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达芬奇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达芬奇的故事

达芬奇的故事范文1

有线电视系统的放大器是有线电视网络中的重要设备,其种类繁多,出厂时一般未附电原理图。它们大多安装在室外,日晒雨淋,昼夜不停地连续工作,因此经常发生故障,据不完全统计,放大器的故障在有线电视系统故障中所占比例近3成。

放大器的内部电路形式大致有3种:

(1)模块式放大电路

它是将整个放大电路集中在一块模块内,只要给它提供合适的工作电源,便能独立完成放大功能。对于模块式放大器,在维修中只要确认是放大电路的故障,只需要更换模块便能正常工作。

(2)模块与分立放大电路混合式

一般由一级三极管放大电路和模块组成,此类电路的增益要比单一模块放大电路的增益稍高,若三极管放大电路有故障,也将导致整个放大电路不能正常工作。

(3)分立元件放大电路

这类放大电路由若干个三极管及其周围附属电路组成,放大电路的放大带宽可分为VHF和UHF频段(分别放大)和全频段宽带放大。

线路放大器的常见故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无输出

在输入部分、放大部分和输出部分的整个传输通道中,任何一个零部件损坏或开路,都会造成无输出。电源部分发生故障使放大模块无供电,也会无输出。常见原因:增益调节器、斜率调节器损坏,输出部分的分支器或输出组件开路,无电源电压等。

(2)输出电平低或斜率不好

常见原因有增益调节器、斜率调节器失灵,输出组件插脚松动,输入输出F座接触不良,放大器进水后零部件或参数变劣等。通常情况下,放大器中所用的进口放大模块损坏较少。

(3)输出信号中有干扰

①电源电路稳压滤波不好,三端稳压块7824性能变劣,滤波电容虚焊或失容,都会造成电源波纹干扰,反映到用户屏幕上,会有横条滚动。

②电源变压器中有跳火,电源插头与插座接触不良而打火,使输出信号中产生干扰,表现在用户的电视画面上产生不规则的亮点。

③输入或输出F座严重氧化生锈,使其阻抗发生变化,就会因不匹配而产生反射,反射的后果是电视图像产生重影干扰,一般反射的信号滞后于正常信号时,表现为右重影,反射越严重,重影越明显,反复反射,会产生多层重影。

达芬奇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蓄电池;直流系统;备自投;失压;检查维护

中图分类号:TM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变电站直流系统是变电站内独立的电源,它为继电保护、控制信号、自动装置、计算机控制系统、断路器的操作、通信以及事故照明提供可靠的操作电源。而在变电站直流系统中提供能源的主要是蓄电池,蓄电池相当于变电站整个二次系统的心脏,为二次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动力。正常时直流系统中的蓄电池组处于浮充电备用状态,当交流失电时,蓄电池迅速向事故性负荷提供能量。如各类事故照明、交流不停电电源等,同时也必须可靠提供事故停电时的控制、信号、保护、通信等重要电源,因此,蓄电池组的运行状态,决定了变电站直流系统的稳定性。本文通过一起典型的因单体蓄电池故障造成的全站失压事故的分析,指明了蓄电池组的日常检查、维护的重要性。

1、某110V变电站全站失压案例分析

2012年10月6日10时53分08秒796毫秒,某变电站110kV卫马线39号杆由于事故车辆碰线,造成线路两侧零序保护Ⅱ段保护动作,接地距离保护Ⅱ段动作,两侧断路器跳闸,全站失压。直流系统由蓄电池供电,10时53分11秒725毫秒,蓄电池组107号蓄电池故障,导致蓄电池系统开路,造成全站直流系统失压,110kV进线备自投保护装置失电未动作,某110kV变电站全站失压。

1.1事故前运行方式

1.2保护动作情况分析

2012年10月6日10时53分08秒796毫秒,某110kV变电站卫马线112线路保护动作,零序Ⅱ段出口(定值=6.8A 0.3S),自产零序电流大小为9.550A,(反映到一次2292A)二次零序电流满足零序Ⅱ段动作条件;10时53分08秒801毫秒,112线路保护动作,接地距离Ⅱ段出口(定值=1.46欧0.3S),测控阻抗为1.038欧,阻抗大小满足接地距离Ⅱ段动作条件,断路器跳闸。

正常运行时,主变高压侧中性点均未直流接地,而经放电间隙接地,在卫马线111线路发生A相接地故障时,1号、2好主变中性点产生过电压,击穿主变中性点放电间隙,构成零序网络通道,造成该110kV变电站卫马线112线路保护零序Ⅱ段出口、接地距离Ⅱ段出口。

1.3 110kV进线备自投未动作原因

现场检查110kV进线备自投保护未动作,保护定值中110kV备自投动作跳主供线路卫马线112动作延时4.5秒,合备用电源进线桥马线111动作延时0.3秒。10时53分08秒796毫秒,卫马线112保护跳开112断路器,造成全站失压,直流系统因所用电源消失,全站直流蓄电池组供电。10时53分11秒725毫秒,蓄电池组107号蓄电池故障,导致蓄电池系统开路,造成全站直流系统失压(监控后台报文有直流电池巡检整组电压异常动作信号)。而110kV进线备自投还未满足4.5S的动作延时,全站直流系统已失压,110kV进线备自投保护装置已失电,造成110kV进线备自投保护未动作。

1.4 直流系统失压原因

该组蓄电池为2001年出厂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至事故发生时年限已超过10年。监控后台及直流系统监控单元报“直流电池巡检整组电压异常动作”,现场检查蓄电池两端电压为16.7V,测量107号蓄电池组两端电压为1.4V,故判断为107号蓄电池内部存在开路,导致蓄电池组回路开路,全站直流系统失压。经判断分析,在直流系统交流进线电源消失后,蓄电池组带全站负荷及112跳闸冲击电流,突然以大电流(约5.1A)放电3S过程中,107号蓄电池老化、内阻大,在大电流作用下突然发生开路,导致直流系统失压。

1.5 动作时间顺序

2、 事故案例主要原因分析

本起事故,由一起简单的双回互为备投线路跳闸事故演变为一起全站失压的重大事故,其主要原因在于当主供线路卫马线112线路于10时53分08秒796毫秒故障跳闸后,按照定制单投入要求,备用电源进线桥马线111线路应在延时4.5S后投入运行,但当故障跳闸到备用电源等待4.5S延时动作期间,10时53分11秒725毫秒,蓄电池组107号蓄电池故障,导致蓄电池系统开路,造成全站直流系统失压,此时等待4.5S延时的备用电源进线桥马线111线路备自投装置失电,备自投延时时限4.5S到时,备自投未动作,造成全站失压。

事故发生后,对110kV变电站107号蓄电池进行解体检查,打开蓄电池的安全阀,发现蓄电池在正极汇流排存在裂缝,负极汇流排正常。为了进一步检查电池的内部情况,对蓄电池的密封盖进行了拆解。打开蓄电池的密封盖体发现蓄电池的正极汇流排已经变形,负极汇流排形体正常。在正极汇流排靠近正极柱体的部位呈现下凹形体,该处汇流排存在断裂迹象。在进一步的检查中发现蓄电池正极柱体与汇流排已经处在虚接状态。正常时蓄电池正极柱体与汇流排为同体一次成型后在电池壳体外与正极接线柱连接后胶注密封,不应存在连接或焊接部件,从现状分析可能是在蓄电池正极汇流排在组装过程中,受力下凹变形,在10年的运行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核对性充放电、均充等大电流运行,电池正极汇流排逐渐老化,原来变形的部位在多次电流的作用下逐步发生变形,由于柱体部位与壳体胶注在一起,当汇流排下凹变形加重时造成汇流排与正极柱体不能一同向下位移,于是在蓄电池正极柱体与汇流排处出现裂缝并逐步劣化加重。在10月6日,电池突然由浮充状态转变到大电流放电时,正极汇流排发生断裂,造成电池开路整组蓄电池失压。

3 、事故对蓄电池运行维护的启示

3.1 蓄电池出厂时应严格检查实验报告的相关内容,特别要核查恒流放电电压(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放电电流始终保持恒定不变,直放到规定的终止电压为止)、容量实验(新安装的蓄电池组,安规定的恒定电流进行充电,将蓄电池充满容量后,按规定的恒定电流进行放电,当其中一个蓄电池放至终止电压时为止。C=Ift)数据是否合格;并在进行核对性充放电实验时,根据实际数据与容量试验计算值进行对比来确定蓄电池组的容量是否合格。

3.2 蓄电池室应温度应经常保持在20℃—25℃并装设抽风机保证室内干燥以减小环境湿度对蓄电池自放电加剧的影响,门窗应安装遮光玻璃或涂有带色油漆的玻璃,以避免阳光直射造成蓄电池组加速老化;

3.3 在巡视中应检查蓄电池的单体电压值,连接片有无松动和腐蚀现象,壳体有无渗漏和变形,极柱与安全阀周围有无酸雾溢出,蓄电池温度是否过高;

3.4阀控式蓄电池在运行中电压偏差值及放电终止电压应符合一下规定,若发现该两项数据出现异常或偏差较大,需要对蓄电池组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甚至更换;

阀控式

3.5 阀控式蓄电池温度补偿系数受环境影响,基准温度为25℃时,每下降1℃,单体阀控蓄电池浮充电电压值应提高(3—5)mV;

4、 结束语

直流系统作为变电站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日程的运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蓄电池更是直流系统的心脏,日常重视蓄电池系统的运行、维护、检修工作,不仅是保证变电站直流系统安全运行的保障,更能在关键时刻确保保护及自动化装置的可靠动作,有效的隔离故障,防止事故扩大化。

参考文献:

[1] DL/T724—2000.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

达芬奇的故事范文3

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刚刚消停,高分子树脂的“实木”家具又来折腾了。

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去坚持梦想、锲而不舍,正是这种精神寄托,使得达芬奇家具能够征服许多中国的消费者。而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让我们对画家达芬奇的情感变得分外复杂。

冷眼看达芬奇家具,真是既可恶又可悲还可怜。

说它可恶,是因为国人的神经再一次在风口浪尖遭遇,可谓“士可忍熟不可忍”。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塑化剂、石油泄漏、CPI创新高、房价假摔、城市拥堵、地铁危险……大家已经活得够不容易了,偏偏又来一个披着意大利实木外衣的高分子树脂家具。企业要赚钱要发展无可厚非,然而违背基本的道德良知不顾产品质量赚昧心钱,特别是在物价居高不下、生活成本急剧上升的今天,显得尤其可恶。

说它可悲,是因为其总经理潘庄秀华泪洒新闻会,哭诉其心酸奋斗史,既不对公众道歉,也不给媒体提问的机会,更没有具体的退货、赔偿条款,错失了一次绝佳的“危机公关”良机。欲盖弥彰,过犹不及。CEO的眼泪换不来同情,只会引来更多的媒体猜测和民愤。

说它可怜,是因为达芬奇很“点背”,此次相关部门查处之决心,可见一斑,从CCTV到地方工商局,无不竭尽全力。达芬奇戴着洋面具不是一天两天,出口转内销也不是一天两天,欧典风波时,达芬奇安然无恙,为何直到今天原形毕露?别忘了比假洋鬼子达芬奇更令人可恶和痛心的中海油漏油、京沪高铁4天连出3次故障、北京地铁电梯事故……

达芬奇的故事范文4

五大调子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4—0070—01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众所周知,它是教师启发学生细心观察和塑造学生坚毅品质的良好范例,对学生有着良好的启迪、激励作用。在素描教学中,曾有学生这样问笔者:“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对提高素描教学实效性有什么启示呢?”下面,笔者结合这则故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伟大画家,他多才多艺,集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及音乐家等于一身,并积极地探求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及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正是基于诸如达芬奇等大师们严谨探究事物本质的成功经验,才形成了“对景写生”的优秀教学传统。教师应通过达芬奇画鸡蛋这则故事启发学生:只有树立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才能使我们认识并学会尊重事物发展规律,进而利用这种规律为素描学习服务。

二、 培养学生表现完整性意识

鸡蛋光滑的椭圆形外观能使人产生完整与简洁的感受。由此,笔者想到:在素描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表现完整性的意识,要让他们学会运用概括的方法去观察与表现事物。

首先,要注重构图的完整性,应将复杂的事物进行概括处理,以形成视觉上的整体性。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作者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画了五十多位大学者,为了使画面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叙事性特征,在处理画面时,他利用建筑的大穹顶将柏拉图等人放在平行透视的灭点上,使得人物主次分明,视觉上显得不杂乱。构图即立意,教师应通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告诉学生:所要表现的事物越复杂,越要注意其概括性,应保持构图的完整性。

其次,作画时的每个步骤要有相对的完整性。作品表现的完整性是素描练习的基本要求。从表面上来看,不能花、乱、脏。其间,把握作画步骤显得非常重要。“几何化概括”是提高学生把握作画步骤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强调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表现事物的自主性。笔者在教学中则告诉学生:刚开始进行素描时,要有松动感,应把握大形的特征,尽量用长一些的线起轮廓,但不一定非要画出长直线来。这样学生既有对细小形的感受,又有对大形的把握,打形的线是灵活与松动的,从而使“几何化概括”方法的弊端得以纠正。

然后,要学会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性。纳入画面之中的事物,它们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只有在比较联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认识对画面进行调整。使学生学会联系地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能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树立画面完整性意识。大千世界中有着丰富的美术表现对象,但在创作过程中不能照葫芦画瓢。在素描教学中,概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表现方式,但概括不能太机械、太理性,应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笔者则要求学生做到先松后紧,“松”即对自身感受、素描的大形予以概括化处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拟定一个大致的作画步骤,使其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每个步骤结束后及时检查其间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下一步骤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画面完整性意识。

达芬奇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达芬奇密码;大众文化;两性观

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自2003年发行以后,在宗教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神学家们对其展开了猛烈批判。2006年,经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映后,票房狂揽2.24亿美元,反响更加强烈,将这个波澜又推进了一步。在这个漩涡的中心问题一个是宗教问题,另一个就是两性关系问题。宗教问题涉及个人信仰,不能用纯理性方法进行解读,因此我想从大众文化及其传播这个角度探讨一下透过这部电影所反映出的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两性关系问题的态度。

首先介绍一下电影。《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因此它就不可避免的具有商业片的一些基本特质。商业电影一般指为营利而制作的影片,商业电影追求的是票房及其衍生物的市场价值,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商业电影为了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拍摄手法以视听感官的刺激为方向。商业电影和俗称的艺术电影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商业电影是一往无前的,它不允许反复留连,也不允许停顿歇息,所以看商业电影需要的是一种“震惊式”的体现。艺术电影引导观众主动去观察镜头的运动方式并揣摩其中含义,商业电影则是让观众沉浸在故事里,忘记故事结构和镜头的存在。若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惊叹某个镜头或音乐的精彩,证明观众已经分心,说明故事本身不够精彩。商业片的发展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多技术理论,如正反镜头、蒙太奇的剪辑方法等,所有这些技术只有一个目的:让观众更愉悦的观看故事。总之,好莱坞商业电影一贯的电影策略就是以形式强化故事,以受人喜爱的形式感引起注意和激发强烈的情绪反响。《达芬奇密码》在由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就深刻的反应了这个特点。在电影中,为了保持故事的叙述节奏能够紧凑,小说中的大量情节被删减,如密码筒由三层变为两层,跟第三层有关的故事自然就略去了;而且在电影里把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关系给抹去了等等。这种情况在很多小说改编的电影中都是存在的。同时由于情节被删减,导致了故事的逻辑上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以致在情节上让人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例如影片中并没有交代苏黎世储蓄银行巴黎支行行长安德烈•韦尔内在小说中是雅克•索尼埃的好朋友,他在路途中持枪要挟兰登和索菲是因为他听了广播,怀疑他们真的杀了另外三个人,他要保护好友的财产所以才要那么做,而不是觊觎密码筒。

电影《达芬奇密码》成功的关键在于依托好莱坞强大的发行渠道。这里所说的发行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发行(即电影拷贝在各大院线的公映),这里的发行指的是所有在资本生物链中带来收益的环节,换句话说,凡是以电影为核心而产生的价值和利润都可以归结为电影的发行。好莱坞电影的发行包括银幕发行、电视发行、家庭影院、网络发行和相关商品开发“五位一体”的构架。电影《达芬奇密码》通过预告片、电影海报和媒体宣传的手段在电影上映前就已经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在电影上映后,通过后期音像制品的发行获得一笔源源不断地、远远高于影片票房收入的财富。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接受美学关注的是读者及读者视野,主张艺术创造的终极目的在于召唤读者的期待,实现读者期待的不断重构。在酝酿《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的时候,制作人就知道现代社会电影观众想要看什么,即大众的期待视野。于是,电影故事的主线就确定为讨论宗教和女性崇拜问题这两个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生产逐渐消除了男人和女人在身体机能上的差异,为女性可以获得跟男性相同的权利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充实,女权问题也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宗教问题更是伴随着科学思想被广泛接纳而成为一个热门并充满争议的话题。但是电影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两个问题,也并没有为这两个问题寻找出路,它只是借用这两个问题作为电影宣传的手段去吸引观众的眼球,来实现电影的成功,即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看似相悖的现象实际上恰好符合了大众文化的生产规律,就是将创作和营销紧密结合起来,突显其工业化生产的商品属性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大众利益,利用社会体制结构,达到创造并流通意义与的效果。不过电影既然涉及了这两个问题,它就要有一个基本态度,在《达芬奇密码》中,承认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女性崇拜现象,也表现了一些男权社会形成之后对女性崇拜的打压、改造,但是电影并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怎样扭转当今社会不平等的两性关系状况问题。当然这种情况不仅是这部电影不可能涉及到的,也是大众文化体制中不可能会出现的。

英国学者约翰•苏特兰认为:“从广义来说,畅销书有两大效益。第一个是经济效益。畅销书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大量销售,为写书人和出版商大赚其钱。第二个有较大伸缩性的效益是在思想意识方面。畅销书表达并满足广大读者的某些需求,能加固偏见,提供慰藉,富有疗效,唤起共鸣或给人以刺激。畅销书可以在某些敏感的政治问题上向公众灌输或控制观念。”畅销书如此,商业电影也是如此,因为它们都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承载媒介。大众文化并不是普通民众可以畅所欲言的文化体系,它是掌握话语权和绝大部分资源的精英阶层为控制普通民众的思想、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一种文化体制,为了维护和巩固精英阶层的各种利益而存在。当今社会的精英阶层无一例外都是男性,他们都是当代社会两性关系体系下的受益者,他们不可能会做出违背自己利益或者让自己利益受损的举动,因此,大众文化宣传的两性关系的观点肯定是要维护男权的利益的,所以,《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只不过是一个实现经济利益,维护男权思想的工具。

那么,通过《达芬奇密码》这个工具,大众文化想要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两性关系思想呢?它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这是那些拥有话语权的社会精英们采用的一种技巧性的策略,即承认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女性崇拜,希望能够消解女权主义者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和反抗男权的行为,正如影片结尾所展现的,兰登教授对圣母之棺下跪表示敬意,可是这个社会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依旧是男人主导的两性关系。大众文化望图使女性可以继续接受当今社会两性关系的现状,希望把女性再次引导进入男权为主导构建的社会体系之中,仍然是将女性视为男性的补充,作为满足男性意欲的部分,蕴涵于意识形态深层中的是反女性本质,仍然想要女人做以男人为主导的两性关系下的顺民。

经过两次女权主义运动之后,女性的社会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政治上获得了承认,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其次,在经济上,女性也越来越多的掌握各种资源;在文化上,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女性独立提出自己的创见。但是女性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是极度不平衡的,在欧美发达国家,中产阶级是最广大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女性主义思潮就出自这个阶级,经由两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催化,西方人普遍接受了女权主义思潮的洗礼,并不断有女权主义者为女性解放进行着努力,新的女性主义理论迭出,因此,西方女性的解放水平在世界上还是比较高的。

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妇女的解放程度是比较低的,以中国为例,中国接受女性主义思想并进行实践的大部分是一些精英女性,占据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阶层对此基本一无所知,他们的思想仍然是完全的男权思想,与男权社会建立以来的正统思想在本质上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电影不过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从整体来说,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借助于商业化的手段走向市场,可以说从一开始就以准商品的形式亮相。那么,大众文化也就具有了商品的性质,消费也就注定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当文化成为可以批量生产、复制的商品时,其本身的独特性也就随之消失。尽管人们口口声声说着个性,但个性不过是表面的假象。人们在消费的时候已经丧失理性,而被消费本身所控制。当文化失去独特性和理性,完全被商品的消费性所代替、仅仅用来满足人的感望时,原本由文化所承担的理性和批判性也随之丧失,或者说,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变成物质的了。尽管这句话很矛盾,但是,精神的无所寄托却使人们用物质的东西去弥补、填充,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原本应该通过精神享受而得到的快乐和满足。这样,物质享受就在无形中取代了精神享受,并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既然在物质消费中同样可以获得精神满足,那么精神的分量就越来越微不足道,以致人们生活中只剩下了物质,演变成“月光族”、“购物狂”、“选择恐惧症”等等现象。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再到21世纪,女性主义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但女性主义的影响并没有随时间的发展而逐渐深入人心,相反,在大众文化发展日趋繁荣的今天,女性似乎又沦落到“被看”的地位:各种杂志的封面,各种广告中,各式的展览活动中到处都能看到和商品摆在一起的女性。此时,女性主义又在何处?服饰、健身、减肥、美容、选美等等围绕女性而进行的活动或开发的产品一方面给人以女性备受关注的假象,一方面又把女性当做可以加工改造的物品,并且在各种宣传中使女性的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身体,而不是精神,从而使女性彻底物质化。女性身上具有双重的物质性,既是物质的消费者,又是物质的生产者。在电影的生产过程中,女性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众在消费电影的时候其实也消费了演员的表演。广告里的女性也一样,我们看到的或者说我们所注意的是广告里作为消费者的女性,而实际上,她们也是广告的一部分,也是被消费者。

那么,为什么女性会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角”?我认为这和大众文化的特性有关。其一,大众文化关注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是一种“带有日常愉悦性质”的文化体制。而女性正是日常生活的主角。正如上文所说,美容、服饰、健身,包括孩子的教育、日用品等等,女性都是主要的消费者。而以反映生活为主的电视剧、电影也往往以女性为主角,并以女性为主要消费群体,如当下大量的“肥皂剧”。其二,大众文化具有流行性,而女性是流行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服装店里每当换季时的“XX新款”,鞋店里的“XX新品”,服饰杂志中不断出现的“流行色”、“流行款”都在无形中冲击着来来往往的消费者,而这些消费者大多都是女性。可这只是就事论事,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大众文化从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就被烙上了男人的烙印。在大众文化中,男人总是处于主导性的位置,从事高雅、有思想的职业或是具有极大的才能,可是女人总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是男人世界的补充。即便是以女性作为主要描述对象,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认同,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女性的生活状态。不过这一类的东西对女性的关注多停留在同情、怜悯上,虽然探索了女性常有的幽微情感的痛苦及幻灭,但是它们却只能作为其他以男性思想为核心的电影类型的修正。这样看来,把女性塑造成“主角”可以更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对女性进行思想渗透。

总的来说,透过《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大众文化对女性的态度:延续了几千年来男人未曾改变的思想,表面上在大众文化体系内,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背后,大众文化仍然是为维护以男性为主导的两性关系结构发挥作用。(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参考文献:

达芬奇的故事范文6

早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同性恋现象的存在。春秋战国时代,同性恋交往日趋活跃。汉代以来,同性恋活动更是屡见史书。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就连“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如云美女莺莺燕燕团团围裹的封建皇帝中,也不乏同性恋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分桃之爱”、“龙阳之好”一说。到了强盛的汉代,帝王将相的同性恋活动更加肆无忌惮。据《史记》、《汉书》记载,西汉皇帝几乎个个都有同性情人。如文帝与邓通、哀帝与董贤、成帝与张放,其中又以文帝和哀帝的同性恋故事最为荒唐。汉朝以后,中国帝王的同性恋之风稍减,但是并未绝灭。就连乾隆皇帝,也与同性恋有些瓜葛。

宫廷中的同性恋

春秋时期,卫国的国王卫灵公宠爱一个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弥子瑕聪明漂亮,还是孔子高徒子路的亲戚。有一次,弥子瑕陪灵公在花园散步,看到树上熟透的桃子,就顺手摘了一个,咬一口后觉得很好吃,便把剩余的部分递给灵公,说:“家臣献碧桃一枚,臣想,眼下天气乍暖又寒,草木未生,这定是仙桃无疑,特献与大王分享。”“难得爱卿一片忠心!”卫灵公边咀嚼着香甜的桃子边说,美得状不可言。事后很长时间,他逢人便夸:“弥子瑕爱孤甚矣,一桃味美,不忍自食,与孤分而食之。”后人因此将同性恋称为“分桃之爱”。

同样出名的同性恋故事还有“龙阳之好”。话说龙阳君乃是俊俏小生一名,惹得魏王宠爱无比。有一天,龙阳君坐船陪魏王钓鱼,龙阳君一连钓到十几条鱼,而且钓到的鱼个头越来越大。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鱼儿,龙阳君突然间抽泣起来。魏王见了很是纳闷,便问其中原因。

于是龙阳君回答说:“臣觉得自己也不过是王的一条鱼而已。”魏王不解,追问理由。龙阳君解释给魏王听:“当大王您钓到一条大鱼的时候,满心欢喜好好收起。可是很快又钓上了一条更大的鱼,于是前面那条鱼便被弃之不顾了。臣不禁联想到,如今臣能有幸照料大王起居,在朝延中有了显赫地位,臣民见了,都要礼让三分,可是普天之下,貌美俊秀之人多不胜数,外面传说臣之所以受大王恩宠,是以色行事。臣深忧自身就像方才被扔掉的那些小鱼一样,离被弃之日恐怕为时不远了,如此臣怎能不伤心落泪呢?”

魏王听了,不觉笑道:原来是这么回事,这种流言,爱卿为何不早告知于寡人呢!于是魏王向全国公布诏令上面写道:今后再有私下议论龙阳君者,一经发现,格杀勿论。龙阳君目的达到,当然笑逐颜开。魏王一看宠臣容光焕发,顾盼生辉的样子,自然更是神魂颠倒。

说起中国古代宫廷里的同性恋故事,还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董贤。董贤是汉哀帝“断袖之癖”故事中的男主角,哀帝为了他,抛弃了皇宫中的众多佳丽,心甘情愿地独宠他―人,甚至想把江山禅让给他。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成为后代同性相恋的人们的一个温情脉脉的榜样。有一天,董贤在宫中执勤,正好站在殿下,被这时已经当上了皇帝的哀帝看到了。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董贤长得极为俊俏,比六宫粉黛还要绝色,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候。据说,董贤不仅长得像个美女,言谈举止也十足像个女人,“性柔和”、“善为媚”。哀帝对董贤愈加宠爱,一次午睡时,董贤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哀帝想起身,却又不忍惊醒董贤,随手拔剑割断了衣袖。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于此典故。

同性恋军队

2009年6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6月为“美国同性恋月”,不久,奥巴马废除了军队中的同性恋禁令,该禁令要求同性恋士兵对自己的性倾向保持沉默,否则将被开除。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军队都很难容忍同性恋的存在,然而在历史上,却曾有一支纯粹由同性恋组成的军队,和“同性恋影响军队战斗力”的观点相反,这支军队战斗力强悍,在它组建的40年间鲜有败绩。

这支军队叫做底比斯圣军,诞生于公元前378年,由邦底比斯的将军高吉达斯创建,它由300人组成,士兵们是从底比斯的各个军团里面挑选出来的,而且这些士兵皆出身贵族。挑选的标准是:同性恋、恋人关系、战斗力强悍。完全符合这三项条件还能选出300人,也反映出底比斯军队中的同性恋非常普及。圣军的一位指挥官曾说:“同一氏族或同一部落的人在危急时刻很少互相帮助,一个军团应该将相爱的战士编在一起,这样才能组成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部队,因为一个人是绝不愿在爱人面前丢脸的,而且他会为了保护所爱的人牺牲自己的性命。”

翻阅古希腊的典籍,会发现古希腊有非常浓郁的同性恋文化,其中尤以底比斯为最,史载底比斯是希腊最无限制的鼓励同性恋的城邦之一。在底比斯,成年男子和少年可以以一种近似公开化的婚姻关系同居。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描述,底比斯有一个神圣的“伊阿摩斯之墓”,同性恋人们在墓前宣誓互相忠诚。正是这一背景促成了“圣军”的诞生,由于这支部队的特殊色彩,它被命名为“圣军”。

“圣军”在喀罗尼亚决战中,浴血奋战,最后终于不敌,全部阵亡。“圣军”战败后,雅典联军全线溃退。胜利后的腓力二世视察战场,他停在300位勇士的尸体前,看到每个战士的胸前都有致命的伤口,每两具尸体紧紧挨在一起,于是知道这就是著名的全部由相爱的勇士组成的“圣军”,他抑制不住眼泪,说:“无论是谁,只要怀疑这些人的行为或者经历是卑劣的,都应该被毁灭。”

欧洲文艺史上的同性恋

“者”的指控是达芬奇一生的隐痛。一词出自圣经。《圣经・旧约》中有一座索多玛城,这座城市位于死海东南,现今已沉没在水底。《旧约》上说索多玛是一座耽溺男色的之城,在现今的英文中,由Sodom一词派生的词汇Sodomy被用来指男性之间的,通常直译为“”。1476年,达芬奇被控与17岁的男模特发生关系,在两次听证会后,这案子因为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这次审判无疑给达芬奇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之后的岁月里,他竭尽所能保护自己的私生活,甚至用倒写法隐藏真实思想。所以,一切关于他是同性恋的猜想都停留在捕风捉影的阶段。

但不论如何,这仍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历史学家指出达芬奇倾向于男性,他一生从未与任何女人有过亲密关系,他的画作也证明了他对男性美的迷恋。他的素描基本上只针对男性,对性器官的描绘尤其引人注意,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很少画到女人脖子以下的部分。即便画了,性器官也非常模糊甚至扭曲。

另外,达芬奇笔记本里的许多注释暗示了他与男学生caprotti的暧昧关系,据说这关系

持续了20年。达芬奇去世前不久完成的画作《施洗圣约翰》美丽却妖冶,画中那男女莫辨的圣约翰原型就是caprotti。

1910年,弗洛伊德利用达芬奇的笔记作为原材料对其性取向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达芬奇将他的表达在作品中,许多未完成的作品便是一种性挫败的象征。

同样著名的同性恋艺术大师还有米开朗基罗。他的雕绘中也有女性内容,却从未涉足过娇媚的少女题材,绘制的都是丰腴、成熟的女体,呈现出接近男性的力度,据说他即便在绘画女体时,用的也是男性模特。

米开朗基罗与多个男模特有过情感纠葛,为他们写下了众多诗篇。比如他曾花去整整一年时间在早夭、漂亮的布拉奇之墓上刻下诗句:“我卑微的尘躯不再享有,你的迷人的脸庞与美丽的双眼,但任何力量都抹不掉你我共枕相拥时,两个灵魂相融所进发的火焰。”而最得他倾慕的无疑是罗马贵族托马索・卡瓦切里。

1532年秋天,23岁的卡瓦切里在圣安杰洛与米开朗基罗初次见面。他翩翩的风度、高贵的姿容立即吸引了米开朗基罗――他对男体的敏感与热爱近乎痴狂,这也令我们有幸看到《大卫》、《摩西》、《奴隶》组像、《创世纪》等一系列惊人之作。

诗歌中,米开朗基罗更将对方的名字比做他赖以生存的食物,接着又写道:“不……食物只营养我的身体,你的名字却滋润我的身体和灵魂,使它们充满快乐,只要有你在我心中,我不再感到悲哀,也不惧怕死亡。”

英俊的卡瓦切里也没有背叛艺术大师深切的情感付出,他始终是他忠诚的赞赏者。直到米开朗基罗弥留之际,卡瓦切里仍守在他床前。走向宽容

从《旧约・利未记》里“人若与男人苟合……总要把他们治死”,到奥巴马在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后的演说中,呼吁包括“同性恋”在内的全体美国人去积极回应那些美国价值的质疑者,同性恋在西方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并最终得到主流社会认可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