产规模看,资产大于1亿元的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比例为44.4%,多于资产小于1亿元的企业近20个百分点。例如,大型船舶制造业,在船舶的制造过程中,一年需要采购2000多个品种、3万多个规格的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自制多种半成品,还要委托加工许多材料,全年的采购资金支出多达13.5亿元,如果都按实际成本计价,尤其是当一种品种的材料有几十或上百种规格,其实际采购价格又不一样时,如果每样都按实际价格计算成本,不仅会大幅度地增加每月材料核算的工作量,而且会影响到及时、准确地反映存货的成本。而采用计划成本,不但简化了核算过程,而且通过每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将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调整为实际成本,方法简便,也保证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

二、信息化环境下计划成本法的管理功能不容忽视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法已不再是难事,但计划成本法的优势不仅仅是简化了核算,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都被计算机轻而易举地替代,但一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拟订物资采购计划、业务程序控制等仍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应用信息,进行真正的变革与创新。实践证明: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

根据国务院《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财政部《国营工业、交通运输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结合水泥制品企业特点制定的我国《水泥制品企业成本管理规程》的规定中,第十五条:“制定厂内计划价格。大中型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厂内计划价格制度,对原燃辅料,备配件、低值易耗品、水、电、气、风、在产品、工时等,制定统一的厂内计划价格。同时编制便于查询的价格目录。小型企业根据需要与可能酌定。原燃辅料、备配件、低值易耗品的计划价格应根据其采购成本制定,包括:买价、外地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包括整理挑选中发生的损耗,并扣除下脚、废料价值)。计划价格目录由供应部门负责制定,财会、审计部门负责审定。水、电、蒸气等计划价格由辅助生产车间核算员与厂财会部门根据已有实际成本、目标成本或据实测算的单位成本制定。设备维修结算计划价格应由设备管理部门制定,由财会及审计部门审定。运输计划价格,包括汽车运输单价、火车、汽车装卸单价等,按生产组织的实际情况,由有关部门制定吨公里或货物计量单位运输、装卸价格,财会及审计部门审定。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入库成品的计划价格,由财会部门根据实际成本资料制定,由审计部门审定。”为缩小厂内计划价格与实际成本的差距,企业每年在编制下一年度计划之时,检查修定一次,对差距较大部分编出目录予以调整。以上制定厂内计划价格的做法符合我国目前预算管理的要求,而且即便是采用实际成本法,仍有必要进行材料成本差异的事后分析,既然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都能对材料的成本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相比之下,实际成本法就不如计划成本法直观,计划成本法更能发挥对材料成本的分析与实时控制管理功能。

三、计划成本法在信息化系统中的解决方案

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计划成本法在系统中的基本实现过程如下(以速达E2pro为例):

(一)采购收货

对发生的采购收货业务,系统将以实际价记录到相关报表中,同时生成会计凭证,月末一次性将收入的货品以计划价转到原材料中,计算出采购差异,进而计算出差异率。

(二)采购退货

将退回的货品按计划价冲减原材料,将实际退回的货品金额以负数形式冲减采购收入,参与月末的差异计算。

(三)领用、销售材料

生产领用或销售原材料,均以计划成本价计算发出金额,并冲减存货的账面数量,月末计算发出货品总金额及差异分配金额。(四)退料、销售退回

生产(销售)退回的材料,作为负数直接冲减本期发出材料的账面数量,只记数量,不记金额。月末参与计算成本差异。

另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设置差异率的合理参数,设定该参数的浮动范围,对超出范围的事项进行预警提示,并要求根据预警提示做出合理分析,及时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出实时控制的作用。

四、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注意事项

制定恰当的计划成本,既有利于企业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降低采购成本,节约开支,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制定考核标准,分析采购成本升降的原因,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实际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构成内容要一致

为保持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要求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口径保持一致,包括买价加上相应的附带成本。如,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应和实际成本的构成一致,包括买价和途中的运输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二)计划成本应尽可能地接近实际

实际成本法范文2

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处理高度集中化和自动化,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有人指出,存货采用计划成本计价简化会计核算工作量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同时,企业存货的采购价格随行就市,价格波动较大,存货计划成本的修订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很难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成本,不利于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优势已经失去,因此建议取消计划成本法。

一、信息化环境下计划成本法简化核算的优势仍然存在

计划成本法是指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均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同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另行设置“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反映,期末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应分摊的成本差异,将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方法,该方法对简化会计核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信息化环境下,单纯从核算的难易繁简上看,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的差别不再明显,但是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计划成本法能够简化核算的优势仍然存在。在大中型企业存货的简化核算方法中,首选还是采用计划成本法。根据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分布于东部、中西部和老基地,涉及九大行业的“中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效果的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从材料成本核算的方法采用情况看,有40%的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从行业角度看,机械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比例最高,为68.4%;从资产规模看,资产大于1亿元的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比例为44.4%,多于资产小于1亿元的企业近20个百分点。例如,大型船舶制造业,在船舶的制造过程中,一年需要采购2000多个品种、3万多个规格的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自制多种半成品,还要委托加工许多材料,全年的采购资金支出多达13.5亿元,如果都按实际成本计价,尤其是当一种品种的材料有几十或上百种规格,其实际采购价格又不一样时,如果每样都按实际价格计算成本,不仅会大幅度地增加每月材料核算的工作量,而且会影响到及时、准确地反映存货的成本。而采用计划成本,不但简化了核算过程,而且通过每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将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调整为实际成本,方法简便,也保证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

二、信息化环境下计划成本法的管理功能不容忽视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法已不再是难事,但计划成本法的优势不仅仅是简化了核算,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都被计算机轻而易举地替代,但一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拟订物资采购计划、业务程序控制等仍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应用信息,进行真正的变革与创新。实践证明: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

根据国务院《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财政部《国营工业、交通运输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结合水泥制品企业特点制定的我国《水泥制品企业成本管理规程》的规定中,第十五条:“制定厂内计划价格。大中型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厂内计划价格制度,对原燃辅料,备配件、低值易耗品、水、电、气、风、在产品、工时等,制定统一的厂内计划价格。同时编制便于查询的价格目录。小型企业根据需要与可能酌定。原燃辅料、备配件、低值易耗品的计划价格应根据其采购成本制定,包括:买价、外地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包括整理挑选中发生的损耗,并扣除下脚、废料价值)。计划价格目录由供应部门负责制定,财会、审计部门负责审定。水、电、蒸气等计划价格由辅助生产车间核算员与厂财会部门根据已有实际成本、目标成本或据实测算的单位成本制定。设备维修结算计划价格应由设备管理部门制定,由财会及审计部门审定。运输计划价格,包括汽车运输单价、火车、汽车装卸单价等,按生产组织的实际情况,由有关部门制定吨公里或货物计量单位运输、装卸价格,财会及审计部门审定。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入库成品的计划价格,由财会部门根据实际成本资料制定,由审计部门审定。”为缩小厂内计划价格与实际成本的差距,企业每年在编制下一年度计划之时,检查修定一次,对差距较大部分编出目录予以调整。

以上制定厂内计划价格的做法符合我国目前预算管理的要求,而且即便是采用实际成本法,仍有必要进行材料成本差异的事后分析,既然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都能对材料的成本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相比之下,实际成本法就不如计划成本法直观,计划成本法更能发挥对材料成本的分析与实时控制管理功能。

三、计划成本法在信息化系统中的解决方案

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计划成本法在系统中的基本实现过程如下(以速达E2pro为例):

(一)采购收货

对发生的采购收货业务,系统将以实际价记录到相关报表中,同时生成会计凭证,月末一次性将收入的货品以计划价转到原材料中,计算出采购差异,进而计算出差异率。

(二)采购退货

将退回的货品按计划价冲减原材料,将实际退回的货品金额以负数形式冲减采购收入,参与月末的差异计算。

(三)领用、销售材料

生产领用或销售原材料,均以计划成本价计算发出金额,并冲减存货的账面数量,月末计算发出货品总金额及差异分配金额。

(四)退料、销售退回

生产(销售)退回的材料,作为负数直接冲减本期发出材料的账面数量,只记数量,不记金额。月末参与计算成本差异。

另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设置差异率的合理参数,设定该参数的浮动范围,对超出范围的事项进行预警提示,并要求根据预警提示做出合理分析,及时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出实时控制的作用。

四、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注意事项

制定恰当的计划成本,既有利于企业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降低采购成本,节约开支,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制定考核标准,分析采购成本升降的原因,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实际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构成内容要一致

为保持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要求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口径保持一致,包括买价加上相应的附带成本。如,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应和实际成本的构成一致,包括买价和途中的运输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二)计划成本应尽可能地接近实际

实际成本法范文3

 

一、信息化环境下计划成本法简化核算的优势仍然存在 

 

计划成本法是指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均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同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另行设置“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反映,期末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应分摊的成本差异,将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方法,该方法对简化会计核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信息化环境下,单纯从核算的难易繁简上看,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的差别不再明显,但是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计划成本法能够简化核算的优势仍然存在。在大中型企业存货的简化核算方法中,首选还是采用计划成本法。根据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分布于东部、中西部和老基地,涉及九大行业的“中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效果的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从材料成本核算的方法采用情况看,有40%的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从行业角度看,机械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比例最高,为68.4%;从资产规模看,资产大于1亿元的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比例为44.4%,多于资产小于1亿元的企业近20个百分点。例如,大型船舶制造业,在船舶的制造过程中,一年需要采购2000多个品种、3万多个规格的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自制多种半成品,还要委托加工许多材料,全年的采购资金支出多达13.5亿元,如果都按实际成本计价,尤其是当一种品种的材料有几十或上百种规格,其实际采购价格又不一样时,如果每样都按实际价格计算成本,不仅会大幅度地增加每月材料核算的工作量,而且会影响到及时、准确地反映存货的成本。而采用计划成本,不但简化了核算过程,而且通过每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将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调整为实际成本,方法简便,也保证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 

 

二、信息化环境下计划成本法的管理功能不容忽视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法已不再是难事,但计划成本法的优势不仅仅是简化了核算,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都被计算机轻而易举地替代,但一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拟订物资采购计划、业务程序控制等仍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应用信息,进行真正的变革与创新。实践证明: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 

根据国务院《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财政部《国营工业、交通运输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结合水泥制品企业特点制定的我国《水泥制品企业成本管理规程》的规定中,第十五条:“制定厂内计划价格。大中型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厂内计划价格制度,对原燃辅料,备配件、低值易耗品、水、电、气、风、在产品、工时等,制定统一的厂内计划价格。同时编制便于查询的价格目录。小型企业根据需要与可能酌定。原燃辅料、备配件、低值易耗品的计划价格应根据其采购成本制定,包括:买价、外地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包括整理挑选中发生的损耗,并扣除下脚、废料价值)。计划价格目录由供应部门负责制定,财会、审计部门负责审定。水、电、蒸气等计划价格由辅助生产车间核算员与厂财会部门根据已有实际成本、目标成本或据实测算的单位成本制定。设备维修结算计划价格应由设备管理部门制定,由财会及审计部门审定。运输计划价格,包括汽车运输单价、火车、汽车装卸单价等,按生产组织的实际情况,由有关部门制定吨公里或货物计量单位运输、装卸价格,财会及审计部门审定。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入库成品的计划价格,由财会部门根据实际成本资料制定,由审计部门审定。”为缩小厂内计划价格与实际成本的差距,企业每年在编制下一年度计划之时,检查修定一次,对差距较大部分编出目录予以调整。 

以上制定厂内计划价格的做法符合我国目前预算管理的要求,而且即便是采用实际成本法,仍有必要进行材料成本差异的事后分析,既然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都能对材料的成本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相比之下,实际成本法就不如计划成本法直观,计划成本法更能发挥对材料成本的分析与实时控制管理功能。

三、计划成本法在信息化系统中的解决方案

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计划成本法在系统中的基本实现过程如下(以速达e2pro为例):

(一)采购收货

对发生的采购收货业务,系统将以实际价记录到相关报表中,同时生成会计凭证,月末一次性将收入的货品以计划价转到原材料中,计算出采购差异,进而计算出差异率。

(二)采购退货

将退回的货品按计划价冲减原材料,将实际退回的货品金额以负数形式冲减采购收入,参与月末的差异计算。

 

(三)领用、销售材料

生产领用或销售原材料,均以计划成本价计算发出金额,并冲减存货的账面数量,月末计算发出货品总金额及差异分配金额。 (四)退料、销售退回

生产(销售)退回的材料,作为负数直接冲减本期发出材料的账面数量,只记数量,不记金额。月末参与计算成本差异。

另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设置差异率的合理参数,设定该参数的浮动范围,对超出范围的事项进行预警提示,并要求根据预警提示做出合理分析,及时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出实时控制的作用。

四、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注意事项

制定恰当的计划成本,既有利于企业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降低采购成本,节约开支,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制定考核标准,分析采购成本升降的原因,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实际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构成内容要一致

为保持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要求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口径保持一致,包括买价加上相应的附带成本。如,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应和实际成本的构成一致,包括买价和途中的运输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二)计划成本应尽可能地接近实际

实际成本法范文4

关键词:油田企业 成本控制 方法 措施

前言

成本是评价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油田效益、管理水平的主要体现。石油企业应该通过控制重点项目支出、严格预算、科技创新、健全制度等成本控制策略降本增效,获得在危机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油田企业成本控制方法及措施,对于油田企业的经营管理意义重大。

一、我国石油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一)我国石油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问题

1、成本控制管理分工不明确,信息失真严重

传统的观念惯性影响着成本控制管理的主体认识问题。多数油企员工认为,成本的管理是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领导和财务部门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负责,与车间、部门的技术工人等生产者无关,使技术与财务对立起来,影响了广大职工的成本控制意识,无法调动控制成本的积极性。

成本控制管理的研究观念落后,缺乏系统性

在很多石油企业仍不能认识到全面管理的重要性,忽略其他相关企业、领域的成本管理。依然只是将成本的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尽管目前有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探索,但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系统性。

机构管理成本过高

机构管理成本过高一方面是石油企业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一方面是石油企业内部的分工精细化。这些必然要求石油企业进行高强度的协作管理,由此引发了较高的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另外由于石油企业精细的分工引致的企业管理复杂化,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浪费和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二)石油企业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1、成本否决法

实行成本否决制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成本指标在奖金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严格考核。基本内容是:如果成本指标完不成,其他经济指标完成得再好,也不能得奖。在考核中,成本考核不仅与奖金挂钩,而且与职工晋级挂钩,成本指标完不成,不仅不能得奖,同时也不能晋升。这样,促使各分厂把成本当作重点来抓,在降低成本上狠下功夫,从而把成本指标摆在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首位。

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是指在较高效益下预计产品所耗费的原料、人工及制造费用发生的成本。标准成本是通过详细的调查、认真分析和精确计算来制定的,用于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标准成本根据其适用期间应该发生的价格、效率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等预计。在这些决定因素变化时,需要按照改变的情况加以修订。标准成本可以作为成本计划的依据。一般来说,原油生产的各项成本费用计划与实际相差10%左右属于正常范围。

3、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根据预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扣除目标利润计算出来的成本。目标成本的制定从企业的总目标开始,逐级分解成基层的具体目标。制定时强调执行人自己参与,专业人员协助,以发挥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标成本管理法强调授权,给下级一定自,减少干预,在统一的目标下发挥下级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4、效益成本法

效益成本法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从效益项目出发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如决策效益成本、挖潜效益成本和投资效益成本。第二、确定耗费效益系数,控制成本的发生。耗费效益系数是指每元耗费可取得多少可计量的经济效益。一般用成本效益分析、专家调查、历史数据测定等方法确定。耗费效益系数多用于决策效益成本、投资效益成本两种情况。第三、设置专门帐户,汇集各种效益成本,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支出途径进行结转。

5、档次成本法

档次成本法是将产品的目标成本分为几种档次,然后再将各种档次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制定出各种档次下的材料消耗、费用支出定额,并以各车间、管理部门为责任中心,核定各责任中心的考核标准,进行严格考核,以达到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二、油田企业成本控制方法及措施

(一)实施科技降本、科技增效战略

实施科技降本、科技增效战略。技术进步是降低成本的最根本的途径,企业的核心问题是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的经营管理办法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十分重视技术的主导力量,充分发挥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的主力军作用。因此,实现降本增效,必须从组织上实现以经营管理人员控制为主转化为以生产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企业员工共同参与的全员成本控制,真正从成本源头上进行控制。

深化改革、转变观念

观念转变是根本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以效益求生存、图发展,自担风险,参与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所以石油企业必须树立强烈的效益观念,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支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断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三)全面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1、成立预算委员会

成立以油田主要领导为主任,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预算委员会,通过考察、研究和讨论,决定各责任中心的责任目标。这与以往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统一“砍一刀”的预算方法相比,有了很大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严格落实目标责任

油田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加强责任制度的管理,对于成本控制好的部门,要实行奖励措施,对于成本控制不达标的部门,实行一票否决的制度,否决全部的奖金,并且实行当期否决,后期不补的原则。同时,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定期分析,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合理的成本考核与分析是成本管理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证。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如为约束下级单位领导的行为,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为防止下属单位的短期行为,实行专项资金制度;为调动职工积极性,实行奖金与成本挂钩、工资与成本挂钩的制度等。

细化管理层次,实施全员成本控制

实施纵横多层次成本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成本目标责任体系,将审查批准后油气成本费用计划指标逐级分解,层层下达,落实到各责任单位,甚至可以进一步落实到每个岗位和职工。加强对员工的成本教育工作,力争让每位员工从思想上重视成本控制,把节约成本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并要求责任单位制定成本控制方案,明确每项成本指标控制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建立自上而下的目标成本责任体系,实现成本压力的有效传递。

同时还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在非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岗位责任不明确,工资激励机制不合理,工人很难有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从人事制度改革做起,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总结

伴随全球化趋势,油田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国际化,产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成为油田企业的重中之重。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成本,把成本控制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参考文献

实际成本法范文5

    成本核算是在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对各成本对象的实际耗费进行计算和比较的过程。经过成本核算得出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企业获得真实的工程成本信息,计算盈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与企业管理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媒介,依据不同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归集对象即成本库来归集、汇总费用,再以各种产品耗费的作业量分摊这些费用至产品中,从而汇总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直接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成本系统,而是把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主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和动态反映。它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以求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

    (一)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计算法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之上:(1)产品消耗作业;(2)作业消耗资源。根据这样的前提,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由此可见,作业成本计算法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而得出最终产品成本。

    (二)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步骤

    1.确定作业,进行作业整合并建立作业中心成本库

    产品的生产过程或者项目的完成过程是由一系列作业组成的,在进行作业成本计算时首先要根据实际计算的需要确定这些作业。由于确定出的作业数目往往非常巨大,使得计算非常复杂,为了简化计算一般还需要根据作业的相关性对同质作业进行合并,建立作业中心成本库。成本库是指作业所耗费资源的归集中心。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耗费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因此,一个作业中心对应一个成本库。

    2.资源费用的归集

    (1)对间接费用的处理。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的间接费用的范围各不相同,对于制造业来说间接费用主要指制造费用,而建筑施工项目的间接费用主要指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费、企业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和财务费用等。由于间接计入费用的发生不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个作业,现行的会计制度是记录各项间接费用的总费用,不能反映各个作业消耗费用的情况,而作业成本计算法要求把间接费用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中,以使成本控制深入到作业层次进行成本控制。

    (2)资源动因的选择。资源动因是分配资源成本到成本库的标准,是联系资源和成本费用归集的桥梁。确定资源动因量常用方法有经验法和测量法。

    ①经验法。它是根据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来确定各个作业中心所消耗资源数量的一种方法。例如动力费这一费用要素,对于施工项目各个作业中心所消耗的具体动力费是无法直接获得的。这时技术人员应考虑各作业中心所消耗动力费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这一资源费用的分配比例。这种分配方法要求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经验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否则由于分配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很容易造成各作业中心实际消耗资源的情况与经验法所确定的资源消耗情况产生很大偏差。②测量法。所谓测量法是利用仪器仪表等测量设备详细记录各作业中心消耗资源情况的方法。还是以动力费为例,使用测量法确定资源动因量可在各作业中心设置计量水、电等动力资源的仪器仪表,以确切反映各作业中心所共同享有的动力资源。利用这种方法分配作业成本精度很高,但核算成本也较高,因为在每个作业中心设置仪器仪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因为详细记录也会增加一定的物力、人力资源消耗,从而引起核算成本的升高。

    (3)归集成本库的成本。选择好资源动因后,还要确定资源动因量,确定资源动因量后,再根据资源动因把各项资源消耗的间接费用向作业中心进行分摊。资源动因量统计得越是准确,成本与费用的归集就越科学、精确。分摊到作业或作业中心的费用形成成本库的成本。

    3.计算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

    (1)作业动因(成本动因)的选择。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是联系作业消耗量和企业产出量之间关系的桥梁。为作业成本选择合适的作业动因是作业成本库费用分配的关键,通常一个作业有多个不同的作业动因,例如:产品检验作业的作业动因有检验次数、检验时间、不合格产品数等;再如采购作业的作业动因有采购单数、供应商数、零件数等。确定作业动因的关键在于要为每一个成本选择一个能反映作业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相关程度较高的作业动因。一定要避免使用不能准确反映作业消耗量的作业动因,例如,如果材料处理所需的时间是变化的,利用处理次数作为作业动因就不如利用材料处理时间作为作业动因好。利用处理次数作为作业动因,一个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材料处理的产品成本会被低估,而一个仅需要很短时间的产品成本则会被高估。

    (2)确定成本库作业动因消耗量。作业动因量是正确分配成本费用的基础,是指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的数量。作业动因量一般根据有关原始记录进行分类、汇总得到,有时也可根据工人或技师的工作经验数据加以分析得到。

    (3)计算成本动因率。成本动因率是指每单位成本动因所引起的间接费用的数量。

    成本动因率=成本库费用/成本库作业动因总量

    有了成本动因率,就可根据各产品消耗各成本库的成本动因量,进行成本费用的分配。

    (4)计算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产品的作业成本等于该产品所消耗某一作业的成本动因量乘以该作业的成本动因率。计算公式为:

    作业成本=成本动因率×作业动因量

    产品所包含所有作业的作业成本之和,即为该产品的间接计入费用。产品成本等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间接计入费用之和。计算公式为:

    产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间接计入费用

    三、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中应用ABC的条件和意义

    (一)应用的条件

    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成本数据比传统成本数据更准确,更具有因果性和决策相关性。但是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并不仅仅限于成本计算方面,其作业过程的观点更值得企业去深入研究和领会。最近几年建筑施工中的一些变化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成为可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工程中机械化施工程度大大提高,使成本分配的标准和基础发生了变化

实际成本法范文6

关键词:成本会计 发展趋势 电算化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同会计一样的基本职能,即反映和监督,从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随着生产过程的日趋复杂,生产、经营管理对成本会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本会计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

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新的管理理论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研究方法的具体的实物操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

2.竞争使管理者更迫切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国外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国内的众多公司所面临激烈竞争,管理者愈加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3.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能够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并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当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

4.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本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5.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由于网络交易的临时性,当某项交易完成后虚拟的交易主体就会解散,在成本计算时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显得没有必要,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成本会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作业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可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盈利能力,但它也有不完善的一面:第一,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盲目使用,势必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作业成本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行成本会计分配费用的主观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仍未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尽管作业成本法不完善,但它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核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三、解决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者应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成本回避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分析成本。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4.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5.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乐艳芬.成本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