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的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悟人生的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悟人生的名言

感悟人生的名言范文1

1、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鲁迅

2、坚持!那怕到最后知道自己一直所坚持的是错误的。

3、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

4、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学者,但我们更应该清醒的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人生不同的道路,人与人的经历可能有相似,但绝对没有相同!这一路上,你可以借鉴经验,但不要刻意模仿。

5、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6、选择不忍放弃的,放弃无法选择的。人生不能重新来过,每个人也不可能重复站在同一个路口。但请不要害怕选择,因为选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种选择都会为你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和别样的精彩。

7、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8、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9、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

10、人生就像旅行,不在乎旅途的终点,在乎沿途的风景。

11、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地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12、人生没有后悔药,也没有重来一次这种说法,所以人不必为自己过去所犯的一些错误耿耿于怀。错误往往在经历后才得知,所以,总结必不可少。总结,不是为了让自己沉迷于过去所犯错误的痛苦之中,而是为了将来更好的避免犯下相同的错误。

13、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左拉

14、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15、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16、人生不需后悔,但总结必不可少。

感悟人生的名言范文2

【关键词】心理污名;求助行为;责任推断;羞耻感

1.问题提出

人们往往对有心理问题乃至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持有偏见,认为他们在生理、心理、道德、行为上存在缺陷,视其为“精神病”“疯子”、“变态”,从而歧视、拒绝、回避这些人群。早在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offman就将“污名”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Vogel等人将“心理污名”定义为寻求心理帮助的个体感到自我和社会不可接受的受损身份,由于污名使人们对求助者持有负面印象,这就导致了个体不愿意暴露他们的心理困扰,并且逃避心理咨询或治疗。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高校普遍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中心,用来加强心理知识的宣传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问题会给个体的生活、学量消极的影响,并且心理咨询和治疗会有积极的疗效,但是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比例仍然很小,对专业性研究机构,如综合医院心理治疗科、校心理中心的使用率并不高,由宁波某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有的统计数据可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行为的大学生占心理关注对象比例很低,而相关研究均表明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愿意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只占1.46%,持模糊、矛盾态度的占40.6%,另有4.8%的学生明确表示“否”。为什么“潜在的求助者”难以成为“现实的求助者”,其主要阻力在于社会长期对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的混淆、歧视与偏见,使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担心他人的负面评价的“心理污名”。因此探索“心理污名”如何影响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行为,以及如何减少“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中的责任推断,羞耻感的影响将对高校心理工作尤其是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首先采用《心理求助污名量表》和《心理求助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心理污名对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污名对心理求助行为影响的关系模型;其次,根据实验得出的结构模型,引入角色扮演、情境w验、经验分享、演讲等多样化形式,改革固有的团体活动形式,建立团体干预方案,并利用专家访谈,最终确定团体干预方案;再次,使用RCT实验设计(随机对照组实验设计),对已有的方案进行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评估干预方案对求助行为改善的水平,进行总结归纳,完成干预实验;最后,查找相关资料,在已有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为降低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的影响提供应对策略,改进目前状态下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实验结果

通过对污名影响的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可以得到污名影响求助机制的四条路径:一是污名直接对求助的影响,即污名心理求助;二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间接对求助产生影响,即污名责任推断心理求助;三是污名通过羞愧间接地对求助产生影响,即污名羞愧心理求助;四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的共同作用对求助产生影响。

对污名、责任推断、羞愧、求助倾向的效应分解上面分析,对求助倾向的直接负面影响效应是最大;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两因子对求助产生的间接负面效应大于污名分别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因子对求助倾向产生的负面间接效应;污名对责任推断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大于污名对羞愧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

在个体在求助源的选择倾向上,当问及被试自身的心理问题时,其选择求助倾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向朋友和同学求助,接下来依次为向心理老师求助、根本不求助、向班主任求助和尝试以别人的名义求助。

4.干预方案

参考樊富珉等人团体设计活动,引入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经验分享、演讲等模式,设定多个内容,邀请在心理学专业研究和教学上具有10年以上、博士学位的心理学专家进行专家访谈,围绕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内容设置团体干预方案:

活动目的1: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

活动方案:活动之前两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准备1000字演讲稿,演讲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1)心理咨询主要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2)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3)什么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咨询?

A热身阶段:连环自我介绍,并进行分组

B讨论阶段:“奇葩议会”,各组对各自观点进行辩论会,分成正方和反方,对“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病”这个主题进行辩论。

C演讲阶段:“超级演说家”,每一个组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推选一位必须结合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超级演说家比赛,与全班分享观念,在此过程中,如果有遗漏,必须让第二个人补充,第二个补充的同学必须在第一个同学的基础上,说出第一个同学表达的所有观点,再补充剩下的。、

D总结阶段:老师对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认识不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活动目的2:提高大学生人际开放性

活动方案:

A热身阶段:小兔子跳

B自我表露阶段:用公开量尺让学生在永远保密――随时公开选择事件写在尺上,(1)最怕发生的事情(2)最不敢想的事(3)最不容易忘记的事(4)从未告诉过别人的事

C总结阶段:填写自我隐藏表,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小组进行讨论。

活动目的3:减少大学生对寻求心理援助的污名

活动方案:

A热身阶段:OH卡片进行故事联想

B角色扮演阶段:对4个已经设定的关于心理求助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

C讨论阶段:角色扮演结束,通过交流理清学生思路,讨论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活动目的4:提高对心理咨询的信任

A热身阶段:寻找你觉得的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的品质有哪些

B讨论阶段: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将大家达成共识的10大优秀品质得出,然后选代表进行解释。

C总结阶段:小组做成小论文形式,将咨询师特质、咨询过程相联系。

通过RCT实验设计后,结果表明,此干预实验是有效的。事后比较发现,实验组被试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得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行为意向、态度、应对效能和预期效用量表的得分较对照组显著上升。

5.建议

采用多种宣传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学,曾在咨询届流行一句话:中国社会不是民众不懂心理咨询,而是他们不懂心理学,所有在基本的心理问题的解读上要专业,同时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开设丰富有趣的心理活动内容,让大家啊了解学校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发展人,而不是治病。同时,应该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建立高度的信誉和正面形象,通过培训合格的咨询人员,鼓励咨询师进行专业培养等,推广优秀,善解人意的咨询师形象来为学校心理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感悟人生的名言范文3

对古今中外名人名言的引介和解说一直是自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其规律性,历久弥新的名言正好适合自媒体短小精悍的要求,也符合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而且给人启发和引人思考的名言,有的是对人生的感悟,有的是对人生缺陷的反思,有的是对于时弊的针砭和对问题的追问,也有对困扰的解惑。这些其实都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心思,又由于短小和精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大家不仅阅读,往往还用转发的方式加以传播。这种对名言的引介和解说就是“微文化”的一个典型的表征。社会有需求,公众也喜闻乐见,这种现象还会持续下去。

但现在也出现了名言的泛化的现象,出现了“鸡汤”和“鸡血”泛滥的现象。这种泛化有两种情况值得关注:

一是对名人名言的过度消费,过度利用。有时候有些说法其实也就是一般性的泛泛而谈,没有多少深刻的感悟,但由于是名人所说,也平添了一些魅力。这些所谓的名言往往被说成不解决问题的“鸡汤”。但另外一种现象更值得注意,就是用所谓名人名言给人打“鸡血”。有些“名言”本来就是偏激的言论,消极的表达,一旦有了名人的背书,这些价值观本来错位,思想方法简单的言论往往就成了不易的真理。还有更多的名言在特定的语境中启人思考,但随意放大,过度引申地理解,其片面性就凸显出来了。如“青春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这说法本来有相当的合理性,也有启人思考之处。但把它极端化,变成年轻人可以莽撞,不顾具体环境做夸张离谱的事情,就出现了负面的含义。还有如“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当然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深刻的哲理,对人也很有启发。但有些年轻人片面理解这个说法,把它变成了自己走极端,思维片面的借口。名人名言被曲解和泛化,让年轻人把自己在社会上遇到的问题简单地归结到他人身上,简单地合理化自己的极端情绪。这样就使得一些名人名言反而出现了负面的效应。而这样的一些渲染极端情绪的名人名言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一些“名人”为了博取更大的名声,获得更多的追捧而把话说得越来越极端,以至自己也把持不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立场。

二是干脆编造一些名言,附会给一些名人。有些段子手和营销账号为了引人注目,投一些尚不成熟的年轻人之所好,把自己凭空编造的一些言论附会给名人。这些言论里“鸡汤”和“鸡血”都有,但“鸡血”更多。一些激烈的,甚至有些的言论,硬安在一些在主流社会中活跃的媒体和社会名人的身上。这些言论一旦被附会给某个名人,就会一直发酵,即使本人辟谣,但互联网的传播会使这些话变成名人们无法摆脱的阴影,还会一再地冒出来,又被转发和传播。这些言论往往就是情绪宣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感悟人生的名言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 直观性 爱国主义 环保教育 社会公德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加强思想修养、塑造完善的人格,是当前教师在推进新课改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利用多媒体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作法和体会。

一.结合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起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学习诉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了选准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的教育。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在社会活动中体会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爱国热情,像《黄河颂》《土地的誓言》《邓稼先》等爱国主义素材的课文。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画面,给学生以直观性的感受,让学生身心受到震撼。例如,教《黄河颂》时,我是这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华夏族的母亲河——黄河(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图片),这些很好地展示了黄河的自然魅力。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们都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百折不挠的母亲河而自豪。特别是课文最后部分“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让我们深深体会作者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还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年年底,我带领学生参观县烈士陵园,了解英雄前辈的事迹;组织学生调查我镇抗战史,撰写调查报告。年初,我又请抗美援朝作战的老战士做报告,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认真听报告,写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名篇名句赏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播下人生追求的种子。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名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斑羚飞渡》等,这些文章教会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善待人生,这些课文中的名句,更会使我们学生终生受益。

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体会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名人品德的高尚、人格的伟大。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让学生体会“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学习这些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老斑羚羊乐观勇敢的性格,对小班羚的种族大爱。我还适当利用课间展示穿插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从而使学生能从生命的高度看待自己和自然生命。

在教学中,除自己给学生讲透、拓展面尽量宽、让学生仔细品味外,我还从三个方面要求学生:一是摘抄名言,要求学生每人一本摘抄本,坚持收集和抄录,并在同学中展览。在摘抄过程中吸收精神营养,受到教育熏陶。其次是对照名言,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写日记、写读后感之类,并对学生所写感受一类的文章,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达到互相启发、教育、提高水平的目的。第三是抒写人生絮语,学生在感悟实践别人的名言中,会有自己对生活产生的新的体验,会冒出心灵的撞击的火花,把它写下来便是“人生絮语”。

三.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人生观教育的渠道。

文学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是值得探究的。没有人物的塑造,也就无从谈起文学作品。如《我的母亲》一文,小说中母亲是一个旧时的寡妇,她勇敢、聪慧、严厉、仁慈。正是这样的一位农村妇女凭借自己的人生智慧支撑着一个大家,使走出了一条光辉的人生之路。教师利用视频展示不同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不同人物感悟中提升认识,实现人格素养的提高。

当然,这里仅就语文课本具体篇目的教学及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浅谈几点我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还远不止这些,也不只限于课堂,更可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学习语文,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美德和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有健全的人格,做热爱生活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感悟人生的名言范文5

有过失败,有过迷惘,那一段时间,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什么都不想去想,就好像黑暗里的阴沟,看不到明亮的天空,也没有眨着眼的星星,更没有弯弯的月亮。

那次期中考试后,又一次把自己留在屋子里,面对着许多代表错误的符号,没有流泪,心里像被什么堵塞了,充满了不快与无奈。我走出了家,信步在田野里。我无意间抬了下头,望见几只燕子在顶着风头飞。我想:这肯定是飞不上去嘛!果然,它从与风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可让我惊奇的是,鸟儿飞不上去后又迂回过来,继续迎风而上,一次次的失败,又一次次的迎难而上。鸟儿这不懈的fightimg让我感动。我想鸟儿都能这样,我何尝不能?我相信下次一定能考好。

一天,我在图书馆读一本中学生刊物,读到这样一段名言: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可以逃避,没有人可以拒绝。人生就是要自己拼搏、去奋斗,百折不饶,勇往直前,在自己的每一个驿站留下无悔的回忆。流泪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惑,你们不曾失败,因为成功只属于坚持不懈、勇于追求的人。

与鸟儿的邂逅,名言的启迪,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要努力在属于我的天空像鸟儿一样自由的飞翔!

感悟人生的名言范文6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让梦想腾飞,让思想远行”作为外语文化墙的开篇语为孩子们指明了人生方向,也随时激励着学生要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社会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沿着楼道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校园的外语文化墙。讲述着照片、电影、名言、海报等不同的故事,沿着墙面一点点展开。

一、照片讲述身边的故事

1.难忘的青春岁月

这里的照片记录着学生体验西餐礼仪、参与多语种的快乐体验及参与复活节游行,参与模拟联合国的各种涉外实践活动(如图1所示)。西餐美食似乎依然四处飘香,欢乐、成功的感受依然让人难忘。外教课、公园寻宝课的精彩瞬间,更让孩子们铭记在心。这里有来自非洲、欧洲、美洲的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外教。他们带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世界正逐步向他们走来。这就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开拓国际视野,学会多元理解,成为一名合格的世界公民。

2.身边的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的点点滴滴也被照片所记录。教师在外教的带领下学习英语,法语,西语,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领略中西文化的异同。专业成长使得教师们厚积而薄发,也为孩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终身学习”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帮助他们理解了“终身学习”的意义。照片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引人注目、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是来自社区的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们,他们正在跟孩子们一起学习英语,和孩子们一起体验学校生活。身教胜于言教,“终身学习”的意义已无需赘述(如图2所示)。

3.厚重的校史积淀

珍贵的老照片记载着古城中学50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古城中学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历任校长,毕业学子们的身影在这里依稀可见,让已经离开这里的人们记住过去,让在这里的人们了解过去,让心系古城中学的人们关注这里的发展。这些历史档案是对学生的一次形象地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无声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最美的青春岁月,认识到青春逝去不复回,树立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二、电影提供人生的体验

经典原版英文电影赏析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人生。每一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生片段,就是一个人生故事,给人以激励,给人以思考,给人以回味。电影具有娱乐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特点。经典原版英文电影具有语言的原汁原味、知识的具体形象、兴趣的陶冶激发、文化的自然传递、情感的共鸣熏陶、心灵的净化升华、道德的深入思考等功能,因此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论是《勇敢的心》《海上钢琴师》《左脚》《当幸福来敲门》《国王的演讲》《圣诞颂歌》,还是《34街的奇迹》,都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人生的感悟(如图3所示)。

三、名言浓缩人生的智慧

名言、谚语是凝缩的语言,既可以启迪智慧,又可以激励人生。双语名言传递着中英语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语言的精练、活泼,让人们瞬间能够铭记;语言的差异诙谐,让人们领略语言的魅力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语言是多么有趣,文化又是多么相似。名言、谚语浓缩着文化知识、文化思维,两种语言的比较又渗透着文化意识。

四、海报展现文化的魅力

海报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成为异国文化熏陶的沃土。依托于节日课程的海报宣传,从大家所熟知的圣诞节到较熟悉的万圣节,再到不熟悉的复活节,每一张海报、每一幅图片、每一句言语都映射着这个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如图4所示)。Trick or Treat?吸引着孩子们去探个究竟。

西班牙语实验班和西语选修课程的开设,让孩子们走进了非英语世界。西班牙文学著作《堂吉诃德》、音乐巨匠多明戈的歌喉、马德里足球的辉煌、高迪的建筑、弗莱明歌舞蹈和西班牙海鲜饭海报等,让学生对西语世界充满遐想、好奇和渴望。活泼的画面、美丽的字体都让他们顷刻间记住了西语的“Hola”等简单的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