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教师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歌颂教师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歌颂教师的诗

歌颂教师的诗范文1

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

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歌颂教师的诗范文2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真挚感言。教师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他们对学生的爱从不求回报。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不理智和被误解的事情,他们决不因此而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诲和关爱,他们决不会把对学生的爱与自己的个人目的和利益联系起来。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师的爱是一种最高尚的爱。教师的爱不仅是出于他们职业本身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们更是把学生看作是他们自己的儿女,倾注全部的心血。教师的爱更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

教师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教师思考的是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他们从不因眼前的不理解而放任迁就。教师的理智是超人的,他们对芸芸众生能够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做到对好学生不溺爱,对差学生不操之过急、循循善诱。教师的爱包含母爱且胜于母爱,在于这种爱是严格要求和精心施教的完美结合,在于它突破了母亲的那种一味的溺爱。

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我们的教师所给予的爱恰恰就是这种神圣。“教育没有爱就成了无水之池”,教师用自己的汗水辛勤耕耘,不断浇开一朵朵美丽的心灵之花。

对教师的爱,学生的感触是最真切的:

你给了我整片的星空,

好让我自由地去来。

你给了我一盏知识的明灯,

为我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我知道

歌颂教师的诗范文3

九月,献给老师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

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

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

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

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

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

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写在教师节的诗

老师就像一个知识丰富的园丁,

我们就像花园里的一朵朵鲜花。

老师写的每一个字

就像浇在我们身上的每一滴水,

让我们一天天地成长……

班级就像一个奇怪的家,

没有床,也没有一日三餐……

在这个家里,老师是慈祥的妈妈,

我们就是一个个好动、活泼的孩子;

我们能够一天天健康地成长,

都是妈妈的功劳……

九月金秋,老师是这个季节的主题,空气中弥漫着感念师恩的情绪。 尊师重教是永远的美德。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所有的教师都应该享受崇敬与祝福。

又是9月,教师节踏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而来。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在我们从顽皮稚童到青涩少年再到风华青年的生命历程中,

老师,都是最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的人。

他们虽然生活清苦,却情系祖国未来,心联学子之心;

虽是一烛微火,却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教师节

歌颂教师的诗范文4

一、诗歌朗诵的美感意义

(一)诗歌朗诵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该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惋惨恻……

(二)诗歌朗诵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其豪放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诗经?硕鼠》痛恨中含警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

(三)诗歌朗诵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象”。读《离骚》,这高冠长佩、芰荷衣裳而“好此奇服“之屈原,不同流合污之浩然正气与九死未悔之爱国信念要呼之欲出。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能凸现辛弃疾睹国事靡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象”,诵读与再现形象相得益彰了。

(四)诗歌朗诵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不熟读《致大海》又如何从大海喧嚣奔腾的气势、雄浑博大的意境中体验到普希金那自由奔放积极奋进的思想感情呢。

(五)诗歌朗诵感受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许身社稷,涕泗并流。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二、诗歌朗诵的再创作意义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要求师生用有声语言表现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从而使听众领悟作品内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一)陶情养性利其诵

“凡事预则立”,这必要求选好朗诵材料。对高中生来说,好的朗诵材料应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内核,以积极进取乐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依托,以无穷的诗意为动力,以富于形象性而适于口诵的简约质美的语言为外观,以节奏、韵律、音乐的美感为引线。

就这些方面来说,高中语文教材对朗诵诗歌处理得非常好。所选诗词,按照了新大纲“课文要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要求,所选之文全都是各个时代的经典之作,能反映诗歌传承的文史脉络,厚载的思想文化之重。

(二)把握内容悟其义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词家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词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

其次,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理解主题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朗读要求再现作品原貌,要准确传达作品思想,表达作品感情,阐明作品观点,说明作品道理。

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对中学生来说基本了解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并不困难,同时也很有必要。

歌颂教师的诗范文5

范诵激情 自诵悟情 美诵入境 歌诵移情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从诞生起到现在大约3000年,它一直是文学的主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抒情的艺术,《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人们有感于外物,情发于内心而形之于语言的,诗歌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精炼含蓄的语言抒发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这是诗歌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的原因。诗歌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诗在诞生之初就同“歌”紧密联系在一起,《毛诗序》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尚书?尧典》也说:“诗言志,歌永言。”“歌”,就是通过声音的轻重长短顿挫的变化而表现语言,传达心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吟诵”也是“歌”的一种形式。当人们觉得用语言还不足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的时候,就用歌唱。可见,歌能让人们更充分地抒情言志。这便是我们现在称诗为诗歌的原因。既然诗与歌有如此亲近的渊源,既然诗自诞生起就可以用来歌,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妨充分利用诗歌的这个特点,倡导对诗的诵读、歌吟,让学生在诵读、歌吟中涵泳诗意诗情,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情感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提高语言素养,增加文学积淀,培养高雅情趣。下面笔者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诗歌教学中诵读的作用。

一、范诵激情

教学步骤:了解《再别康桥》创作背景,播放《再别康桥》名家朗诵录音。

因为诗歌有强烈的抒情性,特别适合朗诵,所以很多经典诗歌作品现在都有名家配乐朗诵。这些朗诵作品,无论是节奏的停顿、语速的缓急、音调的高下、感情的表现,还是背景音乐的选择运用,都可谓字字有情,声声入心,声情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学习之初,在学生了解了该诗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听名家朗诵,通过听名家朗诵,调动学生学习品味这首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发生初次碰撞。

二、自诵悟情

教学步骤:学生自诵、跟诵《再别康桥》。

听了名家的诵读,往往会激发出学生自己诵读的欲望。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这时会有一种强烈的诵读冲动,所以接下来要让学生有自我诵读的实践。在这一步骤里,可以先让学生自诵,然后让学生跟诵。自诵的目的在于自悟,在于熟悉诗歌内容;跟诵的目的在于模仿,在于进一步的领悟。在名家的引领下,学生会在诵读的过程中自觉地初步品味诗情,把自己所感悟到的诗情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当然,学生也会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和名家诵读的巨大差距,从而生出一种缺憾。这种缺憾,往往可以让学生生发进一步赏读诗歌的渴望。因为只有对诗情有了正确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我们才有可能通过声音把作者的感情准确到位地表现出来,这就为下一步赏读诗歌奠定了基础。

三、美诵入境

教学步骤:鉴赏诗歌意象,体味作者情怀。

“美诵”重在“赏”,以赏导诵,旨在美读。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通过鉴赏诗歌的意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情志。大凡诗歌都是通过意象的组合创造一种意境,通过意境来实现作者表情言志的目的。古人强调“思与境偕”“情与境会”,鉴赏诗歌而不“入境”,只能在墙外打转。诗境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诗人通过感官所获得的意象构成画面中的境界,一个是诗人通过审美联想或想象所创造的画面之外的境界。画面中的境界,我们可以凭借诗人的描写“看到”;而画面之外的境界,我们却必须追寻着诗人的情思并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去揣摩,去想象。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景物画面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情思意志,体会画外之境,就是通过画内之境感知作者的情感世界。简单地说,所谓“入境”,实际上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美诵《再别康桥》一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作者写到的意象,构造诗人描绘的画面。通过默读,学生不难找出诗中运用的意象有“金柳”“青荇”“潭”“星辉”“夏虫”等。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诗歌的画外之境:作者把康桥的“金柳”写成妩媚动人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总“在我的心头荡漾”让自己难以割舍,魂牵梦萦;把康河的“青荇”写得“招摇”撩人,以至于“我”甘心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而那榆阴下的拜伦潭,更是蕴育着五彩斑斓的梦想的“彩虹”,以至于使作者有了寻梦的强烈冲动,轻摇小船,“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甚至想在“星辉斑斓里”放声歌唱;但作者忽然又觉得“放歌”不合时宜,它会打破康桥的宁静,会破坏康桥的婉美,所以他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至此,我们深深品味到作者对康桥的深情留恋和告别康桥时的依依不舍、淡淡忧伤。体味了作者的这种情怀,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之后,教师再从读的技巧上给学生给以点拨和指导,包括语速、语调、节奏、重音等的把握和表现,最后让学生尝试美诵诗歌,学生大多会逐渐进入诗境,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把作者的情怀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四、歌诗移情

教学步骤:播放歌曲《再别康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歌颂教师的诗范文6

关键词:诵读教学;初中语文;诗歌;应用

近年来,多元化的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初中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不断降低,学生的诗歌学习素养越来越低下,主要表现为表达能力普遍的低下、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靠、学习兴趣不足、阅读能力欠缺等等,随着时展的需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的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深,是最具有时代特征和青春活力的教学内容,良好的诵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内涵,深刻的领略到当代诗歌的精华风采。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从学生角度分析。阅读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网络上的泡沫文章,阅读过四大名著和唐诗宋词的学生占不到2%,诗歌长时间的没有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使得学生失去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认为诗歌是一种矫揉造作的表达形式,不为大部分的学生所接受。另外极少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诗歌的表达思想把握不明确,甚至出现偏差,严重的降低了诗歌的学习质量,由于对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到位,导致在诵读的过程中不能自然大方的表达,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课堂的质量也逐渐降低。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走进了误区,由于方法不当使得诗歌的美感不断的弱化,传递给学生的美感少之又少,其中两个主要的误区表现在:一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讲读的方式,所有教学任务由教师一个人包办;二是主要按照课件的形式为主,采用的是新型的灌输式教学,只有形式的革新,没有内容的革新,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1]。

二、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必要性

首先,诵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诵读一直都是诗歌教学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材内容大多都是经典的文学名著,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去体悟和理解,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好的培养语感,不断地去积累著作片段和经典的名句,才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敏捷的思维,朱自清在《论百读不厌》中提到了熟读深思的道理,由此可见,诵读法在很早之前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了“读”,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它的美学价值。

其次,诵读有利于正确的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内涵。诵读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发展,从发音器官、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诵读的技巧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正确的把握,诵读的层次不断的从“音读―情读―醉读”,不断地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有利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2]。

三、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一)初次诵读,注重情感把握。在选择诵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作品的艺术特征传授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范读、听读、也可以领读,但是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把握,首先通读全诗,用醒目的笔迹标出需要停顿的地方,比如在《赤壁赋》这首诗中,让学生自己自由的诵读全诗,把握整体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再次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之间形成竞争表达的氛围,能更好的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效果,随后,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教师要耐心的记录并解答,从专业的领域去评价学生的观点,及时的纠正不正确的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3]。

(二)联想诵读,体会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一些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但是更多的是蕴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的,比如《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作者淡淡的忧伤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流露在文本深处的,这样的诗歌就需要读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去体悟诗人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情节、场面和人物,品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尤其在《再别康桥》中,通过节奏、重度和情感的把握,就“甘心”“放歌”“沉默”等词语进行重点的分析,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三)醉读,提高鉴赏能力。醉读属于诵读中最为升华的一个阶段,可以让学生陶醉在其中,通过诗歌的学习不仅要把握诗人的情感,更要从中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超然的态度,最好可以达到共鸣,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传授正确的体悟方向,把无声的文本作品变为形象客观的听觉语言,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诗歌鉴赏的学习任务,“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让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4]。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人类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侧重学生人文情感的培育和熏陶的科学,是人类表达自己丰富情感的工具,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教师要密切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寻找出更加具有新意和使用的诗歌诵读方法。

参考文献:

[1]潘小华.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4,23:161+159.

[2]徐丽婷.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型的选择及应用探讨[J].才智,2015,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