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过年的作文300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过年的作文300字范文1
2027年的那天晚上我高声欢呼着我成功了:“我成功的研制出一粒五彩缤纷果的种子了。”我妈妈说:“不就是一粒种子吗,有这么开心。”我说:“我一旦研究成功这种水果我想要它变成什么它就变成什么。
这种果树特别是因为,我从三十多种水果里提取出来的味道和在一起,注入进各种水果的种子里面。在加上AB化学物质和蛋白质、 花生、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这种水果就研制成功了。
五彩缤纷果其中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水果变形西瓜,如果你面前有一条河,又不知道怎么过去,你只要把变形西瓜放在水里面浸泡几分钟,变形西瓜就可以变成一条小船,让你渡过河去。如果你想踢球,又没球,你就可以用变形西瓜在地上敲三下,变形西瓜自动就会变成一个足球。
20年后的水果都是变化万千、与众不同、各式各样的水果。
过年的作文300字范文2
我在您看不见的地方想念您
当时光之轮碾过红尘
我在这高低起伏的心潮上
给您捎去赞扬与祝福
我把我的祝福与感谢载在潮水里
希望这些只在心里绽放的花儿
能在波涛上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送到您的怀抱
生命的小道曲折蜿蜒
我不由自主地走着
是您——
用心血化作涓涓细流
输进了我贫瘠的土地
用真情挚爱酿成火种
点亮我人生的温馨小道
从您教的那本书中
我懂得了许多
却不懂得您那凹陷而深沉的眼睛
始终不懂
始终是我的遗憾
夜,如此寂静
风吹来也是静悄悄的
惟有孤独的几颗星星眨着眼睛
我想,大概
他们就是今夜的偷心者
总盼望着
过年的作文300字范文3
相信大家都很喜欢新年,就因为新年的第一天快乐能让我们快乐一整年的幸福时光,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新年的第一天作文范文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新年的第一天作文范文300字七篇,欢迎参阅。
新年的第一天作文范文300字一新年第一天,我的脸上尽是失望,目光透过玻璃羡慕地望着楼下那些玩耍的小孩。要不是这该死的右脚骨折,我早就在楼下放鞭炮了,或是跟着妈妈单位的同事去自驾游了。
看着看着,我的右脚不受控制地落在地面上,左脚也随着右脚落在地面上。右脚刚一用力,“嗷——”我大叫一声,一屁股坐在了床上。
九点钟左右,妈妈的手机铃声响了,我单脚跳到手机旁,拿起手机,原来是妈妈的某个同事,刚说:“喂?”对方就兴奋地说:“我们到丽水了,这里很美!你也来吧,现在过来也不迟……”真是莫大的打击。
失望压在我的身上,我感到喘不过气来。妈妈什么也没说,递给我一本书《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是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名著之一,我渐渐地被故事深深吸引了,心情渐渐平静下来。罗兰一家将去哪里,等待他们将会是什么磨难呢?
下午,我安安心心地睡了一个午觉,逐渐,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起码,新年第一天我在家里感受到了温暖与放松,有妈妈的关心和呵护,安静地进入美妙的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读一本好书,睡一个好觉,这就是我无奈也幸福的新年第一天。
新年的第一天作文范文300字二20_年的第一天在我的期盼中终于来到了。这一天我过得特别快乐。
上午由于爸爸睡懒觉,妈妈去上班,所以,我只好一边催促爸爸一边自娱自乐,在玩耍和催促声中度过了一个上午。下午就是我这一天的快乐时光。因为我在朱容千惠的邀请下和别的十个同学一起开展了一场同学会。这是为了在毕业前几个月好好聚一聚,以后就没机会了。
参加这次聚会的有5个男生和5个女生,还有朱容千惠的弟弟。男生刚刚到全,女生们就一拥而上,每人手上拿了一根皮筋,要给我们扎辫子。我们男生吓地到处逃窜,可这里毕竟是女生的家呀,我们五个人十分钟内就被抓住了,无一落网。被她们压在了桌子上,强制的给我们绑上了辫子,把我的头发弄掉了好几根,疼得我嗷嗷直叫,一直到现在,都过了几个小时,还有些隐隐作痛。接下来的就是一场摸黑打架,我们几个人,没有目的乱打一通,全都倒在了一起,笑成了一片。赵志宇还夸张的躺在地上,好久都没有起来。
我们不知不觉的玩到了7点,新年第一天在欢乐声中结束了。
新年的第一天作文范文300字三每一天,我都盼望新年快来,多么想放几天假啊!可是时间总和我过意不去,好像度日如年,我便焦急又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我盼望以久的新年终于到了!我开心极了!
一大早,我便和爸爸妈妈一起起床了,我伸了伸懒腰,“新的一年新气象!”我大声喊道。我打开电脑,登录了班级博客,最显眼的就是刘老师写给我们的新年寄语,我打开认真的阅读了一遍,我感慨万千,是呀,刘老师说的很对:小学六年的生活,就好比一场马拉松赛跑,开始并不代表最终胜利,在运动场上,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运动场上,坚持跑完马拉松的人,都会博得人们的掌声,赢得人们的尊重。我们的学习也同样如此,比赛的过程,比比赛的结果更重要。老师希望你们不断调整自己奔跑的节奏迎头赶上,竭尽全力,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做的自己。刘老师请相信我,我一定会努力向终点冲去的!
虽然不知道20_年会有多少风风雨雨等待着去经历,每天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所有的一切,我相信心诚则灵。
新年的第一天作文范文300字四正月初一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天气很好,太阳早早出来了,起床后妈妈给我换上了新衣服和鞋子,还跟我说:宝贝又长大一岁,希望宝贝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学习,快乐健康成长噢!
在我和弟弟吃早饭的时后,小婶说天气这么好,如果我们吃得快就带我们去狮子山上玩和赏樱花,我和弟弟互瞪下眼说好,低头赶紧吃饭,饭后婶婶还约上哥哥姐姐们,开了满满两车人去,我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一会就到狮子山脚下。我们大部人沿着石阶往上走,我和弟弟跑在最前面,到达山顶时,上面已有很多人,哇,一条路两旁都是樱花树,没有树叶却开满了粉红_的樱花,一大片真漂亮,似桃花但比桃花颜_深红点,大人们拿着手机不停拍照;我和弟弟跑来跑去你追我赶,在山顶上竟然也有个运动场所,可以做仰体向上运动,对着大树打拳,立定跳远比赛等,还和哥哥姐姐们玩起了老鹰捉小鸡、木头人、萝卜蹲等游戏,真是好玩极了!可是时间过得好快啊,姑姑说太阳快落山,该回家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下山,真想再玩会啊!
新年的第一天就这么在快乐开心中飞快地过去了,真希望天天有这么好的天气,可以再跟大家出来游玩。
新年的第一天作文范文300字五盼望着盼望着,新年总算盼到了!
这一天,天蒙蒙亮,我就跳下床,穿上爸爸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接着就叫醒哥哥和爸爸,拿着一盒鞭炮咚咚地跑下楼。爸爸拆开盒子,拿出一串有两米多长的鞭炮挂到墙上,紧接着点燃。鞭炮声噼哩吧啦响彻云霄。就在这时,左邻右舍也开始燃放鞭炮,鞭炮声此起彼伏。
一声声巨响的鞭炮声仿佛告诉人们: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
放完鞭炮,妈妈已经煮好饺子了。我们一家围着大方桌吃着香喷喷的饺子,互道新年的祝词,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吃饺子接近尾声时,小姑和姑父提着大包小包来给我们家拜年。小姑拿出两个大红包分给哥哥和我。我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拿着红包一蹦三尺高!
妈妈“无情”的把两个红包收起来,郑重的问:“你们又长一岁了,在新的一年里知道要做什么吗?”我和哥哥异口同声的回答:“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学更多的知识,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懂更多的做人道理!”
妈妈和爸爸听罢,笑了,夸我们长大了。妈妈也把红包还给我和哥哥。
我爱新年!新的起点,新的希望!
新年的第一天作文范文300字六随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街上随处可见卖鞭炮的,大红灯笼和对联的小摊。菜市场上人们拥挤着,准备着过年吃的蔬菜。天南海北工作的人们,回家的脚步也越来越急迫。我,也急切地期盼着新年的到来。
过年通常我们都在奶奶家,和街上的热闹一样,家里也在忙碌地准备过年吃的各种东西。一大早,我们来到奶奶家。走进厨房,看见奶奶在做枣花馍,站着看了一会儿,我觉得挺有趣,就央求奶奶也让我试试。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先擀了一个圆形小面皮,然后用刀把面皮十字形均匀地割了四道。再把对着的两边捏到一块,居然成了一个小花。把花按到圆形的馍上,再按上一个枣,一个枣花馍就做好了。看着自己做的枣花馍,心里美滋滋的。
包了几个枣花馍,我就坐不住了,跑到院子里,爷爷正在准备贴春联,我就帮着爷爷贴。贴完门两边的对联,我拿了个“福”字,正要往墙上贴,爷爷说:“等一下,福字要倒着贴。”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呀?”爷爷说:“把福字倒过来就说明福到了呀!”“哦,原来福倒就是福到呀!”我若有所思地说。
忙着忙着,不觉就到了晚上。吃完晚饭,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回家,路上不时的有“啪”的声音传来,抬头看不知哪家在放烟花。烟花在深蓝的天空中热烈地绽放着,显得格外灿烂耀眼。
虽然忙碌了一天,但是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喜欢这个快乐又充实的新年。
新年的第一天作文范文300字七大年初一早上,我穿上新衣服来到餐桌前,妈妈笑眯眯地说:“来,吃了藕片,我的小宝学习一路顺畅;吃了炒年糕,成绩一年更比一年好;吃了桂花羹,生活甜如蜜。”
才到爷爷家门口,就看见大门上贴着一对红红的对联,屋檐下还挂着一盏盏大红灯笼。一阵风吹来,灯笼一摇一晃的,好像在迎接客人呢!这时,我看到窗玻璃上贴着好几个倒立着的福字。妈妈说:“福‘倒’就是福‘到’了爷爷奶奶家。”哈哈,真有意思。来到里屋,爷爷笑眯眯地说:“小宝,来!吃颗糖吧!”说完,他剥了一颗糖,塞到我嘴里。啊,真甜!我赶紧说:“爷爷奶奶,我给你们拜年啦!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奶奶听了,笑得合不拢嘴,从袋子里掏出一个红包,塞到我手里说:“乖,真是个乖孩子!”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声。我和弟弟妹妹们的心也飞到了院子里。我们搬出来早就准备好的鞭炮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着,胆小的妹妹虽然害怕,可是却不肯进屋,在一旁捂着耳朵偷偷张望。
过年的作文300字范文4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一
“啪!啪!啪!”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的鞭炮响声,春节来到了。过新年要穿新衣,贴对联,放炮竹……一切都是那么喜庆,那么热闹。
清晨,爸爸和妈妈很早就叫我起床了,边叫还边说“春节,小妞妞穿花衣了!”一听到这,我高兴地向一只小猴子一样一蹦三只高。我穿上新衣服,跑到外面。
爸爸和妈妈正要贴春联,我也赶忙去帮忙。爸爸举着春联,我站在凳子上贴,妈妈拿着胶水,只见一条条喜庆的对联横空出世。前几个对联贴的还算顺利,就是到贴“福”字的时候,我把“福”字贴正了,妈妈忙说“不能把“福”字贴正,应该倒着贴,正所谓福到门。”爸爸在一旁呵呵地笑。我听了妈妈的话,连忙把“福”字倒过来贴。我们贴完春联,就出去放鞭炮。有摔炮,有烟火炮,还有开心果炮……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它们有的是要用火点着的,有的是只要用力一摔就行了。很快我便点着了一个个花炮,只见一会功夫一朵朵礼花绽放在空中,有的像姹紫嫣红的玫瑰,有的像绿绿的地毯,还有一个个红红的小灯笼……引来一群围观的人。
随后,我们来到爷爷、奶奶家去拜年,奶奶和爷爷给我了一个红包,我把里面的钱掏了出来,哇!里面居然有三百元钱呢!我很兴奋。晚上,我们和回来的叔叔、姑姑几家人吃了一吨丰盛美味的团圆饭,烤鸭、纸烧肉、大虾、孜然羊肉……真是太好吃了!吃完饭,我们伴着阵阵鞭炮声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大年初二我们又回到了外婆家,初三初四爸爸和妈妈带着我走亲串友,四处拜年……在阵阵鞭炮响,句句祝福声中,我们度过了快乐的春节。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二
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素来就是礼仪之邦。因此,自古以前,中国就有不计其数的传统节日。春节也不例外,现在春节虽已远去,可那过年的声音,过年的味道,还时常萦绕在脑际。不管何时,想起春节,总会有些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二十六日,是我最高兴的日子,因为那刻,我已成功到达老家。
老家有句俗话“二十七、二十八,贴门花。”所以第二天,我们便去贴门联了。
大伯母不知是怎的,贴对联从来不用胶带,而是古老的方法,整整熬了一大锅像玉米粥一样的家伙,听伯母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浆糊”。不过,这家伙果真是名不虚传,往墙上和对联上均匀一抹,再把对联拍上墙去,这就算风再大,也吹不下来了。
老家还有句俗话“二九,吃肉。”所以没到二十九日,老家的巷子里便充满了卖肉的人。老家的肉纯天然好吃,所以卖肉的行家虽多,但个个生意不错。但最好不过的就是我们这些晚辈们,光大伯亲戚就有好几个,随便进哪一家,就会被热情款待一番。
大年三十白天没什么可玩的,于是表姐就提议,斗扑克。五个人围着一个被倒放的大铁盆,就可以开始进行真实又激烈的“纸上谈兵”了。但老天未必太天妒英才了。那时我的运气实在不佳。斗了几盘,我就败了几盘。真是太“幸运”了。
大年初一是最累的一天。早上,我们要五点多的时候就起床,然后赶紧穿衣,接着再去吃饭。吃饭的过程中大人还不忘放上长长的一卷爆竹。等饭吃完了,我们也就完全睡醒了。于是,我和表哥、表姐们赶紧去奶奶家,恭贺新春。但给爷爷奶奶贺岁,首先就是拜年。拜年可麻烦了,先不说每一步必须的礼节姿势,就是光论站站、跪跪、磕磕就得十三下,奶奶心疼我们,就让我们每个人磕一下,便可拿着红包走了。但是过了奶奶这一关,剩下的还有很多关。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除了睡觉,剩下的最多时间就是在去某某家的路上,奔波不停。哎!那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假如给我三天时间。”
春节的记忆,可以说是“劳逸结合”或“逸中藏累”吧!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三
春节在众多的节日中是最热闹最喜庆的节日。
除夕的晚上,妈妈给了我300元的压岁钱。我很奇怪,便问妈妈“今年怎么比往年多呀?”妈妈说“今年是你过的第一个十岁的春节,妈妈希望你在今后的日子里做一个脚踏实地、诚实守信、健康快乐的孩子。”哦。原来是这样,我点了点头,接过妈妈给我的钱。心里既高兴又感激。我又得到一笔不小的财富。我在心里偷着乐。
第二天我起得最早,妈妈说新年第一天谁起最早就预示着谁是一年中是最勤快的人了。准备充足后,我和妈妈准备一起去逛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好不热闹!那边在舞龙,这边在打鼓,还有很多地方小吃,真热闹啊!我和妈妈挤在人群中,不由自主地唱起歌来,随着人流边走边看,路两旁小铺真不少有卖脸谱的,卖糖人的,还有卖书和画像呢,我和妈妈左看看右看看,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滑冰车”这个游乐项目跟前,我央求妈妈让我试一次,妈妈答应了。
我刚上冰车,还没有坐稳呢,不好 ;前面阿姨的冰车没有刹住,直直的冲我撞来!“唉哟!”我被撞下了冰车,狠狠地跌了一跤。两手顿时碰到冰面上,好凉呀……我赶紧侧身再次上了冰车,之后我就小心翼翼的滑,并学会了刹车,总算没有被再撞。“滑冰车可真有意思!”我自言自语道。
滑了将近两个小时,我的肚子开始咕咕叫。我和妈妈走出公园,来到了一家名叫“鱼情渔景” 的饭店,我们点了许多菜,有油碌碌的烤鱼,有香喷喷的粉蒸肉,还有鲜嫩嫩的炒虾仁……真多呀!妈妈给我满满地倒上了一杯果汁,我们互相碰杯,这一天真是开心……如果每天都过春节多好呀,回想起来,今年的春节真是既快乐又难忘!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四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临近年末了,春节也即将来临。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节的气息也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喜庆的“福”大街上人们都忙着买年货,家长领着孩子在服装店里买新衣服。许多大人们忙着清洗着自己的房屋。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春节即将来临,好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
春节终于到了,当钟声响起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遍每个角落,窗外的草地上已经有许多穿着新衣服的孩子在游戏。我重睡梦中醒来,第一反应是我又长了一岁,穿上新买的衣服,和屋外的`伙伴们一起玩耍。
大人们在自家的院子里放鞭炮,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孩子都在旁边捂着耳朵驻足观看,鞭炮响完后,就是孩子的乐园。孩子冲到鞭炮堆里去寻找未燃的鞭炮,比一比谁找的数量多。看着伙伴们都认真的在寻找,我也拿着一根小木棍努力的找着。
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的对联,看着一副副春联,我不禁想到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春节号长春”。家家的门前都被装扮成了红色,我不禁看到了节日的气息。还看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与祝福。
拜年是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每当到外婆家拜年时,外婆总会端来一杯用冰糖泡的冰糖茶,让我喝,接过茶一口下肚,那个甜味一下甜到心底,真想再喝一杯,接着就向外婆说着吉祥的话,拜完年后外婆就会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红包塞进我的手里,此时我不必像平时那样看父母的脸色,而是大大方方的把红包接过,心里美滋滋的。
夜幕降临后,人们都在屋外放烟花,,这激动人心的时刻,“3——2——1”瞬时,烟花四射,仿佛如惊雷般的响声出现,我忙出来观看,这一看可了不得,天空呈现迷人的黑色,再加上灿烂的烟花,让人目不暇接,红的,紫的,蓝的,绿的,金的……五彩缤纷,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高,就象在比美似的,只见一个金色的点,高高的飞起,这五彩的烟花仿佛就是印在天上。地上传出人们的欢声笑语,欢呼声随着烟花飘荡在节日的夜空中!
春节预示着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这你年一定充满朝气,一定充满着希望。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五
小时候,总会盼望春节到来,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过春节总是十分的开心,十分的放纵,十分的好玩。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放爆竹了。
记得第一次放炮,还是在奶奶家楼下。那一年,爸爸放假回来,给我带来足足一箱的爆竹。我带出一袋“烟雾弹”放在花坛边上,手中拿着打火机,把打火机为在炮的旁边,十分害怕,不敢点。这时爸爸来了,帮我把炮点燃了,我在一旁捂上了耳朵。可是,只见一缕紫烟出来了,炮也没有响。我一看,也没有危险,就大胆放了一个。果然不响,我又找到了一报二踢脚,望着放在地上用打火机一点。“砰”的一声,我吓得坐在了地上,我以为那炮不不响呢,我从此以后都不放二踢脚了。
还有一次在我姥姥家,想玩火药,就把二踢脚拆开,把火药露出来,会烧红的炉钩子一点,噼里,一缕白烟升起,火药宛如一个闪光弹,把我的眼睛刺得生疼。
我拿上了三十多个窜天猴,到了院子里,平着放在地面上,在引火线上撒上火药,用打火机一点,三十多个窜天猴一起发射,场面十分壮观。
过年的作文300字范文5
生于1978 粲然眼中的1980年代:远离生活的象征
粲然(钟怡音)福建厦门人,曾获第四届《福建文学》“初出茅庐”征文大奖赛最佳新人奖,著有小说集《季节盛大》、《你的一切像海难》。
倘若有机会写《粲然自传》,我会视1980年代如鸡肋:对我而言,它不是大海,也不是洗脸盆。由于严重不“早慧”,我对童年的所有记忆就是如何挖空心思和别人交换印有黄蓉与花仙子图案的贴贴纸。
1980年代中期,我被寄养在厦门港奶奶家。老宅的二楼凌越于长巷之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港湾和泊着的渔船。某一年某一天午后,我和奶奶像往常一样坐在二楼凉台上,目视一个老女人颠着脚从海岬角处绕过来,拐进巷子,走过我家,仰着头跟奶奶打招呼。
她大略说了下她的近况:过得不好,她最小的一个儿子,学画画的那个,最近跑到马路上,当着好多人的面把自己所有的画给烧了。大家都说她儿子得了精神病。有人建议请法师做做法――啊,她还没拿定主意呐,还有人说,她儿子是跟了个坏老师,她丈夫想把孩子捆在渔船上,跟着出海一段时间,不叫他再接触那帮朋友了,兴许就好起来了吧。她皱着眉头,深怀忧虑。直到很久后,我们听说那个疯子到了国外。再后来,一个被称为“艺术家”的人告诉我,我们口中的“疯子行径”对中国艺术进行了诠释与反叛,那段时间,“厦门达达”派以焚烧绘画为当代美术翻过了新的一页。
之所以提起这件事,是因为被时代树起的“标杆”往往有悖于我们琐碎的生活记忆。当你仅仅生活在生活里时,就会觉得这些词,诸如:“伟大”、“历史感”、“巨人”,是为赋新辞而强加的“意义”。2003年6月17日,厦门文联开了一个我们几个人的作品讨论会,据说舒婷会出席。那天早上,我坐在家门口穿鞋子。爸爸踱过步来,他说:“对了,见到舒婷帮我问候一声。”“你想要她的签名吗?”我问。爸爸略显诧异地看了我一眼,“以前,”他说,“我在灯泡厂做宣传干事的时候,她在我们厂做女工。我在厂报上发过她的诗,”他又说,“你告诉舒婷,我觉得她写得还不错。”
我爸爸不是一个诗人,我甚至怀疑他知道不知道后来舒婷如何诗名大振,凡有井水处必有吟咏之声,他永远不会跟别人讨论舒婷在有关1980年代中国诗歌的书籍里能占有几个页码:八页两行零五个字、独立篇章,或者只字不提。他说起的首先是自己的回忆,是生活,而不是什么时间洗练后的不朽之物。从这个角度上说,我的朋友金海曙写的《八十年代的洞》很对我的调调,他总结说“所谓1980年代,就是一个凡事缺乏正常解决通道的年代,或者说,是一个不得要领的年代。如果这事放到现在,完全可以另找办法消解之,不会很复杂”。
20世纪最末那一年,当许多人陷入世纪之交莫名的时间焦虑感中时,我第一次爱上一个男人。据说,1980年代他颇有佳誉,但当时已泯然众人了。他总是乐于用1980年代特有的铿锵语气说起那十年的青春峥嵘,让我总有种错觉,好像抱住他,就抱住一个时代一样。但很快这种荣誉感就离我而去了。2004年,我在北京798工厂逛荡时遇到一群艺术家,其中一个是唐宋。1989年,他和他前妻肖鲁所做的行为艺术“枪击事件”导致当时中国美术馆展览被临时关闭,震动中外当代艺术圈。2004年那天下午,他们约集很多人去吃饭。据说在饭桌上,唐宋会谈谈这十余年来他和他前妻“多舛”的感情、艺术经历――实际上,他们也把这些变成了一个书信作品,将要公开展出。那天,我到底没参加那个“回顾历史年代”的饭局。我是说,有些东西它本来仅仅是生活,或许有幸它们或端出架子或果真沉淀成部分值得缅怀的“象征”。但请不要试图在接下来的每一个时代里借尸还魂。如果有人有幸标注了哪个年代,就意味着将随那个年代终结而终结。而所有的年代,都是大众的生活。所以,那结束仪式感的子弹来得更迅速些吧!“砰”地一声。
生于1981 李傻傻眼中的1980年代:火热、激动人心、富有创造力
李傻傻(蒲荔子)湖南隆回人,曾上2005年6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著有长篇小说《红X》。
《新周刊》:如果要为你的个人写作寻找源头,1980年代的作家或作品里有没有?
李傻傻:最初是贾平凹、余华等人,到后来自己也读过几本书的时候,才更多地接触到更老的和更小的。
《新周刊》:你的笔名包涵了什么个人趣味?
李傻傻:当时是无意的,现在我想可以扯出两条原因:流畅、有趣。
《新周刊》:在你上中学时,诗歌在你们学校里是一个什么待遇?在中学和大学,你参加了什么文学社?
李傻傻:有件事我一直不好意思说,在高中,我的第一首诗是写革命英雄主义的,写的是《卓娅和舒拉》的读后感。这说明,我很少阅读诗歌。在我的中学,隆回二中,出了很多校园诗人。有马萧萧、魏斌,都很红过一阵。那时,学校还有老师专门告诫学生不要学习马萧萧走文学之路。就是在那时,我加入了我们中学的“默深文学社”。开始是写写散文,很学生气的小说,高一暑假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
《新周刊》:在湘西南看的通宵录像里,有哪些你当时受到触动或觉得有意思的片子?
李傻傻:初中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说,香港有三大影帝:成龙、周润发、周星驰,我记忆犹新。但我那时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最受触动的当然是那些被称作“”的。所有所谓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都是在大学里头才看的。
《新周刊》:你由衷地尊敬哪些公众人物?
李傻傻:我由衷地尊敬李敖、程益中和所有有理想有学问有胆识的人。
《新周刊》:在南方报业集团的氛围里,你觉得诗歌是被时尚化了还是被尊重的个人追求?
李傻傻:南方报业集团的氛围?我不大清楚。诗歌已经变得十分个人化,很可能同一个部门的人在写诗,而你却并不知道。我一般不太和别人交流自己的作品。我会听别人说,但我自己很少和别人说我写了什么,包括女朋友和最好的朋友。也许是个习惯。
《新周刊》:你还看的文学期刊有哪些?
李傻傻:不看了。主要是没有购买的习惯。中学时买过旧的《诗刊》、旧的《十月》、《啄木鸟》什么的,因为只要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后来没看到旧的,我基本就不买了。
《新周刊》:你的父亲和母亲在1980年代从事过哪些职业?在你小时候,他们对1980年代的评价有没有影响你什么?
李傻傻:应该有农民、桶匠、煤矿主、推销员、搬运工、农场工人、建筑工人等等。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爷爷老对我说,现在可以读书,不像你爸那时候,别人不让读,等等等等。所以,总的来说,他们给了我“这是一个可以靠个人努力取得成功的时代”的印象。当然,也有很多与此矛盾的东西。比如,就在我相信了他们的话的时候,他们自己却很担忧我被什么势力搞趴下。高考时,对莫须有的“换档案”传言胆战心惊。我爸自己不知道变通,但他有时会对我说,这个时代必须圆滑,你别像我。可惜这时我的性格已基本成型。
《新周刊》:说出你对1980年代总的个人判断。
李傻傻:那时我还是童年。因此我的记忆里1980年代苦难与美好并存;而真正的1980年代,绝不仅仅是我看到的1980年代,它更火热、更激动人心、更富有创造力。
《新周刊》:你的生活有没有焦虑感?
李傻傻:人永远觉得自己现在活得不够好,这一点我想生活在1980年代的也并不例外。但若干年后回首,这个时代又是那么火热、激动人心、富有创造力。
《新周刊》:你理想中的月收入是多少钱?你的书理想中的销量是多少册?
李傻傻:收入2万左右,那样很多事就可以着手进行了。销量5万册,这个数字我认为是理想的数字:既不过分畅销,也不过分冷落。
《新周刊》:试着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今天你所感受到的这个时代。
李傻傻:浮躁:越来越快,越来越轻。黑色:我到过的三个城市里,西安比我家乡污染得严重,广州比西安污染得严重。黑色的空气与水,黑色的星星与楼房。变幻莫测: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元,有木子美和芙蓉姐姐了;人们突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该变成哪一种人。(采访/山鸡哥)
生于1982 范继祖眼中的1980年代:一个传说
范继祖(小饭、石普)上海人,著有长篇小说《不羁的天空》、《我的秃头老师》。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礼拜前,我所喜爱的作家孙甘露先生度过了他的48岁生日。但他在我眼里如同一个没有年龄的人,内敛,羞涩……我不是说他本人真的这样。我只能挑剔地认为他在文章中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的诗意现在看来多么不合时宜,但他的样貌――从“一个漂亮的小伙子”到“一个儒雅的男人”――你必须称赞。正是因为这种天赋,很多人误解了他作为一个作家身上所携带的气质;据说这样的说法叫做“外貌协会”……我多么希望还能有一个“内部风景协会”,让先生不至于失去因为没有见面而忽略了先生的那些倒霉的读者。
“外貌协会”,这正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产物;而其中重要的组成分子,那些活蹦乱跳的女孩喜欢的是一个叫做郭敬明的小个子,哪怕他时不时地抄一下人家的――没关系,只要他的书继续保持装帧的精美,他的脸蛋还是那样可爱,女孩们就不会放弃对他的追捧。女孩们的狂热一部分归结于她们人群数量的巨大,另一部分归结于在她们身边爱打扮爱拍照的小男孩实在太少了――当我们的郭敬明粉墨登场,立即全场轰动――这一特征也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时代的特征。我只是稍许有点介意那些令人烦躁的尖叫声。
我们总是对他人所拥有的东西更容易羡妒,更何况这种羡妒是恰当的――就如同我多希望在1980年代我已经长大成人,可以与孙甘露等先生在同一个刊物上发表东西;在同一个会议上沉默寡言,抽烟;在同一个年代乐观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交到合适的朋友。在那个年代我们拥有李陀、朱伟和大刀阔斧的王蒙;一系列的革新都有格伦巴赫这样的人物保驾护航,例如程永新先生;残雪格非和余华等人的名字以及他们所携带的作品可以很体面地出现在文学青年的口耳相传中;一本没有郭敬明名字的书籍同样可以卖出几百万,并且作者赚取了相应的荣誉;出版社的编辑通常都通情达理,愿意跟你讨论(只讨论)小说内部的东西;没有人会要求你在书籍上贴一张艺术照片,或者在简介中杜撰一个在国外获奖的经历;你出版一本小说,就会像建筑师设计了一幢大楼的图纸那样兴奋不已――那时候的孤独是真正的孤独,那时候的煽情,藏而不露……
这就是我听说的1980年代,我虽然生在那个时代我却没有懂事;是否,有可能,这个年代给我的印象只是海市蜃楼的另一种体现?当然我更愿意相信长辈们语焉不详的口述,长辈们只是适当地遗漏,但是不会造假。
今天我们无法进入任何事物的中心和内部,只能在河的彼岸悲伤地看着船只的下沉。1980年代作为一个传说一定会被写入历史,而历史,就是你回头也无法追寻的东西。孙甘露先生曾在一本小册子上留下《我所失去的时代》这样悲怆的标题,今天我同样茫然无措。我不相信那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好在焚书坑儒也不会从头再来――那些出版物成为了永远的纪念,就像我手中的这一本《在天花板上跳舞》。
也许所有的人都会觉得荒唐,但是在适当的时候,我很想怪一怪现在的年轻的女孩。
生于1982 蔡崇达眼中的1980年代:他们的青春和我的年少
蔡崇达福建泉州人,2000年获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受邀主编学生文学作品集《我们不是素食主义者》。
我从不认为那个年代有着文艺复兴这样金黄色的色彩,在我看来,1980年代只是被贫苦压抑了整整半辈子后青春集体复发的年代,是吵闹的年代而非复兴的时代,因为一切只是流行而不是滋长。在我的印象中,无所适从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主要表情,富起来之后要怎么打发时间――这成了当时很多人的突然问题。
1980年代正是我老家富得一天一个样的时候。我老家晋江1980年前是福建的贫困县,1980年代末成了福建省的首富县。当时富起来的晋江人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去全国各地烧香,浩浩荡荡外出的烧香团构成了我文学的起点――这不是笑话,要烧香要写“南海碟”,一种用之乎者也写的祈祷文,看着每天在当小学校长的大伯家的门口排满表情神圣的人,我就从内心里崇拜羡慕会写文字的人,从而第一次把偶像从此前流行的“劳动模范”转到了作家身上,第一次有想写字的冲动,而且它刹不住了。富裕在我们这个地方首先催生的是对文字的崇拜。照我的理解,所谓文学艺术终究是打发时间的高级手段。
那是个因富裕而刻意想追求激情的年代,是20岁以上所有人同时的青春集体复发的年代。印象最深的是我那只读过小学的父亲也开始写诗,经常拉三结伙地喝酒的时候,他的那些朋友一个接着一个轮流接句,这些土流氓的诗歌念来念去不在李白就在杜甫里面可以找到原形,而且大部分咱们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全都囊括了。
这种集体癫狂在我的年少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发展到巅峰状态的时候,甚至我生病都不让吃药,而是吃外婆用符化成的药水,而所谓的符也就是在一张黄色的纸上摘抄上佛经的哪一段,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崇拜文学也不奇怪了。但我直到高一才看了张爱玲,在此之前我骄傲的是书柜上藏有300多本作文选,我后来甚至神奇到在帮老师改考卷的时候能一眼看出某某同学的作文得过某某省、某某杯的几等奖,或者发表在某著名作文杂志上。直到现在我憎恨自己的语言就憎恨那段经历,但是我在那个时候的那个地方能看到的就是这些。事实上,父亲的短暂青想也是这样夭折的,他最终看的是武侠小说和年代久远的明清小说,然而他从此写不出东西,因为他总想要用空樽对月去描绘卡拉OK里的灯红酒绿。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是魔幻主义的,这点我赞成,至少1980是个太过变幻的年代,今天大家还在听广播,明天就能看电视,昨天还在蹬自行车,过一段时间就是摩托车――几乎生病在家过了几天出来就有新的玩意出来,卡拉OK、舞厅、茶楼、便利店,所有想象没想象过的东西全部出现,今天大家还在探讨怎么储蓄最多钱,明天大家就在讨论储蓄应不应该拿利息。我还记得,第一次在街上看到染发的女人的时候,老妈还把我的眼睛捂住,说小孩子不要看,这是妖精,把自己搞得人不人鬼不鬼。到了1989年,我老妈怯生生地去染了个枣红色的头发,回家的时候脸羞得红扑扑的。这样的年代热闹后面是混乱,没能留下什么,最多一些现在看来荒诞的笑话――虽然当时他们和我们都那么认真。
生于1982 张悦然眼中的1980年代:砖红的年景
张悦然山东济南人,2002年被《萌芽》网站评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著有小说集《樱桃之远》、《葵花走失在1890》和《十爱》。
1980年代装着我的大半个童年,印象中是旧旧的砖红色,像被我这个不知爱惜的小孩很快穿脏的衣服。但是终究是露出了掩藏不住的红色,一切方兴未艾,毫不犹豫地大步向前。
做过司机和会计的爸爸又回到大学校园,是1977年的事。1981年爸爸大学毕业,与妈妈完婚,结婚照是黑白的,照相馆依照要求帮着染上了颜色。妈妈的脸是桃花的粉,嘴唇鲜红欲滴,唯一的缺憾是礼服的白纱有些浑浊。1982年,他们迎来了我的出生。我是唯一的孩子,他们望女成凤。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小朋友们在看的动画片是《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大大泡泡糖红极一时,雪人冰糕是消夏的最好冷饮。汽水也很普及,喝到满嘴泛红,舌头姜黄,真是过瘾。过年的几天在记忆里被放大成很漫长的一段,新衣服、鞭炮、年夜饭都很重要,紫粉色的脆纸包了压岁钱,春节晚会还是要看的,有时候因为什么事情误了播出的时间,爸爸便用录像机录下来――对一个电视节目热忱如是的年代再也不会有了。
1987年我住在奶奶家,她开始督促我在每个下午5点半跟着电视学英语。那档节目叫做《跟欧阳奶奶学英语》。我还要练字和加算术,再也不能没心没肺地在楼下疯玩了。5岁的我开始有一丝郁郁寡欢。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美术班学画的时候,我画的那条鲤鱼和老师画在旁边的范例让人难分伯仲。
1980年代后期,电视剧《渴望》获得了万人空巷的反响,不过还是《射雕英雄传》更得我们这些小朋友的心。还有《红楼梦》,电视剧也比原著的书本来得早,先入为主,我怎么也不喜欢林黛玉细细的眼睛撇着的嘴角。那时候的新加坡电视剧也很好看,不过里面的当地人竟然都在靠卖鱼为生(《浮沉》),仿佛那时的狮城还是小渔村。谁曾想多年后要真的远赴小岛生活,日日与那蹩脚的国语为伴呢。
1989年,我上了小学。那时我长成了一个心思细密、感情丰富的小姑娘。我很喜欢画画,想要当个画家。可是那时艺术是令大人们敬而远之的东西。他们把我带到家门外那条马路的街口。我的小舅舅――一个画画多年的艺术青年,正孤单单地站在马路台子上画一幅巨大的宣传画。风吹日晒,他画了又擦掉,再画再擦。他的脸上充满了怀才不遇的落寞,他的梦被束之高阁,没有人慰问过他和他伟大的理想。我仰起头,看到巨幅的宣传画上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间是个眉开眼笑的小孩儿,大字写着: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好。
小小的我迷惘地看看左右两边的父母,也觉得他们都只宠爱我一个,是一件很好很好的事情,可是我那醉人的艺术家的梦呵,却也好像宣传画中孩子手中放飞的白鸽一样,只能到无边的天空中寻找它们的影子了。
生于1983 春树眼中的1980年代:阳光灿烂
春树北京人,曾上2004年2月2日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著有小说《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抬头望见北斗星》等。
1988年时我上小学一年级。整个1980年代都是我的童年,阳光灿烂的,大家的脸笑得像红柿子。那一年,林志颖和小虎队风靡整个大陆,那大概是北京第一拨低龄追星族了,《北京晚报》说当时小虎队的专辑《青苹果乐园》摆上柜台不多时就被小孩们抢购一空了,还有许多家长替孩子们来买,大有丧志之感。玫瑰学校小学部甚至用了小虎队的《爱》来当做广播操音乐,大家一边做操一边跟着哼哼:听听大海的誓言,看看执着的蓝天,让我们自由自在地恋爱。那时到处都洋溢着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激情与按捺不住的梦想,连我们这些小学生也能感受到。
除了回忆,就只能从书里和朋友的记忆中感受1980年代了。《北大往事》我百看不厌,就是喜欢看当时那些大学生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多么有趣,多富有激情,自由、活跃、富有个性、自我发展的最大可能、开放性、反思性,构成了这些鲜活的故事、鲜明的人。那种强烈的务虚倾向和唯美的内在动力、抒情的传统,亦流露出北大气质中感性的、脆弱的一面。
过年的作文300字范文6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但士兵和武警部队等救援力量听从命令赶赴灾区,许多志愿者自发赶往灾区,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在抗震救灾的前线,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
在志愿者大军当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唐山,来自32年前同样被地震倾覆家园的地方。对震区人民遭受苦难的感同身受,连同对唐山大地震之时四面八方支援的记忆,让他们在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之外(唐山在同级的地级市中,是全国捐款数额最多的),第一时间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唐山13好汉
去年冬天,一场冰雪灾害使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陷入困境。在抢险的过程中,一支由来自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13位农民组成的义务救援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利用过年时间,在湖南郴州参与抢修电网的工程,奋战了20多天。
这一次,他们又出现在地震抢险的第一线,而且有了一个名字:宋志勇唐山爱心救援小分队。
因为在湖南救灾的经历,宋志勇和他的伙伴们成了名人,宋志勇本人被授予“2008年唐山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还当选了唐山市人大代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唐山市团委方面主动想到要组织宋志勇等人去救灾,可是当团委负责人打电话过去的时候,宋志勇已经赶北京了。
宋志勇是最早出发的,都没来得及带上他的12个弟兄。他于5月12日下午便离开唐山到达北京,飞机票没买到,只买到了一张到郑州的火车票。到郑州后,他打了一辆出租车赶到西安,然后换车赶到绵阳。
从绵阳到北川这段路,他雇的是一辆摩托车。宋志勇知道震中在汶川,本打算赶往汶川救人,因为道路不通,只好去北川。结果正好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在离北川还有6公里的地方,由于交通管制。摩托车也不能走了,他就一路小跑冲进北川县城,直接加入到现场救援的士兵的队伍当中。
宋志勇赶到救援现场的时候,是5月14日的早晨。他也许是第一个赶到重灾区救人第一线的外地志愿者。
进入废墟救援的士兵,每隔两三个小时就换班休息一下,但宋志勇却顾不上歇着,一天至少要干12个小时。虽然第一次参与这种救援行动,宋志勇却很有经验,面对倒塌的教室,他知道要先从四个角开始挖。“北川中学的水泥,用手就能掰碎。一听到里面有声音,情绪立马就起来了”他在到达北川的第一天,就跟战士一起从废墟中救出8个人,还独自从废墟里救出了3个人。
宋志勇说,当时顾不上别的,“没别的,就是救人。”挖出来受伤的。交给医疗人员救治;挖出来的尸体,就交给家长。
实在累得受不了,就退到旁边歇一会,抽根烟。身上带的烟抽完了,没地方买,就拦住一个当地人:“能不能把烟给我两根抽?”那个人正好剩下半包烟。都给了他。
在北川救人的几个晚上,宋志勇就睡在台阶上,后半夜被冻醒,就起来拢堆火。他的胳膊上,满是被蚊子盯咬的痕迹。一次余震中。他的脑袋撞了一个大包。
队伍中的另外12个人是在14日乘飞机到成都的。唐山市团委出面组织了这次活动,并用一位当地企业家的捐款给他们购买了机票。一行人比宋志勇晚一天到达北川,当时前往北川的道路已经交通管制,他们报出了在湖南抗雪灾的经历,才被放行。但他们没能进入北川县城,而是在北川中学参与了救援。
记者见到他们的时候已经是5月25日,当时这13个人在安县晓坝镇的受灾群众安置点。自从18日撒出北川以来,他们就在安置点帮忙搭帐篷,搬运物资。
记者见到曹秀军的时候,一眼就认出了他。这位其貌不扬的农民在湖南救灾时,以其回答问题的朴实和诙谐令人拍案叫绝。挺起他在镜头前的表现,曹秀军说他只记得柴静采访过他,别的采访都记不住了。
曹秀军说,他们在北川中学干的主要工作是在机械用不上的时候,用手清理碎水泥和碎砖头,以及在吊车吊预制板的时候,连忙拴绳子。“吊车把楼板一吊起来,下面全是人……”这支队伍与部队配合救出了20多个活人,同时搬运了不知多少具尸体。
长的酷似篮球运动员刘玉栋的王宝忠,在救人过程被坠落的砖头将右手拇指的指甲砸掉了。所幸除了他,其他人都没有受伤。伤后,王宝忠就只能干点轻活,摘个菜烧个火什么的。他说,唐山大地震后,我们谁家没接受过救灾物资,所以他“应该来”,“中国人应该讲点良心嘛”。
“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啥样了”
36岁的宋志勇是个聪明而带狡黠的人,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他说,面对惨相横生的灾难现场,他哭过,可是“大老爷们不能老抹眼泪,得干活”。当远离灾难现场之后,他又恢复了常态,像个明星一样被各家媒体的记者追逐。他是整个团队的发言人,其他12人沉默寡言,话都被宋志勇说了。
当地人都很喜欢他。20日是他的生日,晓坝镇的一户人家请他到家里过生日。两个住在帐篷里的男孩一直跟在他身边,抱着他的胳膊,以致于有人误以为他把孩子带来了。一个记者问这两个就要到云南去上学的孩子知不知道他的名字,两个孩子都知道。
“你们喜欢他吗?”
“喜欢。”
“为什么?”
“他对我们好。”
宋志勇已经成了唐山的一个“品牌”,得到包装。这次到震区赈灾,与到湖南那次已经大不相同,唐山市团委为每个人都制作了写着“唐山市青年志愿者”字样的红马甲,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团市委副书记甄贵福任领队和党支部书记。
抗雪灾回去之后,宋志勇被邀请去做了40天的报告,他戏称这是“有家不能回”,对别人写好了稿子让他背,甚至找一个播音员教他发音的做法很烦。这一天,团中央又打电话给他,让他准备再去做报告,他说打死也不去了“我们农民出名有啥用啊,还不是得回去种地?”
宋志勇已经欲罢不能,除了一拨一拨的采访,四川电视台还请他带着他的小队伍去参加现场直播的电视晚会。闲下来的时候,他独自感慨,“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啥样了都不知道咋形容我自个儿了。”
被问到回去之后准备干啥,他说,“回去就出家了。”
“再发生地震呢,你还会去救人吧。”
“再地震了我就念经。”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宋志勇才4岁,没留下太多记忆。他的大地震印象大都来自于纪念馆和长辈的口述。但对比两次救灾,他说感情完全是不一样的,地震的灾害唐山人更能理解,他这么做出发点不是为了个人,只是觉得没有任何理由不这么做。
宋志先是宋志勇的堂哥。他们一家在唐山大地震中没有人伤亡,但他说,“所有
遇难的都是我的亲人。”
小分队的编外成员
不断有志愿者慕名找到宋志勇的小分队,要求加入,随时有人来,随时也有人离开,最多的时候,宋志勇领导了69个1人。他说,要不是控制规模,可能得有300人了。当了组织者,就有了责任,他说一旦答应别人加入,就得为他们的安全负责,这是个很沉重的担子。
30岁的杨国强现在也在宋志勇的队伍里。他也是唐山玉田人,跟宋志勇他们不是_一个村的。杨国强养了两台大卡车跑长途运输,汶川太地震发生后,他也在琢磨能做点什么。14日,他跟做彩钢生意的朋友陈潮一起吃饭,提出了一个建议,由陈潮做一些彩钢房,他出车,送到灾区
花了两天两夜,陈潮赶制了四套小型的彩钢房。杨国强带着一台大货车,17日出发,开了两天到达绵阳,与宋志勇会合。四套彩钢房,经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门调配,一套留在晓坝的安置点,当作了医疗物资存放处,其他三套被发配到其他乡镇。来的时候,杨国强还开了一辆小车,本打算把货送到就让大货车回去,自己留下当一段志愿者,但他发现帐篷紧缺,就决定把货车也留下,买了一块帆布罩起来,改成了他们这十几个人的临时住所。
49岁的北京人杨永青和儿子杨帆也加入其中,杨永青是北京氧气厂的丁人,在家看了几天电视,坐不住了,就跟儿子说,“要不去四川救灾吧”,于是爷俩18日就出发了,杨永青说,咱没多少钱,但可以出点力。他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救灾,二是教育孩子。
19岁的杨帆在读职高,快要毕业了,在晓坝安置点的这几天,他跟其他太人一样干活,对他而言这是第一次。杨帆的表现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来自唐山年纪最大的志愿者、62岁的王加祥一个劲夸他能干,让小伙子有点不好意思。
他们当中还穿梭着一位热情的中年人,来自唐山市迁西县的范文军,他的身份也是农民,同时也是一位矿山的矿主。他连同其他三位朋友,王立春、王金东、管志军,于15日采购了包括25顶帐篷在内的价值10万元的物资,雇了一辆车运到四川灾区,捐给了受灾严重的安县秀水镇。20日,他返回唐山,休息了一天之后,又于22日坐飞机赶过来。第二次来,他想出一个做贡献的新办法:在成都租了一辆金杯车,提供给唐山来的人使用,每天的开销在七八百元左右。他说,好像还没有人像他这么做过。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范文军9岁。他记得当年接受的救灾物资是竹竿、帆布、蜡烛和旧衣服等,领回去自己搭帐篷住。东西虽少,作用很大,否则就得睡在“露天地”了。范文军称,他想通过来赈灾“净化一下自己的心灵”,这些天,他坚持写日记,还拍了些照片和视频,想回去给18岁的儿子看,教育他一下,“国难当头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一个半孤儿”在绵阳
绵阳市高新区实验中学的操场被临时用来安置受灾群众,规模超过3000人。这里条件简陋,只有顶篷罩着一层帆布人们相当于睡在露天的环境当中。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这里的受灾群众很快将转移到条件更好的安置点去了。
两位来自唐山的女性一直在这里工作,负责卫生保健和防疫的工作。她们是同为39劳的谭亚君和宋辉。二人都对地震有切肤之痛,唐山大地震中,谭亚军失去了母亲和哥哥,成了半个孤儿。她本人也是被人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受了伤,“脖子歪了一年多”。宋辉则父母双亡,曾有好心人要收养她,但姑姑不同意,她就在姑姑家长大。
两个人关系很好,同病相怜,自幼同学,目前都从事医务工人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们就在一起商量,决定赶到灾区做点什么。“当年人家帮助过我们,很感动。”这是他们要到灾区服务的朴素的理由。
她们首先想到的交通方式是出车,但因为地震,火车运行受到了影响,无法成行。想买飞机票,也未能如愿。无奈中,她们俩赶到唐山的纪念碑广场,试着能不能找到志同道台的人。15日下午,她俩在广场遇到了从唐山市唐海县公安局内退的孙玉平,一位因公务一级伤残的警察。他正开着自己那辆全身上下都和喇叭一起响的小面包车,招募愿意跟他一起抗灾的人。
加上三个医学专业的学生和包括孙玉平在内的两个司机,一行七人的队伍组成了,以时速80公里的速度向灾区进发。一路上,两个人换班开车,“歇人不歇马”,用两天两夜的时间到达了四川绵阳在路上,他们加入了唐山市方面向灾区运送物资的卡车队,很多时候加油不要钱,过路费也不用交了这让他们很感动。
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把谭亚君和宋辉分配到高新区实验中学,日常的工作是坐诊,给轻伤员换药。晚上还要熬几大锅中药,分给群众,增加抵抗力。
在一周的时间内,她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在两个小时左右,没换过衣服,没洗过澡。白天澡堂子是对灾区群众开放的,她们又觉得不好意思去挤。采访他们的时候,执勤的民警王朝晖走了过来,说一定要好好表扬她们一下,别的志愿者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她们兢兢业业做自己的事情。看到她们后半夜还在忙碌,王朝晖都会劝她们早点休息,而她们的回答都是:“没事,应该的。”
志愿者的接力
唐山团市委负责人此行主要跟明星般的宋志勇爱心救援小分队一起行动,和其他自发前往灾区的志愿者并无联系,所以并不知道来自唐山的志愿者的准确数字。
据粗略估计自发前往的唐山志愿者约在五六百人。这些人当中,有的先来了,工作了几天,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回去了,志愿者组织协调工作中存在问题,导致大量人力无所事事,是其中的主因。但与此同时,有人还在陆续赶来。
5月17日,记者在绵阳见到了从唐山迁安开车赶来的董立国等一行四人。四人中只有董立国一个会开车,一路上开车开得腿都软了,还走了几百公里的冤枉路,14日出发,16日中午赶到。在绵羊市政府广场上的指挥部写了申请,就一直在等待任务,直到次日凌晨5点才接到通知,安排其中两个1人在广场上搞宣传。
这并不是他们希望做的事情。恰好,16日晚他们遇到了来自唐山援助灾区的专家组,就一道下去搞消毒防疫工作了。
24日,当记者再次和这组人马取得联系的时候,他们已经返回唐山了,谈起几天里在灾区的工作,语气明显显得低沉了,既然找不到活干,还不如回去。
来自唐山市的退伍军人刘远生等人也有类似的经历。14日,他的朋友刘海光打电话给他,“干啥呢?”
“正难受着呢。”
“咱们组织几个人去救灾吧。”
于是一行5人也出发了,于16日进人北川参与搜救。当时,遍地的尸体已经开始腐败,刘远生感觉,压在废墟下的人生还可能已经很小。他们只发现了几处可能有生命迹象的地方,通知了专业搜救队用生命探测仪侦测,但都没有成果。
18日,由于面临堰塞湖决口和疫情爆
发的危险,他们随救援队伍一起撤出来。之后在绵阳的指挥部前停留了两个晚上,除了偶尔搬运一点物资,再无事可做,20日就各自返回了。
43岁的曹志成是22日晚才到的。他本人在物价局工作,他的父亲开了一家汽修厂,地震发生后,他们父子在电视上看到呼吁志愿者不要盲目前往灾区的呼吁,就决定先联系好再来。从18日开始,曹志成打了不下60个长途电话,终于联系到绵阳抗震救灾指挥部综合指导组,告诉他,灾区需要道路救援服务,请等待通知。
20日,曹志成正式接到通知,购买了一些东西。次日就出发了。他带来了两个汽修厂的小伙子,准备在救灾车辆出现故障的时候,赶去抢修,保证道路畅通。
“那我就当志愿者吧”
地震受灾最严重的是学校,很多中小学房倒屋塌。伤亡惨重。没有倒塌的校舍也被强震破坏,成了危房,无法再使用。尽快解决校舍问题,让学生复课,是安置重建的重点工作之一。
唐山团市委与绵阳市教育部门取得联系,于5月22日决定对口支援安县桑枣干柏小学的过渡安置校舍。这个小学有两排教室,虽然没有发生倒塌,但栅顶完全脱落,墙体开裂,摇摇欲坠。
5月25日,来自唐山的两辆大型卡车运来了600平方米的彩钢房建筑材料。唐山团市委通过收取特殊团费,加上唐山市希望工程“共享城市阳光”常明基金的支持,共出资60万,用于解决千百小学所有的教学设施。彩钢房的使用寿命至少在20年,足以保证校舍重建之前的使用。甄贵福说,将来拆除的时候,如果赶上钢材价格好,卖钢也能卖20万。
他们默默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心性和慷慨好义的古风。礼失求诸野,正是他们,让人们在2008年的明,得以触摸,这块土地上千年犹存的那份独特的伦理资源。
材料一运到,唐山团市委书记刘金柱就张罗着请部队来,帮助把已成危房的教室推倒,在原地搭建彩钢房教室,同时对课桌等教学用具进行采购。如果进展顺利小学可望在六・一前后在新教室开课。到时候,学校前将挂上“唐山共青小学”的牌子。
几个听课的小学生在一片狼藉的校园里玩耍,四年级的陈明明看着一群忙碌的大人,急切地问,“叔叔,什么时候能开始上课啊?”
记者问他的理想是什么,陈明明不好意思说,他在作文里写的理想是开车。这遭到了六年级的女孩刘丽辉的嘲笑,她经常看电视上的科学类节目,理想是当个探险家。
看到唐山人红马甲上的字,陈明明说,“那我以后当志愿者吧。”
“他们帮你们建教室,将来要是别的地方有了困难,你会不会去帮助?”
“会的。”陈明明的回答很干脆。
我们都是灾区人
记者还采游过一位来自辽宁海城的老教师。海城同样是遭遇过地震的地区,区别在于海城地震被成功预报,没有造成大的人员伤亡。
她说,在家里看电视,要把人哭死了不如到灾区来做点什么。别的活干不了,她至少可以跟灾区群众聊天,帮助他们重建信心。她跟灾区群众讲,海城地震时,家里虽然没死人,可是房子倒了,大冬天只能住在窝棚里。她家当时接受过的捐助,只有一条裤子和一袋蛋糕,裤子里揣了30块钱。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救援物资更充足,应该对未来更有信心。
来自北京的大学生张雯,看电视新闻以为灾区人的情绪一定很低落,赶过来看到安置点里的气氛挺正常的,她说,心里安慰多了。
在灾难面前,中国人爆发出来的凝聚力和团结让全世界震撼。几乎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无论有没有镜头跟随,都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构成了整个抗灾过程中最美丽的风景之一。
在志愿者身上,中华民族的美德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次抗震救灾中的唐山人更是把“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古训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像《史记》里记述的一个个关于信与义的故事,里面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文化DNA。他们当中,很多人是朴实的农民,在农忙时节,把自己所有的事情放下,自己解决吃住行,来帮助素不相识的灾区群众。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能说会道,促使他们做出如此无私举动的,只是源于心中那一点温暖的回忆。他们在心中,早已把那一点温暖,视为一个包含未来承诺的约定,为此不惜驱车千里,日夜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