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是设计出来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脉是设计出来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范文1

人脉,顾名思义,即人际关系所组成的网络。《现代汉语词典》对人脉的解释为:“人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有的学者根据人脉的来源或形成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关系从哪里获得,将人脉分为六类:血缘人脉、地缘人脉、学缘人脉、事缘人脉、客缘人脉、随缘人脉等。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关系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关系。根据人际关系在满足人们需求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把人际关系简单地分为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情感性关系主要满足人们在情感方面(如关爱、温暖、安全感和归属感等)的需求;而工具性关系主要满足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是个人因某种需要或目的与不很关联的他人所建立的某种时效性关系。无论是情感性关系,还是工具性关系,它们都是个人正常、健康、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另有学者认为,人际关系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权力依附型的人际关系,有人可以据此结成“权力网”;利益相关型的人际关系,有人可以据此结成“专业网”;情感交融型的人际关系,有人可以据此结成“人缘网”。前两种人际关系主要受理性逻辑支配,维系这两种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披着情感“外衣”的权谋和利益;最后一种人际关系主要受“情绪逻辑”支配,维系这种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人格认同。

二、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认知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基于上述人际关系类型,结合大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等情况,我们设计了与大学生相关的21种人际关系调查问卷,试图通过调查得出现代大学生心目中应该重视和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考虑到当今社会中所谓的“拼爹”观念盛行,我们在问卷中先预设了三个关于“拼爹”的问题,用以考察大学生对该问题的相关态度。经过前测和优化,人脉关系被调整为23种,每个问题设计了6个选项: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说不清。最后收集了答卷大学生的个人相关信息,包括:性别、来源地、年级、是否做过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驻新乡五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总体。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结合各自院校的特色选定了各具代表性的共40个专业,然后从每个专业中任意选择一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平均每个专业分配25份问卷,要求按照男女生比例来发放。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3份。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对预设问题的调查结果解读

问题一:有人认为现在是个“拼爹时代”,你认为?该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考察大学生对社会现状的认识。从结果来看,认可(36.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正确”和“正确”)明显高于否定(21.5%的学生选择了“不正确”和“很不正确”)的认识程度。值得注意的是高达41.6%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问题二:“拼爹时代”中的“爹”你认为是(可多选)。对于“拼爹时代”所谓的“爹”,“用得上的关系户”认可度(36.7%)最高,然后是多选“有钱人、有权人、用得上的关系户”(26.4%)。或许大家觉得“有钱人”、“有权人”可以是“用得上的关系户”,但后者不一定都是前者,只要对自己有用,就应该受到重视。问题三:与我无关,主要还得靠自己。该选项意在考察学生对将来步入社会工作与生活时的一种态度取向。结果显示,作为相对高素质的大学生,被调查学生在靠自己发展方面的肯定性取向上占有绝对大的比例(68.2%)。说明关系固然重要,但也不是人人都有关系,或者即使有关系也不一定能用上,真正有用的还是自己。同时四分之一强(25.9%)的学生选择“说不清”,说明大家对当前个人决定自己前途的能量方面不再充分自信,处于矛盾之中。

2.对各种人际关系重要性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将问卷中的问题按照“重要”与“非常重要”选项选择结果合并解释为“相对重要”,然后合并“不重要”与“最不重要”选项解释为“相对不重要”。通过对比发现,排列前6位的人脉关系竟然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在大学生心目中这些人脉关系的相对重要性与相对不重要性是非常稳定的。后面的人脉关系相对有些错位,但相差也不是非常明显,基本上都在相邻或隔一个位置的顺序上出现,说明大学生对这些人脉关系的重要性与不重要性有细微的分歧,但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因此,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尝试着将大学生心目中的人脉关系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包括“家人”、“同学中的交心朋友”、“舍友”、“有知识的亲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上大学前的同学”6种人脉,认为相对重要的超过了六成人数。与预料一致,家人无论如何也应该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支撑力量,不管是在哪个领域,说明最直接的血亲浓情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无以替代。各选项中,“说不清”1人,“很不重要”3人,“不重要”8人,“一般”64人,这相对于153人的“重要”和734人的“非常重要”显然不成比例。选择前者的学生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对自我顽强奋斗非常看重,或者有些个人的原因在里面。“交心朋友”位居“家人”之后占第二位,证明了学生对于这种纯粹友情的珍视和对这种关系之于自己重要性的高度认可。“舍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上过大学的人都有体会。除了家人,还会有谁能够和自己同屋共眠3~5年?所以这种感情是永远难以割舍掉的。可能因为调查对象是大学生的缘故,大家对“有知识的亲戚”的信赖程度之高有些出乎预料,彰显了学生对知识重要性的认可与依赖。尽管当前社会现实日益证明“知识改变命运”越来越不靠谱,但相对于当前日益异化的社会来说,知识的力量永远是正作用。金钱和权力只能给予你一时的帮助,而有知识的人对一个人的指导、示范或塑造作用影响的是人的一生。“共同爱好”是大学生走到一起寻找快乐的最直接的因素。一起运动、郊游、看球赛、打游戏、去图书馆等等,这些爱好为彼此之间的大学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很多值得回忆的精彩瞬间。此类朋友的重要性也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可。作为曾经在一个“战壕”内艰苦奋战的“战友”,53.2%的学生依然惦记自己原来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这里面其实包括了发小(问卷后面的列举中很多人列出)、小学、初高中同学。这份感情的确值得珍视。第二大类以相对重要性比例在半数(班主任或班级导师为49.6%,这里视作半数)及以上、六成以下为标准,包括“专业课老师”、“有权的亲戚”、“上大学前的老师”、“恋人的家属”、“班主任或班级导师”5种人脉。作为专业课老师,我们在看到结果之前真不知道自己会在学生心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一个地位,真的有些不安。当前社会外在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强,能坐冷板凳的人实在太少了。结果还算令人欣慰,近六成(59.3%)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相对重要,一来说明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很看重,二来也说明学生比较认可专业课教师的授课等相关能力水平。鉴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历史发展过程中权贵思想的根深蒂固,“有权的亲戚”得到大学生的重视绝对无可厚非。

众多的“萝卜招聘”现象无不强烈昭示着现代社会依然是有权人的天下。上大学前的学习生涯在中国是一个极为艰辛的历程,学生们由几乎一无所知经过老师们的不断灌输,掌握了考上大学的基本知识,其中很多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恋人家属”选项是前测结束后增加的,数据(51.1%)显示其重要性深得大学生的认可。现在高校中的“班主任或班级导师”,通常由专业课老师担任,主要负责学生们专业学习方面的事情,基本上是个虚职,没有什么实质性利益。但这样往往容易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畅快和有效率,很多老师还是非常负责地去履行自己的导师职责的。所以调查结果(49.6%)显示该角色的认可度比较好。第三大类以30%~50%的重要性比例为标准,包括了“辅导员”、“有钱的亲戚”、“邻里”、“老乡校友”、“院系领导”、“大学其他同学”、“院系干部中的朋友”7种人脉。“辅导员”的角色在当前的高校当中日益重要和奇特,学生除了学习之外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和辅导员相联系,甚至学习也受其很大的影响,为之“翘课”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结果显示认为相对重要的占了相对多数(44.2%),选择一般的占了35.6%。在将来的社会中生存,得到“有钱的亲戚”的支持和帮助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43.9%的人选择了“一般”,41.5%的人选择了“重要”和“非常重要”,说明在大学生的心目中,金钱的力量在考验着大家的生存观念。只有10.9%的学生选择了“很不重要”和“不重要”,且后者比例占到了9%。中国是一个乡土气息非常浓厚的差序格局的社会,“邻里”之间的关系曾经那么亲切与和谐。然而现在社会的转型使得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部分异化,尤其对城市社区里生活的学生来说,邻居之间的陌生是正常的事情。但对于更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邻里关系依然具有很多美好的记忆,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老乡”这个词曾经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词汇,老乡彼此之间的照顾感觉很贴心。随着大规模的扩招,大学内老乡的规模越来越大,彼此间的感情和关系就显得淡漠起来。45.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但也有30.8%的人选择了“重要”,地缘因素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院系领导”之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从结果来看,36.1%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的一面,低于认为“一般”(39.6)的学生比例。事实上,从培养和就业的角度,院系领导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主要从课程设置和就业推荐等方面显示出来,不过学生似乎觉得影响不直接。除去交心朋友,大学中的其他同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明显降低,高达52.1%的学生认为其对自己将来的发展重要性一般。学生会干部似乎是积累人脉的很好的圈子,然而有近半数(47.9%)的同学认为这种关系对自己的重要性一般。但从“重要”(28.7%)与“不重要”(10.8%)的对比来看,还是更多的人选择了前者,证明可用之处还是有的。最后是第四大类,重要性认可比例在30%以下。包括“公共课老师”、“加入社团的朋友”、“打工或实习中结识的朋友”、“普通朋友”、“经常交往的网友”5种人脉关系。“公共课老师”的地位基本上可以认为不会太好,事实证明也不算很差,至少选择相对重要的学生比例(26.7%)超过了认为相对不重要的学生比例(20.4%)。另外还有5.2%的学生处于纠结状态,表示“说不清”,近半的学生(47.6%)选择了“一般”。这里面的原因不应该单单归结为教师的问题,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等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评价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社团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群体,相关的文章也很多。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加入社团的朋友”的重要性认可度一般(51.5%),或许很多人进到社团之中更多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而对于结交朋友的作用看得相对较淡。当前大学生社团日益权力化和势利化趋势也对大家交到知心朋友有所影响。对于“打工或实习中结识的朋友”,多数人(48.1%)持中立态度,否定(23.8%)与肯定(22%)意见基本持平。显示目前的学生对这种人脉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太自信,毕竟在社会职场中这种关系相对较淡。区别于同学,大学生可能由于不同的原因经过一定交往,彼此之间会成为“普通朋友”,但这种关系因缺乏长久的联系而相对较淡。但其中有17.4%的学生认为这种关系还是重要的,其实很多时候帮助自己的往往是普通朋友。“网友”在当前信息时代成为一个很特别的符号,很多人素不相识,通过网络聊天结为朋友。但大学生对这种关系持有非常否定的认可度。即使设定为“经常交往的网友”,重要性和不重要性(反序)也都位居人脉序列的最后一位,这种结果值得思考。

3.大学生总体信息的意外与正常结果

当前女生更容易考上大学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和探讨,我们在调查时特地强调了按所选专业的男女生比例来发放问卷。可能这次调查的工科院系相对较少,女生比例大些还可以理解。但结果显示,总体比例中女生高达63.7%,的确出乎所料。即使是工科类院校,男女比例也依然女生高出。此次的数据再次证明高校中男女生比例的确有些失常。相对于男女生比例,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农村生源占据了77.8%的绝大多数,应该是正常的事情。除去函授生,其他的在校大学生应该全是90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推行了20多年,然而数据却显示独生子女比例仅仅为8.2%。统计显示,来自城市(包括县城)的214人中只有53人是独生子女,占到24.8%的比例。而749名来自农村的学生中只有26人是独生子女,仅仅占到3.47%。

三、对大学生四类人脉的分析及网络构建

(一)对大学生四类人脉的分析

第一大类6组人脉中,除去“家人”和“有知识的亲戚”两组,其他4组全是大学生同龄人,而且都是贴心和亲近的朋友关系,凸显了大学生对同代人中具有亲密友情的人脉的深深依赖。而前两者都具有血缘关系,家长最为亲近,亲戚也血脉相连,这种血缘人脉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亲情为大学生所高度认可。而有知识亲戚的重要性远高于有权和有钱的,突出了大学生潜意识中对知识的高认知心理。第二大类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是大学生的长辈,而且其中包含了3组老师人脉。从第一层最为核心的血缘和友缘人脉过渡到第二层的长辈人脉,可以看出大学生似乎对这些人脉有某种直接而强烈的内在需求,老师提供知识,有权的亲戚或许可以提供岗位,恋人的家属则可能提供将来最为重要的家庭基础。第三大类的人脉则表现了大学生的一种纠结心态,这些人脉看起来不很重要,却又似乎都不可或缺。“辅导员”在大学里基本上掌控了学生可以获取的除知识外的其他所有资源,但许多普通学生又的确与之打交道不多。“有钱的亲戚”在当今“众多大山”的社会里或许可以提供最为“万能”的支持。远亲不如近邻,“邻里”所具有的特殊情分似乎永远不该忘记,但人们虽然对于现今社会“防盗门”的社区生态防盗功能不敢过于相信,但它隔开邻里亲情却作用明显。“老乡”,曾经多么亲切的称呼,现在却偶尔要提防,因为太多,否则最容易出现问题。“院系领导”本该令人尊敬,但现今的行政化大学时代,他们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尽管本应是但绝非领导的中心,所以他们似乎有些遥远。“大学其他同学”太多了,想要记住真的很难,但当他们帮助自己的时候真应该心怀感激。院系干部中有朋友吗?“学生干部”好像早已适应了钩心斗角的行政化生态而忘记了这里是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层的人脉关系似乎显示了无关紧要的感觉。很遗憾,“公共课老师”被大学生放到了这一层,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前面的定语吧。大学生社团现在主要在做什么值得思考,否则“加入社团的朋友”不应该放在这个位置。人力资源理论中似乎强调“打工或实习中结识的朋友”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管理层及以上人脉,但大学生将其置于接近最后的位置,有些较难理解。“普通朋友”和“经常交往的网友”本身似乎就是可有可无的吧,否则他们为何被放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

(二)对大学生人脉网络的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第一大类人脉关系可以称为心理依赖层,显然其处于整个网络的核心地位。第二大类人脉可以称为生存支撑层,它们具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第三大类人脉可以称为生活辅助层,这些人脉在人的一生当中或许真的可以提供某些甚为重要的帮助。第四大类人脉可以称为社交边缘层,这些人脉只是有些交往,在大学这个时代这些人真正的重要性似乎难以体现也无从考量,至少从数据上显示其地位如此。

四、简单讨论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范文2

新单位——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它是一种全新的联合工作方式,是一个基于分享与合作的联合办公空间与创意社群。

关键词:简单、自由、人脉。

官方网站:

新模式:联合工作

2009年7月1日,新单位第一空间开门营业,位于长宁区定西路印象创意工厂三号楼4楼——即使迁址永嘉路已有不少时日,新单位创始人之一的刘研还是以极快的语速准确报出这个梦想起航的地址。经历了三年的摸爬滚打,用她的话来说“才刚缓过来劲儿。”

新单位的成立是为了创建协作式办公社群以建立一种全新的联合工作方式,当时在中国已经慢慢有一些人有这样的需求,一直活跃于新媒体行业的刘研开始思索着把这种想法落到实处。“ 我们想着不管有多少人需要,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往前推,即使这根本不是一个‘来钱’的产业。如果今后中国想要创新,我们觉得个人的力量特别重要。”正因如此,新单位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推动个人创作,不同领域的协作创作,以及信息分享。

其实这种联合办公的模式在国外已有一定规模,只是根本不盈利,国外的模式搬到中国会出现怎样的形态?没有人能确定。“很多国外的概念进入中国都会变,并且非盈利,在中国就更加无法参照了。”刘研及其团队在这三年中,从头开始进行实验,根据市场反馈设计出一套产品来适应中国市场。

“09年时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一开始我们觉得社群就是自我管理,每个人都是主人,也不用别人服务。”完全自助模式,人来了,自己找个凳子坐下,自己打印、复印。问题马上就出现了,大家不停地询问各个项目的负责人,但是压根儿就没人管。刘研笑言中国人还是讲究服务意识,即使到中国的老外也有这种服务意识。“因为其他地方都是有服务的,这儿没服务”。幸而刚开始老外居多,思维较为开放,尤其是美国人,有互帮互助精神。但是刘研坦言,如果按这种形式做下去一年就得死,根本做不起来。

为了让理想不被掐死在萌芽状态,刘研和她的伙伴们一直都在思考。“半年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搞些其他业务。想做猎头,太专业了没法做,想搞设计商店,4楼也没人来逛呀。”后来那些乱七八糟涌现出来的念头,都被一一否决了。“做一件事情,就要专注。不能为了让它存活就忘记我们的初衷。”冷静下来分析发现场地不合适,于是果断“搬家”。

因为概念的新颖,新单位团队需要不断解释什么叫“联合工作”,解释到不想再解释了,搬到新场地干脆在临街的一楼开了一个咖啡厅,营造出一种环境,大家进来之后坐下,看到职业各异的人共同在这个空间内办公,就能直观地感受这种氛围。“我们每天都在调整,这个地方是不是要隔一下,那个地方是不是应该放一个公告牌呀,我们的活动活动怎么才能不影响别人工作?观察大家都是怎么使用这个空间的,怎么进行交流的。”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有今天的新单位。现在,不少欧洲的年轻人会特地跑到新单位参观学习。“今天早晨法国雷诺设计中心的设计师到我们这来,就是为了感受这种社区的氛围。他们也想在公司实现共享、协作的氛围。其实你说谁学谁呢。现在我学了一下你,到时候你又学一下我。”沟通、交流、协作本就是新单位创立之本。

新概念:简单,自由,人脉

成功大多数时候都积累了无数的失败经历,虽然刘研并不认为新单位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状态。她笑称自己完成的《CO-WORKING MENU》就是一本沉痛的错误总结书,贡献出自己的经验,“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曾经犯过那么多的错误!不希望别人再犯同样的错误导致失败。”

一路走来,简单、自由、人脉——始终是新单位的核心概念。在这栋三十年代的老房子里,看着街上来往的市民,闻着“新咖啡”传出的阵阵香味,随意舒适地着装,仿佛离那些钢铁丛林中“上班族”的概念很遥远,反倒透着一种市井气息。这里更多的是简单、自由的办公环境,追求的则是智慧与灵感的碰撞。

然而新单位不止是一个舒适的办公场所,他所带来的核心价值则是紧密凝聚在这个社群中的人脉,人脉从何而来?分享。“并不是强迫分享。但你把自己释放得越多,让别人更多地了解你,机会也就越大。”新单位中一些成形的团队开始接一些大项目,他们非常希望和一些其他领域的小团队或者个人合作,比如做生活方式的希望接触社区媒体,社区媒体也希望有人给他做一些设计。“这些事情我希望每天都会发生,最好是用一种更简单直接的方式。大家不受空间的限制,国内国外也可以连接在一起。”

新顾问:“让会员彼此产生更大的价值,我们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社群本身产生很大的价值。”

新单位提供的咨询和链接平台称为新顾问(The Host),为来自不同行业和背景的专业人士公司提供创新项目的咨询与运营,并通过新单位社群不断发掘和链接创意,科技及社会创新领域的引领者。同时新顾问也就是新单位最核心的咨询服务。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范文3

暑假快到了,很多同学正在寻求暑假实习机会,但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今年的实习岗位大减,实习门槛提高,优质的实习岗位显得格外珍贵。

参加实习生招聘会,对日后的正式求职有着莫大的助益,至少可以让你熟悉求职流程,积累宝贵经验。或许,毕业求职时你会比其他人更快进入竞争状态,求职技巧将有助于自己把握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或许,到时你会发现寻找实习单位的过程其实就是正式求职的“演习”。当然,大家都想到中外名企实习,因为名牌效应可使履历表添上辉煌一笔,日后求职可就多了一个砝码。不过,有过经验教训的学子提出忠告:寻找实习单位时,千万不要只盯住大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往往是关注的焦点,选拔非常严格,非名校出身的人,能够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抢到名企岗位的机会微乎其微。与其押宝“金色履历”,不如集中精力寻找实实在在的能够学到职场技能的岗位。

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萧怀仁,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他说,当初看到招聘的实习岗位大多离不开营销、翻译、计算机一类,不外是产品推广、保险推销、促销导购、文员等,选择少,且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提供,与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理想目标有很大差距,“我一份简历都没投,我是冲着名企来的,袖珍单位不想去。”他把希望寄托在名企身上,简历是非名企不投,可结果总是失望。

1000:1,竞争之烈不输公务员考试

萧怀仁告诉记者,名企实习岗位的竞争之激烈“好像打仗一样”,即使你出身名门,挤入名企实习的难度也极大。

原来,名企在招募实习生时有三个共同点:一是青睐重点高校,如清华、北大、交大、复旦、中国科大等,以及一些与公司有稳定合作的定点高校,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广东工业大学等;二是全国布局,比如通用公司曾经派宣讲团在全国18所重点大学巡回演讲,欧莱雅每年推出多个商业策划大赛,通过海选、初赛、复赛、国内决赛和世界决赛来选拔优秀实习生;三是竞争激烈,比如中国移动、联想、Google、西门子、IBM、宝洁、Inter等公司的暑期实习生计划都制定严格的选拔程序,大学生必须参加车轮大战,层层闯关。大热名企开通网上申请后,公司网络很快就会塞车!跨国名企的1个实习岗位往往吸引1000人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输公务员考试。他说:“早在四五月间,不少同学就和我一样耗费大量精力闯名企,好像参加选秀一样,可还是被刷了下来,只有一两个幸运儿撞彩。”

后来,萧怀仁通过师兄的介绍,在一间外资汽车变速器OEM工厂的热处理车间找到了实习岗位,见识了大型先进的数控设备,感受到了严谨和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他觉得,这是适合工科生呆的地方,能学到十分具体的实操技术,毕业后“经验”就不会成为求职拦路虎了。他获知,近年在此实习的工科学生,约三分之一毕业后回流该厂,转正后月薪有3000多元。

如何奠定“眼高手不低”的本钱?

广工机械专业学生吴桐,曾在一间生产磁卡、条码、IC卡读写机的小型科技公司任机械工程师助理,见习职责是根据产品系统流程,运用AutoCAD软件设计制图。虽然实习时间只有短短一个多月,但他奠定了“眼高手不低”的本钱,使他毕业后正式求职时每次上机操作皆表现出色,得到了四个单位的入职通知。

吴桐说,大公司声望高,实习收获的“品牌效应”让人期待,但僧多粥少,你若非强手中的牛人,很难在竞争者中拔得头筹。他建议,大学生求职的短板是实操经验,既然名企岗位可遇不可求,不妨将目光转向那些在一个产品或一个领域做得很成功的中小型公司,用心学习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这对求职帮助极大。他报料,这类公司求贤若渴,其实待遇也很不错,不比那些名企差多少,而且往往会强调:如见习期间表现好,可转正!

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毕业生宋连山也有同感。他现是广汽发动机厂技术人员,毕业前曾在只有300多人的机密机床加工厂实习。他建议,大学生尤其是理科与工科学生,在寻找实习岗位时,工作性质应尽量和自己的职业目标挂钩,最好是纯技术性的,这样一来可以积累大学生最缺乏的实操经验,为职业生涯做好铺垫,二来可以增加实现“实习D毕业D获得OFFER”三级跳的可能性。小宋说,整理资料、打字、复印、类似端茶送水的室内“物流”和发送传真等简单实习,让人感觉像是服务生。这样的办公室实习虽然不累,但学不到一技之长,且浪费时间,不要也罢!许多学生一听说要进车间,马上联想动油污、轰鸣的机器、脏兮兮的工装。他们宁愿呆在有空调的办公室打杂,也不愿老老实实进车间学技术。其实,珠三角的许多现代中小型工厂,即使规模小,设备与流程也十分规范,获得了ISO认证,精密电子车间对环境的要求尤其严格,车间整洁明亮,不少技术岗位缺乏专门人才,“这是机会,师弟师妹不要放过。”

N 个途径,还是人脉最重要

萧、吴、宋三人都认为,因为胜算太低,非名校学生应避开热门的中外名企,把目标对准相对“冷门”的运营良好的中小型企业,同样可以学到很多可以使自己跨越“经验”这道门坎的技能。

三人都是通过同校师兄找到实习岗位。他们说,找实习机会有N 个途径,其中人脉最重要,多请教同专业的学长,应能找到不少线索。如果有中间人介绍最好,会有很多内部信息,比如说有些公司从来不招实习生,但季节性赶工需人手帮忙,这时人脉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事实上,用人单位普遍青睐熟人推荐的实习途径,因为可信度较高,人用起来放心。这种方式的成功率往往比网上寻找高得多,因为上网申请的人太多,好职位太少。如果真的遇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且深信该行业前景光明,那么别太在意实习待遇,学到了真本事才是最重要的。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范文4

北漂拾荒:

在善变中坚持积累

来北京之前,小刀是个地地道道的外省青年,父亲是煤矿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那时候他还不叫小刀,叫乔守民。

1998年,他怀揣着东拼西凑借来的400元钱只身来到北京,甚至连行李都没有。一开始的时候,他睡过公园,后来当焊工,住的地方四处漏风,冬天没享受过暖气。每次在户外干活时,透过玻璃窗看着在屋子里工作的人,他开始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坐在里面。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开始“偷学”技术。他和玻璃窗里的老板说要做设计,不要工资,条件是在公司学电脑,晚上留宿在里面。他做到了,从坐在办公室学做设计开始,他就一直坐在了里面,虽然睡觉用的枕头是书,被子是486电脑的桌布。这段最艰难的经历,小刀不愿意多讲,他说:“我不喜欢悲苦励志,要说吃苦,谁没吃过苦呢?”

这种农民勤勉质朴的本色和谦卑的心态,为他赢得机遇,也帮助他建立了良好的人缘。1999年在网络公司,他开始拿3000元的月薪,2002年网络公司倒闭,老板用低廉的价格把所有的设备都给了他,靠着这些设备,他开始租写字楼,接活挣钱。然而,本以为已经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的小刀,还没开始好好享受成功的,2003年便突然遭遇破产。现在回忆起这些,他没有遗憾:“人只有在跌入低谷时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

既然一无所有,只能重新开始,他成了乔西,在北京城四处溜达,开始去垃圾场或废品回收站拣垃圾,为什么要拣垃圾?乔西说:“很简单,就是因为没钱,所以做什么都不能花钱,而且一定要快,因为奔三了,80后也兴起了,真的来不及了。”他用那双机敏雪亮的眼睛四处寻觅,在他眼里,丑与美没有绝对的界限,通过他灵巧的双手,丑的可以变美,废物亦是宝贝。他把这些捡来的杂物堆在租来的地下室里,称之为素材,巧妙利用这些素材可以做成道具,可以做绘画,摆两个灯就可以搞摄影,他还成功地制造出制版机、烘箱、网印机等各种器材设备。这个集设计、生产、制造、聚会、展示多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工作室开始初具规模,“乔西的店”就这样诞生了,乔西由此变成了设计师乔小刀。聊起这些垃圾,小刀忍不住炫耀起自己的一件作品:“你看这个就是捡来的一个破打字机和一个电熨斗焊在一起,周身给它涂上黄颜色,锈迹全不见了,张牙舞爪的。我初期搞艺术的灵感都来源于这些捡来的宝贝。”在这个半地下室两年的时间,成了他一个人的狂欢。

通过不断积累素材,积累想法,2005年小刀开始写诗歌、做杂志。他给杂志命名为《月经》――记录每个月经历的事情,简单直白。他的诗集《指甲里的泥哇哇》刚开始并不受欢迎,他便寻思着改变,改变大小,改变表现方式,“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想法,关键是付诸实践;当然,钱还是不够的。”为了节约成本,他颠覆传统纸质印刷,改用以帆布做载体的丝网印刷,小刀侃侃道来:“形式的载体很重要,好的素材要放在有质地的载体上,我的杂志有原始的质感,很多人喜欢它就是奔着形式来的。”小刀把多年的思考、积累都装进了这个帆布本子里,打包成一件成品,思想终于变成价值得以体现。

《月经》没有投入任何广告费用,仅仅依靠网络发帖和熟人的传播,用很粗糙的帆布打印自己的诗,杂志成为了纯手工的艺术品。后来这本杂志,竟被邀请去欧洲参加了先锋展。小刀回忆:“在设计生涯中,这个杂志最成功。但没有一件事情不是靠着之前的积累来的。”

音乐突破:

野路子上也有花香满径

这个大龄青年并没有就此止步,毕竟做杂志只是几千人在关注,为了用最快的方法让大家认识自己,不懂乐谱的他居然也学人家开始搞音乐。为了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成本,他找来8岁的侄女乔木楠,和她组建乐队,叔侄俩配合得很有默契。他要拍MV,一个三脚架,一个相机,自己摆pose,再请朋友剪辑就可以完工;他要出专辑,唯一花钱的是光盘;再动员家人用缝纫机来装订麻布封套;他要做宣传,将海报缩小到A4的纸张,500元可以印好几千张,到北京各大校园到处张贴,他说:“这样节约又环保,谁让咱是农民出身呢!那就得用最省钱的办法去处理。” 这种表面貌似漫不经心的轻描淡写,却蕴含着小刀智慧的营销策略。他说:“人在每个阶段要充分认清自己,当人脉与技能都达不到的时候就不要妄想,唱歌虽然不是我的强项,但是要看方法,认清自己,找准参照物,我的歌就是唱给不懂音乐的人听的。”小刀给组合起了个很文艺的名字“大乔小乔”,他们的唱片名为《消失的光年》,唱得能让你回忆起曾经的星辰月光,回忆起消失在心中的光年。

大乔小乔刚出道的时候,给“二手玫瑰”做暖场,别人很摇滚,他们很素,一把破吉他,叔侄俩孤零零地站在台上,但谁也没想到,小乔的童声天籁竟然与大乔的沧桑低吟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下子就这样火了!2007年7月12日晚,《消失的光年》首发式会场居然涌进了1000多人:“我们是自成风格自成派系,虽然走的是野路子,但前提是认清自己,找适合自己的路走,而且我们走的全是捷径。”

虽说是捷径,其实从2004年小刀还住在地下室时,就从旧货市场廉价淘来二手的吉他,开始向身边的朋友“偷学”调弦、古筝,甚至还弹断过指甲,所谓的“偷”,乔西开心地说:“就是不交学费,像小偷一样去偷学别人的知识是最快乐的,因为是零成本地去干大事情。”

小刀把以前捡垃圾、积累素材的那段时光看作是播种,现在回头望去,来时的路上已经花香满径。

品牌提升:

以微薄之盐尽微薄之力

随着音乐上的成功,小刀在圈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7年开始,乔小刀开始重操旧业,做设计,策划,搭建平台,拓展,“微薄之盐”这个品牌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所谓微薄之盐,小刀解释道:“盐,是力量。微薄之盐就是微薄之力。”很明显,他是要将这个牌子打造成包容无限、非营利的公益组织。同时,他又通过商业合作创办了“微薄之盐”酒吧,既能赢利,也能为有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无偿提供展示的平台和锻炼机会,低成本快速实现梦想。小刀帮人不是纯粹江湖义气,他有自己的标准:“我不帮图名图利的人,不帮有合约的人,不帮陌生人,只帮坚持音乐在十年以上,认识四年以上的老朋友。”

对于被媒体扣上的社会企业家的角色,他依旧谦卑地轻描淡写:“我充其量是个农民。鼓励别人,等于鼓励自己,有舍才有得。"

微博之盐要发展,如何提升品牌?小刀的理论是建立人脉――“在中国做事就要靠朋友,靠不断累积人脉,这是大方向的指导方针,具体到操作上就是跨到各种行业,用朋友带朋友滚雪球的方式,结成一张大网。”人缘极好的小刀小声地说:“我从不挣朋友的钱,朋友来了都会在我这里吃饭,但我挣的是朋友的朋友的钱。”

从2008年1月1日开始,他通过做展览为“微薄之盐”的宣传做铺垫,一年200多场巡回演出,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到各大高校做讲座,与年轻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实战经验。这就是小刀的另一个理论:做什么先做数量,数量积累了,口碑自然也就出来了。他告诉在校的学生从大一起就要开始偷学技术,开始积累素材:“站在高高的垃圾堆上,成功就看你敢不敢跳下去。要学会没有方向地积累,有方向地筛选。素材将是你应对突发事件时不慌的底限。”“要学会在变化中坚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我,在时代进步里怀旧,在先锋思想里沉重,不断挑战尝试做一个不是你自己的人,你会发现你有无限的潜能。”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范文5

Benedicte是位法国人,她在时尚圈已工作三十年之久。因为丈夫从事国际红十字会需要驻华工作,两年前她们一家四口搬进了北京永安里处的外交公寓。从此,她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北京,初次见Benedicte就是在北京大学生时装周新人奖大赛a的后台。她很喜欢我朋友的设计,于是与我聊了起来。到现在我们建立了小半年的友谊,经常一起出席时尚品牌活动。这次采访她,Benedicte很大方的邀请我去她家做客,酣畅淋漓的聊了一个下午。

她的家与我想象中的一样,整洁富有艺术感,每一处细节都是经过设计的。整体格调偏极简主义的欧式风格,以传统中国风点缀。她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放置了一个高约五尺的老中药橱柜,斑驳的纹理上看似已有些年头,沙发上的靠枕图案都是来自民间工艺手绘,加上各式传统民族拼布刺绣的工艺品……她很得意的告诉我这都是自己淘来的,她真的很宝贝这些中国“古董”艺术品。

时尚圈前辈

Benedicte是个十分有趣的人,在我的众多法国朋友里,她是表情最丰富的那个。她是时尚圈的资历前辈,对我这种后生,也是各种夸张的鬼马表情和丰富的四肢语言,她不摆姿态,随和幽默。也许就是这可爱的开朗性格让她在圈内拥有了好人缘。

三十年前她在法国Studio Bercot大学学习,当时Karl Lagerfeld还是一个胖子,她只有18岁。Benedicte很荣幸的进入了当年与YSL齐名的时装品牌Azzedine Alaia实习,那一年的实习近距离接触了许多例如Grace Jones、Linda Spierings等红极一时的名模,也参与过秀场制作。当年因为胶片很贵,很难找到拍后台的摄影师,还是实习生的Benedicte成为了1984年唯一对Alaia大秀后台实况记录的人。时隔三十年后,她把珍藏多年的照片拿出来翻拍放进博客,这两大本厚厚的册子承载了太多太多。因为她是Alaia工作室唯一会说英语的人,工作成绩又相当突出,一年半后便去了纽约,在纽约一呆便是15年。这期间她负责Fendi与Anna Molinary美国市场的销售工作,从而开拓了美国时尚圈人脉,然后又转战伦敦,为伦敦时装周工作了六年。她说很有幸当年获得英国政府BFC(British Fashion Council)支持,她成为了许多年轻设计师的导师,运用自己的人脉引导买手扶持这些新人。她将欧洲与美国的时装市场形成一张网,朋友圈越来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响,她享受其中。Benedicte是个十足工作狂,当年巴塞罗那、巴西也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为了跨国工作,那十年期间每周能飞上两三次,即使怀孕挺着大肚子也没懈怠。

北京很时髦

她说她爱法国,那是她永远的家,也爱中国,因为来到北京后颠覆了她的观念,一切都令他感到“Amazing”。Benedicte的表弟是某奢侈品牌的高层,对于她来中国很不屑,和大部分欧洲人一样,认为中国人特别不时髦,是糟蹋奢侈品艺术的土豪,Benedicte不好意思的告诉我其实最初她也是这么想的。但当她到北京以后发现并不是这样,北京比欧洲酷,街上的女孩虽然并不懂得最优雅的搭配,但穿的很有自己的想法,进入过Benedicte镜头的都是富有创造力的搭配。于是,她在中国的VOGUE时尚网开了博客,在法国世界报Le Monde上开设专栏,随时记录北京街头的潮流倩影。有趣的是,她为自己的博客取名:“fearless in Beijing(无畏的北京)”,表达北京无惧流言蜚语,北京姑娘很会穿也很敢穿,以此试图改变欧洲人闭塞的观念。现在,她是法国多家奢侈品牌高层重新认识北京的纽带。

专注北京的时尚博主

现在Benedicte已年近五十,作为称职的母亲她把生活重心放在一双儿女身上,闲暇时间把精力放在经营博客上。她很喜欢时尚触角敏感、视角独特的博主,因为他们的视野更远,分析的更透彻,她讨厌自拍炫富的名媛博主,枯燥无味。点进她的博客,的确博客内容丰富有趣。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范文6

阿强觉得卖特产是个商机呀,同时他做办公室主任也做烦了,人到中年,不博一把一辈子就这样了,于是他痛下决心,从单位内退,专心开起他的四川特产店。

特产店分景区店,商圈店和社区店,阿强呢一开始不敢一下子把摊子搞太大,选了一个大型的居民区,开了一个70平方米左右的四川特产店。

可是等到阿强把店开出来的时候,他原来认识的一些国企朋友都不敢要货了呢,后来一问同行,才知道整个特产行业团购大幅下滑,商务礼品需求也减少很多。如今送礼的少了,公款买特产的更少了,阿强传统的人脉资源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咋办?阿强决定迎接市场的洗礼,一切从市场出发。他出了这么几招,把特产店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70平方米特产店,2014年3月到2015年2月过年,赚了100多万元!

第1招果断改变特产店的品类组合

原来的品类主要是送礼需求的,有茶叶、酒水、腊肉香肠、张飞牛肉、豆干、何首乌等等,全是四川的名优特产;现在增加了日常需要的卤味,还卖青海特有的老酸奶呢,还有农副产品,例如土鸡蛋、野生木耳等干货,这些品类都是小区居民日常所需要的。

第2招天天促销

原来也搞促销,但是都是特产打个折,办个会员卡优惠,现在搞日常品类促销,例如四川名鸡剑门关土鸡,卤煮后38块一只,这样吸引很多社区居民来抢购,阿强卖这个鸡也就保个本,但是带动了店里其他日常品类的销售。

第3招会员特惠制

办1000送200,而且还享受每日特价,就是说每天特价的量是有限的,会员优先,例如那个38块的卤煮剑门关土鸡,也许今天就198只,会员先可以电话订购抢先得!这一招基本把小区的会员家庭送礼的需求全部搞定,因为你在我这店里有钱存着呢,你要送礼那是不可能去别的地方买滴,而且我这东西还便宜呢!

第4招朋友圈活动扩展商圈

虽然店开在小区,但是光做一个小区的生意那是不够的,咋办?阿强设计了一个喊朋友送特产的活动,喊的朋友帮你点赞的越多,排前10名的都有免费大奖,那些参与的朋友也可以到店领取3个土鸡蛋滴。这个活动通过口碑传播,以及朋友圈的传播,一下子扩展了很多销量。

第5招外地客户私人定制

针对阿强做办公室主任积累的客户资源,阿强推出来私人定制服务,就是帮远方的朋友定制各种礼品,也可以帮远方的朋友直接把货发给朋友的朋友,1年下来,这样定制服务赚了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