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范文1

怎么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放开声音,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也就是说,阅读不能只用眼睛看,必需大声读出来。这是因为儿童内部语言系统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通过朗读把不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已经熟悉的口头语言,读出声音来自己听到了,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诵读还要做到以下要求:

1.诵读,要读出语感

什么是语感?从字面理解,就是语言的感觉。对于小学生而言,读出语感,就是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节奏也就是停顿,读出轻重。

对于诗文的节奏问题,我们可以在学生读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帮助学生概括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形式定为“二二三”,如:“淡妆浓抹总相宜”,将五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形式定为“二三”,如:“空山不见人”。在诗中重读的是诗的重点词,或者是韵脚。但古诗的节奏和重读不是绝对的,如:如“返景入深林”一句,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读唐代元稹的《》,诗的后两行“不是花中?筑偏?筑爱菊,此花开尽?筑更?筑无花”,诗人直白了内心的想法,说明了自己对情有独钟的理由,朗读时应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而不需加重拖长韵脚。

让学生读出语感,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师的范读,老师朗读时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充沛的情感,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语感培养。德国一位作家写过一本书,名字叫《朗读者》,其中有这样一句:“老师朗读的声音是学生永久的记忆”,我认为,任何美妙的录音都代替不了老师的朗读,因为老师的朗读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能把作品中蕴含的东西最直接、最生动地传递给孩子们,以致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永久地保留下来。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您美妙的声音,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提高古诗文语感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2.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陆游的《示儿》)、山水情(李白的《望天门山》)、儿女情(刘禹锡的《竹枝词》)、朋友情(高适得《别董大》)、母子情(孟郊的《游子吟》)等。读出情感,是古诗文教学最大的难点。有的老师会认为,只要古诗的意思明了了,自然就读出感情来了,其实不然。如何让学生读出古诗文所蕴含的情感呢?要想让学生真正读出情感,必须通过诵读引领学生入境,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入境,才使自己情感的倾诉,自己心灵的歌唱。那么学生如何入境呢?我先来讲几个例子。我在教学《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先让学生对比着读,并引导学生说出李白和苏轼笔下的山和水,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要求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于是有学生说,我脑子里《望天门山》的山是高的、陡的、直插云霄的,水是湍急、汹涌、哗哗响的;而《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山是朦胧的、神秘的、笼罩在雨中的,雨是明艳的、波光粼粼的。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画面,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就自然读出情感来了。再如教学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我们来做小结:打鱼人的小船在风浪中起伏不定,时隐时现,像一片树叶,场面惊险,处境艰辛。之后让学生通过这首诗想象:吃鱼的可能是一些什么人?打鱼人会有怎样的艰辛?这时候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自然就会读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王松洲老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他采用了情境再现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两个小儿辩斗的部分,读一读,演一演。老师旁白提示说:“一儿坚持曰、反驳曰、争辩曰、扯着嗓子曰、指着鼻子曰、拉着对方衣服曰。”请过这种情境再现方式的诵读,学生亲自感受到了两小儿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通过以上的例子,大家不难看出,要想引导学生诵读出感情,学生头脑中要有画面,要引领学生入境,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生要感同身受,这样的读才能读出感情,让人感动,才能“酒不醉人人自醉”。

3.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很美,美在综合。古诗文可说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出诗所蕴含的美,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们可以采用绘画的方法,观赏风光录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蕴含的美感,相信学生在画完、看完之后,再读这首诗时,就会带出诗中所蕴含的意境和美感。

4.诵读,要读出好感

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才能对古诗文产生好感。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产生了在课外找诗读的欲望,产生了对古诗文的好感。

四者之间的关系是:读出语感是基础,读出情感是提高,读出美感是升华,读出好感是延续。

诵读的好处:诵读古诗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提高文化素养,丰富和积累语言材料,继承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华;诵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还有利于增强记忆力;通过诵读,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或讲话时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对人的气质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概括为:理解内容、提高素养、丰富积累、增强记忆、利于写作)

多读的目的是为了背诵,有一句话叫做熟读成诵,这是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背功”大加赞赏之词。熟读成诵应该有一定数量,前人大致形成了这样的看法:为了培养学深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至少要让他们背诵二百来篇文章。在私塾中广为流传的《古文观止》,就选了历来有定评的200多篇。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才能广泛涉猎,进一步深造。其实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教授的意思,那就是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范文2

摘要:我在本文中把自己的古诗教学中的收获加以总结,分别以六步来总结,第一步: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第二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第三步:解释诗题抓住题眼,第四步:重点字词,帮助理解,第五步:发挥想象创意学习,第六步:诵读悟情,背诵积累。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题;题眼;想象;创意

【中图分类号】G424.1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更是用其含蓄深沉的方式记录着古人的情感,也撩拨熏染着今人的心。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是语文教学的好教材,可以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经典古诗无一不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无疑是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范例。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古诗篇目,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小学古诗题材丰富多样,体裁丰富多彩,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有效的授课。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在近两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在课堂的古诗教学中逐步总结我的古诗课堂教学六步曲:

第一步:课前预习,搜集资料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的时代背景,对诗的相关材料做搜集。了解背景、理解诗意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我们要拉近孩子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只有大量的阅读诗人的材料,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触摸到诗的灵魂。同时让学生猜想,猜想是需要依据的,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观察感受,迅速从文字和图画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并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夜书所见》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了作者叶绍翁以及这首诗含有思乡之情,学生先猜想到的画面是一个人很孤单,秋风吹着他,他更感到了孤独寂寞,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想到了他小时候在秋天的晚上捉蛐蛐的情景。虽然和诗的原意不是完全相同,但孩子们也能够自己走进诗里去感悟了,这样课堂上学起来就更容易了。

第二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古典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并蕴涵着无限的深情。从创设情景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欣赏能力,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古诗的不同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只有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才能与作者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故事入境、图画入境、情景入境、吟诵入境……如《饮湖上初晴后雨》用图画入境,展示出杭州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丽景色。如《望天门山》也运用了图画入境,把长江的波澜壮阔展现于眼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导朗读时创设情境,引导孩子说说哪些人用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很贴切,因此教师创设不同的情景使孩子不断的来吟诵此句,不但使孩子在理解诗情的基础上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而且能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现状融入更多真实的感情,体会更深记忆更牢固。写景的一般图画入境,抒情写事的一般故事入境或情景入境,千古名句一般吟诵入境。

第三步:解释诗题抓住题眼

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练,概括了全诗的内容,破题才能入诗境,如果在教学一开始就有一个新颖别致的解题过程,那这堂古诗教学课一定更能引人入胜了。教学中抓住诗眼,本学期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眼是“忆”,围绕“忆”展开话题:诗人忆谁?在什么时间和地方忆?再以“忆”贯穿全诗,围绕“忆”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但因为诗题的高度凝练性,有时光用讲的方式可能很难办到了。所以我想在古诗的释题环节中,能否恰当的运用声象媒体,发挥它的直观特点,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我借助录象创设情景,那凌空飞下、那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四步:重点字词,帮助理解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优美,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了解大意。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元素,学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望天门山》中让学生抓住“开、回、出、来”等几个动词从“断”、“开”这两个动词可体会到江水的声势多么浩大,“回”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激荡,其实不可阻挡。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那就能体会到诗人炼字谴词的技巧。

在教学实践中,当遇到难以言表的字词时,多媒体能帮我们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真正做到了化难为易。如:《山行》当学生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爬向山顶的画面时,便很快理解了石径斜的意思,如《宿新市徐公店》看到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远处延伸的情景,学生很容易明白一径深的含义,所以说,不是出与形式,电教媒体确实能帮上我们的忙。

第五步:发挥想象创意学习

一首首古诗,进入学生视线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没有可视的绘画,没有可赏的舞蹈,没有形色音具一体的影视动态形象。然而我们能尽力让学生从中听到了落叶的叹息、看到了溪水欢快流淌,闻到了屡屡的花香,甚至感悟到悲欢离合的种种人生话剧。在学生预习、学习和复习的每个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诗所描写的景与情活化起来。学习整个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合理的补充画面,补充情节,丰富内涵,配上合情合理的图画,编写生动感人的故事,给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

第六步:诵读悟情,背诵积累

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它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常常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诵读方式,通过诵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

同时古诗教学也要重视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在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幼学如漆”,背诵古诗文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也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因此应多开展些古诗文背诵活动,充分发掘儿童的记忆潜能,如学习《夜书所见》时扩充背诵了《舟夜书所见》,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扩充背诵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

参考文献: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范文3

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在古诗教学中,应遵循诗意,用诗的情怀去感召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情感得到更好地洗礼。在小学语文的诗文教学中,我喜欢陪着学生一起去漫步诗意的世界,体会诗意语文的动情和优美。

一、位卑不敢忘忧国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除了对于国家的爱,许多诗文还对于家乡有着浓烈的爱和思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吹绿了江南,我该何时才能回自己的家乡呢。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也许是第一次把尚未离家的孩子带入了思念的世界。尽管不能切身体会,但是相信他们幼小的心灵一定会有所触动。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亲情是人生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只要活着,便会享受着亲情的温暖。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理解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以及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因为离别,因为相隔万里。同样,孟郊的《游子吟》则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正是母亲对孩子那殷殷的叮咛和满腹的关怀。通过这些诗句,激发学生去感受亲情的珍贵。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孩子在读了这样的诗句后,一定会在身边给自己找几个好朋友,然后骄傲地告诉老师:老师,我也有一个好朋友。

三、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阵阵花香,春天的一切都变得生意盎然。这是美丽的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充满了鸟语花香。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如果生活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能时时出现,每一个学生一定都会是个出色的小诗人。除了鸟语花香,还有无数花草树木也透着诗意。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杜牧的《山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是把身边的美景凝聚于笔端。让后人慢慢地观赏,品尝余韵。古时的诗人们不但喜欢留心身边的景物,更是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千年前,诗人们在山间漫步,在瀑布前驻足,以自然为友,与山水为师。千年后,我们通过文字去漫步山水,在每一句动人心灵的诗句中斟酌诗人的情怀。

四、只流清气满乾坤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发现,杰出诗人多磨难。脍炙人口的诗句,往往都是诗人于患难之中而自然流于纸上。尽管际遇不佳,但这些伟大的诗人们,留给后人的确是这样一种精神: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有众多的不如意,诗人们也会高诵“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我和学生一起读这些诗句,直觉朗朗乾坤,心中只有熊熊火焰,任千磨万击,志气依旧。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范文4

关键词: 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 想象力 知识迁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而“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又离不开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散文:构图与凝神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经典名篇《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我校吴定刚老师是这样讲的:他首先让学生齐读,先整体感知。然后指出本段在由静到动地描写,让景物的几个特写镜头和谐、有序地构图。画面给人一种淡雅、恬静、朦胧的美感,而这种美又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充满了张力,这可以从对形态各异的白花的描写中体现出来。吴老师提问时机智、轻松、幽默的语言打开了学生思想的闸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他非常注重这篇散文“构图当中的变化美”。有意思的是,他还用各色粉笔当堂做画,荷叶、荷花、流水、月光、柳树等一组景物在他的笔下幻化出清新淡雅的意境。形象生动,“神”也就“凝”起来了!

而青年教师屈宝川在讲授本课时,首先就用大屏幕投影:“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荷塘月色》中的修辞之美。最后,学以致用,他安排了一个“随学随练”的环节,要求学生至少用刚学过的两种修辞方法写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片段。给出了三组词,其一如:“阳光、流水、天空、沙滩、绿叶”让学生即兴作文,然后进行现场点评。有的学生语言轻松幽默,想象合理,文采斐然,听课老师被学生的惊人的想象力所惊诧,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

二、文言文:架桥与激活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我是这样问学生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的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古诗:玩味与迁移

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在把握形象与体悟情感的时候往往捉摸不定,常常由于对古文文面的生疏,导致对内容的误读。这就需要学生多读,多玩味,多琢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知识的迁移。

如宋代苏舜钦诗《初晴游沧浪亭》:“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落花阶静,时有乳鸽相对鸣。”

这是高二的一次段考题目。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时候出现误读,如:看到“时有乳鸽相对鸣”就答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的情感。

王金泉老师讲解这首诗时就带领学生层层深入地点拨,逻辑严密,玩味透彻,并不断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使得这首平白的古诗生动起来,富有趣味性。他首先提出读诗要注意的五点要求:一是读作者;二是读注释;三是读诗题;四是读作品;五是读要求。读作者的时候结合时代,分别对应着谈。确定这首诗为写景抒情诗,然后分析乐景还是哀景。最后明白了诗人所描写的沧浪亭之景表达了一种闲适之趣,从意象到意境,分析很具体。后两句是“以动衬静”,“相对鸣”是为了衬托“花阶静”的,是真正的“鸟鸣山更幽”!而对前两句中的“弄”字,王老师也用心琢磨了一番,他指出宋代诗人做诗很喜欢用“弄”字,如张先《花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如苏轼《水调歌头》中“起舞弄清影”等,欧阳修也有“夜深江月弄清辉”一句,这些都有同工之妙,写景状物,神韵毕现。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为“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最后,王老师还进行知识进一步的拓展迁移:将这首诗与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朱熹《观书有感》及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进行比较,由点到面,由特殊到普遍,跳出本诗谈本诗,收到了绝佳的教学效果!

吴定刚老师在讲《迢迢牵牛星》时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向学生提出疑问:既然河汉又清又浅,那牛郎织女为什么还是很难相见?诗人这样写用意何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进行思维的发酵,最后顺势得出本诗结论:封建礼教的权威权势,更反衬出了牛郎织女的悲哀。同样收到了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

四、作文:积累与发散

我始终认为:作文是阅读产下的蛋,是缩短学生心与手的距离。作文教学一直在困扰着广大师生。写作基础好的同学潜移默化就能从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教益。相反,有大部分同学就是被这个“瓶颈”卡住了,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思想苍白。除了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教师有意识地从写作的角度讲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教育他们如何将“吃下去的五谷杂粮”进行深加工,再提炼出“具有丰富营养的蛋”非常重要。即:有意识地从教材中帮助学生积累材料,再通过发散思维进行深层整合,活学活用。纪念中学的语文老师们在这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下面以我听到的几堂课为例。

吴亚军老师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细心领略过他的几堂课,受益颇丰。如他在讲《罗曼・罗兰》的时候不去详细分析文本,而是直接解决一个问题:罗曼・罗兰其人其事可以论述哪些话题?然后学生看书讨论,各抒己见,从文本找出论据来论述自己的观点。适当点评,学生回答都有板有眼,各有道理。在讲《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也发问:其人其事可以论述哪些话题?学生回答各有千秋:一是人生的价值与姿态;二是抉择;三是坚守气节;四是使命;五是人格尊严;六是谈高贵;七是谈信念信仰;八是磨难;九是做人的底线等等。学生谈一个就分别从课文中找出原话来论证。如谈“抉择”的时候学生就找到文本中原话读到:“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云愁雾惨地颠簸在崖山海面。无一丝一毫的张惶,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这样的课堂做到了阅读与作文的两不误,实为一箭双雕之举!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思维的发散与集中训练,学生在作文中自然就不会觉得没事可写了。吴老师还在作文教学中用学生范文具体讲解段落间如何用连词让文章的逻辑关系贯穿起来,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吴红玉老师在教《我很重要》时也紧紧围绕“变奏点题法”让学生展开思维发散,直击作文,目的性很强。这个切入方法也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