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诗歌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诗歌发展

诗歌发展范文1

那么,到底什么是诗歌语言?简单地说,诗歌语言就是对日常语言的独特组合、诗化处理和“二度提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语言比较,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气质的。柯勒律治曾对诗与散文的关系提出了两个公式:散文=安排得最好的词语;诗歌=安排得最好最好的词语。散文是生动准确恰到好处的表达;诗是在此基础上的“有意味”的超越,是用语言艺术建筑的精致结构。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在尽可能小的篇幅内,表达出尽可能丰富的诗意,达到“意在言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就不得不使用特别的语言技巧。

关于诗歌语言的技巧,许多大师和专家都有论述,这里就不赘言。语文教科书里,把诗歌语言分成13类:一是平实朴素,自然流畅;二是含蓄隽永,曲折委婉;三是清新明快,瑰丽雅致;四是形象生动,过目不忘;五是飘逸悠远,境界开阔;六是婉约细腻,情调缠绵;七是幽默讽刺,诙谐风趣;八是雄浑奔放,气势磅礡;九是豪放昂扬,情感激荡;十是沉郁忧愤,浑厚蕴藉;十一是赌物伤怀,悲壮慷慨;十二是英俊豪爽,飒爽流利;十三是闲逸静穆,淡泊深远。诗歌大讲堂的赵金钟先生则把新诗的语言技巧分为三类:即变异性;写意性;跳跃性。笔者孤陋,根据自己的阅读范围和写作实践,拟从以下十个方面对新诗的语言技巧进行阐释。

一、新颖。写诗是高品位的创作,不出新怎么能叫创作?这是诗歌的最本质的东西,是诗歌的生命力之所在。换个说法,就是对读者要有“陌生感”。韦勒克。沃伦说:“诗是强加给日常语言的有组织的破坏”。要通过“破坏”来增强语言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如果你的语言合乎语法规范,是大家所司空见惯的,那读者就必然没有兴趣,味同爵蜡。如果你的语言是独创的,唯一的,为别人所没有的,那就会吸引住读者,给读者带来兴致。比如旅游,几十年在一个地方转必然厌烦,若不断到新的景区去观赏,一定会兴味盎然。一个真正的诗人,是首先要考虑语言的新颖的。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远洲的《接雨的女孩》、秦建荣的《踏浪的蝴蝶》等。

二、跳跃。诗歌语言的跳跃是指从一个意象跳到另一个意象。大凡一首诗歌,总是由一个或几个相关联的意象构成的,从一个意象跳到另一个意象,有时是直接的跳跃,有时是语言的留白,抽去了中间环节。有时则需要适当的过渡。笔者很推崇第一个把散文比作散步把诗歌比作舞蹈的人,这个比喻不但一下子揭示了散文与诗歌的区别,把它们的特点也说到位了。一首诗的形成确如跳一曲舞,不管是拉丁舞也好,华尔兹也好民族舞也好,它们都有优美的造型,一个造型到另一个造型,就如同诗里一个意象到另一个意象。一曲舞,从一个造型到另一个造型,不但过渡的动作要美,造型更要美。诗中一个意象到另一个意象,如果有过渡,过渡的语言也要美。诗中意象与意象的间隔愈短,跳跃性就愈大,跳跃性愈大就愈有张力。像臧克家的《三代人》、余光中的《乡愁》、刘知文的《闪电》、奥。帕斯的《情侣》,都有一定的跳跃性,只要仔细揣摩,定会得其三昧。

三、唯美。所谓美,从广义上说,它包含着艺术科学的各个方面,诸如颜色、线条、形体,动静,视觉、听觉、感觉以及主客观因素等,一言以蔽之,就是主观和客观在一瞬间发生的调和与融洽。诗美也包括各个方面,如崇高美、朴素美,阳刚美、阴柔美等。美与真和新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姊妹,美必须是真的,真的才可能美;美也必须是新的,新是美的前提。但归根结底,诗的美体现在语言上,因为“诗到语言为止”。一首真正的好诗,它必须格调和谐,浑然天成。它必须在内容、形式、语言上都是美的。打个比方吧,如果说一首诗的内容是灵魂,形式是一个女人的体型与容貌,语言是她的装饰,那么,只有三者都美,她才是完美的。设若只有美的体型与容貌,美的衣服与装饰,没有美的灵魂,这个女人就可能很讨厌;设若只有美的灵魂,美的衣服和装饰,没有美的体型与容貌,假如她是个跛子,她还美吗?设若只有美的灵魂,也有美的形体与容貌,却穿得七长八短,脏兮兮的,那也会大煞风景。这里也说明一个问题,诗是各个因素的最优秀的组合,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她是最高贵的艺术。唯其高贵,所以必须是唯美的。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卞之琳的《断章》、舒婷的《惠安女子》、萨福的《失去的友人》。笔者认为就是精美的佳构。

四、虚实。在诗歌创作中,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一个意象朦朦胧胧地出现了,却无法用实实在在的词语表达出来,即使苦思冥想,用一些同义词写出来了,却总是不尽人意,读起来也感到沉闷和呆板,一点也不空灵,也不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人用了虚实搭配的写法,即把无色无味无形的事物用有色有味有形的事物来代替,把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感觉不出的事物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感觉明显的事物来代替,并根据诗歌需要把它们互相替换,使之虚实相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是看不见的,很难把它显示出来,即使用一大堆形容词,也不会把“愁”表达得准确和完整。诗人很聪明,用看得见的春水来表达,一下子把愁的程度愁的多愁的长久愁的源源不断,很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再比如:“风只不过吹起了老人脚下的一些尘土/却吹不走老人对日子的信念”(郑学良)。信念是看不见的东西,却给它贯以“吹”这个动词,把它当做能看见的东西写,这样写,就把一个老人对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的坚定信念,活脱脱地写出来了。虚实搭配能使诗歌空灵,能使诗歌简练,也能“扩大”诗歌的“向度”。当然,虚实搭配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往往与移觉、嫁接等手法结合在一起,共同来完成对诗美的创造。如谢建平的《后海》、韩珺的《石榴》、贺哓祥的《在林中》、秦建荣的《云》等。

五、嫁接。嫁接本来是植物学上的术语。在诗歌创作中,把两个意象结合为一个意象,成为嫁接。两个意象嫁接之后,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意象。新意象较之于旧意象,有更加独特的魅力。嫁接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定语嫁接法,即用一个意象作另一个意象的定语的方法。如章德益《西部的太阳》里:“沉溺于山野之海/仿佛一颗硕大的金色圆蚌/被群山的烟波反复拍打/默默孕出一颗毡房的珍珠”。“山野之海”就是嫁接。再如舒婷笔下的“七十二双长满海藻和红珊瑚的眼睛”。顾城笔下的“白日的瞳孔”。都属于定语嫁接法。再一个是谓语嫁接法,即把一个意象的动作嫁接到另一个意象上,杂交出一个非驴非马的新意象。如美国诗人桑德堡的《雾》:“雾来了/踮着猫的脚步”。把猫的动作加到雾上,使合成的意象兼有雾的朦胧之形,猫的幽默之神,成一飘渺轻柔的怪物。艾洛特的名句“女佣人潮湿的灵魂/在大门口沮丧地冒出新芽”,则通过谓语嫁接,创造了一个能发芽的灵魂的奇特意象,把隐藏于表面欢笑背后的女侍者的阴冷内心,一下子打开在人们面前。北岛的《恶梦》“鸟儿惊恐的目光凝成了冰/垂向大地”。目光凝成了冰溜子,这是什么目光?冰不是水凝成,这是什么冰!但正是这一非逻辑意象,把鸟的惊恐与痴呆写活了。嫁接的意象可以是潜在的,也可以是隐而不露的;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雷树雁的《太阳》:“我把头颅高高地仰起/炽烈的思想放射刺目的光芒”,隐去了“太阳”。“思想”也是抽象的。再比如章德益把西部的太阳比作“一颗充血的历史的瞳孔”,历史就是抽象的定语嫁接。左一兵的《夜》、王坚波的《有点像秋天的样子了》等诗都是很好的例子。

六、移觉。在诗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相互移动,这就是移觉。使用移觉,可以增强语言的新鲜感,也可以使语言更加凝练。如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陆机的“鸟抛软语丸丸落”。荷马的“像知了坐在森林中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也似的声音”。移觉也叫通感,是在古今中外诗歌中大量运用的一种语言技巧。这里就不赘述。如北岛的《致遇罗克烈士》、舒婷的《祖国啊母亲》等。

七、凝练。诗贵凝练。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对于语言的要求是最为苛严的,因为它要用最小的篇幅,涵盖最丰富的内容。这也是它赖以立足文学之林的基础。凝练首先是一种浓缩,包括对散漫语言和流泛情感的浓缩。如鲁行的《蝴蝶》:“蝴蝶最忌人家提起她曾经是毛毛虫的那段历史”。刘德亮的《沉思录》:“再辉煌的旗帜下/也有阴影”。其次是选取一干,去其虬枝。如雷宗荣的《圆明园》:“那怕只剩下几根残柱/民族魂依然屹立”。三是最简约的表达,不用形容词。如朱兆瑞的《变种的“牛”》:“吃的是奶/挤出的是草料”。再如顾城的《一代人》、雪原的《官倒》、黄小平的《羊与狼》、党继的《剑说》等。

八、精警。精警就是在诗中镶嵌警句。它是在诗歌中起警策作用的精美的句子。警句多种多样,有些以描写景物的生动逼真取胜。如臧克家的名句“日头坠在鸟巢里/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有的是形象切贴的比喻,如公刘的:“他像一只矫健的鹰/只有折断的羽毛/没有折断的路程”。有的在鲜明的形象中,蕴含着引人深思的生活哲理,如艾青的:“木棉花又红又大/却一点香味也没有/桂花和米兰的花很小/香味却特别浓”。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具有鲜明特征的细节,细致传神的表现主人公的感情,如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有的是对社会生活现象的高度概括,如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警句大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无论写景抒情议论,都能以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真切生动丰富的思想内容;二是深入浅出;三是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中。在诗歌写作中使用警句,能给诗作增色,使诗歌锦上添花,形成过目不忘的艺术魅力。这里也有很典型的几首诗可做范例,有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北岛的《回答》、舒婷的《神女峰》。

九、练字。所谓练字,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关键的字进行推敲,像我们常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僧敲月下门”的“敲”。古人讲究吟诗,有很多行吟诗人,他们边走边吟,边吟边想,不断推敲,这是他们的习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充分反映了他们对诗的尊重。现当代的一些著名诗人也是这样。他们一生都在选择最佳的字眼,最好的句子。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里我还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与练字有关的选集,就是诗评家诗人马立鞭雪原选编的《百年精妙短诗三百家》,这本书很值得一读,也很有收藏价值。

诗歌发展范文2

摘要:中华文学、文化、文明历史悠久且灿烂辉煌,作为文学基本表现形式的诗歌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经历了一个自觉、不自觉的自身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特点,并由此反映出某一时代、某一群体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按时间顺序梳理一下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进一步概括古代诗歌的特点并探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古代诗歌;发展;特点;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文学一直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都是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可以看作是个体的喜怒哀乐情绪的宣泄或表达,可以看作是代表某一群体发出的呼声或控诉,也可以看作是一时代的缩影或聚焦,它与人们和那一个时代一起存在着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从远古时代的最初萌芽到唐代的成长巅峰到近现代的改革创新再到当代艰难的发展,它不断变化自己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与大时代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坚守着固有的诗歌表达传统,这让一代代人们感受到诗歌精彩纷呈的表现力。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历程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曰:“讴歌自当久远,其名曰诗,未知何代。”这既可以看出诗歌产生年代的古老久远,又可以感受到作为具有审美功能的样式之一的诗歌与人类和时代紧密相连。

周王朝为制作礼乐,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这就是《诗经》,它被看作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后由西汉刘向编集《楚辞》,而它被作为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起源。秦汉朝,朝廷的音乐机构“乐府”把所有采集来的民歌进行集中编集,这就是《乐府诗》,多以五言为主,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如《十五从军行》、《东门行》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古诗十九首》,这被看作是早期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典范,汉朝末年的三曹、“竹林七贤”的创作风格等更是曾被后世当作诗风革新的一个榜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看作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诗派,陶渊明被作为田园诗派的开创祖师,谢灵运被作为山水诗派的鼻祖,南北朝的诗歌艺术集大成者庾信在声律、结构上更加接近律诗、绝句等近体诗,被作为唐诗发展的先锋。

唐代可谓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唐为分界线,以前称为古体诗,以后为近体诗。初唐四杰的斗志昂扬,并且在诗歌理论上也有所发展,盛唐被誉为“双子星座”的李白和杜甫斐然文坛,中唐“韩孟”、“元白”、“刘柳”的诗歌创新和改革,晚唐“小李杜”的明丽清婉等都为诗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宋代与唐比起来,诗风更加的平时,这时期豪放派代表“苏辛”和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诗风各有自己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特征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作为语词简练、结构紧凑跳跃、富有韵律性和节奏感的能够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并表达思想情感的诗歌,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的,主要概括为: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凝练就是要用最少的字词表达出最全面的意义,这就需要诗人有功底,反复锤炼语言,如宋祁在《玉春楼》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极具斟酌,最终敲定“闹”字,使得简单的景物深化为满目的春色,顿时境界全盘而出。

跳跃性主要表现在诗歌的结构上,它没有严格遵守传统的思维模式、理性逻辑,经常会穿越时间和空间,造成一种朴素迷离、无法把握的神秘境界。如唐诗人李白在《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写到“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想象没有规律可循,变幻莫测,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节奏韵律性这是诗歌最为强调的一点,诗歌节奏性主要指长短强弱不同的音要有规律的起伏变化,使得诗歌能够抑扬顿挫,更加淋漓的表达感情。我国古代诗歌停顿有严格的限定,并且讲究平仄押韵。如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像杜甫的《旅夜书怀》就严格遵守平仄要求。

三、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诗歌最初起源于远古时代,早期的诗歌的创作不难发现应该是人民性、集体性的,正如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给我们做的通俗化的解释,即那个叫“杭育杭育派”的诗派,这里诗歌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行动,减缓疲倦,交流情感和信息。当然,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击壤歌》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真实而具体的写出了早期人们的农耕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诗歌做最早的记录,当代人依旧可以看到很久之前先民们的生产、生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既描绘了诗人登上楼的情感体验,同时也给读者平添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一个“更”子让人回味无穷,它可以是主观的希望自己在某一时刻再一次的登上鹳雀楼,可以是登楼的的动作从低向高的增加,也可以是无论从动作还是数量都要不断地向上攀登。这里有了很多可以挖掘的意义,让人们体味到诗歌的魅力。杜甫《江汉》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句仔细品读也可以有多重的理解,一句中的正反,意义可以相似却相反、完全相反或者本身只是在表一中存在的时空关系,总之也给读者多了多种解读,其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含蕴其中。

结语

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一种文化精神,它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的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的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黄涛编.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五)〔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光文.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4;

诗歌发展范文3

关键词: 诗歌教学 幼儿 主动性 创造性

儿歌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短小,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广大儿童喜爱。儿歌的主要特点:将知识、道理、教训编入儿歌,对儿童起到增长知识,明白是非,接受教育的作用。一首儿歌,一般只单纯地,集中地描写或讲述一件事物,简单明了说明一个道理,使儿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儿歌的节奏感强,易诵易唱。儿童期是一个人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小培养好儿童的语言能力,儿歌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通过背诵儿歌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一首诗歌对幼儿而言,并不是简单的学习,它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不应该只是教幼儿鹦鹉学舌。皮亚杰在谈到课堂教学时曾说:“所谓教学,即是引起一种主动的建构或再建构或再创造的过程,使个体有效地同化的活动,每当过早地教给幼儿那种他自己可以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某种事物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幼儿对那种事物的完全理解。”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来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呢?在这一年多的专题研究中,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及体会,我认为在幼儿诗歌教学中,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幼儿兴趣,让其主动地去感受。

诗歌内容注重想象,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个人经验,去主动感受、理解诗歌的画面,学习诗歌的语言。

1.选择教材

选择要富有童趣,意境优美或幽默诙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听了感兴趣的作品。例如诗歌《逗蚂蚁》:“蚂蚁来呀来,快快来吃饭。什么饭?黄米饭;什么菜?炒青菜;什么筷?毛竹筷;吃不了,往回搬,哼唷哼唷搬得欢。”这首儿歌充满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情趣,儿歌中有活泼可爱的幼儿形象,通过孩子与蚂蚁的交往构成了完整的逗蚂蚁的画面。画面是动态的,有浓郁的游戏色彩,并且这首诗歌采用了传统的问答调的表现手法,问话短,答话简洁,节奏较为迅捷明快,押韵上口,幼儿一听就非常感兴趣,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念起来,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活动材料的准备

精心设计活动的材料,为诗歌教学做充分的准备,即教具的准备还包括:第一,根据诗歌教学的需要,丰富幼儿的经验和知识的储备,让幼儿在活动中可以“有物可言”。例如在教诗歌《阳光》前,我先带领幼儿晒太阳,然后做游戏“找阳光”,让幼儿通过自身的主动活动去发现,去感受阳光。孩子们在阳光下是那么开心,他们发现了阳光后,就在一旁纷纷讨论着:看阳光照在大树上;阳光照在花朵上;阳光照在围墙上;阳光照在桌子上;阳光照在椅子上;阳光照在小虫上;阳光照在你的身上;阳光还照在我的身上,这时我们就躲避在滑梯下面,使阳光照在了滑梯上。幼儿在这次“找阳光”的游戏活动当中因为有了经验和知识的准备,所以在创编活动中情绪激昂,都争着来编诗歌,完全沉浸在诗歌温暖、快乐的境界中,编出了:阳光在床上躺着;阳光在树上躲着;阳光在草地上爬着;阳光在头上走着;阳光在椅子上坐着;阳光在我手上跳者;阳光在飞机上飞着;阳光在秋千上荡着;阳光在国旗上飘着;阳光在滑滑梯上滑着等许多富有情感和诗意的句子。

第二,为幼儿创设有感染力的意境。根据诗歌教学的不同要求,有的诗歌我们可以布置一个意境优美的环境。如诗歌《雪花》,老师可以用包水果的泡沫网做成雪花吊饰,挂满教室,用白纸片或泡沫粒儿洒满地面,墙壁上画上雪景,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的诗歌我们可以准备一幅意境优美,易于幼儿理解的图片,选择和诗歌意境相近的音乐等烘托气氛。例如诗歌《秋天到,天气凉了》: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开了。为了让幼儿认知秋天,我特意带他们到公园去感受秋天。来到公园,我告诉小朋友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有许多的水果、蔬菜、粮食都是秋天成熟的;到了秋天天气也开始变冷了,小朋友们的衣裳都穿得厚厚的;还有到了秋天树叶变黄了,还会从树枝上掉下来,尤其刮风的时候,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真是太美了。“小朋友你们觉得小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的时候像什么?”益力说:“我觉得像小蝴蝶。”杭飞说:“有的时候像小燕子,飞来飞去的。”涛涛说:“有的还像小鸟、像蜻蜓……”孩子们说开了。“对,到了秋天,大树妈妈为了储存营养不再供给树叶水分,于是它们开始变干、变黄,并会在风的帮助下陆续从大树妈妈身上脱落下来。”活动结束,回到教室,师幼共同设计用橘子皮做,再用几张彩色卡纸来做一棵大树和一些小动物,还有一辆运货小货车,等等。布置了意境优美的秋天主题墙为背景,配上音乐,将幼儿吸引到诗歌的意境中来。

3.教学方法的运用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可以运用的方法很多,例如游戏、表演、小制作、观察活动,等等。如诗歌《逗蚂蚁》,我们采用了儿歌表演的形式。在诗歌《绿色世界》活动中,我们设计了观察活动,让幼儿带上各种不同颜色的眼镜或彩色透明塑料薄片,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周围的世界变成什么颜色了,从而使幼儿更深刻地理解体会作品中描绘的“绿色世界”。在诗歌《春天在哪里》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让幼儿采用了诗歌表演的方法,通过自身的表演,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此外,活动中教师富有表现力的朗诵及富有激情的表演结合意境优美的教具,紧紧抓住幼儿的心,使幼儿对诗歌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语言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同时幼儿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使得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活动的主体。

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去发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内涵。

当幼儿对一首诗歌有了一定的内心体验时,老师要帮助他们将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的谈论个人经验和观点的机会,让他将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并及时地给予鼓励、肯定。例如诗歌《秋叶》,课前,我们组织幼儿去找秋叶的活动,通过幼儿身处大自然中的亲身活动,去体验秋叶落的动态美和秋叶的形状美。所以一个幼儿在找秋叶时说:“我看见秋叶被风一吹,从树上随风飘着、飘着,就变了一只只黄色的小鸟,向南方飞去了……”另一个幼儿说:“我看见落在地上的秋叶的形状有很多,有尖尖的叶子像毛笔、像宝剑,圆圆的叶子像大鼓、像花心、像脸盆,长长的叶子像鲨的身体,细细的叶子像绳子,薄薄的叶子像扇子,弯弯的叶子像月亮……”等等。这些都是幼儿主动表现的结果,是幼儿创造的萌芽。这时我及时给予鼓励,使幼儿的参与性就被高度激发,许多幼儿都争着说他们发现的事情。在活动前,我们设计了情境,在教室里摆了许多棵“树”,树上贴了少许“树叶”,让幼儿有身处大自然的感受,调动幼儿的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储备。活动开始,我一边撒树叶,一边富有激情地配音乐朗读,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不自觉地就进入了诗歌的境界中,体验和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体会到诗歌语言的作用。在谈论:你认为诗歌《秋叶》中最好听、最优美的词或句的活动中,有的幼儿说:“我喜欢,风儿吹,树儿摇,我好像看到了树在摇。”有的幼儿说:“我喜欢,群群彩蝶在舞蹈,因为我好像看到了红树叶、黄树叶像蝴蝶一样在空中跳舞。”这些都是幼儿自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是幼儿主动表现和创造的萌芽。

三、尊重幼儿,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参与到编诗歌的活动中去。

幼儿在充分感受,理解了诗歌的语言,表现方式和情感后,我们可以组织有关活动引导幼儿迁移作品经验,进而扩展想象和讲述能力。这样将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仿编诗歌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文学学习的挑战。在前面,一系列活动的刺激下,幼儿兴奋地也想一吐为快。这时教师要尊重幼儿,也许他们的诗句不完美,但是,我们应鼓励幼儿创造的萌芽,让他们大胆说,大胆地表达,充分地发挥。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用来仿编的材料和创造语言环境,让幼儿言之有物。例如诗歌《秋叶》,在感受、理解了诗歌的结构、情感的基础上,“在大家都感受到秋叶美丽”的愉快情绪下,孩子们编出了“尖尖的叶子像毛笔”、“细细的叶子像绳子”、“长长的叶子像鲨的身体”、“薄薄的叶子像扇子”、“弯弯的叶子像月亮”、“秋叶落在山上,长颈鹿看见了,放在嘴里,把它当做饼干”、“秋叶落在草地上,蚯蚓把它当做雨伞”、“秋叶落到小河边,小蚂蚁把它当做小船”、“秋叶飘到院子里,小虫把它当做大床”、“秋叶落到花丛中,小蜜蜂把它当做舞台”、“秋叶落在地上,小朋友捡起来,放到书里,把它当做书签”等诗句,就是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表现。教师将幼儿编的诗歌用录音机记录下来,并放给幼儿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诗歌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乐趣,树立自信心。

总之,尊重幼儿,鼓励、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去思考、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表达,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使每个幼儿都有运用语言来表达的机会,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更好地达到语言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幼儿教师指导用书.

[2]幼儿语言教育.

诗歌发展范文4

【关键词】儿歌创编能力步骤方法

儿歌以自然合节的音乐性与天真活泼的稚拙美及歌戏互补的可操作性为特征,深受幼儿的喜爱。只要教师灵活地运用不同的仿编形式,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基础上,注重个体差异,引导幼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掌握创编的技能技巧,就可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 借助原规范句式进行仿编

仿编单一句式是幼儿进行仿编儿歌的前提。针对刚从小班进入中班的幼儿,在语言表达中有不完整性和不规范性特点,在第一次儿歌创编教学活动中,我们选择了较简单的儿歌内容,借助其规范又简单的句式,引导幼儿在熟悉的基础上仿编或创编,让幼儿逐渐学会改变自身语言的随意性。

如仿编活动《见面歌》,教师首先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幼儿熟悉儿歌的内容及句式:小鸡见面,叽叽叽,叽叽叽……

接着提问引导:“小朋友,树林里住着好多小动物,其它小动物见面会怎么样呢?请你模仿儿歌的句式表述出来。”在教师运用针对性的语言引导下,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轻松编出:

小鸭见面,呷呷呷,呷呷呷,

小羊见面,咩咩咩,咩咩咩,

青蛙见面,呱呱呱,呱呱呱,

老虎见面,啊呜,啊呜,

人们见面,你好,你好……。

二、准备充足的实物教具开展创编

在幼儿初步掌握了仿编句式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提供各种的辅助教具

和操作材料,运用多种形式的创编活动,以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创编儿歌和诗歌。这也给幼儿学习仿编和创编提出了一个更高更新的要求。

如诗歌仿编活动《有谁没脚也能动》中,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及模型、图片等,在幼儿熟悉理解诗歌内容,初步掌握诗歌的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分别出示了轮船、鱼、汽球、彩旗等多种实物和模型,引导幼儿仿编出:

鱼没脚,能游泳; 水没脚,能走路;(原文)

船没脚,可行驶; 云没脚,能跑步;

汽球没脚能升天; 铁环没脚能转圈;

彩旗没脚能飘扬。 皮球没脚能跳舞。

在幼儿掌握了一定的仿编技能和规律后,教师再次引导幼儿脱离图片,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创编出:苹果没脚能滚动;蛇没脚能游走;……

三、采用现场操作物体发生变化进行创编

在日常的教学中,科探活动中的物体在人为操作下发生变化,以及美术活动开展时展现出的大自然的色彩美,都深深吸引着幼儿们,因此每次这类活动开展时,孩子们都能跃跃欲试争相参与,课堂气氛和效果都极好。我们把科探活动、美术活动与语言活动三者有机地结合,进行语言创编活动,就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儿歌创编《色彩谣》中,教师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及多支毛笔、多个小盘子、多张白纸和勾线笔,用变魔术引发幼儿好奇心后,现场用红色+黄色调制出(请一幼儿上前亲手操作)橙色,引导幼儿创编出:红色黄色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橘子。用黄色+蓝色调出绿色,引导幼儿创编出:黄色蓝色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教师接着再操作,用红色+黄色+蓝色调出黑色,引导幼儿创编:红色黄色蓝色手拉手,变出黑色画轮胎。

用三原色现场操作变出其它颜色使幼儿们感到非常神奇,孩子们的注意力始终被紧紧地吸引,在后来的幼儿自由操作变幻颜色进行绘画,再创编儿歌时,参与率非常高,创编效果非常好!

四、采用图谱结合的形式进行创编

四五岁的幼儿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根据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他

们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征,运用直观的教具很有必要。我们把诗歌的内容用简单形象的图谱呈现出来,以减少幼儿记忆负担,从而协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例:在仿编儿歌《会长大的鞋》开展时,教师用一双实物小鞋子引发幼儿谈话:“你小时候的鞋子到哪去了?”接着出示一个小朋友:“有个小朋友想要发明从小到大都可以穿的鞋子。”教师出示图文并茂的诗歌,引导幼儿学习诗歌内容,帮助体验诗歌的想象手法,掌握诗歌结构和格式。

会长大的

想发明,

一双穿不坏,会长大的

长大了, 也跟着一起长大,

等我长成一个 的时候,

小 也长成了一双漂亮的大 。

在接下来的创编诗歌中,教师只要用大手套小手套覆盖在图谱上,幼儿们就很自然地编出另外一首诗歌。再后来只要出示衣服、裤子、帽子等实物,幼儿们就会自己把诗歌进行改编。更后来还能自由地想象出更多的物品进行空间想象创编。

总之,在整个创编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索。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就可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开扩了幼儿的眼界,开发了幼儿智力。

参考文献

诗歌发展范文5

一、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打造以药王孙思邈为代表的“养生文化”品牌。把发展休闲养生产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加快建设大唐养生园,突出药王文化、大唐风范和养生体验,建成全国知名的养生主题创意园区;规划建设中医药产业园,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完成药王山大景区建设,做好遗址保护和开发,建成全国一流休闲养生文化主题景区;坚持办好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文化活动。

2.打造以照金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照金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以“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主题,组织排练大型红色文艺演出,开展红歌比赛、红色摄影绘画展、红色影视剧展播等活动,唱响“红色之歌”;以“重走路”为主题,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照金红色文化名镇,开拓“红色之旅”;以“ 弘扬精神”为主题,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主旋律,铸造“红色之魂”。

3.打造以陈炉古镇、耀州窑遗址为代表的“耀瓷文化”品牌。充分挖掘陈炉古镇、耀州窑遗址、耀州窑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耀瓷文化一条街、耀瓷研发展示中心,打造国家级耀瓷文化产业基地。加快陈炉古镇景区开发建设,发展观光旅游、陶艺体验,扩大古镇耀瓷文化影响。发挥“耀州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势,扶持陶瓷制作加工企业,加强陶瓷烧制技艺传承和保护,振兴陶瓷产业发展。

4.打造以柳公权、范宽为代表的“书画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和北宋画家范宽书画文化资源,开展书画教育培训,普及书画知识,弘扬传统书画文化。建设高档次的书画艺术展馆,举办全国性高规格的书画展览,开展书画理论研讨,加大对柳公权书法和范宽画的研究,加强书画艺术交流和精品创作。

5.打造以玉华宫、大香山为代表的“佛学文化”品牌。充分挖掘玉华宫、大香山历史文化资源,继续办好玉华宫避暑休闲节和香山佛教文化旅游节。加快玉华宫景区、大香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使玉华宫和大香山成为集佛学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著名风景旅游区。

二、实施重点推进工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实施核心价值引领工程,巩固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筑牢富民强市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铜川市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塑造自加压力、勇于争先、和谐包容、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实施宣传舆论导向工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开展好形势政策、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典型的宣传活动。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应急体系,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制度,加强新闻发言人培训。

2.实施文化事业繁荣工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铜川历史文化资源为题材,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提升玉华宫避暑休闲节、牡丹旅游节、陶瓷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影响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建设耀瓷文化、佛学文化和红色文化遗址群三大保护区,抓好耀州窑传统手工技艺、药王山古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3.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照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的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文化旅游、工艺陶瓷、娱乐演艺等文化产业。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文化园区为载体,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重点抓好大唐养生园、红色文化园、耀瓷文化园建设,把大唐养生园、陈炉古镇打造成我省乃至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结合,与旅游、体育、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

4.实施公共文化共享工程和文化人才工程。坚持文化惠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市、区县、乡镇、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广电大厦、体育中心等,改扩建区县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实现乡镇、村综合文化站(室)达标率100%,实现体育器材配送全覆盖。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1.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保证市、区县两级每年新增财力中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比例不低于2%。设立铜川市艺术创作专项资金、文艺精品表彰奖励专项资金、基层文化建设奖励资金,确保全市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诗歌发展范文6

【关键词】壮族;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平果嘹歌;艺术形式;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62-02

一、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艺术形式

三声部是一种原生态民歌流传于广西马山壮族一带,民间俗称三顿欢,它是在二声部欢的基础上,加入一个专唱“哼”、“哪”衬词的低音声部而形成的。这种民歌现象极为珍稀,具有迥异的民族唱法、独特的演唱技巧及艺术魅力。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壮族特有的传统音乐样式。所谓“三声部”,主要是同一首歌曲由三个声部构成,第一声部为歌曲主旋律,由主唱者演唱;第二声部是副旋律,第三声部为和声,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合唱。三个声部都能突出主旋律,第一、第二声部独立音调,演唱者全用支声复调合唱,具有三度合声风格。一直以来,当地群众称三声部民歌为“欢哈”(汉语意思为“合声”山歌),有很多种音调,常见的有蛮欢(用当地方言唱)、卜列欢(特点是要颠倒唱两次)、加方欢(类似于蛮欢,调子比蛮欢柔和)、结欢(特点是唱的时候,一字一音停顿,情调粗犷)等调。演唱的时候,时兴“哈”声。

三声部民歌的歌词讲究押韵,结构主要有五言、七言、五三五、六言几种,复杂而又有规

律。但从马山、上林这些有三声部民歌流传的地方来看,这一带的歌词基本上又是以五言四句式和五三五言六句式的结构为主。五言四句式的歌词符合壮歌的普遍押韵,如四句式的蛮欢《树木生山上》:

树木生山上,小草长岭间,

你莫嫌我小,日后见高低。

这是一首二三押韵的四言歌,第二句的第二个词和第一句的末尾词押韵,第四句的第三个词和第三句的末尾词押韵,同时第二、第三句末尾词相互押韵。除了这四句式的押韵方式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押韵,它与壮族民歌的普通押韵规律一致,如五三五言六句式的歌词,通常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以《辛苦歌》为例:

好比斑鸠鸟,真孤独,在藤上啼哭;

孤儿没有父,多辛苦,泪流如雨注。

以上这首歌属于五三五结构,它的第一、第二句末尾词与第三句的第三个词相押韵,第三、第四句末尾词又相互另压一个韵,第四、第五句末尾词与第六句的第三个词相互押韵。这些句子虽简短,却都要求腰脚韵,是有严格的韵脚的。又如五三五言六句式的《喜酒歌》:

金童配玉女,天地许,得佳偶天成;

开处福气腾,受得贫,受得日号你。

(歌词大意:金童和玉女相配,这是天地都赞许的,这对佳偶天赐姻缘,自此福星高照,能够一起忍受贫苦,吃苦耐劳,受到大家的称赞,以后会过上好日子的。)这首歌词的结构、押韵方式和上一首《辛苦歌》是一样的,壮族群众用这种结构形式的歌词来演唱三声部,抑扬顿挫、悠扬动听,蕴含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平果嘹歌艺术形式

壮族嘹歌是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由壮族文人的加工和删改,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与其他口头传唱的民歌不同,它的内容相对固定,并且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是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的传统民歌。般认为,壮族嘹歌是因为其唱法,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这里的“嘹”有特定的含义。在壮语中“嘹”是“玩”、“玩耍”、“娱乐”、“玩乐”的意思。在许多壮族人的观念中,出去对唱山歌,是“玩”、“玩耍”的重要内容。青年男女去野外对唱山歌,谈情说爱,俗称“贝嘹坡”,即到岭坡上对唱山歌。由此可见,“嘹歌”一名,源于壮族“以歌为乐”,好唱“嘹嘹(辽辽)之歌”的习俗,其本意是“男女恋情之歌”。

嘹歌是属于双声部的山歌,分高声部和低声部,以两两对唱的形式进行对歌。唱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韵律上都是腰脚韵或头脚韵互押,嘹歌唱词基本为五言四句,唱词由两句一联的两联组成,押韵方式与汉族诗歌不同,每联的韵律关系是:后句的腰(第二第三句)和前句的脚(最后一个字)互押。两联之间的关系是:前一联后句的脚和后一联前句的脚互押。壮族嘹歌曲调比较丰富,除了《船歌》有固定的曲调以外,一般不固定哪些歌词用哪个曲调,也可以用不同曲调唱同一首词,嘹歌通过千百年的传唱,与当地的方言(壮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长嘹、酒嘹等各具特色的曲调。

三、壮族民歌的特点

(一)与壮族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民歌的产生和与当地壮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劳动生产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壮族民歌的使用频率在婚嫁、丧葬等具有显著民族特征的活动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壮族民歌根据其歌唱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互问姓名歌、招呼问候歌、农事家常歌、表示爱慕歌、婚否试探歌、山盟海誓歌、共吃宵夜歌、知识问答歌、互赠礼物歌、送别歌等。一般情况下,壮族民歌都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或整个活动中,以歌声来传达人们的思想及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