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深责之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之深责之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之深责之切范文1

一、高考自身有待完善

毋庸置疑,高考的恢复的确给我国带来了生机、活力和希望,通过一届届高考选的人才,也大都成了支撑华夏的栋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国民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都因此而有了根本的好转。因而,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的纪念文章《一扫乌云见光明》(参阅《中国教师》2007年第4期)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能代表那么多人的心声。就我个人而言,我对高考也是充满了感激之情。要没有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机制,我就不可能从鲁西南一个普通的村庄来到首都工作和学习。既然高考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很大贡献,我们似乎对高考也应该无可挑剔了。其实不尽然,感激之情不能淹没我们对高考的理性审视。而且,正是因为感激之深和关爱之切,我们才更应该正视高考自身的不足,才有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完善它。

那么,高考存在哪些问题,又如何去完善呢?北大附中校长康健以语文教育教学为例指出,本该传承民族精神的语文之所以变得如此狭隘,是因为没有从教育的发展去考虑考试,而是以考试来要求教育。康校长的观点真可谓切中肯綮,高考在当前最大的弊端就是已经超越了它的本位,由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的理性工具变成了凌驾于基础教育、扭曲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魔棒。对此,我相信大部分一线教师都深有同感。长此以往,祸莫大焉!

因此,下一步高考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能让高中的各科教育围绕着高考转,而应该让高考服务于教育,遵从教育的规律,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另外,就语文学科而言,我认为无论是制定考纲还是确定考试形式和内容,还应该坚守以下几个原则:1.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明确语文在传承民族文化、铸就民族魂魄方面的作用。2.坚守通过语文教学和考试给学生打下“精神底子”的理念。看看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王丽研究员的《外国怎样考语文》这篇文章(参阅《中国青年报》2007年6月13日第9版),就知道我们的高考语文还存在哪些不足。3.明确考试作为助推器和助长剂的功能,淡化其作为筛子的功能。4.改变目前这种过于繁琐和稍显机械的考试模式,抓住背诵、阅读和写作这三大核心即可。这样既便于和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紧密相连,利于学生的复习,又真正益于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积淀和学生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150分的考卷中,默写占的比例太少(连10分都不到),应该提到20分甚至更高的分数。笔者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我在评阅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脑海中积累的知识太少,积淀的文化太薄,识见卓越者更是凤毛麟角。若从新一轮课程开始,让学生把一百多篇经典诗文和十几部经典名著(特别是《论语》)都烂熟于心,他们的人格修养、精神面貌和写作水平,都将发生质的飞跃。

二、高考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有待理顺

当《南方周末》记者问及“高考和基础教育是一种什么关系”时,康健校长说:“基础教育几乎成了高考的附

庸,或者叫预科。”关于“附庸”二字,我们一线教师和各区的教研员都是深有感触和苦衷的。当然,我们的苦衷是小事,但由此所导致的国民素质的下降必须引起大家的深思和警醒。恢复高考这么多年了,我们不否认高考的确为我国选拔了大量品学兼优的人才。但是,除此之外,是不是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品不良、学不优的学生?他们有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吗?若有,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崇拜对自己的抄袭事件拒不道歉的郭敬明?他们有责任感和感恩之情吗?若有,为什么当前还存在那么多高中乃至大学毕业后心安理得的“啃老族”?他们是有道德、合格的社会公民吗?若是,为什么北京政府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迎奥运”的活动时,遇到了那么多的阻力和尴尬?导致这一系列严重后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否与基础教育几乎沦落为高考的附庸这一现象密切相关?因此,康健校长在当下提出“思考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这个命题是极具战略眼光和教育智慧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现实中种种沉痛的教训告诫我们:理顺高考和基础教育的关系,思考和确立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难道我们还要再等下一个30年、等更严重的后果出现时,才能彻底醒悟吗?究竟该何去何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去反省,去探索!

三、如何处理好高考造成的学生分流问题

在阅完卷以后,这个问题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一类作文和四类作文的差距居然可以高达40多分!二类、三类作文也有很大的差距(相信其他科目也会存在学生的差距比较大这类问题。)这种差距的客观存在,必将导致高考结束后学生的分流问题。当前的这种分流有何特点呢?康健校长指出:最好的同学去高校深造,差一点的去职业学校,再差的就去工作了。由此观之,这种分流只让少部分同学获得了成就感,大部分同学则将背着“失败者”、“没出息”等标签走进职业学校,走向社会。这种带有等级色彩的分流有何严重后果呢?每年因高考落榜而自杀的学子告诉我们了,近期北京市海淀艺术学校发生的“辱师事件”也告诉我们了……面对这些惨痛的教训,我们应该深思:第一,在高考分流之前的几年里,所有的学生都应具备怎样的素养?这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与独立价值,不容回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否教会学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最后的分流问题?“劳动者之歌”这个新闻节目和“感动中国”这个电视节目,不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吗?第二,高考分流后,家长、社会如何看待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学生?我们该营造怎样的舆论氛围,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生存发展环境?第三,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于国于民担负着怎样的使命?他们该如何界定自己的位置,如何理清他们与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关系?他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和教育那些前来求学的孩子?第四,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确是明智之举,但除了在教育资金上大力扶持外,是不是还应该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职业学校的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调查?是不是在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尊师爱生等方面给予职业学校指导?

对于上述问题,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虽然我国的大学升学率近几年已经提高到了50%多,但是,每年还有一少半同学不能进大学深造。这些同学的问题处理不好,会给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埋下隐患。

爱之深责之切范文2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感到十分荣幸能代表全校的学生向我们所敬爱的老师——吴婉玲老师致谢。我深信,大家此时此刻的心情肯定不好受与沉重的,因为我们所尊敬与挚爱的吴老师即将离开学校,高老师荣休了。

光影似箭,吴老师已在我校服务将近四十年了,为我校所作诗的贡献多不胜数。从简陋的教师到现在宏伟的壮丽的楼宇,吴老师更是付出不少的心血。在这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她培育了不少人才,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吴老师是一位教学认真的好老师。虽然,她对学生非常地严厉,但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这个道理。

爱之深责之切范文3

儿时,我曾悄悄地问着母亲,什么是梦?母亲抚摸着我的小脑袋,笑着说:“等你懂事后便会知道。”可那是年幼无知对的我依然追问着:“梦到底是什么东西?好玩吗?”母亲又对我笑了笑,不再回答。于是,那是的我只好小心翼翼地将这个问题埋藏在心底,久久不能释怀。

直到上小学后,老师帮我揭开了这个谜底:梦就是你所不能释怀的东西。在这之后,我便常嚷嚷着要去寻梦,可母亲却认为我年纪太小,只是随口一说罢了。但没想到的是,一份从小飘来的梦,在我的心中慢慢地生根发芽。

终于,母亲在一个暑假带我来到了京杭大运河——那雪白的浪潮啊,涌上我的心头,贯彻了我幼小的心灵,更多的还是一份沉甸甸的梦。

母亲说,大运河传承了民族千百年的历史,背负着民族的重任,记录了整个民族由衰败走向繁荣富强的点点滴滴。

虽然我出生在故里,但是却在杭州生长,杭州就等于我第二个家乡。然而,大运河哺育了太多炎黄子孙,就好像母亲一样,让所有孩子在她的臂弯之下茁壮成长。

于是,在之后,我只要一有空,就会沿步于“母亲河”旁,陪陪那久违了的母亲,感受那份温暖的母爱。看那河上,水平如镜,万股柔情,真如一位慈母,抚爱着自己的孩子;忽然,平静的水面惊起几丝波涛,真如严母,爱之深,责之切。

爱之深责之切范文4

将孔子对子路的不满梳理一下,比较典型的,大致有这样几点。

强词夺理。子路让一个叫子羔的学生去当费地的行政长官,或许因为子羔还年轻,学业也未了结,孔子便说子路误人子弟。子路说,那边有民众,有社稷,干吗非要在书本上学习才算学习呢?孔子于是说:所以我很讨厌强词夺理的人(“是故恶夫佞者”)。这句话是当着子路的面说的,这个被他“恶”的“佞者”就是子路。

缺乏教养。子路问孔子,卫国新君想请您去治理国家,你首先想做的是什么。孔子说是“正名”,子路说孔子太迂,孔子于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接着便说了那一通“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话。“野哉”就是粗鲁,就是没有教养。这话也是当面指责子路的,按照孔子的意思,你不懂,就不妨暂且存疑,谁让你信口开河了?

学业不精。孔子说子路的学业虽已“升(登)堂”却尚未“入室”,这是背着子路对他的其他门人说的。“登堂入室”这个成语,我怀疑就由此而来。这起因其实与学业深浅无关,无非是子路在他门口弹琴引起了他的不满,说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他的这种情绪影响所及,也使他的其他“门人不敬子路”。

孔子也夸奖过子路,所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使惯受批评指责的子路“闻之喜”。然而,孔子立马给他泼了冷水,说你子路除了比我刚勇,也就没有什么长处了。

或许有人会说,对于子路,孔夫子是爱之深,责之切。然而,孔夫子对颜回从无有过批评指责,总不能说他根本就不爱颜回吧。在他老人家眼里,颜回通体光亮,几乎连每个毛孔都是优点,于是越看越可爱;子路却是多有不是之处。颜回病死,孔子痛不欲生,子路“结缨而死”,实在比颜回死得壮烈,其英雄事迹简直可以彪炳千秋,孔子可曾喊过“天丧予”?而且,倘若真是“爱之深”,既不宜处处流露对子路的不满,更不宜用上“是故恶夫佞者”、“不得其死然”之类的语言。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的年龄是比较大的,比颜回大20岁,堪为长辈。孔子批评与指责子路,也得考虑这个因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后世之人说的。尽管子路始终追随孔子,但在孔子眼中,子路未必就是一个好学生。

细细想来,这也事出有因。在孔子的弟子之中,子路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不迷信任何人,包括他的老师孔子。他求学,往往穷根究底,并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例如,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就不满足于孔子的回答,接连问了几次“这样就够了吗”;子路也敢于提出与孔子不同的见解,他让子羔去当“费宰”时对孔子说的那一句让孔子讨厌的话,强调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虽与孔子的观点不同,却也未必就没有道理;“子见南子”,也只有子路敢于这样明白无误地表示自己的不悦,使孔子连连发誓,说是:“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类民间对于孔子的非议,也是子路毫无顾忌地转达给孔子的,他想让他的老师“兼听则明”。读完《论语》,我倒以为在“七十二位贤人”之中,能够这样做的恰恰只有子路一人。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东西,例如他的有教无类,他的因人施教,他的教学相长以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育,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与继承。然而,他在子路身上体现出来的好学生的标准,我以为很有些偏差。而且,不要以为孔子真的就能闻过则喜。在他身上,未必就没有人性的弱点。他之所以不喜欢子路,我以为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爱之深责之切范文5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当老师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自尊、自重、自强。”这是对高尚人格渴望与追求的最重要的内部动力。要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肯定。我们要切实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和解除,帮助学生克服人格结构中的消极因素,逐个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也是一种关心、爱护的表现。作为老师,经常要面对做错事的学生。劈头盖脸地对学生进行指责,未必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虽说“爱之深、责之切”,但过分的批评难以使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而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批评的意义。批评学生,要注意一事一评。学生犯错,老师要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不要轻易地将学生以往的错误联系起来;批评学生,要对事不对人,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经常出错的学生,老师都要一视同仁;批评学生,评语要准确、恰如其分。批评浅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批评重了,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准确、真诚的评语,会使学生心悦诚服,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爱之深责之切范文6

提醒是一种特别的爱。

一个朋友曾讲过,有一天早晨,远在千里外的老母亲打电话来,说昨晚梦见女儿了,梦见女儿捡了许多钱。朋友对母亲说,那不是很好的事吗?母亲却郑重地告诉她,梦和现实是相反的,你今天出门一定要注意别把钱丢了。朋友听了很好笑,可是走在路上,想着此事,便眼角有些湿润。

常常有这样的时刻,特别是父母不在身边的人,常会于某个傍晚接到亲人的电话,告诉明天天气降温,上班时多穿衣服。有太多的父母思念着远方的子女,他们甚至守在电视机前,只为了看看子女所在之地的天气情况,然后拿起电话一再叮咛。

想一想,儿时,少年时,父母在我们耳畔经常唠叨,提醒这个,注意那个,我们又有几人不感到厌烦的。可是,当我们与父母隔山隔水,再听到那些琐碎的话,却如涓涓暖流,浸润着生命中最美的感动。

记得少年时,读书不上进,经常旷课,为此父母没少批评甚至打骂。那时极为叛逆,有时在心里会很怨恨父母。直到有一天,和班上的一个男生闲聊,那男生听了我的抱怨,长叹一声,说:“我要是你,我得幸福死,我想要父母批评我打骂我都不能,要是我有家有父母,即使他们天天骂我,我都会乐得睡不着觉!”

他是个孤儿,从不知亲情是什么,在书里的描述中,他也只能知道个大概,却无法亲身去体验,对于他来说,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所以,当父母对我们严厉批评时,应该感到幸福。因为爱之深责之切,那是真正的爱,有人给你真正的爱,我们却常不自知。批评也是一种爱,只有至亲之人才会如此爱你。

有时候,来自陌生人的关爱更是让人心生希望。

看过一个故事,一个来城里的打工的人,快过年时,由于工资拖欠,想想家里人的盼望,如今连车票都买不起,不禁心生恨意,很想报复城里人。他怀揣一根钢筋,在火车站数着过往行人,准备在数到第十个时就动手。可是,第十个是个女子,她主动请求他帮着提一下沉重的提包,他有些错愕,可还是帮了这个忙。告别时,女子说:“我最喜欢你们这些淳朴的人了,我爸爸当年就是像你们一样!”只这一句话,让他心里的坚冰轰然破碎,涌动着暖暖的感动。他跑到无人处,任脸上泪水流淌,把怀里的钢筋远远地扔了出去。

上一篇七巧节

下一篇爱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