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体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体学范文1
根据《*区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20*—2010年目标规划、措施及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校于20*年3月成立了*中学课外文体活动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组,同时也出台了《*中学学生课外文体活动20*—20*年目标规划、措施及实施方案》,两年来,在校领导的关心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按照我校制定的《规划、措施及实施方案》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动脑动手和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引导全校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增长技能的目的。关注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为重点,激发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的兴趣,培养积极参与课外文体活动的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现状分析
*中学成立于20*年9月,是*市规模较大的一所中学,学校占地面积四十余亩,可容纳三十六个班级,建筑面积18380平方米,有教学楼2栋、综合楼、办公楼各一栋、室内外标准化体育场各一个。各种教育教学设施齐全,配有高标准、现代化的音乐室、美术室、科技活动室、微机房,各类器材、设施均按照教育部一类配备标准配备。我校现有在职教师95人,专任教师大学本科学历100%,是开展各类课外文体活动的骨干力量,学校定期对教练员、指导员校内或派出培训,经费上给予充足保障。
三、两年来所做工作
1.文体方面:根据《20*——20*年落实*中学课外文体活动阶段目标方案计划进度表》的安排,组织了两届教职工元旦联欢活动暨教工趣味运动会;组队参加区教职工广播操比赛;组队参加区、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参加“在阳光下成长”区第三届少儿艺术节;组队参加区第四、第五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组队参加*区“迎*”首届教职工篮球比赛;组队参加*市20*年篮球冠军赛;报送作品参加*市第五届少儿艺术节;组队参加*区创编操比赛;组织学生参加*20*visa*畅想绘画大赛;举办了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了校首届广播体操比赛;参加*市第四届合唱节闭幕式暨“万人歌咏大会”;举办了校首届男子定点投篮比赛、女子跳绳比赛;举办了八年级30×300米接力跑比赛;举办了两届八年级国画展和全校同学的科幻画展览;多次协助班级开展班级之间的拔河、篮球友谊赛等等。
2.课外活动课方面:在组织和制度的基础上,学校引导学生成立了篮球、乒乓球、电子琴、声乐、电脑绘画、健美(创编)操、高尔夫球、三模、机器人等兴趣小组,组建了“金帆船”合唱团和“芙蕖采风”绘画兴趣小组。学校规定每周二的下午第三节课为课外活动课,各个兴趣小组利用本节课进行有目标、有组织的教学。除了每天8:40——9:00的早操和上午第四节课前、下午第二节课的前眼保健操以外,每天下午放学后,在学校的运动及训练场地上,都会看到老师们带着同学们进行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三模、机器人、户外写生、声乐等各项活动,保证了同学们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
3.科技、三模、机器人、信息学方面:建校三年来,举办了3届科技活动周活动;开展了3次科普日活动;组队参加全国青少年四驱车总决赛;组队参加市、省级海模、航模比赛;组队参加区、市、省各级简易机器人比赛;组队参加*市科技创新比赛;组队参加*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等等。
四、取得的成绩
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以来,在校领导的关心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年我校被授予“三模”类安徽省普通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年12月成功承办*区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成果展示活动,20*年我校被授予全国第二批场馆对外开放试点学校。
1.指导老师方面:音乐、体育各一位老师获得区级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一位美术老师获得市级基本功大赛手工制作一等奖;获得区首届教职工篮球比赛第三名;获得区教工广播操比赛二等奖;音乐、美术两位老师获得区级“教学能手”称号;信息宣国庆老师获得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程亚刚老师获得简易机器人比赛“优秀辅导员”称号;汪小宝、赵海玲两位老师被吸收成为*区课外文体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等等
2.学生方面:获得区级广播操比赛一等奖;获得区级创编操比赛一等奖;获得20*年市级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女团第三名;多人次获得*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一等奖;获得区第五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总分第四名;美术作品《小老虎》、音乐作品《古丈茶歌》分获市级一等奖和三等奖;经典古诗文诵读获得区级特等奖、市级一等奖;获得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fll纳米技术挑战赛二等奖;获得全国青少年四驱车总决赛第28名;在20*年*市中小学生“三模”比赛中荣获航海模型中学团体第三名;在20*年全省青少年航海模型、建筑模型、简易机器人及电子制作锦标赛中荣获简易机器人初中团体第三名;3名同学在20*年省青少年简易机器人大赛中分获第一、第五、第六名;多人次在市、区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20*年“移动校讯通杯”全省青少年简易机器人锦标赛中,获得中学组团体第六名;在20*年省青少年电子制作简易机器人大赛中,我校2名同学分获简易机器人竞赛和电子智能车竞赛第一名;20*年我校首届毕业班体育中考人均分居*区第一、*市第九,首次为*区中考体育学科进入市前十名。等等
五、工作中的不足
回首两年来我校所开展的各项课外文体活动,精彩而充实,成绩已经成为历史,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承受中考压力的原因,有些活动没能按期举行,个别中考学科教师有挤占时间现象,还有少数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个人专业能力需加强,辅导课未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些原因都直接影响了课外文体活动的质量。
文体学范文2
严格的讲,文学翻译应该是原著思想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再现.然而,现实并非总是如此.文学翻译中出现了多种变异现象.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同时语言作为人们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非常规的使用形式。这些非常规的语言形式就被称为语言变异。当这些变异现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时常会令人们难以揣摩,无从把握。
二、文学翻译及其变异现象
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文学。综合中外论者对文学一词的阐释,我们知道文学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抒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审美价值,其语篇功能主要是用艺术的语言叙事、画物、言情,达到感染人、娱悦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学的这些特性也是它有别于其它文体的地方。要说清楚文学是什么虽然不易,但人们却能很容易地告诉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是文学。如此说来,文学语言就该是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文体也就该是这些文体的总和。尽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中又能分出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主要集中在英语各体类之间的文学共性的东西,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派生的、模仿性的、第二位的文学形式,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极少受到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应有的重视。评论文学翻译的标准大多是先验性的,重原文文本轻译文文本。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先验性的“等值”标准提出质疑;描述性的、动态的翻译研究应运而生。人们不再用“等值”、“正误”、“好坏”、“对错”等标准来评判翻译文本,而是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谬误、摸棱两可、多元指涉,以及‘异质’的混乱”视作“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特定文学抉择的宝贵资源”。
研究文学翻译的变异现象,首先要给文学翻译的常规与变异下一个定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与社会学中行为规范的功能类似。文学翻译的常规是用来辨别合适的或不合适的翻译行为的准则和标准.它由具体的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方法等理论组成.与社会学中的越轨行为一样,文学翻译的变异是指违背了文学翻译常规的翻译行为或活动和不恰当的使用翻译技巧等行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变异现象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由此更是增加了文学翻译的难度。
三、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文体学和文学紧密相关,一直被用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同时它也是翻译工作者的必修课,翻译工作者具有文体学知识将有助于发现原文的特色,从而忠实地翻译原文。
文体学理论认为,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任何符号,一个词,一个句法,一种修辞手段或是某个叙事角度,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选择,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或是突出主题,或是增强美学效果。因此,译者一定要对每个对象的功能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忠实地翻译出原文的韵味,使译作读者获得与原作读者相近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看不同体类中的不同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一)小说的翻译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变异
在一部小说中,尤其是在人物众多的小说中,作家为了生动地再现形形的人物的个性,常常模仿他们各自的语言,使他们说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的话来,这是作家借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马克•吐温的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小说的叙述部分即采用了经过锤炼的美国当代口语,书中的人物对话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语言的照录,请看哈克与黑奴吉姆的对话:
"Hello,Jim,haveIbeenasleep?Whydidn''''tyoustirmeup?""Goodnessgracious,isdatyou,Huck?Enyouain''''dead-youain''''drownded-you''''sbackaginIt''''stoogoodfortrue,honey,itistoogoodfortrue.Lemmelookatyou,chile,lemmefeelo''''you…"
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语言充斥着讹读、省音、不合语法、用词不妥,这些极不规范的语言不仅仅只是传递了一种信息,透过它们读者可以推测到有关这一人物更多的情况。
(2)叙述时空的混乱化变异
这一特点主要存在于一些现代派小说中。传统小说的叙述总是时空脉络清晰,要么依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描述,要么采用倒叙,即使多有场景变化,但时间和空间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在一些现代派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对心理现实刻画的追求,也由于作家的创作观念及手法的缘故,如意识流手法的采用,常常使得时空变化模糊不清,作品中的人物思维、语言混乱无序,过去的、眼前的,想象中的人和事,纷乱一团,语言缺少了形式上的逻辑关连,变得毫无条理,不完整的句子很多,给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此时我们要引入一个文体学中的概念---前景化(foregrounding)。它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将需要表达的事物或现象突出地表现出来。通常它通过对标准常规的系统违反来达到,是引人注目的、新颖的。意识流小说往往描写人物混乱流动的意识,因此在语篇上常常表现为词汇组合、句法结构、语篇结构、叙述模式等多层面上偏离常规的前景化特征。
(二)诗歌的翻译
一般说来,语言形式服务于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就诗歌而言,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散文类作品中的语言形式。诗之所以成为诗,怎样说与说了什么同样重要,所以译文中追求形似是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现代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Styleisdeviationofthenorm)反过来讲,语言常规的变异就是语体风格的意义。变异是超常规,超常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吸引人,超常才能体现语体风格。变异是手段,通过变异造成“突出”(foregrounding)。“突出”意为“不落俗套”、富有新义,新义构成语体风格之意。“突出”通过语言变异来实现。如果把变异的语言现象看作“突出”,语言常规就是构成“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ing)。有“背景”有“突出”才能勾勒出作品的整体美貌。将此观点应用到诗歌的翻译当中将会使译者和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如美国现代诗人mings曾写了这样的诗句“youpaysyourmoneyandyoudoesn’ttakeyourchoice”(1950)。他勇敢地冲破了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在一般现在时第二人称后的谓语动词和助动词词尾加了-s和-es,给语体风格以新义。
(三)舞台剧及影视剧本的翻译
剧本与小说、散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通篇都是用对话写成的。它们之间的另一个差别是小说和散文通常是供人默读(当然也可以朗读),而剧本却是最终要诉诸声形的(当然也可以拿来默读),由此它构成了与其他文体绝然不同的变异。剧本中的对话(对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经过作家精炼后的诗句,如莎士比亚的诗剧中,人物语言多是诗的语言,正式程度较高,辞格也较多。第二种是经过作家加工后的较为正规的、完整的语言,它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再一种就是未经加工的生活语言照录,多停顿,多不完整句,多不合语法规范句,多重复。当然,上述三种只是大致分类,在每一种类型中,语言的正式程度或用语特点又会因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话语单调乏味,有的人则出语机智幽默,有的人言语矫柔造作,有的人则语言朴实自然……总之,有多少种人就会有多少种语言。
翻译舞台剧剧本和影视脚本,要充分考虑其上述特点,译好人物语言,充分体现原剧整体语言特色和具体的每个人的语言特色,使语言连同人物一起"活"起来,"动"起来。就舞台剧剧本的翻译而言,其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为该剧在另一个国度用另一种语言演出服务,二是译出来供人阅读。但不管是出于哪一种目的,译者都应考虑原文作为剧本的特点。如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剧本时,常常要让自己扮作剧中人物,拿译出的句子读一下,看一看是否上口。影视翻译与普通小说翻译的不同之一在于它受制于口形及时间。屏幕上演员说话时间如只有五秒钟,那译文的字数也就不能太多,不能是演员已经闭嘴,而配音却仍在说话,这对于译者是一个考验。同时,译文还必须照顾到演员说话过程中的停顿。如Memoriesarewonderful…andthegoodones…sticktoyoulikeglue.(回忆是美好的…好的回忆……将伴你终身。)如要将sticktoyoulikeglue译为"将象胶一样始终粘着你",那就太长了。配音要想逼真,还要考虑选词的口形与屏幕口形的一致。一般来说,嘴巴张得较大,译时应选择开口呼的汉字,反之则选用闭口呼的汉字。此外,译者必须关注屏幕人物的动作神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用性格化的语言反映人物的喜怒哀乐、粗俗高雅。
(四)散文的翻译
翻译散文,首先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因为内容与风格是统一的。譬如英国早期的散文多为说明性文字、教育用文字和劝谕性文字,用古英语写成,以简洁朴实见长,且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另外要认真体会散文的时代风格与作家风格,如培根的散文多用排比并列句式,形式工整,而这同时也是英国十七世纪散文的一大修辞特点。十八世纪的散文,初中期口语化盛行,代表作家是艾迪生(JosephAddison)和斯梯尔(RichardSteele),但到了末期却又转向典雅华丽。到了十九世纪,虽然一部分作家仍坚持散文朴实无华的特点,但在整个文学艺术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浪漫派散文似乎一直占据上风,作家常直抒胸臆,表现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这类散文句式灵活、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其生动的比喻、强烈的节奏感、飞扬的文采形成了散文的时代特色。但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散文的主流又回到了以正规口语为基础的朴实自然语言。翻译英语散文时,对上述语言风格的变异不能不察。
文体学范文3
【关键词】文学评论;文化;文体;问题;措施
文学评论作为文学艺术的欣赏,对于文学读者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方面能够想读者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文学评论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各抒己见,分析文学作品当中的价值。
一、文学评论的文体问题概述
第一,空洞化。目前文学评论的文体空洞,评论价值的迷失,各种肤浅议论甚至敷衍成篇的评论层出不穷,导致文学评论失去应有的风骨,也失去应有的品质。相对空洞的文学评论而言,还有一些自命不凡的评论更是让读者厌恶,这样的评论晦涩难懂,往往通篇充斥着专业术语[1]。虽然看上去好似比较有内涵,不过实际上未能深入进行个人思考以及价值评判,很多时候连评论的对象都没有搞清,故弄玄虚从而使得文学评论苍白空洞。
第二,疏离化。文学评论越来越功利的过程中,文体也日益疏离化,导致奇文共赏的评论传统逐渐瓦解。学院化的评判机制下,理性计算渗透到评论者的写作逻辑当中,使得文学评论的文体越来越僵硬,并且刻意追求学术化,最终导致文学评论同文学作品以及读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文学评论同文学作品也出现疏离。批评家套用西方的文艺批评理论解读我国的文本,但是在现实面前,西化的解释以及注释往往缺乏现实根基。这样一来文学评论逐渐远离公众的关注,并且同本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更加疏离。无论是面对《炸裂志》这样的煌煌巨作,还是《小时代》这样的争议之作,批评界永远各说各话,观点各自表达,惟共识难寻。
第三,人情化。目前我国文学评论的一个特色是各种作品研讨会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少;研讨会的会场日益豪华,作品质量也日益寒酸。文学评论应当实事求是,但是却出现了严重的人情化倾向,场面话连篇,并且往往对作品本身也未能细读[2]。文学评论同鉴宝有一定类似,如果掌握话语权的评论人员做不到实事求是,就会导致文学评论失去公信力,沦为一种敷衍的文体。
二、文学评论文体变革措施
第一,重塑文学评论精神风格。文学评论作为文学作品的镜子,同时也是时代的镜子,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大众理解作品,进而理解并且诠释时代生活。这就要求解决文学评论是什么以及有什么作用的问题,只有确定这些问题的答案,才可以实现文学评论文体的重塑。这就要求文学评论摆脱商业化以及人情关系的不良影响,无论外部怎样变化,都应当尽可能维护文学评论的独立价值,让读者感受到文学评论的价值。鲁迅说文艺批评必须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他在给《生死场》作序时,一句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已经力透纸背。在此基础上,文学评论才可以回到根本的问题层面,发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探求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从而维护文学评论文体的纯洁性[3]。简而言之,要是无法维护文学评论的独立风格,文学评论的文体危机就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失去尊严与价值的文学评论也就严重质变,因此应当将重塑文学评论的风格当作改良文学评论问题的首要措施。
第二,文学评论需要重视时解。文学评论应当尝试理解时代,一方面要理解时代精神,另一方面要超越感情把握时代精神的脉搏,并且在文学品鉴解读的过程当中,为时代寻找答案。文学评论需要在关心时代变局过程当中最为深刻的那些变化,同时也要关心时代变化当中永恒不变的价值。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文学评论接时代之地气,理解时代才可以被时解。现实往往非常复杂,因此要求文学评论在当代文化的现实以及文学创作乱象当中保持自身的冷静与独立,从而做发挥守望者的作用。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在不停探索,而文学评论则为其守望,并做好观察与提醒的工作,而不应当置身其中随波逐流。李健吾的《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之所以反复被人惦念,很重要的就是这些文字学养沛然,但没有学究气,抛弃了种种清规戒律的束缚,摆脱了先入为主的偏见,通过对印象的纯化与提升,形成整体的审美判断,而且贯彻了批评的公正原则。
第三,创新文体融入新媒体时代。文学评论处于困境当中,并不表明文学评论的数量、品质以及影响力出现下降。现实情况下,新媒体时代一方面给文学评论带来严重的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也给文学评论带来了便捷,主要问题就在于文学评论如何改良文体从而找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策略。可行策略就是让学院评论以及媒体评论各自准确地定位自身位置。媒体评论需要新媒体传播的合理途径以及策略,不断探索新媒体条件下文学评论的传播措施,树立文学评论的公信力以及权威性。其中学院评论需要将重点内容放在学理研究方面,学理研究并不追求流行畅销。文学评论也应当迎合碎片化的时代趋势,探讨进入新媒体的路径,在保持阅读研究文学作品思想的前提下,尝试寻找新媒体平台上合适的话语方式。文学评论在新媒体时代不能困守,而是应当探讨文学评论同外部世界对话的方式,一个合理的选择就是多元共生,通过调整评论家同作家以及评论同读者间的关系,直面新生代创作以及草根评论的崛起。这一方面涉及到理论体系以及价值观的重构,另一方面更需要树立共融共生的理念。新媒体时代的文学评论,并非大众对于精英的反叛,或者是精英对于大众再教育,需要共建精英评论以及大众评论之间互补的格局,从而广泛进入网络文学在内的范围。
综上所述,文学评论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且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作为有着社会效益以及话语责任的文学评论,需要不断转变文体从而适应。文学评论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也要跟上时展的步伐,文学评论者在此过程当中也要自我提升,从而发挥出文学评论在文学推广中的作用,并结合大众文学作品应有的向导性,实现整体文学水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林荣.文学评论的惶惑和担当[J].粤海风.2014,12(6):56-58
文体学范文4
我们知道: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有自己成文的内在逻辑、层次体系,具有大体上相同的图式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体裁分析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分析作者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手法,有助于迅速弄清文章脉络,准确理解文章主旨。事实证明:重视和加强文体教学,有助于迅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切实提高学习效益。笔者曾尝试文体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知识传授,增加储备
知识储备是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基础。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是高中生所必须的基本英语素养的要求,也是高考的需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标准中对读写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表述中规定:“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掌握语篇中基本的衔接和连贯手段,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学习、掌握基本语篇的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近几年来,各地的高考也越来越重视对各种文体和整体阅读的考查。考生只有熟悉所选材料的语篇结构,抓住文章的框架及每段大意,理清文章脉络,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善于从文中捕捉信息、转换信息及综合归纳,才能有把握答好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各种文体知识要有讲究。首先,要明确传授的知识应该精要、好懂、有用。如学习传记这种文体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传记通常被分为四部分,即A) childhood years;B) early manhood;C) great achievement;D) remarks。只要抓住时间和事件的关系就能把握文章的主线,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按照下列主线来理解传记类文章:人物(who)时间与事件(time and events)成功/成就/信仰(success/achievementsbelief)评价(evaluation)。这样,使学生在准确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能学到传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其次,传授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在一种文体学习前系统讲授,也可以在学习终结时系统总结;可以在课文教学中有机穿插,也可在专项练习中归纳总结。这样,教师不失时机、有目标的传授一些有用的文体知识,三年下来学生就能对各种文体的概念、结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系统的掌握。
二、 演练结合,培养能力
“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课例演示给学生看。如指导学生阅读故事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记叙文的特点进行阅读,就能使他们很容易抓住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
例如,学习模块2 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 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Time:________________
Place:_______________
Characters:________________
Cause:
Process:
result:
根据以上要素让学生边阅读边填出有关内容,这样文章内容、结构层次迅速体现出来。通过演示,学生就掌握了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靠抓记叙的要素来理解文章。学生今后遇到故事类的文章就能如法炮制。这里教师的演示给了学生最直接、最形象的感性认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模仿的样板。
有量变才能质变,一定量的练习是形成能力的前提条件。同类型文体的专项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灵活使用教材,选编练习的方式,也可鼓励学生自主选做相关练习的方式,提供一定量的训练材料,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文体知识来分辨文体和快速感知文章;如何按照文章的表现形式理清思路,掌握重要的线索,从而使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如何运用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来解决问题。适量的练习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某种文体的认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转化成能力,摸索出规律,总结出经验,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更有目的,使其阅读更有技巧,提高了阅读效益。
文体学范文5
关键词:法语文体学;法语学习;影响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19-01
一、对法语文体学的认识
法语文体学最早出现在利特雷词典中,主要针对法语文体特征的研究。它研究法语怎样才能适应情境对话的需要,着重探究了遣词造句和表情达意。法语文体学在20 世纪初问世,本身特点显著,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选择性,通过对不同词汇和语句的归纳和总结,得出不同场合下语言的具体运用情况。法语文体学的内容大致包括:辩异、文体化、偏离和修辞格四个方面。法语文体学创建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分析法语要素的文体特征和文本价值,构建法语要素的文体体系,因而提高学习者对法语要素的选择、运用和组合能力,此外,法语文体学的创建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和文体鉴赏能力。法语文体要素中定义、特点、任务,对学习者进行法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法语文体学对法语学习的影响作用
(一)影响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法语交流的能力
瑞士著名的语言学家费尔迪南・索绪尔(Ferdinand deSaussure,1857-1913)曾经指出:“任何一个词汇的价值,都取决于它周围的环境,若不先考察词汇的环境就无法体现词汇的价值。”由此可见,学习者在运用语言的时候,一方面要重视语言的正确性,另一方面,重视语言的得体性和适合性。实践证明,学习者在运用语言的时候,一旦忽略了这点,通常不会实现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导致语言交流中的障碍。如:A. Bonjour! Comment allez-vous? B. Bonjour!Je vais, merci.Et toi? 这是两个人初次见面的交际用语,A使用了第二人称您,表示了尊敬,与此同时,也拉远了双方的距离,B 在回答时显然不能使用toi,因为toi用于平辈或者是熟悉朋友间的词汇,很显然,不根据情境变化使用的词汇都是不恰当的。
学习者在学习法语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犯B的错误,恰当地使用词汇和语句,重视非语言因素,实现交流的顺利开展。很多学生在法语学习的过程中,偏重于词汇、语句的定义和语法,忽视了客观的情景场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法语学习的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法语基本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选取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想法,使语言交际具备最佳的表达效果。
(二)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
庞大的词汇量会加大学生对同义词的辨析难度,也许同一个词,但是具有多重意思,关键是学生如何从繁多的意思下,抽丝剥茧,剔除糟粕、汲取精华,体会到它的恰当用法。学生通过法语文体学的学习,可以掌握同一个词汇的语言色彩和适用情境,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运用法语。除此之外,通过对法语文体学系统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词语的词语用法、感彩和词义强弱的细微差别,帮助学生更加恰当地依据场合变化使用法语。
(三)影响学生的文学奖赏能力
法语文学语言丰富、运用灵活、修辞高超,读者在理解方面难度较大。法语文体学地系统研究理论,剖析了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针对具体的特点,透彻分析了语义、修辞、篇章、语境,解读了文章的内涵。法语文体学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平台,促使学生与作者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四)影响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素质
因国家的不同,文化传统、文化习惯、文化背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环境,语言的变化也不同,环境为语言特色赋予了新的文体色彩。通过对法语文体学的研究和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法语文化蕴涵的理解,把握法语文化的背景,加深对法国社会的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词汇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和体系,文化涵养和文化素质得到提升。
三、结论
语言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法学文体学,通过对法语文体学的学习,学生认识法语的途径和形式丰富起来,认识的内容不断深化和拓展。法语文体学对学生学习法语的影响作用巨大,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能够提高学生法语的交流能力、法语的写作能力、法语言文学的鉴赏能力、法语文化的素养。由此可见,法语文体学为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一个强大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学会了辩异、文体化、偏离、修辞手段等重要内容,根据不同词汇的具体语境,加强了运用能力。
文体学范文6
关键词:学术形态;批评文体;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3-0093-05
中国历史上每个时期均有其独特的学术形态:先秦的子学、汉代的史学和经学、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宋明的理学等。学术形态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具有传承性和辐射性,不仅会超越时代继续发展演变,而且能顽强地渗透到新出现的学术形态中去。它们共同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也影响着批评文体的创造与选择。
笔者认为,中国学术形态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批评文体产生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方法论方面:先秦子学的对话模式使得古代文论长久呈现出一种“以说为论”的批评形态;史学的叙事传统,孕育了中国古代的文论叙事,汉代出现的序跋和宋代以后大量涌现的诗话、词话,是古代文论叙事的最为常见的文体;经学的“传”、“注”与“章句”等形式,直接启发了后世评点,评点中的夹批、旁批和评注等皆由此而来;玄学的“得意忘言”使古代文论家在讨论某些难以理喻、难以示范的理论问题时常常借助于隐喻,隐喻体于是成为古代文论中重要的批评体式。
一、子学之“对话”与批评文体
先秦诸子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后世学术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后世的文学、文论深得诸子学说的滋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学与文论。
何谓诸子学说?《文心雕龙・诸子》曾云:“诸子者,人道见志之书。”刘勰眼中的诸子学说是一些“人道见志之书”,这里的“道”,应该是指诸子们认识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总结出的规律。
先秦诸子由于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思想主张千差万别。思想理论的自由,诸子个性的张扬,使得子学文本的言说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姿态。然而细观诸子文本,发现不同的文本表现出的对话模式却是惊人的一致,诸子们喜欢在主客问答的对话中表达他们的思想,阐述他们的理论观点。
诸子学说都是在游说、讲学和论辨中产生的,诸子文本多为这些活动的真实记录,对话理所当然成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论语》是孔子和当时一些统治者及其门徒、朋友谈话的记录。很多章节写出生动的谈话场面,人物对话口吻、神情态度都写得十分逼肖。《墨子》是墨翟及其门人的言语记录。其中《耕柱》《贵义》等五篇是对话体,语言朴实明晰,条理清楚,富有逻辑性。《孟子》也是对话体,是孟轲游谈论辩的记录,在语言文字上已相当铺张。孟子能言善辩,善于向别人陈述自己的主张,语言明晰流畅,意无不达,形象生动。《庄子》是庄周一派著述的辑录,其中不少是庄周和时人或者弟子谈话的记录。《庄子》中,不仅修养极高,神通广大的至人、神人、圣人时常妙语连珠,就连缺臂少腿、形貌残缺丑陋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之流。甚至形形,离奇古怪的动植物,也不时在进行对话,以此来阐明庄子及其后学形形、离奇古怪的思想。《荀子》《韩非子》基本脱离了对话体,表现了专题论文的完整形式。尽管如此,藉对话形式阐述理论观点仍时有存在。从《论语》到《韩非子》,我们可以窥见诸子文本中主客对话形式由实(真实)到虚(虚拟)发展到虚实相间,然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议论手法的历史过程。不管是描写还是议论,主客问答即对话形式是先秦诸子文章中采用得最为普遍的表达方式。对话体既有着极强的思辨性,更具有鲜明的审美特性。论证形象直观。行文极具审美张力和雅俗共赏的审美魅力。由“说”成“论”于是成为子学的一个突出特征。“论”与“说”本来就存在互相融合的可能性,“论”之理论性与“说”之教谕性、“论”之感情性与“说”之形象性,成为了互相融合的内在依据。先秦诸子学说的对话模式以及由“说”成“论”的学术形态对中国古代文论著述产生极大的启示作用,古代文论长久呈现的“以说为论”的批评形态就是一个显著的证明。
汉代以降虽然没有先秦百家争鸣的言论环境,文人士子也逐渐丧失了高昂的精神魄力。但他们骨子里对立德立言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先秦诸子人格精神的向往也从来没有终止过,历代士子无不崇尚诸子,他们读子书、研子学、习子体,这股研习诸子的热情延至近代都没有消退。刘勰深刻地洞察到这点,他在《诸子》篇说:“夫自六国以前,去圣未远,故能越世高谈,自开户牖。两汉以后。体势浸弱,虽明乎坦途,而类多依采。”以扬雄的《法言》为代表的那种用“言”、“语”来立“论”的言说方式就是一个绝好的证明。扬雄他们的著作大多标榜“咸叙经典,或明政术”,但正如刘勰所说:“虽标论名,归乎诸子。”这些著述沿承子学文本的对话模式,在“或问”、“或曰”等拟设虚构的对话中,文学批评思想得以形象呈现。从文本言说形态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诸子对话影响下的鲜明印迹。
宋代,一种独立的批评文体――“诗话”出现。诗话自诞生始,就带着诸子“对话”影响的痕迹。诗话最初是一种口头的和社交的话语形式,后来行之于文字变成书面文本时。就成了那些口头诗歌创作与谈诗论赋社交场景的追想性记录,保留了许多文人讨论诗作诗法有趣对话的原始记录。生动有趣的对话模式,奠定了诗话“以资闲谈”的基调和轻松活泼的漫谈风格,如果说诗话最初确实是凭借着欧阳修在文坛的声望发展起来的。那么最终它能成为古代文论使用最广的一种批评文体,靠的还是自身独特的魅力。诗话不仅著述繁富,蔚为大观,还带动了一系列类似文体,诸如赋话、词话、曲话的出现。形成中国文论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追寻诗话的历史根源,应该可以上溯到先秦的诸子学术,其“以说为论”的对话形态在诗话里得到发扬,而诗话亦凭借着“以说为论”的形态使其自身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尽情彰显了它独特的风格趣味。
二、史学之“实录”与批评文体
在中国所有学术中,史学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与其它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又是其它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基石。每种学术史都是一种史学,因此史学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有了以史为鉴的初步意识,《诗经・大雅・荡》就有了这样的诗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以夏商史事为借鉴,周代人才能更好地处事。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史为鉴意识变得愈发强烈了,《战国策・赵策一》提出:“前事之不忘,
后世之师。”史学虽为历史记录之学,但其所蕴含的经世致用精神,透过历史记录表现出来。因此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史的现实作用,把前朝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变成治理当今现世的明鉴。
中国的史学产生于春秋时代,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溯史传体之源,称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刘知几《史通・叙事》讨论史官文化的叙事传统及叙事原则。亦视《尚书》、《春秋》为滥觞:“历观自古,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于寡要;《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尚书》是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国别史。而“务于寡要”、“贵于省文”则是它们的语体特征。这也就是《文心雕龙》反复论及的《尚书》辞尚体要、《春秋》一字褒贬。《尚书》《春秋》的体势及体貌,构成中国史官文化的叙事之源。
史学与史官密切相连,从上古时代的南史与董狐等被称为良史以来。确立了中国史学据事直书的传统。这种据事直书的精神,以后则成为以儒家价值观为中心之传统史学的重要标准。也提高了中国史学表述的客观性,因此中国史书皆是一个事件接着再叙述另一个事件的形态,在事件之间似乎没有联系性,但实际上。那些史料是经过一番筛检,按照一定原则整理出来的事实。史书体裁基本上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种。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反映出各历史事件的关系。纪传体的重要特征是以大量的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呈现出记言与记事结合的状态;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主,详细叙事历史上各大事的来龙去脉,完整叙述整个事件的过程。
史书的实录性叙事极大地影响了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尚书》与《左传》关于“诗(乐)言志”的记载,实为古代文论叙事性言说之滥觞。语出《尚书》的“诗言志”和语出《左传》的“季札观乐”,都是在历史叙事的语境中出场的。《尚书・尧典》对“诗言志”的记载,有人物(舜与夔),有事件(舜命夔典乐),有场景(祭祀乐舞),有对话(舜诏示而夔应诺),叙事所须具备的元素一应俱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吴公子札来聘”实为“乐言志”,与舜帝的“诗言志”相映成趣。季札观乐而明“乐言志”,也是在历史叙事中生成的。之后司马迁著名的“发愤著书”论也是诞生于历史的叙事中,《史记・太史公自序》详细地叙述了著《史记》的前因后果,描述了自己的家世和人生遭际以及发愤著书的过程。史学的叙事传统,孕育了中国古代的文论叙事。汉代出现的序跋和宋代以后大量涌现的诗话词话,是古代文论叙事的最为常见的文体。序跋最初是作者在文章或著作写成后,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等加以叙述、说明。明代徐师曾解释说:“《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但他又说序文“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文体明辨》)。也就是说,议论与叙事本来就是序文的两种功能,两者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大量的序跋在议论中叙事,在叙事中议论,彼此交融。
“诗话”之体远肇六朝志人小说,而“诗话”之名却近取唐末宋初之“说话”或“平话”。“说话”是小说,是文学文体;“诗话”是文论,是批评文体。“民间说话之‘说’,是故事,文士诗话之‘说’,也一样是故事;二者所不同者,只是所‘说’的客观对象不同而已。”“说话”与“诗话”,虽然叙事内容有别,但叙事方式却是相同的。当然,“说话”(文学叙事)可以完全虚构,“诗话”(文论叙事)则以征实为主,后者与中国史官文化的信史传统及实录精神血脉相联。北宋欧阳修早年撰写过《新五代史》和《新唐书》,史书经世致用的实录型叙事,深刻地启发了他晚年的诗话创作,那些“退居汝阴”之后写下的“以资闲谈”的诗话,秉承的就是历史追忆性的微小叙事传统。欧阳修之后,司马光也同样进行两类叙事:史学实录和文论叙事,前者有《资治通鉴》,后者有《温公续诗话》。
除此之外,史学著作的体例对古代文论批评文体影响也极为深巨。“论赞”是史著一种独特的评论方式,史学家往往详记史实后在篇末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评述,《左传》“君子曰”成为史论之滥觞,之后司马迁《史记》有“太史公曰”,于是这种形式遂成定制。班固《汉书》用“赞曰”,范晔撰《后汉书》除用“赞曰”,另加“论曰”,陈寿《三国志》用“评曰”,来表达对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国古代史著这一体例影响了后世文学评点,其篇末论赞是评点这种批评文体篇末或回末总评的直接渊源。明代历史小说评点,还直接保留了“论曰”这一形式,如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题“论曰”、《征播奏捷传通俗演义》题“玄真子论曰”、《列国前编十二朝传》题“断论”等,带着明显的史著体例影响的印记。
三、经学之“传注”与批评文体
儒学定于一尊之后,儒家典籍的地位也相应地上升至经典的位置,“经”成了所谓“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经学是关于儒家经典的学问,通过阐释儒家经典的思想内涵,用以指导人们的思想和实践。经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就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十三经”。从个人角度言,学好儒家经典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从政权角度言,儒家经典确立了君权的绝对权威,令天下士子臣服在他的脚下,甘愿为大一统的政权服务。这样来看,儒家经典的价值确实是无与伦比的。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揭示这种价值,从而发挥儒家学说的治世效能。清代学者朱彝尊的《经义录》,著录两汉到清初的经学著作8400余部,经学家4300多名。据此,不难想见古代经学的繁荣状况。
经学研究者在不同的时期走着不同的治经路径。汉儒重小学训诂与名物考订,其学术特点是注重训诂文字,考订名物制度,务实求真,不尚空谈。宋明理学旨在阐发儒家经典所蕴含的义理,褒贬议论,重视发挥。可见,经学是不断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以原始儒家的思想理论为核心,以学术研究为方式,为统治阶级建构一种政治理论体系的活动。
无论如何,汉代最为流行的解经形式“传”、“注”与“章句”,成为历代经学最基本的研究方式。根据《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的分类,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诗》类,《毛诗》传、笺各一种;《书》类,《尚书》传一种;《礼》类。《周礼》注一种,《仪礼》注一种,《礼记》注一种;《春秋》类,《春秋公羊传》解诂一种;另外还有不属于六经范围而被后世视为“经注”的《战国策》注一种。《孟子》章句一种,共计九种。西汉经类传注的产生与不断出现,是适应了当时经学传布需要的。让更多的人准确把握儒家思想的“微言大义”,从而揭示和发挥儒家经典中所隐含的义理。进而达到诠释经学义理和揭示儒家经典宗旨的目的。
治经的学者采用“传”、“注”与“章句”形式细致而充分地阐释经文,一方面对字、句的意义加以解释,包括句读点勘;另一方面又对经书作分章阐
说,从而对经书获得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层面的理解。这种方式直接启发了后世评点,可以说,“文学评点中的总评、评注、行批、眉批、夹批等方式,是在经学的评注格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代经学的点勘评注,发展到魏晋,在经注之外,子、史、集三大门类的典籍都进入了注释的范围,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等在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再历经唐宋,直至明清,从唐孔颖达注《五经正义》、李善注《文选》到吕祖谦《古文关键》、真德秀《文章正宗》,再到明代中期唐宋派诸家的评点选本,评点这一文学批评形式被文论家广泛运用,之后运用于戏曲与小说这两种文学样式上,更是蔚为大观了。
经注对评点形式的影响主要在体例上,“经注一体”是后世评点注文与正文一体的体例之源,经学家将传注或附于经文之下,或附于整部经文之后,或附于各篇各章之后,甚者将传注与经文句句相附,这些方式都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评点中的央批、旁批和评注等皆由此而来,于是运用文字、音训等治经方法以进行文学批评已然成为时尚。
四、玄学之“得意忘言”与批评文体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对魏晋这个时代有个著名的论断:“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从汉末开始,社会动荡不安,大一统的观念瓦解。正统的儒家思想失去了约束力,魏晋士人看透社会的黑暗,开始以一种出世的心态和追求来面对多变的社会,于是在思想、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上也随之发生变化,从统一的生活规范,到各行其是、各从所好,任情。
魏晋玄学是在那样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在刘宋时,玄学与儒学、史学、文学并称“四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流行,代表着魏晋的时代精神,它把人从两汉繁琐的经学中解放出来,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天地万物存在根据的本体论问题。从思想发展上看,玄学是对汉朝学术的一种扬弃。相对于两汉经学来说,它对人们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用形而上的“本体论”取代了形而下的“宇宙论”;但它又不是纯粹的老庄哲学。而是对先秦老庄思想的一种发展,玄学纳入《周易》,调和儒道。
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出现。其在内容和方法上必定是创新的。魏晋玄学在内容上主要探讨“有无”、“本末”、“才性”、“言意”的关系问题,摈弃有名有形的具体事物,而专言形而上的抽象本体和绝对精神。汤用彤先生曾总结说:“玄学者,谓玄远之学。学贵玄远,则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而进探本体之存在。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专期神理之妙用。夫具体之迹象。可道者也,有言有名者也。抽象之本体。无名绝言以意会者也。迹象本体之分,由于言意之辨,依言意之辨,普遍推之,而使之为一切论理之准量,则实为玄学家所发现之新眼光新方法。”针对如此抽象的本体论问题,玄学家们必然要提出思考问题的新方法,王弼的“得意忘言”之法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得意忘言”语出《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这段话强调在言意关系中,“言”是工具,“意”是目的;“言”的目的在于“得意”,即在于表达意思,因而不能拘泥和执著于作为工具的“言”而忘却了“得意”的目的,相反,只要意思表达清楚,能够使人领悟,忘却了“言”也无妨。“得意忘言”成为玄学家们思考问题、阐述观点的基本方法,也揭示出唯有透过丰富而具体的语言,才能理解玄学抽象问题的本质所在。因此隐喻成为玄学论著中常见的修辞格,隐喻作为一座桥梁。引渡人们通向意义的彼岸。花草虫鱼、山川景物成为喻体,但它们所喻的对象不是某一个概念或事物而是一种完整的思想,所喻的意义包含在对喻体的整体理解之中。隐喻使人们对这种崭新而抽象的哲学思想的特点有较为深刻和准确的把握,从而为玄学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玄学对魏晋文论影响深远,玄学中著名的“有无”、“本末”、“才性”、“言意”之辨,直接促进了魏晋文学理论的产生。且受玄学“得意忘言”方法论影响,在富于诗和哲理色彩的中国古典文论中,古代文论家在讨论某些难以理喻、难以示范的理论问题时常常借助于隐喻,他们既然无法直接地坚实地把握住文艺作品中言和意、形式与情感等变动不居的现象关系,求助于隐喻是最佳途径。隐喻体于是成为古代文论中重要的批评体式。
历代批评家通过构筑鲜明的意象来隐喻批评意旨。晋陆机《文赋》论创作云: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览营魂以探赜,顿清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其中每一个意象都发挥着隐喻功能,联结起来就是对整个创作过程的隐喻性描绘。
用“象喻”说诗也是唐代文论最常用的话语方式。如果说作诗用“象喻”肇自,那么论诗用“象喻”则盛于李唐。据《旧唐书・文苑杨炯传》,初唐张说叙论当世之诗人多用象喻,诸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孤峰绝岸,壁立万仞”、“丽服靓妆,燕歌赵舞”等等,一连串的象喻评说一系列的诗人,佳句如潮,颇具规模和气势,令人应接不暇。
唐代论诗诗中用隐喻最为绝妙者当属《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用诗歌的风格和意境说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和意境。在《二十四诗品》中,“象喻”繁多,司空图用来品貌诗之风格意境的,既有人物形象,亦有自然景象。唐代诗文理论的象喻之法,至唐末表圣蔚为大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是最为典型的隐喻式言说。严羽在推举盛唐诗之“兴趣”时,使用了诸多禅语来喻指,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金翅擘海,香象渡河”等等。严羽藉禅的意象来隐喻诗境的灵动之美、虚实交合之美以及韵味无穷之美。金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使隐喻批评文体有一个大的转折,他注重画龙点睛式的精细批评,如论建安诗歌:“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用“坐啸虎生风”这样颇具力量的形象来隐喻建安时期诗歌风格的刚健与豪放。清代刘熙载《艺概》也使用隐喻,如:“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用四种“景”隐喻四种“境”,此种隐喻式言说,形象而简洁,深刻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