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化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化改革范文1
引言
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对行政审批改革提出具体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工作,解决审批环节多、时间长、随意性大、公开透明度不够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为人民群众服务水平”。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是我国唯一的专利审批行政部门,承担全国的专利申请受理和审查工作。多年来,专利局一直将提高查询效率、提升对外服务质量作为业务管理的重点,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0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投入使用全流程电子化的专利审批系统,增加了电子化的申请模式。信息化手段极大提升了专利审批的服务质量的专利审查工作的效率,申请人足不出户既可向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有效缩短了专利审查周期。
在我国,专利申请量逐年提高,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又期待着更为方便、快捷的申请受理和审查服务,在不考虑增加审查员人力投入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审查员提高效率,减少出错率,做到审查中质与量的统一,同时又能为申请人和机构提供更为愉悦的服务体验,仍然是专利局提升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我国专利审批制度现状
1.1 专利审批的主体与客体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统一受理和审查我国的专利申请,依法对符合授权条件的专利申请授予专利权。
我国专利审批的客体包括三类专利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1.2 专利审查流程
目前,我国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采用初步审查加评价报告制度,对发明专利申请采用实质审查制度。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审查大体经过以下几个环节:受理审查、分类、缴纳初审费、初步审查、办理授权登记手续、授权公告。专利局可根据相关人的请求,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出具专利评价报告,对其专利权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过程包括:受理审查、分类、缴纳初审费、初步审查、发明公开、提出实审请求及缴纳实审费、实质审查、办理授权登记手续、授权公告。
在审查过程中,未及时缴纳初审费或未及时答复专利局发出的通知书,则可能导致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符合授权条件但未及时办理授权登记手续,专利局会做视为放弃专利权处理;初步审查或实质审查不合格的申请,会被驳回专利申请权。
2 我国专利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专利申请程序复杂
一项专利要走完一套最基本的审批流程,申请人需要提供多种资料、这类资料还要符合很多细节上的形式要求,一个申请要经多诸多审查环节才能被授权。
一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至少要提供请求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摘要、说明书附图、摘要附图。这类文件都有详细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如果出现形式缺陷,则需要在专利局规定的期限内进行补正,如果存在实质内容的缺陷,则要限期改正或陈述意见。补正和意见陈述也有细节的要求。除提交文件外,一项专利至少要缴纳两次费用:申请费和专利登记、印刷费、印花税(一次缴纳),发明专利还要缴纳实质审查费。
除提交最基本的申请文件、补正文件或意见陈述以及缴纳两次费用外,如果专利申请涉及优先权、费用减缓、申请人的变更、逾期视撤恢复等事项,则要提供更多的证明文件,有些还需缴纳费用。
这些环节不仅涉及专利局多个审查部门间的协作,还需要与申请人通过正式的文书进行大量的技术沟通和交互,这种方式耗费了双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很多时候由于申请人对专利相关业务不熟悉额外产生更多的业务交互。这些都降低了专利审查的工作效率,延长了业务办理周期。
2.2 专利审批周期长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3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结案周期(申请日至初步审查结案日)分别为4.3个月和3.8个月。发明专利从进入实审日至结案日之前的平均周期为22.2个月。
除非申请人要求提前公开,发明申请需满18个月才能公开,公开以后才能进入实审,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申请人没有要求提前公开,则他提交发明专利申请以后,通常要经过三年多的等待才能得到审批结果。
专利法中对申请人的行为有明确的期限要求,而对审批周期却并没有明确的要求。虽然,审批周期长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且,长期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非常重视审查周期,为缩减审查周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如何进一步缩短审查周期、是否需要向申请人承诺最长周期、是否让申请人能够预知可能的审查周期等等,这些都是专利审批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智能化审批推进专利审批制度改革的可行性
智能审查加依赖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分别从审批系统的申请端和审查端入手,按照现有专利法规、业务规程、工作流程,对申请人和审查员的操作内容进行量化分解,提取智能化审查项目及计算机可识别的规则,最终实现系统辅助申请人撰写文件、自动完成部分审查以及辅助审查员完成必须的人工审查。
3.1 在线交互式申请,降低申请的难度、提升服务水平
在线交互式申请采用人机互动方式协助申请人撰写申请文件,采用AJAX①、HTML5②等最新的网页开发技术,根据申请人已填写内容,动态提示当前项目的填写内容或引导后续操作步骤。申请人还随时可以针对当前填写项目启动在线帮助。当出现填写错误时,系统提示错误信息、给出正确信息的填写建议。
交互式申请能有效帮助没有经验的申请人顺利完成专利申请的文件撰写,而不必在申请前先去细致学习专利申请法规,并且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撰写文件。
智能审查将审查端的业务规则前置到在线交互式申请,整合多层面的信息检查、规则校验,申请人能够及时获知填写内容中的缺陷,在系统指导下进行修改,避免了形式缺陷,从而避免因这些缺陷导致的补正或答复审查意见,不仅节约了审查资源,也能大大缩短审查周期。
在线交互式申请,通过提高申请人的撰写文件的操作体验、避免形式缺陷产生的补正答复环节,提升了专利局对公众服务的水平。
3.2 自动审查,减少审查案件的积压、短缩审查周期
新申请或中间文件提交到系统后,系统使用含有预定义业务规则的规则引擎③对所有审查项进行自动审查,包括对自由撰写的文字内容进行文本分析④,最后给出相应的审查结论。智能审系统需要区分全自动审查项和人工协助审查项,对于全自动审查项,系统不需要人工干预就能判断信息的正确性,给出精准的审查结论。
对于那些情形较简单的申请,只涉及全自动审查项,则智能审查完成能够直接做出审查结论,那么,这些案件就不必经案件分配、审查员审查、撰写通知书、质检等人工环节,直接由系统自动完成这些处理,向申请人发送通知书。由于系统处理的高效,这些案件不会导致积压,案件本身的审查周期大为压缩。
自动审查不仅结论准确、生成的通知书规范,有助于审查质量的提升,而且,系统自动审查替代审查员的人工审查,可以将一部分审查员从这些案件的审查中解放出来去审查其他复杂的案件,缓解了人工审查的压力。那么,即使在不投入更多审查员的情况下,采用自动审查在直接缩短个案的审查周期的同时,压缩了人工审查案件的平均审查周期。
3.3 智能辅助人工审查,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
智能辅助人工审查可以有这样几种方式:
(1)对案件中的自动审查项提示审查员系统已处理,审查员不必重复审查;(2)提示系统能够给出结论但可能不准确的审查项,需要审查员人工判断系统结论正确与否;(3)对系统完全不能处理的审查项,为审查员的人工审查提供智能化的辅助工具,如:提供先前已有的类似案件的审查记录,供审查员参考等;(4)辅助撰写通知书,根据审查员的审查结论,自动生成格式和文字表达规范的通知书,审查员只要专注于对人工审查项作出审查结论,不必考虑如何在通知书中描述这些结论。
由此可见,智能审查对一个无法直接给出审查结论的案件,也能够让审查员集中精力处理复杂的审查项,需要审查员人工审查的审查项目减少了,而且智能审查还给出了辅助的支持工具,既减轻审查员工作量上的压力,也从审查难度上提供了帮助,从而提高了审查质量和效率。
注释
①AJAX:即“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是指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通过在后台与服务器进行少量数据交换,AJAX 可以使网页实现异步更新。这意味着可以在不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对网页的某部分进行更新。
②HTML5:万维网的核心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次重大修改,其突出的特点是强化了web页的表现性,追加了本地数据库。
③规则引擎:规则引擎由推理引擎发展而来的一种嵌入在应用程序中的组件,实现了将业务决策从应用程序代码中分离出来,并使用预定义的语义模块编写业务决策。
④文本分析:是对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的选取,它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将它们从一个无结构的原始文本转化为结构化的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信息,即对文本进行科学的抽象,建立它的数学模型,用以描述和代替文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08年修订版)[S].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年修订版)[S].
智能化改革范文2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现场总线;教学改革;工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286-03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s in Fieldbus Technology of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YANG Ya-long
(School of Electronic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022,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analyzing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for the course of fieldbus technology in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and exploring the teaching reforms. Based on experiment and training center and skill competition, an experiment simulation platform is developed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s strengthened.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have been improved through the reforms.
Key words: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fieldbus; teaching reforms; engineering design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建筑业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是大势所趋,从业人员需要掌握更高要求的建筑智能化专业知识。为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2006年教育部和原建设部共同审核并批准了智能建筑新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该专业一经批准设置便得到国内高校的广泛关注[1]。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是首批开办此新兴专业的高校之一,旨在为我国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现场总线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数据总线技术,它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广泛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连[2]。因此,“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是机电、自动化、测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具有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工程实践性强、知识内容庞大、知识不断更新等特点。2011年,按照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新制定的专业规范我校重新修订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计划,现场总线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也做了大幅度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的特色。
1改革教学内容,适应专业发展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现场总线技术发展迅猛,常用的形成标准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场总线有几十种,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地递增[3],因此,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更新很快的课程,包含内容十分广泛,课堂上除了介绍现场总线技术的基本原理,也只能选择几种最有代表性的现场总线加以学习。值得注意的是现场总线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点,不同行业常用的现场总线标准不同,例如CAN总线主要应用在汽车领域,Lonworks总线主要应用在楼宇控制领域等。现场总线技术是自动化专业传统的专业课程,目前教材大多针对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而编写,因此对于代表性现场总线的选择并不从行业特色出发,大都讲解应用最广泛的总线技术,如CAN总线、Profibus总线、Lonworks总线、FF总线、HART总线等。然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色,它培养智能建筑相关人才,目前应用于楼宇控制的主要现场总线是Lonworks总线、BACnet总线和KNX总线,CAN总线与工业以太网也有部分应用。由于现有教材内容与专业需求不相符,如果只按照教材教学,会出现有用的知识学生接触不到,而学到的东西有部分对本专业没用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迅速将国内外总线技术的发展动态、国际、国内和行业新规范、新标准整理归纳到教学内容中去;其次,注重教学目的性和适用性,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减少不相关总线技术的讲解,增加并重点讲解BACnet、KNX等与行业密切相关的总线知识;再次,根据专业规范,剖析专业培养的能力结构,形成合理的教学内容构架,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掌握现场总线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创新、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总和。“教必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本课程涉及知识面宽、 内容复杂且理论知识多等特点,讲授时不断注意变化教学方法,在课前充分准备、精心组织设计。
2.1联系实际,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
《现场总线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板书授课模式下,老师只靠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法,完全是纸上谈兵,不仅费时费力,学生也很难懂,教学效率低下。如果结合建筑施工现场实际进行教学,虽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在目前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难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使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增加图片与多媒体资料。一方面可以在限定的学时内增加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与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观看建筑施工现场的操作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现场氛围,远程捕捉现场总线在智能楼宇中的施工方法。
2.2结合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每门课程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它们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课程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4]。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比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做”一体教学法、行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易位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反馈,现场总线技术课程不同的教学章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现场总线理论知识的时候,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在讲解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讲解常用现场总线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时,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另外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讨论、交流,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工程能力
3.1结合技能大赛,提高工程能力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学习现场总线课程旨在让其学会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现场总线连接各种智能化设备,实现楼宇智能化。因此,在工程实践中主要是结合楼宇的某种智能化要求,进行项目设计,画出设计图,选取适合控制要求的现场总线类型,然后进行安装、网络连接与调试。楼宇智能化监控的上层计算机一般选用组态软件与总线网络进行连接,通过组态界面、接口程序的编写,实现远程计算机监控,满足智能化要求。因此,开展工程实践,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现场总线控制网络设计能力、电气设备控制设计能力和组态软件编程能力等,是对学生所学软硬件知识的综合考验。
图1楼宇工程实践模拟平台
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我校结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目前全国最高规格的大学生技能竞赛“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开展实验实训教学。竞赛在如图1所示的楼宇工程实践模拟平台上进行,要求学生以模拟平台作为智能楼宇对象,给出楼宇智能化子系统,如智能照明子系统、视频监控及周边安防子系统等的设计方案,按照设计方案合理选择器件在平台上安装,同时利用组态在计算机上编程实现远程监控,设计中会用到Lonworks总线等现场总线的软硬件知识。目前我校现场总线技术课程的教学与竞赛紧密结合,学生学完相关知识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每组4-5人,组成一个设计团队,每组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按照课题内容设计楼宇智能化子系统中的现场总线系统,然后在课堂集中讨论各组设计的优缺点,并进行指导和评比。学生修改设计方案符合要求后,让其按照设计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实际在模拟平台上操作,按大赛的评分标准打分并计入实验成绩,设计与操作成绩优秀的同学优先推荐加入竞赛的选拔。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竞争与协作并存,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已连续两届夺得了“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特等奖,更证明了教学方式的可行性与先进性。
3.2注重实验教学,增强课程实训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实验训练,可以使学生强化所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仪器设备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现场总线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场总线课程依托我校省级“楼宇控制与节能优化实验实训中心”现场总线技术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目前课程开设的项目有:现场总线认识实验、串行通信接口实验,CAN总线智能节点设计实验、Lonworks智能控制网络设计实验、BACnet总线控制系统设计实验等。此外,实验教学 还开设了楼宇控制相关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目前,现场总线技术实验教学在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硬件设备不齐全、较落后且实验台套数不够的问题,这是由于现场总线设备价格较高,开设现场总线技术的专业多,因而学生人数较多的原因。我校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为此笔者利用组态软件开发了一套面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现场总线实验仿真平台,如图2所示。利用该平台,学生可以先进行现场总线系统的仿真搭建,熟悉现场总线如何应用于楼宇控制环境,后再在硬件系统上实际动手操作,这样软硬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既缓解了实验室硬件设备难以与学生人数匹配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软件编程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图2现场总线技术实验仿真平台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加强学生设计与工程能力的培养,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现场总线技术课程的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对于多专业适用的课程,只有切实分析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区分度的进行教学,注重实验实训,才能有的放矢,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Z].2011.
[2]阳宪惠.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智能化改革范文3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一、前言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经济市场竞争和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竞争归根到底都属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就是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由于政治课程有着极为繁多而又抽象的原理和抽象性的概念,一旦政治教师出现任何疏漏便会打消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所以,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切实地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地采取有效的导入方法,创设逼真形象的教学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每当引入新的原理或者概念时,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诱发学生独立发现、广阔想象、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以从根本上将原理与概念的本质属性抓好。在整个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设计及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做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感知加以调动,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进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问难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激发,而思维的激发离不开疑问,有了疑问才会进行思索,而有了思索才可以解难释疑,才可以获得学习上的进步,才可以取得创新。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设疑引思的方法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以培养。教师应当切实地根据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巧妙灵活地提出相关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思想盲区或者社会热点问题,此类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索性和深度,能够促进学生在认识上获得升华。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沿着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自觉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将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转变观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指的是以创新为荣、追求创新以及推崇创新的意识与观念。要想产生较为强烈的创新动机,全面地释放创新热情,发挥创新潜能,树立创新目标,采取创新行动,就必须有创新意识的强烈驱使。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当首先进行自我创新,主动参与创新活动,大胆地摒弃陈规及说教,形成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独特教学风格。此外,教师应当深入地挖掘政治的教学内容及教材的创造性,并将创造性加以充分的发挥,同时为学生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空间。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讨论权、思考权和看书权交给学生,大力地倡导在说、思、看中进行质疑,还应当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敢发表创新性的见解。
4.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而言,创新能力指的是创造新的事物、新的想法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日日月月、点点滴滴地积淀和锻炼,而非一蹴而就。教师应当在政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进而获得政治思想和政治基础的深化及巩固,让学生运用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将新问题加以解决。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提供充实和丰富的原料。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难以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新内容和新情况,所以,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学会变通,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将问题解决,由此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总之,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赋予学生的迫切需求,所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彻底地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积极地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且制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鞠树江.论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学生创新意识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2]赵昌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高中政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智能化改革范文4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教育部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唐立军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30个省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领导、督学,部分教育专家等二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上,针对教育督导在教育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的建设、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重点问题,国家教育督导部门领导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湖南、陕西等地教育督导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分享教育督导的理论研究、政策举措和实践探索,部分教育督导研究专家对教育督导改革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对策建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要转变政府职能,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要强化学校办学的主体地位,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要转变政府教育管理理念,推进管办评分离,优化教育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资源参与、支持、监督教育发展;要更加重视政府的监督、监管,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统筹有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在此背景下,“北京2014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聚焦于“现代教育治理与教育督导改革”的主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在演讲中指出,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是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入园难”“择校”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迫切需要。他从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个领域,阐释了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指出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加强督政工作以促进教育公平,加强督学工作以规范办学行为和开展评估监测以提高教育质量。
智能化改革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职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92-02
培养社会需要、企业满意、家长满意和学生满意的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模式及创新越来越受到更多专家和企业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随时根据国家教育政策、专业发展方向等相关理论导向更新高职教育观念,深化高职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创新。高职院校的基础课教师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懂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想要做到借助传授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高校学生在之前的十二年学习生涯中,始终接受的是灌输式、填鸭式和保姆式教学方法,因此形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懒惰的学习习惯。这与目前的教育教学体制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对学习兴趣的追求与迷失从他们接受教育时就开始了,因此想通过大学三年的教育时完成改变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必须要根据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与时俱进地研究并创新制定教学质量的标准,来及时地引导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努力方向。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构建一个通道,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观念、习惯和能力,在整个系统中这个通道必须是宽敞的,必须实现的是大多数高职学生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能够独立完成的。
一、目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科学创造像一座大山,基础越宽,高度越高。随着各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专业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基础课的课程体系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教学评估中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得各院校对实践教学环节更加重视。但是在此基础上,却忽视了学生理论素养的养成,忽视了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多媒体教学普及化、教学内容图片化和图像化的范围和程度逐渐扩大和深入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就在不断地削弱理论知识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减少甚至删除了基础算法的教学内容以不断适应现阶段学生的“需求”。而我们都知道,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课知识,只有在懂得算法理论、熟知运算技巧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运算;只有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实现灵活变通,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工具,从而解决后续专业课程和日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浅谈几点提升基础课课堂授课效果的方法
首先,夯实基础,拓展内容,增加理论知识的吸引力。
在完成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地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加新颖感,丰富想象、活跃思维,同时也扩展了计算的方法,提高了计算的技巧。数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数学到底和我们今后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联,让我们一直以来的学习都脱离不了这门枯燥的学科?这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难题,因为教师不断在解释学以致用,可是他们却看不到,从心理上他们就有抵触。而我们明白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才是数学这门学科得以发展的强大动力,每一个数学理论的背后都有蕴藏着复杂的背景。只有理解并且掌握了这些背景知识,学生才能理解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只有了解了数学知识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学生才会用相应数学知识去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知道数学家的生活学习背景,了解他们发现、研究理论和公式的有趣过程等等,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这个枯燥的理论背后的故事,从而愿意去接触他、研究它进而去喜欢它。而这一点,正是我们所有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把一些数学概念、内容产生的实际背景以及它的应用指出来。使同学感到充实而又满足,认识到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这样,当学生们遇到实际问题时,就能够从理论高度认识和研究,创新思维的火花便产生了。
其次,创新方法,换位思考,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讲授过的众多内容、方法中,要善于分析比较,指出其局限性,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拓展。教有法而无定法,我们要确保教学方法的变化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营造“创新”的情境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兴趣,防止单一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枯燥感和重复性,如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实际尝试性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师应采用相应的富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教学方式。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课程对不同对象教学过程中,甚至是就在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情绪反映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更换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给学生提供新鲜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兴奋点,能够始终保持听课的兴趣,创造出高涨的课堂情绪使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另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在充分考虑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钻研教材内容创新教法,在课程标准规定范围内合理地设计教学场景,逐步引导学生接受课程,喜欢课程从而愿意去探求课程知识,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讲解倒数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学生中学时期初等函数中的经典案例,也可以采用看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的其他学科的实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再将解决方法和中学的解决方法做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后来的学习中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教师,使整个教学的过程更加顺利、和谐。
第三,整合内容,结合专业,凝聚专业特色的理论化。
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使学生易于接受,增强求知欲,让学生了解数学和专业是如何衔接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大的问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数学是先导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难以有一个很恰当的衔接,有的专业课程与其同步,专业课教师难以在用到数学理论知识的时候将其讲解清透彻,所以处理方法是直接给出数学公式让学生“套公式”,在这过程中首先学生不知道该公式的由来,其次不知道该公式如何求解;有的专业课设置与数学课的开设有一个时间差。不少学生在这一时间差里,把所学的知识遗忘了,在专业学习中生疏了。这一切导致数学方法在专业课中无法灵活引用,在数学课中一知半解失去探究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在教学中主动与专业课程中的实际案例相联系,把后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例题引进数学课堂进行教学。例如,对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及性质学习过后,即可引入电路的S域模型,把电阻元件、电容元件、电感元件上的时域电压――电流关系取拉普拉斯变换得到复频域上的电压――电流关系,而专业课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只需简单地进行复习就可顺利引入,使得两个部分的内容能实现顺利衔接[1]。
第四,渗入问题,结合现实,加强竞赛比赛的常态化。
目前对于数学方面的竞赛主要有两种形式:纯数学理论的高等数学竞赛以及与实际结合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该竞赛每年9月举行,竞赛面向全国大专院校的学生,不分专业。建模大赛就是利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数学模型就是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表述。具体一点说:数学模型就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标,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结构可以是数学公式,算法、表格、图示等。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2]。它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训练快速获取信息和资料的能力,锻炼快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技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开放性思考方式。
目前应对这种比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组织校内选拔赛,通过集中培训分组参加比赛,这种方式对于取得竞赛成果无疑是比较好的,可以挑出最优秀的学生来参与,但是这种方法也忽略了很大一部分有潜质的学生[3]。因为前面说过我们的学生在过去十二年接受教育的模式造成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和特长,所以在校内比赛中他们是茫然的、却步的、被忽略的。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适当地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开设相应和比赛相关联的选修课程,例如数学建模选修课、趣味数学史等课程;另一方面大力支持相关学术性学生社团,为这些社团的良性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选派这方面优秀的教师定期到社团进行指导,让更多的学生基于各种原因去接触这门竞赛课程,激发自身的潜能。
教育部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中,将教学评价的标准确定为学生“学得好”。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程教学过程的全局掌控为重点,时刻保证数学教育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对工程数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能够有较多的了解与掌握,最终实现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重教育教学信息的反馈,以学生“学得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考察每位学生平时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加以指导,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为发展与创新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文军,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智能化改革范文6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社会结构日益形成的时期,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显得极其紧迫和必要。
1、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但计划体制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褪去,政府在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经济管理上,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经济事务,而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间接管理经济活动、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的能力依然十分薄弱。同时,由于政府过多地关注微观经济活动,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能力还比较欠缺。而行政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一些领域主动退出,把一部分技术性、具体性的事务,特别是那些原本就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微观管理职能移交给社会组织或企业本身来承担。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政府只负责引导、监督和管理:使政府能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2、规范行政权力配置和运行,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必然要求
行政权力的配置和运行,是行政体制中十分关键的内容,因为在实践中政府运转的所有环节几乎都是围绕着权力的配置和运行展开的。而目前在权力配置和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政府之间权力不匹配、运行规则缺失、权力运行程序不透明等,不仅导致了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更为一些腐败现象的滋生创造了条件。而要解决这些制度供给不足带来的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制度的建构和完善。行政体制改革就是要对原有的权力配置模式进行调整、对原有的权力运行规则进行反思,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法治、理性、效率的精神的调整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利)配置: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权力(利)运行规则,明确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政府机关在决策、执行、监督、协调等行政权力各环节的制约和威慑,使各级政府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从而减少和生存的空间,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
3、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要求
效率一般是指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政府工作效率就是指政府在履行其职责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与其所完成的工作任务之间的比例,目前行政体制中存在的不少问题直接影响着政府行政效率,其中有些问题是显而易见,如政府机构臃肿、人员编制过多、人浮于事等;但有些问题是不太明显但又十分关键的,如政府各部门之间权限交叉重叠现象严重,使得政府行政中很多时间精力耗费在各部门权限的梳理上:又如,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过多也导致了政府工作效率低下、行政成本增加。行政体制改革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审视和研究目前行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新的做法和经验――如推广电子政务、行政审批大厅等先进行政方法,推进行政区划和政府层级设置的改革等,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效率,降低政府运作成本,这也是目前改革的当务之急。
4、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权力的不断扩张是世界各国行政体制发展的共同规律。政府在掌握着越来越多经济社会资源的同时,其侵犯行政相对人权利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依法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除了要积极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救济制度外:更重要的是从行政权力的源头加强对行政权的制约和监督。而行政体制改革就是对政府职能、权力配置、运行规则以及法律保障等行政权力的源头问题进行梳理和审视的过程。通过改革和调整,使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定位更为科学、权力配置更为合理、权力运行规则更为科学、法律保障更为完善,从而减少因为政府职能交叉、权限推诿等给行政相对人带来的利益损失。同时,行政体制改革也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具体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过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将继续回应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利益崛起的现实,使已经开始瓦解的行政权力至上、政府无所不包的观念和做法彻底被打破。在这场深刻的革命中,权利本位、公民本位、社会本位将成为政府行政的价值选择,使政府要和普通公民一样恪守法律规范、维护法律尊严并承担因违法而带来的责任,从而促进政府与社会、与市场、与公民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指出,深化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要把政府不该管的转移出去,把该管的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政府主要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经济调节。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等目标。确保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第二、市场监管。要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为此,一要针对当前市场秩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管,包括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非法传销等问题。特别要将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产品的安全质量作为监管重点。二要拓展公平准入的市场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市场,还要包括要素和产权市场,特别要强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规范运行。三要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通过加强管理和完善制度,切实纠正多头执法、执法扰民、执法争利问题,严厉惩处利用执法权设租寻租、执法犯法的行为。
第三、社会管理。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就业是民生之
本,要将提供工资收入的就业机会摆在优先位置,摆在资本收益之前,努力扩大劳动密集型就业,这也是最重要的收入分配政策。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要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近年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化和经常化,各类新社会组织成长迅速。要加强社区建设,加快形成富有建设性的利益表达、保障和协调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公共服务。要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在继续增加财政对公共服务支出的同时,更多地向服务水平低甚至基本没有被覆盖的低收入人群倾斜,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发挥政府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为此,要重视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包括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并向社会公开,督促各级政府有效执行:尽快建立个人收入集成信息系统,准确识别应该更多享受社会保障的低收入人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广泛监督。
2.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完善行政运行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二是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三是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四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此外,在深化机构改革的同时,必须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3.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原则,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和程序。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制度。要以强化责任为核心,建立健全政府运行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追究力度。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确保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察、审计监督、司法、舆论监督都能有效发挥作用。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政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切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确保政府的权力真正用于为人民谋利益。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重点处理好几对关系
1.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谈到行政体制改革,我们难免要涉及一个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行政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进。
行政体制改革强调对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如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方式的改进、政府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相比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内容要宏观得多,丰富得多,其主要目的是对国家权力结构和关系的调整,使立法、行政、司法、军队、政党等权力主体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权力结构和运行秩序。应该说,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有部分重叠,但行政体制改革仍然可以相对独立存在。如果说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是最高层面的权力配置,要解决民主和秩序问题,行政体制改革更倾向于从确立公共行政的边界、行政权力的配置和运行,要解决的是公共行政对社会的回应和管理的科学性问题。因此,以往把行政体制改革视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的观点并不正确,尤其以为行政体制改革一定会引起政治体制改革、从而过于谨慎的做法更不可取。
2、处理好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的关系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达到,既要逐步缩小国家权力范围,又不降低政府管理能力,既能发挥好政府在公共物品供应中的积极作用,又不增加政府机构和人员的目标。就必须处理好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的关系。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有如下关系。首先,有限政府是有效政府的必要条件。经过计划经济的惨痛教训,又有了20年改革的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一个无限的政府,即一个无所不管政府,必然压抑企业和个人的活力和经济的生命力。因此,只有有限的政府才有可能成为有效的政府。但是,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有限的政府都是有效的政府,有限的政府也不会自动成为有效的政府。在政府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在政府与经济保持一定的距离之后,政府作为不偏向的第三方要有所作为,应该充分发挥其支持和增进市场有效运作的积极作用。我们目前所推动的“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就是把原来的一个无限的和无效的政府转变为一个有限的和有效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