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行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工程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工程行业分析

安全工程行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周德红(1978-),男,安徽宿松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7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25-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国内开设安全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逐渐增多,人们生活、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也急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校如何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也就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办出各所高校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安全生产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安全科学技术也随之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安全不仅能够带来社会效益,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安全系统工程认为,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1]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专业需求的广泛性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也逐步社会化、国际化。安全监督、安全监察工作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不仅涉及各个工业生产领域,还遍及物业、商贸、交通等行业

2.安全文化的渗透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安全的关注将越来越多,安全理念的形成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安全观念、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均是提高国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方面,这需要安全教育的普及,形成全民、全社会的安全文化理念,这也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家庭美满幸福、企业的兴衰成败。

3.安全教育手段的时代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安全教育手段不再局限于言传身教,而更多可以依靠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给安全教育手段的时代性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各大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仍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涉及的行业较多,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也较多,这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量化比例很难得以侧重。

(2)安全工程专业带有行业特点,而各个高校的优势专业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片面的现象。

(3)目前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按照工科专业模式来安排,没有真正反映成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结构。

(4)安全工程人才社会认可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限,许多用人单位并不了解安全工程专业,这使得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择业机会不多。[2]

三、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安全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防止与工业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实现安全生产。保护人的生命健康是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安全生产首先是保证生产过程中人的安全,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和健康,通常称作职业安全健康或劳动保护。同时,还要防止重大工业事故的发生,即防止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殃及企业周围的公众和污染环境。

安全工程专业人员的工作包括收集、分析解决安全问题不可缺少的资料,判断是否可能发生事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决策的领导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安全工程专业兼有技术工程及管理工程的特征。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的安全工程师属于管理型的工程师,他们应该是“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安全管理者。[1,3]

武汉工程大学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办学条件,安全工程专业设置了化工安全、建筑安全和非煤矿山安全等三个专业方向,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地矿油煤、建筑路桥、化工制药等行业安全管理。在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加深、加重化工安全、建筑安全、非煤矿山安全等三个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设置包括安全学原理、安全法规、安全工程CAD、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岩体力学、采矿概论、土木工程概论、化工原理等;专业主干课设置包括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工程学和安全检测技术等;专业方向课设置包括化工安全、职业卫生学、建筑安全、露天矿山安全、矿井通风与安全、防灾减灾工程、消防工程、工业通风等。其中安全管理、安全评价(现为校级重点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为毕业生到企业进行安全管理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安全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着重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武汉工程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针对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专业工作,熟悉企业安全工程专业工作流程;加强实习、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

2.加强实习基地和校企联合模式,创造实践教学平台

安全工程行业分析范文2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面向行业多就业面广,很多高校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坚实基础和宽广知识面的能满足不同行业需要的通用安全人才[1]。不同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基于他们的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火灾安全;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工程主要特色是煤矿安全。在交通安全生产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交通安全生产形势虽然在逐步好转,但总体来说仍然比较严峻,生产安全隐患突出,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亿元GDP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仍需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提升[2]。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现在严峻的安全形势促进学校更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安全工程相关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2011年,重庆交通大学从行业政策及就业需求角度考虑,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养护管理中的安全生产需求为目标,设立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

2重庆交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面临的形势

2.1实验室面临的形势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安全需求持续强烈。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复杂程度的增加,其建设与运营中的安全风险依然严峻甚至更加突出,安全事故特别是一些重大、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说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安全理论和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明显差距。

2)学生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安全与其施工工艺、安全监测与控制、管理等方面联系在一起,需要加强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发展迅速,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安全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如近年来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施工监测与控制、无损检测、结构病害快速处理等技术都得到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需要跟上生产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

2.2实验室面临的困境

1)试验设备数量不足,能够开出试验项目数量有限。现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台(套)数和种类不足,已经开始影响实验项目的开设,仅能针对检测、量测方面的课程,开设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和少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少前沿性安全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实验。

2)试验设备与工程实际脱节问题明显,需要加强建设。考虑到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不断发展,已有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新仪器的添置和实验设备的系统化、集成化,以及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实验室的提档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

3)实验室环境需要进一步建设与提升。随实验室开设试验项目增加,试验场地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急需改善。

3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对教学效果的改善

2014年重庆交通大学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项目的资助,成立了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项目实施后产生了以下效果:

1)满足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实验实习的本科教学需求。通过实验室项目建设,承担了我校的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桥梁工程安全管理、道路安全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与维护、安全工程概论、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实验和实习教学任务,每年开出专业规范要求的专业实验、实习。

2)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实验室项目建设,为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综合型的教学科研平台。加强“创新型、开放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建设,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国交通行业及安全相关岗位输送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通过本项目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为校内外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科研平台,更好地为科研服务。通过该教学平台,科研人员可以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为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提供一个实验平台。

4)促进实验室在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向“大安全”的提档升级转变,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特色和优势。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以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的专业知识为依托,以结构物的力学分析为基础,通过观测引起结构物灾变的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实现对结构物的安全评价与处治。

5)面向社会提供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是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的安全技术研究平台,为交通行业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和科研机构提供培训和实验服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国家急需的安全工程专门人才。

4总结与评价

安全科学及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是随着社会需求而发展的,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各行各业都日益感到专业安全生产管理人才的匮乏。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将安全科学及工程正式列为一级学科,各个高校纷纷成立了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由于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的特点,各个高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其特点,重庆交通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交通相关的土木工程建设施工和管理安全。在几年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安全实验室建设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并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良好的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林杰 张宝玉 刘佳亮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兰泽全.关于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0(03).

安全工程行业分析范文3

1当前安全工程研究生就业现状

1.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结构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2]。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个人能力、专业技能和求职技能三个方面,其下层因素中最能表现大学生能力强弱的是其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及已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

1.2安全工程研究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1.2.1职业目标不明确

职业目标是在个人根据自身情况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个人的人生目标由职业理想确立,并最后通过职业理想实现[3]。目前,很多安全工程研究生缺乏职业理想,没有奋斗目标,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很少去考虑毕业后从事哪个行业,从哪里做起,最终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职业目标。并且他们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而绝大部分高校也没有对研究生开展针对性的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导致很多研究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不明确。

1.2.2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安全专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而高校的课程设置、等明显滞后于企业的需求。这就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安全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得部分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且在应聘过程中,由于所学的专业知识滞后或者不足造成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足,处处碰壁。主要是因为高校设置的专业课程滞后且面窄,部分课程内容已经脱离现实,缺乏前沿性和发展性。

1.2.3实践动手能力差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十分薄弱,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统一要求,轻发展个性;重考试分数,轻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等。而研究生也只重视课程学习和论文课题相关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必须花费一定金钱和实际去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使得大部分企业不愿意雇佣应届毕业生。而很多研究生认为自自己学历高,对工作的期望值也高,而自身学术基础没有打好,掌握的安全领域专业技术又少,“眼高手低”的现象并不少见,直接影响着就业前景。

1.3安全工程研究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3.1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弊端

影响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高校原因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和实践安排存在问题。首先,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缺乏特色,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基础性能力培养;其次,由于缺乏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参与,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实践性和实效性。最后,高校没有针对研究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处于无表现阶段[4]。

1.3.2研究生缺乏培养就业能力的意识

通过与身边同学关于就业方面的交流发现,不少同学对就业能力的概念存在偏差,对就业能力的理解也很狭小。而且普遍认为就业能力的培养通常是在毕业前几个月进行的,读研前2年期间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几乎没关系,因而,都不会有积极、主动、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

2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的,是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5]。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及创业能力。

2.1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目的是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由于该“安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使得安全工程专业不同于其他工科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多行业交融的特点。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要求截然不同的安全要求和保障条件。采矿、石化、建筑、交通、机械制造等行业的用人单位需要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型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开展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不仅要懂生产还要懂安全,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即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安全专业人员的沟通、组织、综合分析、创新、应变、表达等能力。然而,现行不完善的培养模式使得高校培养出的安全工程毕业生安全管理知识薄弱、安全技术不扎实、没有充分了解相关行业的专业背景知识和法律法规、实践动手能力薄弱等问题,在应聘和未来工作岗位上处于劣势。因此,高校必须改变安全工程学生培养模式,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培养安全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帮助安全工程毕业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

2.2安全工程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随着诸多高校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其数量已超过现有市场需求和经济所能吸收的力量,导致出现严重的就业难的现象。为了能够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顺利完成就业,必须要具备他人所没有的能力和特点。而应用型人才具有动手能力强、善于创新、知识面广、专业素质全面等特点,在同等条件下,是招聘单位的首选。

2.3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体系

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本专业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应用理论与技术,能够分析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存在安全问题的致因及其变化趋势,找到解决安全问题的最佳方案,并自行运用生产工具解决该安全问题。只有具备了安全工程应用领域的知识,才能将安全工程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发挥出人才的多样性优势;才能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方位的安全工程人才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保障安全工程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体系如表1所示[5]:

3“产学研”合作对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3.1“产学研”合作提升研究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社会各行业安全领域需要什么安全理论和技术?”对于绝大部分安全工程研究生来说是未知的,甚至不清楚自己未来从事安全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在校期间,由于培养机制的弊端,通过课堂讲授的安全技能是不完善的且存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使得培养出的研究生很难掌握一些安全领域必要的技能,专业技术能力也存在不足。而“产学研”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规划制定、制度设计、系统管理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科学的规划和设置产学研培养模式中的教学内容,其应当有别于职业教育,研究生通过有限时间内产学研模式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解决问题能力,具备一定的本专业技能与管理经验,避免和克服脱离实际、“眼高手低”、崇尚空谈的弊病。

3.2“产学研”合作提升研究生的求职应聘能力

在高校校园招聘的现场,每个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都会问应聘学生同一个问题,即“有没有相关行业的实习或工作经验?”。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应当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企业到高校招聘的对象是希望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等条件下,招聘单位更愿意选择那些具有相关行业工作经验的学生,因为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安全生产第一线的需要。“产学研”合作培养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训练,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就业应聘竞争中胜出,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3.3“产学研”合作提升研究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产学研”合作可以让安全工程研究生走出学校的“象牙塔”,走出实验室,真正地去接触企业、接触行业、接触社会,使他们更加了解企业、行业、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实际工作训练,有助于他们毕业后尽早走进职场,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自我调整,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忍耐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表达控制能力。“产学研”是大学生从朦胧走向成熟,从校园向社会,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桥梁。

4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安全工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为了克服现行安全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研究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建立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1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签订协议,充分发挥出各自教育资源优势,共同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管理,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学生就业[6]。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安全工程研究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去该企业工作。该培养方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培养安全专业人才和科研院所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软硬件条件,为企业培养符合他们自身条件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人才,不仅可以克服企业缺乏高级安全专业人才的不良倾向,还能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4.2建设产学研“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学校可以将企业或者科研院所的安全领域高级技术人才请进学校来,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建设产学研“双师型”教师队伍。校内导师通过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参与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真正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进而指导研究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经验丰富的企业或科研院所的高级技术人才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实地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研究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工程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紧贴企业实际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传统的研究生课程安排是以纯逻辑知识体系为依据,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安排研究生教学课程内容时应当以技术实践活动项目为线索,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将学科知识、专业素质的培养赋赋予学生的全教育培养过程中。此外,将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开展个性化的服务于指导,提高安全工程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强化职业规划意识,指导改进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得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不断建立、修正、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5结论

安全工程行业分析范文4

通过比较分析重点高校与地方性高校的办学差距,全面剖析了地方性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在办学定位、行业依托、学科背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师资结构、精品课程建设、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科研与学术活动、人才培养计划、产学研实习实训等入手进行改革和研究。

关键词

安全工程;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人才培养

0引言

安全工程专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位体系、职称体系和职业资格体系[1-2],2011年安全科学与工程作为一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国家和社会对安全生产日益重视、对员工生命与健康极大关注的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迈入了新的发展时代,社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促使更多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地方性高校和独立学院占据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半壁江山,年招生人数远超过了国家重点和省重点大学的招生人数,如贵州理工学院采矿学院2014年安全工程专业招生人数超过280人。由于学校资源、师资队伍、课程建设、企业需求等多方面的原因[3-4],地方性高校安全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如何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以及提升人才的竞争力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湖北理工学院是比较典型的地方性高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社会影响力小、课程体系交叉重复、实践教学工业企业少、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面对地方性高校普遍具有办学能力不足、精品课程少、学校特色不鲜明的特点,地方性高校不应一味追随重点高校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而是要积极探索全面打造应用技术型人才,以地方工业企业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为前提,走特色办学道路,培养出具有扎实实践功底和技能的优秀人才。

1地方性高校安全工程学科与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专业开设的动力与重点高校办学具有明显差距,重点高校以现有学科和社会资源为发展平台,追踪科技发展前沿、行业趋势和产业转型而对专业进行调整或开设新专业,专业发展的前提是有一个羽翼丰满的学科。目前一部分安全工程专业与资源相关的学科在一个学院,如武汉理工大学;一部分安全工程专业与机电相关学科在一个学院,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而地方性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办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小,学科背景弱。例如贵州理工学院的安全工程专业开设在采矿工程学院,但这个学院只有安全工程一个专业,并无采矿或资源相关学科;湖北理工学院的安全工程专业设置在环境学院,学科对专业的支撑小,而且在“大环境”思路下,“以大欺小”也是常有的事,而且在环境学院开设安全工程专业,既有壮大学院生源及提升经济效益动力,也有稀释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率低的考虑。除了学科与专业衔接问题之外,地方性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应该说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师资比基本无法满足教育部的要求。往往是几个老师就开了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往往不小于年100人的招生数,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局面下,一个老师要承担4~5门课的专业课教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安全工程专业社会需求大、企业要求门槛低,在其他专业分配吃紧的情况,扩大安全工程专业招生可以缓解学校招生不足的问题。同时社会上普遍对安全工程专业认识不足,认为专业难度小,技术性不强,导致管理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老师都成为安全工程专业的主干教师,甚至生物、文科、艺术类老师也登上了安全学科的讲台。

(2)行业依托不紧密。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服务于工矿企业,直接面对生产一线的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安全工程人才的培养更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强的行业依托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平台,同时能更深入地加强对某一行业技术的理解,通过教与学,达到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对于没有行业优势的学校来说,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宽而不深、专业技术薄而不精的问题。

(3)学科与实验室建设欠缺。地方性高校由于缺乏学科背景,往往都是有专业无学科,导致专业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办学年限短,社会资源缺乏,导致学校及社会对专业学科的发展投入不足。急功近利、得过且过的办学思想也促成地方性高校实验室经费投入少;由于缺乏足够调研和需求分析,设备采购和实验项目设计上盲目盲从,同时也缺乏专业的实验教师,导致地方性大学实验教学项目形同虚设。

(4)科学研究与科技活动不活跃。地方性高校在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中也开始不切实际地把国家和省部级纵向项目作为考核硬指标,导致教师横向项目热情不高,与地方企业在产学研上合作不多。地方性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创新性项目少而无法推动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和学术活动,学术气氛不浓厚。

(5)办学定位规划欠缺。办学定位规划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阶段性办学定位有利于专业良性发展。一个高校的老师如果疲于奔波在上不完的课里,很难要求他们提出一个有远景的发展规划。这些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单独影响着地方性高校安全专业的发展,而且这些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使安全工程专业发展陷入走不出的死循环。

2地方性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西方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以德国为例[5],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吸收某些职业教育的特质建立起的一种高等技术教育模式,明确所培养的人才在“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上相对应的位置,并据此确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很多地方高校都在忙于学院升大学,大学升重点,把学校规划从普通高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把能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高校发展的目标,认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那些技术学院的事情。这种无视自身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公共资源、地方财政、学生生源、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等硬软条件的理想化发展思路,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极端不利的[6]。地方性高校应充分利用本地区各种社会资源,走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上,应结合时代背景、科技发展和劳动力需求,打造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品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

2.1师资结构建设

品牌的专业必须有优秀的教师,高品质的师资结构包括学历层次、年龄阶梯、职称分布、不同专业背景搭配、理论学者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相宜。增强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课堂上课质量,学生能针对某一安全专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讨论,相互启发,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更需要教师具有探究意识,引导能力,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地进行探究和学习,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关注最新教学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运用,丰富其他各科的知识,在教学中灵活地进行学科之间综合知识的指导,为学生做好引路人。

2.2人才培养计划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适当培养学术性人才,大众教学与精英教学相结合。建立学务指导制度,从入学开始就点对点地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跟踪制度,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加强与学校其他学院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可以直接选修他们感兴趣的课程,特别是对研究生阶段学习有明显促进的课程,打破现有专业选修课只能是本院本教研室上课的选课模式。建设成为安全科学与工程硕士点,一方面便于本校本科生的读研途径,另一方面将会加强本校安全工程的竞争力,为实现更好的安全工程应用型大学做出努力。基于安全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本科阶段培养的经验,积极发展、探索在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模式,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同阶段与安全产业有不同的融合度。

2.3精品课程建设

对于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来说,系统的安全专业知识是安全意识及安全行为的重要前提,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要得当,同时梳理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组织专业备课组,把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固化,在选修课设置中,力求教学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以985院校、211院校和具有明显行业特色的一本院校的优势学科和行业特色为依据,从这些高校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为学生制定2~3门选修课。精品课程不是盯着一二门课来抓,而是力争把每节课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要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按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分阶段逐步实现,可以把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机械安全、电气安全作为第一批精品课程来建设。完备的实验条件和设施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学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地大型私企、国企等进行实习培养,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以及专业实习。同时,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及意愿,有针对性地安排实习;设立安全协会,让同学们自组织参与其中,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实践活动等;加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中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作业展示,通过PPT等方式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鼓励学生参加“安全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

2.4产学研实训实习

把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与产学研实训实习课程教学区别开来,并作为学位课程是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具体如下:①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实操技能考核标准和实训大纲;②可在对本地区工矿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定实训实习企业,确定实训教学内容,选定企业导师;③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实训实习理论与实操测评。

3结语

目前全国有140多所高校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地方性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紧迫问题,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广泛吸收优势学科中的人才优势、设施优势和科研工作等基础优势,加强自身专业的塑造,打造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也要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内容,从而加强本专业的竞争优势,打造有影响力的安全工程专业。

作者:赵培 何明礼 王成 方月梅 赵旭德 单位:湖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郑丹,刘剑,贾进章.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441-443.

[2]袁昌明,谢正文.安全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2):35-37.

[3]徐精彩,马砺,邓军.安全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22(4):567-569.

[4]刘祖德,梅甫定,伍颖.安全工程专业加强危险化学工艺课程教学研究[C].创新教育国际学术会议(CCE2012),2012.

安全工程行业分析范文5

1.教学系统严重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很多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十分单一,本科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发展不均衡,过分注重深厚理论基础和坚实的专业知识,走重理论轻实践的路线,没能真正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理论是实践的先行军,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因而学生必须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学以致用。

2.实习实验环节未得到充分保障

实习和实验环节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从自身安全和生产效益出发,对大学生实习产生抵触情绪,逐渐导致了大学生实习困难。直接造成现在大多数高校在实习地点选择上采用“游击战”。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教学环节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日常教学实验仪器台数不足,多数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有的实验教学以模型参观为主。

3.教学培养环节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环节存在许多问题:课程体系落后,教学中没能跟随吸取学科前沿的成果。教学方法落后,课堂讲授仍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学生虽然学习了许多支离破碎的知识,但难以融会贯通。考核评价方式僵化单一,不少学校始终简单以笔试成绩为考核依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

4.培养成果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企业需要的是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迅速适应的毕业生,而我国目前培养的安全工程毕业生与社会的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高校现有安全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实验条件尽管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经多年扩招后,现有的实验条件、师资力量等资源明显不足,这在新设置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表现得更加显著。所以,各高校应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培养体系。

二、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实现针对性管理

有关调查的结果表明,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设定上,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类型上,以“两个并重型”为宜,即:通用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型和具有行业特点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型。在本科四年有限的时间里,通过系统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外语语言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掌握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熟悉某一行业的安全工程管理和技术。

2.鼓励参与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

外国大学本科生教育中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值得借鉴,如讨论、实验、角色扮演、案例研究等。在此,提出如下方法:

(1)小组讨论互动式教学。在课程学习中安排大量的课堂小组讨论及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各小组向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该课程的学习成果,各小组将讨论结果及学习成果向全班分享。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适当发一些奖状和奖品给表现优异的学生。

(2)体验及分享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基于体验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根据以往或正在经历的经验,与认知内容产生共鸣、产生融合。此外,在一些课程中邀请专业人士及刚毕业的学生到课堂上介绍各种职场经验,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增加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得以实现学以致用

(1)鼓励学生实验。教学实验室是大学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实践课堂。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行制订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和能力发挥等方面的差异,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一套多层次、多模块、开放性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2)增加实习机会。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利用校外技术骨干的指导作用,使实习实践真正成为以探索为主、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实习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听取工程师做各种生产工艺和安全技术的报告,请生产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为学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同时进行交流座谈和答疑,最后进行实地参观。

(3)推进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加大实验室开放共享力度,推进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进实验室、进大学科技园区、进实习基地、进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各实验教学中心也要面向全校公布可供选做的实验项目,向参加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以及学科竞赛的学生开放。

4.利用和借鉴网络技术,实现安全工程资源整合与共享

安全工程教学应顺应多媒体网络教学大趋势,结合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多媒体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在同一个建制下,使不同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在现有一般教室的基础上,最好再增加专用的安全专业多媒体教室、学生自主学习机房,利用互联网或校内局域网,实现师生之间无障碍的语言交流和学习互动。学校将为实验项目和实验室开放管理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资助实验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建设。校园网的建设和远距离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形成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种种限制,同时也有利于在高校间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三、结语

安全工程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 X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57-03

一、前言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培养模式具有计划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特点,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它也是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好坏的最直接而关键的因素。因此,各高校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二、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我国安全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以大安全(即广泛适用于解决各个行业、各类组织安全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建立起全面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体系,各高校安全专业教育在“大安全”观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注重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能够从事任何行业安全工作的通才。尽管这种培养模式得到了部分安全专业教育者的认可,但行业安全问题的工程技术解决手段和安全管理千差万别,试图培养出能够解决各领域安全问题的通才是不现实的。通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1.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不强;2.学生课程负担较重;3.实习、实践难以安排;4.专业特色不明显;5.毕业生就业盲目性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分工的更加明细,职业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国家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和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更加紧密结合,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专业化的特点。通用型安全技术人才与行业发展需求出现了脱轨现象,在行业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呈下降趋势。为了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需要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三、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是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它蕴涵着高等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着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只有确立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本的培养目标[2],结合社会对安全工程人才的需求变化等,应该在体现“安全、卫生、环境”概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因此,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掌握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及安全生产基本规律,在某一行业(职业)领域具有从事安全工程设计、检测检验、评价、事故救援、预案编制等工程实践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生产实际、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课程体系,学院专门组织聘请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专家、资深教师、部分毕业生和在校生、相关用人单位和企业共同研讨课程计划,按照“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思路,在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又充分体现安全工程的行业特点,把原来面向大安全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3]设立了两个方向,一是实力较强、具有长期专业发展历史和深厚积淀的矿山安全方向;二是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和就业需求,设立了新兴的工业安全方向,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调整后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有:1.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2.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3.专业定位明确,课程结构合理,体系优化;4.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5.注重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

(三)课堂教学

学院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并将课堂教学与实物、模型参观、自学、研讨等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方面,建立课程单位负责制和课程教授负责制;合理安排,积极为教授上课创造条件;鼓励教研,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加强监督,建立健全了督导机制;严肃纪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同时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等方面均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建立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常规教学检查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专家组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等,同时将教学评价结果与教师学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鼓励广大教师探索教育规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实验与实践教学

安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解决现场安全问题的能力。因此,安全专业打破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把实验教学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并重,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三层次、五模块”实验教学体系。[4] [5]该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加强实验条件建设,整合仪器设备资源、重点购置先进技术装备、自主研制实验设备等提高了实验硬件水平。实行实验室开放运行,建设了网上预约系统,实现了“预约式”开放教学组织。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运行管理评价体系。[6]

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了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实验方式,改善了学生实验考核过程与考核方法。

安全工程专业在长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1.注重实际环境模拟,培养学生实战能力;2.依托高水平学术平台,提升实验教学水平;3.注重实验设备研发,提高师生创新能力;4.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

实习环节的改革主要包括:建立了20多个固定实习基地,聘请了30多位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内外双师实习指导模式。在实习方式上生产实习相对集中,毕业实习采用自主实习。在毕业设计改革中,尝试了“找、补、读、纲、研”的“毕业设计指导五步法”[7],要求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生产现场,强调设计和生产实际相结合,鼓励设计工作在企业完成,设计要能够有效帮助或指导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实验、实习、实践及毕业设计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

(五)课外科技活动

学院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规定必须完成相应的学分,变倡导性的软性指标为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以促使学生有目、有计划地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记入其工作量,获得奖励的,记入教师个人成绩,其他相同条件下职称评聘优先,这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引入科技创新活动竞赛奖励机制,对高质量完成课程设计的学生既记载相应学分又给予科技竞赛奖励。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对经过论证有前景的项目,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安全工程专业成立了多个科技学术活动社团,长期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近年来已有千余名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步步高科技攀登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各级各类课外科技活动,数百人获得各种等级的奖励,其中国家级、省级奖励30余项。

开展特色和品牌活动。安全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焦作市消防支队、校保卫处等单位开展了每年一度的“119消防安全教育周活动”。该项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6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消防演讲比赛、灾难影视展播、建筑火灾灭火与逃生演练等,每年参与的学生数千人次。此项活动已经成为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和品牌活动。安全工程专业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送知识下厂矿企业,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深受企业好评。特色活动的开展已成为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对培养学生科技素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通过调整培养目标、优化知识结构、实施创新学分、创新基金资助、产学研结合等新的教育教学机制、方法和途径,重点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个性化教育特色,构建了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为核心,服务安全生产为目标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实施效果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7年起,先后获得安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瓦斯地质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安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全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国家级精品课程、安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等6项国家级和7项省级质量(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批准实施,安全工程专业获得第二学位和本硕连读招生培养资格。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第五名。学生通过培养模式的改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更高,研究生录取率逐年攀升,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科建设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 注 释 ]

[1] 吕品.关于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1):69-72.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57.

[3] 余本胜,高建良.高校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2):45-46.

[4] 袁东升,牛国庆.安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9(10):58-60.

[5] 牛国庆,王海娟.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