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资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筹资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筹资论文

筹资论文范文1

我国的医疗保险行业是一个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以及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需要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进行干预,承担起纠正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政府在医疗保险筹资中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度设计责任。由于需求无限和供给有限,医疗保险制度必须解决如何筹集更多的资金及如何有效配置医疗资源的问题。对此,市场机制通过将医疗保障与缴费挂钩可以解决筹资激励问题,但容易将缺乏收入来源的弱势群体排除在外,效率有余而公平不足。如果由政府统一提供,不仅受政府筹资能力限制,还难以解决效率低下、过度消费等问题。所以,需要政府设计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框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选择多元化的医疗保险筹资模式,建立包括筹资制度、基金管理制度、监管制度、弱势群体救助制度等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为筹集充足和稳定的医疗基金,提高社会对各种疾病的控制能力,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增强医疗保险筹资的强制性。二是资金投入责任。由于医疗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容易导致需求和供给不足,以政府财政投入弥补市场失灵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是美国这样强调个人责任的国家,三个资金来源(消费者或病人、私人医疗保险和政府)中,占最大比例的仍然是政府。但政府投入并不是政府举办全部医疗机构,使有限的医疗卫生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国民健康产出是政府选择干预目标、干预重点和干预方式的唯一标准。三是独立监管责任。由于医患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摆脱对医生的依赖,存在供方主导需求的问题。为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抑制医疗费用的上涨趋势,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必须对医疗活动进行监管,这种监管一般通过独立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机构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治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增强人们对医疗保险制度的信心,提高市场主体缴费的积极性。

二、我国医疗保险筹资过程中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

1.筹资目标不清,责任不明确。受资金投入限制,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低水平”为起点,只能保证城镇职工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保障层次低。同时,尽管制定了“广覆盖”原则,城镇中的失业人口、外来农民工等人群仍被排斥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这些弱势群体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最弱,但在遭遇疾病时却得不到医疗保险的保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度市场化的改革使医疗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医疗服务越来越向富裕阶层倾斜,难以实现社会公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相关的筹资模式和具体制度也应随之做出调整。但如何调整,如何变革,以“市场主导”还是以“政府主导”,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以至于出现了“一年深入调研、二年出台政策、三年宣传成绩、四年暴露问题、五年推倒重来”的现象。由于缺乏明确的筹资目标和完善的筹资制度,相关主体筹资责任不明确,作为筹资主体的政府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忽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在医疗机构推行市场化改革,医疗保险缺乏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供求矛盾突出。

2.政府投入不足,城乡结构不合理。由于政府在医疗保险筹资中的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地方财政承担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却缺乏相应的财力,导致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从卫生总费用结构看,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25.0%下降到2002年的15.21%,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例却从1990年的38.0%上升到2002年的58.34%,增幅超过2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医疗保险的投入明显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国家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在政府投入中,不仅总量偏低,而且城乡投入结构也不合理,用于农村的投入不足总额的20%,城市人均占有的卫生费用为农村的3倍多。这种资金分配的城市偏向严重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绩效。即使在农村地区内部,由于主要是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决定了各地的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异。

3.制度设计不合理,缴费主体积极性不高。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基础上确定覆盖范围的,多数地区的医疗保险机构在计费年限、缴费办法和待遇享受等方面,都依据正规就业水平设计,不适应非正规就业的情况。由于非正规就业者只有收入,没有工资,要将其纳入到保障体系中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人员普遍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过于狭小,一方面影响了医疗保险风险分担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人们对财务稳定性的信心,对筹资非常不利。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以名义工资作为缴费基数,名义工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总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名义工资外收入逐渐增加,甚至远远超过名义工资,名义工资并不能准确反映个人的真实缴费能力,以名义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的筹资公平性受到质疑。同时,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体制单位缴费额度不一,体现不出公平原则,相当多的企业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隐瞒企业工资总额,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不愿意加入,直接造成保费的流失,影响筹资规模和医疗保险基金的互助共济能力。

4.基金管理不规范,老龄化储备不足。在现行的统账结合模式下,个人帐户的资金所有者是缴费职工,统筹基金所有者是国家,但具体管理机关却是分散的各地政府的医疗保险机构,相关利益者缺乏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医疗保险基金成了一个黑箱,部分地区基金的收支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基金的收支情况成了一本糊涂账,贪污、挤占、挪用情况屡禁不止,直接威胁到所筹集资金的安全,也为未来的支付埋下隐患。与此同时,目前医疗保险基金的省级统筹很难实现,统筹层次低,县市级统筹的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集中程度高,风险分散化程度低,稳定性差。现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设计的目的是激励个人积累,形成对有限资源的最优利用,还可以作为老龄化的储备。但支付制度的设计使职工倾向于尽快花完个人账户的钱。由于存在历史欠账问题,在职人员既要承担自己的缴费,也要承担离、退休人员的缴费,现在在职人员未来医疗费用的来源又要依赖下一代,这也给医疗保险制度的连续性埋下隐患。因此,目前医疗保险形式上是统账结合,实际上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现有的基金结余将很快被消化掉,基金也会形成比较大的缺口,资金筹集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5.宏观管理未理顺,微观监管缺位。从宏观层面看,虽然在医疗保险改革中引入了市场化因素,但并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化监管体系,医疗保险宏观管理涉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条块分割问题仍然存在。多头管理不仅使医疗保险改革方向和目标不协调、不统一,还使医疗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受到影响。在微观层面上,由于已下放了药品经营权和定价权,医院、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收入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医院、医生与药商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和使用药品,药品价格失控、伪劣药品泛滥及滥用药品等问题愈演愈烈。由于主要管理部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间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对药品生产许可、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及价格的管制日益放松,很难站在第三方的公平角度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管,从而使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日益突出,医患关系紧张。

三、完善医疗保险筹资过程中政府制度供给责任的对策

1.明确筹资目标与责任,提供制度框架。首先,应确定医疗保险制度应提供的保障水平和人群范围,以明确医疗保险的筹资和筹资强度。其次,应合理界定政府、企业、个人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在筹资中的责任。政府供给的边界应限于公共卫生和对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救助。即使在这个范围内,政府也可通过公共采购的方式,从营利或非营利的私营医疗机构获取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遍服务。其他医疗保险的提供和购买应主要依靠市场来完成,政府可根据公共需要提供政策扶持、财政补贴、业务指导。在此基础上,应对各方责任予以明确,并提供一个制度框架,以保证医疗保险资金筹集的稳定性,建立良好的筹资秩序,克服目前政策主导型架构下的各级政府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上的前后多变性和上下矛盾性。

2.完善政府投入制度,多方筹集资金。缺乏合理的财政投入体制是政府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为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制度,应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医疗保险资金筹集中的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配比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尽可能做到各级财政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解决各地财力差异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问题。在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在税收、信贷、投融资、土地等方面制订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特别是非政府的投资,包括一部分慈善组织的资金投向医疗卫生行业:一是参与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和经营方式的改革,对原有的存量资产进行重组。二是直接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伴随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分离,大量“单位人”将变为“社区人”。在新增投资中,应充分重视对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

3.加强费用控制,引入医保一体化改革。为减少对社会医疗保险资金的浪费,实现以收定支的财务稳定性,还应对医疗保险的费用支付进行控制。对于需方,可采用传统的起付线与费用共付的方法,但由于存在供方主导需求的问题,单方面的需方控制显然不能抑制医疗费用的上涨,还应对供方进行控制。供方控制的策略包括控制医用材料与供应品价格、总量控制或总额预算、促进医疗技术合理利用及引入更有效的医疗模式,如门诊服务和初级保健替代昂贵的住院服务等。为有效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可试行医保一体化的改革。一是通过市场竞争来改善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建立一种鼓励医生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控制医疗费用的机制。二是借鉴商业保险公司的做法,对住院病人建立医疗费用偿付标准体系。

4.强化独立监管,保证服务质量。政府对医疗保险干预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各类不同性质的服务提供者进行基于统一规则的监管。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专业化监管机构,并严格保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对医疗保险基金运营的监管是监管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是监督医疗保险基金治理结构建设,以保证参保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其次是监督医疗保险基金的内控制度建设,督促其建立内部稽查与审计监管相结合的互查核实制度和信息网络系统。监管机构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对医疗服务活动的监管,包括建立健全医疗行业的法规和标准,建立医疗质量监测、评估和控制体系等。

筹资论文范文2

[摘要]负债作为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企业相比,高校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负债观念,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量化角度综合评价高校的负债状况。在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下,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而且筹资成本相对较低。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扩大教育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的重大方针政策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困境,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学建筑、学生宿舍、师资建设、仪器设备、图书等增长速度缓慢,进而影响招生规模的扩大。资金匮乏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制约“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实现。传统观念与僵化思维模式妨碍高校筹资,进而制约高校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借鉴企业的成熟经验,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高校负债状况,通过合理负债方式为高校筹集资金。

一、高校负债观念的更新

负债是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尤其是银行贷款已经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它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长期占据一定比例,是企业资产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负债种类繁多,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用于补偿贸易、融资租赁)、专项应付款(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可以说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离开负债简直就难以运转。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校资金由国家全额拨付,高校市场意识淡薄。尽管高校改革已经开始,但高校财务管理观念仍然滞后,沿用传统习惯,对负债缺乏正确认识,在筹资活动中很少想到负债方式。即使部分高校在基建过程中有银行贷款,也是想方设法尽快还清,不能把负债作为高校经济活动中一项长期的有机组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务会计中一直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结存”为会计要素进行核算,负债与收入同为资金来源,在核算过程中往往被混为一谈。1998年我国财政部颁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的规定,首次将“负债”作为单独的会计要素引入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从制度上为高校的负债筹资提供了依据。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定义: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清偿的债务。它是高等学校资产中属于债权人的那部分权益或利益。我国高等学校的负债,主要包括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及暂存款、应缴财政专户、代管款项、应缴税金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没有明确的偿付期,一般来说,流动性较强。

目前我国居民存款已达11万亿元,银行资金相对宽松。如果高校能够及时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可观的资金,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使高校跨越式发展。

二、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

从企业负债和高校负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除行为主体外,高校负债与企业负债是完全相同的。由于高校负债筹资目前处于尝试阶段,操作方法很不完善,如何评价更是无所适从。而企业已经有一套成熟的负债评价指标,我们可以借鉴企业评价指标,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从量化角度来评估高校财务状况,进而指导高校筹资活动。

企业涉及负债的评价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我们下面对其逐一进行分析。

①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流动比率应为2:1,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流动负债有1:1的相应资产保证,同时还有相当于流动负债1倍的可变资产保证日常经营。

②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通常以1:1为良好,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资产相等为好。

③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低,经营风险低,同时获利水平可能也低,说明企业经营保守,发展受到限制。因为当资产利润率高于银行利率时,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资产负债率高,经营风险高,其获利水平能够提高,使得企业可以较快发展。

④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是指企业实现利润对利息支出的保障程度,这一指标一般越高越好,说明企业对负债的偿付能力强。

三、实例分析

例:表1是B高校的资产负债表,该校2002年末事业结余为4268万元。我们借鉴企业负债评价指标,来考察该高校的负债状况。

表1资产负债表

单位:B大学2002年12月31日单位:万元

项目金额项目金额

一、资产类二、负债类

现金3借入款项

银行存款19,768应付票据

应收票据应付及暂存款904

应收及暂付款1,419应缴财政专户735

借出款251应缴税金26;

材料362代管款项1,711

对校办产业投资389负债合计3,376

其它对外投资968三、净资产类

固定资产56,817事业基金8,438

无形资产固定基金56,817

资产合计79,977专用基金5,184

未完项目差额6,162

净资产合计76,601

总计79,977总计79,977

下面我们做具体分析:在高校财务制度中,没有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负债等分类。但我们借鉴企业的分类经验,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应为资产负债表“现金”到“材料”项,共计21803万元。速动资产在流动资产的基础上减去不易变现的材料,应收及暂付款在高等学校会计中属于支出未报数,变现的数量很小,也应视同为不易变现,整体扣减,所以速动资产应为20022万元。

由于没有借入款项,因此该校没有长期负债。其3376万元负债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应属于流动负债。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1803/3376=646%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20022/3376=593%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3376/79977=4.2%

由于该校没有银行贷款,也未发生利息费用,因此利息保障倍数无法计算。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已经得出负债评价指标的值,它对我们的负债筹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

①借入款项为零,说明该校未能利用银行贷款形式筹资,其财务经营观念保守,不利于高校跨越式发展。

②流动比率646%、速动比率593%,均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负债水平过低,该校利用负债筹资能力严重不足,观念保守。

设可增加负债筹资为x,当流动比率达到比较合理的2:1时,

2:1=流动资产/(现有流动负债+x)

x=流动资产/2-现有流动负债

=21803/2-3376=7525.5

说明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集7525.5万元。

同样可以计算出,当速动比率达到1:1时,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16646万元。

③资产负债率太低,仅为4.2%,假如将资产负债率提高到30%,即:

(x+3376)/79977=30%

x=20617.1

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20617.1万元。

④目前对于利息保障倍数如何评价,没有确切数据。假如达到5倍时,目前银行贷款利率约5%,即:

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4268+(x×5%)]÷(x×5%)=5

解得x=21340

也就是说,该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筹资21340万元时,高校盈余对利息保障倍数为5倍。从企业经验来看也是属于较大的,对支付有保障。

综上所述,该校通过负债筹资应控制在7,500—21,300万元之间。按四种方法的算术平均值(7525+16646+20617+21340)÷4=16,532万元,应为该校最适宜的负债筹资额度。

四、对高校负债筹资成本的评价

高校在筹资过程中,筹资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们就负债筹资与其他形式筹资作筹资成本比较。

例:某高校欲建学生公寓一栋,造价1000万元,建成可供2500名学生住宿,生均住宿费预计800元/年。现有两方案可供选择,A方案,从银行贷款,利率为5%;B方案,与甲公司合作,交由该公司建设,并以10年住宿费偿付工程款。试问选用哪个方案比较经济?

从表面上看,B方案很优惠,学校不需付一分钱,就可以解决2500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并且10年后可以收回楼房,等于“白拣”了一栋楼。那么到底事实是否如此,我们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来具体分析一下。

①用净现值法分析:

A方案:净现值=1000万

B方案:由于付给甲公司的费用每年相等(2500×800=200万),可以通过求年金现值的方法来求净现值。查表得,10年期5%的年金现值系数为7.721,所以可得:

净现值=200万×7.721=1544.2万

通过分析可知,A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000万元,B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544.2万元,要多付544.2万元,A方案从银行贷款要优于B方案。

②用内含报酬率法分析:

年金现值系数=原投资额/各年现金净流量=1000/200=5

查表得,10年期14%的年金现值系数为5.216,10年期16%的年金现值系数为4.833,这就是说年金现值系数为5的内含报酬率应在14%到16%之间,采用插值法得内含报酬率R:

R=14%+(5.216-5)/(5.216-4.833)×(16%-14%)

=14%+1.1%=15.1%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方案实际支出利率为5%,而B方案实际支出利率高达15.1%,因而A方案要优于B方案。如果采用B方案的话,高校是大大地吃亏了而不是白拣了一栋楼。

由于资金持有者总是追求回报的,根据企业经验,资金的回报率一般要求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因此我们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采用银行贷款等形式的负债筹资,其筹资成本要低于其他筹资方式,适合高校目前发展的需要。

五、高校负债筹资评价对高校筹资实践的启示>通过对负债评价指标和负债筹资成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我国高校目前负债水平普遍较低,说明高校没有或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有较大负债筹资空间。

②在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利率仅为5%-6%的情况下,通过银行贷款的负债形式筹资成本较低,对高校发展非常有利。

③有了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高校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而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通过合理负债为高校筹集资金。

筹资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筹资的比较分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寻找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提供参考。

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是根据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对资源的需求,通过可能渠道依法筹措非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从而使非营利组织完成某一社会使命的行为。而营利组织的筹资是根据营利组织的特点和对资源的需求,通过可能渠道依法筹措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从而使营利组织实现营利目的。尽管许多非营利组织正在逐渐扩大收费产品和服务的范围,但是它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来自多方面的筹资(包括政府拨款)。因此,如何有效的筹资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任务,也是非营利组织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筹资的区别

(一)筹资目的不同

营利组织(如企业)筹资目标具有单一化,筹资的目的就是营利。企业筹资是通过满足四个方面达到营利的目的:一是实现企业资金流量的增加;二是实现企业扩张;三是调整资本结构;四是保持营利的控制权。无论怎样,营利组织的筹资都是要满足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营利。而非营利组织筹资追求的是多种目标,谋求组织自身和组织的利益,增加收入,使组织发展壮大,满足群体利益,最终目标与任务在于造福整个社会。其筹资第一个目的是保证组织的基本运作是非营利组织筹资的最低额度。非营利组织的设立、生存需要资金额度是非营利组织筹资需达到的第一个目标,也是实现筹资第二个目标的基础。筹资第二个目的是实现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任务。社会使命的完成与否是非营利组织筹资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两个筹资目的归结点是实现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使命。

(二)筹资手段不同

营利组织的筹资渠道和方式主要有:向政府引入投资或股权筹资,向其他组织和个人除引入投资或股权筹资外、还进行负债性筹资,包括:借款、发行债券、租赁、商业信用筹资等。营利组织向政府、其他组织和个人进行筹资具有有偿性,需用未来的现金或劳务进行偿还,并给付一定资金成本。而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渠道和方式主要有:向政府申请财政拨款和补贴,申请项目支持和政策支持。向其他组织和个人收取会费,吸收捐赠,或个别进行负债筹资,挖掘自身潜力,利用组织资源进行合法运营,进行收益性筹资。非营利组织除负债性筹资外,向政府、其他组织和个人进行筹资具有非偿还性的特点。通过对资金等财产物资的使用达到资金提供者的除资金以外的某种目的。

(三)筹资绩效考核指标不同

营利组织筹资目的就是营利,对其筹资绩效考核指标可以通过利润指标进行考核,利润指标对营利组织筹资的及时性、足额性提供量化分析依据,也便于不同组织之间进行比较。而非营利组织筹资的目的是实现其社会使命,社会使命最终要达到什么程度,在实现目标的各个阶段需要多少资金,什么时候筹集资金成本最低,筹集到的资金进入组织后能产生多大的效益,能在多在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等没有一个具体衡量标准,使筹资人员履行职责情况难于考核评价,因而筹资各部门责、权、利无法十分明确。因此,没有完善筹资绩效考核指标是非营利组织筹资困难的原因之一。

(四)筹资对政府依赖程度不同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政企分开后,营利组织(如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在筹资方面很难再得到政府的资助和补贴,在向金融机构融入资金时也难得到政府的担保,营利组织需要获得资金,只能走入市场,通过借贷有偿使用资金等方式或通过销售产品、提供服务从而取得收入。如果产品不适销,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那么营利组织会出现入不敷出,严重的只能以破产而告终。而非营利组织筹资的主要依赖政府。特别是由政府机构演变产生的组织或在社会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从政府手中获得各种拨款、补贴、项目支持、特许权。非营利组织筹资依赖政府的原因是因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有共同使命,都是服务大众,为大众提供公共物品。

二、非营利组织筹资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明确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益使命并在活动中贯彻执行

非营利组织和其他许多组织一样,都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而存在,而不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存在,但与其他一些组织不同的是,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产品有着自身的特性和本质,这一特质就是公益。这是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根本区别的标志。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精辟地指出,非营利产品“是改善人类生活和生命品质的一种无形的东西——使人获得新知,使空虚无主的人获得充实与自在,使天真无邪的儿童长成有自尊、有自信的青年,使有伤痛的患者获得痊愈……因此,经营非营利事业应以‘使命’为重,不能像商界那样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只在乎商品的‘卖与买’的交易,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创造出价位、视野、观念、设想和服务来点化人类,改善环境与社会。它的精神是仁爱的、利他的、为公众利益着想的,作法应是兼具系统化、持续性和前瞻性的”。

任何一个非营利组织,如果无法实现其具体的社会使命,那么该组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更不用说发展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使命是一个非营利组织的命脉。因此,非营利组织只有在其具体社会使命为社会所认同时才能筹集到实现使命所需的资金。而为社会所认同的社会使命必须是解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的、紧迫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该组织要解决直接影响社会整体利益的某个特定群体的需要,就必须体现出真正的社会公益性,为社会公益服务。但同时,公益使命还应当基于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够在实践中长期坚持下去。因此,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应当从该组织自身的基本性质即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出发,结合组织工作的基本特点去设计。正如希望工程发起人徐永光所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永远是中国青基会机构文化的灵魂,并体现在中国青基会的各项机构行动之中”。

(二)要灵活运用多种筹资方法,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筹资渠道

非营利组织要灵活运用多种筹资方法,如利用义卖、义演、广告劝募、传媒报道劝募、电视劝募、上街劝募、开会劝募、写信劝募、还有专业筹资、分成筹资、举办营利事业但不以营利为目的进行筹资,利用市场筹资以及提供服务收取合理费用等,这些都为人们所熟知。此外,还可以进行联合筹资和协同筹资。协同筹资是以非营利组织为主体,选择社区亟需资助的项目,协同当地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集中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共同推动这一项目。同时,非营利组织的筹资目标和方式方法应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有所变化,因为经济社会在发展,人们思想和意识也在变化,如何适应并推陈出新地创造和借鉴新的筹资模式,使人们不产生厌倦情绪,取得新的筹资效果,是摆在非营利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

非营利组织应当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而不应当仅被动地依靠来自政府的补助和社会自发志愿捐赠。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非营利组织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其拓展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利用一切方法来筹集资金。以上海慈善基金会为例,上海慈善基金会这几年陆续推出了“娱乐慈善”、“快乐慈善”、“消费慈善”、“体育慈善”、“文化慈善”、“科普慈善”等概念,让人们看一场,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体育比赛,参加一次舞会,都是一种参与慈善活动的形式。只有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新组织的筹资渠道,才能保证组织在不断变化和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健康发展。

(三)要加强非营利组织成本效益和绩效管理的研究与运用

第一,在成本管理方面,非营利组织主要通过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来降低成本或者耗用水平。首先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发挥预算在机构运行计划、控制和评价中的独特作用,而且要加强对财务预算的跟踪分析,这样才能看到预算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进,通过提出调整方案、改变资源分配的决策方式和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使财务管理更加规范、有效,使组织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因此,我国非营利组织要严格控制机构开支,压缩行政管理费用。同时要动员志愿者参与非营利组织活动,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公益问题、降低组织成本。第二,在效益管理方面,效率在营利组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对非营利组织而言,公平原则显得更为重要。非营利组织在制定战略时,往往会首先考虑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委托人而宁愿牺牲效率。非营利组织如果对资源的管理与运用效率太差,将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当,降低整体福利水平。第三,在绩效管理方面,非营利组织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进行绩效管理,尤其是成本、支出、耗费的控制。由于非营利组织财务特征之一是不存在利润指标,这也就导致它的评价方法不同于典型的营利性企业,不能根据工作量评价,也算不出个人创造的价值。

(四)要注意处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营利组织的关系

1、要处理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在我国,如何处理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非营利组织在宗旨上与政府的目标是相似或相近的,因此,它在争取政府支持方面具有优势。我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也明文规定国家鼓励公益事业的发展,对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给予扶持和优待。但作为非营利组织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既要取得政府的支持但又不能依赖于政府。因此,如何确定与政府的合作关系,做政府的“伙伴”,而不是做政府的“对立者”或“人”,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一个长期的重要问题。

2、要注意处理好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关系。营利组织是非营利组织最大的潜在投资者和捐助者。营利组织除向非营利组织注入资金、承购债券外,还有产品、劳务、设施、技术等。处理好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首先要分析营利组织参与非营利组织的目的,针对各种目的,结合组织自身情况进行创新,提供服务。其次分清主次,重点突破,要分析容易获得筹资的营利组织,重点处理好与这些组织的关系。对想利用非营利组织网络,获得长远回报的营利组织,可利用非营利组织的政府背景、自身品牌在与营利组织合作中各取所需,为筹资垫定基础。对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形象的营利组织,可采用出让“冠名权”等方式筹资。非营利组织在组织各项公益活动时,也可冠以营利组织单位名称或商品名称,吸引营利组织进行筹资。也可针对各个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特色,开展一些影响较大的活动,以吸引营利组织对冠名赞助的积极性。对需要改善周边与内部环境的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可与之结成“伙伴关系”。非营利组织帮助营利组织管好治安、管好周边环境、做好职工培训、职工就业安置等工作,让营利组织主动拨款,形成非营利组织固定的资金来源,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Weisbrod,Burton.TowardaTheoryoftheVoluntaryNonprofitSectorinThreeSectorEconomy.InE.Phelp(eds).AltruismMoralityandEconomicTheory.NewYork:RusselSage,1974.

3、王文红.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浅论[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12).

4、张纯.非营利组织理财[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筹资论文范文4

1.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筹资格局

在职业教育的筹资主体中,政府、企业、个人等主体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共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助力。职业教育在法、美、德、日的经济腾飞和工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国都十分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首先,职业院校能够直接从政府那里获得拨款,以维持其办学过程中的经常性开支。其次,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由此企业也成为职业教育投资的重要主体。再次,职业教育在以上各国有着较高的社会认同,公众能够通过参与职业教育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所以大部分群体愿意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学费收入自然成为职业教育办学收入的重要来源。最后,社会捐赠在各国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中也占据一定的比重,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不同主体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回馈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各个有实力的群体或组织愿意将一部分收入向教育领域进行捐赠,职业院校的这部分收入通常被称为志愿收入。四国对各个职业教育资金筹措主体的投资范围和作用有着较为清晰的界定。政府在教育经费投资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并等于说政府在不同教育阶段要实现投资的对等化,政府对不同教育层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可以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金的筹措主体较为单一,各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高等教育阶段,各个国家主要以中央为主导,地方政府为重要补充。在职业教育阶段,企业的参与度最高,主要是因为职业院校直接向企业输送人才,企业是重要的获益主体之一,同时企业还要对自身员工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个人和家庭的学费支出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经费比例中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四国职业教育院校的经费投入还有一部分来源于自我创收,通过校企合作和科研转化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综合运用了政府模式、市场模式和志愿模式等混合筹资模式

四国的职业教育筹资模式并不是单一具体的,而是政府筹资、企业筹资以及志愿投资三种筹资模式交相呼应、相互融合。单一地依靠政府筹资模式难以有效地将市场和志愿机制纳入筹资当中,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较为旺盛,可以综合采用市场筹资模式和志愿机制筹措企业的内部培训资金。公民个人作为受教育主体,既可以作为职业教育志愿模式中的捐赠者,也可以是市场筹资模式中的投资者,因此四国对于社会大众的筹资模式综合采用了志愿模式和市场模式。根据公共产品理论,“职业教育是一种介于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或混合公共产品”,既包含了“公有”成分,也囊括了“私有”部分,针对其“公有”部分可以运用政府筹资或志愿筹资模式进行解决,而对于“私有”部分一般要通过市场模式进行供给。在以上四国职业教育的筹资过程中,政府、市场和志愿这三种模式发生混合,如此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为职业教育办学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在各级各类的教育筹资过程中,政府筹资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四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市场主体和志愿主体在教育筹资中越来越活跃,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逐渐减少,随着政府的“退让”,市场和志愿在职业教育的资金筹措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以上三种模式在职业教育资金筹措中所承担的角色有所不同。国家是唯一运用政府筹资机制的主体,为了保障和满足社会大众的职业教育需求,政府通过各种税收形式筹措职业教育资金;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主要进行市场筹资,主要包括收缴学费或以营利为目的所进行的投资,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差异性和多元化需求;志愿筹资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和非营利性组织机构,志愿筹资模式主要是在政府和市场模式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因此,根据四国的筹资情况,完全依靠政府筹资机制的仅仅为义务教育阶段等较低层次的教育,职业教育领域需要共同发挥政府、市场和志愿等多渠道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以志愿机制为辅,共同筹措职业教育的发展资金。

3“.大市场、小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筹资中的作用

“从发达国家在教育筹措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共同经历了由最初的政府主导,再到多元化筹资的发展进程。”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多元化筹资模式,并且充分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筹资中的作用,激发市场竞争活力,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具体来看,法、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首先,由前期的政府主导“包办”向市场筹资转轨阶段。政府主导的模式早期主要源于那些高福利国家,以法国为代表,由于实施高度的中央集权,相对忽略了市场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不论是义务教育还是其他教育都由政府统筹包揽所有资金的投入。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完全以政府“包办”的教育和高福利开支给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缓解政府的压力,以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逐步向市场化有序转变。其次,公私并举的教育资金筹措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趋势逐渐显现,私立学校大量兴起。该阶段的典型代表国家是美国,在义务教育层次的经费开支主要由政府承担,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其他教育层次主要由市场统筹,并且制定完备的法律予以保障,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办学机制。为了保障市场力量参与的积极性,美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激励政策,鼓励私人创办职业培训院校,为了保护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化、民主化和大众化,政府也会对私立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最后,发达国家当前普遍经历的“大市场、小政府”阶段。该阶段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而且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市场文化氛围,私立职业院校在学校数量、在校生数量等方面都占据较大比重。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和供给程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当然政府在义务教育层次仍然承担着主要筹资责任,市场作为补充形式来满足社会大众的多样化需求。

二、对我国我国职业教育筹资模式的启示

1.建立健全相关职业教育经费筹措的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所建立的多元化筹措机制无一例外都有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并对各方参与筹资主体的权利、职责和义务有着较为具体明确的规定。例如,日本通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一套以《学校教育法》《学校基本法》以及《私立学校援助法》等为首的法律法规,其中对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都有较为具体的规定,特别明确了对私立学校政策方面的支持。而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和资金筹措方面都建立了详细完备的联邦和地方法规,为职业教育资金筹措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教育财政支持和资金筹措方面还不尽完善,尽管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职业教育财政资助做出了规定,但由于规定的过于宽泛,在具体执行层面还缺乏一定的威慑力,难以发挥真实效用。当前,由于缺乏真实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教育财政投资一直处于低位水平,尤其是有关教育利益补偿的法律还处于缺位状态,社会力量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同时,政府在鼓励捐赠的优惠税收政策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以至于捐赠在职业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十分微小。因此,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资金筹措的法律保障机制势在必行,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财政立法,明确在职业教育经费筹措中的责权利,确保各级政府职业教育供给的财权与事权相对接,从而保障职业教育筹资的顺利、有序、有效开展。

2.建立职业教育的多元化筹措模式

从发达国家教育经费筹措的经验来看,多元化经费筹措模式不仅能够缓解完全依靠国家办学所带来的压力,缓解财政能力有限带来的教育投资经费紧张的局面,还能不断扩大职业院校办学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政府的单一依赖,使职业学校自主地向市场寻求更多的办学资源。美国在职业教育领域通过的长期探索建立了一套独立完整的筹资模式,有效地将职业院校与工商企业进行衔接,职业院校从企业界获得大量的资源补给,而企业从职业院校中获得大量的技术人才。法国职业教育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投入和企业税收以外,还包括社会服务收入、不动产租用收入以及从公积金提取收入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为法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为了深入吸取国外多元化筹资方面的经验,可以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多元化筹资模式,形成以财政经费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吸纳更多的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一方面,政府要积极鼓励私立职业学校的创办与发展。从法、美、德、日四国的私立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来看,主要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和资本的进入。例如,美国和日本通过向私立职业学校提供办学经费和低息贷款支持来吸引社会资本,法国和德国制定并实施了针对社会企业或个人投资教育的税费减免或抵扣政策等。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鼓励社会对职业院校进行捐赠。以上四国职业教育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社会捐赠,并且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捐赠机制。例如,德国为了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和个人向教育进行捐资,专门制定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日本政府对向学校法人(主要是私立院校)捐款捐物的个人或法人实行免税政策。

3.积极构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市场运行机制

筹资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筹资证券市场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大力发展担负培养人才与知识创新双重任务的高等教育就成为了时代的选择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生均教育成本的增长,受政府财政能力的限制,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是融资的主要途径,具有效率高、透明度高、监管规范的特点。高等教育利用证券市场融资,可以在多方面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市场是一个相对垄断、风险较小、回报率较高、规模巨大的市场。据统计,上世纪90年达国家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为12.3%,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为20%,远高于同时期长期储蓄率。因此发展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必须扩大投资渠道,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强大的筹资功能募集大量资金并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为证券市场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国高等教育证券市场筹资现状

(一)直接筹资

1993年,复华实业(现名复旦复华)、南洋实业(现名交大南洋)两所高校企业在国内交易所挂牌上市,拉开了高校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序幕。随后清华紫光、清华同方、方正科技、华工科技等先后加入了这个行列。目前,沪深证券交易所的高校上市公司已达20余家,其中清华大学5家,北京大学4家,南开大学2家,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天津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各1家。这些校办产业类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价格定位较高,业绩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深受投资者的青睐和追捧,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募集了大量资金,同时也给证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校概念股之所以在股市中有优异的表现,其深层原因在于:高校类上市公司主营优势极其突出,在专业领域内拥有国家级科研成果和强大的技术储备,行业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稳定,如清华紫光的扫描仪、华工科技的数控机床和大功率激光切割器、东软股份的软件和系统集成等;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提出引发了市场对高校概念股的想像力,高校类上市公司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和科研实力,通过资本的输入,知识财富将大大超过由传统的技术与有限的自然资源结合所创造的物质财富;高校类上市公司造就了一批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科技企业家。过去这批人是高校的教职工,通过实践,他们现在已成为既懂科研又具有较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科技企业家,如清华紫光的张本正、东软股份的刘积仁、北大方正的张兆东等。

(二)间接筹资

当前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限制,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大量上市直接融资并不现实,更为灵活有效的是让拟上市公司或已上市公司的投资计划涵盖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的诸方面。拟上市公司存在一个对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问题,已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等募集的资金也存在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问题。投资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正好可以兼顾这些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上市公司介入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的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途径:

1.上市公司与高校在高科技项目上的合作。如新黄浦与复旦大学合作基因工程、大众出租与上海交大合作昂立一号生物工程、厦门国贸向北大未名集团投资生物工程、南京中北向南京大学投资制药产业等。据统计,1999年度学校或学校控股上市公司为学校和社会创造可供分配的净利润3.8029亿元,这些资金可用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效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

2.直接投资办教育。如英豪科教通过其下属子公司英豪发展投入2亿元参与英豪学校,按学杂费收入总额的20%提取资金回报及拥有的固定资产折旧,其学杂费收入由幼儿园的3.8万元到高中的5.5万元不等,收益稳定而可靠。在投资4亿元创建英豪外国语学院后,英豪学校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一应俱全的完整办学体系。类似的还有银广夏投资300万元参股西北农业大学葡萄酒学院,闽福发在第一大股东牛津—剑桥国际集团配合下参与创办津桥工商专修学院等。

3.投资教育软件。如远东股份与香港汇杰国际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远东科技公司,从事教育软件的开发和销售;又如江苏吴中与南京大学苏富特软件公司及江苏共创教育发展公司合作创立江苏南大苏富特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教学软件的开发与销售。

4.投资教育信息化。如部分上市公司抓住契机,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积极参与开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的远程网络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与证券市场对接的主要障碍

(一)法律制度方面的缺陷

我国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五条第三款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投资的盈余只能用于学校的再投资,而不能给投资者分红。”现行法律制度的规定使得投资者难以获得必要的经济回报,而追逐利润是资本的本性。虽然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避开法规的限制,如英豪科教采用合作办学,通过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来获取回报,但这种方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利于对企业投资的保护,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多渠道筹资。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高度集权和高度垄断的两大计划经济特征没有根本改变,教育体制改革大大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高等教育领域的多元化、市场化程度远远低于经济领域的多元化、市场化程度。在高等教育内部非公立学校的办学在融资、税收、征地等方面享受着不平等竞争的待遇。此外校园板块在整个股市中的比重还很小,结构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高校的科技产业部分,其他领域如民办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等未能涉及。因此品种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今后直接上市融资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缺陷

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还有待健全,市场投机气氛浓厚。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股市进行调整,众多高校概念股的股价也不可避免地开始下滑,前几年聚集的光环开始消退,高等教育利用股市融资的前景不容乐观。可以说,高校概念股正面临新的挑战,或者说高校通过校办企业(上市公司)介入证券市场这条路将面临新的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与证券市场对接的建议

(一)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1.完善法律法规。从高等教育的经济属性看,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部分私人物品的属性,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所以投资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与投资其他产业并无区别,资本都要实现营利性和增值性。根据我国现有《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投资高等教育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投资得不到必要的经济回报,投资者也不能撤资分红,这就无法吸引投资者的办学热情,势必会影响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完善《高等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高等教育投资基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教育,在具体操作上要明确高等教育投资开放的领域,充许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经营的适当营利,让投资者获得必要的回报,从而为两者的对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2.健全配套制度。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还有待健全和完善,主要包括:不断规范证券市场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使证券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券商、上市公司各司其责,为高等教育从证券市场融资建立起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平台;培育和规范各种中介机构,更好地连接和沟通高等教育与证券市场,高等教育与证券市场的对接离不开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的牵引和沟通,为此必须大力培育和扶植各种中介机构并加强监管,确保其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1.切实扩大高等学校的自主办学权。从表现形式上看,我国高等学校已经是一个独立法人,但在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实际的办学自很少,这与市场经济的自主原则明显不符。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并不具备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条件,各种有形或无形的限制仍然在制约着高等学校作为独立法人作用的发挥,高等学校的独立法人资格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运用。

2.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学性。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把市场机制和理念引入办学体制,要学会经营大学。我们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对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避免教育投资的盲目性和竞争过度,同时正确处理好资金筹集和使用的关系。

(三)强化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

就我国而言,高等教育与证券市场的结合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发展很快。因此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质量,同时有利于证券市场本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加大公立高等学校优质资产部分上市的力度,充分利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同时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允许一些发展成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民办高等学校及相关教育产业集团(如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等通过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等方式进入证券市场募集更多资金。政府还应制定一些能够吸引拟上市公司或已上市公司向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如对征地、贷款、税收等的减免,从而鼓励投资向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倾斜。

(四)积极拓展筹资新途径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与证券市场结合形式较为单一,债券、基金几乎为空白,因此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途径,理顺股票、债券、基金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保持恰当的比例。我们在加强股票筹资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发行高等教育债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20多年发行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的经验,在债券的发行方式、品种构成、期限结构、利率结构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精通债券发行和流通的中介机构和专业人才,这些都为专项教育债券的发行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证。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出于风险的考虑对债券具有较强的购买需求,客观上要求证券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选择。因此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步趋于成熟,已经具备发行专项教育债券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2003

2.上海教育科学院.教育应成为经济新增长点[N].中国青年报,1999-6-9(教育导刊)

筹资论文范文6

关键词:表外筹资;财务报表;对策

表外筹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适当地运用表外筹资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却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由于表外筹资自身的特点和企业使用时的一些弊端,现有的会计准则及规范难以合理地计量,使企业未能形成完善的运营机制。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首要之急。

一、表外筹资的概述

(一)表外筹资的概念

表外筹资(Off-Balance-Sheet Financing)也叫表外融资,是指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企业筹资方式,也就是说该项筹资既不会使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表现为某项资产的增加,也不使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表现为某项负债的增加,而其取得的经营成果和形成的费用却在利润表中反映。近年来,表外筹资业务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二)表外筹资的分类

1、表外直接筹资

表外直接筹资是不转移资产的所有权,融资企业享有资产使用权,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的直接融资方式。由于资产所有权并未转入筹资企业内,而使用权却转入到筹资企业内,所以筹资未列入资产负债表内。

2、表外间接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由其他企业的负债来代替本企业负债状况,使得本企业的表内负债情况维持在一定的限度内。该种筹资方式常见的有两种:附属公司、子公司。

3、表外转移负债筹资

表外转移负债筹资是指企业将表内的筹资转移到表外的筹资方式,常见的有:

(1)应收票据贴现

应收票据贴现是指持票人因急需资金,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背书后转让给银行,银行受理后,扣除按银行的贴现率计算确定的贴现息后,将余额付给贴现企业的业务活动。这种行为导致贴现企业产生了一项“或有负债”,虽然该项筹资行为并不作为负债反映而作为资产交换,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但从实质上来讲贴现企业得到了一笔提前到期的资金,所以也是一种表外筹资方式。

(2)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

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出售指的是企业将应收账款出售给收购应收账款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直接向赊购方收账的一种交易行为。并且出售应收账款后,如果赊销方到期不能付款时,企业应承担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偿付款项的责任,并承担应收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从这种借款方式上来说它是一种以实际存在的应收账款作为贷款抵押的一种借款方式,与应收票据进行银行贴现的状况完全相同。这样,应收账款如果收不回来的话,贷款人就会对借款人行使追索权。但是因为在实务中,卖方对于售出的应收账款所承担的风险非常小,所以在会计账务处理上将其作为一种资产转让的形式,资产负债表内不应该计入应收账款和负债,因此,它也是一种表外筹资方式。

二、企业表外筹资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表外筹资的原因

1、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短缺制约了很多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筹资问题长期困扰着它们。加上传统的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门槛较高,难度也较大,所以企业通过表外筹资的方式获取所急需的资金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样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即缓解了资金紧张的问题,也给企业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保障。

2、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

企业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对企业合理利用资金,扩大再投资,获得更多利润有重大影响。企业为了将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提前变现,早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选择表外筹资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加快资金的周转,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获得更多的利润,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表外筹资无疑会成为企业筹资的一种新的融资渠道。

3、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上融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表外筹资所筹集到的资金无需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使得企业在获得借入资金的同时,又保持了法规所要求的资产负债率,合理的避开了各项会计准则的一些限制条件,有效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融资渠道。贷款企业需要必须满足债权人提出的各项贷款条件来获取借款合同的签订,例如合同规定企业在营运过程中不能超越所约定的资产负债率。于是,企业会通过表外筹资将一些债务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以此来避开合同中的各种限制。也使自身的资信程度达到一定的层次,企业通过将表内负担转移到表外,以压缩表内负债比率,以便突破高负债比例对企业借债所造成的限制,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上融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企业表外筹资存在的问题

表外筹资可以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张举债能力,加大财务杠杆效应,给经营者和所有者带来利益。但是,表外筹资的隐蔽性也很容易被异化成为欺骗社会公众的工具,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给国家宏观经济监管带来隐患。

1、企业对表外筹资的认识不够全面

企业一般比较注重对资产负债表上所列示项目的分析整理,而表外筹资项目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从而导致企业容易忽视对表外筹资各项目的管理,企业在表外筹资过程中有一些异样也不易被察觉。企业只了解进行表外筹资能够改变企业账面资产,事实上却不能真正扩大企业的资产规模。由于企业对表外筹资的认识不够全面,从而使其未能体会到由表外筹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表外筹资掩盖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表外筹资使会计报表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表外筹资可以使企业向外界展现出一种良好的财务状况,然而,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和负债状况并不能因为其展现出的良好的财务状况而有所改观。恰恰相反,企业正是因为其掩盖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使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状况盲目乐观、导致决策失误、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3、表外筹资有关会计准则不完善

迄今为止较少有会计准则涉及到金融创新形成的表外筹资的会计处理问题,导致企业也不清楚该把表外筹资所筹集到的资金划分为企业财务的哪一部分,也使得各企业对表外筹资没有深刻的认识,导致表外筹资会计处理混乱,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揭示表外筹资的实际意义。

4、表外筹资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表外筹资加大企业财务杠杆作用,增加企业运营风险。由于表外筹资绕过了资产负债表的反映,所以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本结构可能跟企业真实的资本结构不相同,例如直接表外筹资很有可能低估企业的负债,对于一些经营状况良好、表外筹资频繁的企业来说,该项筹资成为了企业的日常活动,是一种长期性质的筹资。这种表外筹资虽然在账面上不增加企业的负债,但是在实质上会导致企业负债的增加。如到期时必须支付租金,应收票据贴现和应收胀款出售带来的或有负债,售后回购引起的以后经营期间的负债,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导致所披露的资本结构跟企业真实的资本结构有所不同,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三、完善我国企业表外筹资的对策和建议

(一)适度运用各项原则,加强对企业表外筹资的正确引导

为了确保企业进行表外筹资的合法性,使表外筹资发挥其积极作用,应该允许合理合法的表外筹资,同时还应该规范不合理不合法的表外筹资行为。对企业表外筹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控管理,并且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重点审查将负债转移到表外、在表内以虚假利润反映的做法。加强对企业表外筹资的引导,使企业认识到表外筹资属于一种隐匿负债,这种隐匿负债最后还会使企业付出代价,并且企业对表外筹资的过分依赖会导致恶性循环,因此企业对表外筹资的运用应该适时适度,遵守一定的原则性,不能过度滥用。

(二)严格财务报表揭示,加强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表外筹资作为企业重要的理财活动,其引起的资产和负债虽然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但根据充分揭示的原则,这些融资活动所引起的或有负债和约定义务应该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如果表外筹资业务没有在报表附注中体现,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不利于企业的不同利益主体对报表的使用。企业管理人员应当重视企业会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每一项会计信息都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保证企业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为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积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由于有关表外筹资会计准则的不规范,企业表外筹资业务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当借鉴国际上的相关管理经验,建立和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表外筹资管理法规制度,完善立法,建立有效的表外筹资监管制度,对表外筹资业务的定义,方式,监管标准,操作规程等进行界定和规范。企业财务部门和主管财务机构要把加强会计表外信息揭示质量纳入会计培训及考核目标。加强社会中介机构对表外筹资信息揭示的监督作用,如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要参照国际惯例加以审计,以减少其风险性等。

(四)合理运用表外筹资的使用权限,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1、表外筹资给企业带来资金的同时,也给企业的资本结构带来影响,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一些企业为了取得短期的发展过分依赖表外筹资,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很不利,所以企业应该以健康发展为目的,合理的调整企业内部的资产结构和规模,运用适度的方法降低成本,发挥企业内部闲置资产的最大作用,并限制在企业的所能接受的最大能力范围内合理地运用表外筹资。引导企业进行合理的表外筹资并将表外融资的目的限制在调整资产结构、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限制危害较大的表外筹资的发展并将其纳入表内进行管理。帮助企业正视自身存在的缺点,积极解决表外筹资为企业的盈利和负债情况带来的风险,降低企业在实际营运过程中的风险系数。企业只有通过合理的方式对表外融资充分运用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表外融资走入歧路。

2、培养企业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表外筹资的了解与认识。使他们对表外筹资的作用及做法有充分了解,事事都能会进一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能够承受的压力,从而对企业内部的决策和考察更加认真、慎重,把风险降到最低,使表外融资真正起到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减少表外筹资所增加的财务风险。

(作者单位:安阳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敏.论企业表外筹资[J].会计研究,2010,6(11):23-24.

上一篇投资论文

下一篇电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