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张与女乱小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张与女乱小说范文1
记叙性的写人散文或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更重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小说,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诗和散文可以写人物也可以不写人物,而小说则必须写人物。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在人物刻画上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段,也可以从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小说可以具体地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也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还可以通过对话、动作以及环境气氛的烘托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
■
常见的命题形式是:1.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2.根据原文简要描述某个人物外貌的具体特征。3.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个人物形象的内在特点。4.请简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
■
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如下:可以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的概括,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的概括。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及形象描写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方面去进行解读。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至于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更是直接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是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同样不能忽视。
2.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方面来分析人物。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3.从情节发展来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发展来具体体现的,而人物的性格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所反映出的社会意义。而一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不但要看他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还要看他是否具有广泛的“共性”。对人物形象的赏析,最好要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5.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和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是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展现,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读者在人物自身动作的展现中获得某种启示。
6.注意从不同角度或者多侧面地把握人物。人是复杂的动物,一个人的气质德行、性格品质总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有时甚至是变化的,很难用好坏善恶来作简单性的评价。这一点正是衡量学生会不会分析人物,尤其是能不能用现代眼光体会人性的复杂、隐晦、曲折的重要尺度。
■
明天(节选)
鲁 迅
老拱的歌声早已寂静,咸亨也熄了灯。单四嫂子张着眼,总不信所有的事。——鸡也叫了;东方渐渐发白,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银白的曙光又渐渐显出绯红,太阳光接着照到屋脊。单四嫂子张着眼,呆呆坐着,听得打门声音,才吃了一吓,跑出去开门。门外一个不认识的人,背了一件东西,后面站着王九妈。
哦,他们背了棺材来了。
下半天,棺木才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地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地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地盖上了。
但单四嫂子待他的宝儿,实在已经尽了心,再没有什么缺陷。昨天烧过一串纸钱,上午又烧了四十九卷《大悲咒》;收殓的时候,给他穿上顶新的衣裳,平日喜欢的玩意儿,——一个泥人,两个小木碗,两个玻璃瓶,——都放在枕头旁边。后来王九妈掐着指头仔细推敲,也终于想不出一些什么缺陷。
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单四嫂子很觉得头眩,歇息了一会,倒居然有点平稳了。但他接连着便觉得很异样:遇到了平生没有遇到过的事,不像会有的事,然而的确出现了。他越想越奇,又感到一件异样的事——这屋子忽然太静了。
他站起身,点上灯火,屋子越显得静。他昏昏地走去关上门,回来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地立在地上。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
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他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但现在怎么了?现在的事,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我早经说过:他是粗笨女人。他能想出什么呢?他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地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踉踉跄跄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零零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地叫。
(选自《呐喊》)
赏析
本文通过对人物心理、神态、动作等描写,塑造了单四嫂子这样一个贫穷、愚昧、孤独无助的社会底层的妇女形象。特别是第十自然段写单四嫂子渴望在梦中与死去的孩子见上一面的心理活动,既体现了单四嫂子对儿子的思念,也把单四嫂子失去儿子的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外,文中通过人物的神态举止还写出了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地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地盖上了。”一句,就很成功地写出了王九妈是一个没有同情心的麻木的妇女。“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这句话揭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冷漠隔绝的社会环境。
报 答
王琼华
他对妻子说:“钱只拿了一半给爸过年。”“好不容易才回趟老家,还把一半的钱又带回来干什么呢?”妻子有点奇怪。他迟疑了一下,才告诉妻子,乡下老家祖屋背后巷子里一个念高二的男学生家里穷,那当娘的把过年买肉买油买米买对联的钱全省下来,也没法凑齐学费。于是,他把一半的钱塞给了学生。
妻子说:“给了就给了吧。”没过多久,他接到学生写来的一封信。有一段话让他感动:“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是你往前推了我一把,否则,我的双脚就像灌注了铅水一样永远不能迈向美好的生活。我这一辈子都要记住你,报答你!”妻子说:“还有人想着报答你,啧,真是一件高兴事。”几个月后,他想起这又是一个新学期开始。那学生又该为学费犯愁了吧。他托老家的人一打听,果然如此。他对妻子说:“不再帮一把,前面的忙不是白帮了?”妻子点点头,又犯愁地说:“只是这手头……”他显然已经琢磨好了,说:“要不让女儿不再上全托了,反正幼儿园离家也才四站路,我每天骑单车接送吧。”当天,他就把钱汇了出去。
不久,他又收到学生的信,当然是口口声声要报答他。
后来,这学生再次来信,说他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可家里人跑断了腿也没法子凑齐几千块钱的学费。他看了,双眉紧巴巴地拧着。妻子看完信,说:“再帮人家一下吧。想当年,我们也经历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人家运气比我们好,要是我们也成功挤了过去,啧,也不会待在这活不活死不死的厂子里了。”他说:“可我们也凑不齐现钱。”“到楼下老张家借吧。”“这钱说借就能借到?”“嗯,老张不是看中了我们那间小门面房吗?卖给老张算了。”“我先前有个想法,要是厂子真的不行了,还可以把小门面房改成一家小饮食店。”“可眼前碰上了火烧眉毛的事。”他犹豫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爬起床就去找老张。没多久,他拿着一沓钱回来了。
那学生又来了一封信,说全家人都非常感激他,全家人都要报答他。学生还发誓,大学毕业后一定要给他直观的回报。
“什么是直观的回报?”妻子问。
他一笑:“不是东西就是钱,十有八九是钱吧。”“这孩子!”妻子虽然觉得那钱不能收,但学生这封来信让她感到很满足。
终于,那学生再上一个学期就要毕业了。
那学生又来了信,说自己家里遭了雪灾,几头牛冻死了,弄得最后一个学期也没法再上了。他呆了。怎么办呢?妻子得了急性肾炎,一直在吃药。眼前,他正打算去给妻子买下一个疗程的药。而且,他手上也只有给妻子买药的这笔钱了。
他叹了一口气,出了门。回来时,手中提着一袋子药。
当妻子吃了新买回的药几天后,他在睡觉前问妻子:“吃这药没什么反应吧?”“没有,跟上回的药一样。”他咬了一下牙,又问:“这回的药你还是一次吃两颗?”“嗯。”“跟上回的药相比,这回的药要一次吃四颗才符合医嘱。”“我知道,你这回买的药单位含量比上回的小了一半。”他一惊:“那你怎么不和我说?”“我看到了那个学生的来信。我猜,你肯定是把钱省下一半给那学生了。你做得对,最后一把拼了老命也要帮!”这晚,他的眼睛湿了。
后来,那学生来信,说自己与母亲要来他家。他跟妻子说:“这家人也太性急了,才毕业就要登门报答。”妻子也挺感动,说:“不管怎么样,给钱就不能收。才毕业几天,又会有几个钱呢?”没几天,学生和母亲来了。
母亲说:“我这儿子又不好开口,我这当娘的就陪着来了。”他一时还困惑着:“还有什么不好讲的?”“你大恩大德的,我们是要报答的。唉,只是毕业半年了还没有找到一只好一点儿的饭碗捧起。帮忙帮到底,这次只好再请你这位城里的大恩人在城里帮他找一只结实的饭碗。”
他蒙了,脑海一片空白……
(选自《小小说》)
赏析
这是一个既感人又苦涩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回家偶然遇到穷学生,就解囊相助。学生在一次次的感谢中又一次次提出新的要求。结果他以为要来报答他的学生又向他提出了他根本无法满足的要求——找个好工作。面对此时此景,他惊呆了。文章中的他和他的妻子的言行是让人感动的。他们夫妻善良、真诚、热心助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那学生始终没有正面出现,唯一的出场,也是半遮半掩地来请求帮忙找工作。作者谴责了一味索取的学生,深刻地揭示了悲哀的现实——报答变成了更过分的索取。
■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狗鼻子
[前苏联]左琴科
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的一件貉皮大衣给人偷走了。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号哭了起来。他真心疼这件皮大衣呀。他说:“诸位,我那件皮大衣可是好货啊,太可惜了!钱我舍得花,我非把这个贼捉到不可,我要啐他一脸唾沫。”
于是,叶列麦伊·巴勃金叫来警犬搜查。来了一个戴鸭舌帽、打绑腿的便衣,领着一只狗。狗还是个大个头,毛是褐色的,嘴脸尖尖的,一副尊容很不雅观。便衣把那只狗推到门旁去闻脚印,自己“嘘”了一声就退到一边。警犬嗅了嗅,朝人群中扫了一眼(自然四周有许多人围观),突然跑到住在五号的一个叫费奥克拉的女人眼前,一个劲儿地闻她裙子下摆。女人往人群里躲,狗一口咬住裙子。女人往一旁跑,它也跟着。一句话,它咬住女人的裙角就是不放,女人扑通一声跪倒在便衣面前。
“完了。”她说,“我犯案啦。我不抵赖。”
她说:“有五桶酒,这不假。还有酿酒用的全套家什,这也是真的,藏在浴室里。把我送到公安局好了。”
人们自然惊得叫出声。
“那件貉皮大衣呢?”有人问?她说:“皮大衣我可不知道,听都没听说过,别的都是实话。抓走我好了,随你们罚吧。”
这女人就给带走了。便衣牵过那只大狗,又推它去闻脚印,说了声“嘘”又退到一旁。狗转了转眼珠,鼻子嗅了嗅,忽地冲着房产管理员跑过去。管理员吓得脸色煞白,摔了个仰面朝天。他说:“诸位好人呀,你们的觉悟高,把我捆了吧,我收了大伙的水费,全让我给乱花了。”
住户们当然一拥而上,把管理员捆绑起来。这当儿警犬又转到七号房客的跟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腿。这位公民一下子面如土色,瘫倒在人群前面。他说:“我有罪,我有罪。是我涂改了劳动履历表,瞒了一年。照理,我身强力壮,该去服兵役,保卫国家。可我反倒躲在七号房里,用着电,享受各种公共福利。你们把我逮起来吧!”人们发慌了,心想:“这是条什么狗,怎么这么吓人呀?”那个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一个劲儿眨巴着眼睛。他朝四周看了看,掏出钱递给便衣。
“快把这只狗牵走吧,真见它的鬼。丢了貉皮大衣,我认倒霉了。丢就丢了吧……”他正说着,狗已经过来了,站在商人的面前不停地摇尾巴。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慌了手脚,掉头就走,狗追着不放,跑到他跟前闻他那只套鞋。商人吓得脸色倏地就白了。他说:“老天有眼,我实说了吧,我自己就是个混账小偷。那件貉皮大衣,说实话也不是我的,是我哥哥的,我赖着没还。我真该死,我真后悔啊!”这下子人群哄地四散而逃。狗也顾不得闻了,就近咬住了两三个人,咬住就不放。这几个也一一坦白了:一个打牌把公款给输了;一个抄起熨斗砸了自己的太太;还有一个,说的那事叫人没法言传。人一跑光,院子里便空空如也,只剩下那条狗和便衣。这时警犬忽然走到便衣跟前,大摇着尾巴。便衣脸色陡地变了,一下子跪倒在狗跟前。他说;“老弟,要咬你就咬吧,你的狗食费,我领的是三十卢布,可自己吞了二十卢布……”后来怎样,我就不得而知了。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便赶紧溜之大吉。
(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100篇》,有删改)
1.这篇小说以“狗鼻子”为题,有何深刻含义和作用?
答:
2.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3.这篇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举例并赏析。
答: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角是警犬,有人认为是事件中的所有当事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痼 疾
[俄国]利翁·伊兹迈洛夫
“大夫,我头疼,体温不太高,却一直低烧,天气不好的时候全身关节疼痛。”
“睡眠正常吗?”
“也不太正常。”
“有没有这种情况,一喝咖啡就睡不着?”
“对,就是这样。”
“特别是喝了那种巴西咖啡?”
“哪种都一样。”
“您可别这么说,巴西产的咖啡最好。我本人只喝巴西咖啡,现在巴西咖啡特别难搞到,而其他的咖啡我不喝。”
“大夫,我体温不太高,却一直低烧。”
“多喝点儿茶吧。昨天我去商店买茶了。那家商店卖印度茶。但昨天印度茶卖完了,别的茶我都不喜欢。真不知道哪儿还能买到这种印度茶!”
“大夫,每次变天前,我全身的关节都酸痛。这是怎么回事儿?”
“这是季节变化引起的,这种情况常有。有的人季节一变化,关节就酸痛。对了,这个季节该吃螃蟹了。以前有个病人经常送给我,后来他就不来了。也许是治好了,也许是找别的医生去了,不对,他绝对不会那么快就治好的。他是一家食品厂的负责人,这样的人不管遇到哪个医生都会多病一段时间。看来,他是找别的医生了,或者是去外地治疗了。总之,不管找谁,他肯定治不好。”
“大夫,我头疼得厉害。”
“恶心吗?”
“恶心。”
“吃鱼子酱时恶心吗?”
“不恶心,这我敢肯定。”
“吃鱼子酱时我也不恶心,特别是吃黑鱼子酱,吃红鱼子酱我也不恶心,但是我不是特别喜欢红鱼子酱。我有一个病人……”
“他怎么了?”
“他给我弄来了黑鱼子酱。”
“我是问他到底怎么了?”
“我不是说了吗?他拿黑鱼子酱经常送给我。后来他也不来了。真遗憾。”
“他也走了?”
“彻底走了。”
“去国外了?”
“去更远的地方了。”
“那是哪儿?”
“那个地方没有鱼子酱,没有螃蟹,也不需要病假证明。”
“我也不需要病假证明,我只要身体感觉舒服一点儿就行了。”
“头疼、低烧、关节疼……这能舒服吗?”
“大夫,这病能治好吗?”
“当然治得好。您是干什么的?”
“工程师。”
“嗯,要是就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的话,那就难治了。您没有螃蟹,没有鱼子酱,没有咖啡,也没有茶。”
“我没有这些东西也行。”
“您倒是行了,别人可就未必了。”
“别人行不行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我现在全身都疼,这儿疼,那儿也疼……”
“我觉得您最主要的还是脑袋不正常。”
“真的吗?大夫?”
“真的。您应该先去检查脑袋。您现在就去看脑神经医生吧!等脑袋治好了,您再来找我治其他的病吧。”
“好吧。大夫,我现在就去,我包里面的这些东西,这些咖啡,螃蟹,鱼子酱,是不是就得给脑神经医生带去啊?再见!大夫!”
(选自《哲理》2010年第3期)
1.这篇小说为什么要以“痼疾”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答:
2.小说是如何塑造大夫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
3.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的情节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4.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凶 手
林如求
黑大汉从八层楼房最底层的废墟里蓦地站起来时,倒把周围抢险救灾的人们吓了一大跳。他连扶都不让人扶一下,径直走到对面的一个水泥墩上坐下。
人们“呼啦”一下围过去,问他的名字摸他的胳膊瞧他的身子,上下寻找各种可疑的外伤和内伤的痕迹。可是没有,确确实实没有,连衣裳都没有刮破,真真切切完好无损。他面容憔悴,眼窝深凹,嘴唇干裂,一脸的疲惫:那恐惧和惊慌也许早已麻木了,目光里闪烁的只是一种渴望。
这难道还不算奇迹吗?地震将一幢八层楼房坍成一座小山,他被压在最底部,若不是三块钢筋水泥板歪成一个金字塔罩住了他,他早成了一团肉饼。更巧的是,一个保温杯,里面沏着大半杯茶水,骨碌碌滚到他脚下,使他得以“苟延残喘”了七天七夜。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人们翕动着嘴唇,说着不同的话语,表达着一个相同的意思,一齐庆贺他死里逃生。
“水,给我水!”
黑大汉动了下像灌了铅一样的手,瞪着眼睛向人们发出沙哑的叫声。
立即有人给他递上满满的一瓶可乐,还有人给他递上一袋饼干。他喝,像牛一样仰着脖子咕嘟咕嘟地喝;他吃,一抓两三块饼干一齐往嘴里塞。
“饿坏了,一定饿坏了!”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太婆递给他一块儿艾饼,这是用春天新长的鲜嫩艾草和大米磨浆蒸成的,好香好香,又解饥又解渴。黑大汉也不言谢,抓到手就狼吞虎咽。没有人嘲笑他的吃相不雅。因为对一个七天七夜粒米未进的饿汉,若是用饱汉的眼光来挑剔他,不是太残忍了吗?
“还想吃吧?”一头银丝的老太婆见他吃得津津有味,不等他回答,就又递上了一块儿。
“别吃那个黑不溜秋的,吃这个!”一个红脸膛的老汉递给他两个鼓蓬蓬的大包子,包子还透着热气。
黑大汉可谓来者不拒,一把抓过包子,三口两口吃光了,咂巴咂巴嘴唇,两眼亮晶晶地往人群里寻。
“喝点酒吧,我这里有瓶剑南春,舒筋活血。”一位酒糟鼻的中年人挤上来,变魔术一般从怀里掏出一瓶白酒,拧开瓶盖,递给他。
黑大汉闻都不闻,仰起脖子就往嘴里灌,那刺鼻的酒香顿时令围观的人除了嗅觉外,其余感官都失灵了。
“我给你一块巧克力。”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子像泥鳅一样从人群中钻出来,递给他一块儿包装精致有巴掌那么大的巧克力。黑大汉嚼了几口,打了一个饱嗝,又朝小学生咧咧嘴,似乎在表达他的谢意。
馒头、面包、茶叶蛋、苹果……不知什么时候,像变戏法一般,黑大汉的面前堆起一座食品小山。谁还用怀疑,活雷锋这里就有许多哩!
人们兴味盎然地看着黑大汉吃了一块面包,又消灭了一个茶叶蛋。人们那高兴劲儿简直比吃在自己的肚里还舒心快慰。遗憾的是,当黑大汉又拿起一个苹果,撩起衣襟擦了擦,想重重咬它一口时,却只张了张嘴又放下了。
“吃呀,吃呀!”这几乎成了周围人的共同心声,人们期待着他吃饱喝足之后给大家讲讲他的历险经历。两位记者不知什么时候闻风赶来了,伸出手中的袖珍录音机,在等待他惊心动魄的讲述。
黑大汉润了润嘴唇,向记者瞪了一眼,突然眼皮朝上一翻,身子一歪,“轰”的一声扑倒在地。
惊呼、怪叫……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人们把他抬到了临时救护所。人们七嘴八舌地向那个穿白大褂的医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白大褂忙碌了一阵后,摇摇头,缓缓摘下听诊器,扫了大家一眼,然后像掷砖头一样掷给他们一句话:
“这病人不是被震死的,也不是饿死的,而是死于食物中毒。凶手就是你们这些好心地给他过量食物的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
1.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
答:
2.小说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肖像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各是什么?
答:
3.面对这位黑大汉,众多好心人有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