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朱自清荷塘月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朱自清荷塘月色范文1

小学的时候,我就读过朱自清的散文集,其中的《背影》、《匆匆》、《春》等作品都是我喜欢的。尤其是《荷塘月色》一文更令我爱不释手,我几乎背下了文章的每个段落。暑假,当我走进清华大学,再次捧读先生的这篇抒情散文时,竟感到自己离朱自清老先生那么近,心里也颇不平静。

那天,我依旧和妈妈来到清华园,坐在池塘边我拿出朱自清的散文集,轻声地为妈妈朗读《荷塘月色》。“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似乎觉得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作者一边独处,一边欣赏美丽而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一阵微风吹过,淡淡的荷花香也令我为之一振,放眼望去池塘中那一大片盛开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妩媚动人。我仿佛又听到了作者的声音“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作者用光与荷花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我不仅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而且还置身其中,我陶醉了……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虽然我很难体会作者当时的无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随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篇文章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现实生活的厌恶和憎恨。他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不被“”所屈服,与“”作斗争,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使人暂时忘记忧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拉进了我和作者的距离。希望以后我再与荷塘相见时,已能真正读懂作者不宁静的内心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范文2

关键词:《荷塘月色》;意境美;立意新;画面美;色彩美

一、朦胧的意境美

长期以来,现代散文家一直执著追求散文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说在一个具体的情感环境中,作者所营造出来的一种带有美的氛围,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画面,读者能置身其中,感受环境带给自己的享受,从而产生一种意境。

中国的诗作从古至今都是“温柔敦厚”,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更是将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大多数抒情作品都把情绪抒发得很平淡,不会有太强烈的展现。一般他的作品所拥有的情感色彩是平淡的忧愁,就算是喜悦,也会掺杂丝丝苦闷。“哀而不怨,怨而不怒”就是属于朱自清先生的风格。《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里“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月光以及荷叶都描绘出了一种朦胧美,月光穿过淡淡的云照射在荷叶上,透过那层薄雾看泛着月光的荷叶,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觉便飘忽而至,就好像在梦中一般。月色的美好,让人心旷神怡,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他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清新的景色和真挚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让景色显得更美好,让情感抒发得更深刻。他的描写清新而不失优雅,让读者轻而易举地感受到画面中的诗情画意。以宁静的月光作为背景,反衬出此刻自己心情的烦躁和不宁静。

二、独特的立意新

《荷塘月色》的立意很新颖,属于矛盾中的美。朱自清先生在提笔创作这篇文章之前的心情是很烦躁的,这一点文章第一句就可以看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矛盾美就开始呈现了。因为内心很烦躁所以作者想要出门去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情,于是作者的眼里就有了这样一种景象,“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想要整理自己苦闷的心境,于是欣赏迷人的荷塘月色,给自己放个小假,让自己有时间转换心情。其实全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抒发自己此时郁闷的心情和见到荷塘月色后那种得到舒缓的喜悦之情。在朱自清先生看来可能一个人这样独处,得以独自观赏满园的荷塘月色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拥有自由。但看着那么多荷花又觉得一个人其实很孤独,“但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他很向往的美好又让他觉得很苦闷,实际上就是很矛盾的。但可贵的就是作者可以将这一切描绘得很自然、很和谐,不会让读者感觉有一种违和感,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上的造诣。

三、传神的色彩美

《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是背叛革命,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作为一位爱国青年,朱自清先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打击,心里极度悲凉并且苦闷忧愁。文章中描绘得景物大多是这样的,“淡淡的云”“薄薄的青雾”“淡淡的月光”“阴阴的”“斑驳的树影”等一系列的景色,包括本应该是翠绿的树的颜色也黯淡了。这些景的颜色都是灰暗的,就像当时作者沉重灰暗的心情和当时缺乏色彩的中国社会一样,都传神地诉出了作者那一腔淡淡的忧愁。

四、和谐的画面美

《荷塘月色》中的意象选择追求完美,能够展现画面的对称美、和谐美。这是这篇散文的一大亮点,也是文章成功因素中功不可没的一个。首先,整个画面由多个意象组成,其中包括作者自身,他身上散发出的是“颇不宁静的心情”。其次,穿透云朵直泻而下的月光,被月色笼罩的荷塘。月光和荷塘流露出于作者心境形成鲜明对比的宁静之美。这样由上至下各个空间都被涉及的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顿时产生一种美感。作者还采用并置的表现方法来组建画面。简单来讲就是几个具有共同特征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共同表达一种思想。比如“满月”和“眠歌”就被作者描绘在一起,更确切地展现作者此刻心情的烦乱和一股淡淡的忧愁,拼凑的画面就是将这种感觉更准确地传达出来。另外“蓊蓊郁郁的树”和“杨柳淡淡的月光”构成的画面就是另外一种意境了。这部分画面阐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是自己忧伤的心情在观赏了荷塘月色后得到舒缓,自身感到了一种放松和自由,让自己可以从那种苦闷的境遇中暂时走出来放松一下的喜悦。各个部分的画面汇聚在一起,形成一幅具有多种思想的整体画面,杂而不乱,整齐有序,和谐之美跃然纸上。同时,朱自清先生是从多个角度来描写荷塘月色的。包括视觉、听觉,虚实结合恰到好处,动静结合不显生硬,文章在这种颇具表现力的描写下不仅产生了画面,更产生了音乐,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在我们鉴赏散文的意境美时要注意,要想准确地找出中心,

朱自清荷塘月色范文3

《荷塘月色》算的上是名篇,使人久久不忘,就在于写出了景致。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煤路”读到此处,我的脑际中不知不觉的浮现出一条小路,曲曲折折。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一句话看似矛盾,并非矛盾,朱自清先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的,使人耐人寻味。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直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用的极好,如果换成我们的话,可以用个散落就已经不错了。它值得我们去学习。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夜空中悬挂的月亮的月光使黑影也变得斑驳起来。

《荷塘月色》中有许多地方还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甚至梁元帝的《采莲赋》也被朱自清运用到恰到好处,结尾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朱自清荷塘月色范文4

如:歌声,匆匆,荷塘月色等,使我们回味无穷。好似身入其中,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每次读他的文章,都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我们在《春》中感受到了无穷的生命力,在《荷塘月色》中品味了一次优美的月色,甚至无形的时间都被朱自清给予了轻盈的步态和顽劣的脾性。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散文集》的文章真是名不虚传,统一以美相称。这月下的荷塘仿佛与世隔绝,静的连掉一根针也能听见。

风比做渺茫的歌声。把蝴蝶比作眼睛,星星

多么恰当的比喻啊!只有朱自清才会想出这样的句子吧!优美细腻譬如能猜透人心!

朱自清荷塘月色范文5

一、现实中的女性形象――妻子

《荷塘月色》开头写自己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在院子里乘凉时,忽然想起白天里走过的荷塘。当月亮升高、万籁俱寂时,设想荷塘应该有另一番样子,于是便“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此时的妻子,作者描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无从驱遣的寂寞之情,而这寂寞之情是任何人(包括至亲的妻子)都不能帮助驱遣的。妻子为人母的近乎幸福的和平宁静越发衬托出作者心情的“颇不宁静”。

文章的结尾,写作者漫步荷塘回到自己的家中,愁绪依然无从排遣。从对江南采莲女子的追忆中,因为“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而回到现实中。此时的妻子,作者描写道:“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首尾呼应,表面是写自己对妻子的体贴与呵护,实乃反衬自己心情因为无从驱遣的沉重;“什么声息也没有”的寂静,反衬出作者内心难以平复的躁动;妻子的“睡熟好久了”,更加反衬出自己的无法入眠。

《荷塘月色》对妻子的描写,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一方面,在结构上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另一方面,因为是实写,增强了散文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对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描摹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

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采莲女

作者淡淡的哀愁并没有因为“荷塘上面的月色”与“月色下的荷塘”之美景而得到驱遣,相反,因为“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的“热闹”油然而生了“我什么也没有”的失意与落寞。因此,作者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于是写到了江南采莲的“少年的女子”,写到了她们荡着的小船,唱着的艳歌,还写到了“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采莲女子“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对梁元帝《采莲赋》与南朝民歌《西洲曲》中“采莲女”的描写,特别香艳、美好与耐人寻味。它一方面抒发了身在清华园的朱自清对家乡江南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江南的采莲女子,是作者寻求愁绪解脱的寄托。

《荷塘月色》对采莲女的描写,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描写,作者想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想象中寻求精神上的麻醉与解脱。它与前面对荷塘景象的实景实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表达了作者想驱遣又难以驱遣的萦绕在心头的愁绪。

三、语言修辞中的女性形象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诸如《春》《绿》《荷塘月色》等,在赋予景物以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时,往往用女子来体现。也就是说,要写出景物的美,往往离不开女子作比。如《春》写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吹来,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说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在《绿》中,作者为了突现梅雨潭的醉人、可爱而又无可比拟,便把它比作是“拖着的裙幅”而“松松地皱缬着”;说它“滑”、“软”、“嫩”、“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还要裁绿为带,“赠给轻盈的”,挹绿为眼,“赠给善歌的盲妹”;作者拍着绿水就像“拍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一样;由于极度地喜爱,便掬绿水入口,又像在吻着一个女子;还要送“女儿绿”的名字。等等。所有这些,都赋予景物以女子的美态且深含感情。

《荷塘月色》写荷叶,“像亭亭的的裙”,“更见风致了”;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流水,是“脉脉”。描写荷塘上的月色,与把月光比喻成“流水”,与《绿》中把水比喻成女子有审美情感上的相通之处,而且月亮本身对人的感受就有女子的一些特质。古人形容女子的貌美,往往说,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这“羞花”,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情致;这“闭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态?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散文中所描写的“淡淡”的月色,“所以不能朗照”的月色,“别有风味”的“小睡”(而不是“酣眠”)般的月色,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注脚,它实际上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中和之美,含蓄之美)以及对女子的审美要求(矜持之美)是一脉相承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范文6

【关键词】形式标记 《荷塘月色》 风格再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26-02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形散神不散”是其主要特色。由于散文的这一独特风格,其风格的可译性曾经引起激烈争论。目前,风格可译与再现已成为共识。其中,刘宓庆的形式标记理论是很好的识别和再现风格的工具。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朱纯深的译本为蓝本,从中选取例子根据形式标记理论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强调关注原文的形式标记,尽可能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提高译本的质量。

一 形式标记理论

刘宓庆在《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提出风格可以见之于行,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他认为风格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被我们认识的风格标记。刘宓庆将风格标记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类。形式标记包括音系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和修辞标记。

二 《荷塘月色》原文、译文风格的对比分析

1.音系标记

《荷塘月色》中叠音词的多次使用赋予了这篇散文显著的韵律节奏美。

原文: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译文:in the room,my wife was patting the son,Run-er,sleepily humming a cradle song.

“迷迷糊糊”是典型的叠词短语。但英语缺少相应的音系特征的词语,译者以元音重复的方式来达到原文的叠音效果,将“迷迷糊糊”译成“sleepily”。“sleepily”一词中有三个元音,一个长元音[i:]和两个短元音[i],这样照应了原文的叠音结构,并贴切表达了原文意思。sleepily一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2.词语标记

词语标记是指作者的用词倾向。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高频率地使用动词,用词精练、准确,营造出动静结合、虚实相映的美感。

原文: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译文: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which,in the floating transparency of a bluish haze from the pond,look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bathed in milk,or like a dream wrapped in a gauzy hood.

原文以动写静,“泻”、“浮”、“洗”、“笼”这四个动词,将荷塘上的月光写活了。“泻”化静为动,译文借用动词词组“shed liquid light”,将月光的流动感生动地反映出来。“浮”表现了雾的动感与朦胧,译文转换词性将动词“浮”译成 “floating”来体现。“洗”和“笼”通过叶子和花虚写月光。译文用“bath in milk”表明月光犹如少女出浴时的白皙与娇媚。用“wrap”来表达月光将叶子和花包裹着的朦胧美。译文通过恰当的选词传达了原文意境,再现了原文的美感和风格。

3.句法标记

风格的句法标记表现为各种有特色的句法形式。散文的句法形式很多,在《荷塘月色》中,最典型的句法标记是平行结构。

原文: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译文: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ke being in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ny.

原文使用了平行结构“爱……也爱……;爱……也爱……”的句式。译文采用了与原文相同的句式结构,译为“I like,as much as…;I like…as much as…”。分句中使用了“热闹”和“冷静”、“群居”和“独处”这两对反义词。对这两组词的翻译也注重结构的把握,展现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称美。译文的整个句子保持了与原文相同的均衡和对称,再现了原文的句法特征。

4.修辞标记

在《荷塘月色》中,比喻、拟人、反复、通感、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加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增添了美感。

原文: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译文:A breeze stirs,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原文使用了明喻性通感的修辞手法,将“缕缕清香”比喻成“渺茫的歌声”,用渺茫的歌声描绘荷花的清香,将嗅觉感受转移到听觉感受上来,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使人对荷花淡淡的清香有了更为真切的体会。译文在处理这种修辞手法时,为了尽可能地实现原文风格的表达效果,采用主动语态和明喻相结合的方法,再现原文意境,让读者不由得感受到荷花的动态美。

三 结束语

散文有其独特的风格,因此散文翻译的关键在于再现原文的风格,达到最大限度的一致。语言具有符号的本质特征,将语言风格符号化有助于再现原文韵味。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可以从关注原文的形式标记入手,对原深入的分析,从而提高译文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