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与面相交得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1

1.1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基层建设的必要前提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职业道德教育为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免费医学定向生大学毕业后将直接踏入基层、服务人民,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至关重要的一项。培养出富有职业道德的医学生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力保障

现如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瓶颈期。长期以来,国内都存在“患者多、医生少”的状况,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需求。然而,部分医德修养低、看重名利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难以抗拒金钱的诱惑,逐渐显现出不少的腐败现象,如收受红包、滥用药物、小病大治等,导致医疗纠纷越来越严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1.3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自身成长的发展需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把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认为影响患者健康状况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医生的服务不仅要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病痛,还应承担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心理状态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这就要求基层医疗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全面的人文科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免费医学定向生作为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他们除了要学专习业知识和掌握技能操作外,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追求,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努力做到敬岗爱业,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基层全科医生的要求。

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2.1加强临床实践

医学道德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内核的根本途径。让免费医学定向生早期参加一系列的有关临床实践活动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一条必经之路。临床实践不仅能够把医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也是免费医学定向生接触社会、服务群众的途径,此时将形成职业道德的初意识。因此,可通过开展临床实践活动,应用多种的教育形式与手段,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暑期临床见习活动、体验急救中心志愿者的一天等,使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展现,职业道德得到升华,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走向正确的道德之路。

2.2加强师德建设

韩愈《师说》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止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道”,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重点在于如何担当起自己的职责。“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起到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也会趁机涌进校园,冲击高校部分教师的思想。因此,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是所有高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立一支专业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2.3开展自我教育

进入临床工作以后,医学生提前接触社会。除了以上所述各方面之外,还应注重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自律性培养。通过自我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免费医学定向生摆正自身的高校角色的位置,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面角色,完成由“要我”到“我要”的转变。第一,实施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尽可能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理想的一体化。第二,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应当注重实践教育,形式可不固定于课堂,选择报告、讲座、演讲、辩论、参观访问等形式,也可借媒体传播职业道德,可通过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潜意识里无形地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观往好的发展。第三,开展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可通过同学们反馈的信息,对症处理,向正面引导。第四,深入临床工作,利用学校安排的医院见习、实习,写出自身的心得体会,学生将会对这段时期所学有深入的反思。

3结语

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2

中图分类号: U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由于道路交通网络的错综复杂,会出现很多的平面交叉口,而每个交叉口都是交通道路的重要位置,都是车流和人流聚集通过的地方,尤其是对于车辆与行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道路交通的顺畅性、安全性。由此可见,正确地设计交叉口,并合理地组织交通, 使耽误时间尽可能减少, 以保证安全行车和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就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三岔交叉(T字型交叉口、Y型交叉口)

三岔交叉用于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交叉,其型式为Y字型交叉口和T字型交叉口。T字型交叉作为Y字型交叉的特殊形式通常使用较多,型式简单美观,交通组织方便,主要道路应设在交叉口的直顺方向,在特殊情况下,例如一条尽头干道路和另一条滨河主干道相交,两条主干道亦可设计成T字形交叉,在一般情况下,干道和干道相交不宜选用T字型交叉口,虽然交叉口的形式简单,但容易造成干道东西向或南北向的道路不能直通,影响交通。

1.1非渠化式的三岔交叉型式适合于次要道路的联接,在速度高并且转弯运行足以产生冲突点的地点,可加宽路面面积,以利于车辆运行,增设辅助车道的使用可提高通行能力并减少转弯车辆造成的冲突点。

1.2加宽路口式的三岔交叉,有三种形式,(1)为直行道路靠近断头道路的一边增加一条车道,该车道作为右转弯驶出的变速车道,这种布置适用于由直行道路右转弯运行为主,由直行道路左转弯运行为次的地方;(2)断头路的对侧增加一条附加车道,这种交叉类型通常称为“左转弯车道”和“右侧超车道”,这种布置适用于直行道路左转弯运行和直行运行为主,以及右转弯运行为次的地方;(3)在接近交叉的直行道路每一边增加一条车道,这种布置可能适合于在交叉处双车道的通行能力负荷过重以及在近区需要信号管制的地方。

1.3渠化的三岔交叉分为三种形式:(1)有成对右转弯道路的一种交叉,这种情况适用于运行需要非极小的速度或非极小的转弯路线的地方,但这种布置对直行道路上的左转弯车辆是没有帮助的;(2)在断头道路上设置交通岛的一种渠化交叉,交通岛分隔出的场地是将断头路的路面边缘做成加宽路式而得到的,这种设计可用于交通量范围较大的双车道道路,特别是场地不足以设置转弯道路,并要求简化交叉的地方;(3)设有交通岛和右转弯道路的一种交叉,这种交叉适合于中等至繁重交通量的重要双车道的布置,所有穿越交叉的车辆都通过分隔的车道运行。

2、四岔交叉口(X字型交叉口、十字型交叉口)

四岔交叉口是两条道路垂直相交,其型式分为X字型交叉口和十字型交叉口。十字型交叉作为X字型交叉的特殊形式通常使用较多,型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适用范围广,可用于相同等级或不同等级道的交叉,在任何一种式的道路网规划中,它都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型式。X字型交叉口是两条道路以锐角或钝角斜交。在相交的锐角较小的情况下,将形成狭长的交叉口,对左转弯车辆十分不利,处于锐角街口的建筑也难处理,此种形式需采取加宽和渠化措施。

2.1非渠化四岔交叉的最简单形式,适用于次要道路的交叉,同时,也常用于斜交角不大于30°和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同次要道路的交叉。

2.2加宽路口式的四岔交叉,在交叉处增加了直行和转弯运行的通行能力,并在正常路面的每边各有一条辅助车道,使直行车辆得以超越准备转弯的慢行和停驶车辆。在主要道路上的交通量接近该道路连续车流的通行能力的路段,或者直行和穿越交通量达到需要交通信号管制的路段,平行的辅助车道是必不可少,这种辅助车道在交通量较小的情况下也适用;另一种设有路面标线区域和中央分隔带车道的加宽路口式交叉,能更好地保护从主要道路左转弯驶出的车辆。

2.3渠化的四岔交叉,适用于场地适合而且转弯运行交通量大的地方,特别是有行人的城市市区,其中有一边左转弯运行用的复式中央分隔带车道的设计,特别适合有一条繁重转弯运行的市区四岔交叉使用。

3、环型交叉口

环型交叉口(俗称转盘)是在几条道路相交的交叉口中设置一个中心岛,用环道组织交通,使进入交叉口的车辆均以同一方向绕岛行驶,其运行过程一般在不同方向汇合(合流),接着于同一车道先后通过(交织),最后分向驶出(分流),可避免直接交叉、冲突和大角度碰撞,其实质自行调节的渠化交通形式。环型交叉路口主要由环形车道、中心岛和若干个流岛组成。中心岛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卵形、方形圆角、菱形圆角等,它主要取决于道路的等级和角度,常用的是圆形,圆形中心岛的直径一般20~120m为宜。

3.1环型交叉口的主要优点是: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不论左转、右转弯和直行车辆,都不需要停车,都要连续不断地驶入环道一定路程,无需管理设施,平均延误时间短,很少刹车、停车,节约用油,随之噪音低,污染少。尤其对5条以上的道路交叉和畸形交叉口,更为有效;中心岛的绿化能起美化环境的作用,在风景区和靠近城镇处采用环型交叉可增加美观;在规划需建立体交叉口,环型平面交叉可作为过渡形式,预留改建为立体交叉的可能;中小的干路与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可采用环型交叉口。

3.2主要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增加车辆绕岛行驶的距离,对左转弯车辆更为不利,如果环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小于各岔道交通量总和的一半,环型交叉路口就可能出现堵塞。因此,在交通量较大的主要干道上,不宜设置环型交叉口;在具有大量非机动车交通和行人众多的交叉口上,不宜采用环型交叉,因为它不仅增加了大量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交叉口时的行程,感到不方便,而且在环道的外侧和进出口处,将被大量的非机动车流和人流所包围,使机动车进、出环岛时均会产生行车延误,因而影响车辆的连续通行,使通行能力下降,甚至造成交通阻塞;在斜坡较大的地形和桥头行道上,也不宜采用环形交叉,因为它使下坡的车辆等于走小半径的反向曲线,这对行车安全是很不利的;规划交通量机动车通行能力超过2700pcu/h或自行车通行能力超过3000辆/h的交叉口不宜采用环型交叉口;道路网中,整条道路实行联动的信号灯管理时,其间不应夹设环型交叉口;环型交叉口的工程造价也高于其它形式的平面交叉。

4、复合交叉口

复合交叉口是多条道路交汇的地方,对以上的三种平面交叉形式进行有机组合构成,容易起到突出中心的效果,但占地大,给交通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采用时必须慎重全面考虑。

5、结论

总之,平面交叉口是道路网的联结点,其设计与使用对于道路交通的安全通畅非常重要,平面交叉口立体化,可以增大通行能力,但需要多占地及大量工程费。且设置立体交叉并不能期望完全起到减少交通事故的效果。局部设置立体交叉,会起到损害其附近交叉口安全性的效果,会使“瓶颈”点转移到其他路口上去,实际上从用地、投资看,将全部交叉口都改成立体交叉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在立体交叉中,平面交叉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还需要用平面交叉的设计方法去处理。所以,无论平面交叉还是立体交叉,都要认真对待平面交叉口的设计选型问题,才能达到投资少、占地少、见效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君华. 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J]. 山西建筑,2007,33(24):274~275.

[2] 张金水、张廷楷.道路勘测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 韩凤春,曹金璇.平面交叉口的安全设计[J].公安大学学报,2002,(5):64~67.

[4] 郭忠印,方守恩.道路安全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3

关键词:王道 网络 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20-01

1 “王道”的含义

“王道”一词的本义是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然而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王道”一词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了一个娱乐词汇,多指歌迷、影迷对明星偶像团体中同性成员之间的配对,他们坚信同性成员之间有暧昧,甚至幻想两人之间有美好的爱情。以韩国团体偶像东方神起为例,在歌迷中就有关于五个成员中间各种配对的“王道”,如所谓的“豆花王道”、“米秀王道”,它们分别指代的是成员郑允浩、金在中的配对以及朴有天、金俊秀的配对。歌迷坚信他们之间有所谓的“爱情”,并深陷在此幻想中不可自拔。由此可看出,“王道”一词已从传统意义转向了娱乐意义。

2 “王道”的网络传播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

2.1 容易产生不良的道德观念

尽管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他们尚未进入社会,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其中道德社会化对于正处在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1]然而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同人图片、“王道”文章、剪辑视频从感官上给大学生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们会因自身是“王道”迷而骄傲,一旦有人指出所谓的“王道”配对是为迎合他们而逢场作戏,稍有理智的会摆出诸多“证据”证明“王道”配对之间确实有真感情,试图说服别人相信。激动一点的则会对对方侮辱、谩骂,进行人生攻击。如果大学生长期沉迷于这些内容,容易产生性道德认知上的混乱,更有好奇者、寻求刺激者会模仿这些行为,甚至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以致产生错误的性道德观念,追求性刺激,从而走上堕落的道路。

2.2 容易产生多重人格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深陷“王道”幻想中的大学生躲在网络背后以明星“王道”的爱情保护者自居,他们摆脱社会道德对他们的影响,自由的发表各类描写同性之爱的文章,随意制作此类图片与视频,而不需承担任何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接受社会道德的监督,按照正常的社会标准说话和行事。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实行道德上的“双重标准”,在网络上肆意争吵谩骂,侮辱别人的人格,而在现实中彬彬有礼,微笑待人。这样矛盾的行为极易使在校大学生产生心灵上的扭曲,在道德上迷失自我,从而导致多重人格的产生。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与虚拟性,使得网络社交非常脆弱,一旦网络人际瓦解,无疑对于这类学生将是灭顶之灾。[2]

2.3 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障碍

沉溺于明星“王道”的大学生极易陷于自我陶醉中,他们整天在脑海中幻想着偶像之间的爱情,对从各种照片、视频中找出所谓的“证据”乐此不疲。他们认为在现实中无法找到有共同话题的人,从而疏远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只在网络上寻找同盟,寻求安慰。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在网络上思维活跃,侃侃而谈,有很多隐形的朋友。而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自卑内向,遇到挫折不愿积极面对,寻求解决的方法,更愿意躲在网络背后,沉溺于幻想中麻醉自己,出现明显的人际关系障碍。

2.4 容易导致网络违法和犯罪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既保护了上网者的隐私,使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同时又在无形中为人们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开了绿灯,从而造成网络世界的信息污染、信息诱惑等。对于迷恋明星“王道”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给与他们的自由空间使他们无法感知自己应遵守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容易导致网络犯罪。如散播关于明星性取向的不实信息,侵害明星的名誉,随意上传带有内容的“王道”文章等。

3 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多面手

加强师资力量,扩大既擅长道德教育又了解信息网络技术的教师队伍。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深入学习各种德育理论,在理论研究和日常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德育方法,才有可能保证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先进性和实效性。其次,要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其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并尽可能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指导大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有益信息,使自己成为大学德育所涉及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带头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和咨询指导作用。[3]

3.2 改善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法

虽然网络道德已经被编写进大学生两课中,但是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很难对已经深陷网络世界的大学生起到作用,这就要求两课教师要更加关注新时期网络的发展,运用创新思维开发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兴趣与认识,最终促进大学生建立健康的道德认知。

3.3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平台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除了常规的课堂道德教育外,更要打造一个道德教育的绿色网络平台,积极传播健康信息,宣传正面、积极的主流舆论,抨击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增强对网络道德行为的正确引导。同时结合大学生特点开展有益的科技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4]

3.4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网络心理咨询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使大学生放松心情,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摆脱对网络的沉迷。

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利用网络上的海量资源建立一个网络平台,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产生兴趣。同时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专用的电子信箱,通过邮件的交流,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排除部分学生面对辅导员时的紧张情绪,这样更有利于对心理异常学生进行干预与保护。

3.5 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合作

在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除了需要学校的努力,家庭和社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沟通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关注点,并构建新的平等对话模式与子女进行沟通。

此外,还要加强网络立法建设,建立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使大学生意识到,即使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一样要接受道德规范的制约,法律法规的束缚。

参考文献

[1] 林燕,陈玉民,邓少柳.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4):474-480.

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4

政策是有“正误性”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教育政策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错误的教育政策则会导致教育事业走向歧路,甚至毁坏教育事业。

正确的教育政策基于两个基本点:历史条件和国情,离开了这两个基本点,教育政策就有可能导致谬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正是基于这两个基本点制定的。

在当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国情,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应该是当今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主调,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应该朝着这个方向推进。

所谓倾斜,指的是政策导向侧重于某一方面。《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规定“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等,这些都是政策上规定学前教育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的条文。

倾斜往往是不“平”、不“正”的,就是“故意往一侧斜去”,这样做的目的也许是为了更“平”、更“正”。例如,“给有户籍的幼儿入园予以补助”似乎是个“公平”的政策,但是这是“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一个现状,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背景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在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不公平的教育政策;相反,“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看似是个“不平不正”的政策,但是体现的则是政府要通过“二次分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应该说,这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又如,“发展城市与农村学前教育并举”似乎是个“公平”的政策,但是当今我国城市的学前教育处于优势地位,农村的学前教育处于劣势地位,“并举”的政策只会造成优势的更优势,劣势的更劣势,这就是一个不公平的教育政策;相反,“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看似是个“不平不正”的政策,但是体现的则是政府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行政的首位,这样的政策为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应该说,这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

既然学前教育政策应该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那么我们就应该首先分清楚谁是优势群体、谁是弱势群体。然后才能有效地解决如何倾斜的问题。

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一般而言,在城市中,相对于城市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而言,城市贫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进城打工的民工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有文化和技能的民工而言,缺少文化和技能的进城打工的民工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一般儿童而言,单亲家庭的儿童、残障儿童等是弱势群体。

一般而言,在农村,相对于生活在富裕地区的农民及其子女而言,贫困地区、边缘地区的农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居住在乡镇的农民及其子女而言,居住在村庄的农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有劳动力的农民及其子女而言,缺少劳动力的农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家长在身边的农民子女而言,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不仅是因为他们也是公民,应该享受公民应有的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是因为他们相对缺少教育,缺乏教育资源,是因为他们由此而缺乏社会竞争力,从而可能导致贫穷和处境不利状况的代际循环。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解决的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大事,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不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不解决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教育的问题,社会和谐与稳定是难以实现的。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可能使所有的人受益。换言之,任何一项政策总是会让部分人群受益,让部分人群不受益甚至受损。由此,在思考我国学前教育的有关政策问题时,我们要时时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使他们能从政策的倾斜中受益。

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让弱势群体真正受益,这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应该如何落实呢?

美国学者理查德·乔治曾说过,“所谓公正,就是指给予每个人应得的权益,对可以等同的人或事物平等对待,对不可等同的人或事物区别对待。”不管是优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益,但是对于弱势群体实施的学前教育应该与优势群体有所不同,并通过政策使这样的不同得到保障,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看似公正实质并不公正的事情。

要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群体的幼儿缺少的不是“自发的、自主的、自选的,满足自身兴趣和需要的游戏”(也许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一日生活中已有的主要就是学者们所谓的本体性游戏),他们最需要的是做好“入小学准备”,主要是在语言、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准备,而不只是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准备。因此,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应该趋向于保证处于弱势群体的儿童在入小学前做好入学准备,给予必要的、有效的“补偿”,在他们入学后不会因为学习成绩落后而辍学,特别是要能保证他们在入学后的最初几年中学习成绩不落后,以免他们丧失自信心。

由此,在为弱势群体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要强调的是统一的、确保底线的“课程标准”,要强调的是目标清晰的教学内容和材料,要强调的是可以测量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基于这样的思考,对属于弱势群体的幼儿,通过政策去反对他们阅读、理解文字和运算,反对他们去使用读本和操作材料等,那是“本末倒置”的。基于这样的思考,通过课后学校、辅导班等额外辅导帮助处境不利或能力有限的儿童增加受教育的时间,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等,都是可以采取的措施;相反,通过政策不分青红皂白地“封杀”,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要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弱势是相对而言的,要舍得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真正需要投入的地方。谁都知道,越是贫困的人群,他们对于改变现状的需要越为强烈,对于改变他们现状的能力就越为薄弱。在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曾签署过一个《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明确提出联邦政府能够而且,必须缩小处境不利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成绩差距,确保所有儿童在学业上都能进步,其基本保障就在于将教育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即社会弱势群体所在的地方。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前教育的资源匮乏,因此更应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在最需要投入的地方,为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由此,在为弱势群体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要切实为最需要教育经费和资源投入的地方解决问题,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具体地讲,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主要应该是普惠性的,而不是“窗口型”的,要用以保住“底线…‘不让一个幼儿被落下”,而不是用以“示范”,以表“政绩”。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对于为弱势群体的幼儿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政府如果因为其有些方面不符合“质量标准”加以取缔,而不是给予支持和扶持,相反,将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入“高品质”“高水平”的教育机构,为少数优势群体服务,那是“本末倒置”的。例如,在落实“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时,若是将公共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中,看似在落实这个政策,却有“将教育不公平向农村延伸”的“嫌疑”,因为从占据比例不大的公立中心幼儿园中真正受益的主要会是乡镇中相对“有钱有势”的优势群体,而不是生活在村庄里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的农民及其子女。

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5

一、技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技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日益影响着技工教育,不少技工学校单纯把学校看成是劳动力的“加工厂”,只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之为人”所应有的独立、自由、价值、人格、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这种教育必然导致人格的残缺。

2.思想道德建设教育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作为承担职业教育任务的技工学校,其教育有特殊性,其学生群体也有特殊性。但有些技校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忽视了这一特点,教育模式化,内容单一,枯燥无味,对思想道德建设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的变化研究不深,掌握不了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3.思想道德建设教育采用强制性灌输法

由于受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在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中往往是采用强制和灌输方法教育,至于学生信与不信,就无人问津了。这样的教育过程是教师动而不是师生互动,忽视了学生的内化与外化的过程,忽视了学生道德价值判别能力的养成,学生也没有形成从他律到自律的心理准备。学生面对汹涌而来的各种思潮和信息往往不知所措,道德评价能力较差。

4.技校学生自我主体意识较差

在一部分人眼里,技校教育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认为上技校是一种不能上高中的无奈的选择。技校招生的排名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严重挫伤了学生接受技校教育的积极性。他们对学校、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动力不足,进取意识薄弱,得过且过的心态普遍存在。

5.技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技校放开招生,生源类型多,生源素质差异较大,有应届、历届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中有的思想品德差,有的学习成绩差,还有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差的“双差生”。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这决定了对技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

二、创新思想道德建设教育

当今社会,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思想也空前活跃。处在青春期的青年学生,由于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比其他人群的思想更显活跃。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思潮、新语言、新词汇在他们中间广泛流传,且不断进步。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如果仍然恪守传统,一副“说教”老面孔,一副“灌输”的老方法是肯定不行的。因此,面对变化的世界、变化的人、变化的青年群体、技校特殊的对象,我们必须不断地改革思想道德建设,创新道德教育的意识、内容、手段、方法,使思想道德建设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

1.创新教育观念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为对象的。因此,在技校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中确定以人为本的观念,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技巧,形成一定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仅要教学生做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通过强有力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教育学生去认识世界、适应世界、融入世界、改造世界,成为世界的主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面对变化的世界,运用创新的理论和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多种教育中去选择、鉴别真伪与好坏,选择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道德观。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面对技校学生特殊群体,少一些官腔、说教,多一些对人的理解和呵护,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心灵,提高教育的效果。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学生建立同一的人格平台,做到师生双修,互动双赢,使每个学生在亲和的环境中增进人生的知识和情感。

2.创新教育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内容创新并不意味着对现有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内容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教育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无锡市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1)增加了新的理论。所谓新理论是指当前社会中创造的,符合经典理论基本原则又能指导当前实际的理论。如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些具有指导中国开创新世纪实践的理论,离学生最近,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2)增加了动感的内容。动感的内容是指新近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知识。当今社会,信息量与日俱增,新东西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快,如果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内容不紧跟形势变化,不注意及时增加新的内容,淘汰过时内容,即使老师讲得再起劲,学生也会觉得“没味”。如结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各技校普遍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文明在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到学校校本课程中,并以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进行荣辱观教育,形成立体教育效果。

(3)增加了就业指导的内容。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热点。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就业指导的内容。通过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使学生正确了解就业形势,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选择自己的就业途径和合适的就业岗位。

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6

关键词: 直线与平面相交 交点 画法几何

学习制图的同学有个说法,称画法几何是“头痛几何”。大一第一学期开这门课,每当课程进行到三分之二时,同学们对这门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一种感觉有趣,喜欢作题、画图,坐下来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非常投入;而另一部分人感到束手无策,听也听不懂,题不会作,图不会画,一筹莫展……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我在第一节课绪论中,讲这门课的学习方法时说过这部分的特点是:由简到繁(点、线、面、立体及立体组合),由易到难(即基本作图到综合解题),因此每章、每节内容关系非常密切,前节课的内容都是为后节课做准备,课后练习必须按时,按量认真完成。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否则困难会越来越大。快到期末有同学深有体会地说:“一环扣一环,扣得真紧……”

从投影法基本知识开始,点、线、面、立体及立体组合,大约共有24个知识点(看附件),构成一个紧密的知识链。我认为其中第17个知识点――直线与平面的相对位置,其中“直线与平面相交求交点”是这个知识链中关键环节。分析如下:

第17个知识点以后的第18,两平面相交求交线的作图,本质上是求作一平面上两直线对另一平面两交点,该两点是两个面的共有点,两点相连即为两平面交线。

第21,直线与立体相交求作贯穿点作图的本质,仍是直线与立体表面求交点的作图问题。

第22、23,平面与立体相交求作截交线,作图的本质还是求作立体上的棱线、素线与截平面的交点,交点相连即为截交线。

第24、25、26,两立体相交求作相贯线,作图的本质仍然是求作一立体上,棱线、素线与另一立体表面或辅助面的交点,这些点是相贯线上的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直线与平面相交求作交点作图没掌握,则以上作图无法进行,进而工程形体、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图示无法进行,也无法读图。所以我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环节。

如何熟练掌握直线与平面相交求交点的作图呢?方法有两种,即利用积聚性作图和辅助平面法作图。要运用这两种方法求交点,必须熟练掌握第17个知识点以前的各知识点及基本作图,否则求交点的作图方法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也就不能正确作图。

方法一:利用积聚性作图。

例1:求作直线ab与平面cde的交点k,并判别可见性。

分析:(1)ab是铅垂线,水平投影积聚成点(知识点7),交点k是直线ab与平面cde的共有点,必在ab线上,(依知识点9,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k水平投影必与a,b积聚成一点,则k水平投影确定。

(2)交点正面投影k’确定:k在平面cde上,(依知识点14平面上点和直线的几何条件作图方法),过k在平面cde上取线c1,作出c’1’,c’1’与a’b’交点必为交点k’。

(3)在作图过程中基本作图还离不开知识点1、2、3。

(4)可见性判别涉及知识点4、5、6。

例2:求作直线de与平面abc的交点k,并判别可见性。

分析:(1)abc平面是铅垂面,水平投影积聚成直线(依知识点13,各种位置面的投影特性),当面积聚成直线时,面上所有点和线都积聚在这条线上,当然交点k在面上,k在此投影面上的投影也一定积聚在这条线abc上,k也在直线de上,所以de与abc的交点必然是k的水平投影。

(2)交点k的正面投影k’(依知识点3三面系中点的投影规律及知识点9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定是过k作Ox轴垂线与d’e’交点。

(3)可见性判别(依知识点与例1相同),4、5、6内容,可直线判定或取重影点判定。

方法二:辅助平面法。(若直线与平面相交元素都是一般位置,没有积聚性,那就只能用辅助平面法作图,求交点。)

例3:求直线de与平面abc交点k。

方法:第一步:过de作平面辅助面P(平面P必须是投影面垂直面)。

第二步:求作P与abc交线。1、2两投影。

第三步:1’2’与d’e’交点k’为交点的正面投影,依k’可作k。

分析:这三步运用了知识点13中垂直面投影特性――积聚性,知识点14平面上点和直线几何条件作图方法,知识点11两直线相交的投影特点,知识点9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知识点12平面的迹线表示方法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若前面各知识点不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直线与平面相交求交点作图就无法进行。这就是为什么课程进行到三分之二时感到手术无策的原因。

附件:画法几何部分知识点(按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