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学硕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学硕士范文1
关键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金融学硕士与金融硕士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处于同一层次,类型不同,更有侧重。主要以下区别:
(一)培养方式不同。金融学硕士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金融高级专业人才。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服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掌握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务,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既能从事金融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又能从事金融实务工作;金融学术型硕士,全日制硕士生一般为三年,在职(不脱产)硕士生一般为四年。培养方式自费、公费或委培培养。金融硕士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的精神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包括金融分析师、风险(财富)管理师、产品设计师和金融企业领导者。属于应用型硕士,学制一般为2年,也有些培养单位根据自身情况为2.5年。
(二)导师制度不同。金融学硕士是由校内导师负责培养。2009年教育部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 2011年,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倡导高校全职教师与实践部门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共同导师,实行“双师制”。
金融学硕士与金融硕士教育相互补充、使得我国由单一的学术型培养转化为学术、应用、复合型多远人才培养。金融硕士培养可借鉴金融学硕士培养的优势、经验。金融硕士项目刚刚出现,社会接受度不高。部分培养单位把金融硕士当成创收项目,把金融硕士低于金融学硕士来培养。这些错误倾向的存在,从本质上没有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势必会影响金融硕士的长期发展。
二、 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金融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要求金融硕士以金融理论为基础,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金融硕士应该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金融硕士教育必须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金融硕士跨专业的考生比例较大,更要把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学习现代金融学知识体系和理论范式,掌握金融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为实践做好准备,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分析、解决我国金融实际出现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办学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的关系
统一的质量标准是金融硕士发展的必要条件。2011年3月18日全国金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全日制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规范金融硕士教育的最高文件及标准。其中对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与入学考试、学习方式与年限、培养方式 、培养工作学位授予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个办学标准过于笼统、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进行调整。金融硕士教育标准既要体现质量规格,又要体现培养特色。在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学标准的规定下,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金融的基础、地方经济特色培养金融硕士。培养金融硕士最终要经受市场检验。金融硕士培养也是为地方输送合格的金融人才。既要在一定的办学标准下办学,也要突出各个培养单位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
四、 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之间的关系
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即校内、金融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培养中,两位指导老师共同完成对金融硕士的教学和管理。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创新革命,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现有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实践的平台,将学术研究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金融专业学位校内导师绝大部分是原来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多数未在银行、证劵等金融机构工作过,对于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且缺乏指导方法与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培养金融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校内导师未能及时转换身份。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作用的发挥,需要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一方面,负责金融理论、基本经济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负责金融实践的培养及前沿理论的传授。校外导师必须加强沟通,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指导为辅。在校外导师的沟通中,由于责任大及校外导师的工作性质,校内导师需主动。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双方必须明确责任,通力合作。金融专业学位校外导师往往是银行机构、证劵公司、金融集团高管,他们做导师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回报,而是为了回报社会、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教给学生。学校提供的金钱激励往往起不到激励作用。需要提高校外导师的社会责任感,邀请校外导师做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金融硕士。
五、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课堂讲授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传播思想、传授知识,开发其智力,提高其能力的授课方法。[2]课堂讲授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教师最长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以教师预备好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从MBA教育中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硕士教育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的人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金融硕士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在理论学习阶段,仅是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属于金融硕士教育的案例题库,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把实际的知识带到课堂上。利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增加金融硕士课堂的实践性与内容。
六、 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关系。
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从业资格相互衔接, 是专业学位顺利实施的内在要求。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联系,是金融专业学位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也是金融硕士走出本土化,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现阶段,金融类职业考试包括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统计师、经济师等。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结合的方式。可以在金融领域内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另一方面可以与国际机构共同认证。由于金融硕士教育设立的时间较短,且我国专业学位缺乏与职业考试链接的经验,建设衔接需要较长时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进,企业,社会,高校共同努力。积极探索金融硕士教育发展规律,提高培养质量,提高金融硕士素质。(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金融硕士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Z]
金融学硕士范文2
论文摘 要 有效市场假说诞生来,已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石,然而现代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无效率现象,使得标准金融学的理性分析框架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行为金融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EMH的权威地位。
一、有效市场假说(EMH)的基础及其异象
1.EMH理论基础
有效市场假说是标准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基石,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所有的可以获得的信息都已经在价格中体现了,市场上没有人能够获得持续的超额收益,证券市场上表现出来的价格就是证券内在价值的最好估计。
有效市场假说的假设基础有三:“经济人”假设:投资者都是理性的;随机交易假设:即使存在不理性的投资者,但由于他们的交易都是随机的,之间存在相互抵消的关系,也不足以影响资产的价格;有效套利者假设:即使存在不理性的投资者,且他们的交易也不是随机的,但是当他们遇到理性的套利者时,会被消除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2.与EMH不符的异象
EMH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了多数学者的支持,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却出现了股价异常现象,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这些异常现象主要有:基本面异常、日历效应、规模异常等。
基本面异常主要指的是从历史数据来看,投资价值型的股票比投资增长型的股票拥有更高的收益率。日历效应是证券市场上存在时间最长久的一种异常现象。对日历效应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一月效应、月末效应。规模异常是指根据实证研究发现,投资小盘股的收益率通常比投资大盘股的收益率高。
二、行为金融学对EMH的修正
1.对EMH理论基础的修正
首先,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理性人”假说很难成立。该理论认为现实中投资者都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主观判断。中小投资者容易被证券分析机构和分析师的意见左右,不会分散投资,经常自以为是地交易或频繁变更投资组合。这些行为都是非理性的。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随机交易假设也不成立。Kahneman指出,人们的行为偏差其实是系统性的,许多投资者倾向于在相同的时间买卖相同的证券。该行为产生的“羊群行为”,使资产价格进一步偏离其价值。
对于有效套利者假设,Shidfer认为套利行为对价格的修正力量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Mullainathan 指出套利本身具有风险,套利能否成功不仅要取决于是否有完美的替代品存在,还取决于套利的期限,如果这两者不具备,套利就会失败。
2.行为金融学对EMH的创新
(1)行为金融理论对EMH的范式转换
行为金融理论与EMH有不同的范式基础。EMH的范式基础是以人的决策基于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为假设前提,同时认为市场是有效的,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淘汰非理性投资者;继而运用均值一方差的风险测量方法最终确立投资者的最优决策。但是行为金融理论的范式认为,人的实际决策过程并不能很好地遵从于最优决策模型。因此,不但需要讨论人们应该如何最优决策,而且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正确反映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用状况的描述性模型来讨论投资者行为。行为金融理论范式认为人的行为心理决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行为金融理论对EMH的理论创新
目前为止行为金融虽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其理论先行者在行为金融理论的范式基础上,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些理论创新,这其中主要有行为组合理论与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SV与DHS。行为组合理论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现实中投资者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状的行为资产组合。BSV和DHS 模型主要是用来解释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
(3)行为金融理论对EMH的方法变革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决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面易变的,这种偏好常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决策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环境的不同选择过程或技术;决策者寻求满意的而非最优解,更趋同于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佳原则等。行为金融理论在借签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投资者行为心理决策中的一些特点,如回避损失和心理会计、过度自信和控制幻觉、锚定效应和羊群效应等。行为金融理论通过对投资者行为心理决策的分析,成功地解释了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动量效应、季节效应、小公司现象等各种异常现象。行为心理决策分析方法也成为行为金融理论有别于现代金融理论的显著特征。
三、结束语
行为金融理论已经从范式转换理论、创新和方法变革三方面对金融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行为金融理论并不拒绝现代金融理论中的一些健全和合理的概念,某些行为金融的理论模型正是在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正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扬弃过程。尽管目前行为金融理论还有很多缺陷,研究的范围还相对狭窄,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无疑行为金融理论是顺应科学范式的转换趋势的,代表了金融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柳思维,刘根凤.有效市场理论及其作用、缺陷和发展趋势.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44—47.
金融学硕士范文3
80年代金融教育的起步
80年代初,国家提出“银行是一门大学问”,从此国内以银行体系发展带动的金融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各家专业银行陆续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中分离出来,随着业务不断扩大,规模也在扩张,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框架下,专业部门和教育部门都开始搞起了金融教育。
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兴办金融专业本科教育的部门除了人民银行外,还有财政部和国家教委(即现在的教育部)。财政部在所属的几大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学院等,开设了金融专业本科的教学,并逐渐招生规模。同时,在国家教委(即现在的教育部)所属的一些综合性大学里,也将金融学科升格为独立的本科专业,并且增大了招生规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这3所高校的金融学科点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又称为国家级金融重点学科。
此外,在初级金融人才培养方面,为了短、平、快地培养本行或本地金融机构基层管理人才和业务操作人员,人民银行各省区市分行、各商业银行省区市分行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银行学校培养中专生。
这一阶段,国内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呈现了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办学资源少且未能得到很好利用。
各部门各机构为了培养各自的嫡系金融人才,“统招统分”,近亲繁殖比较严重,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金融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教辅材料很稀缺且内容陈旧。师资少且力量薄弱,除了少数几位金融学界的泰斗,从事金融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主要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高校毕业留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业务操作与运行。培养层次特征明晰,以金融机构基层管理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为数最多,而培养硕士、博士的数量很小。
90年代金融教育的大发展
90年代之后,我国投融资体制逐渐由“大财政、小银行”演变为“大金融、小财政”的格局,而且金融体系也出现了较大的结构性变化,比如证券的发行与交易、商业银行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出现了“股票热”、“金融热”,对金融人才特别是本科以上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膨胀。
在此背景下,许多部门与机构掀起了金融办学的热潮,不仅财经类院校和原来就有金融学科的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而且很多理工类院校以及其他一些院校也相继新设了金融专业。
这一阶段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特征表现为层次明显提高,办学资源不断增多且利用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以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为首的金融教育领先的教学科研单位扩大了硕士、博士的培养规模,其他一些高校也相继获得了硕士、博士授予权。财经类院校和原来就有金融学科的高校在扩大本科招生规模的基础上,相继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一些人民银行省区市分行、商业银行省区市分行以及地方政府设立的银行学校逐渐脱钩、升级转型或者撤并。
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以及各级政府对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投入的资源相对从前更多。
国外先进的专业教材被大量翻译引进,而且国内出版了很多专业教材与资料,教辅材料非常丰富,教学内容更新很快。
许多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以及国内培养的硕士、博士陆续加入到金融教学与科研队伍,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各金融学科点加强了沟通、合作与竞争,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规范化。
新世纪金融教育的大跨越
9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平同志提出的“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理念深入人心,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电子化、工程化不断加快,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各类学科背景的人才加入金融业,而且很多海外学成回国的人士也首选加盟金融业,金融业的人才竞争出现了白热化。金融教育进入空前的繁荣期,国内除了原有的金融学科点之外,许多其他院校包括理工农医类院校、各高校下设的二级学院、民办院校等也竞相新设了金融专业,招收本二、本三学生。
这一阶段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特点更加突出。
各高校特别重视金融学科的发展,教学科研实力比较雄厚的高校将原来的系、所陆续升格为了学院,或者新设以金融学科为主体的管理学院,加大优秀教学科研人才的引进力度,想方设法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且扩大了招生规模,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金融高端人才。
原来隶属于人民银行的财经类院校逐步脱钩和转型,比如湖南财经学院并入湖南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并入西安交通大学,成为“985”高校的一分子,充分利用了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金融学科建设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国内各金融学科点的沟通、合作与竞争得到进一步加强,以硕士研究生联考为契机推进了金融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数理化、工程化、标准化、规范化,比如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等逐步与国际接轨。
金融学硕士范文4
四川大学金融学研究生,主要学习本论于社会主义经济、当代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统计、国际金融理论研究、中央银行监管研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市场研究、项目融资研究、保险学研究等课程。
毕业之后会具有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并能清晰了解中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运行机制,掌握估计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行情,掌握防范金融风险的方法,掌握保险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
四川大学金融学系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为对外经济贸易系国际金融专业。金融学系现设金融学本科专业和金融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一个,并在政治经济学博士点内设金融理论研究方向,在世界经济博士点内设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方向。
(来源:文章屋网 )
金融学硕士范文5
河北金融学院不是一本,有部分专业为一本。河北金融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保定市,是华北、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是河北省优先发展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是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河北金融学院始建于1952年,原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初创阶段历经河北省分行银行学校、保定银行学校、河北财金学校、河北银行学校等发展时期。1984年,升格为专科院校,更名为“保定金融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河北金融学院”。
学校设有金融系、会计系、保险系、管理系、经济贸易系、信息管理与工程系、商务外语系、法律系、国际教育学院等9个教学院(系),设有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基础课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等4个公共教学部门,设有研究生部和继续教育学院。
(来源:文章屋网 )
金融学硕士范文6
报考经济类专业,地域因素非常明显。全国一共有255所院校经济学专业招生,北京42所,其中“211”院校26所,“985”院校8所,而且排名前51所院校中,北京有10所。可见,北京作为全国招收经济类研究生院校最多的地区,是经济类专业的考生“扎堆”报考的热区。名校热专业,是很多考生所向往的,然而,其门槛之高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要想在自己实力所及的范围之内获得性价比较高的结果,对于以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的考生来说,专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考生概况:李同学,男,苏州人,本科读的是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在校成绩整体偏下,经济学专业课基础为零。他从小就比较喜欢经济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在学校很难换专业,所以在大三上学期就已经确定考研。至于专业,非金融类不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是李同学心目中理想的选择。但是录取分数线极高,接近400分,这让无任何基础的李同学一筹莫展。
案例分析:李同学在大三上学期确定报考经济学专业以后,一直在纠结院校问题。在我真正见到李同学的时候,已经是春节开学以后,大三下学期了。李同学说,如果不确定院校,自己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复习,总感觉专业课是自己最短的一块木板。李同学的朋友本科时读的也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和院校,但是他在考研时通过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李同学听了朋友的经历后,深受触动,现在他也很想报考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大学,但是一想到自己的水平,本科院校专业以及竞争对手,就觉得自己肯定没戏,肯定是“炮灰”。
目前,人大有10个学院招收经济学专业,李同学比较想去经济学院或者财政金融学院,而且更喜欢应用型的专业。根据往年招生情况,2012年,人大经济学院共录取183人,其中推免89人,3人,统考91人;财政金融学院共录取88人,其中推免62人,统考26人。李同学倾向读应用型专业,那么最合适他的当属金融硕士。人大的金融专硕不考数三,考查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每年人大的金融专硕大概招收80人,其中20~30人是推免,50~60人是统考。在统考人数中,北京校区的财政金融学院一般招收10~20人,剩下的学生到苏州校区的国际商学院学习,但是第二年会转回到北京校区。同时,由于李同学是苏州人,如果第一年到苏州校区学习,可以更快地适应研究生生活,为第二年的校外实践作铺垫。
对李同学最有利的是,就目前的录取情况分析,金融专硕的分数线通常比金融学硕的分数线低一些,人大公布的金融专硕类分数线一般为340分左右。这在无形中减轻了李同学的复习压力。
录取结果:李同学最终以政治75分,英语72分,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122分,专业课135分被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硕录取。
规律总结:李同学最终被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专硕录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李同学从小就对应用经济学类专业感兴趣,而且人大一直是自己梦寐的大学。帮助李同学选择院校专业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导向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专业院校,复习会更有动力。爱好非常明确的考生在选择院校专业的时候可以先考虑一下自己的爱好,如果能把爱好和专业结合起来,将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动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