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小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私立小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私立小学

私立小学范文1

本文不拘泥于某一个国家和地区,而是力图从世界背景看私立小学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并尽可能地依据具体数据来说明观点,从而鲜明地区别于我国很多学者在介绍外国私立教育时所常用的定性方法。

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为教育决策提供些许相关决策支持材料。1997年10月开始实施的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这句话既明确了国家政府对我国民办学校给予鼓励和支持的良好愿望,也对民办学校的“补充”功能作出了原则性的规范。然而,这里的“补充”是维持民办学校现有办学规模的补充,还是允许其适度发展的补充,尚无明确说明,只能等待《条例》的“实施细则”来作出规定。而本文可作为“实施细则”的一个小小的注脚,因为我国民办学校规模的预测和确定,不能完全忽视国外相关领域的实践、发展和经验。

本文数据全部取自于《世界教育报告》里的有效数据。所谓“有效数据”,就是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既有八十年代的数据,也有九十年代的数据。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一个时期的数据,则不在选择之列,因为无法作前后对比。在这一原则下,笔者选择了9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初等教育的数据和7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中等教育的数据。数据均为同一个指标,即私立学校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通过对这个比值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将得出几点结论,并将结论作浅近的定性分析。

二、98国私立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1)本表依据的是1980年至1992年间私立初等教育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值的变化情况,例如美国,1980年的比值为11%,而1992年的比值为10%,其变化特征为下降,尽管下降幅度很小。

(2)在98个国家和地区中,私立初等教育覆盖的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国家和地区有53个,占54%;有所下降约有28个,占28.6%,而没有变化的有17个,占17.3%。

(3)表明:国外的私立初等教育,尽管在各国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但发展和上升的势头是明显的。

释读和分析:

(1)表明:私立初等教育规模在0~4%之间的有26个国家,占26.5%;在5~9%之间的有17个国家,占17.3%;在10~24%之间的有34个国家,占34.7%;在25~49%之间的有11个国家,占11.2%;在50%以上的国家有10个,占10.2%。

(2)比值在25%以内的国家有77个,占78.6%;在50%以内的国家共88个,占89.8%;

(3)由(1)和(2)可以得知,大多数国家的私立初等教育规模都在25%以内,因而只能是公立初等教育的某种补充。

三、78国私立中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1)依据的是1980年至1992年间私立中等教育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值的变化情况,例如比利时,1980年的比值为64%,1992年的比值为66%,其变化特征为增加或上升。

(2)在78个国家和地区中,私立中等教育覆盖的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国家和地区有42个,占53.8%;有所下降的有31个,占37.9%;未发生变化的有5个,占6.4%。

(3)私立中等教育,就全球范围而言,上升势头是明显的。

(1)博茨瓦纳的私立中等教育增幅最大,上升了31个百分点;加篷的降幅最大,下降了26个百分点。

(2)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9个国家;降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4个国家,升降幅度最大的国家,其升降幅度全部在5个百分点之上;如果与表2相比,则可发现私立中等教育的变化幅度大于私立初等教育。

(3)就地区分布而言,升降幅剧烈的国家和地区多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发达国家基本不在此列。

(1)在比值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除孟加拉国、斐济和毛里求斯以外,其它国家的比值均有上升。

(2)在比值排名倒数前10位的国家中,除斯里兰卡和希腊未发生变化外,其它国家的比值也都有所上升。

(3)从表7与表3的比较中可以发现:私立中等教育相比于私立初等教育,发展的势头更为明显一些,例如就比值排名第10位的数字而言,私立初等教育由1980年的55%下降到52%;而私立中等教育同期则由48%上升到62%。

(1)私立中等教育规模在0~4%之间的有7个国家,约占9%;在5~9%之间的,有14个国家,占17.9%;在10~24%之间的,有26个国家,占33.3%;在25~49%之间的,有19个国家,占24.4%;占50%以上的国家有12个,占15.4%。

(2)如表8所示,比值在50%以内的国家,占84.6%,而在其中,比值在5~49%之间的国家有40个,居三分之二多。

(3)如果按照10个百分点划段,那么则发现:10%以内的,有23个国家;11~20%之间的,有17个国家;在21~30%之间的,有12个国家;换言之,多数国家的私立中等教育规模在30%以下。

(4)可以发现:多数国家,私立中等教育的规模要大于私立初等教育的规模,因为私立初等教育规模在25%以上的国家,仅占21.4%;而私立中等教育规模超过25%的国家,约占40%。

四、结语

自1980年至1992年,私立初等教育规模有所下降的国家和地区有28个,占98国的28.6%,私立中等教育规模有所下降的国家和地区共31个,占78国的40%弱。由此我们可从反方向得出:世界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明显的。私立中小学教育继战后初期的大发展而曾出现较为严重的下滑,那么为什么八十年代以来能够出现这种反弹呢?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增加教育服务的品种,扩大家长和学生的选择。而选择的背景,自然是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的反映,以及人们对公立教育信心的不断下降。因此,鼓励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成为不少国家的共识,这里的鼓励不是以牺牲公立教育为代价,而是尽可能的创造适度竞争的氛围,以带动公私立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如果说传统上私立教育的发展往往是与宗教因素、个人行为相关更多的话,那么这个时期政府行为的日益凸现则是其突出的特点。

(1)智利的私立初等教育增幅最大,上升了20个百分点;格林纳达私立初等教育的降幅最大,下降了84个百分点。

(2)在变化最为剧烈的国家和地区中,增幅在7个百分点之上的有8个,降幅在7个百分点之上的仅有3个。

(3)增减幅在5个百分点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5个,占98国的15.3%,说明多数国家的增减幅在5个百分点之内,私立初等教育变化的相对平稳是明显的。

(4)就地区分布而言,增降幅较为剧烈的国家和地区多在非洲、拉丁洲和亚洲,很少出现在欧洲(东欧除外)和北美洲,说明这些地区的私立教育发展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不大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公私立初等教育的平衡已基本形成。

(1)本表的两组比值代表了两个极端,虽然就统计而言,它们都不在常态分布范围之里,但12年间未出现较大的起伏,也可能暗示出私立初等教育机构与其环境已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契合。

(2)这些国家的比值,无论是特殊的高,还是特别的低,绝大多数都有程度不同的上升,尽管上升的幅度多数在两个百分点之内。

私立小学范文2

其实私立学校并不象人们想象中那样,都是收费昂贵,教、学、居、娱乐等各方面条件优越。有一类私立学校,如北京正则中学,招生纳入全市招生计划,择优录龋费用是普通工薪阶层也基本能负担得起的:每一学年收取学费108元,杂费400元。除老师90%有高级职称之外,其它条件与普通中学相仿。另一类私立学校,也就是所谓的“贵族学校”,收费可说是十分昂贵。私立住宿制学校如都江堰市的光亚小学,除入校时每个学生缴纳1.8万元建校集资费外,每学年还要收取4200元的学费及生活费。而进入北京第一所私立学校京华小学的学生,则需缴纳3万元建校集资费和每学年1.4万元的学费及生活费。收费不可说不高,但相对而言,这类学校的教学条件也都相当优越,开设有钢琴、电脑、书法等课程。有些学校还对教师的公共外语、计算机水平进行严格考查,并要求教师在教学区和生活区都能够以外语对话,以营造一个学习外语的良好氛围。

同公办学校相比,私立学校的收费是相当高的。这是因为:一、私立学校需自筹资金建校,没有国家的拨款;

二、它的支出大,初购买桌椅、电脑、乐器及床铺等等,还要高薪聘请一流的教师任教。目前私立学校的资金,除了收取学生的费用之外,主要来源于国内外人士捐款。尽管私立学校收费很高,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仍趋之若鹜,报名者大大超过学校的预定额。如今年正则中学打算招收105名计划内学生、75名计划外学生,可仅最近几星期打电话咨询、表示有兴趣的人已逾500。一位在外国驻京办事处任职的女士打算过段时间把孩子送入私立小学。她说:“孩子小,我们工作都忙,没有时间管他,请家庭教师又怕孩子从小离群,原本还想着等他大些就送他去外国读书,现在有了条件好的学校,也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全面细致的管理、雄厚的师资力量、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这些无一不是吸引众多家长的原因。

会培养出小贵族吗?这是世人最担心的。近两年来出现的私立学校目的仅处于发展阶段。然而源源不断产生的私立学校使我们不难看出,从幼儿园到大学,私立学校在城市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仅在孩子的小学教育上就花数万元钱将不再是新鲜事。但是,有些数字的对比不能不让人有所感触。同样是基础的小学教育,在“贵族”学校一个孩子一学年的费用需一万多元。而在贫困地区40元钱便足够一学年的学杂费,可即使是这样,仍有大量的孩子因贫困失学。为此,有人疑惑:购物可以有精品屋,吃饭可以有高档饭店,但学校是造就人才的殿堂,却如此趋向贵族化是否合适?

有人担忧私立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青少年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优越的教学、生活条件会不会滋生助长等级观念呢?北京实验中学的单大钊老师指出:“学校首先是教育学生做人,私立学校在这一方面没有标准,没有可信度,不知道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底会是怎样?”

对这些担忧和疑问,京华小学的校长刘利全认为他的学校只打算给学生提供优良的教学条件,而不是让学生生活在宾馆式的宿舍里,不会像某些学校那样在宿舍里备什么席梦思、浴间齐全的高级设施。作为中央广播电台的记者、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郭宏宪认为私立学校的成立是社会的一个进步,让少数大款把钱花在教育上比用几十万买条狗玩儿要强得多。再者这也有利于培养一批尖子人才,日后的大款如果是掌握实用的文化科学知识、善于经营自己事业和具有文雅持重风度的绅士淑女,他们的整个素质提高了,会再把资金投入到教育中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培养有赖于学校的抓紧,与社会的风气等等方面也很有关系。

面对私立学校的纷纷成立,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马东杰认为私立学校利远远大于弊。她说:“首先是国家有利,打个比方,如果10个人上私立学校,国家就可以把原来100人的教育经费用到90人身上,教育经费的紧张就可以有所和缓,国家也能有更多的钱用于公立学校设施的建设。对孩子来说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学校的良好环境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至于等级观念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私立学校有可能助长,但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这些观念并不是说你进了学校就会产生,不进学校就不会有。因为私立学校即使不产生,大款也仍然存在。”

私立小学范文3

1、双窖镇中心小学: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二八五乡道附近。

2、阳东广雅中学: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广雅路二百六十八号。

3、阳东树人中英文实验学校: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合山镇李祺路二中路口。

4、八甲镇乔连小学: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八甲镇乔连村。

5、阳东外国语学校:广东省阳江市北惯镇三二五国道。

6、阳江武术学校: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金山路。

7、三甲镇古山小学: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二六六乡道西五十米。

8、阳江市实验学校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东门路五十六号。

9、潭水竹塘小学:广东省阳春市潭水镇竹塘村。

私立小学范文4

面相差无几,不过从整体表现来看,私校还是领先公校10到20个百分点。

美国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目前正陆续收到所报考常春藤或其他名牌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如

果接到的是厚厚的信封,可能是录取通知书,加上奖学金,或助学金的申请材料;如果

收到的信是薄薄的,多半得到的是被拒绝的通知。

对那些一心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名牌大学的家长来说,再高的代价也不算高。当美国婴

儿潮一代人的孩子到了上大学的年龄时,升学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许多私校学费两万*

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是进入名牌大学的最佳保证。而这些私校的学费已经

涨到了历史最高纪录。现在私校学费2万美金一年是平常事,名气响点儿的那几所私

校,通常达到2万5。

但是,最昂贵的私校是否就真的比学费便宜些的竞争对手更物有所值呢?同最成功的公

立学校相比,这些最昂贵的私校表现又如何呢?

*华尔街日报调查*

华尔街日报最近以“名校录取的代价”为题进行了一项调查。选择了10所名牌大学,其

中7所为常春藤大学,它们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达特茅斯、宾夕法尼亚大学、布

朗大学和康乃尔大学,以及波莫纳学院、芝加哥大学和杜克大学。

华尔街日报说,他们无法获得8所常春藤大学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和西部最知名的斯坦

福大学2003年的入学名单,因此哥大告缺,并以西部另一所对SAT分数要求相仿的波莫

纳学院代之。

接受调查的高中学校以毕业班人数超过50、并有20个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了这10所学校为

对象。因此就没有包括那些小班制的精英私校。调查对大约11,000名2003年应届毕业生

所在的130所母校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若以进入这十所名牌大学的百分比高低为序,

名列第一的是位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私校圣安学校。该校2003年毕业班共74人中30人进

入了那十所名牌大学,比率高达百分之41。入学率最高的公立学校是纽约市的亨特学院

高中,免收学费,入学率为28%。前75名中学费最高的私校是新罕布什尔州的圣派克学

校,学费为31,125美元,入学率同亨特学院高中一样为28%。该校是总统候选人

克里的母校。

*昂贵私校物有所值*

以入学百分比高低为序,前32名中,除了亨特学院高中名列第9外,全部是学费在2万到

2万5上下的私校。从华尔街日报调查列出的75所学校排名中看,自第32名以下直到第75

名的后半段,除了其中有6所为私校,其余全部是免学费的公校,它们的入学率高至

18%, 低及3%不等。

由此看出,私立学校收取昂贵学费是有其通往名牌大学的价值所在,毕竟私校进入名牌

大学的比率整体上绝对高于公立学校。

*学费不一定和升学率成正比*

学费的贵贱也并不绝对反映了私校入学率的高低。华尔街日报列出了前十名“物有所

值”私校的名单,也就是说以学费与入学率之比最高为标准。拔头筹的仍然是圣安学

校,该校2003年的学费为20,500美元,入学率为41%;第十名是北卡州的Durham

Academy,2003年学费为14600美元,入学率为22%。

在公校进入十所名牌大学中名列前茅的,除了第一名的亨特学院高中,第二是维吉尼亚

洲的杰佛逊科学与技术高中,2003年毕业班人数401人,74人进入十所名校,占18%。纽约市的史岱文森高中名列第三,2003年毕业班共719人,119人进入了十所名校,入学率为17%。

*亨特学院高中好中选优*

丁宇宁是总部在纽约的金融公司Marsh的风险管理技术工程师。他说,在纽约,每年被

亨特学院高中录取的比率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公立小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他回忆说,

他儿子丁家坤是2002年考入亨特学院高中的。报考亨特高中首先必须在5年级的全市统

考中名列前茅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取得资格,然后要在3000多名竞争者中成为最后被录

取的200名优胜者之一,确实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难事。

丁宇宁:他们学校那一年好像是有11个人有资格去考,毕业班总共是四个班,大概是

100个人左右,录取了两个。

丁宇宁说,亨特高中经费主要从市立大学系统拨出,因此近年来一直面临经费短缺的状

况,家长会经常要求家长为学校的维修和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捐赠。

丁宇宁:所以说亨特学校的经费是非常的紧张,以至于经常要家长出钱出力,捐款。

*华人送子女进最好的公校*

华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常常可以从他们对子女进入美国名牌大学的期待上看出。但

是他们一般不倾向于把子女送入私立学校就读。他们宁可搬迁到房地产税昂贵,因而教

育条件比较优越的所谓“好学区”,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公立学校就读。

*钱少也能上哈佛*

纽约世界日报顾问孟玄,1986年获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录取为一年研究员,后来他

的两个在公立高中毕业的女儿先后以全校第一、第二的优异成绩被哈佛录取。孟玄说,

当时他们的经济条件怎么供得起学费加住宿一个人要3到4万美金的费用。

孟玄:可是我把我交税的记录移交给他以后,她当年只要付6千到7千块钱,他说你们家

还要活啊。他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收了你,绝对不要有任何担心你的钱。只要你学业可

以的话。

孟玄表示,哈佛基金大部分都是校友的捐赠。哈佛大学,通过助学金不仅网罗了优秀人

才,同时也要使受益人懂得感恩。他的女儿们就说,只要有能力,未来不管挣多少钱,

私立小学范文5

中小学择校影响对策文献

一、择校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1、择校内涵

择校是指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或者家长对其子女就读的学校的一种主动选择性的行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具体是指家长放弃义务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为了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是学生选择学校的目的,进而增强自身全面发展,使自己将来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

2、择校的表现形式

从现实看,在我国现阶段,人们教育选择行为(择校)的主要手段是;考分划线、行政命令和货币交易。具体表现为1.优录:该入学方式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目标学校直接进行入学承诺的一种入学方式。2.推优:按照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考试取得的成绩,如果成绩靠前可以推荐到当地的名校。3.特长生:如果学生有艺术、体育、科学特长,并且比较突出,可以申请学校的特长生。4.入学考试:每年学校都会举行招生考试来选取合格的学生入学。5.共建:家长所在的单位与某些名校有共建关系,或者家长有某些关系能保证孩子进入某所学校。6.摇号:对于一些热门的学校因为择校报名的人太多招生名额有限,为了体现一种公平、公正的原则,实施摇号来决定哪些学生可以择校上学。

二、择校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自1993年以来,大中城市的“择校”潮一浪高过一浪。愈演愈烈的择校潮甚至培育了一个很不规范的“地下教育市场”。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三、择校的原因

1、家长对教育的期待值越来越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受教育水平与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相联系,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中小学教育,进而获得高层教育。因此,对教育的需求及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2、校际差距普遍存在

当前校际差距的存在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校际差距是指同一类教育中同一层次学校间的差距。在我国,同一地区中校际差距非常明显,据资料显示,目前在大部分城市中薄弱学校在20%-30%之间,有的甚至达到40%。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推行不合理教育政策造成的,尤其是以往实行的重点学校政策。

3、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

在我国教育资源普遍短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教育经费在各个学校分配的也很不合理,在政府无法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不足只能靠私人成本补偿,而对于择校生,学校通常要收取计划内学生6-8倍的学费,而且重点学校的计划内学生和择校生各占一半,有的甚至择校生超过了计划内学生数。

四、现阶段中小学择校问题的对策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国城市中小学校择校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而治理择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针对这一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对策:

1、大力改造和扶助薄弱学校

只有使薄弱学校发展起来,才能让所有学校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各地方政府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辅助薄弱学校上。除了要加强硬件的投入外,还需要优化其内部环境,重视软件。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和师资水平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对薄弱学校来说,生源是基础,校长是关键,师资是根本。

2、优化教育配置,消除教育不平等

国家必须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教育经费不采用地方划拨的形式,可以根据学校注册入学的学生人数而定,对各学校平等投资,以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流动的可能性,使学生不受家庭背景、居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接受同等优质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3、支持民办教育,以市场促发展

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应该在鼓励的同时加以规范和支持。民办教育长期以来只是作为公立学校的补充而存在的,使其无法与公立学校进行公平竞争,也导致了公立学校对教育的长期垄断,因此民办教育收到了很大的制约,造成了义务教育的失衡。所以,政府应对民办教育负有更多的支持。同时,以法律形式赋予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同等地位,使二者公平竞争。

4、调整认识政策,吸引教师向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流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人才可以自由流动,择校问题也越演越烈。国家可运用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标准,校际间平等分配职称指标,评聘分离的办法。引导重点学校的优秀师资向普通学校流动,用师资相对均衡分布的办法缓解中小学择校的社会矛盾。参考文献:

[1]王凌郝,高英彤.中小学择校印发的相关法律问题及思考.中小学教育,2001(5).

私立小学范文6

一、搞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要明确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由培养目标决定。一般而言,教学目的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达到塑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把课堂教学仅仅作为传授知识的平台,是达不到培养目标的。当然,具体到每一门课程,也要明确其具体的教学目的。如基本原理概论课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的基本观点,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二、搞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要明确教学对象

搞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要了解“思政课”教育的对象,增强“思政课”的专业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目前,高校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强,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思政课”与自己的专业差距太远,容易造成“思政课”的“无用论”。教师应当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也不能忽视大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自学能力以及思维敏捷、勇于探索的特点。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便于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唤起学生的思考,即使传递的知识再多,运用的教学手段再先进,也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基于大学生的实际,立足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也是衡量“思政课”课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效的尺度。

三、搞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要按精讲的原则备好“思政课”

思政课理论课堂教学的学时被削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思政课按大纲进行教学已经基本无法实现,所以,必须按精讲的原则备好课。备课是讲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精讲的前提和基础。精讲有助于学生接受精华的东西,也能给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精讲,应在教学中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突出重点,给学生以要领的问题。比如基本原理课程涵盖了三大部分,而学校安排的理论课只有32个学时,想要面面俱到肯定不可能。所以,在课堂讲授中必须突出重点,当然,突出重点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通过知识梳理,便于学生抓住要领。二是讲透难点,扫除学生学习的障碍。教学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可以掌握的,有些内容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比如“哲学”部分,所以,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平均用力,而应在讲透哲学知识上下功夫。三是引进新成果,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把新的科研成果都吸收进来。教师在教学中引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讲课的深度,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搞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要学会“讲”好“思政课”

上一篇小学生守则

下一篇职称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