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腹泻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婴儿腹泻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婴儿腹泻原因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8)-11-0026-01

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期重度腹泻常导致患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豆基婴儿配方粉不含牛奶蛋白、乳糖、动物脂肪,对牛奶蛋白过敏症和乳糖不耐受症的腹泻患儿有很好的疗效,现将郑州市儿童医院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我科从2006年3月~2008年5月收治的15d~3月的腹泻病婴儿62例,均为人工喂养,入院体重(3100±1400)g,年龄(58±14)d。其中迁延性49例,慢性13例,病因:细菌性腹泻21例,大便培养病原菌为:大肠杆菌14例,肺炎克雷伯菌4例,肠球菌3例;牛奶蛋白过敏腹泻患儿28例,其它不明原因(消化不良)13例;营养状况:营养正常5例,Ⅰ度营养不良21例,Ⅱ度营养不良22例,Ⅲ度营养不良14例。

1.2 方法 综合治疗,纠正脱水,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细菌性腹泻根据病原菌应用强有力的抗生素;应用微生态制剂;补充维生素和锌元素。应用惠氏豆基婴儿配方粉(爱儿素),每1匙奶粉冲调30ml水。根据体重采用每2h或每3h一次喂养,喂养量以胃耐受情况而定。

1.3 观察指标 痊愈: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体重增加。有效: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改善。无效:大便次数、性状无变化,体重不增加。

2 结果

62例患儿中46例治愈出院, 13例因经济原因好转出院, 有效率95.1%, 3例无效放弃治疗,无效率4.9%。

3 讨论

婴儿迁延性、慢性腹泻有多种病因,其中常见的有肠道细菌感染未正规治疗导致的乳糖酶继发性缺乏和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症是指人体肠道由于各种原因缺乏乳糖酶而导致不能在小肠中消化乳糖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牛奶中几乎所有的碳水化合物是以乳糖形式存在,乳糖是一种双糖,在肠道中被乳糖酶水解成半乳糖和基糖。这种酶存在于小肠黏膜细胞刷状缘上,正常婴儿出生后,自动获得乳糖酶,但常常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乳糖酶缺乏而表现对膳食乳糖的不耐受性,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常由于牛奶蛋白过敏,肠道感染型疾病破坏肠道黏膜细胞刷状缘,影响乳糖酶的正常产生。乳糖酶的缺乏使膳食乳糖在小肠内不被消化吸收,引起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并使周围组织渗透到肠腔,出现渗透性腹泻[1]。

牛奶蛋白过敏是指对牛奶蛋白的异常免疫反应并导致一系列症状,分为IgE抗体介导的和非IgE抗体介导两种机制[2]。胃肠道症状为非IgE抗体介导类型,表现为进食短时间内出现呕吐、腹胀,肠鸣音活跃或亢进,腹泻,大便隐血,喂养困难,严重者由于长期消化功能不良导致生长发育障碍。该类患儿常有家族性,发病率在0.3%-7.5%,血清特异性I抗体测定可明确诊断。

豆基婴儿配方粉是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础,额外添加了多种重要的营养素(蛋氨酸、核苷酸、铁、硒等)营养均衡全面,不含牛奶蛋白、乳糖、动物脂肪,口味易被婴儿接受,是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首选的替代乳品,可有效缓解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血便等)、呼吸道症状(咳嗽、喘息、哮喘等)、皮肤过敏症(湿疹)等。本组患儿主要为牛奶蛋白过敏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选用豆基婴儿配方粉(爱儿素)后治愈率达92%,快速缓解症状,改善营养状况。

总之,豆基婴儿配方粉(爱儿素)作为一种植物蛋白配方粉,对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患儿出现的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具有良好的作用,可快速缓解症状,改善营养状况。

参 考 文 献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2

【关键词】 腹泻;婴幼儿;口服;外敷

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病,好发于春秋季节,由于婴幼儿脾胃娇嫩,未发育全更可引发腹泻,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经验,应用内服和外敷法治疗婴幼儿腹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病例均为门诊病例,共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2个月~2岁,诊断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拟定,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量多,水样便,偶伴随发热及呕吐等症状。

1.2 临床症状 大便水样便7例;大便次数在24 h内增加2~3次5例;蛋花样便6例;糊状便2例;伴呕吐3例;发热3例;其余无其他症状。

1.3 治疗方法

1.3.1 口服 党参、石榴皮各6 g,肉豆蔻、干姜、甘草各3 g,如伴有发热加石膏、荆芥,伴呕吐加半夏、陈皮,如完谷不化者加焦三仙,常规熬汤剂,两天量,每日一剂,约150 ml,均分四次服完。如由喂养不当引起的,要合理哺育,及时循序添加辅助食品。急性腹泻期则应停止给予不易消化的和脂肪类食物,呕吐严重的暂时禁食6~8 h,使消化道休整后再喂食。用母乳喂养者,则先恢复哺乳,人工喂养者可给予米汤、稀牛奶或低脂奶。由气候变更引起的,要注意保暖或散热,使婴儿有一个相对恒温的环境。对于秋冬季常见的病毒性腹泻,则以纠正失水,补充电解质及对症治疗为主。对细菌性腹泻,需给予药物治疗,如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磷霉素、氟哌酸、痢特灵等,一般以3~5天即可,最长不超过1周。

1.3.2 外敷 基本药物为苍术粉、大黄、黄连粉、藿香粉各适量装瓶待用,如伤食消化不良者用苍术粉与大黄粉以1∶2比例与食醋调匀脐贴;如呕吐用苍术粉加藿香粉等份食醋调匀脐贴;如大便为绿色便者以苍术粉与黄连粉以2∶1与食醋调匀脐贴,每贴24 h,一般疗程2~3天。

2 讨论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3

【关键词】 儿童,学龄前;死亡率;死亡原因

为掌握我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的构成情况,对2006年至2008年儿童死亡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以确定今后儿童保健工作重点和优先解决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南川区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0~4岁儿童死亡调查表。

1.2 方法 南川区保健院抽取业务骨干与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妇幼卫生工作人员组成调查小组,由经市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小组成员进行理论和现场培训,经测试合格者参加调查。调查员认真填报国家统一制定的死亡调查表。调查得来的资料按20%的比例随机抽样进行质控调查,再将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可靠性强。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年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716人,其中婴儿死亡601人,新生儿死亡414人,1~4岁儿童死亡115人。在死亡的性别中,男310人,女406人,男女性别之比为1∶1.3,经χ2检验P

2.2 死亡率 见表1。3年平均死亡率:新生儿28.31‰,婴儿41.16‰,0~4岁儿童49.04‰。

2.3 儿童死亡年龄构成 年龄越小,儿童死亡年占百分比越高。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婴儿占83.95%,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57.82%,在婴儿死亡中,新生儿死亡占68.9%,围产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86.5%。从年龄构成关系皆符合全国质控指标。表1 2006至2008年年龄别儿童死亡率

2.4 死亡原因 见表2。(1)婴儿死亡原因分析:婴儿死亡原因前5位死因依次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儿低体重、腹泻、先天异常。在新生儿死因中以出生窒息和早产儿低体重为主要原因,在先天异常死因中,以先天心脏病为主。出生窒息、产伤与产科质量有关,早产和先天异常与孕期管理及优生措施有关,在死因中,肺炎占第2位,呈上升趋势,应提高儿科质量。(2)1~4岁儿童死因分析:死亡原因首位是意外死亡,在城镇中主要是交通意外,在农村主要是溺水、溺粪造成。这些原因绝大多数可以避免发生,主要与监护人员安全意识有关。其次是肺炎、腹泻和先天异常与儿科技术水平及优生有关。

2.5 儿童死前保健服务 5岁以下儿童在区级医疗单位死亡的占17.8%,死于乡(包括中心卫生院)级医院的占16.5%,死于家中的占58.2%,就诊途中死亡的占7.5%,死前未接受任何治疗者占30.5%。 表2 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亡原因及死亡率

3 讨论

婴儿死亡率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居民健康和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标志[1]。从本资料显示,在0~4岁儿童死亡构成中,婴儿死亡占83.94%,说明年龄越小,抵抗力越弱,死亡率越高。调查表明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在婴儿死亡中新生儿死亡占有68.9%,围产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86.5%,降低婴儿死亡主要是降低新生儿死亡,降低围产新生儿死亡又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关键因素。新生儿的特点是在生理上存在相关程度的脆弱性,特别容易受内外因素中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病理变化,往往速度导致死亡[2]。因此在儿童保健中,要把围产期保健、新生儿保健作为重点,认真搞好高危孕妇和筛查及监护,降低高危儿的出生及死亡。同时广泛地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从而促进儿童健康[3]。

统计资料表明:出生窒息、肺炎、早产儿低体重、腹泻、先天异常和意外死亡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年龄组别有明显差异,因此加强基层儿童系统管理,进行ARI和腹泻的预防及监测,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提高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管理率,认真做好围产期保健,识别处理好围产儿异常的诊治、筛查和及时转诊工作。提高产科质量,提倡科学接生,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围产新生儿死亡是降低婴儿死亡的基本环节。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教育和强化社会管理,尤其是做好家长安全教育,避免意外死亡的发生。

从儿童死亡地点及儿童死前就诊级别来看,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死于家中占58.2%,而死前未接受任何治疗的占30.5%。因此要加强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合理配置基层医疗网点,改善农村群众就医条件及环境,各部门要密切协作,实行保健保偿制度,实行量化管理,有效地提高妇幼保健质量,有利于降低儿童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调查协作组.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抽样调查.中华儿科杂志,1994,3:149.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4

病毒此时最流行

病毒性腹泻多发生于秋季,故又称之为“秋季腹泻”,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专家说:引起腹泻的病毒种类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较多的是轮状病毒。

造成秋季腹泻的主要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轮状病毒。这种病毒正如它的名字,是由于它的样子在显微镜下像个车轮,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为轮状病毒。别看它很小,但它的威力可不小。一入秋,它就会造成流行,一般侵袭的是6个月~2岁以下的小宝宝。

病毒性腹泻表现

疾病初起时,宝宝开始表现为发烧,体温一般为38℃~39.5℃,咳嗽、流清水样鼻涕等“感冒”症状,同时伴有频繁呕吐。腹泻平均一天五六次,多的要数十次,大便稀薄,表现为清水样或蛋花汤样,有时呈白色米汤样。有酸臭味,无黏液及脓血。

专家说:通常会让宝宝化验大便,然后根据找到的病原就可以确定腹泻的性质,这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医生会根据化验结果用药。细菌性痢疾必需要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两者的临床处理原则完全不同,而轮状病毒性腹泻则不应该用抗生素治疗。因而,区分细菌性痢疾与轮状病毒性腹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腹泻后的喂养

不要禁食

不论何种病因的腹泻,婴儿的消化道功能虽然降低了,但仍可消化吸收部分营养素,所以吃母乳的婴儿要继续哺喂,只要婴儿想吃,就可以喂,但哺乳妈妈要注意少吃油水大的肉类食物。6个月以内人工喂养的宝宝,可按平时量喝奶;6个月以上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烂面条、少量蔬菜泥、新鲜水果汁或香蕉泥,直至腹泻停止后2周。处在辅食添加期的宝宝,要暂时停止添加。

避免食用高纤维及含糖食物

大部分的植物纤维均有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因此在宝宝腹泻时,应避免食用纤维较多的食物,如叶菜类、笋类,瓜类,全谷类等。若为轻微的腹泻,则可选择叶菜较细嫩,纤维较少的食物,而且提供的量不宜过多。宝宝腹泻时,妈妈往往在稀粥或米汤中加些糖,以为这样既补充热能又易消化。然而,这样只会加重腹泻。因为,腹泻使肠黏膜受损,不能将糖分解为能被肠道吸收的单糖,因而使水分从肠壁被动地进入肠道,致使肠腔水分增多,排便次数增加。

保证提供足量的水

腹泻时要保证水的摄入量,避免宝宝脱水。用口服补液盐不断补充由于腹泻和呕吐所丢失的水分和盐分,脱水便不会发生。在最初4小时里,按宝宝的每公斤体重给予20~40毫升液体。此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喝多少。2岁以下的宝宝可每隔1~2分钟便喂上一小勺,大一点的宝宝则可用小杯子喝。如果宝宝呕吐,待10分钟后再慢慢地喂。

不要因为腹泻宝宝伴有呕吐就放弃口服补液治疗。少量多次口服可防止呕吐,必要时加少量橘子汁调味。还要注意,当腹泻停止,脱水纠正后立即停服,如继续服用可引起高钠水肿及高血压。

专家说:腹泻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不含乳糖、可针对患有腹泻宝宝的专用奶粉,以减轻腹泻的症状。

腹泻护理三要点

要点1:预防脱水 当婴儿腹泻严重,伴有呕吐,发烧,口渴,口唇发干,尿少或无尿,眼窝下陷,前囟下陷,婴儿在短期内“消瘦”,皮肤“发蔫”,哭而无泪,这说明已经引起脱水了,应及时将病儿送到医院去治疗。医生可能通过输液来补充体内丢失的体液。

要点2:观察便便 家长应仔细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次数和大便量的多少,将大便异常部分留做标本以备化验,查找腹泻的原因;注意腹部保暖,以减少肠蠕动,可以用毛巾裹腹部或热水袋敷腹部;注意让婴儿多休息。

要点3:细心护理小屁屁 由于宝宝排便的次数增加了许多,所以会不断地污染小屁屁。而且,腹泻时排出的粪便对皮肤刺激较大。因此,宝宝每次排便后,妈咪都要用温水清洗小屁屁,特别是注意和会的清洁,最好用柔软清洁的棉尿布,且要勤换洗,以免发生红臀及尿路感染。如果小屁屁发红了,应将它暴露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然后涂抹一些护臀霜。

要点4:腹部保暖 宝宝的腹部容易受寒,而患有腹泻的儿童,肠蠕动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凉则肠蠕动会更快,从而加重病情。可适当给孩子增加衣着。亦可用大口罩,护肚兜等围住婴儿脐部。

防范病毒性腹泻TIPS

1.母乳中存在特异性轮状病毒抗体,母乳喂养婴儿少得或不得轮状病毒性肠炎,故提倡母乳喂养。

2.宝宝使用的玩具,能够触摸到的家具,都应定期进行清洁。

3.爸爸妈妈喂宝宝吃奶或吃饭前,一定要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

4.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吃现成的熟食时,一定要注意出厂日期、品种质量,外售熟食最好不吃。

5.冷热要适度,不给轮状病毒的侵袭提供可趁之机。

6.不要带宝宝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腹泻的孩子。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5

[关键词] 牛奶蛋白过敏;婴儿;腹泻病;氨基酸配方粉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1-0131-02

牛奶蛋白过敏是小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婴儿牛奶过敏发生率达2.0%~7.5%[1]。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儿科医师越来越关注牛奶蛋白过敏与婴儿腹泻病的关系。本文对近两年来我科住院及门诊由牛奶蛋白过敏所致婴儿腹泻病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20例1~6个月婴儿,其中男15例,女5例,全部满足下例条件:①主要症状除反复腹泻外,部分伴脓血便、呕吐、湿疹;②肠镜提示肠黏膜有灶性红斑、小结节、糜烂甚至溃疡等不同病理改变;③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一种或多种蛋白不耐受;④食物回避试验或激发试验阳性;⑤辅食添加至蛋清/蛋黄、鳕鱼、牛肉、鸡肉、小麦、西红柿、大米中的3~4种。

1.2 方法

采集患儿喂养史、家族过敏史及临床表现,对20例1~6个月婴儿进行血细胞分析、凝血系列、肝功能、便常规及培养、肠镜检查、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

2 结果

2.1 过敏情况及喂养情况

20例患儿5例皮肤湿疹,2例家长患有过敏性疾病,15例配方奶粉喂养,3例母乳+配方奶粉混合喂养。

2.2 临床表现

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给予添加配方奶粉喂养后,出现腹泻、脓血便、呕吐、湿疹等。发病时间大多为生后1~3个月,临床上均以反复腹泻伴/不伴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既往诊断急性腹泻病或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予抗感染、补液、止泻等对症治疗后,大便呈黄色糊状,无肉眼脓血便及镜下血便,每日1~2次,不久再次发作。其中5例伴有皮肤湿疹,大部分湿疹见于颜面部、颈部、两耳廓及四肢褶皱处,临床表现为瘙痒,部分可渗出、结痂,皮肤科予外用药局部治疗后好转,但经常复发。2例患儿家长有过敏性鼻炎病史。

2.3 辅助检查

2.3.1 血细胞分析检查 20例白细胞计数均正常,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4例,贫血5例,血红蛋白(95~105) g/L。

2.3.2 便常规检查及便培养检查 便常规检查:白细胞++~+++/HPF,潜血试验阳性12例;白细胞+/HPF,潜血试验阴性5例;白细胞(3~5)/HPF,潜血试验阴性3例;20例便培养均为培养出致病菌。

2.3.3 凝血系列、肝功能检查 20例患儿化验凝血系列、肝功能均正常。

2.3.4 肠镜检查结果 20例全部行电子肠镜检,15例肠黏膜灶性红斑、小结节、糜烂甚至溃疡;5例肠黏膜无明显改变。见图1。

2.3.5 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 采用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抗体检测试剂盒(美国BIOMERICA公司出品的Allerqua-ntTM Food IgG ELISA Kit),酶联免疫法检测20例患儿对牛奶、鱼、虾、大豆、花生、蛋黄/蛋清、牛肉、鸡肉、西红柿、小麦、鳕鱼、玉米、大米等14种食物的敏感性;结果判定在全自动酶标仪450 mm波长处测定每孔吸光度A值,通过与标准曲线比较得到IgG浓度(nakt/L)。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判断标准:0级为阴性,+1级为轻度不耐受,+2级为中度不耐受,+3级为重度不耐受,20例患儿检测结果示:15例仅牛奶+3;3例牛奶+3,蛋黄/蛋清+1;2例牛奶+2,鳕鱼+1。

2.3.6 食物回避试验或激发试验 食物过敏的最好治疗是回避不适宜食物,而激发试验则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2]。所有患儿在未给予特殊药物治疗前,回避原有配方奶粉、母乳喂养及添加辅食,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商品名纽康特),其中12例在1周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粪便转为黄色糊状,复查便常规白细胞(0~3)/HPF,潜血试验阴性;5例3 d复查便常规白细胞阴性,潜血试验阴性;湿疹患儿2周内湿疹完全消退。本研究随访3个月以上患儿15例,其中12例服用氨基酸配方粉3个月后替换为普通配方奶及添加辅食半年内无临床症状,其余3例停用氨基酸配方粉后再次出现腹泻、脓血便,呕吐及颜面部湿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后不久临床症状消失,表明小儿腹泻病与牛奶蛋白过敏密切相关。

3 讨论

婴儿是食物过敏的高危人群,其中以牛奶蛋白过敏最多见。牛奶蛋白过敏是指机体牛奶蛋白的高反应性,可涉及多器官和多系统,表现为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症状[3],临床可分为IgE介导型和非IgE介导型,前者表现为皮肤搔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喘息发作、鼻炎、呕吐、腹泻等,常在进食后数分钟内出现;非IgE介导型主要表现为特异性皮炎、慢性腹泻、脓血便、缺铁性贫血、便秘,湿疹等,部分患儿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多于进食后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4]。本研究对象为1~6个月婴儿,以腹泻、脓血便、呕吐、湿疹等为主要表现,发病隐匿,以非IgE介导为主,与文献相符。

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需要详细地收集病史、喂养史、家族史等多方面的信息。临床常用方法有:牛奶蛋白回避及激发试验、双盲安慰剂对照牛奶激发试验、食物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血清异性IgE测定等[5,6]。双盲安慰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牛奶过敏的金标准,此方法诊断周期长,程序较复杂,且条件要求高,目前较少采用。临床上常用的是通过采集临床症状、生长发育情况、家庭过敏史、喂养史及添加辅食等,结合皮肤点刺试验和牛奶回避、激发试验诊断牛奶过敏。临床实践中,小婴儿牛奶蛋白过敏以非IgE介导为主,血清异性IgE测定阳性率极低。婴儿皮肤娇嫩易致皮肤点刺试验不准确,痛苦较大,故临床仅作为参考。本实验研究对象为小婴儿,其中5例皮肤湿疹,2例家长有过敏性疾病,15例生后奶粉喂养,混合喂养5例,提示病史资料的收集对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牛奶蛋白回避或激发试验对IgE介导或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均有效,简单易行,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最常用方法[7]。本实验20例小婴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腹泻伴/不伴脓血便、呕吐、轻度贫血、皮肤湿疹等迟发型牛奶过敏。既往以急性腹泻病或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治疗无效或不久再次发作,而给予氨基酸配方粉(纽康特)替代饮食或回避牛奶蛋白摄入1周后,大便每日1~2次,性状为黄色糊状,未见肉眼血便及镜下血便;2周内患儿湿疹完全消退。停用氨基酸配方粉再次进食普通配方奶粉及牛奶蛋白后,部分患儿临床症状复发,与本实验结果一致。

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主要有环境控制,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而回避牛奶蛋白及含牛奶蛋白的食物是治疗的关键。氨基酸配方奶粉是以纯化的氨基酸或寡肽为基础,完全回避了牛奶蛋白,且含有正常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营养可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正常需要,是目前解决牛奶蛋白过敏的最好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同辛,张慧. 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1):1697-1700.

[2] Vlieg Boerstra GJ,Bijleveld CM,Vander Heide S,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challenge materials for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s in children[J]. J Allergy Clinlmmunol,2004,113:341-346.

[3] Sicherer SH,Sampson HA. Food allergy:recent advances in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J]. Annu Rev Med,2009,60:261-277.

[4] 龚四堂. 小儿食物过敏的消化道表现[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17-18.

[5] 张凤娟,孙正芸,程蓓蕾. 口服益生菌对早产儿消化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11):1069-1071.

[6] 张露,林燕妮,梁晓红. 67例牛奶蛋白过敏症临床诊治分析[J]. 当代医学,2011,18(9):109-110.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6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090-01

笔者收治婴儿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合并颅内出血1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儿,女,3个月,因腹泻,呕吐2 d,发热1 d,于2006年8月9日入院。患儿入院前2 d开始腹泻,大便稀,5~6次/d,每次排便量较少,呕吐胃内容物2~3次/d,非喷射性呕吐,精神萎靡,吃奶少,尿量未见明显减少。近1 d来,患儿发热,体温达40℃,嗜睡,拒乳。患儿足月顺产第1胎,新法接生,无窒息史,母乳喂养,目前发育同正常同龄儿水平,否认家族慢性疾病史。查体:T 40.2℃,P 158次/min,R 46次/min,体重3.8 kg,营养发育正常,精神差,面色灰暗,前囟眼窝凹陷,舌质干燥。心肺腹未见异常。血常规:Hb 127 g/L,PLT 158×109/L,WBC 11.1×109/L,N 0.60,L 0.34,M 0.06。便常规:黄绿色稀便,镜检WBC 1~2/HP。入院诊断为婴儿腹泻病合并重度脱水,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及碳酸氢钠等补液治疗,病情无好转。入院后第2天,患儿发生抽搐1次。抽搐时面色发青,双目凝视,四肢僵硬,继之昏迷,四肢肌张力低下。查尿常规:尿糖(++++),Pro(-),酮体(±)。血生化:GLU 47.84 mmol/L,Na+ 177.5 mmol/L,Cl- 128.5 mmol/L,K+ 3.83 mmol/L,CO2-CP 19 mmol/L。脑脊液:外观清亮,RBC 340×106/L,WBC 0×106/L,GLU 39.85 mmol/L,Pro 0.8 g/L,Cl- 108 mmol/L。头颅CT:后枕部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纠正诊断:高渗性糖尿病昏迷合并颅内出血。给予生理盐水,输液泵泵注普通胰岛素、维生素K1、钾盐、吸氧、鲁米那等治疗,病情趋于平稳,后因家属放弃治疗,病情恶化死亡。

2 讨论

上一篇为谁而活

下一篇秋天的田野