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平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监测平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监测平台

监测平台范文1

关键词:窃电;线损;电能计量

中图分类号:U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204-02

1 引言

目前,某些供电公司线损率远高于国网系统平均水平,有的县公司配网线损甚至超过20%,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窃电现象。用电检查人员现场检查的技术设备和方法比较落后,主要靠用电检查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等进行判断,所应用的检查设备主要是传统仪器,工作效率较低。使用现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反窃查违,数据分析工作量大且难以精确锁定窃电用户,无法查实窃电方式。

2 窃电与反窃电

2.1 窃电基本手法

2.1.1 欠压法窃电

故意改变电能表电压回路接线,造成电压缺相或压值降低致使电能表不计或少计。其主要方式有[1]:(1)打开电压回路的电压连片。(2)拆除二次电压引线。(3)取下计量PT的高压保险或更换熔丝已断的坏保险。(4)电压回路串接遥控开关或电阻。

2.1.2 欠流法窃电

故意改变电能表电流回路的正常接线,造成电流减小或缺相,致使电能表少计或不计。其主要方式有:(1)短接联合接线盒电流连片。(2)利用短接线短接表尾。(3)拆电流互感器二次端钮引线。(4)更换电流互感器,将小变比CT换成大变比CT。(5)利用单相电能表火零接反,人为接地。

2.1.3 移相法窃电

故意改变电能表二次回路的正常接,增大电能表电压、电流间的正常相位角,造成电能表少计、不计或倒计。其主要方式有:(1)调换电能表表尾电流的进出线。(2)调换电流互感器二次侧的极。(3)利用变流器在电流回路加一反向电流。(4)改变电压、电流到电能表的连线相别。

2.1.4 扩差法窃电

故意采用各种手法改变电能表内部的结构性能,致使表计误差扩大,造成电能表少计。其主要方式有:(1)增大机械阻力,抑制表盘转动。(2)用大电流烧坏电能表内部电流互感器或电流线圈、电压线圈。(3)倒拨电能表计数器。(4)更换电能表计数器。

2.1.5 绕表窃电

绕表窃电即表前接线。其主要方式有:(1)直接在变压器低压进线上并接线,绕表用电。(2)表前短接火线用电。(3)无表用电。

2.1.6 智能化窃电

智能化窃电即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窃电。其主要方式有:(1)加装干簧管利用超强永久磁铁使表计计量不走。(2)利用解码器将电能表内部程序解码,更改表内参数,安装遥控装置,控制计量装置的某些回路。(3)IC卡式电能表:伪造IC卡,修改IC卡的电度值、破坏读卡装置。

2.2 常规反窃电流程图(图1)

2.3 存在的问题

用电检查人员根据线索到现场查勘时,其人身安全有可能受到威胁。反窃电调查难、取证难、处理难等问题较为突出,现场查窃电要一次性完成,需提供远程支持,只有依托先进的反窃电监测平台才能够在防治窃电的工作中取得优势,才能够转变目前装备落后的被动局面,挽回窃电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随着窃电手段不断翻新,用电检查人员的反窃电专业装备性能也要不断提高。针对以上情况,有必要利用反窃电实验室建设的用电监控系统,建立和该实验室能进行实时通讯的移动式反窃电监测平台,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2]。

3 移动式反窃电监测平台原理

以移动式实时监测实际现场专变用电户计量回路及计量点各种异常现象为目标,建设移动式反窃电监测平台。通过建立移动式数据分析模块、便携式现场取证模块、移动式现场勘测装置和远程诊断装置等分类模块,组建一个现场综合作业平台,通过此平台用电检查人员能够判断现场用户的窃电情况,查获各种高科技窃电,有效的记录现场的实际情况,为用电检查人员的有效工作和人身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

4 实施方案

应用用电远程稽查仪采集现场各计量点数据,通过GPRS、4G等高速无线物理信道经加密解密后与已建的反窃电实验室用电监控系统的数据服务器实时通讯,对监测的用户数据实时动态分析。移动式监测平台主要设置六大功能模块来实现整体构建。该平台六大功能模块均为便携式设计,可方便安装于车辆内部。各模块装置功能如图2。

5 结语

在反窃电工作中,通过此平台能够判断现场用户的窃电情况,查获包含高科技窃电在内的各种窃电方式,获得有效的窃电证据,解决现场窃电位置及方式查找难题,同时保障用电检查人员的安全。在反窃电专项技术技能培训时,通过该平台进行现场实战查窃电教学,提升针对新型窃电手段的技术分析和实战技能,由此全面提升我省电力营销人员反窃电技能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立才,彭志炜,范强.电能计量及反窃电方法综述[J].高压电器,2010,46(05):86-91.

监测平台范文2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 监测数据管理平台 研究

1 水资源监测的概念

为了对水资源进行较好的管理和保护,就需要对水资源加强监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文监测的概念。水文监测包括水的时空分布的监测以及水的运动规律监测。我们知道,就水文监测而言,其主要服务工作是为了防汛抗旱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而实际情况是,传统的水文监测应该要包括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水文测报。水资源管理的对象有水资源开发、节约、保护等这些方面。水文监测是从水文学范畴角度提出来的,水资源监测是从水资源学范畴角度提出来的。水资源监测的对象包括空中水和地表水、地下水。就监测方面来讲,水资源监测的对象要包括水文监测,还应包括水文应用水利学知识进行的监测。

2 水资源监测分析应包括的任务

水资源监测任务包括人类在使用水的过程中对水的污染状况,还应包括水资源状况的评估,人类需水量的分析,同时,要预计未来水资源变化态势。通过信息手段对水资源状况及时分析并转告相关信息给企业管理和决策人员。上述这些任务是水资源管理工作和保护工作的基础。

3 水资源监测的形式

水资源监测对象包括水资源动态监测以及计量监测。水资源的计量监测的含义是指为了对水资源数量情况或者质量情况了解而做的监测。水资源动态监测对象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以及水质动态过程的监测。我国已经构建了全面的水质计量监测系统。对组织机构和技术规定、管理制度等方面有严格的认证管理。现在业绩有了200多个水环境监测中心构成的水环境监测体系。

4 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分析

4.1 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介绍

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的系统,它是由计算机决策的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的目标是对一些特定的区域水资源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远程监控。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一些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方法,同时,通过决策人员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率管理、调度。在这些系统构成中,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是整个系统技术的关键。系统功能主要有四个,第一,从人机交互层面来讲,系统功能包括系统总控功能层;第二,从系统应用的种类来讲,系统功能包括分系统功能;第三,从系统应用模型来讲,系统功能包括子系统功能层;第四,从支持系统运行的基础环境来讲,系统功能包括系统支撑功能层。

4.1.1 系统总控功能层

用于建立人机联系,基于GIS技术的网络浏览器的应用模式和可视化多层次的空间图形操作界面,提供直观、清晰、方便、灵活的系统操作和控制环境。

4.1.2 分系统功能层

依照系统的应用种类进行功能划分,以利于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工程化管理,也便于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整合、系统总装、调试、测试和维护管理。分系统功能包括实时监测、信息管理、决策支持、远程控制等。

4.1.3 子系统功能层

根据系统总的实际应用模型进行划分,每一个子系统均与实际的应用模型相对应,形成结构、功能和信息流程相对的应用功能。

4.1.4 系统支撑功能层

提供支持系统运行的各种环境,如计算机网络、通信设施、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文本库、GIS系统、系统运行平台和设计开发工具等,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由实时监测、信息管理、决策支持和远程监控四大系统组成。

4.2 实时监测

在支撑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中,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信息和通信传输是基础内容。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的内容还包括一些其他相关的信息。一般来讲,还应包括地表水、降水和地下水的水量以及水质信息,还应包括一些可遥感信息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

4.3 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容较多,一般应包括接收处理和信息查询、预警、等这些内容。

信息接收处理这部分的功能有:对各个信息点信息进行接收,在信息接收后将信息变为数据库可统一化储存的格式,然后对其分类,分类后把信息存于数据库,最后对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信息查询服务即在构建系统后,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信息进行查询。实施预警:在构建预报预警平台后,预测预警水情、旱情、灾情等。信息即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媒体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或者部门水资源信息。

4.4 决策支持

决策支持主要是指提供信息,提供分析计算手段、提供历史范例和经验,启发决策者发现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辅助决策者制定水资源调配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

4.5 远程控制

远程监控系统是由实时监视管理、远程控制管理和监控指令反馈等3个子系统组成的。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和自动化监视及控制技术,对流域或区域内的水利工程及测验设施进行远程自动监视和控制,实现远程实时监测、监视及自动操作。

参考文献:

[1]何平.水质监测探析与水文水资源保护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5).

监测平台范文3

关键词:自动化 监测系统自然保护区APP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X84;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洪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泊,200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由于围湖造田、过度捕捞导致水面缩小、水质下降、水草濒临枯竭、鸟类和鱼类资源急剧减少。20世纪50年代,洪湖面积达760km,现在湖泊面积锐减到348km,平均水深只有1.35m,湿地保护行动刻不容缓。

2014年12月,洪湖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份荣耀也是责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洪湖湿地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自然保护区内生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已为大势所趋。因此,建立完善的保护区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时掌握环境质量,指导保护区内生态保护、科学养殖、旅游开发等项目的顺利进行。科学有效的环境质量检测体系能促进生态保护与利用更好地结合。

1 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系统

1.1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功能

监测系统自动化包括数据采集传输自动化和资料整理分析、安全管理自动化。自动化的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监测项目的自动、连续监测,实时动态地将数据传递给在线监测系统平台。同时,监测系统平台能对采集数据进行科学化分析、计算、图表显示,还能将各种数据储存在磁盘上,建立数据库。当监测仪器发生故障时,可实现自动报警功能,提醒用户并告知故障原因,对于监测项目数据异常或超标自动报警,实现预警预报功能,防患于未然。

1.2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自动监测系统采用分散采集、集中管理结构,在湿地区域设置若干个连续监测仪器的子监测站,它们由一个中心站控制,这些监测站点随时对区域内各监测项目进行自动化连续监测,形成一个连续自动化监测系统。子站备有采水设备,监测仪器,微型计算机及无线电台。其任务是连续化自动监测,并将数据作必要处理;接收中心站指令;将监测数据做短时间储存,并按中心站的调令,通过无线电传递给中心站。中心站设有功能齐全的计算机系统和无线电台,其主要任务是向各子站发送工作指令,管理子站工作,定时收集存储子站数据。

自动监测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一般不需要人为参与,各子监测站点在电脑的控制下进行自动监测。其工作系统由信息采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服务系统组成。

1.3监测数据的调用

中心站能自动采集各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并把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子站数据传到中心站后,由中心站分析、处理并建立数据库以便有效管理。另外,为保证数据的安全,中心站系统具有数据备份功能。

有效数据通过APP内置程序进行处理,并以更为直观的数字及图片形式输出,该内置程序对于特征监测数据可进行智能化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APP用户可通过客户端可及时了解洪湖湿地环境现状并得到建议。

相关工作人员可对监测数据进行查询、修改、统计等操作,对异常数据及故障显示和报警进行及时处理。环保及相关部门可通过程序管理系统调用中心站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1.4系统质量保证与管理

自动监测的核心是监测仪器,为保证检测仪器量值溯源和与常规监测结果的可比性,仪器的检测方法应采用我国国家标准方法、行业标准方法或国际等效分析方法。为保证测量精度,选择监测仪器必须带有自动清洗功能,自动校正以及相应的程序控制装置。日常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定期维护与保养、校准、质控样检查、对比实验验证、试剂有效性检查及数据审核等方法。

监测系统的管理分为远程管理和现场维护。远程管理主要通过中心站控制,制定样品分析日程,查看现场数据记录及报警记录等。现场维护工作由相应的技术人员负责,主要工作有更换试剂,仪器清理、检修,各站点水电安全维护以及相应工作记录。

2基于国家标准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该部分将在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的基础之上,对上述已检测到的水质指标、大气指标以及生物性指标等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水质指标和大气指标利用matlab软件,采用判别分析法来判别对应监测点的水质和大气质量,生物性指标则借鉴马静、陈蜀江等人关于《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评价》的评价方式,从而全面掌握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各部分受污染程度以及健康状况,并将此信息反映到手机APP上,同时为保护区的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

3 APP对监测数据的智能化“表达”

在APP智能“表达”方面主要有以下五大作用:

(1)分层次绘制保护区环境污染地图,直观反映因过度养殖、违规作业等产生的环境污染,提高湖区执法效率及准确性;

(2)结合湖区环境质量,通过智能手机APP平台及时为湖区养殖、捕捞、种植、旅游等提供合理化建议,应对突发性污染,调整作业方式;

(3)该系统根据保护区环境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合理的游湖方案和线路,增强游客体验满意度;

(4)定期拍摄并传输各经济活动区及重要水域的影像资料,及时了解湖区情况并未渔民违规作业留下证据,增强执法合法性,提高执法行政人员公信力;

(5)定期对保护区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分,宏观上掌握保护区健康状态,为保护区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

在满足特定需求功能的同时,一些常规功能也被设计入APP,如天气预报、保护区介绍、知识普及、科教宣传等。APP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改进意见,完善APP功能及“表达”人性化处理。

4 应用前景分析

该文提出的生态理念将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系统与智能手机APP结合,以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完成两者的有机结合,完善系统的合理构建。基于对现有技术的可行性分析,该文提出的生态理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现实意义,该系统可用于自然保护区、大型种植养殖基地、重要水源地、城市内湖泊等,实时监测环境质量并通过智能手机APP对监测数据“表达”。同时,APP作为一款手机软件,需要不断提高用户体验,做到真正的人性化,根据团队设想,实际运用过程中吸取用户建议,不断改进并增添新功能。综上所述,该文所提出的生态理念应用前景较好且有较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维英,肖乾广,盛永伟.距平植被指数在1992年特大干旱监测中的应用[J].遥感学报,1994,9(2):106-112.

[2] 张丽,杨文航,肖盟,等.2010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告:ICU来源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

监测平台范文4

关键词:能耗监测系统;节能;数据采集系统

1引言

目前,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技术还不成熟,没有获取建筑耗能真实统计数据的有效方法,直接后果是建筑节能工作一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误导工作方向和重点。本文所指的能耗监测系统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是通过对建筑安装特定的分类和分项能耗计量装置(例如智能电表、智能水表、智能气表等等),采用GPRS/WI-FI等无线数据传输等方式把实时能耗数据传送到监测软件平台,在线能耗监测软件平台通过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为节能改造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早在2008年,住建部颁发了《关于印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相关技术导则的通知》,主要针对建筑能耗监测软件技术规范做了明确的说明。目前国内大型公共建筑采用的建筑能耗监测手段相对还比较落后,有的甚至还采用手工抄录的方式,效率低而且容易产生误差,无法实现实时监测,这对掌握大型公共建筑用能情况,了解用能问题,方便管理者制定相关的节能措施造成困难。

本文首先针对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整体软件平台框架:整体框架采用SaaS模式设计、网络传输框架采用无线网络传输方式、数据传输采用xm编码加密方式传输在客户端再加密的方式进行读取,然后研发出实现以上功能的关键技术,最后针对广州市荔湾区25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的数据进行了模拟。

2国内外同类技术情况

国外楼宇智能化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并且智能化、信息数字化程度较高。现在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系统大都是按照建筑物使用功能进行设置,这是没有刻意把智能化放在建设目标上,但是智能化系统的装备方式是先进的,系统的设置是完备的,系统的工程设计是准确的,系统的运行状态是良好的。

我国仍缺少高技术的楼宇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理念、态度。另外,在准确把握智能建筑的设计定位、高质量的工程实施与系统有效运行管理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规范,楼宇智能化设计方面也存在缺乏全面性和长远性的情况,施工质量难以保证,造成一些应用楼宇智能化系统的建筑缺少各系统整体运作机制,结果事倍功半,造成投资的浪费。楼宇能耗监测系统在实时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已经形成了包括美国霍尼韦尔、美国江森自控、德国西门子等公司在内的一系列智能楼宇能耗监测系统产品。

智能建筑自1984年1月出现以来(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都市大厦),在欧、美、日及世界各地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以美国、日本兴建最多。目前,美国有智能大厦数万幢。表1是国外几种成熟智能楼宇能耗监测系统产品的对比表。

表1智能楼宇能耗监测系统产品的对比

序号产品名称主要功能1江森自控的合同能源管理通过对项目进行能源计量与审计,找出能源浪费的所在,然后提出能源改造的解决方案,最后和客户签订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项目的设计和管理服务2西门子的能源监测和控制系统以ASP技术为依托,用户的消耗数据通过西门子中央服务器,利用用户专属的安全站点获得,能耗数据通过Web手动或自动上传,这样的监测系统保证了用户能耗的透明度与可控制性3霍尼韦尔的能源管理系统将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能耗获取、数据传输、数据库与数据分析、模型等技术结合起来,对多栋建筑的多台设备或用户的能耗进行综合管理,建立公共建筑基本信息及能耗数据库,从而研究出有效的节能运行方案

国内智能楼宇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但在国家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作用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极其迅速(表1)。楼宇智能化产品的主要代表有上海元上能耗计量管理系统以及研华BEMS楼宇能源管理系统。其中这两者之间各有其优点,如表2所示。

国内已有楼宇能耗监测系统软件在界面、数据实时性、监测结果分析、数据挖掘以及数据传输安全可靠性等方面都做的比较好,但是,数据采集基本都是基于在线数据采集分析技术来实现的,对于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以及无线数据传输的加密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比较少,因此,进一步限制了这些系统的环境适用性。

3能耗监测系统技术框架

3.1软件系统整体框架

本文研究的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软件平台,是一款基于《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软件开发指导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设计,符合国家的规定的设计标准。软件系统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软件系统整体架构

如图1所示,本文研究监测软件平台分为网络技术设施层,主要功能是用于采集器前端数据传输。信息资源与数据层主要是存储采集器采集到的分项能耗数据;应用层主要包括数据及消息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展示子系统、信息服务子系统和后台管理子系统4个系统,每个管理系统下面由一个或多个子系统构成。应用层主要功能是用于数据处理、展示及数据监测功能,把应用层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模块,可减少各子系统数据间的相互干扰,由于各个子系统模块之间没有数据交叉,因此,在后续软件平台维护将更加方便、系统的扩展和兼容性将变得稳定。最后是表现层,主要是数据的显示。

3.2软件系统整体框架

如图2所示,本文中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包含监控终端、数据库、数据管理系统(MDMS)、数据采集系统(MDCS)、防火墙、通信网络、集中器和楼宇采集终端。

图2图2软件系统整体框架

楼宇采集终端发送相关数据至集中器,楼宇采集终端是指电能表、水表、冷量表、气表中的一种或几种,相关数据包含能耗数据、状态信息及和时基信息等;集中器将相关数据转换成TCP/IP协议数据包,通信网络、防火墙发送至数据采集系统(MDCS);数据采集系统(MDCS)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已处理的相关数据发送至数据库,数据库对已处理的相关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展示;数据采集系统(MDCS)对集中器与楼宇采集终端之间的通信模式和通信协议进行管理,定时对通信状态及通信数据进行自动查错,并对数据丢失、工作状态异常进行处理;数据管理系统(MDMS)从数据库中获取已处理的相关数据,根据系统设置的能耗监测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分析和状态评估,并将已分析和评估的结果发送至数据库,数据库对已分析和评估的结果进行存储、分析和展示;监控终端从数据库获取已处理的相关数据和已分析和评估的结果,并进行综合分析;监控终端根据综合分析,经由数据库、数据采集系统(MDCS)、防火墙、通信网络、集中器,将控制指令发送至楼宇采集终端,改变楼宇采集终端的工作状态。

4系统关键技术点

4.1多种能耗采集终端的接入

节能改造中,由于现存很多不同年代的能耗采集终端,对这些能耗采集终端的数据如何合理的采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具体方法有全手工抄表和换智能表计自动抄表两种方式。另外,对不同品牌的能耗采集终端,如何用同一个集中器进行连接,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不同的品牌,可能会很有私有协议的存在。

因此,对市面上能耗采集终端的主流品牌,要进行统计和协作,使得自己开发的集中器以及软件系统能够顺利接入各种不同的能耗采集终端。

4.2软件系统的开发

根据系统的整体框架分为多层结构的特点,本软件平台的开发引入“基于子系统平等开发方式”的系统设计模式,采用Java、JavaScrip等编程语言进行编码,数据存储数据库采用阿里云数据库,通讯技术采用稳定的RS485数据通讯标准,软件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图3智能建筑集成系统框架

5主要创新点

本项目中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其技术的先进性及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无线传输方式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布线的投入,节约成本。该系统可以将能耗采集终端采集的能耗数据传输到数据终端进行综合分析,采集终端包括电能表、水表、冷量表、气表,并可以将同种能耗按不同用途进行分类计量,从而实现能耗数据的分项计量和分类计量。楼宇采集终端与集中器之间的通信方式,可选择有线方式或无线方式;有线方式为RS485、电力线通信(PLCC)、快速以太网(FE)中的一种或几种;无线方式为Zigbee、RF(230~960MHz)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应用场景具体选择不同的通信方式。

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对建筑能耗信息采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定时轮询采集方式,集中器定时(15~60min)依次向所连接的各个楼宇采集终端发起采集信息的指令,各个楼宇采集终端依次向集中器发送各自能耗信息、工作状态和时基信息,集中器收集各个楼宇采集终端的信息,并缓存在集中器的存储单元中,由数据采集系统(MDCS)经由防火墙、通信网络,不定时地获取集中器的存储单元中的信息。另一种是主动定点采集方式,监控终端对特定楼宇采集终端发起采集信息的指令,特定楼宇采集终端收到采集信息的指令之后,经由集中器、通信网络、防火墙、数据采集系统(MDCS)、数据库,将经过采集、传输和处理的能耗信息,发送至监控终端。从而实现能耗数据的实时监控。

(1)应用创新。该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根据能耗指标体系,将能耗采集终端采集的能耗数据传输到数据终端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对写字楼建筑能耗的实时监测,是一种新型能耗监测系统,推动了能耗监测平台的发展。

(2)技术创新。在该项目中通过有线和无线方式将楼宇监测终端,包括电能表、水表、冷量表、气表等,与数据中心联系起来,实现了能耗数据的分项、分类计量,无线传输方式的运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时采用定时轮询采集方式和主动定点采集方式进行能耗信息采集,实现了能耗数据的实时监控。

6平台应用

本文研究的平台选取了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5栋大型公共建筑的用能数据进行模拟,如图4、图5。

图4广州市荔湾区25栋建筑能耗模拟

监测平台范文5

【关键词】 嵌入式系统 监控平台 RTU 通信协议

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只是监控平台,摄像头,信息传输和显示组成。需要人工看守,确保摄像头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云台可以正常运行以及视频信息传输的准确性。灵活性差,自动化程度低。本设计主要是通过基于MCF52255的嵌入式系统来实现监控中心和RTU的通信,以及对摄像头故障(包括云台控制和信息传输准确性)的分析和报警。

一、视频监控和监测平台的总体设计

1.1系统组成

系统主要由上位机监控软件,远程通信终端,Modbus通信协议,图像处理模块和摄像头,云台组成。系统组成原理图如下所示:

1.2 工作原理

远程数据终端与图像处理模块以及摄像头云台一起组成了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部分,通过基于Modbus的通信协议来实现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进而实现了系统对图像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进而对摄像头的控制以及报警功能。其中信息的传输室通过RS485实现的,而图像信息的判断是RTU将正常的照片的二进制代码与故障模式下采集的照片信息进行比对,判断摄像头是否工作正常。

二、远程通信终端硬件设计

2.1 MCU最小系统

本次设计选择的是飞思卡尔公司的MCF52255芯片,此款主控芯片可以超频到80MHZ拥有足够快的运算速度;支持三个UART接口,可以满足设计中的多方通信;拥有独立的ADC模块,多个模数转换接口,可以满足对多个模拟量的采集处理。

2.2 继电器输出电路

继电器输出电路由一个三极管和一个整流二极管组成,输入端是由光耦隔离之后的电源信号,关偶隔离采用的是TLP512-4。主要功能就是将电源信号输入TLP512-4输入端,将输出信号输入到继电器电路中,通过控制继电器的通断实现在在断电情况下可以实现备用电源供电。

2.3 RS485通信电路

通过RS485实现信息的传输。相对于RS232通信,485的传输距离更远,可以达到3000米左右;同时485采用的是平衡驱动器和差分接收器,抗干扰能力更强。

三、基于Modbus的通信协议

本设计中主要涉及到三个通信协议,一个是监控中心和RTU之间的通信,一个是RTU和图像处理模块的通信,一个是RTU或者监控中心和云台之间的通信。前两个通信协议是自己定义的,最后一个是开源的PELCO-D通信协议。

3.1 监控中心和RTU通信协议

该通信协议是基于Modbus设计实现的,通信格式如下所示:开始位(0x68),地址码(0x00~0xff),设备码(0x03),功能码(0x81-0x91),数据长度两个字,数据码,检验位,结束位(0x16)。

当监控中心发送数据给RTU,并且RTU成功接收以后,RTU会向监控中心发送一个确认信息,保证信息传输的准备性。

3.2 RTU和图像处理模块通信协议

图像处理模块采用的是C1068V1.2的集成模块。通信协议如下所示:

开始位(0xaa),数据长度位,设备功能选择,数据位,校验位。

该部分可以显示对照片的采集,并将JPG格式的图片传输给RTU终端,通过RTU对图片的二进制代码的处理判断摄像头拍摄的照片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就进行报警。

四、监控平台设计

监控平台的上位机是采用的C#编程语言实现的。此编程语言是专门为.NET应用而开发出的语言。C#编程语言相对于VB和C++而言,上手更快,操作简单,并且可视乎功能也比较强,可以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

五、总结

本文介绍了整个系统设计的硬件和软件设计,通信协议的设计和实现。对于监控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整体效率的改进有重要意义。

监测平台范文6

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非常重要的营销领域,以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目前发展最快,在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快速变化的移动媒体上增长空间巨大。2012年移动应用广告平台市场规模增长到12.6亿,预期2013年会增长到25.7亿,而未来几年会继续保持高增长率。

经过前些年的市场发展和教育,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平台在市场规模保持较高增长速率的同时,市场的格局也在发生着转变。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传统品牌广告主把在移动广告方面的预算占比提升,广告平台的盈利获得提升,其中一些广告平台获得了较大增长,逐渐拉开与其他平台的差距,市场格局逐渐向领先者集中。

自2007年至今,移动应用生态得到了爆发式发展,应用数量直线增长、应用创新不断涌现、用户认可越来越高。在此之上的营销模式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从开始的培育尝试阶段,逐渐得到更多的认可。到2012年,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加快,媒体向移动端转移也加快,广告主愈加认识到移动广告的重要性,预算向移动端倾斜更多。而2013年是行业的一个转变期,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的前期投入逐渐得到相应回报,投放的增加促进企业营收增长,竞争的加剧使得竞争格局逐渐明晰。在这样的竞争格局变化中,各个移动应用广告平台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在展现形式(插屏广告、全屏广告、积分墙等)、互动效果、媒体资源等方面形成了一定差异化竞争。

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的发展,也吸引了互联网巨头进入。应用广告平台的竞争和巨头的接入将会搅动整个移动营销市场,并促进市场进入扩张期,吸引更多的广告主和媒体投入进来。在互联网展示广告的程序化购买(DSP和广告交易平台等推动的广告技术革新)影响下,移动应用广告也出现了早期的变化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