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若为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若为王范文1
2、我酷,所以撩妹。
3、善良没用,你得漂亮。
4、命由我,不由天。
5、喜欢什么,败给什么。
6、情已逝,泪已干。
7、老师太丑不想上学。
8、辣条配酒我配手机。
我若为王范文2
凡高用他超自然的想像力,成功的缔造了梦想《向日葵》。而我们亦然如此。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梦想的缔造者!从呱呱坠地,就开始了梦想雏形的缔造。虽然我们还未分清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的存在与区别,我们依然在缔造,依然在自己能想像的空间,勾勒线条。直到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处于怎样的环境,需要什么,主观意识形态与客观意识形态在不停的鞭笞我们前进。我们依然认为自己所缔造的梦想就是现实。
倘若我们没有了梦想的缔造能力,那么我们生存的空间就会萎缩致一个畸形的扭曲点。在这个扭曲点之后,我们的人生将扭曲。若是在这个扭曲点,我们从新缔造了梦想,或者恢复了缔造的能力,就如在茫茫的戈壁中,或在大洋之中见到了海市蜃楼,见到了绿洲。喜悦,希望同时激荡我们濒临死亡边缘的心。这时燃烧的不是一个终极的点,而是从未有过的开始。若是,永恒相信这是真的。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见到绿洲和灯塔的。
“梦想”是飘渺的,似乎只能存在我们有意识的想像空间中。而且,梦想总在大多时候,是与现实冲突的。这在我二十岁之后这几年感慨泼多。梦想总是与现实大相径庭,差之千里。在茂盛的青春年代,抬头仰望,梦想摇摇欲坠的挂在遥远的云端。遥不可及的梦想,和无情的现实。鞭笞着我们逐渐成熟的心,让鼎盛的青春处于低谷。“我若为王,却终不为王”的愤世感慨尤然而生。
抬头,明月不见,低头流水无声。一片黄叶飞离枝头。谁又能将新芽待发,百花齐放,春意盎然的春天,从悲凉,寂静的深秋带回呢?面对将至的寒冬厉雪,我们不勉会叹惜“扬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已何渐。”摆了。
我曾这样想过,如陶潜“归隐”。当我收拾好“心情”,准备归隐“南山”,却发现“胜地不常”了。即使如夸父逐日,也难追逐。此时唯有哀叹“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回到现实,纵观一生。从机会主义角度说,我们面对的机会机遇是相等的。只是我们的社会如蚂蚁社会一样,分工合作是明确的。不管我们能不能改变当前状况,只要还所属于这个“分工阶层”,那么我们所面对的是明确的。我们的缔造能力,会随着时间,认知能力,财富运作能力,社会关系逐渐提升,最终实现当前所在的梦想状态。而在其他层面,所有人拥有的缔造能力就相同的。因此,大可不必发出“我若为王,而终不为王”,“扬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已可渐!”般感慨。
“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意坚,不坠青云之志”,生命就在于如此心境!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所见所闻既为创作艺术的素材。悲喜相欢,皆如,烈酒如喉,滋味尽在咽喉。乐在生活,了再其中。缔造也尽在其中!
缔造梦想,很容易让人想像,这个梦想就是鸿鹄之志。鸿鹄之志只是因人而异。有时鸿鹄之志安如飞蛾扑火壮观。志不在大小,而在于我们能有始有终的缔造出它,不能让它胎死腹中,或夭折。
我若为王范文3
行动起来,还我们家园以绿色 张春玲
协调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胡炳清教授 于立有
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 沧海
风雨后的彩虹--《木偶奇遇记》赏读 书峰
冬日香山 梁衡
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弗朗斯·比·恰奇
雪夜 莫泊桑
女孩子的花:唐敏 顾迎新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成功的公式 罗为辉
斑羚飞渡的背影,是个发人深省的大问号 萧明光
是悲是壮还是美 王士玉,王斌
未来的对话--科幻幽默一束 付鑫
校园文学月报
《童话短路》(选) 萧言中
放松心情走进双语吧(五) 杨思晴
梦开始的地方 招斯喆
妈妈那一瞥 佚名
钓 应唯
半份礼物 罗伯特·巴里
校园惊奇事件簿(续六) 彭柳蓉
"说"出来的语文能力 李镇西
2003年中考满分作文展评(四) 晓君
试看"凤头"如何扮--2003年中考满分作文开头举隅 吴卫新
可歌可泣的英雄可恨可怕的失误--《悲壮的两小时》阅读训练 雨田
神奇的『刁尼秀斯之耳--认识椭圆
学人风采
读写训练如是看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汽车等着的时候 欧·亨利
地铁中的幽灵 简·德·哈托格
白菜汤 屠格涅夫
最贵的蛋是"笨蛋" 张宗明
光明和声音 海伦·凯勒
生命的意义
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摆渡自己 吴芯雯
心中有光 黄松海
远逝的岁月 张行健
月迹 贾平凹
我走的路 李泽厚
感激 梁晓声
走是灯笼 张宗明
萤火虫--生命素描之一 贾祖璋
苍蝇
一棵树能孕育多少生命 徐(王华)
奇怪的渔场 雷宗友
青蛙
论解嘲 林语堂
鲁讯之死 林语堂
林语堂,幽默的智者 清秋思幽
我若为王 聂绀弩
拨云见日事半功倍(一)--浅谈杂文的阅读和答题技法 董磊明
跳高者 安徒生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毕淑敏
假如我能呼风唤雨 詹姆·米斯
拨云见日事半功倍(二)--浅谈寓言、童话的阅读和答题技法 董磊明
鲁迅先生记 萧红
后花园、祖父和我 萧红
萧红,我的姐妹 辛茜
我不像张爱玲 王安忆
拔云见日事半功倍(三)--浅谈名人传记的阅读和答题技法 董磊明
合欢树 史铁生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宁静的史铁生 蒋子丹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真实结果的往事 阿健
拨云见日事半功倍(四)--浅谈抒情美文的阅读和答题技法 董磊明
早恋 苏拉
把握青春 佚名
生命在你手中
一次成功的把握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那永远的心灯
红绿灯的痛述
每个人都是天才 刘墉
生命的掌声
"佳作" 刘斐
用掌声撑起一片蓝天
农家 黑塞
天堂里没有硝烟 文静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冯曼
和平 万里玲
2003年中考模拟作文评分细则
课内文言文选段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
课内文言文选段阅读(参考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心烛 鲍吉尔·原野
讲台上的"业余作家" 孙丽
青春的赞歌--《青春之歌》赏读 郝蕾
路 荒煤
五四断想 老舍
红的雪花 鲁藜
"生就"的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 刘健平
鲜花与孤儿 洛奇,小苏
立志格言补给站--关于"时间"的诠释 杨思晴
加菲猫--有猫的夏天最灿烂 兰婷
《鲁侯养鸟》双解 洛美
《范进中举》《孔乙己》比较阅读 姜树彬
校园文学月报
2005年第5期"我问你答"答案
民以食为天 李乐毅
漫画箴言 照心
光阴的故事 罗大佑
本期力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王昕
丑女宣言 雷雨虹
没话找话 雷雨虹
微笑,与阳光同色 张戈亚
布斯先生的计划--逆时间飞行救总统(十三) 彼特里斯·乔牧雷,阎春来
无名之物 欧文·托马斯
中考开放型试题解答方法摭拾 梁云堂
点击中考成语题设题形式 罗磊琳,邓细干
六把叩开作文理想分数的金钥匙 周远喜
我问你答初中语文规范化基础知识测评(一) 吴幽
2005年第6期"我问你答"答题卡
时光倒转之谜 戴岷
贝壳 席慕容
勤奋·人生·学习--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心田访谈 李焱
英雄的成长史《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赏读 杨珍,安玉民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生命壮歌 秦牧
"农民"作家:高晓声 邴绍明
派先生致21世纪初中国少年 老派
由『偶得到『偶数的解读--读诗之境二:知人论世 蔡伟潭
我想读书--《马燕日记: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 林林
小小少年--前西德电影《英俊少年》插曲
《扁鹊见秦武王》双解 白茹,李庆琦
快乐双语岛 杨思晴
校园文学月报
画说歇后语 林一,灵犀制作室
希望的田野 李乐毅
快乐10分钟 皮皮
落叶 陈望
风铃 陈望
2005年第3期"我问你答"答题卡
风中的白玫瑰 陈望
青春无悔 陈思
我非洲的"家" 克里斯蒂娜·施特劳赫,李庆琦
部长总是正确的--逆时间飞行救总统(十) 彼特里斯·乔牧雷,阎春来,安玉民
2004中考阅读题全方位剖析(四)--文言文篇 严敬群
2005年第1-2期"我问你答"答案
中考新题型:学科渗透 鲍亚民
牢记死者做出的牺牲 白求恩
我若为王范文4
正如庞荣飞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廖素婷是一位“日子踏实汗水泼,进步沉稳慧眼明”的教师。从教以来,廖素婷怀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之情,以黄厚江、王开东、王君等人为师,努力探寻语文教学的“三昧”(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增趣味,让课堂创意十足
“有一个人,三个名人都是他的亲戚,沈钧儒是他的表叔,金庸是他的姑表弟,琼瑶是他的表外甥女。有一个人,他的生命与三个出色的女人相连:有德的张幼仪、有才的林徽因、有貌的陆小曼。这个人是谁?”2013年9月27日,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现场,廖素婷执教了《再别康桥》一课。徐志摩、琼瑶与金庸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物,但学生不知道这些名人竟还有这样的关系,廖素婷简简单单的导入立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廖素婷在课堂“激趣”方面有许多独到的做法。高中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学生慵懒的状况,她认为,要驱赶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必须进行唤醒与激活,而要想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应当多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她一直从备课、执教、布置作业等方面尝试创新,力图打造“没有一个学生想睡觉”的课堂。
备课时,面对网络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教案资源,廖素婷会花很多时间进行研究、分辨、学习,以求做出富有个人特色和创意的教学设计。例如:在设计《道士塔》一课时,她从“道士塔”的矛盾说法(道士去世后都采用缸葬和棺葬,有道高僧“圆寂”后的遗骨才被建塔封存,而文章的题目却为《道士塔》)谈起,指导学生寻找这个谜语的答案,到最后她才揭开谜底,这样的设计颇有创意;在备《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信条》这些课文时,她将三篇文章连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探讨“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还设置了“篇目连文”环节,要求学生用三篇文章的标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在备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一课时,她借鉴了某个教案中模拟教堂婚礼这一导入形式,设置了课前模拟教堂婚礼的环节,并在课堂最后设计了将裴多菲的爱情观与舒婷的爱情观作对比的讨论活动,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廖素婷采用的教学方式常令学生耳目一新。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时,她将瑜伽的冥想法运用到课堂,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为黑人,穿越到20世纪那个不平等的美国社会,通过角色扮演(教师扮演美国政府发言人,学生扮演黑人),让学生感受黑人当时的处境,引导学生说愤恨、谈梦想、唱自由。整节课的教学环节环环紧扣,学生学得很投入。
廖素婷布置作业也常常很有创意,如学生学了《我若为王》一课后,她让学生以“我若为 ”为题,发挥想象,自由创作;又如在执教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后,她让学生把愚溪、愚丘、愚泉等“愚溪八景”画出来,以此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课堂内容。
廖素婷对教材和教学所作的创造性处理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与喜爱。2012年春季学期学生对教师评教时,廖素婷所任教的高一(1)班与高一(4)班全体学生都给她打了100分。一名学生在评语栏写道:“您的课堂氛围轻松幽默,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我能很快融入您的课堂,希望您能将这样的风格延续下去。”
含情味,与作者同忧乐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梁启超演讲时的情景:“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廖素婷说:“梁启超讲演的情形是我最喜欢的课堂状态,我就想做这样与作者同忧乐的教师,上这样饱含情感的语文课!”
廖素婷认为语文课一定要有情味儿,作品是什么境,课就要有什么情。她说自己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在教学中,常将自己的真性情倾注到文本的诵读和解析中。在课堂上,她曾开怀大笑、曾掩面而泣,也曾声色俱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她在课堂上经常呈现的状态。她要求学生感性地跟着作者一起乐一起悲,而不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去“观”作品。
根据不同的课文,廖素婷会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在作品中饱含的情感。在课堂上,她与学生一起来到孙犁笔下洁白美丽的荷花淀、朱自清笔下月色朦胧的荷塘、笔下暴风雨来临前的周公馆、沈从文笔下充满湘西风情的边城;她身着古装或旗袍,与学生一起放声歌唱,或苦诉难舍难分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低唱苦寻梦中情人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或轻吟简简单单的幸福“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高歌雄壮豪迈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执教《我有一个梦想》时,当讲到黑人受苦难这个环节时,廖素婷以美国政府发言人的身份,带着一副不解的表情,质问学生(扮演热心民权运动的黑人):“现在的你们比你们的祖先富足多了,你们什么时候才会满足?”学生站起来,义正辞严地回答:“只要我们仍然遭受警察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这样的情景模拟令课堂感情充沛,学生由此深刻地体悟到了作者的情感。
廖素婷认为,要上出充满情味的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表达情感的核心字词。她常采取变序教学法,从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核心字词入手讲解。如在讲解《道士塔》时,她不是按照课文的行文顺序进行常规讲解,而是通过课文中的“我好恨”三个字展开教学,恨什么呢?恨王道士的无知,恨封建官僚的不作为,还是恨外国文化侵略者的劫掠?她抓住课文中表达鲜明情感的字词,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廖素婷充满情味的语文课,让学生常常沉醉于文本的情境,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自然会更加深刻。
生韵味,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强调:“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才是目的。”这是从课堂教学主体的角度来思考语文韵味生成问题。廖素婷对他的观点深表赞同,她说,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圆满,往往会使语文学习失去韵味,课堂教学中留下一点省略或悬念,让学生自己去琢磨与品味,效果会更好。正确、恰当的省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满怀激情地解决课堂上未完成的任务,使语文学习更具魅力。
在执教秦观的《鹊桥仙》时,针对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廖素婷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是设置了一个辩论环节,让学生思考、辩论:“两情若是久长时,你赞成朝朝暮暮吗?”学生有赞成“朝朝暮暮”的,也有赞成“距离产生美”的,因观点不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赞成“距离产生美”的学生说:“从物理角度看,两个人就像两个分子,如果距离远了就表现为引力,距离近了就表现为斥力。朝朝暮暮虽然甜蜜,但没有了距离却少了一份美感,徒增无尽的争吵和鸡毛蒜皮的计较……”赞成“朝朝暮暮”的学生则说:“我赞成恋人在一起,总是分居两地会淡化感情……”
听了学生的精彩发言,廖素婷禁不住击节赞赏,同时不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上来,让学生体会词人为什么会在词的最后突发议论,学生于是又陷入了沉思并展开讨论。在廖素婷的点拨下,学生体会到这两句感彩很浓的议论既是为了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同时又巧设留白,让人感觉余味无穷,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
廖素婷在其他课文的教学中也给学生提供了诸多展示的机会,语文味就在师生共同欣赏、品鉴、展示的过程中流淌出来。她的课堂上所流淌着的语文味既唤醒了学生,又使学生沉醉、沉思。那么,她的教学是否已能触及语文教学的“三昧”了呢?她用庞荣飞赠与她的另一首诗回答了笔者:“攀登莫谓路漫漫,上得半道风雨酣。拨开云雾揽秀色,仰面还有十八盘。”
我若为王范文5
一、有机整合,合理、有效地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
(一)主题整合
群文阅读丰富和完善了语文单元教学模式,中学教材往往是以不同类型的、不同题材的文章在一个主题单元里出现,如,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题是“人与环境”,有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苏州园林》,也有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随笔《都市精灵》,更有抒发矢志维护真、善、美决心的散文《幽静悲剧》,还有论述治水必躬亲道理的文言议论文《治水必躬亲》等,这些各种不同主题的、不同题材的文章各册都有。我们要培养学生实现群文阅读的多视角,在这些文章中让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提取、整合资源的能力。同时,由于同时学习多篇文章,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效能。
(二)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整合
如何对精读课文教得更“精”,略读课文教得更“简”,选读课文教得更“活”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的一次重大挑战。比如,苏教版语文课本里八年级下册的《变色龙》和九年级上册的《我的叔叔于勒》两篇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一精一简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再如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里的《故乡》、《孤独之旅》、《心声》和第五单元中的《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香菱学诗》均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了描写,这为学生学习写人提供了充足的学生范例。我们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有效整合,引导学生在学中体会、领悟人物描写的精妙,从而习得这种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将其合并运用到写作中。
二、注重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优化组合
群文阅读中要注重优化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融合,使其两者形成一个更为宽泛的联系圈。如,在学习《窗》时,我们可以联系到课外和这篇课文情节设计相似的一些文章,如:《池塘灯影》、《文艺评论家》和《河豚子》等,这一组课内外相结合的文章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情节突转。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课外与课内知识主题表达有哪些异同,应该如何成功刻画主人公形象等这些问题,取得群文阅读效益的最大化,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和思路,真正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实现读写能力的提高。
三、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机结合
群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不可分的,教师要注意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基础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营养,在“读”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在“写”中运用规律,做到“读中学法、读中悟法、作中用法”,使阅读中得来的知识转化为作文的技能,让群文阅读课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一)仿写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可以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通过对群文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提高写作能力。指导学生仿写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比如我把朱自清的《背影》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组合一起群文教学,让学生仿写这两篇的某些句子的语言运用,学生很快的就能学会如何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人。
2.通过仿写范段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提高构段能力。如进行场面描写仿写、人物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仿写的专题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比如我把《一双手》、《卖白菜》和《安恩和奶牛》进行群文教学,可以选择这几篇文章中描写人物某个方面的重点段落进行一组仿写。
3.通过仿写篇章增强学生布局谋篇能力。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如在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模仿《鼎湖山听泉》、《飞鸿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这一组文章运用空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叙述和抒情相结合的的手法描写你去过的一处胜景。
(二)续写、改写、补写
吕叔湘曾说“例如把一句话拆成两三句,或是把两三句话合成一句。改写,种种方式的改写,种种范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预备。”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可以和课外的一组文章进行群文教学,如《黑信》、《我若为王》等,针对这一组文章可以让学生凭据文章情节,及文章中当时的制度等,展开设想续写结尾;学习群文《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之后,可以让学生换一种角度改写,“假如于勒衣锦还乡,菲利普一家会有怎样的态度,情节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如群文学习莫言的《卖白菜》、老舍的《我的母亲》和的《我的母亲》后,针对《卖白菜》进行单篇补写,学习运用这三篇文章中刻画人物的方法补写老太太发现多算了一毛钱以后找母亲理论的情景。一同学:“母亲用龟裂而又充满沧桑的手一张张点着,每点一张,母亲的脸色就阴沉一点。”这位同学用细节刻画了母亲的手以及为面部表情,非常成功。另一同学:“母亲猛然看见老太太拎着白菜上的几片菜帮子气势汹汹地走来,母亲腾一下站了起来。”仅几个动词就非常形象地刻画出母亲和老太太这个两个人物形象。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提高获取信息阅读量的速度,而群文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教学实践出现正好适应了信息时展的要求,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阅读视角,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全方位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且群文阅读在整个教学中显示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并能够在群文阅读中衍生出学生对于阅读的思考,提升学生对于阅读中思想的认识度,进而能够实现学生写作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是《群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玉.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S1)
我若为王范文6
一、关于“先学后教”和“导学性”
“先学后教”不是字面上的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以问题为纽带,导学为方法,教师的引领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立足点是“学生的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堪称学科学习方式的经典。由于语文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有时涉及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探究、结构特色等等目标,所以,这一经典模式需作变通处理,就变为“分散学,分散教”,即学一点、教一点,一般要进行多轮“先学后教”。
“导学性”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包摄力的概念。它在设计实施上蕴含任务性、策略性、主干性、适切性、简约性、新颖性、开放性、层递性、自主性、协作性等的特点。这些特点相互协调,共促导学。“导学性”的作业主要由教师主导设计,而问题渠道是多向的。设计者心里须以学生发展为指针,贯穿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主线,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明确、积极、充分、递进的学习过程。浙江省台州市教研室的韩月红老师说:“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即把‘教’化为‘学’。”把可以由学生自主学的部分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做,看看哪里需要帮助再适时适当地介入,此即“以学定教“的教学”。
二、求索:可行性操作
(一)教师依托文本设计“导学性”问题的策略
1.驱动性与有效性的结合
在设问中运用“你认为”“你觉得”等对话式、交流式的提问方式是激励阅读主体参与的需求。富有情感的人文性的问题设计还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要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容易上手,又至于过于简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拒绝“媚俗”和“教师自我”。当问题提出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前或课堂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如果问题的呈现方式呆板平淡,缺乏创意,往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还会使学生昏昏欲睡,使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时间长了,会使学生逐渐形成惰性或对提问的反感。这里出示初中语文同文同义却有高下优劣之分的示例。
例一:《南州六月荔枝丹》
【设计一】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全文,说说本文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方法是什么。
【设计二】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荔枝,你觉得荔枝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根据。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将荔枝写得如此鲜活的?
设计一的问题,提问意图过于功利,提问的方式过于平淡,抛开了文本的审美情感和阅读课堂的人文性,表面上问题严谨科学,实际上这种雷同的“是什么”的提问形式,往往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削弱问题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导学之效果。而设计二只是改变了一下问法,添加了情感因素,关注到了学习主体,能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求知欲。可见,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问题的驱动性,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从学生身边开掘设问点,或变换提问的角度。要知道,越是形象的问题越容易为学生所理解,越能激发学生的感受和想象。教师提出的问题若有冲击力,如同是星星之火,能有燎原之势。
2.在适切性和整合性之间
例二:自主阅读文本,在横线上填写你认为合适的词,并简答理由:
你觉得贾宝玉是一个 的人,为什么?
在横线上填写你认为合适的词,这个词一般能从原文中找得到的,因而题目难度系数不大。个体学生给出的答案,一般情况下,多是人物形象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问题尊重了阅读的个性化,体现了阅读的开放性,导向解读的多元化。况且,学生阅读的点滴初感都是应该得以积极的回应的。就题目本身来讲,“只说一点”式的回答也是题中之义。因此,这样的设计与实施的思路非但没有错,还非常适合于高一高二学生的初读的,具有适切性,收到很好的“导学”功效,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问题是,对于“赏析人物形象”这一个阅读能力来说,“只说一点”是相当不全面的。譬如学生对贾宝玉形象的把握,仅仅是自己得出的“贾宝玉是个英俊又多情的公子……”这样够吗?显然,学生没有读懂或忽略了“摔玉,《西江月》”这两个很重要的读点。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正确的策略。譬如,要让每个学生对贾宝玉这一人物有个整体性解读,就必须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集思广益,于切磋琢磨之中启发生成,臻于丰满,自我建构。这里的合作学习,可以在课前,可以在课堂实施。
因此,导学性问题是具有适切性的,我们的课堂在体现自主、多元的同时,也须引导学生注重必要的整合性。适切性作业比较容易上手,但可能有失全面;整合性作业看问题周到,但可能有失趣味。由于此类问题一般较为“感性”,学生对此也有热情;对于“整合性”,我们也不能偏废。
3.导学性与差异性综合考虑
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高一至高三又有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因而,问题设计与实施是应该体现差异性,甚至体现高中六个学段的差异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及课程设置的要求,教学模块暨专题的编排,学习主体的发展目标(必修的基本面+选修的发展面)。
例三:《项羽之死》
【设计一】课前的“导学性”问题:
1.你对《鸿门宴》中的项羽的印象怎么样?
2.在垓下(东城、乌江),我看到了一个 的项羽。我的依据分别是……
随堂基本流程:
1.先学展示,口头回答出你印象中项羽性情的一个方面,然后由回答者自己去板书一个方面。
2.接着引导展开:读文本相关细节,评项羽。
【设计二】课前的研习类问题:项羽是一个可 的人,理由如下……
随堂基本流程:
1.按“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拒渡”分组讨论,然后用PPT展示各小组讨论结果。
2.解读司马迁评价项羽的片段。
3.质疑:为什么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与描写并不完全吻合?
设计一看似“简单”,其实是“大气”“有包孕性”。预设之问既讲求步骤感节奏感,又讲求自主性合作性,而且非常易于操作。开始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三《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答案丰富多彩,为新课学习搭建了一个台阶。学生既立足文本又不囿于文本,在课堂上经历了一个充分、积极、递进式的学习过程。如果学生的学习权利与学习成果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生动的回应,那么这是一个讲究“导学性”的带有范例性的成功设计。
设计二同样具有“导学性”。它从对项羽的评价开始设问,一堂课就这一个点,不旁逸。课堂上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就项羽这个形象的分析做足文章。跟第三种设计的实施课堂一样,学生既立足文本又不囿于文本,在课堂中的参与热情高涨,现场生成了许多疑问,又引起争论激辩,而这本身就是阅读课生成的成果之一,是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这个设计是一个讲究“导学性”的新颖性的成功设计。
(二)展示作业答案,发现“导学性”问题
教师教什么?教学生需要教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到了相应环节,让学生归纳一下,让问题的探讨由“扁平”到“丰满”,并养成习惯,定会获益匪浅。其中有一点,就是有利于克服“点状思维”之弊。学生的作业暴露出来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是需要教师教的,如果教师能敏锐地捕捉这一信息,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会收到很好的“导学”功效的。
(三)学生自主质疑设问
1.引导学生质疑设问的策略
“疑”一般设在何处?质疑方式如何?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去创造、发现。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以下方法,可有效引导学生质疑。
(1)教学生“以课题为突破口”设疑
如,教学《祝福》时,开头就问:“同学们,‘祝福’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啊?祝福时的气氛应该是怎样的?”由于问题借助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私下争论的同时,纷纷在课文中找根据,找答案。又如,自学《今生今世的证据》时,学生能自然的提问“课题中的‘证据’是什么呢?”面对题目,学生不仅能生疑,质疑,还能解疑。
(2)教学生“以隐含义为基础”质疑
如,在教学《我若为王》,在体会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态度时,有学生抓住文章第七段最后一句话(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提问:“这里的‘暴君’和‘明君’各有什么含义?作者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在自学环节能就难懂之处进行自我对话,这有利于激活创造性思维。后来学习《乡土情结》《想北平》时,学生就用了迁移法,能很好的就文本中读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
(3)教学生“以关键词句为依托”设疑
如教学《琵琶行》,“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句是转承句,因为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极高,效果极好,作为演艺人,应该为此而高兴,等待着收取掌声,但为什么她反而“沉吟”“敛容”呢?学生可以据此设疑“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记念刘和珍君》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该句反复出现,含义各不相同,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质疑:“类似语句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教学生“以难点为目标”释疑
如教学《祝福》一文时,问:“鲁镇的女人们开始时对祥林嫂是怀有同情之心的,可为什么又把她推向死亡呢?”通过对这样看似易答,实则涉及文章主题,需认真思考的问题的提问,是有质量的高效提问。又如,教学《边城》,问“翠翠为什么会听母亲的爱情故事听的‘神往倾心’,会觉得是‘顶美顶甜’的梦呢?(“虎耳草”的寓意?)”,本文属于节奏比较缓慢的抒情小说,翠翠的情感变化是小说的线索,所以,品读文中描写环境和心理的语段,分析“虎耳草”的寓意?对揣摩翠翠的心理有重要作用。
2.教师“筛选有效提问,形成导学问题”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居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他们的责任和教学内容。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了。
从过程与效果来看,学生在富有开放性、适切性、激发性和包孕性的导学性问题引领下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平等对话大环境中,在有效学法的帮助下,学生也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来。教师如果切实以“以学定教”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并着实饯行的话,一定能在课堂预约精彩,生成美丽。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演绎过程得到了充分展示。而这一切也得益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益于学生的“先学”,得益于了解“学情”,得益于学生有充足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三、反思:收获
(一)收获――在疑惑的“弱水三千”里,独取学生主体需要的“一瓢饮”
1.唤醒了学习主体沉默的大多数
有一项别出心裁的调查显示:讲台附近的区域是老师上课活动的主要区域,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基本不超过上课人数的一半,座位前三排被点名的同学几率最高,而教室后三排的同学鲜有提及,而在被点名的学生中,又以老师熟悉的、活泼可爱的学生居多。根据这项调查的启示,笔者认为:课堂中大多数人的沉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和个人喜好造成的,语文教学,不能只注重教学模式,更不能只注重自己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否则会造成教学的僵化。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的教师,只有用好课堂,活用教学模式,设置有包孕性、激发力的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多重对话,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质疑设问以试图改变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活动中设问质疑,可让学生在品析作品中训练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设问质疑正好督促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养成探究的习惯。当然,老师设问质疑有法可循,避免简单的“是非”提问和漫无边际的“撒豆式”的提问。设问质疑要在吸引学生眼球的情况下多角度、多层面,注重思维的过程和深度。还要与学法指导相结合,指导学生学,引领学生问,并长期训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有效地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引导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能激发学生再提出一个疑问,那将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