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心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心理范文1
一、由幼儿语言读懂幼儿心理
幼儿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真的语言,孩子们的想法十分丰富,也许他们有想法时不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如果表达出来那就意味着他们想从教师那里获得一些什么。而幼儿老师要做的就是根据幼儿说的什么,去判断他的内心在想什么,去思考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想法,他有什么样的期待等。有时候孩子走过来跟你就是想说句话,而有的时候他却想通过说话来表达更多的意思。
“老师,今天早上奶奶给我煎了一个荷包蛋。”一个稚气的声音传入了老师的耳朵,老师一抬头,原来是“小丫”。小丫是个乖巧的孩子,有什么新鲜的事都会跑过来跟老师说,也许因为听她说多了,老师有时难免会有一些应付她的心理。某天,老师手边正好捧着一本关于幼儿心理的书,于是这位老师叫住了即将转身离开的小丫。小丫有些意外,因为以往都是跟老师说好了就走的呀!“小丫,荷包蛋好吃吗?”一时之间这位老师想不到别的话,就问了这一句。“很香,我很久没闻到这么香的香味了。”老师一惊,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啊!不过这位老师很快就明白过来了,心里直怪自己疏忽。小丫是个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靠体力付出挣点钱,小丫平常就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家里好像只养了些家禽,草鸡生的蛋还往往会被别人家早早订购走,平常也不怎么舍得吃。在诸多家庭生活早已大幅改善的时候,小丫家还是那么清贫。“小丫,吃那么香的荷包蛋,你心里什么想法?”老师原以为孩子要思考一下再回答这个问题的,哪知道老师话音刚落,小丫就答道:“奶奶真好!”“小丫,这才是你想跟老师说的话吧。”“嗯。奶奶真的很好,天天早上帮我穿衣服……”老师一阵感动,紧紧握住住小丫的手,仰着头,睁大眼睛。
孩子感到奶奶的好,跑过来想告诉老师。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直接的感受首先说了出来,那句发自内心的话或许要等到老师进入到她的内心里,她才会说出来。如果不是那本书,如果不是因为对话而读懂了孩子那一刻的心理,老师根本就无法把握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二、由幼儿行为读懂幼儿心理
除了语言,幼儿的行为也是可读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包括幼儿在内的所有人都会尝试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表达某种意思。在幼儿教育中,老师要学会从幼儿的行为中读出他们的内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
在一次的舞蹈排练中,班上的小静在排练后期忽然有点心不在焉起来,因为她本来是一个动作恣态都十分好的孩子,但后来在舞蹈节奏上总有一点点慢,这种动作慢如果不注意是看不出来的。后来幼儿园老师注意看她的眼神,发现她在舞蹈时心思确实有一点游离。于是在一次排练后老师把她留了下来,跟她聊天:这两天谁送你上学呀?这些天在家里吃了好吃的吗?几个问题过后话题转了过来,老师让她把舞蹈的动作再做给自己看一遍,此时她却有些勉强。在老师一再要求之下,她不再犹豫,让这位老师意外的是在其中有两个动作竟与舞蹈老师教的不一样。老师让她再做一遍,却仍然是这个动作。老师感到很意外:“这个动作很难吗?”“不难,可我觉得这个动作与前面衔接得并不好……”这可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还没听说幼儿园的孩子给老师提建议的呐!“我妈也觉得我这个动作更好看!”她冷不丁又冒出了一句。这下老师陷入了深思当中……晚上老师与小静的妈妈进行了电话联系,原来小静的妈妈也是一位舞蹈爱好者,小静回家之后把舞蹈跳给妈妈看,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妈妈的支持,于是娘儿俩就在家里改变了原有的动作。但到了幼儿园的排练之时,孩子又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但在舞蹈当中又想着自己的动作,所以就出现了动作延缓的现象。
后来这位老师与舞蹈老师进行了商量,还把小静的妈妈请到园里来商量了一下,最后顺着她们的改动作了调整。再在后来的排练中,小静又恢复了应有的状态了。
幼儿心理范文2
班
科目:幼儿心理学
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幼儿常有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即破涕为笑,主要是因为( )。
A、幼儿的情绪易受感染
B、幼儿的情绪易外露
C、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D、幼儿的情绪比较深刻
2、上初中后,需要学习一些学科中的公式、定理、法则、判断等,都需要
(
)思维。
A、直觉行动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创新性思维
3、不同气质特点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针对(
)的孩子,应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
)的成分。
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觉醒
5、幼儿在看图书时,指着坏人说:“坏蛋、坏蛋”,这种现象表明幼儿的()开始发展起来了。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
是非感
6、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指的是( )。
A.需要
B.兴趣
C.能力
D.气质
7、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和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父亲
B.同龄人
C.母亲
D.教师
8、不属幼儿期性格的典型特点是(
)。
A.活泼好动
B.喜欢交往
C.好奇好问
D.很不稳定
9、幼儿最早的思维方式是(
)
A、直观行动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观感知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10、儿童学习语言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句型是(
)。
A.电报句
B.单词句
C.联合复合句
D.判断句
11、(
),称为移情。
A、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
B、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C、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
D、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先满足对方
12、下列各项中,不是用来描述个性的词是(
)。
A.自私自利
B.心胸狭窄
C.宽容大度
D.相貌出众
13、“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说明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
)。
A.独立性的
B.个别方面的
C.多方面的
D.依从性的
14、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A、亲子关系的发展
B、同伴关系的发展
C、性别角色的发展
D、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5、教幼儿掌握词,最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是(
)。
A.利用卡片等教学工具
B.反复细心的说明和解释
C.与练习相结合
D.结合日常生活活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亲子关系通常分成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
2、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
3、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幼儿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发展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
5、人最基本的情绪形式,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四种情绪形式。
6、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是由______________发展到______________,最后发展到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
2、情绪:
3、性格:
4、亲社会行为
5、思维:
四、简答题。
(每题5分,共20分)
1、激情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控制不良的激情发生?
2、如何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3.简述培养幼儿言语能力的方法?
4.简述同伴关系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小米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她每次哭闹的时候,妈妈总是拿喜羊羊来哄她。小米看到喜羊羊就不哭了,还抱着它不撒手。但是小米上大班的时候,妈妈发现这招就不灵了,喜羊羊已经引不起小米的兴趣了。
幼儿心理范文3
关键词:心理卫生教育 幼儿 幼儿教师
心理卫生也称精神卫生。它是关于保护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卫生不仅能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培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心理健康。[1]可见,心理卫生与人的健康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并且关注维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心理卫生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主旋律之一。为此,1996年3月9日我国教育委员会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其中第12条指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2]当然,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命题,但这一命题的开展绝不能离开幼儿教育的现实情况。也就是说,幼儿心理卫生教育应从幼儿教育实际出发、从幼儿自身的发展特征出发,通过科学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确保其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一、 从幼儿教育从业者入手,增强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意识
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让各种现象层出不穷,人的思想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能说当前种种社会现象都是有利的、是积极健康的,事实上很多错误的现象正折射出当前人们不合格的心理卫生状况。而这些"不合格"的心理卫生状况,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幼儿的心理状态,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发现年幼的孩子却拥有复杂的心理状态,其中有些是积极向上的、有些则是消极不良的。面对那些拥有心理卫生出现问题的幼儿,作为幼教工作者势必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矫正,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心理。而要完成这一系列工作,无疑需要幼教工作者具备一定的幼儿心理卫生知识。
事实上,我国幼儿教育的现实情况是:重知识、轻心理;重智商、轻情商,于是幼儿的心理卫生教育自然地排在了知识教育之后。对于众多幼教工作而言,掌握幼儿心理卫生教育的相关知识也并不如怎样做一节公开课、怎样提高幼儿掌握知识的效率等更为重要。加之,的那个前我国幼儿师范教育中关于幼儿心理学方面知识渗透的不够,则当前幼儿园中对幼儿心理方面的关注和教育就显得很是薄弱。具体表现为,幼儿教师对幼儿某些偏差行为的忽视、或粗暴解决;面对幼儿某些偏差心理问题,表现出解决无力,或将问题推诿给幼儿家长。这些肯定是无益于解决问题的,所以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幼儿心理卫生知识,包括:心理卫生、咨询、诊断、矫治等方面。
另外,要保障幼儿具有良好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教育者自身也要拥有良好的心理。近年来许多有关幼儿园的负面新闻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一个现实--当前幼教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堪忧。这样的状态必须改善,否则心态不健康的教育者所教育出来的幼儿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心理问题,教师会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心理问题传递给孩子。应该说,加强幼儿教师心理卫生的关注,也是幼儿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 从幼儿生活环境出发,创设有益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生活环境和人的心理健康总是相关的,或者说人的生活环境影响并塑造人的心理。对幼儿来说更是这样,他们少不更事,缺乏分辨能力,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行为良好的幼儿,必须以创设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入手。本文认为,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与幼儿园有关,也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参与。
首先,幼儿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就是幼儿园,在这里幼儿会受到系统而科学有序的教育指导。所以,幼儿园应率先为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即:创设良好的班风和园风,以便于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如在班级中树立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氛围,幼儿身在其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拥有向上乐观的心态,遇见困难自行找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待他人给的结果;在集体中努力团结他人,避免消极自私的心态。
其次,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引导者,是幼儿生活环境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要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为幼儿营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与物质环境相比,幼儿教师所构成的教育环境其实更为难以把握,毕竟教师不是没有情感和情绪的机器,其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负面的情绪,而且这些负面情绪的体现又是多方位的,如行为举止、语言眼神等方方面面。所以,要时时刻刻以正面心态教育和面对幼儿,是非常难以达到的。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控制情绪,及时调整心态,在发现错误的时候及时和幼儿道歉,以求得最大程度的弥补,避免因教师情绪等对幼儿健康心理造成深远影响。
第三,幼儿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生长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幼儿许多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都与其家庭环境相关。所以,幼儿园应以各班为基础,号召教师主动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相关知识,带动家长对幼儿心理卫生教育的关注。鉴于此,幼儿园可定期开展家长学校、班级家长团等活动,以讲座的方式或交流的方式,促进家长学习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 结语
综上,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是当前及未来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健康成长、全方面发展的坚实基础,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幼儿心理卫生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心理范文4
一、新《规程》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是幼儿园比较忽视的一个方面。幼儿园教师、家长最为看重的是幼儿的身体健康,卫生保健领域关注的是幼儿的身高、体重、视力、口腔卫生等方面。大部分幼儿园都建立了幼儿健康检查制度和幼儿健康卡或档案,但很少有幼儿园建立心理咨询室。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比较贫乏,一些具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等)的幼儿都被教师界定为“不听话的孩子”。新《规程》强调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增加了“促进心理健康”的要求,在第四章“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中,还提出了:“幼儿园应当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注重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保持幼儿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幼儿感受到尊重和接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幼儿身心健康并不是狭义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幼儿园在评价幼儿的身心健康时不应只看幼儿的出勤率,考察孩子们是否身体不舒服、生病,也应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努力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友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二、新《规程》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幼儿心理范文5
【关键词】幼儿 心理教育 情感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那么,幼儿有哪些情感方面的需要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被人的需要
孩子们总是希望别人喜爱他,喜欢经常得到人们的爱护和关怀。在家里,父母的能够让他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在幼儿园,孩子们渴望从老师那里汲取爱的温暖,受到鼓舞。教师的每一句夸奖,每一个轻轻的微笑,都能使孩子们体验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内向、胆怯,尤其是平时较少得到成人关心的孩子,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那些能经常得到爱的满足的孩子,他们的心理、个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对幼儿充满爱心,这不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条准则。
二、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孩子们的天性。只要周围的事物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并会为达到参与的目的,表示满足。反之,幼儿就会显示出不高兴,甚至情绪低落。积极的参与可以唤起幼儿对本身能力的感觉。如果幼儿能够经常在游戏、劳动和学习等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越来越多地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受到快乐和自豪。他下一次就敢于去做同样的甚至更复杂的活动。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幼儿的积极情感也就在反复不断的强化中获得发展。所以,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都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促使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教师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要耐心指导、细心引导、精心疏导,力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完成活动任务,以取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尊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教育孩子规规矩矩听话和按照成人意志去发展儿童,逐渐为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全面发展幼儿个性所代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孩子们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自尊的需要。他们学什么、怎样学,玩什么、怎样玩,都不喜欢由成人硬性规定。特别是当他们的某些愿望和行为与成人的要求冲突时,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循循善诱的说理,与幼儿平等地对话,才可能使孩子们愉快地接受成人的指导。否则,幼儿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越是有个性的儿童,逆反心理就越强。幼儿往往会因为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变得反复无常。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极为不利的。
四、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幼儿的过失感是在他对事物萌发出某种责任感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幼儿年龄小,缺乏判断能力,理智感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等,他们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如何,因而一旦犯了过失,就会精神不振,甚至产生惧怕。这种情绪状态说明幼儿意识到某种责任后果的发生。儿童越是有责任感,过失感就越重,就越需要从过失感中摆脱出来。对幼儿发生的过失,成人不宜指责、训斥。那样容易使其形成压抑的心态,整天心神不安。相反,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过失,犯错误是难免的,改正了便是好孩子。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的很好:“学生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有限,在明知自己的过错并为之痛下决心悔过自新之际,教师最好不要草率行事。拯救灵魂,需要的是耐心,是毅力,是勇气,是宽容。此时,给学生一点面子,就是给他留下了信任、关爱、期望。须知,一个翘首向善、满怀希望的灵魂,他一定能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五、感情交流的需要
幼儿能够对他周围的人表示出有远有近、有亲有疏,这是感情的作用。他们常常把心目中最亲近的人做为感情交流的对象。如父母和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而对感情最近的人,幼儿能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会在遭受挫折和伤心的时候,把心里的痛苦和委屈告诉他们,甚至在他们面前尽情地大哭一声,以发泄心中的不快。这时候孩子们的感情最真切,需要成人以同样真切的感情对待他们。他们渴望从成人那里获得感情上的鼓舞和力量。因此,促进与幼儿间的感情交流,成人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创造良好的感情氛围,教他们把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情感都倾吐出来。如果幼儿在他周围找不到交流感情的对象,不能正常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那就会限制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相反,就可能强化了幼儿的消极、不健康的情感。
总之,幼儿的情感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幼教工作如能较多地从关心和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出发,加强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就能从小奠定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为今后培养幼儿具有更高级的社会情感创造有利条件。
幼儿心理范文6
关键词:幼儿;肯定;心理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98-02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童年心理特征和过程在人一生成长过程中具有深刻影响,因此,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和关照,在早期幼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赞美是对幼儿的积极肯定,是为了激发幼儿继续延续自己已有的努力方向,是为了成就幼儿的自信。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师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一句恰到好处的赞美,能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人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充分说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赏识、赞美、表扬孩子的重要意义。
把赞美送给所有的幼儿,每个幼儿都有他的闪光之处,教师只有细心地捕捉幼儿瞬间闪现的火花,及时抓住这个闪光点,去欣赏幼儿、赞儿,才能给幼儿带来内心愉悦的心理体验,才能让幼儿不断强化自己的优点。
记得,一次在本园观摩优质课,是一节绘画课。绘画课结束时,老师把所有小朋友的作品放到展板上,小朋友们席地而坐,老师对小朋友的作品进行评价。因为笔者不认识班里的小朋友,也不知道老师表扬了哪几个小朋友。户外活动时间到了,老师开始组织小朋友外出。可是有个女孩却迟迟不肯离开画板前面。她看我也在,就凑过来问:老师你猜哪个是我画的?”这下把我难住了,我真没注意她画的什么。我只好真的去猜测了。“是这幅画吗?我看这个画的公园真气派!”“不是我的画”“那这个画的是个大大的亭子,我觉得很漂亮。”因为我不知道哪幅画是她的,所以说到每一幅作品时都要进行一番评价。女孩摇摇头,“这也不是我画的”。为了不再让她着急,我只好问她自己了“那我真猜不出来了,你告诉我吧,我请你站到你的作品旁边,我想你的画一定和你长得一样美丽,我要用照相机把你和你的画照下来一起带走。”孩子欣然走到她的作品旁边,自己的脸紧紧地贴在作品旁边,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当然我除了照下孩子和她的作品之外,也如获至宝一般,拍拍孩子的头,“谢谢你,我会很好收藏你的作品的,回去给我的朋友也看看。”女孩这时才高兴地跑开了。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3~6岁的活泼的孩子更是如此。在电脑中一直保存着那个女孩和她的作品。那双期待的眼神和可爱的笑脸常常引起反思:为什么我要等孩子向我发出询问才弥补给孩子一个鼓励,我怎么没有意识到她是在等待的我的赞美呢?(尽管我不是她的带班教师)但是在孩子的眼里我就是教师。
教师一般都会有自己喜欢的类型的孩子,比如有的教师喜欢长得漂亮的,有的教师喜欢嘴巴乖巧的,多数教师喜欢聪明可爱的幼儿。于是在班上,这样的孩子就会得到老师较多的关注,上课回答问题多爱叫这些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其实,教师对幼儿的爱应该是平等的。不管是什么样类型的孩子身上都会有闪光的地方,值得教师去欣赏与表扬。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把爱给予每个孩子,那样教师才不会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
近日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访谈节目中,故事讲的是一个三十岁的男青年被爱情抛弃的故事。因为失恋导致他一直抑郁走不出阴影。主持人一直想探询他的心理世界到底存在怎样的秘密。当谈话一步步深入时,主持人请男青年讲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关键事件时,没想到他说出的第一件事是:在幼儿园小班时的当众受辱。他因为自己眼睛受伤戴着眼镜去幼儿园,他特别想参加小朋友的体育游戏,没想到老师说:“一边去,你这个‘小四眼’”。年幼的他从此怀恨在心,再也不喜欢体育课了。这个故事似乎有些离奇,但却是真实的事情。没想到老师当时的不经意间一句话语,却影响了一个男孩三十岁的人生(当然原因还有两件其他事情)。但当笔者听到这里时,我很震惊,也很沉重。
当年的那个幼儿园小班老师怎么也不会知道,她的讽刺给了这个孩子(男人)一生的消极影响。我们往往认为孩子小不很懂事,说孩子两句没什么大碍。可是你这个“小四眼”的定义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严重的伤害。
幼儿教育是根的教育,是为生命奠基的教育。如果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挖苦与羞辱,孩子一辈子都不会解脱心结;如果我们给孩子埋下爱与尊重的种子,孩子将带着温暖与自信前行。
还是在很早以前,在班上有个“打架大王”,因为他和伙伴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攻击,拧人一把,推人一下,反正孩子们只要受到他的骚扰就会跑到我这里来告状,“李老师,某某小朋友打我”。一天不知会听到很多少次关于他打人的通报。可是有一天中午,就是这个“打架大王”却得到了我由衷的赞美。事情是因为班上的一张壁床的腿儿坏了,还没有来得及修理。午睡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就会没地方睡。当时我们幼儿园的条件还是比较简陋的。可是当我带着孩子散步回来时,却听到小朋友惊呼:“李老师,你看某某小朋友他搭了一张床。(时间很久我记不得床的样子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他用两个小椅子倒扣的方法来替代的床腿。我当时特别激动,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不仅送给他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同时送给他一个“发明家”的称号。那个调皮的男孩也一直在我的记忆里。现在也应该是个三十出头的男青年了。我庆幸“打架大王”的称呼只在我的教育笔记中,没有给他,留给他的是“发明家”的美称。
表扬孩子是每个老师都会做得事情,“你真棒”“太好了”经常挂在老师嘴边。教师对幼儿的表扬不能毫无指向的泛泛使用,那样会失去赞美和鼓励的真正意义,给赞美一个适宜的理由。
幼儿在很多时候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的鼓励也要根据具体情景,给予幼儿适度贴切的肯定与表扬。给赞美一个适宜的理由。通俗地说就是让幼儿知道老师为什么表扬我,我做的怎么好。
泥工课上,为了启发幼儿能把小鸟的头捏出不同的姿态,老师问:“小鸟的头都可能有什么姿势?”小朋友们答“小鸟可以低头看食物”、“还会歪头和伙伴说悄悄话”、“能仰着头看天上的飞机”、“回头和妈妈说再见”、“还能歪头睡觉呢”……老师惊喜地说:“你们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姿态。我和你们在一起学了很多知识。”孩子们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洋溢着开心的喜悦。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幼儿的表现。要接纳幼儿独特的表现美的方式,在欣赏幼儿的美术作品时,要有指向地表达出自己对孩子什么地方比较欣赏。比如:可以说孩子的画面中的故事很奇特,也可以说孩子的手工作品用的材料很巧妙等等。
有时我们会集体表扬全班小朋友,但是也要说出理由,让孩子们特别清楚自己自己的表现如何优秀。大班幼儿有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自己独特的审美角度,可以鼓励幼儿相互欣赏,你喜欢哪副作品理由是什么?教师的表扬与鼓励会让幼儿的到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很棒,老师喜欢我的哪个方面,从而使其不断强化。伙伴的表扬和赞美同样会给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被同伴认可是孩子们都很渴望的事情。
教师的赞美要发自肺腑,不是表面化的夸奖,要让幼儿感受到你的由内而外的情绪表达。赞美源于欣赏,欣赏建立在爱的情感基础上的。教师对幼儿充满的感情的赞美会让孩子油然而生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会给幼儿带来一种无形的动力和自我价值感的认同。“我能行。我可以做得更好。”这种自信一旦产生,将焕发出幼儿极大的学习与探究热情。这将会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带去积极而持续的影响的。
教师的赞美要客观,要让幼儿产生自信的同时看到前进的方向。因此教师的赞美常常和期望连在一起进行。
记得一次在一节大班数学课上,我看到一个男孩懒散地趴在桌上,走过去一看因为手里没有任何操作材料,他一直在用铅笔挖橡皮打发时间。班上的老师提出“请自己给自己出一道加法算式题,”当时教师的做法却是有些小学化倾向。男孩给自己出了一道六加四等于几的算式。因为没有任何材料,孩子一直用手指点数自己的手指头。他还很不好意思地放在桌子下面悄悄数。一会儿就把答案(10)写在横式的等于号后面。我问他:“这么快,怎么算出来的呀?”口吻带着羡慕与不解,他赶紧举出双手给我演示他用4个手指加上6个手指的运算过程,还特意给我讲述怎么用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和另外一只手的四个手指之后剩下的一个组成的六。我很钦佩孩子的表达和自己的对手指的运用自如,由衷地说:“怎么那么聪明呢!还会算别的吗?”男孩迅速在作业纸上写出了七加四的算式,而且毫不犹豫地写上了等于11。我故意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说“7比6多1。当然就是等于11了”。我无法按捺自己的欣喜,摸摸孩子头说:“好样的。”孩子瞬间回应我一个胜利的手势,脸上的肌肉上扬盖不住自己那一嘴可爱的小白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