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学习

语文学习范文1

【关键词】语文学习;良方;兴趣;信心;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说:“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尤其是后进生的语文成绩,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语文学科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语言和情感魅力,所以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无论是平时的常态课,还是优质课或公开课,总见不到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朗读和交流问答,其间只有寥寥几个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上唱闷戏,更多的学生是无动于衷。在整个课堂中他们仅仅只是旁观者。语文课堂形成这样的状态,难道是学生们对语言文字真的没有丝毫兴趣吗?通过我一直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不是这样的。导致语文课堂变成这样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关注不够,没有能真正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影响了整个课堂的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中也有这样一说:自信心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必须先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下面我就谈谈如何来激发后进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一、善于发现学生亮点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这样去做,并成功地转化了不少的后进生。我曾经任教的一个班里,有几个语文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记得刚教他们时,这几个学生在课堂上从来不敢与人进行学习交流,更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有个叫陈黄燕的女生,十分自卑。每当老师提问时,她都会把头埋得低低的,不敢看同学更不敢看老师,唯恐老师叫她回答问题,这是学生缺乏自信的充分表现。发现了这种情况,我决定寻找时机,帮助这位女生找回自信。终于,机会来了。一次,在教学古诗时,我特意请她朗读,没想到她在课前预习得很充分,声音虽然小些但朗读得非常流利,我当即表扬了她,并号召全班同学为她鼓掌。然后我又鼓励她“如果再把声音提一提,就更好了”,并再一次号召全班同学掌声鼓励她再读一次,她果然满怀自信地又朗读了一遍,声音非常洪亮,和原来那个自卑的小女生判若两人,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坚持这样表扬像陈黄燕一样的后进生,只要他们有一丁点儿亮点,我都会及时地予以赞赏,这些学生也因此而越来越自信,课堂上表现得越来越积极,慢慢地,即使是有老师或领导听课,他们也会大胆地进行交流和不时地举手回答问题。

二、持续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智慧,他们就会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自己不断地去钻研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除了创设情景教学法,还适时采用讲故事、小品,竞赛、课本剧表演等方法,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上利用表演教学时,我注意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让人人都有机会参与,避免后进生只当陪衬的角色。如执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想像表演,由优生和后进生进行组合,由优生带动后进生,由于准备充分,安排合理,那堂课上得很成功,尤其是班上的几个后进生,如李志明扮演的藤野先生,林浩勇、黎飞传、梁宏伟三扮演的清国留学生,表演得都非常出色,还富有创意,同学们一次又一次地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们。表演结束后,我又及时地表扬了他们,并把他们评为“最佳演员”,让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的上进心。

三、激发自信促其进步

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做成事情,这就是自信。索菲亚・罗兰说过:“自信心的含义是勇气和自制力之间的一种平衡。真正的自信心经常给人一种纯朴和诚恳的感觉。当你精力旺盛时,你的自信心会油然而生。”

后进生一般心理压力较大,在他们的心目中,认为老师根本不喜欢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就要从多方面去关心和帮助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如后进生在发言中,语言表达难免出差错,这时作为老师必须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并尽可能对他们讲“不用怕”。亲切的语调可使后进生不会感到望而生畏,气馁。后进生往往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没有得到老师的帮助,才导致学习兴趣慢慢降低。就拿我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林浩勇来说吧,他学习成绩很差,对自己缺乏信心,其表现在语文上:课文阅读句子读不连贯,作文写得很不好。他怕学习语文,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对此,我把他当做重点教育对象,多次找他谈话,希望他有信心,不要放弃自己,并且在课堂上总是多关注他,课文读不好,我就一句句教他,课上时间不够,课后我再单独陪他练习,直到练会为止。作文写不好,我便辅导他,鼓励他,彻底帮助他消除畏难情绪,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这个学生不仅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了,而且他的语文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这些年的一些教学实践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要激发起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肯定认可和鼓励赞赏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把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地激发出来。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就必然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如此,这些本来的后进生的智力会得到无形的提高,态度也会发生强大的转变,进而他们的学习成绩必然会有很大的改观。如此良方得到如此结果,应该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所喜闻乐见的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旭.《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听课说课上课》[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语文学习范文2

关键词:语文学习;学习效果;学习领域

作者简介:邹萌,任教于江西省宁都县第一小学。

我们把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太阳》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太阳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太阳的古诗词、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太阳的情况,畅谈自己对太阳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太阳的诗句,讲述太阳的故事,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太阳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珍珠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水的知识、树木和土地的知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冬不拉》一课的美景可借助音乐冬不拉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美妙的情景;《画杨桃》使学生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进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帮助学生体验网络的简洁、迅速的好处;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社会实践,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语文学习范文3

1.多读才能善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对读与写关系的最形象、最恰切、最简洁的表述。它确定在读与写的关系中,读是根本,是关键。古代私塾教育最成功的教学经验就是学生多读,师傅少讲。正是这样的主张,造就了一大批古文学家、诗人、学者。

2多读才能善说。想当年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唇如枪,舌如剑,折冲樽俎,为中国外交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与他的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读书不无关系。

3.多读可以获得精神的愉悦。从书中可以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可以“欣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美;可以增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隋壮志;可以体验“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浪漫温馨。

4.多读可以提高语文成绩。“你的语文成绩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概90%的同学会说:“无它,惟,多读耳”。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学生也没见他怎么用功,只是有事没事总爱抱着一本书看。也奇怪,每次考试成绩一公布,没下功夫学的语文,成绩往往较为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这恐怕与长期无意识状态下的阅读有关。那么我们想想看,如果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积累的话,就从考试得高分这一点上,也不会吃亏。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因此,阅读自然也是以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阅读是人的智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大自然和书籍是思维的两大源泉,“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呼吁,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笔者下面仅从课堂学习引导学生多读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导语引读

课前一段巧妙新颖、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抓住学生心理,唤起注意力,诱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例如,一位教师针对学生不愿学习文言文而设计了一则导语:

一上课,教师不动声色地且又煞有介事地宣布一条奇闻:“天外来客”大约于924年前已莅临我国!同学们的目光,唰地一下子集中到老师脸上。老师把抄有一段文言文的小黑板,挂在教室前面大黑板的正中,说:“这就是证据。”小黑板上写着《梦溪笔谈》的第369条:……

学生们争相研读小黑板上摘录的文言文。读得懂的在兴致勃勃地分析,读不懂或半懂不懂的,急得抓耳挠腮。这时,老师指引学生疏通、翻译这则古老的记载。同学们个个神飞天外,余情未尽。老师戛然而止,话题一转,对学生进行学习文言文的教育,而后转入课文学习。这样导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轻松愉快的学习基调。

二、表演激读

针对学生缺乏文言文学习的环境以及兴趣不浓的现状,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地采用表演法尝试了文言文的教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读文言文《孙权劝学》、《口技》、《宋定伯捉鬼》和童话《皇帝的新装》时,笔者也尝试运用此种方法,效果也很好。

三、绘画带读

文言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为最佳例证。教学中,在指导了学生理解文意,反复朗读全文后,笔者让学生把文章描述的小石潭的景色画出来。学生听到老师让画小石潭,顿时充满好奇、兴致大涨。但笔者并不急于让他们匆忙动笔,而是抓住他们的兴头逐步引导。笔者请学生先思考画面内容和意境。学生阅读后,说出绘画内容。

学生甲:“小丘、簧竹、小潭、潭中鱼。”

学生乙补充:“还有潭中石和潭外水源、作者及同游者。”

学生丙补充:“小石潭周围的青树翠蔓。”

笔者接着又问:整幅图应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呢?

学生再读后思考回答:“空明澄澈”、“清新自然”、“寂静幽深”……

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见解,又进一步启发学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和景往往交融在一起。联系作者当时的心境,学生明白了: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败遭贬的情况下写此文的,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欢快是暂时的,一经凄苦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所以图画应创设出一种凄清的境界,暗含着淡淡的抑郁忧伤之情。

经过这样有目的的指导后,学生开始画画。为了画得准确、完整和生动,学生必须多次研读文章,琢磨语句意思。绘画的过程其实就是读书的过程,没有细心认真深入的读,就无法完成画的任务。同时画画又调动了学生读的兴趣,检验了读的效果。

四、比赛促读

儿童的天性争强好胜、爱竞争,因此将比赛竞争机制引入平时的教学中,会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给课堂注入活力和快乐。

五、体验助读

语文学习范文4

一、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和多样性统一

建构语文第二课堂的目的当然只有一个而且也应该只有一个,就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的理解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就这一点而言,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在于,因为第二课堂在课堂之外,是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自发自愿自主自觉的语文学习,因此在实现这一目的的时候就应采取更加灵活、更加多样的方式。如时间上可自由选择,课余时间、双休日、寒暑假皆可;地点可任意选择,学校、家里、图书馆都行;形式上可不拘一格,交流、探讨、调查任选;内容上可多种多样,阅读、朗诵、写作随意。这样就实现了学习目的的一致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之间的统一。

2.知识性和趣味性并行

受制于内容、进度、考试等诸多因素,长期以来,语文第一课堂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严整有余,灵活不足”,过于偏重知识性学科体系,而缺少趣味性。第二课堂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上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达到语文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并行的目的。当然,老师在实际指导中,一定要发挥好严格把关和正确引导的作用,不然就可能出现“非语文”(如有些所谓的“影视作品欣赏”活动,基本就是看美国大片而和语文学习关系不大)或“低趣味”(如有些所谓的“武侠小说欣赏”活动,不一定真正利于学生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现象。

3.功利性和审美性共赢

语文学习究竟是为了应试还是为了生命成长的需求,在目前的考试机制下似乎是一个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单选题。第二课堂的出现为考试与审美,功利与心灵架构了桥梁,让我们认识到两者并非完全是相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可以辩证统一,实现共赢的。如笔者曾在高三字形专题复习时开展过“火眼金睛——发现生活中的错别字”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要求学生组建“纠错小分队”从报纸杂志、传单招牌、通知启事、手机短信、网络发帖等生活中常见的文字信息载体中发现并纠正错别字,在复习字形的同时引导学生以语文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作用

1.让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至生活

语文第一课堂无疑是学习语文的主战场,但第一课堂毕竟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般只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语文学习的范围又特别宽广,大到社会人生,小到花鸟虫鱼,无一不能和语文发生“化学反应”。这就使得要真正全面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往往成为一个“美丽的神话”,在这种背景下引入“第二课堂”的概念并实践无疑是一条通往综合素养的“金光大道”。很多课堂里无法实现的构想、没有充分开展的论题都可以借助第二课堂实现或开展,这样第二课堂就起到连接课内知识和课外生活的桥梁的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止于课内,而能够延伸到课外。

2.让语文学习向广度、深度延伸

在向课外延伸的过程中,第二课堂又能引领学生把思考、学习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伸展,起到开阔视野、深化认识的作用。如在讲解诗歌单元时,可让学生就某一个诗人或某一类型的诗歌在课后展开专题研究,以专题报告的方式展示成果;在教授戏剧单元时,可让学生成立小小话剧社或演出小组,以课本剧的方式进行表演。笔者在执教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人教版)的戏剧时,借学生非常喜欢课本剧表演这种形式,联合学校的一位艺术老师,在当时的高二年级发起成立了“萍乡中学高二年级话剧社”,结果报名者踊跃,在学校艺术节上的演出也颇受好评。

3.让语文学习朝个性、灵性发展

如果说第一课堂主要是一个面向全体、注重全面系统的学习平台,那么第二课堂就主要是一个面向个体、面向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习平台。这就使得学生能够从共性的束缚和成绩的压迫下解脱出来,朝每个人的个性和灵性的方向发展,从而发现并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甚至为将来的人生道路找准方向。如喜欢阅读、喜欢朗诵的同学可以成立读书会、朗诵社等互相交流;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组织写作兴趣小组、文学社等提高写作。笔者原来的一个学生就是因为参加了自己所在班级组织的班报《泠风报》编辑小组而在毕业之后走上了报刊编辑的岗位,现在广州日报社供职。

4.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融合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这其中固然有主客观等多重因素桎梏,但没能开展好、利用好、实践好第二课堂是一个重要原因。其实第二课堂的广度、深度、自由度和灵活度都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真实、更加真切也更加绚丽的舞台。有了第二课堂,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去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进而开阔眼界、开阔胸怀、开阔性灵,成为一个生活充实的人,情感丰富的人,真正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不是仅仅在虚远的理想殿堂飘扬,而是融入到真切的现实土壤,攥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

三、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发展方向

1.由形式主义向实干主义转变

语文第二课堂因为“费力不易见效”,不像有些科目可以通过竞赛辅导获得高考加分或自主考试资格,也不直接和老师收入、教学业绩发生关系,因而受到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一些老师的冷落,要么干脆不管,要么搞搞形式,并没有真抓实干。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是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不能只立足于分数成绩和高考升学率,要为开设了语文第二课堂的老师提供便利、创造条件、改善待遇,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其次,老师也不应该总满足于上好第一课堂的几节课,因为如果语文第二课堂真的开展好了,促进了学习,提高了成绩,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学。

2.由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

虽然称做语文第二课堂,名义上远不如第一课堂重要,但既然开设了,就必须认真规划、严格管理,不然就会流于形式,在这方面笔者是有深刻教训的。最早开始开设第二课堂的时候,笔者可以说是满腔热血、豪情万丈,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得高高的,把火烧得旺旺的,结果因为在管理上欠缺经验,没有及时跟进检查、评估和反馈,三分钟热度一过,一些原本士气高昂的小组渐渐丧失了活动的动力,一些原本大有可为的课题最后不了了之。实践证明,要让语文第二课堂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在管理上精耕细作,让学生的每一次活动落到实处,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实践的意义、活动的价值。

3.由短期向长期行为转化

语文学习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调查问卷;现状探究

目前中职语文的教学似乎越来越陷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面对这种情况,笔者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校部分学生进行了调研,并对发放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共涉及数控、模具、电控、电子、电信、机电、计算机、会计、物流、商务营销等十个专业班级,其中男生占71%,女生占29%。卷面客观选择题50道,主观问答题2道。

1、学习语文的心理认知度

在“是否喜欢上语文课”一项中,“很喜欢”占32%,“比较喜欢”占41%,“一般”占22%,“没什么兴趣”占4%,“不喜欢”占1%;语文课与专业课及其他课程相比“更喜欢语文课”的占50%;认为语文学习对自己的个人成长“重要”的占71%,“一般”的占27%,“无所谓”的占2%;对于学习语文的作用的认识中,“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占22%,“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占31%,“增加谈资,助于交际”占37%,“获得语文知识”占7%,“其他”占3%;“常常”有学习语文成功体验的占19%,“偶尔”有学习语文成功体验的占75%,“从未”有过学习语文成功体验的占6%;对学好语文这一学科“有信心”的占38%,“比较有信心”的占48%,“无所谓”的占6%,“担忧”的占7%。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中职学生对语文课程本身的兴趣还是有的,而且,认为语文对自身的成长比较重要,但是学习语文的成功体验不足,对学好这一学科信心不强,并且个人设立的语文学习目标差异较大,尤其对传统的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获得认同度不高。

2、学习语文的具体表现

上语文课前能“提前认真预习”的占22%,“仅临时翻看”的占50%,“根本没看”的占10%,“有时间才翻阅”的占18%;在语文课堂上的状态“以听老师讲为主”的占31%,“常处于思考感受中”的占22%,“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的占28%,作为“旁观者”的占4%,“精神分散,偶尔听一下”的占13%,“做自己的事情”的占2%;在语文课堂上“有”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的占42%,“偶尔有”的占52%,“几乎没有”的占6%;回答老师提问时,“认真思考但不想站出来回答”的占39%,“认真思考并主动回答”的占13%,“课堂气氛热烈时也曾跃跃欲试”的占30%,“答不出来很怕老师提问”的占14%,认为“课堂提问与我无关”的占4%;“有”质疑教材甚至挑战老师的习惯的占6%,“无”此种习惯的占66%,“偶尔有”此种习惯的占28%;在语文课堂上,“有”机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的占31%,“偶尔有”机会占50%,“完全没有”机会占19%;该数据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良好方法,思辨性、主动性和反馈性都不高,课堂学习效率不理想,甚至出现一部分学生思想脱离课堂的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对待学生方式有待改进。

3、学习语文的基本态度

当问及喜欢语文的原因时,选择“基础好,是自己的强项”的占14%,“内容丰富有趣”的占34%,“比其他科目学起来更容易”的占19%,“喜欢语文老师”的占11%,“对个人成长有帮助”的占14%,“其他”占8%;不喜欢语文的原因选择“基础差跟不上”的占15%,“内容枯燥乏味”的占26%,“语文成绩很难提高”的占11%,“不喜欢语文老师”的占12%,“其他”占36%;对语文教材的选文感到“满意”的占13%,“大部分满意”的占41%,“一般”的占38%,“基本不满意”的占8%;认为中职语文学习应该侧重于“语文常识的学习”的占5%,“交际能力的提高”的占56%,“学习方法的积累”的占5%,“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占34%;最喜欢的语文形式是“文学阅读”的占41%,是“应用写作”的占10%,是“口语交际”的占49%;认为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渊博的知识”的占14%,“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占50%,“丰富的社会经验”的占34%,“必须有高学历”的占2%;从数据可看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容易被教材和课程的内容所左右,而当前所用的传统教材已跟不上学生的需求,中职学生学习的侧重点不再是对基础常识的把握,而偏重于对实际交往技能和文学欣赏阅读的学习,当前的语文教学状态提不起学生兴趣,学生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期待值较大。

语文学习范文6

关键词:学校教育;语文学习;学习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56-01

小学语文的教育,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为培养方向,创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1.让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1.1 教师的课前准备。有目的性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预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1.2 学习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可见,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要教育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2.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读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读死书,需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教师都要把学习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会读会写会说,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师讲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下工夫。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关系,一虚一实,紧密相连。学生要懂得读书要有感情,能够动情地去读书;学生会默读,能够不动声地抓住文章的核心;能具备快速阅读和略读的技能;读书的同时能够思考,能概括能质疑。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语感,这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如果学生并没有完成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课上也没有很好地去进行语文阅读,那么语感的培养就很难形成,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学好语文不论虚实都得抓,而且两手都得硬。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千万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走出来,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小学生,基础是根本,全面是发展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培养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成为未来祖国需要的人才,成为一名优秀的接班人。

3.以学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