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钱塘江潮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钱塘江潮水范文1
海宁潮是在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形成的。海宁潮一日两次,白天称潮,夜间称汐,中间间隔12小时,农历初一、十五子午潮,半月循环一次,尤以每月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为大,故一年有一百二十个观潮佳日,“海宁天天可观潮,月月有大潮”。八堡“碰头潮”,双龙相扑,天崩地裂;盐官“一线潮”白练横江,涛山喷雪;老盐仓“回头潮”蛟龙脱锁,怒吼回首;而观赏半夜潮更是月影银涛,十万奇军。一潮三看赏四景,令人荡气回肠。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流传千年的传统观潮节。每年此日,海内外数十万宾客云集观潮胜地海宁观潮。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是人们对钱江潮的精彩描绘。
钱江潮奇观,是大自然在杭州湾留下的杰作。我国四大海域,其海潮大都是悄悄而来,又悄悄而去,形不成奔腾之势,唯独钱江潮是明来又明去,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声如雷鸣,方圆20多公里内均能听得到波涛奔腾之声,可谓“十万军声一夜潮”,其势之伟,天下无匹。
钱江潮缘何如此雄奇壮观?是由于钱塘江入海口喇叭形的特殊地形,江口大,江身狭,宽的地方达100公里,狭的地方仅两三公里。同时,在江口底下横跨着巨大拦门沙坎,它像一条门槛遏着潮水通畅涌入。当潮水从浩瀚的东海翻江而来时,江道骤缩,潮速加快,加上受到沙坎的阻拦,波涛后推前阻,像受惊的雄狮,吼叫着直蹿天空,终于形成了“钱江怒潮甲天下”的奇观。
观钱江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就作有钱江《观潮赋》。唐代每逢八月十八日,观潮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以睹钱江潮之奇观,此时,文人墨客更是诗如潮涌,诗仙李白写道:“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白居易吟哦:“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到了宋代,观潮之风更为兴盛,沿江处处是观潮的人群,朝廷还集合水师万众,在钱塘江检阅。明代以来,浙江海宁盐官镇成了观潮胜地,筑有中山亭、观潮亭、镇海塔。
钱塘江潮水范文2
他看了一下手表,问我:“钱江潮是不是1点50分到?”我点点头,因为我刚通过手机上网查到了潮涌时间。
钱江大潮如约而至,先是远处隐隐约约有一条白线,紧接着,这条白线越来越清晰,江面开始荡漾起来,继而听到涨潮的声音,潮声越来越大,越来越雄浑……大潮杀到了,不过一两分钟,潮水就在江面上奔腾而过,搅混了一江清水,然后一切恢复平静。
“这就是钱江潮吗?”那位香港年轻人站在江边,非常迷惑。他又问:“还有吗?”
我笑了。钱江潮就是如此,非常短暂,留给你欣赏的时间不过几分钟。当我们在钱塘江两边建起了观潮城,将潮水与看台远远隔离开,其观赏度更要大打折扣。
香港朋友特地乘飞机来,就是为了看这据说是8年一遇的大潮。他掐准了观潮的时间,配备了摄像的设备,期待潮水惊心动魄的表演。但是,当一场惊心动魄可以预期,甚至精确到几点几分时,还有可能惊心动魄吗?
住在钱塘江边的农民,大都是不看潮的。潮起潮落,涌高时间,他们不用看表也知道。潮涨了,上岸,潮落了,再下江劳作。只有城里有雅兴的人,才会特意赶来赏潮。
倒是那些不知钱江潮为何物的人,反倒能体会钱江潮涌的妙处、险处、壮处。
有一个到杭州开出租的河南人,上岗前到六和塔游玩,游完塔,就到了江边,见旁边有扇铁门开着,就沿着石梯走下了江……正在欣赏钱江美景时,远处岸上一个钓鱼人冲他大喊,他不知何意。后来又见那钓鱼人用鱼竿指着他,还在大叫,他还是不明白。此时,只见江水突然抬高,几秒钟的时间就涌到了他的腰部。他抓住石梯上的栏杆,水又没到了他的脖子,整个身子被水冲得漂了起来。几分钟后,潮慢慢退去,浑身是水的他站在石梯上,扶着栏杆哭了。
钱塘江潮水范文3
一、揭示课题,引出“奇观”
理解“观潮”的意思,知道这里的“潮”指钱塘江大潮。如有学生曾见过钱塘江大潮,可请他们做做介绍;如学生都没有见过,则让他们说说想象中的钱塘江大潮。接着借视屏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进而引导:“同学们,比起钱塘江大潮,我们常见的潮水根本不值一提,宋代诗人苏轼曾这样赞叹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古往今来,很多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在饱览了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后,都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今天,我们就凭借课文,跟随作者到浙江海宁,欣赏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并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向人们展示这天下奇观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观”
1.自由朗读,读出形象。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读中思考: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哪些画面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自读想象后,引导学生交流并梳理画面和感受:一是写“潮”的画面:潮水之快,潮位之高,潮声之大,可见钱塘江大潮堪称天下奇观;二是写“人”的画面:大堤上人山人海,潮来时人声鼎沸,可见钱塘江大潮堪称天下奇观。
2.浏览课文,梳理形象。为使课文描述的形象给学生清晰的印象,在学生交流后可让学生浏览课文,理清叙述顺序,让学生明白: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别从“潮”和“人”两方面展示形象,突出“奇观”。
三、品读想象,领略“奇观”
在课文中,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表现了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促使学生具体领略大潮的壮观奇特,深切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可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再现形象;相机拓展,创造形象;设身处地,自由表达,以求情感熏陶与语言发展的融合。
1.品读写“潮”的句子,入境想象,感受景观之奇。课文第3、4自然段,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具体介绍了大潮来临时的惊心动魄的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千万匹马“齐头并进”……大潮越来越近,响声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蔚为壮观。为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大潮的气势,可让学生朗读想象,还原形象,步入情境,观其潮,感其形,闻其声,进而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1)由声音感受奇特。让学生找出写声音的句子自由朗读,借助语速、语气、语音的变化,显示出潮水的由远而近,潮声的由低而高,从声音之大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接着让学生借助视屏,感受“好像闷雷滚动”和“如同山崩地裂”的潮声,然后启发引导:读了句子,看了视屏,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潮声的宏大,感受大潮的奇特。进而以“作者是怎样描述潮声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明白:“好像闷雷滚动”,说明潮声很大,但由于在远处,因此不是太响;“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说明潮水已到眼前,声音震耳欲聋。作者借助形象的比喻,具体真切地展现了潮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的过程,凸显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2)由形象感受奇特。在文中,声音与形象的变化有机联系,相得益彰。为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可引导默读课文,画出写潮水样子的句子,并借助朗读再现形象,然后分别引导品读想象。如“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一句,可这样引导:“一条白线”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江潮比做白线呢?以使学生明白:“一条白线”,形象地写出潮水从天际间向这边涌来的情景,那宽阔的潮头激起的白色水花,对于江面来说,犹如系在腰间的飘带,此时的整个钱塘江,如同手持雪白的飘带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此刻,可相机介绍杨万里的诗句:“海潮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第4自然段写“颠峰时刻”大潮的句子,可先引导自由朗读,想象形象,然后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闭目想象,进而让学生自由描述那壮观的场面,叙谈自己的感受,老师相机介绍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诗句,使那以江面为舞台,手持“白练”尽情狂欢的潮头跃然学生眼前,荡漾学生心间。进而再播放视屏,让学生在想象形象与实际画面的联系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随后品味写潮水形象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陈述理由,以使学生从“一道白线”“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齐头并进”的“白色战马”等描述中,看潮水推进中形象的变更,看作者描述中比喻的精妙,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品读写“人”的句子,拓展想象,感受景观之奇。课文还以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突出大潮的奇特。对此,可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还原和拓展,借助人们的所见和所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写人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启发想象,让他们设身处地,表述形象:(1)如果你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一路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如果你在其间,能说说为什么前来吗?引导通过人们扶老携幼前来看潮情景的描述和自我心理的叙述,感受奇特的江潮对人们巨大的诱惑力。(2)大堤上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大家昂首东望”,如果你置身其间,环顾四周,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引导描述人们“昂首东望”时的动作、神情,揣摩人们的焦急而又耐心,兴奋而又激动,从人们对大潮的期待中体会其“奇特”。(3)天际间出现“一道白线”、眼前出现“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会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环顾四周,你看到人们怎样的表现,听到人们怎样的话语?引导通过自己和人们表现(欢呼、摄影、赞叹、留影……)的描述,体会奇特的大潮在人群中产生的强烈反响,可重点描述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人对大潮的赞叹,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特”。
四、创设情境,赞美“奇观”
为使钱塘江大潮永远在学生心中奔涌,让精彩的语言永远在学生仓库贮存,可以课本为蓝本,或借助插图,或运用视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解说员,对“观潮”过程作“现场直播”,借助具体形象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和“观潮的情景”展现在观众面前,以培养学生合理想象拓展形象、转化语言灵活表达的能力。可这样引导:同学们,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又如期而来,电视台对现场进行直播,让你担任现场解说,你想如何将那壮观的场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描述呢?(引导说说“直播”要求,教师适当提示: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述所见、所闻和所感;语言要力求具体、生动和形象;还可借助动作、神情和语气加强效果,吸引观众。)让学生自行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凭借插图或视屏,进行“现场直播”。最后,教者绘声绘色地进行示范,让钱塘江大潮再次在学生心中“掀起波澜”:
各位观众:你们好!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在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向大家转播。现在是上午8点钟,距潮来的时间还有5个小时,可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都翘首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大家看,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现在江面风平浪静,越往东越宽。
…………
现在是午后一点,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时,人头攒动,不少人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欢呼起来:“潮来啦!”
观众朋友,你们听到了吗?潮水的响声越来越大。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天边泛起一道银线,若隐若现。那条白线快速地向我们移来,远远望去,宛如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展翅翩翩飞来,又像一条闪亮的白龙向这边腾飞,好壮观啊!近了,近了!汹涌的大潮如受惊的雄狮,惊吼跃起,声如山崩地裂。刹那间,壁立的潮头近7米,仿佛一堵高大的水墙,呼啸着席卷而来。游客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和欢呼声:“太棒了!”“太壮观了!”(对人的描写略)
钱塘江潮水范文4
关键词:电子监控 无线监控 LED显示屏 钱塘江管理 防潮安全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94-02
钱塘江作为浙江的母亲河,在浙江的水利发展、防台防汛防潮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钱塘江全长605公里,流域面积55558平方千米,86.5%在浙江省境内,占浙江省总面积的47.2%,两岸地形复杂多变,随着两岸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于防潮安全、工程项目监管、河道采砂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建设钱塘江海塘监控体系及LED大型显示屏也随即提上了日程,而防潮安全方面的需求更是监控系统和显示屏建设的直接缘由。
近几年来,屡有钱江潮卷人之事发生,2007年8月2日在杭州七堡丁坝发生的潮水卷人事件再次成为了社会的焦点,这次“天下第一潮”卷走30余人,尽管其中有22人获救,但遇难的人数达到12人。痛定思痛,为了做好防潮安全宣传工作,政府开始在钱塘江沿岸几个主要观潮点设置监控摄像头及大型LED显示屏,一方面通过LED电子显示屏播放潮汐讯息、宣传潮水相关知识、指导人们安全观潮;另一方面通过监控设置实时查看观潮危险点的潮水及观潮人员状况。这也是钱塘江海塘监控体系初步构建的开始及LED显示屏在钱塘江沿岸应用的起源。钱塘江海塘监控体系包含电信全球眼监控系统、电信3G移动监控系统以及网通华数眼监控系统。
一、电信全球眼监控系统的运行机制
电信全球眼及网通华数眼等监控系统都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应用,技术上比较成熟,监控平台、各种功能相对完善。电信全球眼监控系统是基于宽带网来实现图像远程监控、传输、存储、管理等功能,系统利用电信宽带网络将分散、独立的图像采集点进行联网,实现跨区域的统一监控、统一存储、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便于使用者通过控制云台进行实时监控,用户也可以通过云台进行实时操作,实现图像数据的录像、查询等等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二次开发结合钱塘江水利行业管理特点进一步加以应用。比如,出于钱塘江防潮安全管理需要,江边部分监控摄像头还设置了喊话功能,在潮水来时如有人在危险地带可以进行喊话。
从技术上讲,全球眼监控系统已十分成熟,数据传送稳定,画面清晰,在配置360度旋转高清晰球型摄像头后,监控范围较远(200米左右),且可以选择设置前端数据存储或中心数据存储,便于用户查询应用。但是全球眼系统建设投入大,运行维护费用也相对较高,且相对于钱塘江广阔的流域监控范围有限。首先,由于图像数据传输特性决定,需要布设光纤线路,而钱塘江沿岸地形复杂,两岸既有人口稠密地区,也有空旷荒凉之地,全程布设光纤线路费用巨大且不现实;其次,固定的监控点位对于整个钱塘江海塘来说可控范围有限,满足不了钱塘江管理中防汛、防潮、海塘安全、工程监管、涌潮观测等诸多需求。网通华数眼与电信全球眼基本功能类似,其运行机制也大致相同,略微不同之处在于全球眼系统给用户提供了客户端平台,而华数眼平台直接集成在网页上。
二、电信3G移动监控系统的运用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而电信提供的技术方案是CDMA2000 1xEV-DO,以及此实现的无线监控系统为3G-EVDO。随着3G无线网络技术、数字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3G移动监控系统以其上网速率高,无需布线,移动等特点,提供了光纤专线,ADSL宽带上网无法比拟的便利性,正逐步成为目前宽带接入不可缺少的补充方式,尤其在一些无固定地点如钱塘江江面上等有线宽带无法到达的地方发挥独特的作用。针对钱塘江管理的特殊应用,无线移动监控可用于包括船只的监控系统以及相关水事执法、管理车辆的车载监控系统,实现图像看得清、录像存得好、云台控制等指令响应得快等要求,同时还有无线视频采集及移动视频观看和控制的应用要求。而其他3G系统,其功能与电信移动监控解决方案大同小异,这里就不再赘述。
3G移动监控系统主要是通过远程图像管理的要求,在船只或车辆的控制云台进行图像监控服务以及相关的通信服务,包括远程控制、数据实时采集、备份、查询等相关内容。针对钱塘江流域水面环境复杂、河道两岸多为远离城市区域,传统的监控手段在很多偏远地段及河道江面上无法实现,而使用电信提供的EVDO网络接入方式连接到全球眼平台,可以实现监控方便、实时快捷远程控制的目的。在无线监控点前端,通过船载、车载摄像头对现场情况进行实时采集,摄像头通过视频无线传输设备相连,并通过由EVDO将数据信号发送到电信的控制云台。3G监控系统的移动特性是利用3G-EVDO集群技术进行视频数据的无线网络传输的新型系统,具有移动性强,图像质量较高,视频流畅性好,系统扩展能力强等特点,随着3G-EVDO网络的性能不断提高,这套系统能够获得更好的使用效果,同时能够平滑升级,使用户系统随时保持先进性。
移动3G-EVDO监控系统技术具备以下优点:能够保证移动过程中视频的正常通信传输,并符合移动视频通信的严格要求,具有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无线监控系统的典型特点;建设成本低,除前端设备外,可借助现有无线基站,不必建立独立专用基站;不受阻挡物限制,可以进行通过建筑物以及高山绕射的视频传输;视频传输基本清晰、流畅;不受距离限制,前端只要有3G-EVDO信号,接收端只要能上互联网,就能传输视频,控制云台也能进行实时控制。
3G-EVDO监控系统这种方式投资小,无需挖管埋线,对于钱塘江广阔的流域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但是相对于传统光纤数据传送快捷、安全,图像上传下载有保障,无线网络尚不能完全覆盖钱塘江整个流域,尤其在一些偏远地段,无线通讯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其次移动监控系统,在大型船只电源的供给尚可由发动机提供,但是车辆的电源一般由汽车电瓶供给,无法做到长时间的运行,而且车载监控系统前端操作有一定的复杂性,前端的数据存储也需要有相当多的设备投入。
三、LED电子显示屏在防潮安全宣传上的应用
LED显示屏(LED panel):LED就是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英文缩写,简称LED。它是一种通过控制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方式,就是由很多个发光二极管组成,靠灯的亮灭来显示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行情、视频、录像信号等各种信息的显示屏幕。在钱塘江畔矗立的电子显示屏在防潮安全宣传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其应用。
显示屏使用同步控制系统,控制LED显示屏的工作方式基本等同于电脑的监视器,它点点对应,实时映射电脑监视器上的图像,通常具有多灰度的颜色显示能力,可达到多媒体的宣传广告效果。其主要特点是:实时性、表现力丰富、操作较为复杂、价格高。一套LED显示屏同步控制系统一般由发送卡、接收卡和DVI显卡组成。电子显示屏前端可以播放多种样式的文件,如DVD视频、word文档、图片、PPT文件等,在显示屏内部设置排气排湿风扇控制温度及湿度,通过对电源定时开关的设置,可以控制工控计算机的开关机时间、显示屏的开关屏时间。
在数据连接控制方面,由于LED显示屏位置位于钱塘江畔,显示屏播放内容一般是通过网络从控制后台传送至前台,一般包括后台控制计算机及前端放置的工控计算机,后台计算机与前端工控机的连接既可以通过显示屏常用控制软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PC AnyWhere等软件来实现远程控制,而显示屏需要播放的文件则通过计算机远程连接显示屏内部的工控计算机实现数据的传送(可通过Internet公共网络进行)。钱塘江边的显示屏因为与监控设置在相近位置,所以可以共用监控系统的光纤。通过编制显示屏播放文件列表,设置显示屏分段播放时间,实时播放当天潮汐讯息、防潮宣传片、水利知识等内容。室外大型显示屏由于其直面受众的宣传特性,在正式运行后起到很好社会效应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因为显示屏建设费用较高,且设置在钱塘江边,有些显示屏如七堡、七格等地由于附近有工程在施工,容易为灰尘所侵袭,而且江边湿度大、风速也大,周围环境较其它地段更为恶劣,造成显示屏运行损耗相对较大,维护费用高;其次,显示屏需要专人进行巡查维护,其播放内容也需专门人员进行编排更新,出现缺屏、闪屏现象时如不及时维护会造成不良影响。再次,显示屏的耗电量较大,设置地点也必须视野开阔,周围有相当的人流量才能达到最大化的宣传效果。
钱塘江流域监控系统及LED电子显示屏的应用对于钱塘江防潮、防汛、工程管理、采砂管理以及促进水利信息化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些系统的实施应用提升了钱塘江水利的管理水平,实实在在地为钱江两岸的人民提供了一个十分直观的宣传平台。
参考文献:
1.何勇军.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计算机监控系统.中国水利,2008(20)
钱塘江潮水范文5
我在吟诵沃尔科特诗句的同时,看到了运河上的帆。
帆是河的理想。船是河的语言。
那是在嘉兴船文化博物馆里,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只古老而又特别的船上:牛拉船。一头水牛在浅水的河沟里拉着串在一起的三条小船。
有牛拉的船吗?前所来见的景象。有牛,何必用船呢?有船,何必用牛呢?我就想。那该是没有河的年代,船的梦只被牛背驮着。有河的年代又怎么样呢?书载:“八月十三日为刘王诞期,远近赴会者扁舟巨舰不下四五千艘。自王江泾长虹桥至庙前十余里内,排泊如鳞……”那是京杭运河上的一次大堵航。“1992年12月14日,运河嘉兴杨家浜航段发生一起沉船事故,引发了运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堵航。两天时间,北起江苏平望。西至浙江杭州,数十公里的航道上,二万多艘船被困其中,船与船首尾相接,严丝合缝……”
这是何等壮观的风景,这是何等惊人的场面!
船太多了,河驮不起那么重的梦。
然而,我在热烈和闹猛中分明看到一只悄然远去的船,一只穿越千年时空从大运河驶向天边的小舟。
陆游的小舟。
公元1170年5月至10月间,陆游从山阴赴任夔州通判,由运河人长江,历时160多天,一路写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旅游散文《入蜀记》。《入蜀记》载,陆游在大运河上的行程为40多天。
《入蜀记》成功之处。在于把这160多天的水上行程写成了一段光照千秋的诗人之旅、文化之旅、华彩之旅,从此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散文风格。以至于多少年后,修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仍啧啧称誉。直到现在,人们还可在火爆一时的所谓“文化散文”里,读出从宋朝大运河里流来的一脉精魂。
这是船写在河上的诗篇,这是河唱在船上的骊歌。陆游让我们知道,河是歌唱着向前的。尽管也曾承载过忧伤和苦难。
陆游和他的舟楫们,远去了。幸好还有运河奔流,不舍昼夜;还有运河公园里的巨石雕像以及雕像下刻着的三个大字:运河魂!
今日,“运河魂”有全新的体现。
明末以来,德胜坝原是江南最后的一个码头。杭州城内的诸多河道因受钱塘江潮水的影响,经常淤塞,只能以小舟与运河相通。直至1989年2月三堡船闸建成通航,京杭大运河才完成了运河和钱塘江的沟通。
于是,三堡船闸便成了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然而又是起点。过了闸。就是浩瀚的钱塘江。不过,今天的起点又有了新的说法。2008年,一条新生的运河凤凰涅了。全长239公里的杭甬运河从这里出发,流经杭州、绍兴、宁波,达舟山港直通大海。
这是千年古运河第一次实现河海的沟通,这是相隔千年而续写的诗篇,这是中国交通史上一道充满蓝色人文的风景线!
夫差没想到,他一锸挖下去,流过来的居然是千里之外的东海水;秦始皇没想到,他为断吴越王者之气而凿陵水道,居然凿出了吴越大地河海相吻的好风水;隋炀帝更没想到,他率浩浩荡荡的船队南下看琼花,居然能看到蓬莱仙境、海天佛国……
当年。香港大公报曾说京杭大运河通钱塘江是“隋炀帝未竟事业”、在“地球上划线工程”。今天,世界将如何评价杭甬运河这条全新的水上高速公路。贯穿浙江腹地的金丝带呢?
黄金水道、黄金三角、绿色运输带、彩色人文长廊……
于是,我叉想起运河博物馆前的雕像和雕像下刻着的字:开拓前进;我叉想起杭州运河边上的巨石雕像和雕像下刻着的字:运河魂。
钱塘江潮水范文6
世界各大古代文明多起源于大江大河,如古埃及文明之于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古印度文明之于恒河,以及中国文明之于黄河、长江。不仅世界各大古文明如此,即中国各区域文化,其形成与发展也多与河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山西文化之于汾河,陕西文化之于渭河,四川文化之于岷江,岭南文化之与珠江,湖南文化之于湘江,江西文化之于赣江,浙江文化之于钱塘江,等等,多是如此。而且,这些区域文化都显示出这样一种地理模式:一条河流,一座沿河的中心城市,一种区域文化。仍举上述这些区域文化为例:太原——汾河——晋文化,西安——渭河——关中文化,岷江——成都——蜀文化,珠江——广州——岭南文化,湘江——长沙——湘文化,赣江——南昌——赣文化。浙江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一条钱塘江,一个中心城市——杭州,然后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一个沿河的中心城市在区域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有些江河长度长,流经区域大,可能被分成多段,形成多个中心城市,发展出多种区域文化,如长江沿流有重庆、武汉等中心城市,分属巴文化、楚文化等不同区域文化。有些支流也是如此,如长江的支流汉江,历史上产生了汉中、襄阳、武汉等区域中心城市,它们也各自以这些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类型。
当然,有些区域,一条河流,其流域不同地区的开发有先有后,中心城市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如长江中游,江陵、九江曾是非常重要的中心城市,但现在他们的地位已被武汉取代。又如汾河流域,其最初的中心应在汾河南部,这里曾是传说时代的尧都;西周封晋,曾为晋国都城的翼、曲沃、绛,都在山西南部;晋三家中,韩氏初封韩原,后迁平阳,魏都安邑,皆在汾河流域南部。到战国以后,随着赵国势力的向北扩张以及韩、魏两国南迁,晋阳(太原)才开始崛起。至于黄河下游地区,其中心城市受历史上黄河改道及运河修建的影响较大,情况相对复杂一些。
二 历史上长江下游中心城市的多变
浙江历史上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江河改道,但浙江中心城市的变化以及区域文化形成过程却也显得非常复杂和特殊。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中心城市的多变。为了说明问题,先让我们看一下历史上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变化情况:有文献记载以来,这一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中心城市是吴国首都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和越国首都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这两个城市自春秋至于两汉,一直都是长江下游的两个中心,堪称这一地区的母亲城市。六朝以后,建业(建康)成为首都(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成为该地区最大都会,也是自然的中心城市。隋唐以后,政府为抑制南朝旧有势力,对建康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打压”政策,南京相对“没落”。同时,随着大运河的贯通,扬州崛起,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也自然成为长江下游当然的区域中心。同时,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与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分别为浙江西道与浙江东道的治所,也都不失为当时重要的区域中心。五代以后,杭州崛起,南京也重新崛起,分别成为吴越国和吴国(南唐)首都,至北宋分别为两浙路与江南东路的治所,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被重新洗牌。长三角开始由苏越并峙走向宁杭争胜的时代。杭州至南宋成为一国之都,南宋亡国后它虽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但仍不失为一个全国性的中心城市。明朝之后,南京为首都,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陪都仍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心城市。宁杭之间,可谓各领数百年。清代,南京、杭州分别是江南、浙江的首府,苏州为一大经济都会,扬州因盐运重新崛起,长三角呈现多城争胜的局面。之后,受战乱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大量人才、财富向上海聚集,上海异军突起。通观全国,除东北地区长期是游牧民族聚居地,情况有些特殊外,中国的区域中心城市往往是比较稳定的,如西安、广州、成都、太原等中心城市,甚至历数千年而不变,罕有长三角这么多变而复杂的。
二是浙江地区,甚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其文化发展,一开始时并没有形成一条河流、一个沿河的中心城市、一种区域文化类型这种地理模式。这一地区刚开始出现的两个中心城市,姑苏和会稽,都不是沿大江大河的城市。姑苏处于太湖流域的低洼地,会稽南靠山,北面海,位于在山——原——海阶梯地形中的平原地带。
三 杭州特殊的水文环境
吴越地区为何会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后来一河一城一区域的模式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首先要探究钱塘江的特殊性。钱塘江发源于今安徽省南部山区,河道主流及支流大部分在浙江境内。钱塘江北派自西向东流经淳安、建德,自建德后折向东北,经桐庐、富阳、杭州后入海。钱塘江南派,自西向东流经开化、常山,经衢州后折向东北,在兰溪汇入金华江,再东北流至建德,与钱塘江北派合流。金华江沿江有金华、义乌等城市。钱塘江的另一大支流是曹娥江,从金华山区北流,经嵊县又称作剡溪,至上虞折向西流,入钱塘江干流。
通观钱塘江,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河道曲折,二是沿流多山。这种情形与北方一些河流如汾河有明显区别。汾河自北向南流入黄河,一路之上,地势开阔平坦。而钱塘江,上游为山溪性河道,中游在丘陵,山连着山,曲折而行。这些群山是江南丘陵的一部分。
钱塘江流经过杭州之后,地势突然变得开阔。杭州本来最具有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优势。但早期的杭州,其地理环境却非常恶劣。
杭州地处太湖平原南端,先让我们看一下太湖地区的自然地貌。太湖地区是一典型的碟形低洼地。其地势西北、西南高,东面低。太湖平原之西是地势较高的太湖,之北沿长江为宁镇高地,之东为大海。近江、沿海有一条不规则的弧形地带,地势也高于太湖平原中心地区。四面高地把太湖平原低洼地围在中间,湖沼密布,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不便。因此,人们要在太湖流域定居,最初的选择是周围的山地和高平原,而不是中间的低地。这一点从唐以前水利工程的修建上可以得到明显的反映。太湖地区在秦汉以前尚属未开发地区,所修建的水利工程,见于史籍记载的并不是很多。到魏晋以后,随着大量北方移民南下,这一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镇江、常州一带的练塘、新丰塘,湖州一带的获塘、吴兴塘,大都分布在太湖南北两侧的高地。
再看杭州的情形。杭州城区西依西湖,东南临钱塘江。西湖的西面、南面是连绵的群山,阻断了杭州城向西、向南发展的可能;钱塘江江面开阔,钱塘江潮波涛汹涌,也成为杭州向东扩展不可逾越的障碍。向北则是太湖平原低洼地,湖沼密布。
杭州连接钱塘江与太湖两大水系,杭州西北有东苕溪。东苕溪发源于天目山地,向东流经临安、余杭(此处余杭非指今余杭区政府所在地临平,而指古余杭县治所在地今余杭镇),自余杭镇折北而流,经德清、湖州,与西苕溪汇合,流入太湖。但这是苕溪现在的河道,古苕溪流路并非如此。在古代,苕溪出余杭之后,顺势东流,经今杭州城北,注入钱塘江。东苕溪现在的流向是古苕溪经过两次改道,到东汉时才逐渐完成的(吴维棠《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杭州湾两岸的全新世古地理》,《地理学报》1983年第38卷2期)。
因此,杭州城区的形势是:西湖、东苕溪、钱塘江,三面包围。古代钱塘江的江岸在今天钱塘江江岸之西,杭州城区的范围非常狭隘。西湖之外是连绵的群山,无法逾越。东苕溪西依险峻的崇山,东俯低湿的洼地,至今是浙江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四 杭州崛起的“水”因素
四件大事改变了杭州,也进而改变了整个钱塘江流域的生态与文化。
第一是东苕溪的治理。东汉熹平生意,余杭县令陈浑,于县城西南筑塘围南湖,以分苕溪水势,南湖东南建泄水坝,沿溪广置陡门堰坝,遇旱涝可蓄可泄。。经此一役,加上苕溪改流北注太湖,苕溪古河道下游情形得到很大改善。也是在那个时代,华信在钱塘江修筑海塘。也正是从那时起,钱塘县治开始从灵隐山麓迁到宝石山东麓。
第二是大运河的贯通。隋朝开凿大运河,杭州在大运河的南端。由杭州向北,是太湖平原、江淮平原、华北平原,是中国连片的平原地带,由杭州往南,是连绵的江南丘陵。因此,杭州是大运河自然的终点。杭州也因此成为交通枢纽城市,不但浙江,甚至福建、江西、安徽部分地区的物资都可以通过杭州向北输送。杭州的经济腹地变得广阔了。在同一时期,陈末隋初,先是钱塘郡,继而是杭州,杭州终于从一个县级城市升格为州郡城市。也正是在隋朝,楊素开始在杭州筑城,杭州开始以一个大城市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
第三是太湖流域水系的整治。五代时期,吴越国与吴国(后演变为南唐)分占太湖流域,吴国占有常州,吴越国占有杭州、湖州、苏州。太湖平原的低洼地集中在吴越国的控制之下,吴越国在太湖平原低洼地建设圩田,在太湖东岸修筑堤坝,同时疏通太湖的出海河道。吴越国还志设撩浅军,负责捞河泥肥田,同时疏浚塘浦,维护堰闸堤岸。经此整治,太湖流域的经济重心开始从西、北的高地区转移到中部的低洼地带。由于低洼地土地肥沃,虽然开发甚晚,但一经开发,就发挥出极大的功效。相比之下,高田区由于过度开垦,它的生产地位不断下降,如黄震所说,“常、润渐北,则地渐高,而土渐硗,所收亩多止五六斗或四三斗”。[1]也正是从此之后,宋代出现了“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谚语。苏州自陈末隋初析置钱塘郡(杭州)之后,一直没有大的行政区划变动,但到五代时,吴越国从苏州析置秀州(今浙江省嘉兴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湖流域低洼地带经济发展与人口聚集的事实。对杭州来说,太湖流域水系的整治,不但促进了杭州自身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打开了杭州向北发展与交流的空间,经济腹地更加广大。
第四是捍海塘的修筑。杭州城市发展最大的困难来自海水的侵淹。为了避免海水的侵袭,早在三国时就已有人修建了防海大塘。当时的海塘是土石海塘,取材方便,但技术简陋,经不起海潮的冲击,特别是在接近海口的河段,迎水面常常一触即溃。到五代时钱鏐新筑捍海塘。钱氏捍海塘遗迹在1983年出土。从中可见,钱氏筑塘采用“竹笼沉石”并以木桩巩固,是筑塘技术发展的一个大改进。[2]钱氏捍海塘的建造,消除了潮水对杭州城的威胁,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至宋元,杭州更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中心城市。杭州能够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一个大都会,捍海塘功不可灭。
至此,一条河流,一个沿河的中心城市,以及以此为中心的文化区域在吴越大地上开始形成了。
五 余论
大江大河对于对于区域文化的意义,有时会表现为截然相反的两面:一方面,大江大河两岸气候与自然地貌大致相近,两岸的人们同饮一江水,交通往来,在文化上联结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大江大河江面阔大,在古代交通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这反会成为两岸人们交往的障碍。有时,大江大河还在军事上被当作防卫设施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江河常形成两种不同的区域文化,中国古代有河南、河北、河东、河西,江南、江北等地理名词,便因此产生。这不但使黄河、长江成为行政区划上的分隔线,也在事实上推动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产生。钱塘江流至杭州,江面异常开阔,钱江两岸因此被分割成两部分,吴与越,浙西与浙东。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曾讲:“原来钱塘江两岸,自唐以前,经常分属于两个政区:在春秋为吴、越两国,在秦汉为吴、会稽二郡,在唐为浙西、浙东两道。政区既然分为两个,则浙西的都会当然在苏州(历史的,也是地理的中心);浙东的都会当然在越州(历史中心。浙东地理中心在金华,但开发较晚。杭州地处浙西的边缘,只能做一个属县或属郡。”[3]当然两浙政区也有合而为一的时候,但总来说,分多合少。至于两浙在农业生产、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差异,前人有很多研究。这里不一一赘说了。
但自五代之后,一个沿江的中心城市杭州崛起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入宋之后,两浙并为一路,杭州为两浙路首府。至元为江浙行省,杭州仍为首府。明代正式形成今天的浙江省域,仍以杭州为首府,沿革至今未变。其间北宋后期,因为人口的聚集,到南宋又因国土的窄小,两浙曾经分治,但总的来说是合多分少。与此同时,两浙文化也日渐交融趋同,杭州因为是首府,全省人才所聚,表现尤为明显。
共和国建立以后,原隶绍兴的萧山被划到杭州,现在又成为杭州的一个区。近年以来,钱塘江上修建起一座又一座大桥,昔日天堑,变为通途。杭州提出要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究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原因, 正是一个区域、一条河流、一个沿河的中心城市这种区域文化模式发展过程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