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故事情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逵的故事情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逵的故事情节范文1

关键词: 如何看待 《水浒传》 女性观

《水浒传》虽然是部以绿林好汉为主角的英雄主义古典小说,但其中的女性形象也一直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五四”之后,学界就已经开始对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观进行阐释。新时期以来,西方人文科学方法大量传入中国,叙事学、心理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和批评方法被应用到了《水浒传》研究中,加之女权主义思潮的抬头,所以这一时期在《水浒传》女性观的研究上颇得成就。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现阶段得到的结论就是科学的、正确的。有些文章的论据完全是在牵强地附会主题;有些文章的论述角度不够客观,缺乏逻辑性;还有些文章的理论方法不合小说实际。

某篇意在批判《水浒传》“反女性”观点的文章,用了“对女性的尊敬”、“对妻子的情感”和“对女子的怜惜”三个论据驳斥“英雄无情”,以此证明英雄们对女性是有深厚感情的。

文章说:“(对女性的尊敬)主要体现在对待位尊年长的女性身上,比如对母亲的情感。”①之后列举了公孙胜返乡探母、李逵返乡探母、朱仝对雷横母亲的同情与尊重、解氏兄弟礼遇老婆婆以及九天玄女对宋江和梁山的帮助来作为例证,证明梁山英雄并不是冷酷无情的,他们对女性是尊敬的。众所周知,《水浒传》的主角是绿林好汉,是强盗,是与朝廷处于对立面的草寇,他们快意恩仇,对待仇人从来都是给与最严厉的惩罚。但是,这不能说他们连最起码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对父母的敬意都缺失了,“忠”、“孝”、“义”在梁山上是被放大了的。看滕文中所举几例,公孙胜等人的“尊敬”对象无非是自己的母亲和他人的母亲,难道对母亲的尊敬就能等同于对“位尊年长的女性”的尊敬吗?乌鸦尚有反哺之情,况且人呢?况且是有情有义的梁山英雄呢?《水浒传》的主题是要突出绿林好汉对兄弟的忠义和对仇人的嫉恶如仇,但与他们所具有的中国传统的优良品德并不冲突。他们对“位尊年长的女性”的尊敬不等同于对女性的尊敬,他们尊敬母亲绝不是因为她们是女性,是因为她们“位尊年长”,是因为她们“母亲”与“长者”的身份。对“位尊年长”之人的尊敬是情义之士所必需的品质。

另外,文章还说:“对女性的尊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女是宋江的保护神,也是梁山事业的守护神。……诚然,九天玄女只是虚构的神仙,但是为什么偏偏选中一位女性神仙,而且让她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居于如此崇高的地位呢?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尊敬女的表现。”②关于为什么《水浒传》作者选取九天玄女为梁山事业的守护神的原因,我们可以参考杜贵晨和刘相雨的观点。一来,九天玄女的形象蕴含着泰山文化,而水浒故事的发生背景在泰山附近,小说作者罗贯中的里籍是山东东平(今山东泰安),他们之间有相同的文化背景。③二来,在中国上古神话记载中,九天玄女曾经帮助黄帝战胜蚩尤,她武艺高强,精通法术,还能未卜先知,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另外,九天玄女作为“女战神”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也是承担着英雄战士们对“精神之母的渴望”④。这样分析,九天玄女这位“女神”在《水浒传》中出现的理由就比“尊敬女性”客观理智得多了。所以,小说中“九天玄女”的形象不足以说明“英雄有情”。

在“对女子的怜惜”一节中,该文作者用“李逵怒砍杏黄旗”的著名故事来论述。“表面上看,他认为宋江的作为有悖于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宗旨,实际上也是对弱女子一种本能的同情。”⑤这样说未免出于主观想象,并不符合小说实际情况。按该文作者的意思,在李逵心中,一个素未谋面的弱女子的安危是大于梁山宗旨、梁山事业的,他死心追随的宋江大哥的行为和他心之向往的梁山集团的颜面都抵不上一个平民女子。实情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李逵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去救助刘太公女儿的。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李逵负荆”。李逵在得知误解了宋江等人之后,负荆请罪,以解救出刘太公女儿来赎罪,求宋江不杀。一为请罪,保住性命,二为挣回梁山的颜面。前后实在看不出李逵对弱女子的“怜惜”。且整部小说都再没有体现李逵这个杀人不眨眼的莽汉对陌生弱势群体的“怜惜”了。比如他可以为了赚朱仝上山就一斧劈死无辜的小衙内,如此之人哪里可以看出他“对女子的怜惜”?

在谈到如何界定一部作品的女性观的时候,有的文章引用了王朝闻《论凤姐》一书中的观点并说:“‘如何了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最重要的是探索寓于形象本身的作者的认识。……强调表现什么和强调不表现什么,这才是我们了解作者对凤姐态度的可靠依据。’研究《红楼梦》如此,研究《水浒》又何尝不该如此呢?”⑥此处,作者的态度是用研究《红楼梦》的方法来研究《水浒传》,这是完全不切合实际的。《红楼梦》是一部作者无争议的独立创作的小说,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叙述结构来看它都是完整的,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投射到作品当中,同样,读者通过对文本认真分析解读也能理出作者的思想与用意。从文学四要素的角度来说,《红楼梦》的“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是完整的,相互之间没有矛盾冲突。而水浒故事从史事发展为文学作品历经了宋元话本、元杂剧、明传奇,才有了章回小说,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中,无数文人、民间艺术家对其进行了创作加工,可以说,《水浒传》是一部汇集了众人智慧的世代积累型小说。既然是历经演变并由多人参与创作的作品,那其中的思想自然会有复杂、矛盾的特点。用研究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的方法去研究一部世代积累型作品,自然是不科学的,研究结果定是站不住脚的。

另外,还有不在少数的文章应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方法去批评中国的古典小说,此做法的确有利于一些问题的解释,也能拓宽研究思路。但是,这样忽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而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评价古典著作,确实会有失公允。如伍艳妮的《从阅读妇女的视角论〈水浒〉之女性形象》就是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从阅读妇女的视角进行探究,来揭示《水浒传》作者思想中的落后、腐朽部分。女权主义批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是地地道道的“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用现代解放妇女的观点来批判这个古代封建王朝下的“男尊女卑”现象,从而界定一部古典小说的思想是“落后的、腐朽的”,既不符合作品的实际,也是一种偏颇的研究态度。

针对现阶段研究成果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对《水浒传》女性观进行研究时应当从实际入手,结合具体作品、具体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适当的角度、方法来论述,否则会导致研究成果缺失科学性和说服力。

首先,在面对一部世代积累型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进行研究时,我们绝对不能避开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只谈现象。在探讨《水浒传》女性观的表现时,我们“不仅要看文本对女性世界的展示,还要看文本背后的文化积淀”⑦。看文化积淀对文本的影响,也看文本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我们作为现代人,要站在“当时”去看“当时”的作品,若用现代的眼光来批判“当时”的作品自然是毫无意义的。至于《水浒传》,我们除了要关注它的故事发生的时代,也要关注它的成书时代,要放眼于整个故事的流传演变过程,要关注几百年来不同时代特色、不同文学类型赋予它的特殊内涵。其次,要研究《水浒传》的女性观,就要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与女性有关的故事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只针对其中某一位女性或某一类女性进行分析进而评价女性观,自然是不够全面的。要把握小说中女性群体的表现,既要有个案分析,也要有群体研究。在对与女性有关的故事情节进行探讨时,要将其放置于整部小说中,观察此情节对故事叙述的影响;也要观察女性形象在这里的叙事作用。在解读故事情节时,切不可为了附会观点而曲解文本原意。研究者首先要站在客观、实事求是的立场上,才能有科学的分析。最后,《水浒传》作为一部世代积累型的长篇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流传已久的故事情节、多人创作的复杂性和链式珠串式结构是区别于其他古典长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所以,我们在研究其女性观亦或是其他观念时,必须要区别于其他小说的研究方法,要找到适合《水浒传》研究的独特方法。

注释:

①滕桂华.“反女性批判”――再论《水浒传》的女性观.菏泽学院学报,2009(04).

②滕桂华.“反女性批判”――再论《水浒传》的女性观.菏泽学院学报,2009(04).

③杜贵晨.“九天玄女”与《水浒传》.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5).“‘九天玄女’在诸神谱系中,与黄帝并为王母即西王母弟子,是以品位颇高的太(泰)山女神。……宋江为山东郓城人,……《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又是当年梁山泊之滨的山东东平(今县,属山东泰安市)人,也离泰山不远。……从而九天玄女与《水浒传》的关系是可以在齐鲁文化的背景上得到解释的。”

④刘相雨.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九天玄女形象.齐鲁学刊,2004(03).

⑤滕桂华.“反女性批判”――再论《水浒传》的女性观.菏泽学院学报,2009(04).

⑥范里.关于《水浒》中妇女形象及作者的妇女观之我见――与胡邦炜同志商榷.水浒争鸣(第五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⑦朱仰东.《水浒传》女性观辩证.菏泽学院学报,2009(06).

参考文献:

[1] 滕桂华.“反女性批判”――再论《水浒传》的女性观[J].菏泽学院学报,2009(04).

[2]杜贵晨.“九天玄女”与《水浒传》[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5).

[3]刘相雨.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九天玄女形象[J].齐鲁学刊,2004(03).

李逵的故事情节范文2

1.一些歇后语直接出自小说原话

周瑜的妙计——赔了夫人又折兵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更多的歇后语是根据小说中的具体人物、故事情节创作出来的。

①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②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③晁盖的军师——无(误)用

④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3.还有一部分歇后语是以小说为依托,根据表达的需要想象虚构出来的,与小说原着中的人物、情节无直接关系,但又不无关联。

①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②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

③孔明夸诸葛亮——自夸自

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歇后语的特点

1.歇后语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的反映细致全面

关二爷的胡子——然(髯)也

关公的脸——红到头了

关公的眼睛——睁不开

这三条歇后语涉及了关公外貌的所有细节特征,可见人们的观察多么细致。

有些歇后语串联起来,可以全程反映某一故事情节。如:

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找破绽下手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

这些歇后语中所涉及的情节片断相连,构成了《水浒传》中林冲逼上梁山的全过程。

2.概括性强

歇后语能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作品中人物的基本特点,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例如,关于《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歇后语有两类比较突出:第一类是关于吃的,有20多条。如:

猪八戒吃鸡蛋——正对数(素) 猪八戒吃面条——粗中有细

猪八戒吃西瓜——独吞 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啥滋味

猪八戒吃钥匙——开心()

其中只有吃西瓜和吃人参果,作品中有记述,其它都是人们根据猪八戒爱吃的性格特点虚构出来的,这些歇后语突出反映了他贪吃的本性。

第二类与女色有关,反映了猪八戒好色的本性。

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

猪八戒招亲——凡心难丢 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李逵的故事情节范文3

从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对名著的考查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题型例说】

一、直接填空型

这类考题,直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针对作者简介、作品名称、主要人物和情节等名著“要素”进行填空。从近几年的命题情况看,此类填空题已由过去的固定常识向作品具体内容过渡,旨在引导考生真正去阅读文学名著。

四川省凉山州 名著阅读

小说《 》中,主人公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 以及 等地,文中利里浦特小人国选拔官员的方法是比赛 。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一是熟记名著常识,如作家姓名、代表作品、名著题目、主题思想等;二是要真正去阅读一遍作品,边读边做笔记,做到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主要人物特征了如指掌;三是可适当做一些与该名著有关的专项练习,查遗补漏;四是要做好整理和积累,有时甚至要强行记忆;五是书写时千万不能写错别字,最好是给出参考答案后立即检查。

[参考答案]格列佛游记、飞岛国、慧S国(马国)、跳绳(在绳上跳舞)

二、选择判断型

这类题目,一般就是给出四个与名著有关的选项,然后要求考生从中选出表述有误或表达完全正确的一项。这种题型,由于可以同时涉及四部名著,兼顾文学常识、作品主题、主要情节、人物性格、艺术手法等众多知识点,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所以近年来备受命题者青睐。

广西省柳州市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是一个很不幸又渴望幸福的劳动妇女,她心地善良,为人质朴,热心为孩子解决疑难。

B.《格列佛游记》通过描写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慧S国等地的遭遇和见闻,讽刺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

C.《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生动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光明磊落、有胆有识的武松,疾恶如仇、粗中有细的鲁达,天真坦诚、毫无心计的李逵。

D.《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描写汤姆、乔和蓓姬三个小“海盗”在杰克孙岛生活的片断,表现了孩子们沉着勇敢的精神。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初中阶段指定的文学名著,掌握相关知识;其次,要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所给出的选项逐一进行判断,如果有一时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利用“排除法”帮助自己找出答案。比如选出错误的一项,只要能确信其中某一选项出错,那其他的选项就不必一一追根究底。

[参考答案]D(不是“蓓姬”,而是“哈克贝利・费恩”)。

三、片段阅读型

这类题目,就是从文学名著中精选一个片段,然后设计出相应的考题,或要求考生据此填充相关文学常识;或要求考生指出人物名称,说出人物绰号,分析人物形象;或要求考生概述故事情节,归纳艺术特色……由于此类考题可以设计成各种形式,而且有时可以从一部作品向另一部作品拓展,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所以在各地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湖北省仙桃市等地 名著阅读

透过玻璃窗上的霜花可以看见,染坊的屋顶在燃烧……

外祖父、格里戈里、舅舅的叫喊声,大火燃烧的破裂声,震耳欲聋。外祖母的行动令人心惊胆战,她头顶着一只空袋子,身上裹着盖马用的被子,冲进烈火之中,不停地喊道:“快抢出硫酸盐,笨蛋们!硫酸盐会爆炸的……”

“格里戈里,拦住她!”外祖父发疯地狂叫着,“哎呀,这下她非死不可……”但是外祖母突然出现了,全身冒着烟,摇着头,弯着腰,用伸直的双手抱着水桶大小的一瓶硫酸盐。

……

外祖母一把把瓶子塞进雪堆里,冲向大门。

她在院子里来回奔忙,哪儿有事就及时赶到哪儿,去指挥所有的人,查看每一个地方。

(1)选文出自苏联作家 的作品《 》。

(2)选文表现了外祖母什么性格?

(3)选文描写了救火的场景,你能概括《水浒传》中与“火”有关的一个故事吗?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是要对所给的名著片段仔细进行阅读,对片段出处、主要内容、涉及人物及性格特征作出初步的判断。第二步是根据具体题目,调动自己的积累,运用相关技巧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需要就所给片段进行分析,有些则要结合整部作品进行分析,比如本题中第(2)题就是要考生分析这一片段所表现出的外祖母的性格,千万不能搞错。第三步,用准确的语言给出答案。

[参考答案](1)高尔基、童年;(2)勇敢、能干 、镇定;(3)示例:火烧草料场、火烧翠云楼、火烧祝家庄。

四、图画阅读题

这类题目,就是先给出一幅或一组与名著相关的图画,比如漫画、连环画、插图等,然后据图设计相应的题目,要求考生在读图后进行解答。

北京市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填空。

1.在乡村酒店饮了几杯酒,林冲觉得身上暖和了,便买了一葫芦酒和一些牛肉,冒着风雪,飞也似的向草料场奔去。

2.林冲来到草料场,只见两间草房已被大雪压倒,这时天色已黑,林冲想到买酒时路上见到的古庙,便想去那里暂宿一夜。

3.林冲来到古庙,只见墙壁破败不堪,他用一块石头顶住门,然后坐下来,慢慢饮酒吃肉。忽然,听得外面噼里啪啦地爆响。

4.林冲从门缝向外观看,只见草料场起了大火。他拿了花枪,正要出去救火,忽听门外有人说话,便伏在门边倾听。

5.林冲听出原来是高太尉派陆谦、富安和差拨来陷害他,不由得心头怒火万丈,大喝一声,冲出门外。

6.三人见是林冲,慌忙逃走,林冲紧赶几步,一枪刺倒差拨,又一枪结果了富安,翻过身来,抓住陆谦丢在地上,直取他的性命。

上面连环画的内容取材于古典小说《 》,连环画讲述 的情节,反映出林冲由当初隐忍到现在反抗的思想性格转变。后来,林冲毅然投奔了梁山。他的这段经历体现了这部古典小说 的主题。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图画,了解图画内容出自哪一部名著,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后面的考题进行具体分析,给出答案。由于此类题目所给的图画一般以人物为主,人物特征鲜明,很容易就能判断出人物名及相关故事情节,所以解答起来并不难。但同学们平时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书中的插图,以及主要人物的标志性物件等。

[参考答案]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五、拓展延伸型

此类题目,就是由名著内容出发,要求考生去解答一些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题,比如替名著写推介语、根据故事情节拟写对联等。

福建省福州市 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人物,概述与其相关的某一故事情节,并根据故事情节对出下联。(宽对即可)

故事情节:

上联:疾恶如仇,悟空三打白骨精。

下联: 。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对名著本身非常熟悉,比如作家创作情况、重要情节、主要人物等要了熟于心;二是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补写对联,你就要知道对联撰写常识;三是按照题目要求准确进行表达。

[参考答案]示例:(故事情节)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来到黄泥冈,停车休息。吴用巧设妙计,用药酒放倒杨志一行人,智取了生辰纲。(下联)足智多谋,吴用智取生辰纲。

【模拟演练】

1.名著填空。

①《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 的三部曲之一,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潜艇的主人是 。

②《名人传》叙述了德国音乐家 、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 、俄国作家 三位名人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既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被誉为“昆虫的史诗”,作者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B.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了众多的小人物,他对这些小人物分外宽厚,笔锋也不像小说那样犀利,如长妈妈做了一点好事,他就用诗一样的语言进行赞美。

C.《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来到北平后,当上了人力车夫。他省吃俭用地拼了五年,买了第一辆车。

D.《水浒传》采用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四十回以前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此后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七十回之后则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这使小说环环相扣,头绪众多却线索分明。

3.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完成题目。

保尔缓缓地摘下帽子。悲愤,极度的悲愤充满了他的心。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保尔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公墓。

①这个片段出自长篇小说《 》,作者是 。

②请为这部长篇小说写一段推介语。

4.鲁达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右图就是其中一个精彩的场面,请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李逵的故事情节范文4

关键词:名著教学 经典阅读 组织语言

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我发现学生普遍对名著单元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这里面除了名著内容本身的趣味性以外,我个人觉得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简单的归纳几点:

一、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语言。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同样的一堂课,有的老师照着教参教,他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真正听的人并不多,甚至有很多同学伏在桌面上睡觉。而有的老师激情飞扬的上同一堂课,却能够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流连忘返。为甚么同一堂课会产生如此悬殊的效果。如果我们把责任都推到学生不想听,没有兴趣听这个层面上来,那是有失公允的。

在生源条件同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那些活力四射,激情飞扬的语文老师,他们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享受,他们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他们享受品尝着思维之花带来的甘甜。他们在用生命和热情诠释着语文课堂。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一堂“名著导读”课时,我是这样开场的:

“我和《三个火》《飘》洋过海,到了《巴黎圣母院》,雨果跟我诉说爱丝美拉达不幸的遭遇。《安娜卡列妮娜》给我带来了托儿斯泰的祝福。莎士比亚带我见了《威尼斯商人》。巴黎的《茶花女》带我到左拉的《小酒店》做客。。。。。。”

学生对我没有用稿件直接讲出这段文字深表佩服,我则“趁热打铁”,乘机跟学生大谈特谈名著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学生们渴求的眼神之中,我就知道,他们上这堂课获益匪浅。

二、 于引导学生对名著的人物形象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名著之所以称之为名著,是经得起时间的洗涤与考验的。在课堂上,我们完全可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比如讲到《曹操献刀》这个故事情节,我们就可以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用几个事件给串联起来,由此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形象。“割发代首”体现他的奸诈(或者说执法严明),“杨修之死”表现他的妒贤嫉能等等。。。。。。

讲到《李逵负荆》我们可以把鲁智深、杨志、武松等人的性格与李逵做一番比较,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对李逵这个鲁莽,冲动,率真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而且对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智深,《智取生辰纲》中的杨志,《景阳冈》中的武松等,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与了解。

或许有的老师会说“我的教学进度都来不及了,课文内容都来不及讲了,哪里有时间去做这些。”我想若是一味的赶进度,那就是好比记一笔流水账,学生能够记得住多少呢,即便他们能够死记硬背的记住了,就能够很好的掌握名著的精华吗,我想这是我们应该要思考的地方。

三、名著教学要保持“原汁原味”。

生活是一个大语文。我们做为语文老师,不但要自己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而且还要把自己发现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在经典阅读中也是一样,不能仅仅只是单纯把课文教给学生了事。其实,教科书中所节选的片段是很不利于学生对整部名著进行把握的。教科书中的名著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快餐似的文化。可是,话又说回来,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基于学生生源较差,无法把握名著的精髓,我们可以配以视频教学的方式,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跟学生讲解名著的精神。当然我们不能用视频来代替名著的教学。

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形象,便用视频教学来代替自己的讲课,还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让他们读梗概。我觉得这都是很不可取的,因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是不能改写的,至于用其他艺术形式表现,自然又另当别论。单从文学这种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说来,此举便有违常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一个生气灌注的有机整体,是各组成要素之间撕掳不开的,血肉关联的组合。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经成形,便由不得别人来改动了。压缩了篇幅,减少了字数,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异和退化,或干脆就是仅仅与原作名字相同的另一部东西。即使是极个别成功的例子,如对国外对莎士比亚剧作的缩写改编,情况亦然。

我想文学经典其实是寂寞的。原本就是阳春白雪的东西,自然原本就可能是为一般人所疏离的东西。再说了,名著所以为名著,也完全不像言情武侠那样好读,随便谁都能拿来便读,读来入迷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种太功利的心理去指导学生读名著,因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个题灵魂的升华,原本就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

在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的话,老师要自己准备一桶水。”我对这句话深表赞同。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他绝对不是一个呆板的教书匠,他应该有自己敏锐的目光,他应该有自己深邃的思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和假恶丑,在经典阅读当中体会人性的光辉,挖掘人性的丑恶。

品读经典,升华灵魂,尽量的利用课余时间多读经典充实自己,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常开青春之花,才会永不衰败。

李逵的故事情节范文5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借助文中重点词、句、段,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的生动形象,感受《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精彩和独特。

3、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精彩,以及武松的豪放、勇武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性格。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饮酒、上冈、打虎、下冈几部分内容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打虎英雄 ——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人物形象。其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个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作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如武松面对老虎进攻时的三个“闪”字,既表现了动作的准确,又体现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武松的机警敏捷,描绘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使文章大大增色。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打虎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对于学生而言,武松这个人物并不陌生,武松打虎这个故事也很熟悉,但是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让学生在一节课内读懂文章,并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我把重点定位在第三部分,以一个大问题“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打虎部分展开讨论,并借助做动作、看视频等形式丰富学生感受。让学生在读打虎、议打虎、看打虎中感受《水浒传》描写的精彩独特,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播放《好汉歌》,教师自然拍手 ,和学生一起唱这首歌,充分调动起学生情绪。

师:同学们,一曲好汉歌听得我们精神振奋,荡气回肠。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生:《水浒传》

师:哪些同学读过书或看过电视剧《水浒传》?

师:《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已是家喻户晓,作者施耐庵塑造的108个英雄好汉更是深入人心。你能说出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吗?

生1: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苦行者武松

生2: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拼命三郎石秀

生3:母夜*孙二娘、花和尚鲁智深

……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武松还有一个称呼叫武都头,你知道武都头的由来吗?

生:因为武松打死了老虎,为民除害,阳谷县的知县见他忠厚仁德,就封他为武督头。

生:而且知县见武松武艺高强,觉得将来一定大有用处。

师:这正是“别意悠悠去路长,挺身直上景阳冈。醉来打杀山中虎,扬得声名满四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他打虎时的精彩片断——《景阳冈》。(板书课题),这个片断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一曲《好汉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也引发了学生对于《水浒传》中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再现。紧接着通过对于故事中人物及情节的回顾,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初步激发了学生对《水浒传》的兴趣。)

二、理清线索,整体感知

师:通过预习,哪位同学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生:武松在景阳冈一家酒店内喝了十八碗酒后,不听店家劝告执意上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故事。

师:你介绍得非常清楚,谁能用一句话简单来说一下。

生:武松在景阳冈打死老虎的故事。

教师板书:武松打虎。

师:除了打虎,作者还描写了什么?

生:饮酒 上冈 下冈

(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把握课文要点,理清文章脉络,训练学生的读书能力,并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

三、研读课文,感知形象

师:你最喜欢课文哪一部分的描写?为什么?

生1:我最喜欢描写武松喝酒那几段。因为别人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武松喝了十八碗,还能打死老虎,更能表现出他的勇敢和武功高强。

生2:我最喜欢他上冈那一部分,在路上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官府的榜文,还是决定要上冈,可以看出他非常勇敢,也很要强。

师:对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明知——

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生3:我喜欢武松打虎这一部分,当老虎进攻的时候,文中没有说武松躲开,而是说他一闪闪到一边,这样写让我们觉得武松动作非常敏捷,也写得很精彩。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书,也非常善于抓住作者用字的准确性。请同学们把这一段中的“闪”字换成“躲”,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用“闪”字好,用“躲”好象显得武松没有别的办法了,只好躲开,而用“闪”可以表现出武松反应很快,动作轻巧。

生2:我也觉得用“闪”好,这个“闪”字,还让我们感觉到武松在躲避开的同时,也在想如何对付这只大虫。

师:看来准确的用词不仅令我们的文章丰富精彩,还能恰当地表现出人物形象和特点。

师:哪位同学能够像说评书那样,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

生:读这段文字

师:从这段话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这只老虎非常凶猛、可怕,进攻的招式也很厉害,一旦被打中,可能就没命了。

生:我觉得作者把老虎写得这样凶猛,为的是突出武松的勇敢和敏捷。

师:在这里作者运用的就是衬托的手法,以老虎的凶猛衬托出武松的机智敏捷,智勇双全。

师:刚才大家说的只是打虎的开头就让我们觉得如此精彩,面对打折的梢棒,武松作何选择呢?

生:读课文11自然段

师:武松分别用了哪些招式来对付这只大虫?

生:学生随机找出文中动词。

教师板书:揪 按 踢 提 打

师:你能上来给大家表演以下吗?

(学生上台表演)

师:看来我们和武松还是有些差距的,现在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这位英雄的搏斗现场。播放武松打虎视频。

师:看完片断,结合课文,你觉得武松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动作敏捷、智勇双全、本领高强

生2:还是个性格豪爽、力大无穷的人

师:你能再来表演一下吗?注意要通过这几个动作表现出他的特点。

师:这次好多了。不过武松这一身过硬的本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所以,要想和他一样,得下一番苦功夫。

师:让我们自由读一读,在体味一下那惊险的场面。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武松的故事?

生1:武松威镇安平寨

生2:武松醉打蒋门神

李逵的故事情节范文6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 翻译思想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07-01

1 引言

沙博里(Sidney Shapiro),作为20世纪翻译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是学者型的翻译家而非译论家,他没有系统的翻译理论的建树,其翻译思想是其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他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很深入的了解并向国外翻译了许多中国经典文化著作。在其翻译的众多作品中以《水浒传》的英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最为著名。本文通过浅析沙博里在其《水浒传》译本中采用的翻译策略来阐明其翻译思想在译本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其翻译思想为中国古典名著的英译开创了较好的典范。

2 沙博里的翻译思想

对于翻译标准,沙博里基本赞同“信、达、雅”这一翻译准则,同时也承认这一标准很难做到,这要求译者必须精通译入语国家及本国的语言史与文化史,要参透原文本;对于两国的的语言与文化越是精通,对原著了解的越透彻,译文的质量越高。关于翻译方法,他提倡意译,反对逐字直译和无所顾忌的意译并认为翻译要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保留原作的风格而保留原作的风格比忠实于原作的内容更难。作品的风格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当内容风格和形式风格发生冲突时,译者可以成为“叛逆者”,翻译便成为很好的“创作”, 译者可以灵活的做出合理的修改,省略和创作。

3 《水浒传》的文本特点与沙译《水浒传》译本的翻译策略

《水浒传》体裁属于章回体白话小说,全书用地方方言写成,语言明快洗练,词汇丰富多彩。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作品中人物的绰号,对话蕴含中国文化内涵,使用了大量富含文化意义的汉语习语,对偶句,运用大量的口语体,俚语等。

沙博里的《水浒传》译本是迄今为止所有英译本里唯一的百回全译本。他在翻译《水浒传》时采用多种翻译策略,考虑到外国读者的认知语境,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及文学翻译经常使用的创作性手段再现原文文化意蕴达到文化视界融合,译文表达准确,语言生动形象,尽量忠实于原著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

4 Outlaws of the Marsh中的译文选例分析

从结构形式上看,在翻译《水浒传》时,沙博里基本遵循原作的结构特点,译作每一章讲述一个故事,保留原作每一章的对仗句式回目名,每一回开头概述情节的短诗及结束语,将所有章节融汇成一个故事。从内容和语言看,《水浒传》原本中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其中人物的绰号,对话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有很大作用。沙博里的译本从内容和语言上也较忠实于原著。本文将选例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部分绰号翻译;二是部分短语及对话节选。

4.1人物绰号翻译

及时雨宋江―Timely Rain宋江之所以被称为及时雨,就是因为他能力非凡且能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直译为Timely Rain既忠实于原著又传达了其隐含意义。花和尚鲁智深―Tattooed Monk,这里的“花”是指鲁智深脊背上的纹身,译之为tattooed恰到好处,和尚是中国佛教用语,具有民族文化意义,但外国读者对之并不陌生,所以译为monk,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一丈青雇三娘―The Feet of Steel,“一丈”是说扈三娘身材修长,“青”是指她的美貌,沙将之译为The Feet of Steel,steel指的是扈三娘使用的剑,形象的再现扈三娘的英勇的一面,这属于文学翻译的再创造手法。

4.2节选的短语与对话翻译

原著中有大量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节,如宗教祭祀,官职名称,人物服饰等;还有双关语和典故等,这些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要成功的传递很困难。下面仅列出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第二十二回中“知县问道:……”(施耐庵 罗贯中 277)沙译为“The magistrate…(Shapiro 334)“Magistrate”在西方是一个低级别的官员,例如保安官,拥有行政权力和有限的司法权和中国古时的知县的权利义务大体相当。沙博里在这里是用对等的词语来代替原语里的事物来处理目标语与原语间的文化空缺。

《水浒传》中的人物对话具有通俗易懂,简洁生动,幽默诙谐的特点,而且在反映中国文化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十三回中李逵见了,大喝一声:“你这斯是甚么鸟人?敢在这里剪径!”(施耐庵 罗贯中 593)译文:“Who the hell are you, daring to play the robber in this place? ”Li Kui roared. (Shapiro 684)译文用典型的美国本土的粗俗措辞“What the hell”再现了李逵这个粗俗却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的说话方式,实现了语言风格的对等。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见沙博里在其《水浒传》译本中所用的翻译策略体现出他确将自己的翻译思想付诸于翻译实践。如翻译要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保留原作的风格,既包括原著的结构,内容,还有语言形式。在源语与目的语无法对应的情况下还可以运用再创造的手段。通过分析上述节选的译文,可以看出沙博里在翻译水浒传时比较出色的处理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适当的采用了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再创造等翻译策略。从事文学翻译的不妨借鉴一下沙博里的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Shapiro,Sidney.(trans.)Outlaws of the Marsh By Shi Nai’an and Luo Guanzhong[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1.

[2]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