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一字的成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带有一字的成语

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1

2、以文会友。解释: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3、呼朋唤友。解释: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4、良师诤友。解释:是指很好的老师,可以够直言相劝的朋友。

5、串亲访友。解释:走亲戚,看朋友。

6、求亲靠友。解释:向亲友乞求帮助。

7、诗朋酒友。解释:作诗饮酒的朋友。

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成语;特点;实际运用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可以说,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俗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提高成语教学的实效性。

一、人名中谈成语的普遍性

成语的普遍性指成语随处可见。中国人在给孩子取名时,喜欢和成语沾边。如:“花无缺”,是古龙《绝代双娇》中的人物,他有着俊朗的外表,并且武艺高强,刚好符合了“完美无缺”这个成语的特性;“杜鹏程”是当代作家,有点“鹏程万里”的味道;又如“李国邦”是影片《天地男儿》的人物,父母命名就希望他能立国安邦。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碰到了不少学生的名字与成语息息相关,比如“王声东”――声东击西,“陈炼钢”――百炼成钢,“丁成规”――墨守成规,“许端端”――端端正正,“林连城”――价值连城,“李亭亭”――亭亭玉立,“赵登科”――五子登科等,虽然学生不是名人,但却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成语的随处可见,如果能结合实际,相信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数字中找成语的联系性

联系性指的是成语与其他的学科有很好的关联。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科与学科之间往往存有隔阂,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不少成语与数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记得郑板桥过年的时候,看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细细想来,原来是这户人家“缺衣(一)少食(十)”。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成语与数字还是很有关联的,诸如:一字千金、双龙戏珠、三顾茅庐、四面楚歌、五月飞霜、七上八下、九九归一、十全十美。当然,有些成语还与数学中的规律有关联,例如:“35、35、35”乍一看是一组数字,但如果从成语的角度看,它就变成了三五成群了;“3322”――三三两两;“2、4、6、8、10”――无独有偶;“1256789”――丢三落四;“3456789”――一干二净;“124356789”――颠三倒四; “9+9=1”――九九归一;“7/8”――七上八下等……在课堂上,如果能活用这些数字讲解成语,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肯定会高涨。

三、故事中学成语的知识性

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如:“名落孙山”,讲的是宋朝有一位名叫孙山的人,为人聪明幽默,非常喜欢说笑话,有一次,他去京城参加考试,邻居有位吴先生的儿子也跟他一起去,那位吴先生嘱咐孙山多多照顾他儿子。到了京城以后,两人住在一起,也一起进了考场。揭榜的时候,孙山得了最后一名,而邻居的儿子没考上。邻居的儿子心里很难过,于是决定留下来准备参加下一次考试。孙山一回到家中,乡亲们都跑来探望他,并且很关心地问他考试结果如何。邻居吴先生也跑来问他儿子的考试情况,孙山笑了笑,回答他说:“你的儿子还在京城呢!”邻居急着问:“为什么呢?我儿子到底有没有考中?”孙山不直接回答,只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考生的榜单上,最后一名是我,你的儿子还在我的后面,那么当然就是没有考中喽!从这个小故事中,引申出了成语“名落孙山”。与此同类的还有“河东狮吼”“道听途说”等,讲成语故事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成语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四、字谜中猜成语的趣味性

中国的造字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有些字不但可以使用,还可以用来猜字,比如:“斌”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不难看出它其实是由“文”和“武”组合而成,用成语表述的话,就是“文武双全”;再如“乖”,下面加一个人,那就是“乘”了,细细一想,原来是“乘人不备”。诸如此类,“斤”――独具匠心;“关”――美中不足;“黯”――有声有色;“白”――一了百了;“火”――灭顶之灾;“炭”――头重脚轻;“众”――三位一体;“必”――心如刀割;“不”――一口否定;“钱”――穿针引线。善于归类,成语就变成猜字了,如:偏旁变换,“杭”跟“航”有什么联系,把“木”变成“舟”――“木已成舟”;“波”和“破”,把水变成了石头――“水落石出”;又如“砍”――“钦”(点石成金)、“瓜”――“爪”(瓜熟蒂落)、“苯”――“茉”(舍本逐末)、“咕”――“吟”(古为今用)、“伥”――“值”(长驱直入)、“吝”――“文”(出口成章)、“犒”――“高”(拔苗助长)、“记”――“人”(舍己为人)。猜成语,既可以让学生动脑,又可以让他们用心。

五、广告中看成语的生活化

广告中出现的成语比比皆是,虽然这些成语使用不规范,却也足以体现成语使用的生活化,如:“其乐无穷”,在我们的广告中变成了“骑乐无穷”,如果这是一个自行车的广告,那么骑上去就真的回味无穷。“独领”变成了“读领”,一看就是读书机的广告,不过它却点明读书的重要性。又如:贤妻良母(闲);盖世无双(钙);百依百顺(衣);一鸣惊人(明);口蜜腹剑(健);默默无闻(蚊);引以为荣(饮);刻不容缓(咳);燃眉之急(煤);机不可失(鸡);随心所欲(浴);爱不释手(湿);有口皆碑(杯);长治久安(肠);一览无余(揽)等,虽然乱改成语不合理,但这也恰恰体现了成语的生活化。

成语教学看似简单,但其实很有韵味,如果我们能结合成语使用的规律,课堂虽朴实无华,但却事半功倍。

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3

一、注重语感培养,提升文言水准

所谓语感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一种直觉,是一种本能的、微妙的、真切的感受,有了这种语感能力,我们就可以敏锐地观察与准确地辨析语言文字,从而在具体、独特的语言环境中去发现它的意义和作用。文言文教学作为语言课的一部分,它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结合体,离开诵读是绝对不行的,只有读的多了,读的熟了,形成语感,那些文言语句不待解说,就会自晓其义。

语文教学中还应当将文言文教学提升到语言教学的高度。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都可谓精品,堪称典范。学习这些文章时,通过反复诵读,脑海里对作品能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能理解到作品所蕴藏的丰富深刻的含义;能体会作品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能领略作品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的精美之处。

二、通过反复诵读,带动系统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个令人困惑的难点。若只凭教师逐句讲解,或者让学生照抄资料,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少、慢、差、费”。我认为采取以读代译的方法较为可行。不过,这里说的“读”不是一般的诵读,它应该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学生在了解文体特征及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带有感彩的读,其中还包括读出句读,读出有一定感彩的虚词,读出不同的句式以及逻辑重音等。解决诵读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教师范读。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一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做好笔记,然后纠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反复几遍,就能初步理解课文。

2.领读。教师自己或指定已经具备领读水平的学生担任,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诵读的榜样,便于学生模仿,感染学生,激发诵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熟悉课文。

3.学生诵读。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诵读,诵读方式尽量多样化,可集体读、轮流读或指定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正确把握重音及停顿规律。掌握句读规律,首先可以掌握虚词运用规律,比较出它们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造句作用。如“也”在文言文中多用于句末或句中;其次,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又一区别是古今异义,读时应断开,如“地方千里”中的“地方”,“可以一战”中的“可以”等。

三、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力争透彻翻译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理解,通过诵读使学生对文意有了大致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最终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具体做法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把原文通读几遍,做到胸有全局,弄清文意,理清层次,找出自己感到难于理解的字、词、句和特殊句式,根据上下文和运用有关知识反复诵读,仔细揣摩,或者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务求读通读懂。

第二步是翻译。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直接用现代文诵读,实际是作口头翻译。在口头翻译的过程中发现不懂字、词、句等,这项工作是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状态中,同时也能暴露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 电影片 名翻译 审美 影响

随着影片的国际化速度加快,片名的翻译越来越重要。译名的优劣直接影响票房收入的高低。本文试图从影响译名优劣的一个角度――审美角度透视电影片名的翻译,探讨电影片名这一特殊的翻译客体的翻译所蕴涵的审美体验及其产生的审美效应,希望能为今后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一个参考角度,带来一些启发。

一、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意义

电影是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随着高科技、传媒业的发展,电影的制作越来越精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一部新片的首映可以做到全球同步上映的地步,让全球的影迷们在第一时间欣赏到最新的影片。影片要进入国外市场,就免不了要进行语言部分的翻译,比如字幕翻译、片名翻译。尤其是片名翻译,看似区区一个标题,却会对影片在海外票房收入上产生巨大的影响。“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人们在观看电影之前,总是要先看看片名,再确定自己是否感兴趣。事实上,片名就是影片的商标品牌,它应位置醒目,有着画龙点睛、广告诱导的作用,一个好的片名往往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引起人们的兴趣,令人浮想联翩,观兴盎然。因此,在影片进军海外市场时,片名的翻译就显得举足轻重。不同的语言文化,使得片名这一看似简单的标题(往往只有一个或几个字、词组成,篇幅甚小)的翻译也充满了艺术技巧和艺术欣赏。

二、电影片名翻译与审美

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是有审美价值的。“翻译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艺术选择和加工,以及‘艺术优化’的任务,翻译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活动,这就使得翻译的过程成为审美的过程”(刘宓庆,24)。翻译又是一个跨文化的语际转换活动,把原文本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尽可能地展示在译文里,是译者的任务。译者应该有很好的审美判断、感知能力,能够较好地感受体悟表达原作隐含的语言、文化等层面的审美潜质,唯其如此,译文才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此外,翻译审美具有很多特征,比如审美可以超越文化局限、审美是功能的,具有明确的交流目的,服务于它所肩负的社会传播任务(刘宓庆,447)等。翻译审美的这些特征使得探讨翻译的审美性具有了现实意义――感受翻译带给我们的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美、文化美,人类审美体验的共性使得我们能够共享人类文化的精髓,并使之广为传播。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审美的这些特征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根据功能派代表赖斯对语言文本的划分,一个文本总是有某种功用或兼具双重和多重功能,一般根据文本的主要功能,将它归为某种文本类型。据此,电影片名属于诱导型文本,因为它作为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是为其商业化的目的服务的,这使得它的语言形式表达不仅仅是传达影片内容信息,更重要的是传情诱导,吸引注意力,激发人们的观看兴趣,通过吸引潜在观众,提高上座率,增加票房收入。因此,翻译时,要努力使译名能够产生尽可能多的正面的审美效应,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商业效果。

三、审美因素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影响

电影片名虽然篇幅短小,但既然诉诸语言形式,它的审美价值必然要通过文字呈现。审美效果在文字表层层面就表现为对节奏韵律、词汇选择、句子结构类型、修辞技巧、谋篇布局、意象选择等方面的拒绝或接受、喜欢或排斥、欣赏或反对;在语言深层层面上就表现为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内涵的审美认可或否定。由于电影片名用语简练,通常由一个词或几个词构成,因此这部分对电影片名审美效果的探讨主要将围绕选词、修辞技巧、节奏韵律、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

1.词的选择。片名往往言简意赅,在有限的篇幅里,一字何止千金?因此,片名的翻译要字字推敲,在这方寸之地,正见译者水平高低,一字不同,也许效果就相差万里。如Inception译为《盗梦空间》,笔者认为比译为《心灵犯案》好,“盗”既透露了剧中人物的身份,又暗示了剧情。关于梦的故事很多,但“盗梦”实属罕见,这种措辞很容易就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Frozen的译名也不少,像《冰雪大冒险》、《魔雪奇缘》、《白雪皇后》、《冰雪奇缘》等,其实这些译名都是有考究的,比如《冰雪大冒险》,或许就是受之前很多儿童探险奇遇影片的影响,如《里约大冒险》;而《白雪皇后》这一译名则多半是因为本片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白雪皇后》(The Snow Queen)。广为流传的当属《冰雪奇缘》,其较上述译名更胜一筹,既能让人联想到电影的场景必与冰雪有关,一个“奇缘”又暗示了这必将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引人遐思。再如Zero Dark Thirty译为《猎杀本・拉登》,“猎杀”二字精准地反映了电影的主题和风格,而反恐时代,无人不知本・拉登,虽然拉登已死,但恐怕依然是八卦的好噱头。本片的其他译名如《斩首行动》,也未尝不可,却不如“猎杀”来得震撼强硬。因其英文原名“o dark 30”,本是一常用军事术语,指带凌晨时分,所以难免会译为《0:30凌晨密令》、《黑夜行动》等,凡此种种译名,直译或意译,相较之下,《猎杀本・拉登》更符合呼吁性文本的特点,充分考虑了文本的功能和文本受众的特点。还有很多好的译名,如Léon译为《这个杀手不太冷》,比《杀手里昂》或《终极追杀令》更吸引人,杀手给人的感觉冷血残忍,可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颠覆了人们的习惯认知,恰到好处地呼应了电影情节。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译为《当幸福来敲门》比《父子情深》、《追求幸福》要更有诗意,更显温情。

2.修辞的使用。修辞是审美表达的重要手段,在片名翻译中常常用到,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修辞手法当属矛盾修饰法。Slumdog Millionaire,译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典型的矛盾修辞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贫民窟怎么会有百万富翁,这就是个不错的悬念。再如True Lies《真实的谎言》、the Great Gatsby《大亨小传》、Old Wives for New《旧宠新欢》、Love Me Tenderly《铁汉柔肠》、Blue Streak《笨贼妙探》。此外,还有借代:如Cat on a Hot Tin Roof直译《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原片名就取自一个比喻“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有点晦涩难懂,意译为《朱门巧妇》,让人一下子就能明白影片的主题。“朱门”是借代,古时王公贵族的住宅大门常漆成红色,所以“朱门”借指豪门贵族,这个译名就比较巧妙。再如双关:Big Fish,《大智若鱼》,仿照“大智若愚”,制造谐音效果,同时呼应原名。

3.节奏韵律。语言的音乐美感常常是通过节奏、韵律、音调体现的。音韵美感是片名翻译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角度。那些富有律动、朗朗上口的译名,通常更容易被注意、记忆。如mission impossible被译为《碟中谍》,就通过谐音押韵达到音美的效果,充满了神秘感。类似的如Outland译为《天外天》,Singing in the Rain 译为《雨中曲》,The Hours译为《时时刻刻》,都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韵美。

4.文化联想。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途径就是心理联想,尤其是对文化内涵的有益联想。富有文化内涵的片名译名会让人们产生美好的审美愉悦,从而对影片内容充满期待和向往。如Michael Clayton,被译为《全面反击》、《敌对同谋》等,笔者偏爱《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出自明代诗人杨基的《感怀》: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译名带着中国风,很容易产生共鸣感,也能激发观众观影的兴趣。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梦》(“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Night Kill《来者不善》(善者不辨,辩者不善――《老子》)、My Fair Lady《窈窕淑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这些译名都巧妙地使用带有浓厚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词语,既点了题,又通俗易懂接地气,都有很美好的文化联想。

5.四字成语。这是中国语言文化里特有的语词形式。它简洁凝练,含义隽永,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在影片汉译时,恰到好处地用四字成语来翻译片名,极容易使中国观众觉得亲切、地道,这种文化审美上的认同,对扩大影片知名度大有裨益。如Who Shall Live and Who Shall Die译成《生杀大权》就比译成《谁该死来谁该活》好,一来言简意赅,二来多了几分气势,相比之下,后者就显得过于平淡,在要求醒目的片名这一特殊文本翻译中,明显没有吸引力;从深层意义来看,主要在于对原文审美潜质的感知和传达都不够,译名自然就缺乏审美价值,对于没有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怎么感知它的美,怎么产生心理上、情感上的共鸣呢?一般来讲,用四字成语翻译的片名都采用了另译手法,从影片情节考虑确定译名。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译成《咫尺浩劫》比《特别响,非常近》好多了,言简意赅。又如No Country for Old Men《老无所依》、The Rock《石破天惊》、Moonlighting《披星戴月》、、Shooting First《先发制人》、Fugitive《亡命天涯》、Of Mice and Men《芸芸众生》、Intolerance《党同伐异》、Ordinary《凡夫俗子》等,都是很妙的翻译。

四、结语

通过对上述影响电影片名翻译的各种审美角度的分析,不难发现审美体验直接影响人们对片名译名的接受度。只有充分考虑译语受众的审美感受,才能使被翻译的片名为更多的人接受,才能充分发挥片名导视和广告宣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冯庆华.文体翻译论[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5

关键词:网络游戏;语文教学;应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游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柏拉图认为游戏可以调动孩子的学习天性,网络教育游戏就是将教育和游戏相结合,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参与性、竞争性、探索性,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参与课堂,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有效地运用网络游戏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经过这一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网络游戏势在必行。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思维占主导,游戏的特点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需要。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习资源,把静态的书本知识,变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网络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要求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在课堂中,我们利用《大鱼吃小鱼》的网络游戏帮助学生愉快背诵。我们创设了在海底世界的背景下,大鱼只有吃了小鱼才能长得更大的情境,根据课文的填空、选择带有正确答案的小鱼来吃掉它。如果选错,就会被小鱼吃掉。这样的设计会帮助不易背诵的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眼、脑、手、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实践中,背诵就水到渠成。我们考虑到很多学生虽然会背,却往往不会正确书写,所以设计别强化了部分易错的字词。比如,文中的“翡翠与蓝玉合璧”中的“合璧”,“龙虾、燕鱼、海龟中的“五彩缤纷”和顿号的正确使用等,这些都巧妙地设计到游戏中。通过一系列的亲自参与,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了识记难点,成功的愉悦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增无减。

在学习练习中的“简称歌”时,学生很难记住这26个简称分别是指哪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死背是没用的,我们除了给学生讲解各城市的相关特色、成语典故、地方戏等外,还设计了《迷路的企鹅》。有一群迷路的小企鹅,面对很多个建造一样的家,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家呢?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小企鹅身上的简称,为它找到相应的城市所在的家。选对了,小企鹅就能回家,不然它的房子会被拆,而无家可归。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了,课堂上呈现出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些学生还会为了能在课堂上成功完成游戏目标,提前做好预习,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也得以内化。

二、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强调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网络游戏的灵活性就满足了不同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在《槐乡五月》中出现了很多类似“白茫茫、傻乎乎”这类的词,在平时的教学中,通常只是读读,归归类,并适当拓展。如何让学生更积极参与其中,清楚地熟记词语,并不断积累新词呢?我们设计了每个学生都曾玩过的《打地鼠》网络游戏,创设情境:地鼠已经泛滥了,快去消灭它吧。当它从洞里出来时,同时会带出词语。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带有正确的词语的老鼠来砸就做对了,同时还会得分。每一关的难度都不同,我们分成了基础关、挑战关,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关卡,让他们在游戏中不断挑战自我,在玩中扎实知识。基础关,是内化课文中的相关词,如“白茫茫”,对于“茫茫”的正确书写很重要,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写法,当学生选择错误,就出现一个小烟雾弹,并发出一阵叹息,同时把正确答案凸显出来,让他们学习。当选对后,除了掌声,还会有积分。挑战关中的积分比基础关的翻倍,这样学生学习动力更强,不过这就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相关词汇积累才行,形式多样,如,选择表示气味的ABB类词,给出第一字,选择后两叠词等。获得的所有积分会累积到学生的个人账号中,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恐龙》这一课时,学生对文本中的各种恐龙的描写品读后,认识了各种特征的恐龙,我们设计了带趣味性的网络游戏《聪明龙龙》,我们创设森林、沼泽的背景,让学生扮演恐龙,去寻找各种恐龙,发现一种后,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名字,选对了恐龙就可以吃到一个椰果,选错了只能被椰果扎中了。不管做对做错,还可以点击椰果,就会出示这种恐龙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由课内到课外,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

新课程在重视学生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网络游戏运用了丰富的图像、欢快的音乐、可爱的卡通形象、生动的动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特别是一些平时很难用语言描述的问题,通过计算机的直观形象操作,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有强烈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也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得到更好的发展。

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汉字多音字词语误读

汉字读音规范是汉语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能否准确规范地读音是语文规范化水平和推广普通话成效的重要标志。而多音字是社会用字中出现误读最多的部分.因此,分析多音字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理解为何造成误读。

一、多音字的概念及及其形成的原因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现代汉语多音字并非朝夕形成,它是在若干年的演变和发展中沉积下来的。总观其来源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的词汇为基础词汇。

北方方言地区很广,语音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词汇标准的范围广,而语音标准的范围窄,势必使一些词语保留古音。如“厕所”、“茅厕”同是北方方言区的词语,所指相同,用“厕”字来表示,按标准音应该读c色,而西南方言读si,造成一字多音。另外,普通话为丰富自己的词汇,要从其他方言区吸收一些有表现力的词语。吸收进来的词为了尽量保留其方言色彩,也往往只能采用改变字音的方法。“拆”普通话读chai,吴方言读ca,普通话在吸收“拆烂污”一词时,拟近似音为eat,这就造成了“拆”字多音。这实际上就是在同一字中,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并存。

(二)、文白异读造成的多音字

文白异读是形成多音字的原因之一。文读即读书音,常用在合成词或成语中;白读即口语音,常单用,它们在语义上没有明显区别。“普通话文白异读的特点是:文白异读的字主要(并非全部)来自中古汉语中部分带有[k]韵尾的入声字⋯⋯文读与白读的不同,反映在韵母上,可以这样说,文读其韵母为单纯式,白读为复杂式。韵母,如果没有介音,则文读为单元音,白读为复合元音,如薄b6/b6o、百b6/bai、迫p、熟shCa/sh6u、露lfi/lbu等。如果没有介音,文读为二合元音,白读为三合元音(这里将介音作为元音),如削xur~/xiao、雀qiquqia0、嚼ji6o/ju6等。介音如果不作原因计,仍属单元音与复合元音的对立上之不同。如果一方有介音,一方无介音,则无介音一方为文读,有介音一方为白读。如六l~liia、恪kqu色、爪zhuzhao。”lJ‘‘产生文白异读的原因大致上包括:语音演变的层次不同、受官话的影响、方言互借。归根结底,文白异读是语音演变的历时形态在共时层面上的沉积0”l1]属文白异读的多音字比如:陆li:dliil、六1n/1i讧、熟shO/sh6u、觉jue/ji~ao、角ji~io/ju6、厦xi~/sh&、剥b~/bao、壳k6/qi&o、削xue/xiao、嚼jido/ju6、雀qi/quqia0。

(三)、某些词语的传统读音与今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

某些姓氏、人名、地名、族名用字,由于“名从主人”的语言习惯,这些传统音项与现代使用的某个音项并存,于是形成多音字。某些姓氏的传统音项与今音并存,如万w&n,俟,万俟M(复姓);区qa,5u(姓);仇ch6u,Qift(姓);员yu6n,Y,in(姓)等。某些人名的传统渎音与今音并存,如员y噍n(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人);契,xi(殷代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轲,ke(孟子,名轲,战国时人)等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名称的传统读音与今音并存,如侗t6ng,Dbng(即侗族);掸dan,Shah(这是我国史书上对傣族的一种称呼,也是缅甸民族之一,大部分居住在掸邦);氐,(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等。有些地名的传统读音与今音并存,形成多音。如六1i讧,1讧(六安,六合);台tdj,tai(台州);并b1ng,bn1g(山西太原的别称)等。

(四)、汉字自身演变形成多音字

1.异体字的并存和合并形成的多音字

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相同、字音相同、字形各不相同。异体字和正体字相对而言。异体字本应是同音的,不应造成多音,可事实却并不这么简单。如:采和案:采c,《说文》:“采,捋取也。”就是摘取、采集、采用等义。案,《尔雅•释诂》:“案cai,寮,官也。”郭璞注:“官地为案。”就是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确定“案”是“采”的异体字,停用后“采”就承担“案”的意义,成了多音字。背和捎:背,背脊义;捎,用脊负载义。后“措”作为“背”的异体字被淘汰,“背”就有了i和i的音义,成了多音字。

2.同形字的出现形成的多音字

人们为不同的词造字,字形有时会偶合。所表示的词或语素意义毫不相关而形体完全一致的字,成为同形字。本文所说的同形字是指狭义的同形字,是指表示的意义不相关、读音也无联系、字形偶合的字。如:作“古代一种短矛”讲的“铊”(she或shI)、“秤铊(砣)”的“铊(tu6)、金属元素“铊fit”,是三个同形字;“统率”的“率”(shu~)和“比率”的“率”(1)是两个同形字。

3.汉字的简化造成一字多音

为了方便人们的学习和使用,国家精简了汉字的数量和简化了汉字的笔画。在简化时,采用同音或音近代替的方法。但人们只注意简化汉字的字形,而忽略了历史上早已流行并未失去使用价值的某些字音字形的重复,因而造成多音字。如:骜bi,鸳扭;别bi6,离别。“骜”简化为“别”,“别”成为多音字。荀bo,萝荀;卜,占卜。“萄”简化为“卜”,“卜”成了多音字。

(五)、假借和引申造成的多音字

引申是一个词基于联想作用由本义生出某种有联系的新义。由引申引起的词语音上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声调的改变。例如好(hero,ha0),兴(xing,x1唱),担(dandan),号(hdo,hi,to)等等。记录语言中的某个词,借用相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而意义并不跟这个字相合,这种用字方法叫假借。假借字与被借字在现代汉字中用同一汉字,但字音不同。如:夫fn,本义是成年男子,假借为语气词或代词时读,于是“夫”成了多音字。为,作动词,读w6i,假借为介词,读i,略等于现代的“给”、“替”或“因为”,至今常用,如“为人民服务”。

二、多音字误读的几种类型

根据多音字形成的原因及通过调查分析后得出,多音字误读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一)口语词语的误读。

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词,一般在口语交际时较少出错,但是在测试环境中,被测试对象往往受书面形式的影响,形成误读。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列举如下:

高频误读字如“夹肢窝、出虹了、干哆、汤匙、侧歪、择菜、抹桌子、马尾罗、熏着了等等。

中频误读字如“叨咕、树行子、半拉、绷着脸、色酒、迫击炮、一撮毛、钢一下刀、寒枪、倒嚼、”等。

低频误读字如“薄纸、用趾、胡子拉碴、屎壳郎、睡着了似的、格登、一宿、和面、糊弄、叫化子、”等。

(二)出现于文言历史词语中的误读。

调查中有些多音字中的一个读音记录的是古代文献\典籍中流传下来的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在现代口语中根本不用,即使现代书面语中也比较罕见,可以说,这已经是一些只存在于文献典籍中词语。这些词语因为比较罕见,所以多为高中频误读,如“锁钥、病革、挝鼓、中鸽、赞戏、采邑、伐木丁丁、名媛、兽槛、蜡祭、霓裳、金锢”都是高频误读字。只有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一些词语读错率才比较低,如“浩浩汤汤、属文、期年、扁舟、将进酒、国子监、纶巾、千乘之国”等是低频误读。对这些词语中的多音字,人们往往读成常用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三)带有鲜明的行业或地方色彩、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的误读。

这些词语使用范围有限,不属于普通话的基本词汇,所以误读率较高。在我们统计的25个行业词语中,80%以上为高中频误读,如“卒中、黄柏、白术、大黄、铣床、淋病、耙地、、尊麻疹”等34个方言词语中,88%为高中频误读,如“拆烂污、册划、赚人、大伯子、屎壳郎、猫腰、咋呼、呷了一口、屏头”等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共17个,全部是高中频误读,如“莎草、杉篙、糜子、葛布、槟榔、桧树、茜草”等。

(四)不常见的地名、人名、姓氏以及一些音译词语的误读。

这类字因为使用不是很普遍,所以相对来说误读率也较高。地名读音中误读率较高的如“六安、高丽、台州、番禺、蚌埠”等;人名、姓氏读音中误读率较高的如“皋陶、仓领、墨翟、姓纪、姓缪、姓查、姓区、令孤”;音译词读音中误读率较高的如“派司、南无、般若、伽蓝、土谷浑、冒顿、龟兹、月氏”等。

(五)出现于书面语词的误读。

这类字与前文所述文言历史词语不同,它们记录的词语虽然也很多是来自文献典籍,口语中也较少使用,但在现代书面语中还经常见到,是一些还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的带有很强的书面语色彩的词语。这类字因为人们接触的机会较多,纠误的几率较高,所以误读率不是很高,多为中低频误读。在我们调查的个书面词语中,高频误读只有“摒挡、傀奇、流水浅浅、西学东渐、椎心泣血、口角、间断”等14个;中频误读如”押解、靓妆、叨扰、招勾当、哄抢、混水摸鱼”等。

低频误读如”蝉媛、商贾、禅让、绸缪、给予、伎俩、翘首、呼号、执拗、济济一堂、伺机、恐吓”等这类词语虽然误读率不是很高,但因其使用普遍,却是影响社会生活、决定社会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六)其他一些词语的误读。

调查中还有一些多音字不好归入上述几类,其中高频误读如“大大落落、散落、作料”;中频误读如“粮囤、吐痰、连累、铮亮、油坊、撇开、持麻绳、压板、冲劲、处理、帖子”;低频误读如“撒种、麦垛、钻井、褪色、扎腰带、发型”等。

三、多音异读字的规范内容

通过对以上几种类型的误读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多音字不同读音的使用频率不平衡是出现大量误读的主要原因。这样大量的汉字误读既有推普和语文基础教育方面的社会的因素,也有汉字本身音形义诸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认为,要改变社会上这种部分汉字存在大量误读的现状,一方面是要继续加强汉字的规范化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另一方面对汉字中大量的多音字、异读字做进一步整理和规范也是有关部门应该加以考虑并待解决的。针对以上几种不同的误读现象,应该有不同的规范侧重点。

口语中经常使用且不会出错而在书面环境中往往误读的一部分异读音。这种误读实际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说是一种并非误读的假象。又分为几种情况:

(一)部分文白异读形成的误读。

有些字的不同读音属于文白异读,其白读音只用于日常口语,且在日常口语中一般不会说错。究其误读原因,多数属于人们的理性认知同感性认知未能融合的一种错位。那些字在书面上出现时,大多是在书面语词的环境,其读音与口语词读音不同,而人们识字主要靠书面形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习惯,把口头发音与书面读音割裂开来,潜意识中只把书面语读音当作了唯一规范的读音,哪怕是在书面上应该读口语读音的场合,也往往“郑重地”读成文读音。如“虹”和“择”,书面语中多以“彩虹”、“选择”之类的形式出现,人们在识字时就很自然地接受了“虹”和“择龙”的读音,而忽略了它们在单用时的读音。

(二)因常用音的影响而形成的误读。

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使用频率不同,人们在日常实际时一般不会读错,但是在测试环境中往往受使用频率较高的那个音的影响,形成误读。

消除这种误读现象,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突出这方面的提示与引导,让学生知道多音字的不同读音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有些平时说话时的读音其实就是规范读音。具体做法可以在语文教学参考中适当提出,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同时把课文中可能出现的这类字一一指出,并提示教师应该能够举一反三,遇到读音可能有异之处多查查工具书。只要是语文教师头脑中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予以注意,这部分多音异读字的误读问题当不难解决。

(三)受形声字声旁或相近字形的影响而形成的误读。

这些字在说话时不会出错,但在测试环境中因为追求“规范”心态的驱使,导致了“秀才识字念半边”或读成字形相近的其他字的读音。这种误读为数不多,可以通过加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语言文字水平来解决。

四、现实使用频率较低的异读音也可以不予再进行整理。

(一)出现于文言历史词语中的多音字。

这些多音字记录的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或不再使用的词语,一般人群很少接触这类字,即使误读也不会影响人们的日常交际,所以没有必要再对其进行整理。

(二)出现于行业词语的多音字。

有些多音字中的某个读音只适用于某一行业词语,如“柏”只在“黄柏”中读、“上”只在“上声”中读、“卒”只在“卒中”中读自。这部分多音字虽然多是承继古音,没有辨义作用,且误读率较高,但因其使用的范围有限,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规范和整理的实际意义不是很大,所以也可以不必考虑再进行整理。

(三)表示特有事物的名称中的多音字。

有些多音字中的一个读音是表示特有事物名称的,如“尊麻、杉篙、糜子、槟榔”等,这些多音字虽然误读率也较高,有的读音似乎也不尽合理,但是经常接触“尊麻”的人不会说错,所以也不宜随意改变。

(四)不常见的人名、姓氏中的多音字。

这些多音字因为记录的是人名、姓氏,原则上讲应该“名从主人”,不能随意改变。但是也有些读音似乎正在逐渐演变。笔者曾接触过一位姓“纪”的病友,自己就说姓户,并补充说是“纪晓岚的纪”。如果作为一般的多音字,应该说规范的时机已经成熟,但关系到很多姓纪姓令狐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姓氏读音可能有着特殊感情,所以对这类多音字的规范须持谨慎的态度,最好暂时不予考虑,听其自然发展而后定。

五、可以考虑进一步规范整理的异读音

上述几种情况的误读,主要应从使用者的角度查找原因,通过加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全民的语言文字水平来解决。但也有些误读,恐怕就不是只从使用者的角度能够解决问题的。汉字音、形、义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确实也是出现误读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这些纷繁难辨的多音字而误读,恐怕就不能只怪一般大众的语文修养太低吧。对此,我们的语言工作者是否也该审慎地考虑一番可否作进一步的规范整理.我们认为,进行语言研究的立足点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规范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语言使用者更好地、更方便地使用语言。如果脱离了广大语言使用者的实际,专家们制定出的规范标准再完善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知道,语言的发展不是由几个语言学家能左右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语言学家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而是由那些普普通通的语言使用者在左右着,正是他们在检验着语言规范制定的正确与否。人们不是常说“从众从俗”吗面对那么大的“错误队伍”,又是那么复杂的多音异读,我们难道不应该从他们的“俗”中有所深思吗?所以,从广大语言使用者考虑,有些异读音确实应该作进一步的规范整理了。

如何对多音异读字的读音进行整理和规范,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仅供参考

一.出错率较高且使用频率悬殊的多音字可以考虑合并读音。

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使用频率悬殊,其中某一个读音经常使用,而其余读音已经不用或基本不用。人们在碰到这些多音字时,往往会把非常用音误读成常用音,但是这样的误读多了,似乎也可以“积非成是”了。所以,我们认为对这部分多音字可以考虑合并读音,只保留其中的一个常用音或规范为常见误读音。

二.有些字的多音可以通过整理异形词来解决。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于年月日起试行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已经把“浑水摸鱼、浑蛋、浑球儿”作为推荐词形,这样既整理了异形词,同时也消除了“混”字的多音。

还有一些字牵涉到几个词形和几个读音交叉在一起的现象。把“落魄”的三个读音分别落实到“落魄”、“落泊”、“落拓”三个词中,使三个词的关系由异形词变成同义词。这样,“魄”也就成了单音字,同时也丰富了现代汉语同义词系列.

当然,多音字的整理和规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的想法还很不成熟,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96《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语文出版社编1997《语言文字规范手册》,北京语文出版社。

苏锡育1995《地名定音琐议》,《语文建设》。

郭熙1999《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黎新第1995《多音字统读与异形词规范》,《语文建设》。

张德继、孙宏宇2002《现代汉语多音字的规范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